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日,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皆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

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日,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皆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第1张

论坛里都有人做出来的参考答案 可参考

网址是

第一批次答案:选择题1ADE2D3ABCD4ABD5ACDE6ABCDE7C8A9D10B11B12A13C14B15B三、简答题

1、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所写的地坛的景物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诗经》的"赋比兴”指什么?(举例分析)

1、答:对"我”来说,地坛是十五年来养育"我”的环境,它和母亲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这在整体上是一种象征类比关系。文中所写的地坛景物特点即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文中写到"我”家与地坛有不解之缘。"我”家离地坛很近,即使搬了几次家,始终围绕它。它历尽苍桑,就是为了等我的到来。作者残废双腿后天天摇着轮椅去地坛。由于那时人们的注意力不在保护文物上,因而地坛显得十分的破败、荒芜冷落。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的色彩淡退了,玉砌雕栏坍塌了;满园老树荒藤,遍地野草,园子沉寂无人,成了虫子的乐园。作者曾在这里以极大的耐心专心至致地想关于死和为什么生的问题。

但作者说这园子的景物不衰败:

老柏树永远镇静苍劲,荒藤野草茂盛得自在坦荡,草木竟相生长,就连无生命的露珠也聚集、滚动,摔出万道金光。寂寞的雨燕的高歌,把天地叫喊得苍凉;秋霜中的落叶在风中飘摇歌舞,坦然安卧;地上的坎坷被夕阳照得灿烂。

尤其可贵的是园中的昆虫们:渺小的蜜蜂,生命短暂的蝉、瓢虫,生命低贱的蚂蚁,它们不因其渺小、短暂、低贱而放弃生命,而是尽其性命在那里忙碌,以认真的态度在对待生活。整个园子呈现出强烈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这使作者终于想明白了,"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死是一个人必然会降临的节目”,唯一可以考虑的"是怎样活的问题”,所以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其作用及象征意义:园子冷落,象征了作者残废双腿后的坎坷人生,"荒芜但并不衰败”让人联想到作者面对不幸人生的坚强不屈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个性。

2、赋比兴是前人从《诗经》三百篇中归纳出来的表现手法。概括和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技巧,揭示出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人们将它与《诗经》的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比兴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现采朱熹《诗集传》的说法:

比者:以彼物以比此物也 亦即打比方,比喻。《诗经》中常以常见的、具体的事物比不常见的、抽象的事物,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前边介绍的《魏风·硕鼠》,以贪婪可憎的大老鼠,来比残酷剥削人的奴隶主,既揭示出奴隶主剥削本质,又形象地表达出奴隶们对剥削者的无比愤恨。贴切、形象。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歌的情感往往是有所触动而发的。这里所说的"兴”,就是触景生情、触物动情的联想方式,同时它也是渲染、烘托环境气氛的手段。这种方式,常放在诗的开头,因而又称起兴。如《蒹葭》诗,全诗三章都以苍青芦苇、茫茫的秋水、皑皑的霜露,构成了浩淼而清凄的意境,为抒情主人公的艰难跋涉、上下的求索创造了环境,为抒发对爱情的执着的追求精神渲染了情感气氛。

比、兴常常连用,例如前边介绍过的《关雎》,诗人以小岛上的雌雄相伴的雎鸠鸟来比君子与淑女的成双成对抒发"君子”对"窈窕淑女”的思慕之情,这是比;又可理解为诗人看到小岛上的鸟都是雌雄相伴的,而触动了对爱情的渴慕、对淑女的思念,直至"辗转反侧”的痛苦。

比兴成了古代诗歌的传统的抒情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即铺陈直叙。如《氓》,铺叙了抒情女主人公从两小无猜的"信誓旦旦”,到"秋以为期”的订婚,到"以尔车来,以我贿(嫁妆)迁”的迎娶,再到"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婚后的勤劳而艰苦的生活,最后"言既遂(遂愿)也,至于暴矣”的被抛弃。从这叙述中,让人直接的感受到姑娘所遭受的不幸和社会的不公。

阅读沈从文《箱子岩》中文段,按要求作答

十五年以前,我有机会独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脚下。……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日,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皆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桡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枝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砰砰砰砰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

A概括本段描写的大意。

B这段属于场面描写,作者从哪两方面(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的?

C "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的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几句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D这段描写突出了湘西人怎样的精神?

答:1、叙写15年前游箱子岩的情景。重在纪事,围绕着龙船竞渡,充分展示了湘西秀丽的山水及古朴的民风和由此而引发了感叹。

2、如箱子岩下五月十五大端阳节赛龙舟的场面,描写的热闹非凡。作者先从正面描写龙舟的美丽、三只龙船上青年桨手的英姿和比赛时鼓声的响亮、龙舟的飞速,然后再从侧面描写两岸观众助兴呐喊、鞭炮齐鸣的情形。两个方面都写得有声有色,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3、“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的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几句采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4、这段描写着眼于赛龙舟场面的热烈,意在渲染湘西人民潜在的奋发精神。

第二批次答案:选择题1B2ABE3ABD4ABC5ABDE6ABC7A8D9D10D11A12C13C14C15B

四、阅读题

阅读《史记管晏列传》中文段,回答问题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而阔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A本段叙写表现了晏婴怎样的品格?

B文中的“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几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C文中从哪几方面将晏婴和御者进行了对比描写。

答:1、本段通过叙写举荐御者(车夫)的轶事表现了晏婴知人善荐的宏达胸襟和高尚品格。

2、文中的“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几句运用了叙述的描写方法。

3、文中从等方面将晏婴和御者进行了对比描写。

三、简答题

1、苏轼《贾谊论》认为贾谊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对今天的人们有什么启发意义

2、史铁生《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描写的母爱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进行描写的?

