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是

审美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是,第1张

审美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是,在完善型的生活方式中,人所面临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全面开展,如何塑造一种安康的人格。

审美能力很多是决定于这个人的生活方式,他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家庭,但是也是可以后天的培养的。审美能力高的人对于制作和欣赏艺术作品会有更多的见解,更深的领会和想象。相反那些低级趣味的人,他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很多有看不懂,不理解的感觉,甚至贬低唾骂,这些都是很不好的表象。

审美能力高的人对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有意义的,因为在他们看待生活的时候能有更有趣的方式,对生活中的琐碎也有平和的态度,对问题也有多方面的观点帮助他们去理解。这样的时候人将变的更加平静,脱离了很多愚昧的烦恼和不必要的抱怨。

审美介绍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审美也就是有“审”有“美”,在这个词组中,“审”作为一个动词,它表示一定有人在“审”,有主体介入。同时,也一定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或对象。

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这个问题提得准确,应该深入揭示美的内涵。但是,认为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不准确,不应该是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只应该是其中的一部分事物。

  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所具有的能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又叫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力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一种审美能力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是审美活动能否产生的关键,而主体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审美想象力,是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并实现主体审美理想的必要条件

审美想象的特点

审美想象是按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展开的想象,它与科学想象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想象是按理性要求展开的想象,而审美想象则是在情感的推动下展开的在主体情感的推动下,审美需要借助想象而具体化,最终形成审美意象在强烈的情感运动中,审美主体达到了一种深层的感动和理解,领悟到难以言传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审美意象是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主观反映,是在多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形象这些心理因素包括欲望、感觉、想象、理解等“在一切心理要素中,惟有想象才是推动审美过程中的美感沿着不断深入的航线进发的实在力量”[12]事实上,在审美过程中,是审美情感推动着审美活动的发生,但审美主体只有在情感的推动下,才会通过想象再现或创造审美意象去感受并理解对象的美,没有审美情感的促使,想象就不能成为审美想象同时,审美想象因受到主体审美情感的推动,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可以高度发挥欣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它可以超越时空、自由翱翔但这种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主体的审美经验作为条件具有不同主观条件的主体,对同一个审美对象所想象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不仅如此,审美想象活动受着审美对象本身的规定和制约,因为任何审美想象的目的,都是为了深切感受和领悟对象的美,因而审美对象的特征,诱导着审美想象的方向和范围叶朗将想象的特点归纳为自由性和情感性,王旭晓认为想象具有情感性和自由创造性的特点,他们都见到了审美想象在情感的促使下自由驰骋的特点,但审美想象的自由性不是信马由缰的自由,它也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因此,除了情感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审美想象还具有规律性的特点

(一)情感性

审美想象是一种情感的想象,它按主体情感要求而展开,其结果是创造出符合主体审美需要的意象,其目的是实现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所有的形象建构都围绕着情感而展开,在情感的作用下,各种各样的形象融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符合主体审美趣味的意象因此我们说,审美主体展开想象的方向,是由情感规定的

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渗透着情感的想象,情感是渗透着想象的情感审美情感之所以不同于日常生活情感,正因为它经过了多种心理功能,尤其是想象的处理;审美想象之所以能够不同于科学想象,也正是它受到情感的驱动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的,这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情感是通过想象移入到客体之中的,主体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情感,在审美活动中通过想象可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随着情感的变化,形象通过想象力而获得改变或夸大想象力的作用,常常使对象变得不可思议,但却更符合主体人的审美理想合情而不一定完全合理,这正是审美想象的特征

审美情感渗入想象,不但成为审美想象的推动力,而且成为意象构成的中介力在情感的作用下,主体的审美需要与客体的表象相互作用,最终主客融合,物我同一因为物我同一,主客同构,才使主体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现正是情感推动想象,将表象加工制作组成新的意象、意境,主体的审美理想才得以实现

(二)创造性

审美想象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它的创造性是由情感性决定的在审美活动中,情感是主体的情感,它决定了主体的审美理想,我们知道审美理想和审美对象之间不是对等的关系,要通过审美对象来实现审美理想,就必须通过想象,也就是说,在情感的驱使下,主体以审美对象为基础创造一系列意象来满足审美理想,这种创造以情感为轴线需要指出的是创造性的想象不等于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是就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而创造性的想象对审美想象的总的概述,是针对主体的能动性而言的,是主体能力的一种表现审美想象的创造具有极大的自由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想象必须遵守客观现实,而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可以突破现实的种种限制,将各种表象加以分割、粉碎、组合等,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意象

