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提出了新时期对人的素质要求。《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奠基意味着与未来发展的关系,近几十年来的脑科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都揭示了一个共同的事实,那就是早期经验与未来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切告诉我们,幼儿教育的功能。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奠基工程,具有潜在效应和长远效应,为此,幼儿阶段就要奠定一个适应幼儿未来发展的良好基础。
一、诠释“幼儿园未来教育”
1、对“未来”的理解
(1)从社会形态的发展看,未来社会必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基本原则,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2)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看,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它最突出的表现是“知识爆炸”,即知识量的激增,信息传递迅速;
(3)从人个体的发展看,社会变化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为此,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高标准、高质量。
2、对“未来教育”的理解
未来教育是指今天的教育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教育形态。
3、对“幼儿园未来教育”的理解
幼儿园未来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为依据,邓小平“三个面向”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培养未来人雏形为目的,促进幼儿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为根本,发展幼儿个性为特色的一种现代教育。
二、思考“幼儿园未来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对教育现象的看法和观念,它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主观性体现在它是人们的看法和观念,由于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经验的不同,对教育的看法和观念就会不同。客观性体现在教育理念是反映客观现实的,是社会历史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对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在不断揭示,对教育的价值取向就会有新的认识。
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明确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之所在。我们提出“幼儿园未来教育理念”,应该渗透未来社会的价值观,渗透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的出发点就是回答“是否符合未来社会的要求?”。作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基础教育的主要使命是满足人的基本学习的需要,培养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认为,幼儿园未来
教育理念应体现“四性”,即幼儿园教育的基础性、可持续性、开放性和个性。
1、基础性:幼儿教育的基础性是指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它渗透着终身教育的理念。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满足幼儿的基本学习需要,培养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为自己的使命。这要求我们注重教育内容的启蒙性、基础性和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促进幼儿基本素质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是幼儿教育中鲜明的价值取向,即取向于培养让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
2、可持续性:幼儿教育的可持续性是指在幼儿时期所获得的知识、能力和经验能够得到持续、稳定地发展,受益终身。它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表现为“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即指教育要尊重幼儿的人格权利、身心规律、学习特点、兴趣需要,使幼儿在这样的教育中奠定和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素质。何种类型的早期经验影响决定着以后的发展,是知识技能提前获得的外显事实,还是一种内隐着的潜质?幼儿园教育应该改变对教育急功近利的期望,遵循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着眼于幼儿发展的长远目标,应特别注重那些对幼儿一生产生影响的品质,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如:不断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创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人际交往和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积极主动的态度、有效与环境互动的能力等,为其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开放性:幼儿园未来教育是开放的教育。未来社会是一个多方面开放程度很高的社会,需要每一个公民都具有开放的思想、开放的观念去迎接挑战和竞争,因此在未来教育研究里应体现开放的意识,实施开放性课程的研究。4、个性: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发展水平了、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都有自身的特点,教育不仅要尊重这种差异,同时也要促进不同水平和不同特点的发展。个性化发展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发展,一是幼儿个体纵向地发展,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二是有别于他人的、独特能力的发展。
