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什么感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什么感情,第1张

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这句诗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意思是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就是为官者(作者当时的身份)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

范仲淹的这句话体现了忧君思想,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参考资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之的意思

 先天下之忧而忧之的意思,相信很多人对岳阳楼记这一篇文章都不陌生,这篇文章有很多经典的名句,特别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之,但是有很多人对先天下之忧而忧之的意思不太理解,下面我和大家分享相关内容。

先天下之忧而忧之的意思1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扩展资料:

 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先天下之忧而忧之的意思2

 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的远大政治抱负。同时,他也在勉力后人发愤读书。

  写作背景

 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代,北宋王朝因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已复杂而尖锐,民族矛盾(契丹的威胁、西夏的侵略)也日益严重。不少有远见的知识分子要求实行政治变革,并以范仲淹为中心。

 形成一个较有进步性的政治集团,与代表大地主官僚利益的“邪 党”(以夏竦、吕夷简为中心)作斗争,由于大地主官僚的经济力量仍然保持支配地位,在政治上也自然握有实权,因而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中的许多人物,都一再遭到打击,做了“迁客”。

 《岳阳楼记》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写的。作者于前一年出知邓州。就是说,作记的时候,他已经是“迁客”。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迁客”往往也是“骚人”。那些“迁客骚人”,大都因“怀才不遇”而牢骚满腹,多愁善感。

 作者在几次被贬谪、如今又做“迁客”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却能否定一般“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被个人得失和环境变化所支配的卑微情感,而提出所谓“古仁人”做榜样,这分明是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对因受“邪 党”迫害而做了“迁客”的许多朋友的勉励──首先是对滕子京的勉励。

表达了范仲淹暗藏隐退之意,对自己白发苍苍,年华渐渐失去,再也无力报国的无奈与惋惜。

本诗讲述的是范仲淹调任知杭州,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范仲淹严词拒绝。古文讲的是他满腔的热情,只因年纪的原因,不能继续。

诗词原文:林下提壶招客醉,溪边杜宇劝人归。可怜白酒青山在,不醉不归多少非。大意:林间下和醉客一起喝酒,走到溪边时就要劝人回了。可怜白酒,只能给我这个无用的人喝,不醉不归才能忘却是非。

扩展资料:

作者生平: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参考资料:

——范仲淹

古诗词名句——诸暨道中作

一、相同点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都表现出了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和“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的博大胸襟。

二、思想感情不同

1、《岳阳楼记》:含有忧国忧民,先忧后乐的思想。

2、《醉翁亭记》:含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3、《小石潭记》:含有孤凄悲凉的思想。

三、作者心情不同

1、《岳阳楼记》:范仲淹被贬后依然保持着以天下乐为己乐的旷达胸襟,像古仁人一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规劝滕子京,并以此自勉。

2、《醉翁亭记》:欧阳修被贬后虽然坚持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表现出了一点被贬后不易被人察觉,理解的愤闷之情。

3、《小石潭记》:柳宗元从文章中表现出的感情有点类似于《岳阳楼记》中描写的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己悲的感情, 文章开头虽然提到了“乐” ,但这只是更加重了后面“悲” 的色彩,作者还没有从被贬之后的阴影中走出来, 即使是凄清的景色, 愤闷再次袭来。

《岳阳楼记》出自宋代·范仲淹

《醉翁亭记》出自宋代·欧阳修

《小石潭记》出自唐代·柳宗元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庆历三年(1043),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

庆历五年(1045),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皇祐四年(1052),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成就突出,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

——《岳阳楼记》

表达了作者身居江湖,心忧国事,遭受迫害,没有可以一起实现理想的朋友的孤独,但是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

此句意思是: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出自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选段: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时期名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洞破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重视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张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风俗的醇厚讹薄、国家的兴衰成败。在经世济时思想的影响下,范仲淹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提出了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

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著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于世。

-岳阳楼记

夏日登车盖亭

蔡 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蔡确(1037—1093),字持正,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举进士,历官知制诰、御史中丞、参知政事。神宗元丰五年(1082)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八年(1085),进左相。哲宗元祐元年(1086),罢相,出知陈州,寻夺职,知安州,移邓州。四年(1089),因车盖亭诗案贬为英州别驾,新州(今广东阳江)安置。八年(1093)卒。《全宋诗》录其诗三十首又三句。

《夏日登车盖亭》共十首,此为第二首。车盖亭在安州(今湖北安陆),这组诗是蔡确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遭贬担任安州知州时所作。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记载:“时,吴处厚知汉阳军,笺注以闻,其略云:五篇涉讥讽。‘何处机心惊白乌,谁人怒剑逐青蝇’,以讥谗谮之人;‘叶底出巢黄口闹,波间逐队小鱼忙’,讥新进用事之臣;‘睡起莞然成独笑’,方今朝廷清明,不知确笑何事?……宣仁盛怒,令确分晰,终不自明,遂贬新州。”

前两句写午睡。首句写车盖亭中卧具简单朴素。“纸屏”,即纸做的屏风,以藤皮茧纸做成,上面还有字画。该组诗的第一首后两句说:“溪潭直上虚亭里,卧展柴桑处士诗。”可见石枕与竹床就放在亭子里,再用纸屏风遮挡。次句写他躺在床上看了一会儿书,疲倦后就美美地午睡了很长时间,还做了个梦。从所引第一首两句诗来看,他所读的书就是陶渊明的诗集。这也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后两句写午睡后的情况。三句写自己独自莞然一笑,四句写溪流中传来数声渔笛。诗中实际上暗用了《楚辞·渔父》中的典故:屈原在流放中见到一位渔父,渔父劝他与世推移,屈原不愿改变初衷,于是“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显然,渔父是一位隐士,此处引用这一典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对渔父那样的隐逸生活怀有向往之情。

吴处厚在告蔡确状时说:“‘睡起莞然成独笑’,方今朝廷清明,不知确笑何事?”这的确值得探讨,在吴处厚看来,蔡确的笑不怀好意,里面藏着对高太后、司马光等废止新法的不满。傅经顺在《宋诗鉴赏辞典》中分析道:“好运一交,骤升相位,飞祸一降,谪居此州,这不都如大梦一场么?诗人‘莞然独笑’,显然是在‘午梦长’中有所妙悟,从而领略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王启兴等《千家诗新注》称诗人“梦醒坐起,忽地听到了江湖上传来的渔笛声。他想我这里怡然自得和渔家的优游水上不是很相像么?于是禁不住一个人笑出了声。这一笑正透露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顾农《千家诗注评》说:“一个午觉方醒的人忽然有些念头产生,微微那么一笑,是正常的,至于他想些什么,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诗歌形象具有多义性,而读者又是千差万别的,大家对一首诗的理解不尽相同是正常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739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