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要表达作者:爱国的情感
外文名:Thousands mile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
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具展翅翱翔之态。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北宋末期,宋金形成军事对峙之势,北宋的王室衰微,国土沦丧,民不聊生,在朝野内外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爱国主义力量。其中,以青年学生为主流的爱国力量在崛起,但是,面对朝廷软弱无力的政治、军事,他们仅仅将富国强兵以收复山河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的艺术文化创造中。
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将军权和政权分离之后,就进入了文治社会,文人地位很高。再加上汉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以及宋代出现的印刷术,都影响了文人艺术创作的主题。绘画从解答“人与社会”的问题,转向了解答“人与自然”的问题。
构图:《千里江山图》画卷构图周密,色彩绚丽,用笔精细,成功地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将主题分成六段,各段均以绵延的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连贯。
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贯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灵活地体现了“景随步移”的艺术效果,将不同视点的印象统一起来,巧妙地组织了空间。
历史传承:《千里江山图》自北宋末,几百年间不知辗转何处,清初时收入内府,溥仪出宫时,携出该画卷。不知何因,《千里江山图》流落民间,中国解放后,才由国家购回。
-千里江山图
关键词:青绿色彩 继承 转换
山水画形成伊始,就以青绿色彩为主形成表现自然的装饰性的审美情感,其中并不带有强烈的哲学色彩。而自五代、宋以降,水墨山水画以其文人审美观念与理想的介入,成为后世近千年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主流。我们绕过传统文人色彩的表现状态,回到青绿表现时期,以青绿色彩改造文人色彩,使色彩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对传统进行主观性的重新建构,把传统之中的笔墨与色彩的精华加以提炼、结合,形成既有水墨的写意表现又有色彩自由情感抒发的具有现代观念的山水新样式。因此,要通过继承传统青绿山水的色彩表现来促进当代山水画的发展。
一、青绿山水画色彩的表现特征
1青绿色彩的装饰性
青绿山水常运用石青、石绿、朱砂、金等矿物色彩。这些石质粉末颜色具有很强的覆盖性,色彩艳丽明快、浓烈奔放,产生出富丽辉煌的视觉效果。唐宋之际青绿山水在勾线之后以色平涂为主,熟绢的材质性能和纸相比,无法实现色彩的迅速晕染,更适于色的平涂,这也增强了画面的份量感。材料的性质与施色方法等使青绿山水画具有了非常强烈的装饰效果。
2青绿色彩的写意性
元以来,大青绿的表现减少,由于文人水墨的兴盛,青绿式微,虽各朝也有做青绿山水者,但多与水墨相依存,以水墨为主。在水墨渲染的基础之上,施以青绿色彩,多数山水画家为求笔墨的保留,用青绿色彩时适可而止。宣纸的运用让青绿色彩失去了平涂的条件,它对色彩同样产生了晕染渗化的效果。色彩的表现融入到水墨的表达之中,色彩随水墨渗化达到了画面的统一,因此色彩也产生了与笔墨相同的写意性。
二、青绿色彩的装饰性与水墨相结合的当代画家作品分析
传统青绿色彩因色彩的性质、材料的特点,使其在山水的表现中具有装饰性的视觉效果。装饰性的效果使色彩呈现平面厚重的状态。当代画家在继承这种青绿色彩装饰性的同时,把它与笔墨相结合,实现了色彩的当代转换,创新了山水画的表现。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卓鹤君:把传统笔墨线条的曲折游动变为直线的错落交织而成山川图像,缩减线条曲度带来的纵深感,增强直线线条笔墨组合而成的黑白灰大的墨块。这种表现将山川形象更加整体化、概括化,并趋向一种视觉图式的装饰平面感。借用传统大青绿、石绿、金等色彩的浓烈厚重来填充平面化的线型笔墨空间,形成水墨气韵的流a动舒展与色彩的聚集。画家通过色彩的平面几何型表现增强画面的现代感,色彩要想从水墨中突出出来,与水墨形成对比,必须采用厚涂色的方式,厚涂青绿色彩使色彩不会发生浓淡变化,进而形成色彩的平面化状态。色的平面依靠水墨为底使色彩不艳俗浮躁,色彩达到饱和、沉稳、润泽的状态。水墨的气韵流动与浓郁的青绿色彩块面最终在画面中达到和谐统一,把传统文人水墨引向了新的高度。
