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中很经典的一句话: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你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是那朵花,和班班一次聊天中,班班提到这本书,当时看到名字就已经在心里确定不能错过,就去图书馆借来,看过之后,发现这真是一朵自然而又散发着浪漫气息的花,拿起来就放不下,可又舍不得读完,用相见恨晚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欢乐、悲伤、感动、痛苦各种情绪夹杂在一起,读完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对于这么好的作品,必然是要买一本回来收藏的。相信每读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动,谢谢班班的推荐。
作者迟子建,书的名字就是故事发生的地方,鄂温克族的祖先从拉穆湖走出来最后来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山林中生活,这个弱小民族所现现出的是不屈不挠的精神。主人公是鄂温克女人,她们以萨满为她们的神,以跟随驯鹿的生活习性而迁徙,过着游牧生活。作者以鄂温克女人的视角来写发生在她身边的每个人的故事。
第一次读迟子建的书,她在叙事故事的时候,就是一些平平常常发生在身边的琐事,看起来是那么的亲切自然,就是这样的小事往往带来很多种情感。她的文字中总有一种魅力在吸引着我,既有经历万难后幸存的开心,又有为了救破坏他们神明、偷盗驯鹿的人还依然宽恕他们而感动,还因为妮浩每每为了救人总要舍弃一个自己孩子的心痛。
草原上的人在我心里一直是非常善良淳朴的,比如守护着额伦草原的毕利格阿爸,一生与狼斗争,却不伤害狼,上天赐给他们族人的猎物,他们总是只拿走一部分,总想着要给狼留一份。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们同样,他们以驯鹿为信仰,给驯鹿最好的牧场,他们猎食黑熊,但他们要祭祀过后才能享用;他们相信神明,他们也敬畏自然。
他们明白保护自然他们才能生生不息,而政府带来的人,不管不顾随意砍伐森林,随意捕杀野生动物,在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时候,还说是对森林的一种保护,防止驯鹿破坏植被。上帝让我们寻求的是和谐生存,而不是攫取式的破坏性的生存。
妮浩是一个多么善良的母亲,时刻想的都是别人,为了救人失去了四个孩子,这样的精神又有几个人能比得上。果格力是为了顶替另一个氏族生病的孩子,去了天上;马粪包吃熊肉不敬畏神,被熊骨卡住气管奄奄一息,妮浩用交库托坎的性命换回马粪包的命;耶尔尼斯涅则是为了救他妈妈妮浩被大水冲走;最可怜的是还在妮浩肚子里都没有机会看一看世界的孩子救了偷驯鹿吃而撑得快死的一个男孩。作为萨满背上了救人的责任,作为母亲又不可能为了救人而搭上别人的性命,每一个孩子的离去,我都气愤为什么要用善良的孩子去代替他们接受惩罚呢。
一代一代的鄂温克人,因为时代的变迁,生态的破坏,已经无法回到原来的那种安宁自由的游牧生活,一个弱小的民族终究还是无法摆脱残酷的命运,时代的进步为什么非要拉上他们呢,让他们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多好。
凡是被发现的人类文明基本上都被现代文明碾碎了,现在只有寄希望于那些处于雷达无法探测的无人区,很可能那里依然有世外桃源,那里也一定生活着像游牧民族一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
摘录文中的几句话:
最后,如果打算去大兴安岭记得带上《额尔古纳河右岸》和一颗敬畏之心。
值得说明的是:即便迟子建这样的大家,在写这样的小说时候,也是用了整整三个月时间去阅读鄂温克历史和研究资料,并做了几万字的笔记。又用了几个月时间写完初稿,然后再经过打磨定了两次稿,修改过后最终才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写作也一样,没有积累怎么能写出好文章来呢。
