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会不会像我一样,很容易陷入安全感缺失的怪圈。当试图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如果遇到对方反应激烈的情况,就会很容易因为害怕对方因此离开自己或者疏远自己而退缩,不再坚持维护自己的感受。下一次面对类似让自己不舒服的场景时,只能选择默默忍受。
我能够意识到这种状况不对劲,每次都是自己憋成内伤,下一次也并不会因经历过而产生免疫,只是不停地重复受伤的模式,旧伤添新痕。但是我又说不清哪里出了问题,更加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自己的恐惧。
直到我遇见了《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以下简称《0次与10000次》)这本书,才知道是内在自我中掌控的部分需要调整。这本书的作者吉塔·雅各布医生,是德国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在认知行为疗法、图式疗法、临床心理学等方面都很有建树。更是通过她的书和视频,才使得图式疗法在德国渐渐为人所知,其中关于图式疗法的书籍已被翻译成十余种语音,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图式疗法。
如果对心理学并不了解,不愿意或者不能够马上去找心理治疗师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又想先试着自己处理这些困惑,可以像我一样,试着在书中,找出自己感情、思想和行为失控的情况和原因,并且改变它。
图式疗法,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内在行为模式的方法。通过相应的练习,先了解存在于自己内心的不同人格组成部分,重新规划面对不同的场景由谁来掌控。
作者在《0次与10000次》书中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四个不同的内在人格部分,共同影响和支配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分别是: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应对方式和成人自我。
面对不同的场景状况,会有不同的内在人格部分跳出来掌控我们的期望、感受和对状况的反应。就像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场合在衣柜中选取适合的服饰,在不同的时刻,我们身上也会出现不同的行为方式。
也正是源自于此,我们会一直跑进同一个死胡同。每次我们下定决心,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但每次面对类似的场景,我们会本能地愤怒、伤心、回避……使用同样的、不适合的行为方式来应对。
图式疗法是教给我们整理内在衣柜的方法,让我们能够重新掌控 “内在服饰”的选择权。
在了解“图式疗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后,就需要练习绘制自己的内在地图。
书中讲了诺拉的案例:诺拉因为童年时曾受到同学的欺凌和家长的忽视,这两者共同组成了她内在的惩罚性审判者。
童年时受到的欺凌和忽视让小诺拉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内在形成一个受伤的小孩,即使成年之后,一旦遇到类似被冷落的情况,比如同事讲了一个她不懂的笑话、好朋友度假期间没有联络她等这些小事,就会唤起诺拉记忆中被排挤的感受。
因为当时母亲的力不从心,小诺拉只能独自吞下悲伤,封闭自己的内心,从而导致现在面对这种情绪,诺拉还是选择“顺从”的应对方式:封闭自我、埋头工作。
诺拉的内在地图告诉我们,现在的“小题大做”其实是童年长期经历的 情感 被激活了,召唤出了受伤的内在小孩和内在审判者共同掌控诺拉的思维方式,内在人格主导用幼稚的方法“回避和顺从”来应对熟悉的 情感 。
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如果基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内在就会形成受伤的内在小孩和被宠坏的内在小孩。《0次与10000次》书中指出,童年的基本需求主要包括:与他人有稳定的联系,自信心和能力,表达需求和感受的自由,自发性、乐趣和玩耍,现实的界限。
每个人的童年经历都不同,基本需求获得满足的程度也不一样,这使得每个人的内在人格组成以及面对情绪问题采取的应对方式的排列组合方式各不相同。
受伤的内在小孩让我们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很孤独,很无助,没有人爱自己。比如诺拉,当被同学排挤时,她觉得没有人跟她站在一起,母亲此时的自顾不暇更是让小诺拉认为自己并不重要。
被宠坏的内在小孩使我们愤怒、固执、容易冲动以及缺乏自律。没错,被宠坏的内在小孩同样源自于基本需求没有被满足,比如当诺拉认为闺蜜度假期间没有联络她是认为她不够重要时,诺拉就会利用下次聚会的时机表现地非常冷漠和愤怒,以此报复。
幸福的内在小孩让我们感到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仔细回想我们的童年,不会一直都是受伤或者被忽略的状态,一定会有那么几个回忆是美好和轻松的,比如父母带我们去游乐场渡过的美好周末,或者是跟一群孩子一起放学后的嬉闹,或者是老师的一次表扬。
内在审判者给我们带来很大压力,在成就上或者 情感 上对我们要求过高,总是轻视我们,是我们内心的PUA大师。小学时没能考100分,来自家长老师的批评,就可能形成对成就要求较高的内在审判者。作为家族同辈里较为年长的那一个,或许常常会被教导说“要让着弟弟/妹妹”,从而形成对 情感 要求较高的内在审判者。当父母出类拔萃,而我们趋于普通时,往往会被比较并且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感叹,这样很容易形成时刻怀疑自我、贬低自我的惩罚性内在审判者。