画家许俊:许俊的青绿山水继承了传统大青绿的设色方法,并结合笔墨语言形成具有现代特点的新青绿表现。画家采用有色宣纸为底,山川楼阁以浓墨勾勒其型,改变早期大青绿空勾无皴方式,增加皴、擦、点、染的笔墨技巧,以粗放厚重、方直劲挺的线条和饱满润泽的皴染为主,表现空间与质感,使山石层次丰富、线条灵动。在此基础上施青绿重色,做平面涂染,这改变了传统水墨山水的淡着色产生的色彩空间从属地位,色彩从局部走向整个画面,这样必然产生色的平面状态,形成色彩的装饰性。在色彩平面化的同时,笔墨语言加强,山石结构层次的强调让景物的空间感加深,近处山石通过涂色前的笔墨造型和涂色后的笔墨层次表现,使山川产生空间感。同时,近处山石的石绿重色与远山的稍淡的蓝色,形成远近、厚薄的对比,这样运用平面色块的对比就产生了空间变化,由此,新的山水图式产生了。画家从传统青绿山水中提取色彩的平面表现,从传统水墨中借鉴笔墨的形式语言,让两者相结合,这样笔墨在色彩的范围内有了丰富的层次表现,色彩在笔墨的造型空间中被充分放大。画家采取了笔墨与色彩并行发展的创作理念,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三、青绿色彩的写意性与水墨相结合的当代画家作品分析
当代山水画家卢禹舜等一批艺术家运用传统青绿色彩写意性融合水墨,创造了山水画表现的新形式。
卢禹舜在传统笔墨与色彩表现方式上都是非常独到的。画家从传统大青绿的重彩施色中得到启示,他的作品充分做到了色彩的写意性与水墨的结合,既继承了传统的笔墨情趣又提升了色彩的精神内涵,使色彩融于水墨氤氲的意境中,并幻化为视觉的主体。在山水画的表现上改变笔墨与造型的对立状态,使笔墨造型融合在一起,增强水墨形象的整体感。采用勾和染的方式减少对山石空间深度的表现,让色彩进入画面的主体空间中,与笔墨造型形成对比统一的视觉关系。画面中山石的空间深度的表现被弱化,服从于笔墨的整体表达,通过近处山石的勾画与远处浓重水墨的晕染,形成山水空间的关系与强烈的对比,只勾出山体轮廓,不在山石的细节上做空间表现,由此,色彩就进入山石的结构中,形成色彩的平面表现。一幅画不仅要有对比,更要有统一,画家把青绿色彩的写意性表现加强,让色彩走出山石结构的范围,主动与墨相连接、相渗透,形成色彩的气韵流动,青绿色彩产生了与水墨一样的渲染效果,也形成了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因此色彩就获得了表现的主动性。色彩对形体的超越产生的色彩写意性与装饰性,最终与水墨实现完美的融合,既体现了传统文人的高尚文雅,又表达了现代色彩的精神情感与意蕴。
四、对青绿色彩的继承与转换实现了当代山水画色彩表现的拓展
当代山水画家在借用青绿表现创新时,实现了青绿色彩的写意性改变,色彩的表现上升到与水墨同等的理论层次。新时代的画家们从传统中寻找开拓创新的基点,寻找到色彩的优势与不足,以色的优势补墨的不足,同时把水墨的精神情感赋予色彩,让色彩实现自身的超越,继承色彩的装饰性与写意性表达,并实现与水墨的融合转换。这样,色彩就超越了本身的物理属性,达到了情感的宣泄,最终使山水精神得以升华。
1《陆小凤传奇》系列:这是古龙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讲述了江湖大侠陆小凤的传奇故事,其中融入了古龙对于爱情、友情、忠诚等主题的思考,深受读者喜爱。
2《萧十一郎》系列:这个系列小说以萧十一郎为主角,讲述了他的江湖历程和与美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小说情节紧凑,场景跌宕起伏,是古龙的代表作之一。
3《绝代双骄》系列:这个系列小说讲述了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在江湖上的历险和冒险,小说情节曲折动人,富有想象力。
4《多情剑客无情剑》:这个小说讲述了剑客石青璇的情感经历和与江湖中各路人物的交锋,小说情节复杂,人物形象鲜明,被誉为古龙最为深刻的作品之一。
以上仅是个人推荐,具体还需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
田园山居(一) 早起踏丘山,十里铺长岚。霓裳舞七仙,太阿动天峦。竹密遮星火,石青散酒甜。谁家深林里?云中一声鸡。 田园山居(二) 晓闻蓬门开,邻家把酒来。浊酒不须嫌,一饮八百杯。人生莫苦短,形去神自在。难得一时闲,今朝醉无还。 田
1 谁知道《红楼梦》宝黛初见的故事200字
宝黛初见,是一段提纲挈领的文字,曹翁在这欢愉热闹的场景中,却已悄然定下了宝黛之恋的悲剧基调,不可不察。
所谓悲剧基调,就是宝黛注定不能在一起。其中两个关键,一是世俗意义上的不可能,通过王夫人、贾母、凤姐的言行揭示出来,在后来决定宝玉的婚姻时,他们也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的;二是形而上层面上的不可能,即冥冥中的注定,黛玉无玉,宝钗有金,“木石前盟”抗不过“金玉良缘”。
正是这两点,使宝黛的爱情注定以悲剧结束。让人唏嘘不已。