1、答:贾谊一直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苏轼在《贾谊论》中却认为他的悲剧是他自己不能耐心的等待时机,不会忍耐,造成的;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

对今人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通过贾谊的事例,作者告诉我们,无志者难以致远,无量者难成其志。

只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遇挫不退,百折不挠者才能有所成就。

2)学习前人疑古精神,打破思维定势,培养新的意识和能力。

2、答:1)史铁生《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写母爱给予作者面对不幸的力量和勇气。每个人都沐浴过母爱的阳光。但每个母亲对儿女的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本篇中“我”的母亲对我的爱是无声的、理解的和毫不张扬的深爱。儿子遭遇了不幸,心情痛苦焦虑,每天摇着轮椅独自去地坛,母亲虽不放心,但她理解儿子需时间和独处的空间去思考人生,尽管她并不知道那过程有多长,那结果是什么。所以每次我去地坛,她都无声地为我准备,送我出门;实在放心不下时,就到园子里寻找我,只要看见了我就转身悄悄离去,绝不打扰我;如没看到我,就端着眼镜寻找。无数个难眠的黑夜,无数个黑夜后的白天,她心神不宁、坐卧不安。她情愿替儿子遭难,替儿子死;她希望儿子活下去,“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母亲是怎样的压抑着难以忍受的痛心和焦虑啊,这无声的行动浸透了母亲的深深的爱。“母亲生前没有给我留下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母亲“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给了我战胜不幸的力量,抚平我心灵的创伤。在这里,对“我”来说,地坛是十五年来养育“我”的环境,它和母亲 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这在整体上是一种象征类比关系。

2)文中以亲身感受和强烈的情感展示母爱的深沉。

首先是直接的无声的行为描写。儿子遭遇了不幸,心情痛苦焦虑,每天发疯地摇着轮椅独自去地坛,母亲则送行伫望,但从不问儿子为什么;母亲放心不下,常到地坛去寻找“我”,她不知在那么大的园子里走过多少路;只要看见了我就转身悄悄离去,绝不打扰我;如没看到我,就端着眼镜、步履茫然而急迫地寻找。在这重复多年的无声行动中,压抑的是她那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焦虑,显露的是母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理解和她坚强的性格。无数个难眠的黑夜,无数个黑夜后的白天,她心神不宁、坐卧不安。

其次是通过“我”之口对母亲进行心理描写。“我”设想当年的母亲在儿子痛苦时,整日“心神不宁、坐卧不安”,兼着“惊恐”、“祈求”和不断的自我安慰;“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我”觉得母亲的死,是由于她心理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唤她回去。这些直接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儿子身遭不幸,母亲比儿子还痛苦,使深挚的母爱感人肺腑。

再次是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文中反复抒写“我”对母亲的思念、痛悔之情的难以遏制,从侧面烘托出母爱的动人力量。

第三批次答案:选择题1C2C3A4ABCD5ABDE6BC7ABCD8ABD9C10B11D12D13D14B15B

四、阅读题

阅读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文段,回答问题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忍不住大声说,

“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请回答:

A这部分文字段描写了狂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B文中的“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什么?

C狂人“踹了一脚”“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什么?

D文中的“赵贵翁”代表了什么?

E根据这部分,并联系全文看,狂人是个怎样的人?

答:1、这部分文字段写了狂人语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多疑多虑,思想活跃,不合逻辑等性格特征。

2、文中的“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的是封建社会历史。

3、“踹了一脚”“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狂人勇敢地反抗封建礼教。

4、文中的“赵贵翁”代表了封建统治者。

5、根据这部分,并联系全文看,狂人的形象:

既是被封建礼教迫害的受害者,又是反叛封建的叛逆者的独特形象。

狂人生活在一个有在有几千年“吃人”历史的社会里,30多年不见月色,时时担心被周围的人吃掉,动不动就被大哥关进黑屋子里,被迫害成了精神病患者。但狂人对几千年的吃人历史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疑问;他勇敢地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他怒吼“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他呼喊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狂人这含泪带血的呼喊,高亢而激越,震撼人心,撕裂黑暗。这里刻画狂人却是一个最勇敢的反抗者。

三、简答题

1、屈原《离骚》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什么是细节描写?运用细节描写有哪些要求?

1、答:屈原《离骚》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有:它开创了我国抒情诗的真正的光辉起点,它为我国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1)创作手法的突破: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产生的现实主义之后,与之相辅相成的又一伟大的艺术传统。

我国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是口头创作的神话文学,是朴素的、自发的阶段。从屈原开始,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得到比较自觉的运用,显示出巨大的作用。文中塑造的主人公的形象,是一个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人格,炽热的感情,不懈的斗志。他纯洁、高大、完美,可以"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已经不是流俗和现实中的人物。诗人将丰富生动的神话与深沉理智的个体人格溶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作者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编织成一个奇异的世界。情景怪诞奇异,境界仿佛迷离,场面雄伟壮丽,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通过比喻象征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热情和深刻的思想。楚辞的浪漫主义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作方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表现手法上的开拓:比兴手法的运用

屈原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美人香草”的比兴格局

《离骚》最大的特点就是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比兴在《诗经》里已开其端,但大多数的比兴是比较单纯和静止的,比兴的事物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则将这种手法扩展到诗篇的整个艺术构思上,借以塑造出一组组富于象征色彩的意象群来。整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遇不幸的姑娘。她有爱美的天性,喜好用芳洁的物品修饰自己,因受到众女的嫉妒与谗毁,终被遗弃。女伴责怪她太固执,但她仍坚持自己爱美的本性,

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以女子的命运和诗人的政治遭遇叠合交融在一起,造成迷离恍惚的艺术效果;增加诗歌的风姿与芳悱的情韵。比兴还表现为大胆的想象,大量使用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故事来托讽现实,连花草禽兽都获得了人格象征意义,将天上人间,过去和现在,人情和物志多方面因素糅合在一起,形成充满奇情幻想、光怪陆离的形象体系,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其实这种"美人香草”式的寓意手法为《离骚》所独创,对后世影响深远。

3)诗歌形式、语言的创新:打破《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后人称之为"骚体”。 语言艺术上多用双声、叠韵、重言等,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蕴,而且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熟练地运用对偶工巧的句法表现出高超的语言艺术功力。

2、答:1)细节描写的定义:细节描写,就是对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的描写,它是记叙性的文章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是文学作品中具体、细腻地描绘人物、事件、环境的最小组成单位。与“重大情节”相对而言。

细节似**艺术中的特写镜头,将情节中最细腻,最本质的情状特点逼真、生动、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细节的运用要求:必须从全局着眼,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选择真实的、合情合理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并将其有机地组织在艺术形象体系之中。要注意防止因琐屑繁杂而成为冗笔,淹没作品主题的现象。

第四批次答案:选择题1ABCE2C3ACE4BC5ACD6ABDE7A8B9B10C11A12D13B14A15D

三、简答题

1、简述诗歌的基本特点。

2、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一词的写作起因是什么?主题是什么?