面对不同的情景,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策略来应对情绪上的困难经历,采用何种应对方式既取决于个人,也取决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深刻的 情感 经历。
消极的应对方式通常分为:顺从、回避和过度补偿三种类型。
处在顺从状态的人会以讨好他人的姿态出现,并且往往不顾及自己的感受和利益;
回避会诱导人们借助其他东西来减轻自己对事态的感受,或者忽略正在发生的事情;
过度补偿的状态下,我们会过度填补空缺,比如感到自卑时,反而会表现得极具优越感甚至是傲慢自大。
当成人自我控制我们的时候,我们能够理性看待自己的强项和弱点,可以察觉情况、冲突或关系的本质,所以我们会在情绪失控之后意识到下次不能再这样了,但困难在于如何在状况发生时调用成人自我进行应对。
就像小时候看的动画片《精灵宝可梦》一样,主人公小智手里有很多个神奇宝贝,每次战斗会针对对手选择最适合的神奇宝贝参战。我们也需要练习选取内在最适合的人格组成来应对不同的情绪困境。
《0次与10000次》书中告诉我们,受伤的内在小孩、被宠坏的内在小孩以及苛刻惩罚性的内在审判者往往采取有害的应对方式。但个别情况下,也事无绝对。当压力太大时,我们都会偶尔选择回避的应对方式来给自己检验:喝一杯小酒、和朋友畅快地吐槽一晚、看看**追追剧等。
但我们需要控制他们出现的频率和持续的时间,一直回避就会导致拖延,而事情并没有丝毫解决,反而会变得更加紧迫,从而对我们的压力更加大。
为了掌控这些可能会捣乱的内在人格组成,吉塔·雅各布博士在《0次与10000次》书中提供了一些工具和方法,让我们先治愈和安抚受伤的内在小孩,减少来自内在审判者的PUA,收起有害的应对方式,让幸福的内在小孩和成人自我强大起来。
首先,我们需要确立目标,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遥远,并且需要有坚定的信心。想象一下自己80岁的样子,确定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什么是自己最想要改变的?由此来确定第一个目标。
之后,面对那个曾经受伤的自己,理解他/她当时的处境,如果当时没有其他人关心他/她,那么就用你对待他人的爱和尊重来对待他/她。
意识到被宠坏的内在小孩让自己愤怒时,要趁还没发作前把愤怒传达给对方,并且如果能够做到就尽量控制愤怒爆发的剂量,一点一点地释放。如果控制不住,或许会有一个特殊的东西或行为能够瞬间抚平你的愤怒,就像安徒生童话《冰雪女王》中,格尔达的眼泪融化了加伊冰冻的心一样。对我来说,这把万能钥匙就是来自爱人的拥抱。
除了降低负面人格对我们的影响力,我们还需要学习召唤幸福的内在小孩和成人自我的方法。最简单的建立联系的方式,就是进行那些我们感到幸福、自由和快乐的活动。
你或许也像我一样,每次因为一些小事对伴侣大发雷霆之后会觉得非常后悔和内疚,这是冷静之后成人自我重新掌控我们时的想法,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事情发生时也让这个成人自我掌控局面。这一点非常不容易,要么寻找一个你敬佩的心理强大的偶像先进行简单的行为模拟;要么可以像我一样在成人自我掌控时写下一些操作手册和警醒文字,等遇到类似情况时一定记得看看理智的自己在说什么。
虽然皮卡丘很厉害,但也不可能每次都参加战斗,它总要休 养生 息,以备战更艰苦的状况。所以不要辛苦自己一直保持成人自我,偶尔的回避和撒娇都没问题,吉塔·雅各布博士在《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书中也强调“没有人可以一直表现得成熟和理智。”
我们只要想清楚我们的内在衣橱里有哪些“衣服”,哪些我们随时可以穿,哪些只有特定场合适合穿,哪些完全不适合我们需要丢掉,然后才能在每次挑选衣服时做出最佳选择。
如果在讨好顺从的模式下能够照顾好身边的每一个人,那我们肯定能够照顾好自己,只是记得这次讨好的目标是自己而不是其他人。
在情感世界中有合就有分,有幸福也会有伤心,男女相爱情感受挫是个正常的现象,关键是一个人在不幸感情受伤后怎么去面对这点很重要,感情受伤后最好的疗伤方法有下面几种。
第一、逆想
有很多男女在受到情感伤害时,分手以后感到很痛苦,很久都会为情所困,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究其原因是内心和思维模式存在问题出现偏差才导致的痛苦结果。缘何此说?因为有很多人在感情受伤分手后,特别喜欢采用“顺思”的方式,所谓的顺思就是总是按着自己所经历的情感过程,去胡思乱想,喜欢想自己对方在一起幸福快乐的事,去想两人彼此开心、甜蜜的经过,在这种回想当中,就会去想到对方的各种好,结果越想越美好,和面前残酷的现实一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心里反差,然后越想越失落、越想越伤心,沉溺其中无法走出,然后又去想,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反复后陷入一个心理怪圈。
要想摆脱这种痛苦,从感情的伤害中快速解脱并走出来,就不应当“顺思”,而应该采用“逆想”的方式,也就是“反想”,专想伤害你的那一方的不足和缺点,想你们在一起不开心的事和闹别扭不愉快的情景。要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世界上绝对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人,同样伤害你的人也不例外,当初你们在一起时只是你忽略包容了对方的缺点和不足,那是由于“光环效应”所致,现在对方的离开伤害了你。
第二、忙碌
还有一些人在情感受到伤害之后,常会情绪萎靡、精神不振,不愿做事、也不想做事,然后一闲暇无事,就会回忆过去那一切的经历,越想就越难以释怀,无法放下,越无法放下,就越无心做事,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时候应该做的是,在自己感情受到伤害之时,切不可让自己处于一种闲暇无事状态,这时候最正确的做法是想办法让自己忙碌起来,八小时以内身在职场就应该当多干工作,多找事做,通过繁忙的工作,让自己无暇去回想过去。八小时以外可以干些家务和一些有趣的事,让自己的也尽可能的处于忙碌状态,可以去运动、去健身,在运动的节奏中让自己无法想太多。