三、实践“幼儿园未来教育理念”
如何将先进的幼儿园未来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制定研究目标
1、树立幼儿园未来教育的理念,初步建构未来教育理念下的实践操作模式,包括教育目标、内容、进程、评价,体现基础性、可持续性、开放性和个性,形成幼儿园未来教育的特色。
2、建构未来教育理念下的幼儿教育质量观和发展观,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注重幼儿的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孩子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确立研究原则:
1、动态性原则:
未来社会的不断变革,需要我们不断地适应。实施未来教育,就应选择以未来为导向的动态的学习内容,取代传统课程中指向过去的静态的学习内容,适时地更新、扩充,让幼儿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和新信息。
2、开放性原则:
开放的中国需要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交往性人才。实施未来教育,就应承担这个重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开放意识,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过程、教育资源、课程评价的全方位开放。
3、发展性原则;
实施未来教育,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始终把幼儿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了解他们的现有发展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即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现时需要和潜在的需要,了解他们的普遍兴趣和特殊爱好,尊重并理解他们。
4、共性与个性兼顾的原则
实施未来教育,必须从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水平及个别差异出发,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反映到内容体系之中,使幼儿在体、智、德、美等方面主动地和谐地发展。既要提供一般的教育,又要考虑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要为幼儿潜在的个性特长和早期的智力开发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在培养共性的基础上发展个性,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各显其能。
(三)实施研究内容:
1、树立未来教育的理念。
研究幼儿园未来教育理念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使其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特征,共性表现为该理念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主张,符合时代的特点、发展的特点;个性则表现为该理念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特色的认识。
2、研究未来教育理念下的实践操作模式。
研究未来教育理念下的实践操作模式,包括目标、内容、进程、评价,形成个性突出的未来教育特色。
(1)进行课题的层级分类
建立课题研究的层级分类,明确总课题与下级子课题之间的关系,下级子课题能反映总课题的理念和要求,突出研究的全面性、丰富性。保证课题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实施。
(2)培养目标和研究重点
探索幼儿阶段的哪些品质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素质,这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身心健康能适应,思维活跃善表达,实践探索好想象,竞争合作会交往,审美表现爱创造。
研究重点:以个性化发展为研究重点,研究途径一是个性化的学习,二是个性化的活动。
教育特色:树未来教育理念,抓基本素质奠基,促持续发展超前,展个性自主开放。
(3)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
未来教育理念下的课程内容应充分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新知识观,体现基础性、可持续性、开放性和个性化发展。按照五大领域分类,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为入小学打好基础,可增加前书写、前阅读教育、双语教育、科学教育、开放性教育、交往合作教育、创造教育、挫折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的含量。由静态的稳定划一的教育内容转向动态的开放灵活的教育内容,由教师预定的教育内容转为幼儿生成的教育内容。注重在五大领域中培养发展孩子的能力:科学领域中的思维能力、社会领域中的交往能力、健康领域中的自我保护能力、语言领域中的表达能力、艺术领域中的创造能力,形成未来教育特色。
(4)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
从教法和学法两个维度进行研究。教法上重点研究幼儿园未来教育活动模式及方法,形成课程设计的范式和变式,趋向“弹性教育”,探索最佳的教育方法和指导策略。学法上重点研究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适时调整教育计划,让幼儿参与课程发展。同时探索师幼互动的途径与方法。