这是一个90岁的鄂温克女人的自述,她近百年的人生经历,折射出鄂温克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这个民族在森林中生活,信奉萨满,因驯鹿觅食而搬迁、游猎。他们在自然的恩惠与折磨下生存,他们遭遇了日侵,他们经历了文革,最后,在所谓先进文明的“侵袭”下,他们不得不在游牧与定居之间游荡。不过,这是一部女人的书,似乎应该荡气回肠的历史,在迟子建的笔下,在“我”的口中,是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自然、生动、诗意、悲情……
人与自然
故事由“我”的诞生开始,“我”出生在寒冬,有一个姐姐也出生在严冬,但因狂风掀了母亲生产用的希楞柱,姐姐受了风寒,出生两天后就死了。自然赋予鄂温克人一切,也会不时残酷地收回它的恩惠,“我”的父亲林克死于雷电,姐姐列娜、第一任丈夫拉吉达在风雪中永远地睡眠,第二任丈夫瓦罗加被熊揭开了脑壳。
即使自然很无情,但鄂温克人并不愿意离开森林。可是现代文明在“侵袭”,伐木工进驻森林,铁路公路伸进深山,动物四处逃散。鄂温克人下山定居,依旧的游牧生活又将他们带回森林,定居点激流乡最终成为一座空城。只是人心开始浮躁,有的年轻人甚至走上歧途,如孙子沙合力因盗伐天然林被判刑三年;外孙女索玛不停地与不同的男人幽会,然后不停地流产,无法出嫁。为了孩子们,女儿达吉亚娜筹建了新的定居点布苏,可是“我”觉得他们终有一天还是会回到山林里。
人与人
在人与自然的大主题下,人与人的故事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里面有数段美丽的爱情。如母亲达玛拉,在年轻时与兄弟俩相遇,兄弟俩都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以射箭一决胜负,最终林克成了达玛拉的丈夫,而伯父尼都萨满孤独终生。在林克去世后,尼都萨满再次追求达玛拉,可是弟媳不能嫁哥哥这一族规,扼杀了两人的爱情,也让两人的生命日渐枯萎。
而姑姑依芙琳的爱情则是一场悲剧。她嫁给了不爱她的坤德,怨恨充斥其一生,她甚至讨厌自己的儿子金得,认为金得如坤德般懦弱。她为儿子安排了一场婚事,金得反抗不得,上吊自杀了。坤德令依芙琳再次怀孕,可是依芙琳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流产了。
人与神
鄂温克人信奉萨满。在小说中,萨满确实具有神力,能呼风唤雨,救人性命。可是萨满也为身上的神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妮浩继承了尼都萨满的衣钵,可是妮浩每救一个人,就要失去自己一个孩子。但是身为萨满,她的职责就是救命,即使是有罪的“马粪包”和偷吃驯鹿的少年,她也要穿上神衣,跳神救之。最后,妮浩为祈雨救火而死。
茅盾文学奖如此评价此书: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
另一段:
刊登在2005年第六期《收获》杂志上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生活在黑龙江省的女作家迟子建的新作。小说通过一位九旬老人、鄂温克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独有经历,向我们传递和叙述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人脉传承。额尔古纳河的左岸曾是这个民族的故乡,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更是积淀着无穷的森林宝藏以及深厚绵长的民族文化和情感。那种神奇、神秘的力量,那份清澈、深沉的挚爱,似一曲古老的民族赞歌,又似一曲哀伤的历史晚唱,不由地令人想起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幅少数民族的苍凉历史画卷,更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优秀现实作品。
上部 清晨
我有九十岁了。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他们都离开大山去那个叫布苏的地方定居了。听着刷刷的雨声,看着跳动的火光,我特别想跟谁说说话。