想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原有的表象基础上深入体验,构成新形象即审美意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想象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体验和构成意象上

体验是对审美对象内在意蕴的理解,即对客体形象所表达的内容的把握客体的外在形式因其形象性可以被感官直接感知,但客体的意蕴是内在的,不能凭感官直接感受到,而必须通过想象去体验,审美体验使审美主体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理解、把握审美对象的意蕴由于不同的审美主体有着不同的审美经验和不同的审美理想,因此在体验的过程中,主体需要发挥其独特的创造性,从而体验到不同的意蕴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象的创造性还体现在审美意象的生成中所谓意象,是“指主观想象所创造的意识化的新形象”[13]当主体深入地把握到客体的意蕴时,其潜在的审美经验和记忆表象在主体的审美情感的驱使下与主体所体验到的客体的意蕴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符合主体审美理想的意象这里构建的意象与原有表象是“同型”的关系,但不是“同一”的关系,它是审美主体想象的创造性的结果

(三)规律性

审美想象具有极大的自由创造性,同时它受着规律性的限制从前提上看,审美想象必须建立在对审美对象内在“必然”规律(即客体的内容、意蕴)的把握基础上,同时它受到主体审美经验内在规律的限制;从结果上看,审美想象创造的意象也必然揭示了审美对象的某些规律

王朝闻先生曾说,虽然有的理论家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人们总不至于因为欣赏者的不同而把哈姆雷特当成堂·吉诃德意思就是审美想象受到对象内在规律的限制在他看来,联想和想像当然与印象或记忆有关,没有印象和记忆,联想或想像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里的“印象”和“记忆”就是主体的审美经验对于主体来说,其审美经验对想象起到了制约作用,它直接影响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想象创造出的意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审美对象的意蕴,这是审美对象内在规律的作用

雅典学者斐罗斯屈拉特认为:摹仿只能塑造出见过的事物,想象却能塑造出未见过的事物,它会联系到现实去构思成它的理想康德说,想象是“自由”的,又是“合规律性的”想象的“自由”,不是天马行空的漫游,它是“合规律性”的自由;想象的“合规律性”,不是作茧自缚的约束,而是处处体现着“自由”在审美想象中,“自由”和“合规律性”是有机统一的

正如联想、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的不可完全分隔一样,审美想象的情感性、创造性和规律性也是不可分割的,情感是创造的动力,创造是情感的创造,情感是自由的,但是在规律范围内的自由,创造也是合乎规律的创造,三者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

他在著作《艺术》中以美术作品为例,对艺术提出了以下观点:从“一切的审美方式都必须建立在审美经验之上,换句话说,他们都主观的”的思路出发,在克莱夫·贝尔看来,人们感受艺术作品的途径只有“感受”。在他的审美假说中提到,艺术作品具有的共同属性是——有意味的形式,即根据某些未知的、神秘的法则安排和组合起来的形式以一种特殊的纯粹的方式打动我们。我们因此产生审美情感。

一、只有在艺术作品中,我们才以感受到的情感

他解释了审美情感只能由艺术作品引起并且是一种特殊的情感。

蝴蝶的翅膀是美的,这种物质美可以打动我们,却不能够在审美上打动我们,不能够像艺术作品一样打动我们。

“有意味的形式”向我们传递了创作者所感受的某种情感,而物质美却没有。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生活情感与审美情感具有根本不同,贝尔将其严格区分开来。生活情感是功利的、现实的、世俗的、作为手段的情感,而审美情感则是非功利的、纯洁的、超凡脱俗的情感。

二、什么样的绘画,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

贝尔对审美情感的解释也直接反映在了对描述性绘画的认识上。描述性的绘画不是用形式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而是用形式来传达信息和观念。例如《帕丁顿火车站》传递了很多信息和观念并且运用了很多高超的色彩,可以肯定具有极高的价值。