前人对《红楼梦》中的神话因素,向来有偏见,以为不过是对抗文字狱和增加一点色空的神秘色彩,这样太过肤浅。我以为,《红楼梦》里的神话色彩,寄托的是由著者的大智慧而来的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大困惑与苦苦追寻,这种困惑、这种追寻,超越时代,跨越国界。
和歌德的《浮士德》一起,分别矗立于世界的东西方。在这样的基础上,“太虚幻境”、“金玉”、“木石”等等,就是另一番境界。
2 简述宝玉初见黛玉的情节
在《红楼梦》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里就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第一次见面的描写。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ズ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ь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 ,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 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 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 "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 "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 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 ,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3 宝黛初会时的外貌描写突出了红楼梦的在《林黛玉进贾府》众多女性人物中。曹雪芹唯独对王熙风作了十分精细的审视。不只写了容貌、体态的细节还详尽地写了她的服饰装束。从头饰、项饰到裙饰,从上穿、外罩到下着,从衣饰质地、款式到色彩,可谓是精雕细刻,不肯放过一个细节。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王熙风身为荣府管家奶奶不同凡响的气度与华贵。身为荣府管家奶奶的王熙风她的装束自然须与荣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相协调。盛装丽服的王熙凤捧的不仅仅是她自己的门面。更是荣府的门面!何况她又是一个处处、事事“抓尖要强”之人,岂肯在女流成群的荣府。在最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衣着打扮上逊色于他人。自然须穿得一眼夺目。王熙风这种不顾一切。恨不能把所有的荣华富贵、显赫地位都穿在身上的心态反映。在刚到贾府。又极孤傲、清高的黛玉眼里。就多少显得有些突兀与俗不可耐:“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而在读者眼里,此时的凤姐,却也有几分的率真与可爱。其张扬的打扮与其张扬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又是多么和谐。王熙风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装扮,又在宣告着她对金钱、财物的热爱与贪婪。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其他男性的衣饰。可以说是一字不屑,但独对宝玉却是重笔叠笔,单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中。曹雪芹就用了叠笔之法。在曹雪芹取里,宝玉虽为男性,但其有剐于世俗“浊物”,所以特别优待不吝笔墨。宝玉在这一回里。一出场便光彩照人。华贵之气直通风姐。宝玉因其衔玉而诞。受贾母万般宠爱,其在贾府地位无人可及,一身嗣服便是其身份、地位的标志。但宝玉一身华丽的装柬又有别于风姐。首先,宝玉着此服是外出去庙里烧香,且是与其父贾政同去。其衣着打扮必须与贾府的社会地位相称,必须得其父看着顺眼。所以如果说风姐的盛装嗣服是主动的,是顺应其性情的那么宝玉则是被动的,是迫不得已的。其次,宝玉的装柬又有别于风姐的彩绣辉煌,五彩缤纷,宝玉的衣饰则在光彩照人中以青紫色为主。华丽宝贵中透着高雅之气。不过曹雪芹重笔描写宝玉的衣饰主要是为了突出宝黛初会时。宝玉在黛玉眼里的印象。黛玉在见到宝玉前,曾常从其母亲贾敏处听得,宝玉“顽劣异常。进了贾府后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又称宝玉是家里的“混世魔王”。故在黛玉想象中。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但当与宝玉会面时宝玉光彩夺目的装柬使黛玉眼前一亮众人眼中的“草莽”、“愚顽。之人,原来竟是如此一个打扮齐整,风流佣傥的年轻公子!再细看眉目,更有似曾相识之感。王熙风的装柬在黛玉的眼里显得突兀与俗气,