还可以让自己打游戏,在不断的游戏通关中,让自己处于一种不断挑战自我的亢奋状态;或者是看书、K歌、听音乐,让自己陶醉其中,让心慢慢平静下来,或者约上喜欢的两三好友一起逛街购物,购累了、玩嗨了、买满意了,心情愉悦了等等,总之是把自己的生活内容安排的满满的,让自己处于一种忙碌和充实的状态,尽量减少给自己留下回忆那些往事的时间和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那种受伤害的感觉就不那么明显和严重了,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时间是最厉害的漂洗剂,它可以稀释和冲淡一切痛苦与回忆的,时间也是一剂良药可以疗伤的。
第三、替代
当你在受到感情伤害之时,最容易感到无助和孤独,这时候就应该尽快回到你的亲人和朋友之中去,多花一些时间陪陪自己的亲、友,用亲情和友情来弥补愈合你受伤的心,而且你要永远清楚和明白,这些人都是你的亲人,不管在什么时候,他们会站在你的立场和角度的为你考虑的。还有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些亲友会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从客观公正的立场给你进行疏导和劝慰,让你正确看待和对待这种伤害。再者说了人人都有沟通和交流、抒发和释放内心想法及诉求的愿望,通过和亲友的不断相互沟通之后,说说自己的苦闷和不快,经过释放,你的内心也就轻松多了,通过这种情感置换的方式让你的痛苦得到减低,内心得到放松和宽慰,同时有这么多亲友对你的关心,你那种受伤害后的无助和孤独感就会大幅减轻,减少了悲观情绪。
另外一种替代方式就是开始寻新的所爱、觅新的情感,开始寻找、发现新的情感归宿,重新开始你的一段情感之旅,在这种新的情感建立经历中,你会明白和发现其实爱情可以重新再来一次,当随着感情的进一步深入,说不定你会感到比曾经的选择要更好,这样新的感情就慢慢的一点一点替代了过去的情感,你的感情受伤的痛苦也就相应的减轻乃至,你会发现没有谁是谁的唯一,没有谁离开谁就活不下去,离开你,我会过得更好,然后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恋爱受挫现象,愉快地走向新生活。
感情受伤后最好的疗伤方法有多种,但是只要你能做上面三个方面,就会让感情受伤后得到很好地治愈和恢复,尽快从受伤的痛苦中走出。
双向性情感障碍该怎么治愈?
双向性情感障碍的另一个名字是狂躁抑郁症,是情感性精神病的一种,病发时有狂躁和抑郁两种情感轮流替换.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为情感障碍性精神病。早期先兆为双向性性格变异,多呈循环特点,情感变化经常不明原因地“两极分化”……如发展为进行性的、典型性的情感两极分化,则宣告本病的序幕已经徐徐拉开…… 本病是以躁狂或忧郁的反复发作和交替发作为特征的精神病,主要特征为情感障碍,故又称情感性精神病。发作可呈双向性,亦可呈单向性,躁狂症的特征是兴奋的、激动的、乐观的、情感高张,抑郁型恰恰是另一极端、其特点是忧郁的、悲观的、沉静的、情感低落的。 因二者可交替发病,故该病又称循环性精神病,全程中,有的以躁狂型为主,有的以忧郁型为著,一个阶段化悲为喜,一个阶段又转喜为忧。本病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为三大特征,并呈躁狂、抑郁交替发病。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是:抗精神病药物(首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等)+心境稳定剂(碳酸锂、卡马西平、丙戊酸纳等)+心理治疗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如何治疗
双相障情感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并且配合心理疏导和干预。
我该怎样治疗_双相情感障碍
目前。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问题,目前全球推荐的治疗药物有1抗躁狂药物:碳酸锂、丙戊酸钠、丙戊酸钠缓释片、丙戊酸镁缓释片,拉莫三嗪。其中碳酸锂的作用较强,但是容易引起中毒,丙戊酸盐对快速循环作用较好,拉莫三嗪对双相障碍,国际上推荐为双相治疗的首选,但是有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2、抗精神病药物:几乎所有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其中有奥氮平、思瑞康控制躁狂的效果和作用时间比较好,起效快,但是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其他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各有特点,镇静作用较轻。 临床上,病人适合什么药物,需要根据病人用药后的反应来考虑,并没有硬性的规定
双相情感障碍如何治疗
快快乐乐每一天。
双相情感障碍的自我疗法
双向情感障碍的自我治疗方法一:净化练习
净化练习是可以帮助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剔除旧有思想,改变固有思维模式,从而净化内心的练习方法,效果非常明显,比较简单、明了。 净化练习主题一:我所看到的(事物)本身不具任何意义。
练习方式:环顾四周,对所看到的事物或现象随机取样加以描述。如:看到了桌子,我们就通过这个主题练习在心中默念或说出来;“我看到的这个(桌子)本身不具任何意义”,看到椅子,我们就说“我看到的这个(椅子)本身不具任何意义”,看到电脑,我们就说;“我看到的这个(电脑)本身不具任何意义”,看到墙壁、地板、茶几、沙发等等,我们同样依照上述的方式进行练习,若是人在外环境中,也是同样方式练习。
注意事项:
1、李宏夫老师指出,做这个练习时,对于你着眼的对象不要有差别对待,要保持一视同仁,不要因为这个事物自己不喜欢就回避不做,相反,更不要因为这个事物自己喜欢就刻意多做,要平等对待。
2、净化练习每天三至五次,每次三至五分钟,练习一周。