(5)研究可信的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由单向的教师评价转向教师、幼儿、家长的多向评价;由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转向个性化、发展性的评价标准;由重终结性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发挥评价的功能。探索未来教育理念下教育评价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四)完善研究措施
1、加强教育法规和专业理论的学习,树立新的教育观念,通过开展教育讲座、专题研讨、教育反思等方式,运用参与式培训的方法,帮助大家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的理论水平。
2、通过现场研讨、个案示范、个案点评等实践操作,帮助教师获得感性认识,转变不适宜的教育行为,并由此上升为理性的经验,实现观念到行为的转化,提高教育实践的操作水平。
3、加强管理的可行性、科学性,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思想,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调动全园教职工参与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重视收集文献资料和过程研究资料。现代教育的超前规律告诉我们,教育改革与发展不能只满足于眼前社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应着眼于未来,超前规划教育的发展,有预见性地从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以及教育环境、条件创设等全方面地进行改革,建立一种着眼于新世纪的、系统化的新的幼教模式,以便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幼儿园未来教育理念的研究与实践,任重而道远。
所谓设计研究的“有界”与“无界”,其实是指“设计研究边界”的问题。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设计研究运动,当时面对(现在也面对)的挑战是设计之抽象与哲理的概念图像越来越复杂、模糊和不确定,这意味着设计的前沿探索遇到了极大的障碍和困难。设计试图用“科学的研究”找出设计理论的局限性,试图确定对设计的认识在深度和信度上是否存在一条边界。边界以内是知识性、分析性、经验性、形式化、学术性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思维理论体系,强调设计学科的独立性和唯一性[8];边界以外是先验的、内隐的、综合的、无意识的一切广义上的设计实践,强调“做设计”(do design)。似乎理论与实践对相同问题有不同解读,导致这种努力至今没有获得“共识”。1992年一次波及全英国的国家学科评估中,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研究水平(research quality)被严重“低估”,引起一片哗然。次年,皇家艺术学院教授弗莱林(Frayling)主持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设计与研究”的国际论坛,主张设计的实践就是设计的研究。2000年,意大利米兰理工工业设计学院主持了“设计+研究”国际会议,探讨设计研究的本质、研究文化和研究模式。有一个萧伯纳式笑话是这样说的:“能做设计的人做设计(do design),不能做设计的人教设计(teach design),不能教设计的人做设计研究(research design)。”这条“鄙视链”在三四十年前也许确实存在。由于其研究边界的模糊性,设计研究一直备受各方面质疑。设计研究边界的学术质疑点和争论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设计实践与设计研究的边界
设计实践与设计研究争议的焦点是“做设计”(doing design)与“做研究”(doing research)的边界及其合法性(legitimation)和名义(name)的争议,这与设计的“根”生长于艺术和哲学,又发“枝”于设计研究(科学与技术)有着极深远的关系。在毕加索(Picasso)极少可以查到的“论文”(1923年)中,他说:所谓的研究只能让绘画误入歧途。脑子里的研究越多,艺术家越迷失自我。[9]然而,100年以后,弗莱林也承认,皇艺不会只根据作品、不看学术研究成果而颁发博士学位。[10]Design Studies在1998年发表的社论中,认为设计学博士培养存在三个问题:
(1)研究是否可以或应该以实践为基础,或者至少能够包括设计实践;
(2)是否可以或应该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设计研究;
(3)博士是否关注发展设计能力或研究能力,或两者兼而有之。[11]
事实上,设计研究的快速发展与研究生(尤其博士研究生)培养密切相关。
设计研究快速发展的基本原因,在于设计师需要解决的设计问题变得日益复杂。[12]今天的设计问题、用户场景和设计领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几乎所有的设计问题都可能是研究性问题。设计实践是研究的关注点,设计研究不能脱离实践,设计研究题目往往源自对设计实践的反思。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学教授亚历山大(Alexander)认为:把设计的研究同设计的实践分离开来是荒唐的。然而,设计研究并不等同于设计实践。设计研究和设计实践都是创造性活动,但两者的目标、方法和标准不尽相同。虽然艺术家和设计师也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和表现自己的“假说”,但他们往往并没有设立研究的目的,也无须从事实出发,甚至无须遵从严谨的逻辑和程序。然而,实验艺术(experimental art)从另一方面主张学术性实验的重要性,强调可验证的科学依据,那这是否意味着其与科学实验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兼容性”实验艺术不把工具材料和技术作为艺术的标准,反而强调用艺术过程来呈现或者“验证”某种有价值的主题思想和观念,甚至无意识。因此,“做设计”与“做研究”的边界问题变得十分复杂和宽泛。
2设计知识的合法性界定
设计研究旨在构建或获取可靠(reliable)、可显现(available)和可重用(re-useable)的知识。因此,产生新知识是设计研究的目的和存在的合法性。所谓合法性(Legitimation)问题的争论主要是:探讨设计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怎样区分设计学科的知识独特性(knowledge that distinguishes disciplines)?什么是设计学科的核心知识?