而同样一身华丽富贵的宝玉在黛玉眼里却显得人眼与可亲这就不禁让人想到宝黛的“木石前盟”。这一回真正体现宝玉性情的衣饰描写是叠笔部分。明见有外客。不及会见,便迫不及待地换了装束:接了金冠除了金抹颤,换上了半旧大袄套上弹墨袜穿上厚底鞋。不经意的衣饰变化,便使宝玉不愿受束缚追求自由的思想初露端倪,他那种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个性也已显山露水,直到他最后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也可以说宝玉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无处不在。此时的宝玉在l黛玉眼里更显“天然一段 ”。又足见宝黛的审美情趣、精神追求是多么默契与一致。
宝黛初会黛玉对宝玉的衣饰观察得细致人徽;宝玉初见黛玉却只见她的眉眼态度,至于黛玉的穿藏则视而不见。如果说这是男女有别。黛玉心细。宝玉眼粗。那么又该如何解释宝玉初次拜访宝钗时。宝钗的穿簟却尽收宝玉瞑底?《红楼梦》第八回。宝玉与宝钗在梨香院单独相见,宝玉所见第一眼便是宝钗的穿戴:“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警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
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我们不妨认为宝玉与宝钗相见,是平静的审视、交谈,缺少 与心灵的共鸣,宝玉有足够的冷静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他的宝姐姐。而与黛玉初会则是惊喜是似曾相识是震憾,是心灵的沟通。故多次细细打量黛玉却无暇顾及黛玉的衣着打扮。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曹雪芹对林黛玉的衣饰始终不提及一字,不管是在王熙凤的眼里,在众人眼里还是在宝玉的眼里,甚至整部《红楼梦》中也少有她的衣饰描写。有人认为这也许是曹雪芹对林黛玉有一种超衣饰的认识以为一唾衣饰,就会把地“框住”。看来曹雪芹对林黛玉最为怜惜与钟爱,唯恐衣饰污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黛玉而用“空际传神”之笔,让读者去感受黛玉的“神采”。
曹雪芹是高明的,
他对人物的衣饰描写看似工笔重彩实则淡笔写意取神,人物形象透过衣饰,跃然纸上。有人说他逼真的描写几乎使读者忘记了《红楼梦》是一部小说,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创造性的想象力,进入撼动心灵的鉴赏活动。我想说这样的想象与鉴赏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幸福。
4 求一篇关于宝黛爱情的作文大多数喜爱《红楼梦》的读者都是由宝黛爱情所吸引的。确实宝黛爱情也是曹公着力着笔的。那么是否是三个阶段呢?我觉得值得商讨,因为毕竟这是一部未完之书!但就前八十回来看:
第一阶段--从宝黛初会开始,到共读西厢。在这个阶段宝黛经历了初会、暂别、重会等多个小的阶段,而这期间又伴随着多次的小吵、小和。这都是孩童时期两小无猜的写照,也是宝黛爱情基础的建立。这绝对不同于贾母所批判的一见钟情!这期间宝黛的情感发展可能连他们自己也未察觉。
之所以说这是第一阶段,因为这是的宝黛爱情有了一个量的变化,体现在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之中。先看:“(宝玉)谁想静中生烦恼,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园中那些人多半是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坐卧不避,嘻笑无心,那里知宝玉此时的心事 那宝玉心内不自在,”标准的青春期烦躁。于是有了共读西厢,证实黛玉与其思想观念最近--之前的对黛玉感觉。于是大胆将自己与黛玉比作书中人物来试探。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这时二人的关系进入初恋。
第二阶段--从共读西厢,到宝玉挨打。这阶段宝黛基本没干别的,情感交流方式就是吵,而且升级,再不是小吵而是大到惊动贾母。其中不管什么原因这都是《红》最牵动人心感情笔墨。这时宝黛爱情可说是惊天动地:
天--贾母,这位老太太不会不察觉自己最疼爱的孙子与唯一自己生女之女的感情关系。于是才主动帮宝玉拒婚--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
地--凤姐、宝钗,凤姐这位书中第一机灵鬼(可能)是最早发现宝黛之间这种感情的,而她在其中的作用(我正在写,见他文)。至于宝钗,不太好说,但绝对不是干预者!(也见他文)。凤、钗有个共同点:都将宝黛爱情在小范围公布了--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不知何意?