1、答:诗歌的基本特点:

1)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诗歌诗抒情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

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方法。

间接方法:叙事、写景、议论、情态举止等。

其中借景抒情是间接抒情中常用的方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寓情于景、借景寄托、染情于景、因情造景等。

2)对生活的高度集中与概括。

3)语言凝练而富于形象性。

4)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押韵、节奏、对偶、平仄等)。

2、答:1)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一词的写作起因是:这首词作于金章宗太和五年(1205)年,作者元好问前往并州赴试,路上遇到捕雁的说:“我今天早晨捕获了一只大雁,杀了它。脱网的那只大雁在天空中悲鸣不愿离去,竟然自投于地而死去”。我把它买了下来,葬在汾河岸,并垒有石头作为标记,将这坟为“雁丘”。同行的人多为此写了诗,作者当时也作有《雁丘词》。从前所作,不大符合音律,所以现在重新修改。

2)主题是:这首词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寄托了作者的爱情理想。

四、阅读题

阅读老舍《想北平》中文段,回答问题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A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B“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中的“这个”指代的是什么?

C本文是写北平的,文中写对母亲的爱的作用是什么?

D为什么对北平的爱说不出

E老舍《想北平》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答:1、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感受,诉说对北平说不出的爱,这爱溶在血液里,化在性格脾性里,抒发了对家乡的悠悠思念和深深眷恋的感情。

2、“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中的“这个”指代的是:对母亲的爱。

3、文中写对母亲的爱用以比喻作者对北平的爱我“说不出来”,犹如对母亲的爱说不出一样的深厚、自然而伟大北平的情调,表达由衷的爱。

4、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因为感情到了极点。老舍先生在这里采用了反复手法,强调了他对北平爱的强烈、真挚、深沉,大爱无言。

5、老舍《想北平》是散文体裁的文章。

四、阅读题

阅读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A这首诗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B“弃我去者”、“ 乱我心者”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C“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的“小谢”指谁

D写出表达作者高远理想的诗句。

E“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答:1、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2、“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首先平地突起波澜,喷射出胸中抑郁之气。无数个昨日和今日接踵而来,又匆匆而去,每一天都深感时光难驻,功业未成的烦闷。重叠的语言以及一气鼓荡的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人郁悒忧愤、苦痛难遣的感情状态。

3、“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的“小谢”指南朝齐诗人谢眺。

4、“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抒发了诗人高远的志向和奔放昂扬的激情。

5、“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吟唱的便是决绝现实的悲歌。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使诗人总不能“称意”,李白无法解决这矛盾,只有选择脱离世俗社会,隐居山林湖泊之路来摆脱苦闷。是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表达了消极出世的情绪。

是的,高岩是朱科葫芦丝的徒弟。

朱科是著名的葫芦丝演奏家,他曾担任中国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主任,对于葫芦丝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高岩是他的学生之一,也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高岩在学习葫芦丝方面颇有天赋,曾多次获得国内外的比赛和演出机会,这也得益于朱科的指导和教育。

实际解答方式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确认高岩是朱科的徒弟。同时,如果想更深入了解葫芦丝的历史和发展,可以查阅相关的音乐资料和历史文献,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葫芦丝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除了查阅资料,还可以通过观看高岩和朱科的演出视频来了解他们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技巧。这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和音乐感悟,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葫芦丝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总之,高岩是朱科葫芦丝的徒弟,他的演奏技巧和艺术风格受到了朱科的指导和影响。如果想更深入了解葫芦丝的历史和发展,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观看演出视频等方式进行学习和研究。

摘 要: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主要分为永州柳州两个时期,其山水诗也主要创作于这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山水诗在形式上是从五言到七言,以古体为主到以近体为主,从意象上是从清秀澄明到奇崛险怪,从情感上是从忧伤到绝望,由此也就构成柳宗元山水诗的演变轨迹。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诗;形式;意象;情感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柳宗元一生作诗不多,现存也仅164首诗歌,其中绝大多数创作于永州和柳州时期。柳宗元被后人目为中唐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与韦应物齐名,称为“韦柳”,而且他还被人认为是唐代继承谢灵运和陶渊明的优秀作家,苏东坡说:“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1](P447)后人又称其“深得骚学”[2](P186)。在永州和柳州期间,柳宗元游历当地的山水,在与友朋的交往中,也常常登山临远,摹山范水,写下了许多关于山水的诗歌。这些山水诗,由于创作的时间不同,作者的心态不一,因而在表现上也就有了明显的差别,而这种差别,也正体现出柳宗元永州到柳州的心路历程的变化。

