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表达的情感有哪些变化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表达的情感有哪些变化,第1张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⑴,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⑵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⑶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 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⑷的是田田⑸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⑹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⑺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⑻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⑼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⑽,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⑾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应该是《天净沙·秋思》吧!

朝代:元代

作者:马致远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赏析二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

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作者: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希望此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一、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在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三、检测练习

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

1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菩萨蛮(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南乡子(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6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9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0对雪(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文章来源于画家邱汉桥新浪微博

《早春图》,宋,郭熙,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画鉴赏

北宋后期,宫廷画院中开始出现在山水画坛上占有重要席位的画家,如郭熙,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有郭熙的《早春图》轴,堪称其经典之作。《早春图》轴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绢本,水墨,画左署款“早春,壬子郭熙笔”,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钤有“郭熙笔”长方印。

此画作是存世绘画中最有名之作,画上自题“早春”,顾名思义画的是初春瑞雪消融、大地苏醒、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早春图》采取全景式构图,上下留有天地,远、中、近景则巧妙地布置于“十字形”架构内。此幅水墨山水画作品的主山画于中轴上方,山石先以圆笔勾勒轮廓,中锋、侧锋并用,再于阴暗面以湿笔皴擦,层层淡墨反复地渲染,强化量体感,这种技法俗称“云头皴”、“卷云皴”、“乱云皴”或“鬼面皴”,能真实反映沉积岩地貌,也可使画面产生如云雾般变幻的戏剧效果,很适合描写初春乍暖还寒,淡冶如笑的山野景象。干长挺拔的大松伫立岩盘上,佐以蟹爪为树枝、梢末,而浑厚的“鬼面皴”大石雄踞中轴下方,有助于画面重心的稳固。​

《早春图》

树丛委以虚、实来营造前后距离,腰间右侧的亭台楼阁,此时环伺于水墨山水中,其下山涧瀑布流泉,与左侧缓坡谷地融雪化成的涓涓源水,蜿蜒地流向前方的江湾,显示水流绵长及山坳纵深。山腰部分则隐于烟岚中,如临深山幽壑,更显主峰雄伟气势。作品的中景左方是一片旷野河谷,虚渺的远山咫尺千里,其间一行旅人正从曲涧栈道一端越过小桥,欲达彼岸。而观画者正是透过“S形”山势引导,将视线从后方的主峰、山岚,中景的楼阁、流泉、行旅等,顺势牵引至近景。

这幅画的构图就是“三远法”理论的充分证明:从水边山石到远方山峰自上而下的“高远”;从前山望后山,茫茫无限的“深远”;从近山望远山,恬淡缥缈的“平远”。他将“三远”法结合使用,巧妙地展示了峰峦秀挺,烟霭浮腾,林木舒发,溪流淙淙的景象;渔夫樵子,旅客游人,置身其中,个个意态欣然。其构图幽奇,意境清旷,石状奇特,山光浮动。

《早春图》局部

山,笼罩着薄雾,迷迷蒙蒙;山势蜿蜒曲折,连绵起伏;山脉愈翻愈高,愈翻愈奇;山峰或揖让顾盼,或高耸独立,令人仿佛已经置身其中。但见怪石林立,古木参差,飞瀑流泉,层楼高阁,有若桃源仙境。山间一道清泉从岩缝中飞流直下,一波三叠,流水潺潺。树木已经长出嫩芽,显得生趣盎然。由此可见,这是春雪乍融的时节,严冬已经过去,大地转暖复苏,草木才始发枝芽,春光已悄悄降临人间。自然界与百姓都开始新年度的生命循环。左边汀岸旁系着一条小船,岸上渔夫肩挑着担子,渔妇一只手抱着一个孩子,另一只手牵着一个孩子,正有说有笑,喜逐颜开地往家走,前面跟着条活蹦乱跳的小狗,煞是可爱。

《早春图》局部

在他们回家的路上,一渔夫正舍舟登岸。山径栈道上,更有樵夫旅客行走往来。山谷中、溪流间、小道上,似乎到处都洋溢着春的气息,渺渺烟岚或聚或散,飘绕在丛林溪谷之间,让人似乎可以呼吸到春天滋润的空气,终于不再像严冬那般的干裂;树木还没有完全换上绿装,但流水已经潺潺;山石虽然还没有被灌草掩映,但蒙蒙的表面不正是呼之欲出的青草吗辛勤的人们也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该远行的踏上了行旅,该下网捕鱼的也在寻觅最佳地点,画面中三四组人物的点缀出现,对传达“早春”的生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应该称得上是中国绘画史上一幅最富盎然生机的春天题材画作了。

