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于役》的内容,艺术手法,情感是什么?

《君子于役》的内容,艺术手法,情感是什么?,第1张

词的开头两句,用简洁凝炼的语言,勾勒出一个高楼盼夫的思妇形象。首先,这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时间:许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地点:临江的高楼;人物:思念丈夫的女主人公。其次,这两句形象逼真的表现了思妇盼望团聚急切的心情。“梳”、“倚”、“望”等词连用,表明女主人公动作节奏的变换非常快捷。晓晨弄妆完毕,她就急匆匆地独自登上临江的楼台倚栏眺望,这与她迫不及待的心情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此外,这里的“独”字,既实写主人公的状态,也暗示其内心的孤寂。总之,两句明白如话的叙写,蕴含着丰富的思绪,思妇望眼欲穿的脉脉深情,已在这平淡的句子里表达出来了。

“过尽千帆皆不是”句,承上写所望之景,意境深远,内容丰富。“过尽千帆”,形容江上来往船只络绎不绝,也表明了她等待很久;“皆不是”,是说这些船只中没有一只上有她的丈夫。这句词整合起来理解就是:船儿一只只的过来又过去了,可是凝神细视,却都不是自己朝思暮想的那只。再说“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斜晖”,指落日的余辉,既照应“过尽”二字,点明此时没有了船只来往的原因是因为时近黄昏;又与“梳洗罢”相呼应,表明女主人公已经等待了整整一天。这里,“脉脉”状“斜晖”,“悠悠”言江水,是景语。意思是:斜晖脉脉含情,依依不肯离开,江水毫无感情,悠悠远流而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所描绘的是江中景,抒发的却是思妇的心中情。她心里的万语千言,没有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借眼前的景物来表达,因而显得含意深长。最后,“肠断白苹洲”一句,把全词的情思推向了最高潮。如果说“过尽千帆皆不是”带来的是失望的话,那么,“肠断”一句,表达的则是失望之后的绝望。“白苹洲”原是长着白苹的水边小洲,后人往往把白苹洲作为送别地点的代名词。唐赵微明《思归》诗云:“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楼。惟见分手处,白苹满芳洲。”这里的白苹洲,自是当时分携之处。如今白苹花又开,人却不在。“肠断”二字是对她此时此刻思想感情的最确切的概括。这样,词人边把思妇的悠悠相思写含思凄惋惜,并又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总之,本词以精粹的语言,含蓄深致的刻划了一个倚楼独望、愁肠百结的思妇形象,充分揭示了她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痛苦心情,表现了词人对不幸妇女的深切同情

● 桀

jiéㄐㄧㄝˊ

◎ 凶暴:~鹜不驯。~黠。

◎ 古同“杰”,杰出的人。

◎ 古同“揭”,举起。

◎ 中国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暴君:~纣。~犬吠尧。

● 括

kuòㄎㄨㄛˋ

◎ 扎,束:~发(束起头发)。~约肌。

◎ 包容:包~。概~。总~。囊~。

其它字义

ZDICNET 汉 典 网

--------------------------------------------------------------------------------

● 括

guāㄍㄨㄚˉ

◎ 榨取,搜求:搜~(亦作“搜刮”)。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诗经·国风·王风

《君子于役》选自《诗经·王风》。君子,这里是古代妻子对自己男人的一种尊敬的称呼。于,“在”之意。役,服役,指当时统治者征调百姓服役的事。本诗两节,写一个妇人对服役在外、久而不归的丈夫的思恋,读来颇为动人。