这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即宝玉挨打。之后黛探宝玉,宝玉送帕。两人的关系从此巩固。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从宝玉挨打,到。。 唉!不知,可能是黛死吧。但是到八十回结束两人再没吵过,可知彼此以心心相映了。而且经过紫鹃,两人的关系完全公开化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连下人皆知--尤二姐问兴儿。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也表明了贾母在宝黛爱情中的重要支持保护作用(可恨的伪续!!!)。不过这期间也是两人关系最危险的时候!不用多说,悲剧吗!
在纵惯这三个阶段的是宝钗的金锁,后期又有了湘云的麒麟。也是曹公给我们的迷!
5 写一篇关于贾宝玉的作文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怀宝玉
悠悠红楼,苍凉一梦,宝黛之恋,已成云烟。
曾几何时,手捧这似有余温留有残香的书,或宛然一笑或蹙眉深思;曾几何时,当泪水汇着一思思心灵的悸动顺着脸庞一粒一粒地滚下,我知道那是一种咸咸的辛酸。
如今,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总愿不止一遍地翻阅。我喜爱它,喜爱宝钗留连戏蝶的柔媚,喜爱湘云醉卧石亭的娇憨,喜爱颦儿葬花时忧愁纤细的身影,并热爱着它。热爱湘妃竹下“落絮轻沾扑秀帘”的唯美,热爱白玉堂前“蜂团碟阵乱纷纷”的欢欣。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曹雪芹默叹,不过是红楼梦一场。可是他不甘,他高叹“谁怜咏絮才,他带着辛酸批阅。他写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写宝玉的才,写宝玉的痴。他写宝玉,何尝又不是在写自己呢?“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只能引愁,他写晴雯,写这美丽的芙蓉;他写黛玉,写这世外的“绛珠仙草”,这清新脱俗的奇女子来懂他。可是,清丽脱俗的芙蓉最终不过是患病而逝;可是,世外的仙姝不过最终是怀怨而终。贾府这座巨大的冰山一日日慢慢融化了,这褪去的繁荣仿佛是海棠花中的水分,慢慢抽去,只剩下干枯的枝,干枯的叶和干枯的四处飘零的花瓣。
他不接触到林黛玉,或许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爱情;他不生在这样的家庭,或许就不会如此的迷茫;他不在封建社会中生活,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无价值的东西毁灭不是悲剧,女人如果只是花鸟,只是玩物,他们的毁灭多能博得几声叹息,一番惆怅。然而,宝玉在黛玉、宝钗之间究竟爱谁,贾府究竟应选择谁,这是一个大问题。悲剧产生于两个选择的不一致。宝玉越来越发现黛玉是唯一的知己。宝钗虽也可爱可敬,心灵上总有一层隔膜。宝玉的祖父和父母,则越来越发现宝钗符合准儿媳的标准,黛玉的性格气质则隐隐含有某种叛逆性。悲剧尤其产生于两个选择的权威性大相悬殊:爱不爱谁,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于是,悲剧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热烈,是由于爱人;悲凉,是由于觉醒;开始觉醒者寻到的光明总是微弱的,只照到身边的一小圈,更反衬出圈外黑暗的无边际。在两百年前的青年贾宝玉,他心中那点光明更微弱,照亮的圈子更小,反衬出周围的黑暗更加无边无际……
一帘烟雨梦,一世红尘歌。梦里几点催花雨,几许深意,几番红尘泪。烟雨红尘终若梦,月影清风未了。斜月照花花弄影,寒箫曲曲。今清辉影相随,一帘烟雨诉衷……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6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见贾宝玉( 人物描写)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 ,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7 红楼梦 宝黛初见 原文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甲戌侧批:与阿凤之来相映而不相犯。
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甲戌侧批:余为一乐。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甲戌侧批:文字不反,不见正文之妙,似此应从《国策》得来。
