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内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柴门小院王本道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棵老树掩映下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院墙底部砌有尺把高的青石,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盘,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的孩子蹒跚学步,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这是当年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
这样的柴门小院,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它们供一代代子民繁衍生息。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十年寒窗、面壁苦读,一个个孩子在柴门的进进出出中长大成人,而后告别小院,走上各自的人生舞台。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葆有质朴的家国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的乡愁。
那一幢幢质朴无华的柴门小院,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续写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交加的夜晚,出门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远远看见柴门内微弱的灯光,听到门前的犬吠,那是何等温暖与亲切。“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圣杜甫在饱受安史之乱的磨难之后,与家人久别重逢时发出这样的感慨。柴门虽然简陋,然而它淡泊宁静,里里外外的人和事都清晰可见。“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当年那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崔护,若不是透过柴门的缝隙,一睹那位面若桃花的姑娘的风采,如何能最终成就一段佳话?
在中国,由于“门第”观念,“门”有着诸多讲究,历来颇受重视。旧时男女谈婚论嫁,首先想到的是“门当户对”,女孩子出嫁被称作“出门子”,迎娶新媳妇称为“过门”。而“门”的种类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所有的门中,柴门当属造型与材质最为简陋、价值最为低廉的,却也是数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用得最多的门。近30多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华夏大地随处可见“向阳门第春长在”。然而有一段时间,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对于“门”的内涵有过误解。他们过分注重装点“门面”,门楼越砌越高,金碧辉煌,且户户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用以察看外面的动静。一幢幢封闭的宅院如同一座座戒备森严的堡垒,让人望而生忧,望而生畏,寄托着游子乡愁的那一个个小院已无从可寻。
一个秋日,在从红海滩归来的途中,我顺路去了盘锦市大洼区石庙子村。距村口不远处,就看到几户乌瓦白墙的民居,透过柴门和院墙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五彩斑斓的鲜花,以及几株硕果盈枝的苹果树、梨树、枣树。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插队的村庄,见到了那一个个修缮一新的柴门小院。在那里,我与知青同学们交谈、嬉戏,周遭树上是熟透的苹果、红枣、香梨,秋意正浓。朦胧之中,辽南山区的那些柴门小院,与如今我生活的辽东湾的乡村小院连成了一片,与祖国江南塞北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柴门小院连成了一片——华夏大地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柴门小院,蜿蜒曲折,一直通向遥远的地平线,如同古老的大河、大江,绵延不绝。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引用杜甫、崔护等人写到柴门的四篇,不仅丰富了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也从艺术作品塑造形象的角度展现了柴门小院另一番风采。
B.作者当年作为知青来到聊南山区插队,每天住在柴门小院之中,生活虽艰辛苦闷但也不乏乐趣,故能将记忆中普通的小院写得生动形象,别有趣味。
