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寄赠湖中隐者》的翻译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陆游诗《寄赠湖中隐者》的翻译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第1张

原诗为

寄赠湖中隐者

朝代:宋代作者:陆游

高标绝世不容亲,识面无由况卜邻。

万顷烟波鸥境界,九秋风露鹤精神。

子推绵上终身隐,叔度颜回一辈人。

无地得申床下拜,夜闻吹笛度烟津。

译文如下:

您(指湖中隐者)风格高尚,遗世独立,不允许俗人亲近。我连见您的面都没有缘由,更何况是想和您做邻居呢?您驾着一只小舟在万顷烟波、九霄风露中漂流,像有鸥鸟一样的境界,和白鹤一样高洁的精神。我很推崇子推一样终身隐居,不问功名的志向。也向往隐士的生活。我无法像诸葛亮一样当面对您表达我最崇高的敬意。此处以庞公比湖中隐者,诸葛亮比自己。我恍惚中好像看见您吹着笛子,驾着小舟,在烟雾笼罩的江水上漂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被秦桧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晚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涯,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古诗词作品: 《示儿》、《追感往事》、《游山西村》、《蝶恋花·陌上箫声寒食近》、《书愤·山河自古有乖分》、《入蜀记》、《二月四日作·早春风力已轻柔》、 《题老学庵壁》。

陆游喜欢运用典故和点化前人诗句,体现出鲜明的“宋派”特点。这一者是他用功甚勤,学通四部的原因(莫砺锋教授有文《陆游诗歌中的学者自画像》对此论之甚详),再者也是他时常模仿晚唐诗人的缘故。如,许浑《陵阳初春日寄汝洛旧游》有句:“万里绿波鱼恋钓,九重霄汉鹤愁笼”,陆游便在《寄赠湖中隐者》中道:“力顷烟波鸥境界,九天风露鹤精神”。

这诗难解,只能意会,从外部交往的断绝到精神境界的不为人懂,二者之间的交流以诗人的主动行为表现出来“得申床下拜”。

您好。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

唐代:李白

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

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

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

译文

走出家门,抬起头就可以望见城外的终南山了,翘首瞻望那山上的景色,真的勾起了我无穷的意绪和美妙的怀想。

那里的山色秀美,景色清幽,美得难以名状,那苍翠葱茏的景色日日都展现在我的眼前,这是多么的美妙惬意啊。

只见那儿的天空上方不时飘浮起朵朵白云,它们在天际自在悠然地舒卷伸展。

看着这样美好的景象,我也每每心旷神怡,意兴盎然。

什么时候我能够去造访那个居住在山中的隐士呢?到那时我也要和他一样遁迹于人世,自由自在地栖身在那紫阁峰上。

仰望山岳抒发感慨是许多诗人都写过,李白也不止一次写过的题材。但是,所望的山岳不同,诗篇所涉及的人物不同,其内容和主旨也不大相同。这首诗写终南山,又是送给一位隐居者的,所以诗的主旨紧紧围绕着脱俗返真来抒情状物。终南山在唐代是隐居者最喜欢的一座名山,它既有佛家名刹,也有道教洞天,还是距关中平原最近的一座林木秀美的宜人山岭,李白就从远望终南山时的感受写起。终南山与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中的“南山”同名,李白也有意效仿陶诗意境。前两句说见到终南山,抬头仰望,感慨和触动很深,三四句就说这触动是因为山中浑然的秀美景色带来的,却无法理清说透这景色的特点和细节,只是看到葱葱茏茏的山林在阳光的照耀下别有一番迷人的光景。作者只写景色和组成景色的要素:阳光、翠岭,而不直接告诉人们他的感受,无形之中,人们被引进了欣赏山色的境界中,用心去体会了。

  接着诗人说山中自云随风飘浮卷舒自在,无碍无束,看到这种情景,不由得让人与精神的轻松自由联系起来,于是不但李白“与之然”,读者也在心中与这大好景象合而为一了。诗写到这里,都与陶诗“结庐在人境”意境相仿佛,在于告诉人们山中景色的恬静优美和身在此境之中的心态,但接下来的结尾,则直叙心声,说一定要去拜访居于山中的这位隐者,相伴隐于林下,远离尘世。原来,全诗所写的那种幽静自然的景象是为了赞美那位居于山中的隐者朋友,是说他的精神恰恰与这山林融为一体,是此境中人。那么,“心中与之然”就不仅是与山色同一了,而且也有李白与他的朋友心心相印的意思在其中!全诗景中有情,以景语代替情语,不露痕迹而心境却表现得十分明白。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陆游《寄赠湖中隐者》

高标绝世不容亲,识面无由况卜邻。

万顷烟波鸥境界,九霄风露鹤精神。

子推锦上终身隐,叔度颜回一辈人。

无地得申床下拜,夜间吹笛度烟津。

诗中大意是:湖中隐者高标准的绝世清高不容人亲近,认识他都没有理由更何况做邻居。他清高的气质达到了鸥鸟的境界和仙鹤的精神。介子推在仕途即将达到巅峰时选择退隐;不甘寂寞的蔡叔度起兵造反最后被周公旦镇压流放;颜回谦虚内敛,过着平淡与世无争的生活,后被尊为72贤之首。他们是同时代的人但结局大为不同。思绪万千无处得以申明只得在床前拜上一拜,夜间吹笛数着云天中洁净的露水来寄托情怀。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从小受到家庭熏陶,具有极强的爱国情怀和报国意识。陆游一生仕途坎坷,一生力主抗金,于是便屡遭主和派排斥,虽有满腔报国之志,却不得实施,仕途起起伏伏十分坎坷,晚年长期隐于山阴。

陆游一生著作等身,诗词与散文都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亦有很高的地位,诗词近万首,尤其是他饱含爱国激情的诗词对后人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这首《寄赠湖中隐者》,是作者赠给湖中隐者的。这位素未谋面的湖中的隐者,是个绝世高人。这位高人超凡脱俗,不能容许俗人亲近,他的精神和境界只能由翱翔九霄的鸥鸟和仙鹤相媲美。作者由历史人物介子推、蔡叔度、颜回等人不同的经历来告诫自己:生于乱世,虽然不能像介子推和颜回那样选择平淡与世无争的生活,即便不得志也绝不降低标准做危害国家的罪人。作者通过对湖中隐者溢于言表的赞誉,表达了对高洁之士的向往和赞美。

  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原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寻隐者不遇》表达了作者对隐者生活的向往之情,作者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隐者的生活也正是作者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的,原诗全文是: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白话文意思是: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扩展资料

《寻隐者不遇》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两句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实际不单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的追求向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109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