首先是关于知识来源的争论,即设计知识的获取途径问题。克罗斯(Cross)主张三个来源:人、过程和产品。设计知识来源于人,尤其是设计师,但也来源于所有人;其次,设计知识来源于设计过程;再次,设计知识来源于产品本身,存在于产品属性。[13]克罗斯宣称,Design Studies只关注设计过程(design process)的研究,只刊登设计过程的研究论文。[14]卡瓦略(Carvalho)认为,设计的多学科性造成所谓设计研究的“代码冲突”(a codeclash)[15],即一种基于认知维度和社会维度的专业性知识合法化代码体系。[16]
面对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设计学科已经扩展到数字和社会领域,已无法通过单一的描述来界定设计和设计知识。[17]因此,对于设计知识的合法性讨论,并不是关于“终极真理”或“绝对真理”的讨论,而是要弄清楚设计是否需要知识,设计研究是否可以获得“合法”知识。归根结底,设计知识来源于不同领域的不同设计师的不同实践,来源于不同领域的设计过程,也来源于不同的设计对象。与此同时,各个设计学科又可以以各自认可的“形式”来构建各自学科的合法性。
3设计研究与科学研究的边界
科学研究强调实证研究的可重复性、理论的可预测性和研究论文的规范性。克罗斯认为,好的设计研究应该有五个属性:
目的性(Purposive),即能够判断和发现有价值和有能力研究的研究问题;
求知性(Inquisitive),即寻求获取新知识;
知情性(Informed),即对先前的相关研究有足够认识;
方法性(Methodical),即以有效的、基于学科特点的方式开展研究;
可交流性(Communicable),即研究报告(论文)可以被其他人看到,并可重复实验。
可见,克罗斯其实就是直接采用了科学研究的标准来要求设计研究。
设计研究边界问题本质上就是“设计”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即“实证”是否是设计研究的边界。西蒙(Simon)主张,设计(人工科学)与自然科学是脱离的,科学研究客观事物“是什么”,设计研究未来事物“可以是什么”。[18]科洛斯(Kroes)认为:人造物既具有客观和物理属性,也具有主观和意图属性。[19]可见,两个学者都强调人类目的和意图的重要性,认为设计(人造物)是适应人类目的和目标的,并以此作为区分科学和设计的标准。这一主张被广为接受。[20-22]另一方面,法瑞尔(Farrell)和霍克(Hokker)认为,设计研究和科学并没有本质意义上的不同。[23-24]设计研究和科学的内核都是一种认知过程(一般人类智能行为),它们面对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具有相似性。2012年到2015年间,Design Studies曾经围绕所谓西蒙-科洛斯模型(The Simon-Kroes Model),对设计与科学的关系进行过非常激烈的争议(Design Issues也发表过多篇论文)。
因此,构建一种讨论设计研究的正确范式,同时兼顾科学与设计的独特性,对于设计研究的发展与逐渐完善是非常重要的。设计不会成为完全的科学,但这并不妨碍利用科学及其方法来发展设计,尤其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设计现象和设计问题。
三、设计研究的“有类”与“无类”
设计研究的有类与无类问题是关于设计研究存在的范式问题。设计研究主要起源于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和工程设计学科,具有这些科学的“强大”基因,存在设计研究的认知科学“代码”和工业化的社会学“代码”。[25]这些设计学科的设计本体可以理解为共同价值和意义构成的学科内部结构代码或者行为“规则”。因此,构筑一个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一套完善的价值和意义体系,对于设计、设计师和大众都是十分重要的。
长期以来,理论界试图通过“分类”来“兼容”所谓设计研究的“边界”问题,力图获得一个比较清晰的设计本体认知,这个努力在21世纪初取得了初步但不一致的认可。[26]1993年,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研究水平”被严重“低估”后,弗莱林(Frayling)首次提出了所谓三类设计研究的概念,即“Research on Design”“Research for Design”和“Research through Design”。[27]
1设计本体(求真)研究
Research on Design也称为Research into Design,是设计研究的最核心研究范式。本文提出“设计本体(求真)研究”,主要是指设计存在的本质。设计本体研究是指“求真”的设计研究,即研究“设计究竟是什么”,旨在研究设计本来、真实的存在。设计本体研究注设计思维和问题求解过程,目的是构建设计过程模型和设计思维模型。Design Studies宣称只关注设计过程(design process)研究,其实就是对设计存在本质的研究。例如,多斯特(Dorst)提出的设计问题域与解域的协同进化模型。[28]多斯特还认为,无论是显性可视的创意作品,还是隐性的创意内在过程,设计存在的本质都表现为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存在。几乎所有的设计思维研究都围绕着设计的创造性活动展开。[29]西蒙甚至宣称,研究设计才是研究整个人类的正确途径。[30]似乎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会设计,会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以设计过程和设计思维为对象的设计求真研究,可以说是设计问题求解的问题。但设计问题和科学问题是不是同一类型的问题?设计问题被定义为所谓“不良结构域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里特尔(Rittel)等很早就列举了设计问题的10条“邪恶”特征。[31]克罗斯认为,将设计与科学区分开来的原因之一是,设计问题是定义不明确和不良结构的问题;而科学问题存在公理和规则。[32]同时,不同设计学科的设计思维模式可能是不同的和唯一的。因此,设计本体研究发展出视觉思维模型、基于反思型实践模型、问题域与解域协调进化模型、算法思维和脚本模型,以及基于知识的设计计算模型等理论和方法论。可以预见的是,设计本体研究是未来智能设计和生成设计的最具潜力的研究领域之一,因为设计本体的研究具有“拟人智能”的科学潜质。
2设计求用研究
Research for Design是设计研究最实用最直接的研究范式,本文提出“设计求用研究”的提法。设计求用研究是指“应该怎样设计”的研究,主要是设计素材、设计工具、设计方法和产品属性的研究。例如,写生是绘画创作的准备;用户研究是对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的准备;人机参数是交互设计的基础。因此,设计求用研究是设计目标驱动(goal-setting)的。例如,创新设计中设计问题域与解域协同进化的情感判断适应度研究。[33]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求用研究不能脱离设计求真研究,否则无法构建完整的设计方法论。
基于设计的“时空”关系(Spatio-temporal Ontology),本文认为设计求用研究大体可以分类为:前设计研究(Pre-design Research)和后设计研究(After-design Research)、微周期(Reflective Practice)和全周期(Stage-based Design Process)设计研究。前设计研究主要针对设计问题空间(问题的解构重构,问题边界)、隐性需求分析和产品定义等;后设计研究主要针对设计解空间(设计创意或设计方案生成)、问题空间和解空间的耦合等。微周期和全周期是基于设计活动时间周期(time-scale)的设计求用研究。微周期通常是指个体和团队内部的快速设计迭代,所谓反思型实践研究;全周期通常是指全设计流程和设计迭代研究。奥克斯曼(Oxman)认为,“探索空间”是所有设计思维研究的重要概念。[34]齐默尔曼(Zimmerman)认为,设计求用研究的范畴包括:概念框架(frameworks)、设计哲理(guiding philosophies)、设计方法(design methods)、设计建议(design recommendations)、设计意义(design implications)等。
人工智能(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逐渐增加,例如在线教育、智能辅助教学工具等。虽然AI在某些教育领域可以提供辅助和增强的作用,但目前来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教师不太可能被完全取代。
首先,教师在教育中具有丰富的人际交往和情感支持能力。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对学生的情感和社会发展的关注。教师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关怀,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发展技能和培养情感智能。这种情感支持和人际互动的能力是目前的AI技术无法完全取代的。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进行灵活调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虽然AI可以提供一些自适应学习的功能,但在处理复杂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以及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支持方面,目前的AI技术仍然有限。