C.受“门第”观念影响,中国人对“门”很重视,由此衍生出“门当户对”“出门子”等熟语。与其他种类的门相比,中国农村的老百姓用得最多的就是柴门。
D.“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与“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表面上说两种不同形式的门,背后却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
E.文章善用虚实描写,记忆中柴门小院为虚,现实中朱门大户为实,诗词中的柴门为虚,辽东湾的乡村校园为实,虚实交替融合,使柴门小院富有神秘色彩。
8.文章开头不惜笔墨重点描绘了记忆中柴门校园,作者笔下的柴门小院有何特点?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减压概括。(4分)
9.柴门小院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更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和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文中的柴门小院具有那些内涵。(6分)
试题答案:
7.BE(答出一项给2分)
8.特点:院墙古朴低矮,院门简陋敞开,院内生活气息凝后(2分)
作用:①表达作者对乡村朴素生活的怀念留恋。②与下文柴门小院近年的逐渐消失形成对比,引起人们思索,有提示主旨的作用。③用精细的笔触描绘出了柴门小院的温馨,既开篇点题,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作用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9.①千百年来,柴门小院遍布于古老的中华大地,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寄托着人们的家园情怀,饱含着浓浓的乡愁。②柴门小院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演绎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流传给后代,已成为文化、精神的符号。③柴门小院代表着宁静质朴、温馨安闲的生活;中国大地上的一座座柴门小院,是中华文化和历史发展、延续的象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周末回了趟乡下,看望年迈的父母亲。
父母亲在城里是有一处住所的,是可以像城里的老年人一样晨练、遛弯、下棋甚至跳广场舞的。只是父亲舍不得乡下,舍不得乡下的小院,舍不得乡下小院里淡淡的炊烟。
春天一到,父母便像候鸟一样举家迁回心心念念惦着的“老窝”。说是举家,无非是母亲陪着父亲一起,拿些换洗的衣物而已。儿女们成家另过,父母的家里只剩下老伴陪着老伴了,难免有些冷清。
父亲喜欢乡下的小院。喜欢在小院里种些西红柿、黄瓜、豆角之类的应季菜蔬,喜欢庄稼地里劳作时那份惬意与恬淡。种子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瘪的、残的、小的全部剔除。院里院外各有一小畦菜地,也是父亲反复锄过的。对待他的莱园,父亲格外用心,像重新养育自己儿女一般,发自内心对生命地呵护。
谷雨过后再下一场雨,松软的土地上会有一些嫩芽儿破土而出,五颜六色的小花儿开在春天的早晨,开在了父母亲的脸上。父亲便约几个老弟兄来他的小院,看菜苗的长势,闻满院的花香。在一起喝点酒是难免的,三五盅下肚就开始吹牛皮、侃大山、拉扯家常。兴致上来时,老哥儿几个还会拿出二胡、板胡、唢呐等乐器,来两嗓子碗碗腔或山西梆子。
小院是父亲年轻时置办下的,母亲说那些窑洞比我还大,也算是有些年头了。父亲对那几孔窑洞的感情似乎比儿女们更浓,毕竟它们陪伴了父母将近五十年,儿女们在父母身边的时光也就二十来年。在上学、工作、结婚后,儿女们便陆陆续续地离开了,离开了曾尽情玩耍、快乐成长的小院。
儿女们的离开,让小院逐渐冷清。犄角旮旯的玩具布满灰尘,旧课本散落在柴堆或者桌子脚下,父亲的叱斥与母亲的叮咛越来越少、越来越弱,终究消失在岁月的流年里。高兴、失落、牵挂,一种复杂的 情感 在小院里翻滚冲撞。岁月渐短,牵挂越来越浓,像荒地里的野草没边没沿。
小院里的一砖一瓦,都是父母亲自己挖土、和泥烧制下的。每块砖上都有父亲的汗水与母亲的陪伴,看到它们就像看到儿女一样亲切。谈及当年建窑时的经历,父亲总是一脸的自豪。这种自豪,在谈起儿女们时一样有过。儿女们越来越忙,回家越来越少,父母的闲暇时光便停留在对儿女的思念上。
早些时候,我换了份工作去了外县。空间距离的拉远,似乎拉远了父子间的感情。父亲开始想我了,就像儿子想他一样,这种想念变得小心翼翼。我在朋友圈或家庭群发一些文字,想让父母亲看到我生活轨迹与精神状态,让他们心安。
父亲会时不时打些电话过来,问询我的工作日常。他是多么想听到儿子的声音,甚至是多么渴望见上儿子一面。去年遭遇些小困顿之后,我没敢在父亲面前流露一丝烦闷,父亲也从未提起他的担忧,只是电话多了,问侯的话语多了。父亲是从别人口中得知儿子事业受挫的。
那段灰色的日子我歇业在家,家人朋友没少为我担忧。知道生活不易,母亲从老木箱底部,皱皱巴巴数出500元钱让我急用。那是父母亲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抠下的,一辈子当农民没有多少积蓄。原本是父母骄傲与自豪的儿子,此时更像受伤的小鸟,那般孱弱与无助,不得不在父母苍老的羽翼下寻求呵护。