从柳宗元164首诗歌来看,从永州到柳州,柳宗元诗歌创作在形式上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在永州时的创作以五言诗为主,尤擅长五古,而到柳州时则以七言诗为主,且多近体。这在山水诗上,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山水诗自六朝时期谢灵运开创以来,在经历了王绩、王维等人的努力,到了柳宗元时期已经成为了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流派。但是,仔细考察,我们会发现,自谢灵运以来,山水诗人多数以五言来表现山水,六朝时期的谢灵运自不必说,即使是其后的谢朓、王维、孟浩然等人,都是以五言诗为主,而他们的山水诗中的精品则基本上是五言诗——当然,在谢朓时代还是五言诗占统治地位,“七律要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3](P138),不过,在王维时代,七言诗应该说已经成为文人表现情感的重要的形式,此前的初唐四杰、沈宋、刘希夷、张若虚都有优秀的七言诗传世。但是,在王维的诗集中,我们看到的还是五言诗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其《辋川集》全是五言诗就是一个明证——这并不是说王维就不写作七言诗,相反,在他的诗集中,七言诗也不乏佳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但其传世的山水诗精品还是以五言诗为主,他是通过山水来表现那种空灵的境界,因而在句法上也就有所讲究。刘熙载说:“五言亲,七言尊。”[4](P69)他们要表现的是自己与山水的“亲”,因而山水诗就多五言。

柳宗元则不一样,从永州到柳州,他的诗歌明显有一个演变的轨迹。在永州,他的诗歌以五言诗为主,山水诗也如此,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迫切需要表现与仕途相对的山水的“亲”。如其在永州时期的名作《江雪》,被人称为“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钓雪一诗外,绝少佳者”[5](P1481-874),他如“高岩看清江,幽窟潜神蛟。开旷延阳景,回薄攒林梢”(《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日出洲渚静,澄明晶无垠。浮晖翻高禽,沉景照文鳞。双江汇西流,诡怪潜坤珍”(《登蒲洲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等,都是以五言来吟咏山水。应该说,柳宗元在永州时期的五言山水诗是继承了谢灵运以来山水诗的基本形式特征,在句法上以五言为主。其实就是在形式上,柳宗元在永州时期的五言山水诗都有模仿继承谢灵运、王维等人的味道。如《与崔策登西山》:

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连袂渡危桥,萦回出林杪。西岑极远目,毫末皆可了。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迥穷两仪际,高山万象表。弛景泛颓波,遥风递寒筿。谪居安所习?稍厌从纷扰。生同胥靡遗,寿等彭铿夭。蹇连困颠踣,愚蒙怯幽眇。非令亲爱疏,谁使心神悄?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吾子幸淹留,缓我愁肠绕。

诗歌先写景,描绘西山的景物,然后写谪居的景况,时间变化,近景远景相结合,先写景,后抒情,且注意景物的变化,很有谢灵运的风格——尽管苏东坡说此诗“远在灵运之上”[1](P177),但却也可看出其对谢灵运的继承。而象《江雪》一诗,语言之精练,境界之深远,再加上其中抑或蕴含的空灵的禅机,无疑与王维的诗歌有相似之处(此诗的意义可作多解,此不赘言)。

其实,在永州时柳宗元就已经作了一些七言诗了,如其《雨晴至江渡》云:“江雨初晴思远步,日出独向愚溪渡。渡头水落村迳成,撩乱浮槎在高树。”不过,柳宗元真正写作七言诗,还是到柳州之后。

在经历了永州十年的贬谪生活后,815年,柳宗元到柳州任柳州刺史。由于情感的变化,柳宗元在柳州的诗歌以七言为主,因为“一方面既要有精密的形式,另一方面又要让诗人在这形式中获得尽可能大的发挥余地。这个矛盾就使得七言律诗成了一种最适合用来抒情的形式。因为抒情的跳跃性正好被那形式的精密性所整合,于是形式反而增强了情感跳跃的可能”[6],在永州时期的柳宗元尚存一丝幻想,希望能得到朝廷的再度起用,再贬柳州,他的这种希望破灭,因而也就将抒情作为诗歌中的主要内容,而山水诗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因而在形式上,自其踏上岭南之后的山水诗即以七言为主——五言山水诗有《登柳州峨山》一首,七言山水诗则有《岭南江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等,占绝大多数,而且永州时期那种篇幅宏大的山水诗在这一时期也不见踪影,代之以篇幅短小的律诗绝句,这在形式上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句法篇幅的变化,这本身就是一个信息,是柳宗元诗歌创作日趋成熟的标志,“七言律诗,是第一棘手难入法门。融各体之法,各种之意,括而包之于八句”[7](P75),“近体之难,莫难于七言律,五十六字之中,意如贯珠,言如合璧。其贯珠也,如夜光走盘,而不失回旋曲折之妙。其合璧也,如玉匣有盖,而绝无参差扭捏之痕”[8](P1482-533),“律诗难于古诗,绝句难于八句,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2](P127),柳宗元在柳州创作的七言律诗成就之高,亦为后人所称道,元代方回评其5首七律时称“比老杜尤工”[9](P1366-53),虽不免过誉,但却也说明柳宗元七律水平之高,试看其中的《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非是白苹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此诗写柳州山水风物,以剑戟喻柳州山之峻峭,以汤水喻柳江河水之沸扬,格律谨严,对仗精工,确实是“不失回旋曲折之妙”。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则历来被称为七言律诗中的典范之作。

从永州到柳州,柳宗元山水诗在形式上有利明显的转变,也正因此,他也就完成了由“文人柳宗元”向“诗人柳宗元”的转变,成为了一个“比较纯粹的诗人”[6]。

从永州到柳州,从地理上来说,是从山地丘陵到喀斯特岩溶地区,路程在今天看来虽不是很远,但是在当时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距离。在永州,毕竟这是潇湘之地,是当年的楚地,与中原还有一些往来,而岭南的柳州,却是一直到秦始皇时期才开发,在文人心目中,这是一块未开化的地方。柳宗元在这两个地方所创作的山水诗,在意象的选取上,也受到地域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且,这些意象的特征也被柳宗元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色彩。