另外,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这些高层次的认知和情感能力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重视,而这些能力很难通过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机械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互动式的学习活动和个性化的反馈来促进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目前的AI技术难以复制的。
虽然AI在教育领域有很大的潜力,但考虑到教师在情感支持、个性化教学和高层次认知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教师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太可能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相反,AI有可能成为教师的工具,辅助教师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和
提升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例如,AI可以用于自动化评估、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为教师提供教学建议和资源,从而支持教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AI还可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反馈和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能会越来越多样化和普及化。但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角色,其情感支持、个性化教学和高层次认知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价值将持续存在。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结合AI技术,更好地应对未来教育的挑战和机遇。
综上所述,虽然AI在教育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教师在教育中的角色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可以通过其丰富的情感支持、个性化教学和高层次认知能力培养等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综合的教育体验,促使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
高中生物教师工作总结怎么写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
1、高中生物教师工作总结首先可以描写高中生物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2、然后可以描写高中生物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等;3、其次可以描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4、最后可以描写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以及教学反馈。
高中生物教师工作总结1
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一年级3、4、5三个班的生物课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本人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并且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作为新教师,我积极参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通过各位傲视的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单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用的,我们应该从各方面培养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现代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真正做到“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要做到长流水”。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思想上,我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会议和培训学习,认真领会每一次的会议精神,并且做好记录,从中吸取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学方法,再加以总结,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教育教学方面
在教育教学方面,我坚持上好每堂课。每上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是—决不打无准备的仗。在课前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课中上课时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课后及时巩固复习等,具体总结如下:
1、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
第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第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这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对象分析。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既科学又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把握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
2、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主要反思以下几方面:
①、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
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
③、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
三、业务学习方面
教师的业务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提高了业务能力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最终目标。为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我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和教学研讨学习,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其次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博览群书,不断的阅读教育教学著作,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组织教学。
总之,高中生物课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也就是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反映,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高中生物教师工作总结2
紧张而忙碌的一年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年,感觉特别充实。这一年让我更加认识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
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二的生物科教学工作。为适应高中新课程教学工作的要求,注意加强新课程理念学习,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
一、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
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二、课堂上组织好课堂教学。
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三、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注意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五、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2、争取让自己所带的6个班孩子的成绩都得到提高。
3、在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方面还得加油。
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高中生物教师工作总结3