我是个鄂温克女人,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我出生在冬天,父亲林克,母亲达玛拉,除了死于风寒的姐姐,我还有一个姐姐列娜,一个弟弟鲁尼。父亲非常清瘦,是个爱说爱笑又爱枪的人,他能用连珠枪捕获到森林中最大的动物堪达罕。我伯父尼都,是我们乌力楞的族长,他还担任着萨满,也就是巫师或者部落和氏族的精神领袖。尼都萨满和父亲一点也不像亲兄弟,很胖,不喜欢人们说笑或谈论女人,据说他只在我出生那天,因前夜梦见一只白鹿而对我的降生无比欣喜,喝了很多酒,还跳舞跳到火塘里去了。我爱去他的屋子,那里不光住人,还住着神,被称为“玛鲁”的神,统统装在一只圆形皮口袋里,大人们出猎前,常常要在神像前磕头,这使我好奇。
听依芙琳姑姑说,额尔古纳河的左岸是我们的故乡,三百多年前,俄军侵入,挑起战火。这使我对铁匠伊万的蓝眼睛妻子娜杰什卡曾充满敌意。伊万是我伯祖父的儿子,娜杰什卡则是俄商从左岸带到右岸金矿当的,是伊万凭着一双打铁的大手,把她从俄商那里带了出来。
我第一次看见父亲和尼都萨满发生冲突,正是那年打灰鼠的最好季节。尼都萨满说这一带灰鼠少了要搬迁,父亲不同意,因为母亲生下的女孩没有存活且因失血过多不能再受风寒。尼都萨满冷笑着说,你不让她生孩子就不会失去孩子,气急败坏的父亲揍了尼都萨满。我第一次听到母亲责备父亲自私。那次迁移途中,姐姐列娜骑在鹿上瞌睡而倒下冻死。俄国商人罗林斯基带来了一面小圆镜,这是他带给列娜的礼物!我摘下它,珍藏至今。那年冬天,父母亲很伤心,直到春天,我身体里往外流血,母亲脸上才有了红润和笑影,她抱着我对父亲说,我们的小乌娜吉长大了。
那年,瘟疫持续了两个多月,雨季来的时候,父亲林克为了赶在秋末驯鹿交配前换回驯鹿,在经过一片松林时被雷电击中而亡。父亲带走了母亲的笑声,尼都萨满却好像变了一个人,他爱说话了。他将吃山鸡时拔下的羽毛缝成了一条裙子。母亲穿着显得无比端庄和高贵,可我咬着牙冷冷地说,像只大山鸡,依芙琳也故意地在人多的时候提起林克,母亲哭了,每逢雨天总是跑到林子中寻找什么,等她打着寒战回来的时候,尼都萨满就会唱起歌来,那歌声太哀愁了。
日本人来了,那一年蓝眼睛的娜杰什卡带着儿子吉兰特和女儿娜拉逃回了额尔古纳河左岸,把孤单的伊万推进深渊;还有我嫁人了。
中部 正午
正午了,雨还在下,安草儿往火塘里添了几块木柴。如果说我是一棵经历了风雨却仍然没有倒下的老树,那我的儿孙们就是我树上的枝桠……。
我和拉吉达结婚了,我在追寻娜杰什卡迷路时遇到拉吉达的,他长得和我父亲相像,母亲很喜欢他,母亲送我的新婚礼物是一团火,那是她和父亲结合时外公送的,母亲一直没让火熄灭。那个瞬间我抱着母亲哭了,觉得她那么可怜和孤单。我生儿子维克特时,依芙琳给我讲了父亲、尼都萨满与母亲之间的故事。原来兄弟俩同时喜欢上爱笑爱跳舞的达玛拉,爷爷只好让兄弟俩连着比武,最后一刻林克赢了。从此尼都萨满行为怪异。我想,尼都萨满在最后时刻也许是不忍心看林克失望的目光才放弃的吧?
维克特三岁的时候,弟弟鲁尼娶了妮浩,母亲在欢庆婚礼的篝火灰烬旁,穿着那条羽毛裙子,跳着舞永远地走了。尼都萨满为母亲主持葬礼的时候唱了一支送葬歌,“滔滔的血河啊,请你架起桥吧,……”歌声中,让我看到了尼都萨满对母亲深深的爱。
我又有了儿子安道儿。尼都萨满衰老了,他为了保全乌力楞,用最后的舞蹈治愈了日本军官吉田的腿伤,和达玛拉一样的走了。
拉吉达做了新的族长。这期间,日本人成立了“关东栖林训练营”,凡十四岁以上的山上猎民都必须接受训练。那晚驯鹿未归,营地的女人们跪在玛鲁神面前,祈求神保佑驯鹿。拉吉达他们从训练营获准回来骑马去找驯鹿,回来时已冻死在马背上。我看到僵硬的拉吉达时昏了过去,醒来时,我的肚子已经空了,早产的死婴是个女婴。
后来,我们推选了伊万做新的族长,当伊万从日本人的东大营逃走以后,我们又选了鲁尼做族长。春天的时候,妮浩生下一个男孩,鲁尼给他取名果格力。
民国三十一年,我们乌力楞出了两件大事,一个是妮浩做了萨满,妮浩披挂着的是尼都萨满留下的神衣;另一个是依芙琳强行为儿子金得定下婚期,一直喜欢妮浩的金得便在婚礼后吊死在树上,妮浩萨满在同一天为同一个人既举行婚礼又举行葬礼。
这年秋天,我用伊万打铁场艳丽细腻的泥土当颜料,开始在岩石上画画,额尔古纳河右岸已经风化的岩石,呈现出一片血色岩画;这年秋天,妮浩生下第二个孩子,是个女儿,取名交库托坎,是百合花的意思。