元和元年(815),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当年的永州地处今天湖南南部,属于山地丘陵地区。据笔者在永州所见,当地的山多为土山,虽有一些石山,但其表层仍为土覆盖,且海拔不是很高,水则多为溪流,柳宗元居住的愚溪其实就是一条小溪流,笔者2002年夏天参加“永州国际柳宗元学术研讨会”之际,恰逢永州多雨,愚溪水大,但也并不能说水面就很广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所描述的情况,则让人感受到那种山清水秀的滋味,感受到那种清静幽冷。永州山水诗同样给我们展示了这种幽冷。虽然说柳宗元在永州的山水诗中常常描述那种比较开阔的意象,如“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西岑极远目,毫末皆可了。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与崔策登西山》),“猿鸣稍已疏,登石娱清沦。日出洲渚静,澄明晶无垠”(《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迥斜对香零山》),但是,仔细发掘,就会发现,柳宗元在这些诗歌中,也还经常表现他并未因山水之美而得到解脱,他在《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迥斜对香零山》诗中虽然也说自己因此“纠结良可解,纡郁亦已伸”,而更多时候则是“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构法华寺西亭》),“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南涧中题》),“谪居安所习,稍厌从纷扰”(《与崔策登西山》)。这样,我们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柳宗元永州山水诗意象的特殊性。与其永州游记共同的是,柳宗元永州时期的山水诗在意象上追求的是清、静,而水似乎就多了一些,寂静的山林就多一些。从一个叱咤风云的礼部员外郎到一个无所事事的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应该说柳宗元的内心是不平静的,而在中国,山水往往是诗人在政治失意时首先寻求的解脱方式,儒家与道家的分歧也正在于此,通过对宁静的山水的描述来表现心理上的不平静。对于柳宗元来说,他还要表现他被排挤的苦闷心理和再度展现自己为国之心,因此他以清水来喻自己的清白,以弃地来喻自己的地位,以宁静来平衡心理,以屈原自比,这就是他永州山水诗的特点。因此,在意象上,他往往用“潇湘”、“清江”、“清湾”、“清池”、“清斑”、“澄霁”、“澄潭”、“澄明”、“羁鸿”、“羁禽”、“羁心”、“羁木”、“幽谷”、“孤山”等等,这实际上也就表明了他当时的心态。试看《构法华寺西亭》:

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顽。西垂下斗绝,欲似窥人寰。反如在幽谷,榛翳不可攀。命童恣披翦,葺宇横断山。割如判清浊,飘若升云间。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夕照临轩堕,栖鸟当我还。菡萏溢嘉色,筼筜遗清斑。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孱。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北望间亲爱,南瞻杂夷蛮。置之勿复道,且寄须臾闲。

此诗从内容上看就极似“永州八记”,而其中的意象,如“幽谷”、“澄江”、“清湾”、“夕照”、“栖鸟”、“菡萏”、“筼筜”、“清斑”、“羁锁”等,都有求清、求静的特点,也有逐臣之意。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出任柳州刺史。柳州地处广西中部,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区,此处山高而陡峭,且多为石山,其石青色,有柳江河如壶形穿城而过,河大水清,所有这些,都与永州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柳宗元在元和十年初奉诏回京,本以为能得重用,谁曾想却被放到更加偏远的柳州,正是“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因此在心理上又起了变化,于是柳州时期的山水诗在意象的构造上也与永州时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柳州的山水诗中,柳宗元往往将山水视为一种精神上的负担,因而山水意象也就显得奇崛险怪,如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大荒”一词给人以荒凉之感,“岭树穷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九回肠”曲折蜿蜒,既说出了柳江环绕柳州的景象,却又充满伤感,写出诗人到柳州后特有的心理情感,“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登柳州峨山》),“荒山”让人觉得凄凉。最能体现柳宗元柳州山水诗风格的应该说是《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以“剑铓”意象来喻尖山,虽然说非常精确地描绘了柳州石山的特色,但是与下一句连起来看,赋秋在文人的诗中本来即是写愁,而诗人以“剑铓”之锋利而割“愁肠”,就有了一种险怪和凄绝的情感。以锋利的兵器喻柳州之山,在柳州诗中也不止一次。从永州到柳州,虽然说景物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诗人心理的转变。在永州,柳宗元也许还渴望着能得到朝廷的宽恕,得到东山再起的机会,但是,十年永州的苦苦挣扎,换来的却是比永州还要偏远的柳州,这对于一个有着济世之志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地打击。到柳州后,柳宗元又感受到柳州地理风俗环境的巨大压力,因而面对柳州这种奇异的山水,柳宗元没有感到风景的优美,反而觉得更为痛苦。又如《岭南江行》中,柳宗元以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飓母等意象来表现自己到岭南的感受,这些意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人觉得可怕、恐怖。在古人心目中,“瘴”一词应该不是什么好的东西,他们认为岭南地区多瘴疠之气,是疟疾等传染病的病原,几乎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元和郡县志岭南道廉州》中有云:“瘴江,州界有瘴名,为合浦江。……自瘴江至此,瘴疠尤甚,中之者多死,举体如墨。春秋两时弥盛,春谓青草瘴。秋谓黄茆瘴。”[1](P302)与柳宗元同时的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也说“好收吾骨瘴江边”。而查柳宗元在再贬柳州之后的山水诗中,“瘴”字曾多次出现,“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岭南江行》),“林邑山联瘴海秋,牂牁水向郡前流”(《柳州寄京中亲故》),“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别舍弟宗一》),“黄茆”在其进入广西后的诗歌中也曾出现多次,如“椎髻老人难借问,黄茆深峒敢流连”(《南省转牒欲具江国图令尽通风俗故事》),由此可以看出柳宗元在柳州时期的山水诗在意象的取舍上除了与地方特色结合外,更注意到个人情怀的取舍,而这些恐怖可怕的意象的一再出现,也体现了柳宗元后期山水诗的特色。

景物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是在不同的心理境况之下,每个人对于山水的感受又是不一样的。永州与柳州的山水本身存在着差异,但是,最关键的还是柳宗元在永州时期的心理和柳州时期的心理有了很大的变化。因而,在柳宗元永州时期的山水诗中,他所采用的意象往往是充满清秀幽静之气的,因为这个时候他还期盼着朝廷的召唤,他在永州还故意作出一番优雅的姿态,是以文人的态度在作诗,而到了柳州,柳宗元虽然也还在上书以求汲取,但是应该说他基本上是彻底失望了,他这一时候更多地是要面对现实,他不能再漠视环境的影响。面对一种与永州迥异的山水,面对一种新的环境,柳宗元终于无法忍受了,因此,即使是今人以为秀丽优美的风景,柳宗元也以一个被贬谪的纯诗人的悲凉的心境来看待,诗歌中的意象也就不再是那种山水的优美,而是凄婉哀绝,是奇崛险怪。