高三是中学生生物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储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为了使学生对高三生物总复习有良好的效果,并且顺利度过这一重要的时期,为此我对高三生物教学做了详细的计划,注重教学过程,常总结和反思,现小结如下:
1、认真研究高考信息,看准复习方向。
A研究高考生物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生物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全国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因此开学初我们共同研究了十年高考,特别是课改身份的高考试题,把握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B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生物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将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2、课本为主,练习为辅,教师适当拓展延伸的材料应用。
教材是生物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生物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生物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生物知识。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复习下一节之前完成基础知识部分,弄清自己的不足,上课做到有的放失。注重知识体系的重组,形成学科知识网络。由于高三是在高二学习的基础上,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所以高三的课堂教学既要源于教材,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扩展和深化。从往年的高考试题看,试题编制是从新情况、热点向下入手,但考查内容仍是书中的基础知识,即使是综合考试题也是如此,因此,切不可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尊纲依本,研究考纲,认真完成本学科内的基本概况、原理的复习,并注重学科内知识的联系,抓住教材知识的主线,加以梳理、归类和整理,并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有机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建立知识网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更有助于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迁移和综合。这就是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摸索有关线索,加强学科内综合。高中生物学研究的是生物的共性,是生命本质的特征。生物体的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与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的各种生理都是协调统一的,可见,生物学科内的综合是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将相关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生物学知识的结构和体系是高三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在实践中摸索学科内综合的有关线索,加强学科内综合的研究。
3、端正心态,培养素质。
正确对待考试。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考试是频繁的。由于受高考一试定终身的负面影响,许多同学对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考试本身所起的作用,把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是练兵的绝好机会,都能够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后续复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学生在高考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所以既不能因一时失误或遇到困难而气馁,也不能因成绩进步而沾沾自喜。
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复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决不能超负荷使用,相反地,必须加以维修和保养,这样,它才能经久耐用。因此,我们要动静结合,既要勤奋学习,也要学会放松、休息、锻炼,只有劳逸结合、生活得有规律,才能轻松自如地渡过难关。这就是所谓的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人的心理和行为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升学压力和竞争压力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带来消极影响,这对复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基础和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复习;愉快地接纳自己,充分肯定自己的进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自觉地控制自己,以明确的目标、良好的意志力调节自己,变压力为动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4、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我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的把握和知识内容体系的“度”的控制,以及教学进度的掌握均存在一定的缺憾。导致学生基础知识遗忘率高,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也累。
由于科目之间时间竞争,练习的训练量还是多了些,否则学生就放弃了本科的作业,基础差的学生多,教学进度总是滞后,要做到段段清,节节过关就显得前宽后紧的局面。
高中生物教师工作总结4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生物学科教学,作为毕业班的教师,由此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之重。由于高三教学要出成果,因此,我继续努力钻研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深入研究教法,根据学情不断调整教学思路。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
对于高三年级学生来说,开学初注重他们的思想教育比传授他们的学业知识更为重要。因此在开学初和每周一上课前时我尤其重视他们的思想教育,讲几句简单的激励性语言,同时关注他们上课听讲的状态,发现情绪不对在课上及时提醒,或者我以某种动作手势予以个别提示,这样做既达到了教学目的,也不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由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于是我针对学生好动的特点,将新课中的重点学习和难点突破安排在前,将训练评价和上节课的练习纠错等学生必须动手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后,从激发兴趣入手,或者走到学生中间,利用“暗示法”提请学生注意,如不便走下讲台,可用“稍停法”,引起某些学生的注意,除此以外,我运用恰当的赞语、合适的奖励等各种不同方法,对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也是重要的。
二、根据特定的学情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教材活动性强,我充分利用教材,精心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高中生物虽然抽象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我经常将电视、网络中与生物知识相关的生活实际带入课堂,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生物题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生物学习的重要性。
3、开展讨论与互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合作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互评中学习,在讨论中思维,让学生在讨论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如教学过程时,多设计一些讨论与交流活动,让同学们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然后让一学生代表进行评价,若还有争论,再请另一个学生进一步评价,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了创新的火花和合作的习惯