诗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开头,用的是直接陈述,即为所谓的“直陈其事也”的“赋”法。“不知其期”,表示归期遥遥。妇人的内心很痛苦,这是不言而喻的。而“曷至哉?”的一问,则又加强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一问,又是她倚门而望多少次的失望的结果了。是啊,如何才能回来呢?她想得很多,她望眼欲穿!这不,又到傍晚时分了,看,鸡们都自动地回到了埘寨之中,牛羊们披着最后一抹斜阳也都从原上愉快地回来了。多么温馨的场景啊!然而就是见不到她那久出不归的“君子”!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触目伤怀呢?又怎能阻止她的浓深的思恋呢?方玉润说:“此诗言情写景可谓真实朴至,宣圣虽欲删之,亦有所不忍也。况夫妇远离,怀思不已,用情而得其正。”(《诗经原始》)的确,此情此景,夫子不能,谁又忍心?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么和谐,多么宁静啊!不需要什么功名成就,也不求得什么荣华富贵,单单厮守就已足矣。那一天天的活捱,那一夜夜的苦度,又如何让人消受得起呢?唉,新的一天又开始了,重复的一幕又显现了。照例是鸡们回寨,牛羊披着最后一抹晚霞从原上愉快地回来了,而狠心的人啊,你为什么就是不回来呢?“唉……!”随着又一声长叹,那种无法可想,那种焦心苦虑地单相思,该是怎样的强烈了!但接着又一声长叹后,妇人似乎冷静了些,想想,还不如在家想上天祈祷,祝他在外平平安安,愿他不至于受饥受渴呢!这正如朱熹所说:“君子行役之久,不可计以日月,而又不知其何时可以来会也。亦庶几其免于饥渴而已矣。此忧之深而思之切也。”(《诗集传》)

有人说:“《君子于役》写得很白、很简单,老妪能解,所以它很容易使市井小民、普罗大众中引起共鸣而广泛流传之。”但我却是不敢苟同的。在汉人对《诗经》等经典的注解之中,我们还能见到残留于其间的远古的文化意识。(拙作《汉字的历史文化之路》)那么,《诗经》里存留的“远古”意识应该是很浓厚的。我以为,诗越往古越显现出一种“先知”的意识。(先秦时期的“采诗说”当别有解释)这种“老妪能解”的对诗的解释,我以为它无形之中是套用了元白诗的标准了。诗的解放,或诗的地位的下降,或曰诗的消解只是到了中唐时代,在元白那里,我们才见到它的世俗化的情形。

其实这首诗,我以为还应该有很多的我们原本就意想不到的内容的。

我觉得关键的地方在“鸡栖于埘(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括)”。为什么?有人说这三句使诗有了极大的感染力,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新的画面。但我以为,除了引起我们的心灵的幻像外,我以为这三句还值得我们细细地推敲呢。

[● 埘(埘)shíㄕˊ 古代称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

朱熹说:“君子行役,不知其还返之期,且今亦何所至哉?鸡则栖于埘矣,日之夕矣,羊牛则下来矣。是则畜产出入尚有旦暮之节,而行役之君子乃无休息之时,使我如何而不思也哉?”(《诗集传》)我以为他在这里的理解是肤浅的。我们还是依照“公羊传”法来解释这三句吧。为什么先言“鸡栖于埘(桀)”呢?因为这是她无意之中看到的。为什么次言“日之夕矣”呢?因为这是她下意识地看看西边看到的情形。“哦,太阳落山了!”“时间过得这样快!”为什么再说“羊牛下来(括)”呢?因为她想到了她的丈夫,她又向西方望去。但望着望着,她只感失望,除了牛羊从原野上回来,她什么也看不到啊!一种强烈的失落戛然于“羊牛下来(括)”!这三句的句序很精妙地传达出了一种心绪,一种时间里的心绪,所以我们绝不能说“日之夕矣,鸡栖于埘(桀),羊牛下来(括)”。

除此之外,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本诗于一唱三叹之中,还隐含着一种流动的情节。诗中为我们展示了两幅同样复制的精妙画面,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谁说昨天与今天不一样呢,除非我那君子完役而归呢!时间是多么地停滞不前啊,每天见到的都是一模一样地而没有什么变化!但就在时间跨度上,诗中却有一个巧妙的暗示:“鸡栖于埘”“鸡栖于桀”中的“埘”和“桀”就是。“埘”,指鸡舍,墙壁上挖洞做成;“桀”,指鸡栖木,用栅栏围鸡,从这两字喻示的是冬夏之别。从此可知这位妇人是如何经年累月地等待了。这就从一个很细微的角度反映了战争或劳役——通过女人的深切的感受——给家庭带来的痛苦,这些都历历于我们的眼前了。

但诗风是纯正的,它毫无造作,它是真朴而动人的。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诗见于《诗经·王风》,是春秋时代的作品。它通过一个妇女对久役在外丈夫的刻骨思念,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造成的痛苦。

