植物的情感世界是怎样的?

植物的情感世界是怎样的?,第1张

在迪斯尼动画片里,自然界的植物比人还有灵气。一旦危险降临,树木会把枝丫折回,灌木会蜷缩,花朵会合拢,野草会用叶子向远方的同伴传递信息。以前,人们把类似的情况看成是植物的本能,是一种对外部刺激的无条件反射。可是现在,人们却对此产生怀疑,并提出了植物有情感,植物有喜怒哀乐,植物有心理活动等“奇谈怪论”。

百合能欣赏音乐的植物

植物能欣赏音乐吗?科学实验证明,植物确实能欣赏音乐。印度有一位音乐家经常在花园里拉小提琴,结果发现园中的花木长得格外茂盛。后来他有意识地让水稻每天听25分钟的音乐,结果发现,听了音乐的水稻比没有听音乐的水稻长得快得多。为什么植物能欣赏音乐呢?原来音乐的声波能使植物表面气孔增大,从而促进植物的生命活动。因为气孔的扩大有利于二氧化碳、氧气及水分的进出,加强了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效果。不同植物对音乐的敏感频率不一样。科学家经过研究各种植物的最佳声频后,可以针对不同植物,用不同的声波刺激以获得高产。

植物的紧张情绪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因素会使人神经紧张,比如忙碌、噪声、考试等等。科学家们发现,植物同样也会因生命受到威胁而紧张。植物在紧张时,会释放出一种名为“乙烯”的气体。植物越紧张,释放出的乙烯也就越多。研究人员发现,当空气严重污染、空气湿度太大或太小、火山喷发、动物啃吃植物的树叶或大量昆虫蚕食植物时,植物都会紧张,释放出乙烯气体。科学家们还发现,经常受到威胁而紧张的植物,其生长速度会大大减慢,甚至会枯萎而死。

在我家,有一盆长得怪怪的“开心果”。听了“开心果”的名字,大家会想“开心果”有什么可怪的,不就是很好吃吗?其实,我说的“开心果”是一种小小的植物,而不是可以吃的,这棵“开心果”给了我许多有趣的事情,嗨!还是让我先介绍一下它吧!开心果还没有长枝条和叶子的时候,一个像翡翠一样的心形的小东西,长在泥土上。过了几天,这个心形的小东西突然破开了,然后长出了一条毛茸茸的枝条,枝条上还有一粒粒的黄黄的“小米粒”。“小米粒”长到枝条的一半,枝条上就长出了一些叶子。慢慢地,慢慢地,叶子长的有四厘米多宽了,六七厘米长。知所以这样,这个心形破开的小东西,就叫“开心果”。听了我的介绍,你们觉得这个开心果有趣吗?奇怪吗?这棵开心果摆在我妈妈的办公室里,办公室里眼花缭乱,什么账本、什么单,看了就讨厌,只有开心果在办公室里显得非常起眼。妈妈休息的时候,看看开心果,是多么的精神,疲劳也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棵小小的植物――开心果给妈妈的办公室充满了绿绿的生机。我爱这棵小小的开心果,你们呢?

在加利福尼亚州圣罗莎,著名苗圃经营者卢萨·巴班克经过漫长岁月培育出无刺的仙人掌新品种。据巴班克说,干活时他常与植物打招呼:“不要害怕啊!保护身体上的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有我守护着”等,久而久之他培育出了无刺的仙人掌。对此,巴班克深有体会地说:“不管对植物做什么样的实验,一定不要对它保密。特别是要发自内心地给它们以帮助,对它们的纤弱生命奉献爱心和敬意。植物有20种以上的感觉,并且因为与动物的感觉完全不同,所以我们要理解是困难的。草木是否能够理解语言不清楚,但似乎对语言能作出某些反应。”

因为文人赞美植物的本能,是想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如借莲的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寄托自己洁身自好,高洁傲岸的志向情操,委婉含蓄但又生动形象。移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这些都是文学上常用的艺术手法。

在1966年2月的一天上午,有位名叫巴克斯特的情报专家,正在给庭院花草浇水时,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古怪的念头,也许是经常与间谍、情报打交道的原因,他竟异想天开地把测谎仪器的电极,绑到一株天南星植物的叶片上,想测试一下,水从根部到叶子上升的速度究竟有多快。结果他惊奇地发现,当水从根部徐徐上升时,测谎仪上显示出的曲线图形,居然与人在激动时测到的曲线图形很相似。难道植物也有情绪?如果有,它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呢?这个推测太大胆了,但它也有可能成为科学上的待解之谜。于是,巴克斯特决心通过进一步研究来寻求答案。