4、认真制作符合学情贴近生活的课件,提高课堂学习气氛,学生积极性高,效果好,寓教于乐。
5、提前进行高考模拟题的训练。每两周安排一套高考模拟题的训练,一方面巩固所学知识,以免学了必修3忘了必修1等前面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提前进行模拟训练,了解高考题型及把握考试时间和提高考试速度。
6、每节课都设计了“课前小试”和“课后大练”。我将近两年浙江、广东、上海、江苏、山东、海南等地的高考题中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试题分类整理到“课前小试”和“课后大练”中,让他们了解高考题型,了解高考考纲,同时通过化整为零使学生感觉高考试题并不难,因而对学习充满信心。
7、制作知识点普查表格,让学生了解自己知己知彼,并且老师从中找到该花时间和精力的方向。由于前两年已经采用了新高考,现今有了参照,因此我根据20__年的高考考纲,将考点按照教材顺序制成表格,要求学生对照考点进行填写自己未完全掌握的知识点,在这之前我已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整理并且印发给学生。
三、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品尝成功。
积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应该是失败的。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
1、鼓励参与。高三年级的学生仍有很强的表现欲,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特点,组织提问、帮助回答和鼓励性点评相结合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即使回答错误不要立即指出而应该通过引导启发促成其回答正确,经过多次机会学生参与的激情就有了,运用多种手段呈现学习内容。有了外在的诱惑力,就会诱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乐在其中。
2、提供机会。通过老师的合理启发引导,让学生经过自己的积极探究,从而找到规律,发现问题,理解新知,突发奇想解决难题。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才能感到探究的趣味所在,当取得成功时,那份喜悦是别人难以体会的,可以说喜悦是发自内心的。由此生发的学习动力也是其它激励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以上是我在这学期的点滴体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不断积累,不断探索,使学生们乐于学生物,从而使教学相长使我更快的成长起来。
高中生物教师工作总结5
本学期担任高二4班生物教学工作,本班学生以专业生居多,学生基础较差,而且部分学生因专业训练常在第七节课及辅导时难以到位,针对这些情况,本人一期来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现就一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育方面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和基本情况,结合本学科的具体实际,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耐心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校园的热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方面
1、充分准备好每一堂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想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所收获,必须认真备好每一堂课。针对不同班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每堂课前做到: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对该课的具体要求,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仔细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实际性问题,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拒泥于教学大纲,制作或准备好上课时的板图、标本、模型、挂图、课件等教具。在此基础上,写出详细教案。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课堂45分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堂的实际和新教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既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
3、消化、巩固好每一堂课。
准备好一堂课上前提,上好一堂课上关键,但仅有前提和关键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每堂课结束前后,根据课程的基本内容加以总结、分析,布置适当的典型思考题或课外作业(以基础训练为主),做到当堂消化,当堂巩固,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注重对学生的辅导。
辅导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辅导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特别注重对个别学生思想、学生方法的教育。并按学校安排的辅导表坐班辅导。
5、加强实验教学。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新教材的实验内容较多,在教学中根据我校的实际进行实验教学,特别注重实验设计和分析的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相关问题,完成简单实验设计的能力。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摘 要: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既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影响和促进着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而教育职场是教师职业道德赖以产生的实践基础,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因此,教师的道德成长要在教育职场中,在丰富的道德认知的学习和坚定的道德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不断进行有意识的道德反思,以达到实现自觉化的道德自我。
关键词: 教师 职业道德成长 教育职场
合格的教师不但要拥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学能力素质、仪表风度等,而且必须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一个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与行为,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既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影响和促进着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而教育职场是教师职业道德赖以产生的实践基础,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因此,教师的道德成长要在教育职场中,在丰富的道德认知的学习和坚定的道德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不断进行有意识的道德反思,以达到实现自觉化的道德自我的目的。
一、道德认知——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基础
道德是我们作为一个存在于社会中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要素,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促进。而在道德的内涵中,道德认知又是最基本的成分,认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发展,是建立美好道德的基石。同样,教师的职业道德认知既是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基础。教师的职业道德认知包括对教师道德的重要社会作用的认识,对教师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的认识,以及对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美丑、荣辱、是非的鉴别和评价。教师职业道德认知的发展贯穿于师德品质形成的各个方面,影响和支配着教师的道德行为。教师对道德认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是教师提升道德认知水平、促进道德成长的前提。但这种理解不能仅限于对文本知识的识记,教师要立足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具体、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去体会、去感知。