3、净化练习不是思考的练习,故进行此练习时,一定不要陷入逻辑思考,不要试图用头脑想清楚自己正在进行的主题练习,只是按部就班去操练。
4、若你对此练习产生强烈的抗拒或焦虑症感,请停止练习。
净化练习主题二:我所看到的(事物)对我所具的意义,是我过去学来的看法所赋予的。
练习方式与主题一相同,如;看到桌子,我们可以在心中默念或是说出来,“我所看到的这个(桌子)对我所具的意义,是我过去学来的看法所赋予的”,看到车子,我们就说,“我所看到的这辆(车)对我所具的意义,是我过去学来的看法所赋予的”,看到花、草、树、木、乃此人、事、物,我们都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操练。
注意事项与主题一相同。
净化练习主题三:我的头脑关于(事物)的念头/感受,不具任何意义,它就像我所看到的东西一样,不具任何意义。
练习方式:对所着眼的事物随机取样去说,或对头脑里所生起的想法、感受加以描述去说,如;我的头脑关于(这扇门)的念头/感受,不具任何意义,它就像我所看到的东西一样不具任何意义。看到“车”可以说,我的头脑关于(这辆车)的念头/感受不具任何意义,它就像我所看到的东西一样不具任何意义等等。若是头脑里产生某种想法,如;“我会不会疯掉”、“我会不会死掉”、“我会不会失控”、“万一······怎么办”、“我感到······”“他会怎么看我”等等念头时,我们可以这样操练,我的头脑关于(会不会疯掉)的念头/感受,不具任何意义,它就像我所看到的东西一样不具任何意义。我的头脑关于(会不会死掉)的念头/感受,不具任何意义,它就像我所看到的东西一样,不具任何意义。我的头脑关于(万一······)的念头/感受,不具任何意义,它就像我所看到的东西一样,不具任何意义,以此类推的方式进行操练。
当你对此练习熟练掌握之后,你可以直接简单操练,如:我的头脑关于(会不会疯掉)的念头/感受不具任何意义。
注意事项与主题一相同。
净化练习主题四:我可以重新去看
练习方式:这个练习进行操练时,留意头脑中浮现的景象或念头,李宏夫老师强调:要不加选择、不加评判的予以操练,如;“头脑中浮现出活着没意思”的念头,我们就在心中默念或是说出来,“我对(活着)感到(没意思),是我过去的旧思想选择的一种认识,我可以重新去看”。如;“头脑中浮现有关双向情感障碍”的害怕念头,就立即操练,“我对(双向情感障碍)感到(害怕),是我过去的旧思想选择的一种>>
双向情感障碍怎样治疗最好_双向情感障碍
你好!双向障碍的治疗需要药物的双向调节,每个人治疗的靶都是因人而异的,所以要检查找一个大夫,坚持治疗,就会找到你的靶量,祝你健康!
双相情感障碍怎么治疗
你好。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相对比较复杂,治疗方法目前来说最主要还是需要药物治疗,以心境稳定剂治疗为主,在系统的药物治疗的同时与可辅以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工娱治疗、物理治疗。一般情况下如果系统治疗是会有一定的临床治愈率的,一般来说如果系统治疗的话12周之左右会有效果
双向情感障碍能治好吗
病情分析:
难以治愈,但可以控制。这种疾病主要是以情绪的变化为主,可能需要比较长时间的药物治疗。
指导意见:
建议要及时到当地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合理的情感稳定剂对症治疗。
喜欢抬杠或者习惯性抬杠的人基本是 自我中心的。
抬杠的基本表现是 只管自己说了什么,不在乎别人说了么。
因此,习惯抬杠的 认知特点 是我要表达我的观点,你们都得认可我;他们在抬杠的 情绪 情感 状态 是激动的,兴奋的;他们的 意志特点 是不死不休,只要你还在强调或者反驳他的观点,他就能跟你杠,没理由也要找到理由;他们的 注意特点 是只关注对自己认可的部分,不在乎别人表达的内容。
抬杠其实也是讨论或者辩论,只不过形式有些混乱,内容或者论据论点不切实际,但这也是激发思考甚至想象力的方式,只不过最后往往终结于面红耳赤,不欢而散,甚至可能破坏人际关系。
所以如果你有抬杠的习惯,并感到困扰,那就要考虑如何做出改变了。
首先,要学会适可而止 。因为喜欢抬杠的人大多喜欢表现自己,因此通过怼别人或者反驳别人来凸显自己。所以要学会停下来,让别人有话说。
然后,要学会倾听。 听别人怎么说,说了什么。
再有,要学会询问和理解,而不是反驳 。不明白的地方不要认为别人是错的,要询问清楚自己。自己不懂不代表自己无能,术业有专攻。
最后,学会修正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总结: 抬杠不一定是坏事,如果两个杠精在一起说不定会乐趣无穷呢?
九型人格理论,把人分成九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人格,有着不同的心理机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情绪。
喜欢抬杠行为的类型,主要是一号完美型人格,四号自我型人格,七号活跃型人格。
一号完美型人格,特点是原则强,有毅力,喜控制。
四号自我型人格,特点是情绪化,占有欲,当焦点。
七号活跃型人格,特点是喜交际,会上瘾,自制差。
一号人格头脑中天然会有许多“应该圈”,他会把所有的问题和事情都划定一个标准,如果不达标,就触动了他的“应该圈”,就会与他发生冲突,但抬杠是有限度的。
四号人格通常不顾及他人感受,只看重自己感受,他不要“你觉得”,只要“他觉得”,所以会挑剔,会偏执,容易挑出他看不顺眼的“毛病”。
七号人格特别喜欢热闹,交际上瘾,自制力差。跟人讨论问题时,不自觉地要去杠翻你,喜欢沉浸在“自我能力优秀”、“都不如我”的假象中。
当然,一号人格通过修练,看见自己的“应该圈”,就能成长。四号人格通过修练,看到别人的感受,就能成长。七号人格通过修练,看清自己的上瘾行为,提高自制力,就能成长。
最后,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抬杠的朋友,请你觉察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抬杠是什么原因,看见自己的问题,成长自己。
如果你遇到一个喜欢抬杠的朋友,请你观察一下他,体会一下他是几号人格,对他多一份理解和尊重,成长自己。
我是一名教师,一名职业指导师,喜欢行为心理学,上面的见解,请各位斧正,谢谢大家!