但是在贝尔看来,弗里斯并没有把形式和形式关系作为情感的对象,而是作为了暗示情感的传递观念的手段,因此没有人会在这幅高超的画面前得到审美快感,所以说该作只能算是“文献”并不能称作艺术品。所谓“文献”可以理解为对现实生活中精准地再现。

不是说再现不好,而是说当再现具有艺术价值时,他势必会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体现艺术价值。高度的再现也有可能是有意味的,但是再现常常会被作为一种掩饰,这会消磨掉作品的有意味的形式。贝尔举出所谓“原始作品”例子,古希腊、魏唐、埃及的艺术往往缺乏对现实的再现与高超的技巧,但却充满了有意味的形式。

以此贝尔得出结论如果过分注重炫耀的技巧与再现现实,那么艺术形式的意味就会消失。描述性的作品可能会有一百种形式打动我们,却绝对不会是在审美上打动我们。

三、艺术本质:与哲学中的“终极现实”所对应的纯粹形式。

艺术家对自己难以言说的感受进行物化,在艺术作品中表达对形式的情感把握。艺术家通过对对象的审美关照来创作艺术作品时,他去除了对象的各种标签,不把它看作各种各样的联系之中的手段,而是把它看作纯粹的形式。这种纯粹的形式又被他称作物体本身作为目的所具有的意味,与哲学中的“终极现实”所对应。

因此在贝尔说的有意味的形式中,意味所表达的意思不仅是欣赏者获得的审美情感还可以更深层次的理解为把握“终极存在”的实在感。艺术的纯形式关系如果体现了这两层,就有了真正的艺术意味。

四、从后印象派绘画分析艺术,艺术也对人生有着像文史哲一样的终极思索。

克莱夫贝尔的审美假说,即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深度切合了后印象派绘画的理念。如果将文艺作品分类,我们大可分为两种:重内容与重形式。可以这么说,后印象主义之前的艺术,大多都是重在内容即客观地再现。后印象主义将美的观念提上来,追求纯粹的美,换言之,即“形式”。这并不是说内容不再重要,而是艺术家们更侧重于表现自己的内在情感。换而言之,艺术开始展现人的存在价值。从此,艺术也对人生有着像文史哲一样的终极思索。

在他看来,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只不过是对艺术原则的回归。后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绘画的因此存在不同。

印象派绘画虽然在运用自己的主观情感,但最终还是描绘着客观事物。后印象派绘画却要展现自己主观情感,在绘画的最终成果中展现自己的主观情绪。因此客观物体的原来色彩已经不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用所描绘的物象来表达艺术家内心的一种主观情感。如果说印象主义模仿世界,那么后印象主义就是展现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这就是克莱夫贝尔所主张的艺术创作要去除各种标签,去追求物体本身作为目的所具有的意味。

后印象派主义在表现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追求当中,运用着相比以往艺术更为主观化的感情因素和象征性的精神观念,重申了艺术应当创作形式的首要要求。正如克莱夫贝尔所说:“后印象主义跨越了漫长的历史,与拜占庭原始艺术以及自艺术产生以来每一次富有活力的艺术运动握手对话。”

19世纪早期,艺术的河流缓慢迟滞,现代艺术运动在某些方面正是对印象主义的反驳,活跃的时代,艺术的河流也已经变得丰富了,克莱夫·贝尔为后印象派所作的美学辩护,实际上是在为整个现代主义艺术作辩护。

艺术究竟是什么呢?贝尔为我们提供了他自己深刻且独特的见解。历史上像他这样伟大的美学家不胜枚举,究竟谁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呢?我们能只能回答:不存在更好地理解,唯有不同的理解。在当代美学,没有完美无缺的艺术观点。

贝尔的观点也存在着例如较神秘主义的缺陷,但各个美学家,都为阐释艺术,为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艺术的思考,对于我们人类而言,仍然是一个要不断探索的过程。

好难好深的问题,让我想想·····

美感与普通情感混淆而造成不良后果应该是:会让人们不清楚他真正喜欢的想要的是什么,也就造成了: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得到后就不知道珍惜。。。

社会美:世界庸人何其多耶,也就是普遍庸俗人所认同的美。例:人都认同他能看见的表面物表,美女,花花东西。。

自然美:自然而然的,每个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就造成了这个世界的缤纷多彩,也就是说你看他是美的,他就是美的。。。。

审美感情:就是能表达一个人的心,就是自己的客观主感,所谓的以物窥人,就由此而来,如:我看你倾注感情所写的一篇文章,我就爱上了你

个人理解,这也是一种个人的审美情感吧!