巴克斯特做的第一步,就是改装了一台记录测量仪,并将它与植物相连。接着,他想用火去烧叶子,就在他刚刚划着火柴的一瞬间,记录仪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手持火柴的巴克斯特还没有靠近植物,记录仪的指针便产生剧烈摆动,甚至超出了记录纸的边缘。毫无疑问,这表明植物已出现了恐惧心理。后来他又重复多次划着火柴,但都没有真正去烧灼植物,结果十分有趣,植物仿佛有所感觉到,这仅仅是空洞的威胁,对自己不会有伤害,用同样的方法再也不能使植物感到恐惧了,记录仪上反映出的曲线也变得越来越平稳。

后来,巴克斯特又设计了另一个实验,他将几只活海虾丢入沸腾的开水中,这时,植物马上陷入到极度的刺激之中,试验多次,每次都得到同样的反应。

巴克斯特是个非常谨慎细心的人,他为了排除实验中可能发生的人为干扰,用一种新设计的仪器,不按事先规定的时间,会自动把海虾投入沸水。同时,他在三间房子里各安放一株植物,让它们与仪器的电极相连,然后锁上门,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到第二天,他去看试验结果,每当海虾被投入沸水6~7秒钟后,植物的活动曲线便急剧上升。根据这些,巴克斯特尔提出,海虾的死亡引起植物的剧烈曲线反应,决不是偶然现象,几乎可以肯定,植物之间能够有交往,植物和其他生物之间也能发生交往。

巴克斯特的发现引起了植物学界的巨大震动,但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有的怀疑,有的反对。其中有位坚定的反对者叫麦克,他根本不相信植物会有感情。他为了寻找反驳和批评的可靠证据,也做了很多实验。可有趣的是,他在得到实验结果后,态度一下子来了个大转变,由怀疑变成了支持。这是因为他在实验中发现,当植物被撕下一片叶子后,会产生明显反应,而且植物还会对他干“坏事”和做“好事”表现不同的反应。于是麦克大胆地提出,植物具备心理活动,也就是说,植物会思考,也会体察人的各种感情,他甚至认为,可以按照不同植物的“性格”对植物进行分类,就像心理学家对人进行分类一样。

不久之后,前苏联科学家维克多又做了一个更有趣的实验。他先用催眠术控制一个人的感情,并在附近放上一盆植物,然后用一个脑电仪,把人的手与植物叶子连接起来。当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后,维克多开始说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让接受试验的人感到高兴或悲伤,结果,有趣的现象发生了。植物和人不仅在脑电仪上产生类似的图象反应,更使人惊奇的是,当处于睡眠状态的人高兴时,植物便竖起叶子,舞动花瓣;当维克多在描述冬天寒冷,使试验者浑身发抖时,植物的叶片也会索索发抖;如果试验者感情变化为悲伤,植物也出现相应的变化,浑身的叶片沮丧地低头垂下。

一连串神奇的新发现,使科学家们越来越着迷。假如植物确实有丰富的感情,那么它也应该像人类一样,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感情的影响。我们知道,精神生活对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对于有些病人,精神的安慰,诙谐的笑语,往往比药物起到更有效的作用。科学家由此而得到启发,想试一试精神生活对植物究竟有多少影响。

1973年5月,加拿大生物学博士瓦国勃格,每天对莴苣做10分钟的超声波处理,结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高产量。与此同时,美国科学家史密斯,对大豆播放“蓝色狂想曲”音乐,20天后,每天听音乐的大豆苗重量,要比不听音乐的高出四分之一。这些实验证明,植物的确有活跃的“精神生活”,轻松的音乐能使植物感到快乐,促使它们茁壮成长。相反,喧闹的噪音会引起植物的烦恼,生长速度减慢,有些“精神脆弱”的植物,在严重的噪音袭击下,甚至枯萎死去。

在研究植物感情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有趣问题,于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植物心理学,便从此诞生了。现在,在这门新学科中,还有无数值得深入了解的未知之谜,等待着科学家们去探索,去揭晓。

为了能更彻底地了解植物如何表达感情的奥秘,不久前,英国科学家和日本科学家特意制造出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这种仪器非常奇妙,只要连接上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直接听到植物的声音。