抬杠行为的出发点一是过于活跃的自身危机意识在起作用。二是抬杠者的逻辑思路和多数人不一样导致的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总是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三是抬杠者认为顺从你的观点会丧失自己的存在感。因此为了保持自己的存在感,所以为了显示存在感而反驳你的观点。
当抬杠者出于过于活跃的危机意识而抬杠时。当你说出自己观点和逻辑后,抬杠者基于自身危机意识而产生一种“我要通过反驳他的观点来保证我不会轻易相信他”的潜意识行为。他抬杠的做法是为了让自己不轻易相信你,且即使相信你也不会表现出来。因为他认为如果让你知道他相信你了,你就有机会通过他相信你而伤害他侵害他的利益。
当抬杠者出于自己独特的逻辑思路而抬杠时。当你说出自己的观点和逻辑后,他有不同的观点和逻辑,自然会说出来。在 社会 层面上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观点和逻辑能被所有人接受。因此在生活中也必然会遇到一些观点和逻辑与自己或者与自己身边人都不一样的人。这种人的存在是必然的客观的。你可以不和这样的人交往,但这样的人必然存在。你看或不看,都在那里。其实这种类型的抬杠者,有比没有好。虽然你会感觉难以和他达成一致观点,但他往往能拓展你看事的观点和逻辑的广度。
当抬杠者出于自己为了在你面前刷存在感而抬杠时。这种情况极为普遍,为了在你面前保持存在感,不被忽略不被轻视而故意抬杠。他的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简简单单的情绪打压社交法则的运用。他用这种方法让自己保持存在感,你也会或多或少的用这种方法保持自己在社交关系中的存在感。只是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这种做法是一种社交关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做法。
最后:
抬杠除了令你感到不爽之外,并不会给自己造成什么损失。其实如果你讨厌一个人的抬杠习惯,可以很简单就能治治他,让他改掉这个习惯。
可以在生活中遇到事时,不征询他的意见建议和看法。当他问你为啥不征询他的意见建议和看法时,你就说你平时的观点意见建议看法太独特怪癖,我无法接受所以就不再问你了。
当你这样做时,他会认为他的抬杠行为损害到了自己发表意见建议看法的正当权利,因此他就会对抬杠这一行为习惯感到危机感。他会害怕因为自己的抬杠习惯导致自己可能被忽视和轻视,所以他会主动约束自己的抬杠行为。进而逐渐就不轻易抬杠了。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一些人喜欢抬杠,心理咨询师面对的来访者基本上都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她在心里或者人际交往中出现了巨大的问题,甚至于问题本身来访者自己也能意识到,但是想要说服他改变却是极端困难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方面,每个人的认知都是受到早年生活的影响,并随着时间的积累出现重复性的 社会 经验模式,僵化的错误的认知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发生,认知行为疗法称之为核心图式,想要改变核心图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付出长久的努力
习惯性,每个人的互动模式都有一个惯性思维,问题模式的出现虽然痛苦,已经习惯了,如果想要改变这种模式,就要面对一种未知的恐惧,这也会让人千方百计的阻止改变的发生
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使之不发生改变。
人格差异,在偏执性人格中,惯常使用否认和投射两种防御机制,他们固执故化,好争辩,总是想要努力的说服别人,即便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也会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在辩论中占得上风。也是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之一,(抑郁型人格则很容易被人说服)。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能有一些帮助,谢谢
我觉得喜欢抬杠的人一般都是缺乏自信的人,他们通过争论来赢得自信心。并不是认认真真的去思考一个问题,这种人往往比较浅薄,易冲动。这是一种没有实力的表现。抬杠是违反社交礼仪的,社交场合,应该委婉的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允许不同的声音。这才是一个成熟的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世上万物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我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解析也就会有差异。
之所以有人喜欢抬杠,试着回答一下哈!如果回答的不是你想要的,我们可以继续 探索 啊!