维克特长大了,他跟着鲁尼学会了射箭。安道儿也长高了,能和果格力一起玩耍了。这年夏天,山上“黄病”流行,日本人取消东大营的训练,不让猎民下山了,我丈夫的家人仅他十三岁的弟弟拉吉米手里握着父亲遗留的口弦琴木库莲活了下来。我把他接了过来。这年冬天,妮浩帮助别人除病,自己的儿子果格力则从树上摔下死了。几年后,她为救别人使得女儿交库托坎也撞上马蜂窝而死。妮浩唱起神歌,我问为什么?妮浩说,天要那个人去,我把他留了下来,自己的孩子就要顶替他去那里。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了,我在寻找拉吉米的贝尔茨河畔遇见了瓦罗加,他是一个氏族的酋长,小时候学过汉语。当他带着拉吉米出现在我前面,向我求婚的时候,我幸福地晕厥过去了。那时候,妮浩又生下一个儿子,取名耶尔尼斯涅,也就是黑桦树的意思。在我的婚礼上,伊万回来了。
下部 黄昏
希楞柱里黯淡了,雨停了,安草儿一手提着水桶,一手握着一束紫菊花进来,我把花插在桦皮花瓶里……。
我和瓦罗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1946年的秋天生下女儿达吉亚娜,瓦罗加非常喜欢她,常坐在火塘边给她念诗。那时候伊万已穿上军装,他告诉我们,人民解放军开始对逃窜到山里的土匪大清剿。依芙琳叹气以后没有铁匠了,依芙琳的话让我想起保存下来的画笔,我在贝尔茨河一条支流旁的白色岩石上,画了一面印有火样纹的神鼓和七只驯鹿仔,这是我和岩石之间的一个秘密。
1950年成立了供销合作社。拉吉米在供销社边上的客栈马厩里拣回一个可爱的女孩,瓦罗加给她起名叫马伊堪,伊堪是"圆舞"和"篝火舞"的意思,拉吉米当她宝贝,说长大了也不给别人当媳妇。1955年,妮浩懂事的儿子耶尔尼斯涅十岁了,他被瓦罗加讲的天鹅故事感动,说要是我的额尼遇险,我也愿像那只丑天鹅一样,替她去死。后来,黑桦树一样挺拔的耶尔尼斯涅真的替母亲妮浩挡住灾难而被河水卷走。
儿子维克特和柳莎结婚了,安道儿也快到结婚年龄了,看着英姿勃勃的两个儿子,我蓦然明白,在我的生命之灯中,还残存着前夫拉吉达留下的灯油,瓦罗加虽然为我注入了新的灯油,但他点燃的其实是一盏灯油半残的旧灯。
1959年,政府为我们盖起了几栋木刻楞房,几个氏族的人开始不定期地在那里居住。变得衰老的伊万回到地方上,他对瓦罗加说,山林以后怕不会安宁了,林业工人要进山伐木,铁道兵也要修建铁路了。瓦罗加建议把达吉亚娜送到学堂上学,说有了知识,才会看到世界的光明。可我觉得光明就在河流旁的岩石画上。
山外饥荒有所缓解,我们度过了相对平静的两年时光。1964年夏天,妮浩又生下一个男孩,方脸宽额,哭声响亮,鲁尼给孩子起名马克辛姆,很多年后妮浩去世,马克辛姆举止怪异,我们知道他也要成为萨满了。
死亡的阴云再次凝聚到我们乌力楞的上空。我的小儿子安道儿走了,他鹿哨吹得太好,又穿着野鹿皮缝制的衣服,哥哥维克特一枪打过去,难以置信地打在安道儿的脑壳上。
政府派人来动员我们去激流乡定居。有人来请瓦罗加作激流乡的乡长,瓦罗加指着我说,她不下山,我这个酋长就得陪着。那年冬天,大兴安林大规模开发,森林中的灰鼠减少了,逃到额尔古纳河的左岸去了。瓦罗加一天天老了,我们再也没有制造风声的了。
达吉亚娜婚后生下女儿依莲娜。没想到我与孙女的第一次见面竟在伊万的葬礼上,伊万当年因为一本军事地图被当作苏修特务而受尽折磨,伊万临死前对维克特说,把我土葬,头朝额尔古纳河的方向。
1974年,瓦罗加在送放映队回林场的路上遭遇黑熊,为了保护放映员,最后一位酋长也走了。两年后,因误伤了弟弟安道儿再也没振作起来的维克特,也酗酒过度死亡。
依莲娜看见我的岩画惊叹石头也可以画画。进入八十年代,三十岁的马伊堪有了私生子,可在孩子断奶后却跳崖死了。原因据说是不管谁向漂亮的马伊堪求婚,领养她的拉吉米都一口回绝,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悲剧。为此,拉吉米哭瞎了双眼。
山中的林场和伐木工人越来越多,动物越来越少。时间过得飞快。依莲娜从北京美术学院毕业,她结婚又离婚;除了画画外喜欢和驯鹿呆在一起,时间长了又嫌山里寂寞。1998年初春,两个林业工人吸烟乱扔烟头引起山中大火,妮浩最后一次披挂上神衣,唱完了她生命中最后一支神歌后倒在了雨水中。"额尔古纳河啊,你流到银河去吧,干旱的人间"
依莲娜看着妮浩祈雨的情景,说一定要把那激荡人心的瞬间画下来,她画着画着就哭出声来,直到进入新世纪的那年春天,才完成自己的画卷。那个晚上,依莲娜喝了酒走出家门,第二天人们在贝尔茨河下游看见她的尸体。我在依莲娜上岸的地方找到一块白色岩石,为她画了一盏灯,希望她在没有月亮的黑夜漂游时,找到方向。我知道,那是我一生画的最后一幅岩画了。我的泪水沁在岩石上,就好像为它注入了灯油。
尾声 半个月亮