如果我们继续深入一点点对《早春图》画风的探索,便不难从其中山石与树的形态与笔墨将郭熙与前面刚刚欣赏过的李成联系起来。李成山水便是以灵动秀气为最大特点,而在《早春图》中,郭熙对他的继承主要在几个方面:像画中树木与《读碑窠石图》中李成的“蟹爪树”的相似;在用笔上,郭熙将李成“卷云皴”运用到极致,在画中我们很难感觉到有生硬、明晰的轮廓线的存在,真有“石如云动”之感;再有,对于淡墨的青睐也是两者间相通的极重要的一点,饱含水分的墨笔或勾或染,一种统一的岚轻发、山光浮动的气氛充满着画面,一切似乎都处于蒸腾上长、云蒸霞蔚之中。后人将他们合称“李郭派”,是山水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派别,对元代的山水画产生了极大影响。

《早春图》局部

《早春图》最初应是悬于厅堂的屏风挂画,即俗称的“大中堂”。此画历来被视为在气势上能与范宽《溪山行旅图》及李唐《万壑松风图》相互媲美的全景式山水画,被誉为台北故宫“镇院三宝”之一。综观全幅水墨山水画,赋予观赏者北方大山大水的真实感受,从而能引发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共鸣的乐趣。《早春图》是北宋画家郭熙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无论构图、技法,还是对所描绘的季节的把握,都呈现出诗一般的意境来,一切都体现出一种完美的艺术境界,这幅画无疑是一件山水画杰作。

画趣拾珍

郭熙是北宋后期的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世称“郭河阳”。北宋初年,由于画家李成、范宽对画坛的巨大影响,社会上曾出现专事模仿“李、范”之风极盛。郭熙由于天资聪慧,心灵手巧,悟性很高,绘画精心刻苦,加之他的书画又有一定基础,当时,曾六次临摹李成《骤雨图》而笔法大进,达到了真假难辨之势,名公巨卿争相请他作画,其画名日隆。

《早春图》局部

郭熙的家乡在河南温县,家里并也没有学画的前辈,只是自己生来喜好绘画,因此他酷爱山川之游。他的前半生主要活动于大自然当中,对自然山川有着精密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经常往来于名山大川的郭熙,自然不会放过横亘于家乡北边仅几十公里之遥的雄伟太行山脉,郭熙曾说:“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由此可见,郭熙游历之广,眼界之高,对山川情势认识之深刻透彻,这些都为他成为山水画大师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他早期的作品多精致细巧,晚年转为雄壮,无论构图、笔法,都独步一时。除了擅卷轴画之外,也精于壁画,他曾在京师的宫殿和寺庙绘制大型的屏风画和壁画。嘉祐年间(1056—1063年),他已经在上层社会中有了一定画名,和这些阶层的人物有些来往。1065年,因下大雨引起了汴河泛滥,使得大相国寺的壁画遭到了破坏,在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 郭熙参与了壁画的修复后应召入宫,也由此进入了宫廷画院,深得宋神宗的宠爱。这是他生命中最大的转折点。郭熙在后来的日子中升到画院最高职位——翰林待诏直长,被授以书院艺学,负责考试画工,还让他来为内府收藏的汉晋名画评定品级等。宋神宗很赏识他的画,宫中挂了许多郭熙的作品,于是便有“神宗好熙笔”之说。

《早春图》局部

此外,宋代朝廷许多部门也挂有他的画作。王安石变法时新立中书、门下两省和枢密院、玉堂等墙上壁画。皆为其所作。当时宫殿官署中很多壁画都出自于郭熙之手,文献中记载“官制行、内两省诸厅照壁,自仆射而下,皆郭熙画树石”,文献中记载的他在宫中最有名的画是摆在学士院,也就是翰林院玉堂中的一屏《春江晓景图》,当时与玉堂中另一位画家鲍洵画的花竹同为一时间的美谈。此时,郭熙的山水画风成为了北宋宫廷画院中的主流风格。可惜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看到这幅令许多人赞叹的佳作了,只能从苏轼的诗句中努力地去寻味那惬意之情景:“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峰非人间”。但是宋神宗之后继位的宋哲宗却对郭熙的画作不感兴趣,将宫殿中郭熙的画作全部换成了古画,郭熙的画被退入库中。退入库中还不是最糟,甚至还被人作为库中的“退材”用作擦桌子的绢布,而郭熙也是在冷遇中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早春图》左侧有题款“早春壬子年郭熙笔”,这一年画家已经是72岁的老人。到了这个年龄的画家,尤其是像郭熙这样的大画家,山山水水早已了然于心,下笔时往往包含了更多的个人赋予自然的情感流露在画面当中。《宣和画谱》专门提到郭熙晚年画作“抒发胸臆……虽老落笔益壮,如随其年貌焉。”从《早春图》中可以体会到一些。