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说事儿,认为自己的对的。
向内看怎么看自己都好,向外看都是别人不足。
还有就是存在一个事物两个衡量标准:宽以待己,严已律人。
两人或多人一有话题,自然会娓娓道来自己的观点,意见一旦不统一,就会有争辩,就这样开启了抬杠模式。
与人相处之道,求同存异,维系关系很关键。那种既抬杠而又不失原则,既争辩又丢关系的。
事后还能够平易近人,和善处事的人更值得交往。
感谢
『人』作为高智商动物,都有自己一套价值观,对事情的习惯性接受方法。因此当别人提出的,按照自己的逻辑,他不是我的思考习惯,所以他错的,那么迫切反应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抬杠。
『人』有各种情绪,不同的情绪决定不同表达方式。温和的相对随众;沉稳的喜欢思考观察;浮躁的急于表达思想和打断;焦虑,焦虑就是抬杠的代表,这一类总会担心别人不符合自己的观点而呈现忧虑,急于说服对方,哪怕对方与自己意见相近,但是哪怕有稍微一点偏也要纠正,因为这一类人不允许不同值观,迫不及待逼迫『包括自己』想像中的任何观点。
固执型:这种人格占比例很大,他们之中有忧国忧民型、恨铁不成钢型、针对型、道德绑架型、装逼型、砖家型。。。。各种各样,目标只有一个,我认为对的就是对,我认为错的就是错,我有一堆道理怼你,你接受也怼,不接受更怼。任何人都是他的反面,他是自认的卫道者[捂脸][捂脸][捂脸]
所以别试图说服一个杠精,不然自己也变成杠精[呲牙]如果在群里不幸碰到杠精,我总结的方法是同一个话题不超过俩次回应,然后转换。不谈zz,不料时事,不谈敏感话题,只聊风月[呲牙][呲牙]如果杠精还在,下群。
生活中,部分时候会遇见这样一种人,
你说什么,做什么,
他们总能想出一句话将你堵死,
弄得你再也没有聊下去的欲望,
聊天终结者。
和这样的人相处,
分分钟都会萌生出堵住他的嘴冲动。
你说,努力工作是这个时代最靠谱的选择。
他会很愤慨地反驳你,别再一天到晚熬毒鸡汤了,大学生不如卖煎饼果子的大妈,家里没有关系、没有背景,再努力也没用。
你说,抽烟有害 健康 ,熬夜真的会死人。
他反驳你,净胡说八道,我爷爷抽了一辈子烟,活到85岁;我家楼下的**姐天天上夜班,也没见她死了。
有些人真得是满身戾气,
看什么都不顺眼,怼天怼地怼众生。
你说这个好看,
他说好看个鬼,你品味真差;
你说这**真不错,
他说我觉得很垃圾
“这本书不错。”
“这种书写的都很鸡汤,没什么营养的,我自己就能扯掰一本出来。”
“筷子用久了,就得换掉,不然有害 健康 。”
“净瞎扯!我伯伯还是大学教授,他都70几岁了,他们家的筷子没换,不也活得好好的。”
你说,“这个**挺好看的。”
他说,“我最不喜欢这种**了,无聊,肤浅!”
简而言之,就是凡事都和你唱反调、抬扛,让你不舒服。
在网上,这样的“杠精”更是随处可见。在各大论坛的评论留言区,这些人自带杠精体质,怼起来像架 没有目的的发射炮。
和客观友好的沟通表达不同,他们不是针对事实而争辩,而是为了抬杠而抬杠。
这样的人身上仿佛有无限的负能量需要发泄,看什么都不顺眼,看什么都有问题。
没有人愿意总是被反驳,所以喜欢抬杠的人走到哪里都不会受到欢迎,他们的共性,就是人缘很差。
抬杠,是低情商的表现之一。
如果说高情商能让人觉得如沐春风,那抬杠这种低情商行为,只会让人别扭、不舒服。
抬杠,源于内心的虚弱感。
爱抬扛的人,大多不懂尊重人。
喜欢抬杠的人,大多是社交场上的杀手,
人际关系也比较差,令人讨厌,
可以归类到“低情商”人群。
1 缺乏自信,爱出风头。
2 生活不如意,宣泄情绪。
3 自以为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4 抬杠成瘾是一种病。
5 珍爱生命,远离抬杠精。
解答一:为啥有些人爱抬杠
因为他们想表达自己才是正确的。
解答二:人为什么爱抬杠
爱抬杠的习惯是由其性格所决定的,这种人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愿意接受批评,即使自己说错了、做错了也不愿意让别人说错,所以才有“抬杠”的思想,嘴上不承认自己的错,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抬杠的习惯。
解答三:怎么样和爱抬杠的人相处?
抬杠的人都是喜欢争辨的,在有些场合你可以选择沉默但在有些场所你也可以学一下"诸葛亮舌战群儒"这方面就多看一下这方面的书籍是有帮助的
解答四:为什么有些人那么爱抬杠
展现他智商上的优越感。
解答五:为什么有些人那么爱抬杠
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同,有时候看起来是抬扛,其实是在表达自己的看法。
解答六:为什么有些人那么爱抬杠
原因有两个:
觉得对方说的东西正好是自己的强项,看不下去别人胡说。为了凸显自己的存在感,让别人觉得自己很牛,什么都懂。
解答七:为什么有些人那么爱抬杠
爱抬杠的人,一般是以下原因:
这个人越缺什么,就越显示什么,通过抬杠掩盖自己学识不高;
抬杠只是为了吸引别人注意,或者让自己感觉会聊天,不那么离群;
有病——习惯性对抗沟通。
解答八:怎样对待一个爱犟嘴。抬杠的人??
诶!
我也有同感啊!
不过只要不是很只要的事我一般是不会和他继续纠缠下去的
不然会疯的。
解答九:和爱抬杠的人在一起怎么相处
就是自己少说,只能忍着了,要不你说一句他就不知道能给你抬到哪了!
多让让他们,要不和他们一直说很容易闹出冲突和矛盾,对大家都不好
个人看法。
解答十:爱抬杠的人,是怎么个心里!
倔强、自以为是、还有一些不自信。
希望能帮到你!