父亲老了,曾经为我遮风挡雨的自信,变得惊慌失措。他仍用坚强掩饰着对未来的恐惧,而我在生活的无奈中,不得不学会坚强。做儿女的没有足够宽广的臂膀给父母依靠,反而让他们在古稀之年,还要为这没出息的儿子操心。想来,多少有些愧疚。
新的工作多少给父亲带来一丝安慰。父亲的精气神活泛起来,像小院里绿油油、脆生生的菜苗一般,迎着阳光可劲地疯长。喜上眉梢的父亲把小院清理得干净利落、整齐有序。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总是打扫庭院、洒水除尘,他相信儿子会回到这所小院,与他分享工作和生活中的喜悦。
得知礼拜天我要回村看望他们,父亲有些激动。他让听了他一辈子话的女人张罗一桌饭菜,要有炸油糕,要有莜面栲栳,还要有炒豆芽,显然这些菜是有寓意的。母亲倒是很乐意为这个当了一辈子“领导”的老头效劳,不消他说,自个儿心里已经盘算起儿子爱吃的饭菜。
有多少日子没见着儿子了,儿子有多少日子没吃她煮下的饭了。儿女们扒拉饭菜时的窘态与进门就喊娘的神情,在母亲的记忆里一次又一次地涌动。每每想起,母亲的脸上总是藏不住笑容。上午十点钟,母亲便打电话问我:“回来了么?”简单的问语分明是种企盼,是发自心底最原始的爱,是一股从心窝涌起直冲眼眶,让喉咙感到哽咽的暖流。
我正在菜市场购置瓜果肉蛋等食材,电话的那头,听到父亲在嚷“什么也不用买,家里都有”。一种急切地想马上见到儿子的声音,隐藏着多少疼爱。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善意的谎言总会有些许温暖。“我马上就回”算是对父母亲思儿甚切的安慰。
院门是朝东开着的,枣红色的瓷砖顺着门柱爬上门楣,“清雅贤居”四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对联是年前贴上去的,还那么精神抖擞。两边的门神耷拉下身子有些倦怠,看到我回家立马欢愉起来。父母亲早早候在院门口,那种焦灼与喜悦在脸上堆成一朵五彩的花儿。
童年时栽下的桃树还在,算是我两小无猜的玩伴,如今也上了年纪。树叶不那么茂盛,像我的头发一样稀稀拉拉,一些枝桠已经病变坏死,只剩下半树桃花,被春风扶起。五秒钟的对视,我们心领神会,老桃树示意我回屋,赶快陪父母唠唠家常。
母亲不要我帮她做饭,让我盘坐在里屋的炕上陪父亲说话,我也就随了母亲的意,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份浓浓的母爱。“喝茶,吃水果”,父亲像招待客人一般,围在儿子身旁,不时用搜索的目光打量着,像打量地里新长出的瓜秧,经历风雨之后是否变得强壮。
炊烟袅袅,老旧的锅碗瓢盆奏出美妙乐曲。人生苦短,每次陪伴都成为父母亲对儿女无尽的思念。思念在父亲的小院里种下、成长、收割,又被隐藏,这种隐藏被各种回忆不时地勾起。
父亲的小院里,藏着儿女们的童年,藏着父母的爱情。藏着母亲对游走他乡儿女的呼唤,藏着父亲对过往流年深切地怀念,藏着父母亲对夕阳美景殷切地向往。
父亲的小院,心灵栖息的地方。
作者简介:杨秀智,笔名拙夫。男,70后,山西省孝义市人,乡镇干部,喜爱文学。
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带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
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蓝。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
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了小凳,()到我的跟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
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
小院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便充满了小院,香便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的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
1、文章表面写什么?实际上写什么?(4分)
2、文章抒发了什么感情?(3分)
3、第4段括号里应填的两个最恰当的词是()和()。(2分)
4、第一自然段突出了小院的什么样特点?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4分)
5、文中起承上启下的段落是第几自然段?是什么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的?(4分)
答案:
1、表面上写小院,(2分)实际上写母亲。(2分)
2、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3、搬,或拿、提;凑,或坐
4、清洁的特点。(3分)勤劳,热爱生活的品质。(3分)
5、第三自然段。(2分)母亲的关爱和教育。(4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