天黑了,故事快讲完了,我真担心他们所去的布苏又会成为一座歇脚的客站。……月亮升起来了,是半轮,它莹白如玉,像喝水的小鹿。月亮下面,是通往山外的路,我落泪了,因为我分不请天上人间了。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
这是我用了一天下午的时间读完的一篇小说,我似乎跌入了一次史诗般的旅程,而且伴着满腔的热泪。心底里的某一处在咆哮着,忍着的呜咽让坐在我隔壁的朋友侧目。但是我真的是承受不住心底里的那股激烈的情感的流动,身临其境般的令我震撼:这是一个90多岁的女人对自己一生所经历过的事情进行的回顾,重新讲述,就好像她的一生活过来了,再一次呈现在我的眼前……女人从出生到长大婚嫁,生孩子,孙子女的诞生成长,百年的沧桑欢愉,里面夹杂着神秘的力量,严寒,艰辛的生活和清澈、深沉的挚爱,无比鲜活,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神秘画卷,似一曲从额尔古纳河右岸飘来的木库莲……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作者以一个温克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独有经历,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从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里面的严寒、猛兽、瘟疫等灾难,男人和女人的原始和激烈的爱恨,原始的生活习性,蕴涵着最真挚的人类情感……每一个民族都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上演着历史的改变。即使是这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追随驯鹿喜欢的食物而搬迁、狩猎,在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除了生活的艰辛,在世界这个大背景下,这个民族也经历了日寇的铁蹄和“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但是他们在命运面前虽是百般的无奈,却仍殊死抗争,显示着一个民族无比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有人说这是一部民族的史诗。而在我的眼里,我没有看到上升成人类民族的话题。作为一位感情丰富的读者,我只能说这是一部诉说生命和挚爱的作品。看完了它,我的内心有种很不真实的感觉。不是小说的故事不真实,而是发觉自己身为现代人活得不够真实。自己诚然拥有了那些鄂温克人所没有的物质上的安稳生活,却发觉自己失去了一些生命所沿袭的热情,一种对生命的激-情,对感情深沉的挚爱。也许在目睹这一艰难而又弥漫着强烈的爱恨的生活情景后,我似乎该改变一下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了……这就是为什么我的泪水不止的缘故吧,因为心灵在颤抖时,灵魂在战栗时,那一股最真挚的溪流才会从眼里涌动出来……
看完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好好的过日子。做好属于自己的本分,守住自己的天性,不想让自己那股依然存在的激-情消失殆荆无论别人说自己是怎样的没心没肺,但是就是这样的天性的我才是自己。遥远的天空里,飘来的那曲神秘的歌谣,我希望一直能够震颤着我的心弦,让我一辈子能为此拘一腔热泪,浇灌心田
好想去山林啊。好想在一汪清泉旁坐下来啊。然后重读一遍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以一个苍凉的开头,领我走进了那个那遥远的、神秘的、清泉流淌的、驯鹿追逐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 我知道,这本书跟这苍凉的开头一样,饱经了岁月的风霜。
中俄边界,大兴安岭西麓,呼伦贝尔草原北端,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的鄂温克族人。他们住在希楞柱,信奉萨满,与驯鹿为友,逐苔藓而居,搬迁时将非必要物品储藏在从不上锁的靠老宝,过往行人有需要都可以去取用。
那么,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我到底读到了什么呢?
▶ 那把不熄的火种到底是什么?