喜欢抬杠的人,一般都曾在早年的人生的经历中,经历过某些挫折或失败。所以他对人生,才会有所怀疑。甚至喜欢否定别人的观点,当别人也提出或反对他的观点时,因此他会形成不满,甚至有些痛恨,所以才会和别人抬杠,为达到他内心的不满和愤怒情绪的宣泄!这就是说,为什么有些人会和别人抬杠的某些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双向情感障碍患者与常人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是正常人的一种状态(只是身体感觉不到而已),却又因为是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身份而不同于正常人会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幻觉、妄想症;而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则不同,他们会积极地与人交往、工作、学习等,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能力、有才能的人。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双向情感障碍是可以治疗的。那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到底要怎么治疗呢?本文主要分享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以及相应的应对技巧。
一、药物治疗
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病因有很多,主要有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疾病、神经精神类疾病等,所以说治疗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药物治疗了。由于双向情感障碍患者有可能伴有其他疾病或者其他情绪问题,所以药物治疗可以从心理和情绪两个方面进行治疗,而治疗心理和情绪疾病主要以改善患者心态为主。对于一些严重困扰和焦虑的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需要长期坚持有效治疗以及服药前充分沟通才能起到明显效果。因此在药物治疗好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清楚自己是否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然后根据自己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辅助治疗方案。
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其实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心理治疗一般分为情感咨询师和治疗师两种类型。情感咨询师:情感咨询师就是针对躁狂患者与抑郁患者进行帮助,他们走出抑郁心情,提高自信心与责任感,从而对自己保持积极正面的态度。治疗师: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经常会被医生诊断为情感障碍患者,所以医生都会给这些患者做一定时间帮助他们调整自己行为模式,并教会他们怎么正确地处理负面情绪。所以对于双向情感障碍患者来说,心理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三、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就是针对双向情感障碍患者所提出的一些行为或者认知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最终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思想意识体系,从而更好地进行情绪管控和行为控制。在认知行为治疗中,主要包括:认知技能训练(强化认知技能、强化思想意识、强化行为模式等)、催眠技术、情感管理技术、人际交往技术等,都是常用又有效的心理咨询手段。同时,认知行为治疗中还包含了心理治疗术,比如:认知强化、认知行为训练法、人际交往技巧、情感自我管理等等。但总的来说主要还是强调用积极疗法对抗消极治疗方法造成的负面影响。正如上面所说:积极治疗与消极治疗虽然都能有效缓解疾病,但也不能说一定能使病情得到缓解甚至治愈。所以说要根据自己当时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自己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情感是决定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行教育实践中,人们普遍重视智力开发而容易忽视对情感的教育,尤其在幼儿教育阶段。本文以幼儿园美术教育为载体,首先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不足和幼儿心理的一般不良表现来说明实施情感教育的之重要和必要。其次,从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美术是幼儿表现情感的重要裁体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证明在美术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是可行的。最后,本文从如何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心理,帮助幼儿疏导和控制情绪情感,正确评价幼儿的创作等四个方面描述了现实美术教育中渗入情感教育的一些基本途径与手段。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的:“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而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可见情感教育对人之高尚行为形成的重要性。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情感教育的目标是在尊重幼儿自然情趣的基础上,建立以快乐、兴趣为主色调的积极情绪状态、健康情感品质和初步情感能力。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教育工具,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应是其固有的教育功能,但是如何充分应用美术教育这一载体,对生活充满情绪色彩、对一切美好事物具有强烈的情绪感受能力的幼儿 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促进其健康道德情感的形成,是我们当前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是人格要素的核心因素,幼儿的发展,不仅是认知的发展,也是情感的发展,但是,人的情感成长往往容易被忽视。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哲学家就批评日本的教育因为缺乏情感教育层面而成为“忘掉了另一半教育”、“ 牺牲了另一半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也是如此,尤其是处于培养人格要素的基础时期——幼儿园教育阶段,普遍忽略其情感的成长。在美术教育体系中,幼儿园的美术教育目标一直定位于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初步掌握使用美术的工具及材料的技能,表现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教育重心倾向于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美术教学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幼儿不善于很好地感受自然、社会、生活,不能很好积累情感经验,丰富自已的情感和能力。后来尽管对美术教育目标进行了修正,把美育的目标定为:“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但由于这是一个较为笼统的美育任务,具体到美术教育领域尚不明确,因此幼儿教师在现实教学实践工作中,往往仍沿袭着一些旧体制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传授一些美术活动知识和技能技巧,强调幼儿对美术的理解和反应。