研究人员根据对大量录音记录的分析发现,植物似乎有丰富的感觉,而且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例如,有些植物的声音会随着房间中光线明暗的变化而变化,当它们在黑暗中突然受到强光照射时,能发出类似惊讶的声音。

1966年2月,有一个叫巴克斯特的美国人,他不是研究植物的学者,而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专家。有一天,他在给院子中的花卉浇水时,脑中突然闪出一个古怪的念头:用测谎仪的电极绑在植物叶片上,测试一下,看看水从根部上升到叶子的速度究竟有多快。结果他惊异地发现,当水徐徐上升时,电压渐渐下降,而指示曲线则急剧上升。更有意思的是,这种曲线图形,竟与人类在激动时测到的曲线图形相似极了。

难道植物也有“情绪”?如果真的有,那么它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呢?尽管这好像是个异想天开的问题,但巴克斯特却暗下决心,要通过认真的研究来寻求答案。

巴克斯特的研究引起了科学界的巨大反响,可是在当时,许多科学家认为难以理解,他们表示怀疑,甚至认为这种研究简直有点荒诞可笑。

不久之后,一位原先根本不相信植物有“感情”的科学家弗格博士,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当植物被撕下一片叶子或受伤时,会产生明显的反应。于是,弗格一改原来的观点,在一次科学报告会上指出,植物存在着一种可测量到的“心理活动”,通俗地说,就是植物会“思考”,也会“体察”人的各种感情,假如我们在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研究的话,还可以按照性格和敏感性对植物进行分类,就像心理学家对人类进行分类那样。

几乎在差不多的时间,前苏联科学家维克多,在探索植物“感情”的研究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他先用催眠术控制一个人的感情,将处于睡眠状态的试验者右手,通过一只脑电仪,与附近植物的叶子相连。随后,他对试验者说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使试验者高兴或悲伤。这时,从脑电仪的记录仪看到,植物和试验者居然产生类似的反应。后来维克多还发现,当处于睡眠状态的人高兴时,植物便竖起叶子,舞动花瓣;当说起寒冷而使试验者浑身发抖时,植物叶子也会索索发抖;倘若试验者万分悲伤,植物便会沮丧地垂下叶子。

一连串神奇的新发现,使科学家们感到越来越难以理解,假如植物确实有丰富的“感情”,那么,它岂不是也会像人类那样产生活跃的“精神生活”?人们对这项研究的兴趣日趋浓厚。

1973年5月,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生物学博士瓦因勃格,每天对一种叫莴苣的蔬菜做10分钟超声波处理,结果长势比没受处理的莴苣要好。后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名研究人员史密斯,有意对大豆播放《蓝色狂想曲》音乐,大约20天后,听音乐的大豆秧苗重量高出未听音乐的1/4。显然,植物喜欢听轻松愉快的音乐,也许正是这类音乐激发起了植物的某种“感情”,从而促使它们加快生长。

就算植物有“感情”,可它们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1983年,美国华盛顿大学两位生态学家奥律斯和罗兹,在研究受害虫袭击的树木时发现,植物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会产生“恐惧感”,而且还会往空中传播化学物质,对周围邻近的树木传递警告信息。

以上的发现,使我们对植物“感情”的认识大大加深了。最近,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中部电力技术研究所的岩尾宪三,为了能更彻底地了解植物如何表达“感情”的奥秘,特意制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仪器——植物活性翻译机。这种仪器非常奇妙,只要连接上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直接听到植物的声音。

根据大量录音记录的分析发现,植物似乎有丰富的感觉,而且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例如有些植物声音会随房间中光线明暗的变化而变化,当植物在黑暗中突然受到强光照射时,能发生类似惊讶的声音;当植物遇到变天刮风或缺水时,就会发出低沉、可怕和混乱的声音,仿佛表明它们正在忍受某种痛苦。在平时,有的植物发出的声音好像口笛在悲呜,有些却似病人临终前发出的喘息声。还有一些原来叫声很难听的植物,受到温暖适宜的阳光照射后,或被浇过水以后,声音会变得较为动听。

研究越来越深入,视野也越来越开阔。可是,尽管有以上众多的实验证据,但关于植物有没有“感情”的探讨和研究,依然没有得到所有科学家的肯定。不过在今天,不管是有人支持还是有人反对、怀疑,这项研究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植物心理学,进入到科学殿堂的大门。当然,正因为它是一门刚刚诞生的新学科,里面便有无数值得深入了解的未知之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51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