全篇以“我”为视角展现了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细节。
时间在原始森林里按下了暂停键。他们在月光下架起篝火,在篝火旁翩翩起舞唱起歌谣。他们在河流边洗澡,在森林里抬头看月光。他们听着流水一样的鹿铃声,伴着星星度过黑夜。他们猎食灰鼠,喝驯鹿奶,以动物皮革交换山外的面粉和子弹。他们的情感简单,淳朴却又真挚,他们的孩子一个个在山野间出生,山川、河流、风雪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然而,他们在自然中获得,却也在自然中失去。 他们敬畏自然,对生灵万物怀有真诚的敬意,却也在严寒、猛兽、瘟疫等自然的试炼下倍尝苦楚。
林克被雷电击中丧生,达西死于宿敌狼之口,拉吉达被活活冻死,瓦罗加被黑熊掀起天灵盖男人们的退场都是戛然而止的。而女人们呢?女人们都在日日月月中慢慢枯萎了。达玛拉素日神情恍惚,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我”,“我”的一生遇到了很多人,又送走了很多人。被送走的那些人,有些是土葬、有些选择了风葬,还有一些被留在了向阳的山坡。
而留下来的人会珍藏一鹿皮口袋的东西 :有罗林斯基送给列那的小圆镜子,有瓦加罗送的花瓶,有林克擦枪用的一块鹿皮,有拉吉达装猎刀用的桦皮刀鞘,有伊芙琳送的一个蝴蝶手帕,有伊莲娜留下来的皮毛画 "每当我打开鹿皮口袋,里面的物件就像久已不见的老朋友一样,纷纷与我来握手了。"
鄂温克族人在搬迁时,总要带上火种。达玛拉出嫁的火种更是代代相传了下来。你说这不熄的火种到底是什么?是照亮黑暗,驱散寒冷,却也是他们在命运面前顽强的生命力啊。 “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 萨满伟大的悲情
鄂温克族人信仰玛鲁神,崇尚萨满。萨满是古老民族的符号,是神秘的,遥远的。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我看到了她的伟大。
有人说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其责任和义务。对于萨满来说,他们被赋予超凡的神力,能驱赶疾病和灾害,但是这种神力的施展总是需要代价。妮浩的悲剧就是从她成为萨满开始的。她每一次都能预知到,只要她拯救了别人,她的孩子便有一个会夭亡,但她每一次都穿起萨满服,义无反顾地去救了。试问, 如果是你,在预感了悲伤的结局后,是否也能够勇敢坦然接受这一切呢?
在萨满沉重的枷锁下,妮浩的六个孩子中夭亡了四个。每一次读到这些,妮浩展现出的无畏、勇气和使命感都让我感慨和肃然起敬。她的人生集大爱和大痛,呼风唤雨却也无能为力。
▶ 现代世界的“边缘人”
鄂温克族人熬过了战争,躲过了瘟疫,却在时代的变迁面前败下阵来。 随着社会发展和建设需要,大兴安岭迎来了伐木的斧锯。木材一车车被运走,苔藓变少,驯鹿觅食越来越难。年轻的一代,向往山外便利的生活。他们陆续搬到了山下,接受着山外的教育和医疗,走向了山外的繁华。
“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
然而,世俗的荣誉并没有给太多土著人带去幸福。在城市里,他们吵架、他们灌醉自己,他们怀念过去,但是大兴安岭成为他们回不去的故乡,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
依莲娜是鄂温克部落的第一个大学生。她在城市看多了车马嘈杂,就感到烦躁;回到草原,她又觉得生活寂寞。她花了两年时间去画妮浩祈雨的画作,画鄂温克民族的风俗面貌,画作完成后,她投湖自尽了。
在城市里,他们内心深处充满哀愁与孤独。迟子建在《跋》中提到了一对在悉尼火车站大打出手的土著夫妻,他们没有一件行李,女的空着手,男的提着脏兮兮的塑料袋,里面是一点食物。他不躲闪,也不反抗,任女的发泄。等到她哭累的时候,一次次地递过那个装着食物的塑料袋,对她说,吃一点吧。读到这里,我的心中总是一片怅然。看来城市的灯红酒绿,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冲突啊。
“我始终不相信从书本上能学来一个光明的世界、幸福的世界,但瓦罗加却说,有了知识的人才能有眼界去看到这世界的光明。可我觉得光明就在河流边的岩石画上,在那一棵连着一棵的树木上,在花朵的露珠上,在驯鹿的犄角上,如果这样的光明不是光明,什么又是光明呢?” 这是书中让我非常震撼的一段,我把它摘录在我的笔记本里。我想起近日有亲人在纠结,她纠结自己的孩子应该在城市读幼儿园,还是应该留在农村老家读幼儿园。我又想起这两年搞得教育届风雨飘摇的“双减”。到底什么样的教育能比得上河流边的岩石画和花朵上的露珠啊?