中国古代的诗歌以抒情见长,“诗缘情”是自六朝以来诗人们的共识。而借山水以抒情则是自六朝谢灵运、谢朓以来山水诗的传统,柳宗元的山水诗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所不同的是,柳宗元的山水诗情感深刻真挚,尤其是柳州时期的山水诗。

在永州时期,柳宗元以“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的身份在当地生活,政治上的失意是他心理上的雄心被扼杀的征象,纵情山水,学当年的谢灵运、谢朓,摆出一个再世屈原的姿态,这自然是最理想的生活,既可让那些反对派们放心自己的不务正业,又可让人理解自己那颗骚人之心,因此,柳宗元在永州写下了大量的山水游记散文和山水诗。与山水游记散文的以“弃地”自比相似的是,柳宗元永州的山水诗也经常借助山水表现自己那种失望悲愤的心理。在这些山水诗中,柳宗元往往是先叙述山水之景,然后抒发自己幽思。如《零陵春望》:

平野春草绿,晓莺啼远林。日晴潇湘渚,云断峋嵝岑。仙驾不可望,仕途非所任。凝情空景慕,万里苍梧阴。

在描述永州春天景色后,诗人以仕途的艰辛,自己心情复杂作结,颇有一种失落之感,而《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则在写景中穿插自己身为“弃客”的“骚怨”情结:“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惜非吾乡土,得以荫菁茆。……囚居固其宜,厚羞久已包。……”《南涧中题》也说: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从对景物的感受,写到自己的去国怀人,萧瑟之秋风似乎使诗人忘记了疲劳,但是那种孤寂与悲愤却是无法摆脱的,毕竟秋风萧瑟,羁鸟鸣叫,再加上自己孤独一人,去国婚游,个中愁苦无法排解,从情感上来说,自然无法跳出悲伤的氛围。到永州后,柳宗元深刻地体会到屈原那种被放逐的心理,他在《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中说:“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他纵情山水,其实也正是表达他那种不平静的心理,虽有感伤,却更多一份悲愤,正如胡应麟评价他的《江雪》一诗所说的:“‘千山鸟飞绝’二十字,骨力豪上,句格天成,然律与辋川诸作,便觉太闹。”[1](P268)是一种内心不甘寂寞的直接表现。

但是,这种情况在他再贬柳州后有了改变。柳州的山水在外在形式上就给了柳宗元一种特有的感觉,那种挺拔峻峭的山峰,那种曲似九回肠的大江,都给了柳宗元一种震撼的力量,而最关键的是,柳宗元二度被贬,这在他心理上造成了巨大地打击,他已经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加上在他到柳州后,依其若父母的弟宗直即在20天后因病去世,且“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的苦闷,使得他在柳州彻底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在柳州,柳宗元不再过多地表现他的宏伟志向——尽管他也还上书求汲取,但他却也比较安心的尽起了他一方州长的职责,管理地方政务。而在诗歌中,他则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无奈的哀伤的情怀,山水诗中的清婉转为凄凉。如其《岭南江行》: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这是柳宗元元和十年(815)进入今天的广西境内赴任柳州刺史的旅途中所作的一首诗,虽然未到柳州,但是,透过路途上的景物,柳宗元已经预感到他在岭南的“忧来非一事”,充满了忧伤。而《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则再次表现了自己的骚人情怀:“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破额山据谢汉强先生考证,当在今柳州市柳江县白沙乡境内,与当时柳州的治所马平县并不很远[10](P87),但是近在咫尺的朋友却不能相见,其中苦闷可以想见。因此,在柳州,柳宗元虽然也曾游览柳州山水,也曾写下诸如《柳州近治山水可游者记》、《柳州东亭记》、《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等山水散文,但是,在诗歌中,柳宗元再也没有刻意地去临山摹水,山水在他的诗歌中已经成为抒情的工具,因此,在柳州时期的山水诗就没有了那种细致具体地描摹山水的作品,而往往是通过一些非常精练抽象地具有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达,作者关注的是其情感的抒发,而这种情感又是以凄凉悲伤为主。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穷遮千里目,江流曲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近景远景,作者都以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概括,而突出的是他“曲似九回肠”的“愁思”,是他“音书滞一乡”的寂寞与孤独。而在柳州,柳宗元除了管理地方政务,剩下的就是他对故乡的思念了,在永州时他已经表现过这样的情怀,而到柳州后,这种心思更加凄婉,更加感人,如“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登柳州峨山》),“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山水在柳宗元心目中已经变成影响他思想之情的客体,而那种望乡的心绪,只有身在异乡而又无法回去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觉,凄凉哀怨而又悲愤无奈,这就是柳宗元在柳州时期的山水诗的情感特点。方回曾经说柳宗元“年四十七卒于柳州,殆哀伤之过欤”[9](P1366-53),不无道理。