全诗分两章,意思和写法基本相同。第一章开头三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便写出女子看不到丈夫回来的思念。其中“君子”是当时女子对丈夫的一种敬称;“于役”指丈夫行役在外;“不知其期”的“期”字,指役期,亦可指归期。两者实际上是一样的,因为服役期满便可回家,“曷至哉”的“曷”同何;“至”有两种理解,一是到了什么地方,一是回到家来。二者相比,以后说为好。联系起来看三句意为:我的丈夫外出服役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期满,何时才能回到家来?寥寥数语,表达出主人公对丈夫的不能自主的怀念之情。中间三句:“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转向描写山村田野傍晚的自然景色;其中“埘”(音时)是指用泥土砌成的鸡窝。三句意为:天气快黑了,鸡儿都进了窝,牛羊也都从山上下来。主人公睹景生情,因物思人,鸡儿和牛羊都能按时进窝回圈,可是行役在外的丈夫至今还不回来。不由得产生了人不如禽兽的念头。所以接着她便喊出后两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用现在话说即为:我的丈夫服役去了,怎能叫我不想念他呢?这两句好象大水冲开闸门似的,感情一下喷发了出来,她那被压抑着的愁思,实在按奈不住了。

第二章重复地咏叹了她对丈夫的思念和渴望丈夫早日回来的心情,中间稍有变化。开头三句“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其中的“不日不月”犹言无日无月,既表示时间已经很久了,又说明役期不定,归期不明;“曷其有佸”的“佸”是聚会的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才能与他相聚会在一起呢?中间三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仍然是描写傍晚景色。其中“桀”(音洁)为木橛子,即供鸡栖息的木架;“括”(音扩)是至的意思,“下括”犹言下来。三句联系起来是说:天快黑了,鸡已上了架,牛羊从山下来。最后两句:“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其中“苟”是表示猜度,希望的付词,当“或许”、“大概”讲,意为我的丈夫外出服役,或许他没受到饥渴的折磨吧!这是思妇在惆怅中的企祝,表现了她对丈夫忧虑和关切的深情。

《君子于役》是一首抒情诗,它主要抒发妻子对久役不回丈夫的怀念和愁思。感情非常纯朴真切,艺术表现手法也极为成功。最突出的特色是它对典型环境的描写。全诗上下两章都侧重描绘了农村傍晚的黄昏景色,人读者展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在苍茫的暮霭中,一位劳动妇女倚门张望着,她在等待她的丈夫。此时此刻,她是多么想让丈夫出现在她的眼前呀!然而,她看到的却是下山的牛羊和进窝的鸡儿,这怎能不使她忧愁和怅惘呢?这里作者采用白描手法,三笔两笔就给我们勾勒出这幅明晰的田园晚归图,极富生活气息。人们都知道在农村傍晚这个特定时间里,正是六畜进圈、田夫回家、合家团聚的时刻,也正是离人思念亲人最殷切的时光。作者把女主人公——思妇置入画面之中,通过热闹气氛的渲染,典型环境的衬托,极为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孤独凄苦的情状。这种以情绘景、以景托表的写法,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从这幅图画中可以感受到由于徭役而造成的妻离子散的辛酸,堪称是首情景交融的动人诗篇。

王风·君子于役

《诗经·国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白话译文

丈夫服役去远方,服役长短难估量,不知到了啥地方?鸡儿已经进了窝,太阳也向西边落,牛羊成群下山坡。丈夫服役在远方,教我怎不把他想?

丈夫服役去远方,每日每月恨日长,不知何时聚一堂?鸡儿纷纷上了架,太阳渐渐也西下,牛羊下坡回到家。丈夫服役在远方,但愿不会饿肚肠!