以前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后来路多了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了。
“外面电闪雷鸣,雨雾蒸腾。大雨过后,一个凉爽而明净的日子一定会到来。愿它的清新之气能驱散我心中的疲惫。” 读到这里,《额尔古纳河右岸》就结束了。
而此时,上海的午后恰逢雷雨大作,房间瞬时暗了下来。我放下书本,从床上赤脚走到窗前。我伸手刚触碰那夏日难得的清凉,就被闪电吓得赶紧关上窗户。后来,我在写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看到有同事拍到了雨后的彩虹,正七彩斑斓地挂在上海空中。
额尔古纳乐队 毕业歌春天绽放的花蕊夏季里更加明媚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风雪我们都一起体会经过四季的轮回学会要勇敢面对今天的我们更相信笑容之后的眼泪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有我们最美的年华年轻的梦在这里发芽走过了春夏秋冬明天又开始的出发请不要担心害怕告别了青春的美丽童话我们都已经长大获得过05年CCTV星光大道季军的额尔古纳乐队已在12月中旬推出新专集《鸿雁》。 在这张新专集里,他们继续保持了原先大量蒙古音乐元素结合流行乐的特色,同时又加入了更多的古典和一些金属等音乐元素,使音乐更加丰富。 在新专辑里,他们用清澈嗓音和精巧微妙的配器演绎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身边的情感故事。他们在荡气回肠的歌声中寻找现代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对接点,用悠扬的音乐去承载我们在霓虹闪烁、节奏紧张的现代生活中所忽略的情感生活:温暖而清澈的童年、少年时代的豪言壮语、广阔无边的草原、在城市扩张中倒下的老榆树。 那些让我们心中感到温暖人和往事,就像夜空的繁星一样抬头可见却被忽略多年,几位蒙古族孩子将它们拾起,写成了歌。 额尔古纳乐队的音乐或许提醒了我们,我们关注了太多高而遥远的事物,却忽略了身边和脚下的有血有肉的情感生活。他们用充满灵性与情感的音乐,让我们从五光十色的霓虹森林,回到了我们最初的生活方式,在我们的心中,换取片刻的温暖、会心的一笑。 额尔古纳乐队经过一次次的摸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他们嫁接了民歌与流行音乐。通过坦诚和热烈的表达,让人性以一种新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这张专集,他们将在群星闪烁的中国流行乐坛里展现给我们一道最独特的风景。额尔古纳乐队的《鸿雁》将是今冬最温暖的音乐作品。
第一次看这样的小说,框架特别的大,人物众多。不是以单个人物为重点,所塑造的不是一个人物的形象,而是通过很多人物构勒了一个民族的形象,这也是一个大框架所需要的必要元素,与我之前看的小说类型完全不一样。小说画面感极强,以时间为导向,清晨,正午,黄昏,夜晚四部。两条线,一个是“我”的回忆录,讲述了一整天过去的故事。另一个是故事里面的发展线,两两乎应,
文章的主题是写一个民族的百年发展史,不是编年体形式,而是以情以景的故事形式。
百年写了四代人。"我"的父亲母亲,"我","我"的孩子,"我"的孙子。全文由尽60个人物构成。
关键人物关系如图(不用思维导图都不行)
1“我”有两次婚姻 ,第一个老公是前半生,与自然做斗争,没有外敌入侵之前,林克族长带领全族人与天灾和病痛的斗争。第二个老公是后半生,瓦罗加族长在日军侵略以及后面的四人帮运动时期与全族人一起艰难渡过的故事。
如果说“我”的婚姻是生活的一条故事线,那么萨满的这条线则成为了精神上的一条故事线。
2萨满惯穿整个故事 。萨满的宗教色彩用来体现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第一个萨满是父辈的萨满,结束于人与自然的斗争时期,讲述的是三个人的爱情故事,尼都萨满与兄弟林克都喜欢上了达玛拉,但是萨满最终是成全了林克,并且在林克去逝后又重新追求达玛拉,但由于族内规定最终与达玛拉没有在一起。关键词成全与无奈。第二个萨满是女性,生活在人与人的斗争时期,母亲妮浩前后共失去四个孩子,原因是为了救其它人,唯一个孩子贝尔娜也未曾生活在自己身边,关键词牺牲与仁爱。
3全线惯穿爱情 ,不同的爱情故事,体现不同的人性和侧面,通过婚姻的形式传承下一代,连接整个故事。
父辈,3个婚姻故事。
A,林克、达玛拉、尼都萨满B伊万、娜杰什卡C哈谢、玛利亚
我辈:5个婚姻故事
A“我”,拉吉达,B“我”、瓦罗加,C鲁尼、妮浩D金德、杰夫琳娜、小达西E列娜、罗林斯基
子辈:5个婚姻故事
A达吉亚娜、索长林B维克特、柳莎C安道尔、瓦霞D马伊堪
孙辈:1个婚姻故事
A依莲娜、刘博文
这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故事,自然环境描写非常多,文笔优美,画面感极强。前半段主要是人与自然斗,虽然残酷但是充满了生机。后半段与人斗,日本侵略及四人帮运动中,整个场景描写都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感觉。