《早春图》局部

郭熙十分关注山水画的季节特征所给予人的情绪感染,常常论及山的画法“四如”之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里说的是山,也是生机。如果有机会造一座山与人的住所日夜相伴,我们更倾向于选择淡冶如笑的春山或是明净如妆的秋山。我们凭借幻想去揣摩人们的生活愿望,相信淡泊的风景更方便卸下物欲的混乱和压力以至于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也许深谷幽壑彰显奇观,但若日复一日的相伴却未必使人舒心。用“春山淡冶而如笑”形容这幅《早春图》再恰当不过了。画面景致空明净洁,幽趣万端,真有“淡冶如笑”之情致。虽然树枝尚未吐绿,但毫无寒冷生僻之感。具体地说明了郭熙山水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具有神秘感、高洁感、亲切感相结合的美学意义。

郭熙崇尚儒家的文人思想,主张诗画合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他认为创作者应亲身体验山水之美,才能画出生动自然的作品,并且表示山水画要可以观、可以游、可以居,才称的上是好作品,意即:看到一张画就发生了兴趣,接着便产生想去所画之地游玩,然后又想这么好的地方,如果能住在那里该有多好啊!苏东坡有诗云“玉堂对卧郭熙画,发兴已有青林间。”由此可见,郭熙作品确实能让人有身历其境的感受。

《早春图》局部

郭熙也是位善于画理之人,他对山水画的重大贡献在于他的画论《林泉高致》。由其子郭思整理的《林泉高致》是一部完整、系统、富有理论价值的山水画专著,其中不仅记录了郭熙的画理、画法著述、创作经验的总结,还保存了郭思对父亲生平事迹的很多记载,成为历代画家、画学者的必读之书。他在里面提出了著名的“三远法”理论,对后世的绘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当时的山水画已经高度成熟,郭熙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对山水画的社会意义、画家的人身修养、山水画的立意、技法、命题、画格等等作了精辟的阐述。其中的“三远”论,把山水画的取景分为“高远”、“深远”、“平远”三个概念,影响深远。而在论及山水画家的个人修养时,他主张对传统“兼收并览,广议博考”,同时更强调“身即山川而取之”,“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以此感受四时之变化。即使是看山水画,也必须“以林泉之心临之”,画家将身心融入山水之中,这正是历代文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平淡天真”的理想境界。

郭熙的绘画艺术创作和理论在历史上还具有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他不仅使北宋时代的山水画走向辉煌,而且对南宋时代的山水画产生深远的影响。郭熙,以他超绝的山水画艺术与理论巨著《林泉高致》,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地位。

名家小传

《早春图》局部

郭熙(约1023—1085年,另一说约1020—1109年),字淳夫,河阳温县(今属河南)人,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工画山水,无师承,早年风格较工巧,后取法李成,画艺大进,到晚年落笔益壮,能自放胸臆,炉火纯青,绘制过多幅大型山水画。画山石多用“卷云”或“鬼脸”皴;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势雄健,水墨明洁,常于巨幛高壁,作长松乔木,曲溪断崖,峰峦秀拔,云烟变幻之景,自创一派。

《宣和画谱》中说郭熙的山水画,以神奇幽奥、突兀险绝取胜,布置造妙,变化多端。郭熙反对因袭守旧,主张在“兼收众览”的同时师法自然,主张“饱游饫看”,敢于独创。但他并非拘泥于一家,郭熙曾说到自己的绘画是“兼收并览,广义博考,以致使我自成一家”。此外,他还对山水的表现技法作了深入研究,在绘画理论上有很高的建树,著有画论《林泉高致》。郭熙画山水注重深入体察生活,能真实、细致、微妙地表现出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得“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创造出极其丰富动人的意境。另外他还长于影塑,在墙壁上用泥堆塑浮雕式的山水,别具情趣。

传世作品有《早春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窠石平远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以及《树色干远图》、《关山春雪图》、《山林图》、《秋山行旅图》、《幽谷图》(半幅)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79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