倒不见那蠢物甲戌侧批:这蠢物不是那蠢物,却有个极蠢之物相待。妙极!也罢了。
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甲戌眉批:此非套“满月”,盖人生有面扁而青白色者,则皆可谓之秋月也。
用“满月”者不知此意。色如春晓之花。
甲戌眉批:“少年色嫩不坚牢”,以及“非夭即贫”之语,余犹在心。今阅至此,放声一哭。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甲戌侧批:真真写杀。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甲戌侧批: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
十月,作为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又正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即将来临,首都北京,十分艳丽多姿。
我们迈步来到世界最大的皇宫——北京故宫。
故宫博物院
故宫又称紫禁城,紫是“紫薇正中”的“紫”,意思是,皇帝也是人间的“正中”。而“禁”则指皇帝所居,严禁侵扰。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的皇宫。据介绍,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总面积72万平方米,共有宫室9999室。有人这样推测过。如果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在每一间房住一个晚上,等到他住遍所有的房间,已经是一位27岁的青年。我和同事边走边聊,偶然发现,故宫不但房子是9,而故宫每道的铜钉也是横竖9颗。这是为什么?中国古代人认为“9”字是个位数字中最大的,而皇帝作为人间最大的人,必须用相应的“9”字才会合衬;而且“9”的谐音为“久”,即“永久”,寓意江山天地长久。寓意仅是寓意,人民的意愿才能天长地久。
在故宫的正门,有这样的介绍:据有关资料考证,13世纪前半叶,这里还是一片荒野,到13世纪60年代,元世祖忽必烈征服金国后,才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郊构筑都城,命名为大都。同时,在今天的紫禁城一带建造大内宫殿,北京故宫就是在元大都基础上兴建的。故宫始建于1406年,1420年竣工。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将京都由江苏南京迁到北京,从此共有24位皇帝(明代14个,清代10个),在这里执政,统治中国491年。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最后一个皇帝是溥仪,1912年出宫。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
偌大的故宫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南为处理朝政的地方,即外朝。外朝的主体建筑有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还有中和殿、保和殿。北为生活的地方,叫内延,内延是帝王后妃们居住的地方,俗称“三宫六院”。三宫是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六院是指三宫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外朝和内廷的所有建筑都排列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总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四周有10米高的围墙,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城墙四角,各有一个玲珑奇巧的角楼。整个故宫建筑,布局统一,主次有序,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空间丰富多变。
故宫正门——午门
我们游览故宫,一般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走过石板御道,眼前就是用青砖铺垫的故宫正门——午门。仔细观察,午门面积呈现凸字形,中有重楼。正面有三个洞。两侧有左右掖门。按皇宫里的规定。中门专供皇帝出入。到了清代,新科状元、榜眼、探花,发榜这天可以从中门进出一次,此外,皇帝结婚时,皇后可乘轿子中门进宫。其他文武进士按会考的名次,单数走左掖门,真是等级森严,不得违背。午门的整体造型宛若展翅飞的凤鸟,所以又称“五凤楼”。