《国风·王风·君子于役》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全诗二章,每章八句。此诗从日常生活中鸡进笼了、羊牛回家了而自己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写妻子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人情之习见,语言之真朴,怀念丈夫之深切,千百年以下感人肺腑。全诗两章相重,只有很少的变化。每章开头,是女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然后诗中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表达女主人公怅惘的盼望和期待;最后这种盼待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

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两章相重,只有很少的变化。每章开头,是女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稍可注意的是“不知其期”这一句(第二章的“不日不月”也是同样意思,有不少人将它解释为时间漫长,是不确切的)。等待亲人归来,最令人心烦的就是这种归期不定的情形,好像每天都有希望,结果每天都是失望。如果只是外出时间长但归期是确定的,反而不是这样烦人。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中,女主人公带着叹息地问出了“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这下面的一节有一种天然的妙趣。诗中不再正面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愁乃至愤怨,而是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这里的笔触好像完全是不用力的,甚至连一个形容词都没有,不像后代的文人辞章总是想刻画得深入、警醒,恐怕读者不注意。然而这画面却很感动人,因为它是有情绪的。读者好像能看到那凝视着鸡儿、牛儿、羊儿,凝视着村落外蜿蜒沿伸、通向远方的道路的妇人,是她在感动读者。这之后再接上“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读者分明地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愁思浓重了许多。倘试把中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三句抽掉,将最后两句直接接继在“曷至哉”之后,感觉会完全不同。这里有抒情表达的节奏问题——节奏太快,没有起伏,抒情效果出不来;同时,这画面本身有其特别的情味。

熟悉农村生活的人经常看到这样的晚景。农作的日子是辛劳的,但到了黄昏来临之际,一切即归于平和、安谧和恬美。牛羊家禽回到圈栏,炊烟袅袅地升起,灯火温暖地跳动起来,农人和他的妻儿们聊着闲散的话题。黄昏,在大地上出现白天未有的温顺,农人以生命珍爱着的东西向他们身边归聚,这便是古老的农耕社会中最平常也是最富于生活情趣的时刻。可是在这诗里,那位妻子的丈夫却犹在远方,她的生活的缺损在这一刻也就显得最为强烈了,所以她如此怅惘地期待着。

这诗的两章几乎完全是重复的,这是歌谣最常用的手段——以重叠的章句来推进抒情的感动。但第二章的末句也是全诗的末句,却是完全变化了的。它把妻子的盼待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不归来也就罢了,但愿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这也是最平常的话,但其中包含的感情却又是那样善良和深挚。

这是古老的歌谣,它以不加修饰的语言直接地触动了人心中最易感的地方。它的天然之妙,在后世已是难以重复的了。

卫风·木瓜

《诗经·国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白话译文

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国风·卫风·木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关于此诗主旨有很多争论,经过汉人、宋人、清人乃至当今学者的考释,对此诗,文学史上大致出现了“美齐桓公说”“男女相互赠答说”“朋友相互赠答说”“臣下报上说”“讽卫人以报齐说”“讽刺送礼行贿说”“表达礼尚往来思想说”等七种说法。在艺术上,全诗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而句式的参差又造成跌宕有致的韵味,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具有浓厚的民歌色彩。

《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可是论传诵程度还是《卫风·木瓜》更高,它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因为关于此诗主旨说法多有不同,而“木瓜”作为文学意象也就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象征意义。其中“臣子思报忠于君主”“爱人定情坚于金玉”“友人馈赠礼轻情重”三种意象逐渐成为“木瓜”意象的主流内涵。

《卫风·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这里不宜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从这一点上说,后来汉代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尽管说的是“投金报玉”。其意义实也与“投木报琼”无异。

1、《采薇》是以一个从远戍归来的士兵的口吻所写;《君子于役》是以盼望长久在外服役的妇女的角度所写。

2、《采薇》大部分采用“兴”的笔法;《君子于役》则用“赋”的笔法。

3、《采薇》更能浓烈的表达征戍军人的反战情绪;《君子于役》则只停留在惦念的情感氛围上。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一、《采薇》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

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

二、《君子于役》

诗中写这位妇女的心理非常细致真实,她看到羊牛归来,自然会联想到久役不归的丈夫,她极力抑制这种思念之情——“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思念也无济于事,不如不去思念吧。但这又怎能做得到呢她是那样爱着自己的丈夫,时刻都在惦记着他。

最后,在无可奈何之中,她只能以“苟无饥渴”来寄托自己对丈夫的深情。这首诗风格细腻委婉,诗中没有一个“怨”字,而句句写的都是“怨”,它从一个侧面写出了繁重的徭役给千百个家庭带来的痛苦。

-君子于役

-采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71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