补充一下,自然情感是最低级的,审美情感相比之下要高级多了。唯意志论的说法大概是:审美过程中的意识上升到更高潜能,其关注范围超越了自我,事物的表象,抵达客体的永恒形式,意志水平此时为最低。而自然情感莫过于意志本身的反映。

  何为审美价值的情感?

  艺术以审美方式掌握世界、反映和认识社会生活,并以审美的手段生产创造精神成果。可以说,审美,是一切艺术门类(包括艺术、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等)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包括政治、法律、功利、道德、哲学、宗教等)的共同性格。审美情感就是艺术情感。

  (1)艺术的情感特征

  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心理要素就是情感。所谓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这即是说,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古今中外的艺术理论家们,都十分看重情感的作用和地位。

  在艺术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中,无不渗透着和凝聚着创作主体真挚的情感。还不止如此,在整个审美认识、审美创造以至审美欣赏的过程中,情感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审美情感也是艺术区别于哲学或科学的标志。科学是以理服人的,艺术则要以情动人,情感因素是艺术形象具有感力的主要原因。一个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如果他自己是"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对现实无动于衷,很难设想他的作品如何动观众。情感的真挚与强烈,可以增添作品的美感和感染人心力量。

  情感不仅在艺术创作中,而且在艺术欣赏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为美感。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在审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是人们普遍都承认和重视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审美中,以及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情感是同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同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审美情感不是生活中一般的情感,不是纯心理或纯生理的反应,而是伴随着审美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其基础是审美认识。对于某些艺术作品,欣赏者必须经过审美认识,经过复杂的思想活动,否则难以把握作品的美,也难以产生美的感受和感动。

  在审美活动中,在艺术中,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思想的艺术是说梦。

  (2)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就是艺术情感。它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审美情感”,是指艺术家和欣赏者在构思和欣赏过程中对于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塑造的人物形象所产生的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广义的“审美情感”是指艺术家和欣赏者在审美活动中因进入一种高度活跃、和谐自由的心理状态而体验到的审美愉悦。审美情感主要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第一,自我情感与人类情感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征服;第二,审美情感是形式化的情感,或者说,审美情感是形式情感对内容情感的选择和征服。

  我们从远古时代的洞窟中所发现的岩壁画,到历代不同时期所创作出的不同类型和风格形成的画作媒体,以及到现今的广告海报和前卫的数字化视觉媒体等知悉——“艺术”本身都随着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社会科技的演进而有所改变,并不断借着“艺术家”来诠释和展现各种不同的艺术类型、题材和媒体的创作力。

  艺术与设计在它们产生起就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艺术讲求个性的体现而设计在于大众,设计的构思来自生活而其作品又服务与众人。现代设计在艺术性和实用性上和以前的设计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和变化,而与其他艺术艺术作品的发展和变化不同,设计的发展不仅和人们哲学观念有关,而且它还一直是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今天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革命,许多在“传统艺术”作品中展现的技法和效果,已陆续被电脑技术突破和革新,并成功地一一在“数字化艺术家”的“电脑画布”上呈现。今天我们展开一页页的艺术发展史,从远古的石窟岩壁上所勾勒出的人类生活形状,以致到了现今人们利用电脑描绘出的图象形状,都同样是展现出多样“视觉艺术”的风貌。假若世界上真的是只有“艺术家”而没有艺术,而“艺术家”借着其媒介的表现技法,用构图、线条、色彩、声音或文字等表现形式将自己的美学、情感和理念的内涵,通过艺术的活动来传递给具有共同经验的共鸣者,就可称之为“艺术”的话,那么21世纪的设计家和其他艺术家们运用着“电脑绘画”技术作为媒介的表现技法,可称为艺术的革新。可是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同一切新事物一样受到某些缺乏创新精神的人的反对和唾弃。但是今天不管我们是不是接受这一艺术革新,它已经深入了现代人的生活,也将是未来设计发展的趋势。

  我觉得这样理解是可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894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