据记载:明代午门前是皇帝“延杖”朝臣之地。每年正月十五日,午门悬灯结彩,皇帝赐宴百官,并亲临观灯,与文武大臣一起赋诗,称为灯车。清代,午门是皇帝每年冬至颁发翌年历书之地:战争胜利在这里举行“班师”、“献俘”仪式。从午门到端门两则的庑房原有朝房。东庑房设有吏、户、礼等公署;西庑房设有兵、刑、工等公署。
进入午门,我们见到的是外朝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文华、英武两殿为两翼。文华殿后便是放《四库全书》的文渊阁。**的琉璃瓦,在夕阳的余辉照射下,闪闪发光,犹于一道金色长城。从大殿的门牌上得知,三大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各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当年四月毁于雷火,正统六年(1441年)重修,1562年改名全极、中极、建极殿。1645年起改为现名。
先说说太和殿,导游跟我们说,太和殿面积1800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大门。未等导游介绍,我们一眼就可看到大门两侧一对铜狮子。东面是雄狮,它的前足踩一绣球,即象征权力,又象征统一宇宙;西边是雌狮,左前胸抚弄一小乳狮,象征子嗣昌盛。据史书记载:狮子并不是生活在中国的物种,它是随着佛教的传入,最初作为一种护法的神兽出现在佛教艺术中,不久这种动物的造型便出现在帝王的宫室和陵墓当中,开始成为守护中国封建帝王的动物。在紫禁城中只有帝王居住、使用的宫室的门前才设置狮子,显示那种王者之气。太和殿的门前广场,面积36万平方米,广场东西两侧有房间32间。内有一条形似玉带的金水河,长200多米,上跨白玉石桥五座。桥的造型美观。同雄伟壮观的午门城楼,金碧辉煌的太和殿相映衬,引人瞩目。院内还有防火防水铁缸,有人统计过,在故宫内共308口,其中铜缸231口,铜缸中有18口是镏金的。明代时,太和门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清代,皇帝在这里举行宴会。祀坛出宫在这里下轿换车。皇帝结婚时纳彩礼,册立、奉迎礼都要经过此门,再往前走,就是外朝区。
故宫太和门
走进大殿,正中是一个约4米高7层台阶的木制方台,我反复打量,这不就是我小时常听父母讲皇帝坐的金銮车吗?导游说,你讲的对,这木制座子就叫金銮宝座。虽小,但它与整个太和殿形成一个整体,而端坐在御座中的帝王则成为建筑的灵魂,人的尺度与建筑的尺度结合在一起,完美地创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皇权至上的环境气氛。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七扇金雕龙围屏。方台两旁有6根沥彩贴金蟠龙金柱,我仔细观察,每根高127米,直径1米,每根大柱上都盘绕着一条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梁枋间彩画绚丽,石青、石绦、银朱、桃红各种颜色鲜艳悦目。红黄两色贴金龙纹图案,姿态万千。这里有双龙戏珠,单龙飞舞;有行龙、坐龙、升龙、降龙,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殿顶中央藻井上,是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旁边还绕着6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金銮宝座,真成了大龙、小龙,像是一个龙的博物馆。据建筑专家介绍,皇帝的宝座就在北京故宫的中轴心点上,寓意为皇帝为核心的皇权象征。中轴线南面从午门一直到天安门延伸到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一直到天安门,全长约8公里。
故宫中和殿
故宫保和殿
过了太和殿就是中和殿。中和殿呈正方形,纵横各三间,周围有廊,攒尖式屋顶,四条屋脊汇于鎏金圆顶之下,殿内设御座,此殿为皇帝临朝前的预备室,相当于现在的后台休息室。
走进保和殿,它比太和殿小,据殿门牌上介绍,该殿重建于1765年。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十分秀丽。殿间空间宽敞。此殿是皇帝举行大宴和殿试之用。
三大殿共建于一高达812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上,更显大殿的高大气魄。在三层大理石的台阶上,有18个明镜铸造的铜香炉。这些铜香炉是皇帝举行各种典礼时焚烧檀香用的。据考证,清代,中国共有18个省,这18个铜香炉各代表一个省。台基每层的边级都用白玉石龙头。龙嘴里都有一个小园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下大雨时,水从龙头咀流出来,就象是千百条金龙在喷水,这样既美观又实用,解决了雨水流放问题,显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