步入21世纪的中国幼儿教育,应该是通过各种教学途径来实现幼儿认识、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我国目前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比较宠爱甚至溺爱自已的孩子,容易造成不听话、不合群、自私、自信心差等不良表现,如不加以引导和培养,容易造成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健康道德情感的形成。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幼儿时期是各种感受器官完善阶段,是接受情绪刺激最敏感阶段,是健康情绪和基础情感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期。因此如何系统的、有目的地培养好幼儿的积极情绪状态、健康的情感品质和初步的情感能力显得犹为重要与必要。美术是儿童表现情感的重要手段,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应充分运用美术教育这一载体,鼓励和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和情感,疏导和控制消极情绪和情感,利用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多元性及个性的特点,让幼儿在体验成功的创作喜悦,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促进其宽容大度、尊重他人、豁达乐观等道德情感的形成,这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对未来的生活和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1、好奇心是实施美术情感教育的基点。情绪和情感的态度决定着人们对某种情境或对象是接近还是回避,是喜欢还是厌恶,从而影响人们对认识目标的选择,进而影响其对目标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美术活动也是如此,很多美术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对美术保持着长久不衰的兴趣。因此,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有目的引导儿童用形、线、色去描绘周围事物,吸引他更多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从而不断丰富其情绪和情感。
2、美术活动是实施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实质上内在情感的外部表现,是用形、线、色构成的情感生活意象。美术对于幼儿,其作用不在于其艺术性、思想性如何地深刻,也不在于美术技艺表现如何娴熟,是纯属于情感发展的需要。处于涂鸦阶段和图式阶段的幼儿美术绘画活动,因为已经具有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能够按照个人的主观经验来反映对象,表达自已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并将这些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通过自已的创作传达给他人。所以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幼儿美术教师可以按照美的标准和美的规律,引导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将自已的亲身体验和情感通过色彩、线条等表现出来,使幼儿的内心情感和外在形式达到同构,同时由美术泛化到生活其他领域,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世界。
三、实施情感教育的基本教学手段
情感教育不同于认知教育,它不是以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它的教育过程也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它更多地依赖于人本身的情感及经验,强调感受、感知、体验、理解和反应,其中最核心的机制是让幼儿感受和体验。
1、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幼儿的意愿。人们常说“孩子凭兴趣做事”、“幼儿是情绪的俘虏”。我们在绘画教学时可以观察到,幼儿对绘画有兴趣时,注意力很集中,绘画很投入;不想画时,怎么叫他画都不画,因此这种带有原始感情性质的兴趣和好奇,是一种内驱动性的情绪,是幼儿早期认识发生的动力源泉。例如,幼儿小王画了一辆很多轮子的轿车,当老师纠正他侧面轿车只画两个轮子就可以时,他却不接受,反而振振有词地认为“轮子多才跑得快”。其实小王把自己的情感容入了画中,表达了他想让汽车跑得快一些,当老师了解了他的创作意图后,应先对他加以肯定,避免打击他的积极性,然后通过一些实物观察活动,让他了解事物的基本特征,这样既尊重了孩子,又能从孩子的意图出发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幼儿从小对生活、对周围环境抱有浓厚兴趣,能热心地参加各项活动,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2、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心理。一是注意从幼儿绘画作品中捕捉他的 情绪状态和情感类型。由于受到绘画技能的限制,幼儿把形象画得歪歪扭扭,怪诞而丑陋,而这些怪诞的形象却是幼儿当时头脑中的情感意象。如情绪体验给幼儿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时,笑——是眯成一条线的眼睛,上弯的嘴角;哭——是大颗大颗的泪珠;吃——是最高兴的,表现出来的是张大的嘴巴。又如画“我的爸爸妈妈”作品中大部分孩子在纸的中间画上了一个大大的人,并认作是妈妈,旁边的小人一个是爸爸,一个是自己,可见在幼儿绘画创作时,把心目中的妈妈、爸爸和孩子间不同轻重情感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二是要理解儿童绘画的创作心理。幼儿用绘画的形式直觉表现来抒发情感,有时是心情愉快,抒发情感;有时是心情消极,发泄情绪。如画“过生日”时,很多学生的画面上除了生日蛋糕外就是一张张大嘴巴,看不到一个人,但我们站在幼儿的心理角度分析时,就可以充分理解孩子过生日吃大蛋糕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又如一名幼儿想帮老师拿东西,却拿不动,他就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画了一个有四只手的小男孩,一只手拿书,两只手搬桌子,表达了自己希望帮老师拿东西却力不从心的心情。虽然孩子的画不能与成人的艺术作品相提并论,然而他们却能在形象、色彩以及绘画空间的表现方面突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使画面更具抽象性、直觉性。因此,我们只有充分捕捉儿童的心理、情绪时,在美术教学活动时就可有目的的、针对性地培养和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促进其健康心理的成长。
3、帮助幼儿疏导和控制情绪情感。人们常说:“画画能宣泄情感,使儿童心理得到平衡。”大量观察发现,大部分儿童常通过画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一名小女孩很喜欢吃蛋糕,可是每次吃下一小块后就吃不下了,于是她在“生日”为题的作品中画上了一个蛋糕和有着一张奇大无比的嘴的小姑娘,表达自己对蛋糕的喜爱和想多吃一些的愿望。也有一些孩子用绘画来发泄情绪,如孩子小赵在游戏中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他在美术活动时画了一幅人物图,画完之后却用笔画上粗粗的黑色线条将那画面上的人涂掉了,这是他在宣泄自己压抑的情感。因此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借助一些美术游戏或意愿活动,引导和帮助孩子在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的同时,诱导幼儿体验乐意与人交往的乐趣,体验美好事物给自已带来的喜悦,体验集体活动的愉快等等,如鼓励小女孩过生日时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吃蛋糕分享快乐;鼓励小朋友在遇到困难时愿意主动找亲近的人商量解决等,从而逐步培养起幼儿健康的情感品质和初步的情感能力。
4、正确评价幼儿绘画的创作。评价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地评价是维护幼儿参加绘画活动的兴趣的重要保证。
(1)让幼儿感受美术绘画创作成功。每个人都希望能够通过活动来体现出自我的价值,通过成功的作品来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誉。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能够经常地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起学习的兴趣,更能增强他学习的信心,良性循环可促进他完成更出色的作品。我们班的中中小朋友性格内向,胆子较小,画画非常拘谨,常常画出物体很小的画,有一次他正为自己一不小心画得太大的圆圈发愁时,老师及时地肯定了他画的圆,并大大表扬了他,还请其他小朋友参观,这事对中中影响很大,此后,他的画作有了明显的进步,物体画大了,色彩也丰富了,更重要的是中中喜欢画画了,而且每次作画都充满了自信。
(2)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住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美术表现的心理特征。幼儿自我体验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的过程,幼儿常常是通过这些赞扬、鼓励来作为学习的动力。我们每周举办一次画展,但展出的并非一定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只是对于孩子本人来说有进步的作品。作品的展出促进了孩子自信心和荣誉感的增强,从侧面鼓励了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热情,而这一股热情能使他们产生耐力和毅力,尽管累,可心情却是愉快的,因此及时地肯定和赞誉是帮助孩子确立自信,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使他们初步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情感品质。
这个是在网上找到的,你可以参考一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