柳宗元历经永州和柳州两个贬谪生活时期,永州与柳州在山水风景上都与关中不同,与中原迥异,作为一个中唐时期的山水诗人,柳宗元在这两处都六下了优美的诗篇。但是,永州山水与柳州山水不同,永州山水诗与柳州山水诗自然也就不同,但这种不同并不仅仅是因为山水,更多的是因为柳宗元的心理,是柳宗元的生活经历、认识有了新的变化。在柳州期间,柳宗元于元和十四(819)曾作《答杜温夫书》,其中有言:“吾虽少为文,不能自雕斫,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亦何所师法?立言状物,未尝求过人。”这与柳宗元以往的观点明显有不同,他在这里强调的是“快意累累”,是“意尽便止”,而且毫无功利之心,是“未尝求过人”,这与原来一直追求“文以明道”的古文大家的观点有了明显的变化,这恐怕也正是柳宗元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而从这一点看,柳宗元无疑也把握住了文学创作的根本,因此,陈长方对柳宗元的评价无疑也是正确的:“余尝以三言评子厚文章曰:其大体如纪渻养斗鸡,在中朝时方虚骄而恃气,永州以后犹听影响,至柳州后,望之似木鸡矣。”[11](P1039-405)这里的木鸡当然不是我们今天说的“呆若木鸡”中的“木鸡”,而是《庄子》中“其德全矣”的“木鸡”①,是成熟的意思。表现在山水诗上,也是如此。“生命漂泊之感,与向往安顿之感,无疑构成了山水诗的一个极重要的精神源头”[12](P4),在经历了永州十年的贬谪生活后,柳宗元再贬柳州,生命的漂泊无疑也驱使他寻求一种安顿的生活,而着也正可以使他在柳州的山水诗较永州时更包含那种生命意识。

我买到了,给你发一些节选的精彩片段吧!毕竟一本书太厚了!O(∩_∩)O~

一一段被禁止的爱 鸦羽的话:(《族群的秘密》节选) 你是否曾经深爱过另一只猫,爱得令你感到心痛,连皮毛都在颤抖? 羽尾理解我的心,愿意倾听我说话。她有一双像她的河流家园一般清澈的蓝眼睛。为了使我们大家免受锐掌之害,她献出了生命。从那以后,我只愿竭尽所能为我自己的族群服务,然后便去星族和羽尾厮守在一起。

可后来,我遇到了叶爪。她耐心而友善,声音像卵石上潺潺的流水,气息中蕴含着野花的芬芳。

我究竟是怎么了?我怎么还能和其他猫坠入爱河呢——更何况是一只雷族猫——更何况是雷族的巫医。我知道武士守则!我一直都是忠诚的风族猫。我很清楚,如果我爱上她,就有可能令我的族群陷入险境。要是我的忠诚被分割开来,我又怎能算是一名真正的武士呢?一想到可能伤害到叶爪或她所爱的猫,我又该怎样为风族抵御雷族的袭击呢?

而且,巫医是被格外禁止恋爱的。她不能思念我,而不去为她的族猫着想——他们太依赖她了。如果她的脑子里想的全是我,那么她与星族联系就会有困难。我知道,那样的话,星族对我们一定会暴怒不已。我真希望能与一只风族猫相恋——我希望自己能在不违背武士守则的情况下恋爱。但风族却没有像叶爪那样的猫。

我以为,当我们迁徙到湖区,走上各自的道路之后,我就能忘了她。但是,她首先来到了我们的营地,为我们的病猫晨花和黑脚送来了水薄荷。我看到她时是什么感觉呢,真的难以言述。当我意识到自己对情感的控制力如此孱弱时,我感到非常生气。一根须派我护送她回家。我尽可能加快速度。只要开口和她说话,我的秘密或许就会泄露。我要离开她的营地时,叶爪那么甜美自然地向我表示感谢,仿佛我没有表现得像一只毛发竖立的獾,她就很开心了。我必须尽快离去,不能让任何猫看出我正拼命地抑制什么。

叶爪找到月池后,给我带来了羽尾的信息。羽尾说,我应该停止悲哀,把目光投向活着的猫。这是什么意思?难道羽尾赞同我对叶爪的爱吗?难道她不生气吗?

那个夜晚,雨下个不停,一切都在那晚改变了。一根须打算去月池接受他的九条命。我本来应该注意到泥掌的低语和神态的,可我从来没想到,他会如此冲动地想袭击一根须——还带来其他族群帮他!

战争结束后,黑莓掌派我去追捕两只逃之夭夭的影族猫。我们匆匆穿过旷野,进入雷族树林。树枝划破我的脸,雨水刷过我的皮毛,但我继续奔跑,决定抓住叛徒,让他们为对我的族群犯下的所有错误而受到惩罚。

突然,我听到前方传来了叫喊声,便冲过一片灌木,看到她在那里。两名影族武士已经摔死了。但叶爪正绝望地吊在悬崖边缘,爪子在光滑潮湿的岩石上奋力抓挠。她疯狂的琥珀色眼睛看到了我,高呼求救。我顿时僵住了……脑海里浮现的全是我让羽尾失望的情形,因为我救不了她,她才会死去。

但我救了叶爪。是她将我从过去中唤醒的。当我探出身子,把她拖回安全地带时,她也帮我摆脱了那些回忆。我们躺在地上,气喘吁吁。我知道,从那一刻起,我再也不能战胜自己的感觉了。我爱叶爪,并向她表白。

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出她和我的感觉一样。她说出了我所有的感受——这种事不可以发生,她是一名巫医。但我能看到,她心中的烈焰正在她眼神最深处燃烧。我能看出她有多么在乎我。我曾从羽尾的眼睛里见到过同样的神色……但这不同。这更加危险,更不被允许。每看叶爪一眼,我就有一种被闪电刺遍皮毛的感觉。现在,我知道她也一样。

从那一刻起,我便决心想办法和她在一起。未来是可怕的,但我们会共同面对……我们皮毛相依,尾巴相缠。我们心灵相爱,直到永远。

我自己的话(hehe):真希望有猫能理解体谅一下鸦羽,而并非是恶言相对,毕竟他失去了太多的幸福。一只猫不应该那么挫折,我爱鸦羽,希望他能快乐。

二族群历史 雷、风、河、影以及星: 族群

猫武士族群起源的故事被所有族群的猫代代相传,由长老传给武士,由武士传给学徒,由猫后传给幼崽。每一次的讲述都不尽相同,有些部分已经变得含糊不清。有时,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它们忽然间又清晰起来。

关于一些猫的描述渐渐模糊,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在长老巢穴芬芳的雾霭中遗失,因为武士族群已经在森林里徜徉了太久太久……