浅淡,故事构思精妙,内容丰富。仅从小说结构进行分析,不谈文章内容。因为只浅读了一遍,所得所感记录下来,还有很多地方值得细读思考。例如文中写了很多人的情感故事,每个故事的设计必然有存在的必要,还没来得及细思量。因为读得快,很多场景的描写也是略过,里面一定还有我不曾了解但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期待二次阅读所带给我的更多的理解与帮助。
一个好的文章必然有它好的理由,找出这些理由,细细思考,吸收并且利用,再溶入自己的文章中来,我认为是学习写作中很好的方法。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对从前的怀念。表达了孤独、平静、听着有草原的味道 眼前豁然宽阔却令人哀愁、仿佛看见夕阳下的草原 和染上一层薄薄的金色的云朵。
秋去冬来、大雁南飞,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对逝去往事的感怀,悠扬的歌声表现了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让我们共同珍爱今天的美好!不醉不还。
鸿雁南飞,是因为江水长,草秋黄,草原上的琴声忧伤,但鸿雁心中的家乡是北方。鸿雁北归还,此时草原上春意暖。带上我的思念,不管天空有多遥远。这就是游子对家乡的思恋,淡淡忧伤的乡愁之情。
创作背景:
《鸿雁》属于中国游牧民族的经典之作,也一定会让世界人民在聆听中感受中华民族的音乐之美。也正因为乐曲中的中国元素,《鸿雁》备受音乐人的喜爱,因而也被改编成了优美的手风琴曲,用手风琴如哭如诉的声音,继续诠释游牧民族心中的那一缕乡愁和向往。
2015年3月9日,CCTV3-综艺频道《越战越勇》第一季《为梦唱响》比赛中,来自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的蒙古族歌手阿木古楞继获得银话筒比赛冠军后,又勇夺金话筒冠军。在第六集银话筒争夺赛中,阿木古楞演唱的《鸿雁》征服了现场所有评委。
《鸿雁》歌词:
填词:呼斯楞,吕燕卫
谱曲:蒙古民歌
原唱:呼斯楞
鸿雁天空上队队排成行,
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
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
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
歌声远琴声颤草原上春意暖,
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
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对我最重要的书籍,说是《额》是不为过的。
有人称它是一本小说,的确。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细节描写丝丝入扣,著名的“茅盾文学奖”也将其纳入名下,足见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性很高。但更有人赞它是一部奇伟的史诗,以一人之口,诠述了自贝加尔湖西畔徙至长白山深林世世代代游牧的一支鄂温克部落的兴衰,再现了一段可歌可泣,令人叹惋的人与自然之歌。
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份迟子建个人的心灵画卷,一部赞美生灵,讴歌自然的至诚华章。
不训的野兽,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风云,面对自然母亲召回生灵时的无助……这个纯朴的部落,有人因尊严而死,有人为部落献身,一些人因意外遇险,但更多的人只是平常的生活,淡然地死去。因为人类内部的危机是暂时的,对处在如今社会的游牧民族而言,文明和自然的冲突才是最难以逃避的。
令人唏嘘的遗憾结局不论,迟子建先生通过这部作品想达到的的,我更愿意相信是一种展示,而不是揭露。她为了这篇“画卷”,曾亲自在鄂温克族原住址独自生活三年之久,常去探望安置区内老牧民们最真实的倾吐。迟的内心是充满善的,作品中的人物自然地与自然相处,一页页故事像温暖的山谷拂过心灵的和风,死亡的可怖,离别的悲伤,告别故土的无奈都被一一淡化,人们的主观情感被虚掩住,以至于我更喜欢山谷中的河流激石,深夜山林夜莺婉转,花草柔情,岩石厚重……
自然的美,和人性真情,是我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首读是在初中,当时忙着为女主人公惋惜,顾着为萨满的大爱而感动,但在为人物的感慨中,却忘了对更多深层次事物的挖掘。
这是于我最珍贵的书。第一遍,以精妙的句法而朴实的文藻召我而去,开启了探索现当代中国文学的路途。此次,以对生命的呈现,载我一次灵魂遨游,更加学会敬重,包容,常怀善意。
“经典,就是你第一次读,有一种曾经读过很多遍的熟悉之感;再读,又像第一次读那般拥有诸多发现”。经典的作品,有一个不朽的灵魂常驻其中,亘古不变的东西自有其相同之处,任何一部永恒的著作,必然有不同程度上相通的价值,初读,令人惊喜一叹:“嘿,这部书也是这样”。而随着人的履历的不断丰富,知识结构不断完整,带入的情感不同,最终阅读的感受也必将千差万别,感悟与初读不同,甚至更加深入,是很正常的。
“阅读,是一个在借助文字构成的精神世界里的遨游”。《额》召我进入更大的世界,如今又带我领略更精纯的生活。我对迟子建作者本人所闻并不详细,但我坚信,在共同面对《额尔古纳河右岸》之时,我们心灵的频率,是一样地颤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