二、道德习惯——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关键
所谓“习惯”,《辞海》中的解释是,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是指经过不断实践,已能适应性的情况。习惯是一种惯性的行为、惯常的行为、常见的行为。据此,我们可以将道德习惯理解为:一种持续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它是个体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的一种倾向性的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的常规化,是不需要道德意志作用下的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行为方式。它是个体将他律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内化为自律的个体内在道德品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当教师的某种道德行为,经过反复的实践,成为教师的某种道德习惯时,这种道德习惯就成了教师自然状态的教育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进而成为一种教师文化。道德习惯的养成,大大简化了职业道德选择、职业道德判断等活动过程,使教师个体在面临某种职业道德情境时,能不假思索地完成符合某种道德规范和准则的道德行为①。表面上看,教师的道德习惯是一种道德行为的表征;内在的看,教师的道德习惯是一种道德观念、道德思维的反映,是良好职业道德的表征。道德习惯的养成过程,其实是教师道德观念的形成过程,教师道德习惯的行为方式,其实是教师的道德思维方式。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对实现道德观念的行为化、自觉化,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道德反思——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条件
反思是师德成长的必经之路。早在20世纪30年代,杜威就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界定了“反思”并阐述了反思性思维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定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反思性思维“把我们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行动中解脱出来……使我们能够以预见指导我们的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或我们意识到的目的来进行计划,能够以深思熟虑和带着目的的方式开展行动②。”道德反思是指教师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经常对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省,并对不符合要求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严肃的字者和及时纠正。道德反思不仅能帮助个体接受和认同道德规范,形成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变外在的规范为内在要求,而且能促进个体反省、思考道德言行,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道德反思要求我们在掌握道德知识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剖析自己,不断抵制和消除外在不良诱惑的侵蚀,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因此,道德反思的过程即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道德认知,审视和慎思自己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获得教育教学体验;通过教育的结果和教育对象的反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重新审视。在这种反复的体验与持续的反思中,教师的教育行为日益完善。道德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调节心理活动,避免身心的不平衡现象,从而使教师人格品质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从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规律看,反思是实现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重要的标志,它表明个体道德心理的发展进入到自觉化阶段。
四、道德信念——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目标
古语云:“欲为经师,先为人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伦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品德要通过个人内心的信念来控制,品德并不是“简单的,一般生活的行为习惯,而是一个人按照自己的信念程度,凭着自己的意志审慎抉择之后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性习惯,道德习惯体现出品德的水平”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的道德信念的程度是标示一个教师品德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它在教师的品德结构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教育的前提之一是,“教师,尤其是那些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专门人士必须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优良的德行”④。道德信念的确立,既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又是师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的道德信念是教师对一定道德的真诚信仰,它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升华到一定高度后产生的,可以说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合金”。
教师一旦牢固地确立了某种道德信念,就能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道德信念来评价自己和别人道德行为的善恶。道德信念所具有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使其成为教师道德成长过程中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它能够使人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教师的道德信念一旦确立,不仅能以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自觉自愿地按照教师道德的要求,去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而且能以坚定的毅力去排除一切艰难险阻,使正义的道德行为从一而终,并取得良好效果。教师一旦树立了道德信念,就会精神充实,心明眼亮,奋发努力,无所畏惧,不为名利诱惑,坚持做符合教师道德规范的事,不怕别人的讥笑、讽刺和打击。相反,如果缺乏这种坚定道德信念,就容易胸无大志,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可见,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动机,而且必须将其转化为坚定的道德信念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才能形成教师稳定而持久的道德品质。
注释:
①和学新,王文娟师德修养是师德成长的本质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1,(3):7-11
②[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3
③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159-160
④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77-178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和学新,王文娟师德修养是师德成长的本质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1,(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