族群历史

很久很久以前,森林还是一片荒蛮、狂野的土地。北方是宽广的高沼地;南边是稠密的森林。一条湍急的河流围绕在树林边缘,从黑暗的峡谷里奔流而出。

有一天,猫群来到了这片森林。他们被这里深深地吸引住了。林中有小动物轻柔的鸣叫声,有水流潺潺的影子,还有树木间鸟儿忽然扑腾翅膀发出的声响。那时,这些猫还并不是武士。虽然他们已经过着群居的生活,但猫群的规模都不大,尚未形成族群,也没有设立领地边界。由于担心猎物可能被盗窃,害怕彼此交迭的领地受到威胁,因此在他们之间,战斗便成了家常便饭。对于森林而言,那是一段毫无规矩可言的血腥时代,许多猫都在那时失去了生命。 一个满月的夜晚,猫群同意在森林中一处被四棵巨大橡树包围的空地上进行会谈。在盗窃猎物的问题上,他们发生了争论。于是,利爪寒光闪烁,相互挑衅的吼声响彻森林。紧接着便是一场可怕的战斗,地面很快就被飞溅的鲜血浸湿。

许多猫死在那个晚上。幸存者遍体鳞伤,精疲力竭,累得倒在激战过的地方就睡着了。醒来时,他们已经沐浴在月光下。他们环顾四周,看到的是死去至亲的灵魂,这些灵魂已不再支离破碎、鲜血淋漓,而是散发着光芒,犹如陨落的星星。活着的群猫顿时吓得挤成一团。灵魂猫开口说话时,活着的猫群眼前浮现出恐怖的未来场景。他们看到血染森林,幼崽步步走向死亡的边缘。于是,他们明白,战斗必须停止。

“要么联合起来,要么死路一条。”祖灵说道。

活着的猫中,一只黑色母猫第一个开口说话了。她挣扎着用激战后僵硬无力的腿站起来。“我的名字叫影。”她说道,“如果没有一个首领,我们又该怎么联合呢?我能在最黑的夜里捕猎,那么就让我来统领整个森林吧!”

“那你也会把我们带进黑暗中去的!”一只绿眼睛的银灰色公猫说道,“我叫河!我沿着秘密通道和神秘地域穿越了森林。统领森林的应该是河,而不是影!”

“森林里可不仅仅是只有河与影。”一只声音尖细的棕色母猫说道,“只有风才能触及它最远的角落。我和高沼地上吹来的风一样快,我才应该成为首领。” 幸存的猫中最大的那只叫做雷。他是只性格暴躁的橙色公猫,有着琥珀色的眼睛和硕大的白色脚掌。“与我的力量、捕猎技巧相比,你们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如果说有哪只猫生来就应该成为首领的话,那一定是我。” 在灵魂猫的注视之下,四棵巨大的橡树下爆发出一阵愤怒的咆哮声。乌云突然涌起,遮蔽了月亮。活着的众猫害怕得一个劲儿地颤抖。他们看到,一块高岩之上,有一只虎斑猫,是死去的猫中的一只,尽管天空昏暗,她的皮毛依然散发着光芒。她愤怒地将炯炯目光投向地面上的这些猫。

“你们都蠢得像鸭子!”她说道,“难道就不能,别仅仅想着你们自己吗?哪怕只有那么一小会儿,也考虑考虑你们的幼崽吧!” 四只猫——影、河、风和雷——一齐抬头望着虎斑猫,但谁都没有说话。

“森林已经够大了,足以养活你们所有的家族,甚至更多的猫。”她接着说道,“你们必须找到其他和你们一样的猫,在森林里选择一个居住地点,然后设立边界。” 就在这时,月亮挣脱乌云,映照出空地边缘上一圈散发着星光的灵魂猫。一只白色公猫迈步向前。“如果你们这样做的话,”他说道,“我们就会赐予你们另外八条性命,让你们可以带领各自的族群经历很多很多岁月。” 接着发言的是一只瘦长的玳瑁色猫。她走上前,站在白色公猫身旁。“我们会在银河之上守护着你们。”她承诺道,目光随之转向划过夜空的繁星之路,“我们会在梦中造访你们,为你们指引行程。”

“每个月一次。”白色公猫说道,“满月之时,你们会在这里,在这四棵巨大橡树之间度过一个休战之夜。你们将看到银河之上的我们,从而得知我们正守望着你们。如果那些夜晚有血光飞溅,你们就会见识到我们的怒火。”

“你们将会成为武士!”高岩上的虎斑猫呼喊道。

雷、河、风和影都低下了头。

“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按照武士守则生存。你们的内心将充满勇气和高贵,如果必须战斗,那一定不能是为了贪欲,而是为了尊严与公平。” 接着是一阵长时间的沉寂。最终,雷点了点他那硕大的橙色脑袋。“这是明智的建议。我相信,我们能够在和平中选择自己的领地,公正地设立边界。”

其他猫也一个接一个地表示赞同。然后,他们便回到各自的家族中,挑选出和他们一样,拥有相似力量与能力的猫。河找到的都是愿意靠捕鱼为生的猫。影召集的则是思维敏捷、牙尖爪利、擅长夜间捕猎的猫。雷挑选的猎手们个个都能在最稠密的灌木下追踪猎物。与风走到一起的,则是那些跑得最快、喜欢开阔旷野的猫。然后,他们开始划分森林,确保每个族群都能获得生存所需的足够猎物,所有的猫都可以平安生活。当族长们重新回到四棵巨大的橡树之间度过第一个月圆休战之夜时,他们星光熠熠的先辈们兑现承诺,赐予了他们另外八条命。

族群间并不总是相安无事,不过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猫族天生就有爪子和牙齿,这些不是白长的。但是,只要他们遵照武士守则生活,陨落的祖灵们就会在天上守护他们,指引他们度过一生。

于是,武士族群的时代开始了。

就先这样吧,应该可以大保眼福了吧!!!!O(∩_∩)O~ ,\(^o^)/~。好累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吧!O(∩_∩)O~。!这样行了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087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