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也是可以用文字来表达的

情感,也是可以用文字来表达的,第1张

      很多时候,你读到一篇文章,一段文字,里面的内容时而会让你产生一些共鸣,内容阐述那种细腻的情感时而也会让你有些许感动与动容,倘若情感过于丰富的,都会流下晶莹的泪水。是的,就是这样,文字有时候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前段时间读到一篇节选自程一的文章《我不愿让你一个人》,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很喜欢这样的散文,很优美,很让人感动,也很让人觉得温暖。有时候吧!觉得文字会给予人一些力量。

      有时候人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并不是那么细腻,也不是那么尽人意。但是,这些情感由文字来转达就不一样了,有时,文字所表达的那种柔软,犹如羽毛在心间饶痒,既兴奋又舒服。而有时,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是刚强的,很震慑人心,但让人望而却步。

      文字所表达的东西不会让人觉得虚伪,也不会让人觉得为难,更多时候都能能清晰的表达个人的情绪,能让人轻易地去读懂它。

如何能自如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有的人侃侃而谈,在大庭广众之下挥洒自如,亲和力强,具有感染力,而有的人谨小慎微、缩手缩脚,表达不顺畅,有的自觉尴尬难看、甚至有的根本就不敢面对人群,形成社交恐怖。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来访者,希望通过咨询辅导能改变现在的窘况。现就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讨。

案例一:来访者是一小学二年级男孩的母亲,述说自己的孩子怕生人,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不太合群,即影响了人际关系,又没有好的学习成绩。咨询师在问询中得知,这位母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希望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致有时批评孩子不勇敢,在上幼儿园中班时,老师组织小朋友上台讲故事,这孩子不敢上,母亲就跟他说,如果你不讲,今天妈妈下午就不来接你,妈妈就不要你了,当时把孩子下的脸色通红,几乎要哭了。

案例二:女,已婚,39,岁,反映自己表达能力差,平时话语很少,也很羡慕爱说爱笑的同事,尤其在人多的场合,几乎别人就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想说话根本就插不上嘴,很尴尬,有时想迅速逃离这种场面。很多有社交障碍的人很想摆脱这种局面,变得有亲和力,,能与周围的人自如的交流,可不知该怎样做。咨询师了解到,来访者儿童时期,话语也不多,可有表达的欲望,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正要上前说话,其父亲对客人说,这孩子就是不知跟人说话,太肉了,把本来以准备好的话给压了回去,当时觉得面红耳赤、非常难堪。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任何人都有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愿望,有的人能很好的表达,有的人不能完全的表达,而有的人根本就无法表达。造成表达不好的原因就是在儿童这一学习表达的关键时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鼓励,甚至还有永远抹不去的相关负性情绪记忆。

解决这类问题,如果是儿童,家长一定要发现孩子的优点,放大优点,尽量减少孩子的自卑情结,为了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家长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注意,一是不懂装懂,就是孩子在刚刚学说话时,叙说的问题肯定不清楚,这时家长要示意,孩子说的非常好,并鼓励他说下去,给与欣赏。二是懂装不懂,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口述能力越来越强,表达事物也越来越清晰,这时家长可以采取一种叫懂装不懂的方法,鼓励孩子重新叙述,以锻炼她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对于成年人,家人要给与 积极关注,鼓励他先在家人面前表达,逐步扩展范围。同时给自己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从心理对别人说,尤其是当初给你打击大的人说,我是最好的,我可以很出色等等。

如果效果不明显和自感症状较重,应向专业咨询机构求助。

心理咨询师 霍体清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社会分工的合作关系日趋复杂而密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而深入,这就需要更多地、更及时地、更准确地了解彼此之间的价值关系,从而需要更多地、更及时地、更准确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需要更多地、更及时地、更准确地识别他人所表达的情感。这时,由生理反应所产生的最原始、最自然的情感表达形式无法满足这种客观需要,从而推动着人类的情感表达形式的不断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由于面部最接近大脑,最能快速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五官全部集中在一起,人可以通过眼、眉、嘴、鼻、面部肌肉等的变化的不同组合来灵活地、及时地、准确的、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用语言和文字(即词的含义)这类抽象信号使人类能够对更为抽象、更为本质、更为遥远、更为间接、更为广泛、更为模糊、更为变化莫测的价值事物进行认识和反应。此外,语言还可以通常语速、平均基频、基濒范围、强度、音频、基频变化、清晰度等方面的变化来确定和调整它所表达的情感形式,从而使语言能够表达更为丰富、更为细致、更为复杂的价值内容。

              文字的情感与气息   

                  作者 刘海勋

      文字有情感和气息。凡好文、工文者,从阅读课文、背诵名篇、赏析佳作开始,到自己动手去写作,可能或多或少都有此体会。实际上,始自"殷墟",我国晚商时期的甲骨文已具备汉字"六书"的基本结构法则,有较规范的书写体例,因此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字历经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反复解读,这些专家学者们解读它的目的之一,就是找寻古文字身上那种远古的气息,继而推测这些简单的文字所表述的感情。时值今日,文字最大众化的表现方式集中在人们的相互交流和作文中。去除语言的沟通外,把一个个文字组合起来就是成文成书了。而一篇优秀的文章最需要体悟和感知的,是字里行间所饱含的情感,包括作者的呼吸、心灵的温度、深沉的意志。作者灌注于文字中的情感,贯穿于其中的气息是一篇优秀的文章最为重要的东西,而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表现手法则是附在文章表面的东西,容易被解构和量化。

      文字的情感源自作者的真情实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一串串小小文字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它敞亮地记述了纯洁的感情。我甚至敢肯定,迄今为止,文学的纯洁属于干净的脱俗、美的深沉的那一类,它的纯洁无以替代。在文字里,也只有在文字里,你可以随心所欲的倾诉心声、放纵感情;化身成他人别物及其自然的一切,或寓情于风花雪月、或寄思于事理景致、或托志于风情万物。事实也是如此:文字只有灌注了真情实感,才能更准确而生动地表达一种思想和意志。也就是说,缺失真情实感的文章本身就是生硬廉价的文字,更确切地说,它根本传递不出文字的情感和气息。不少的长篇短章甚至是文字的堆砌,绝然是不会让读者产生共鸣的,这就如同人们把一块一块砖头垒成了墙却不去浇筑水泥一样,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倒塌,这种把文字砖头简单地垒起来的"墙",经不起时间风雨。

      可能有人会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我一大半不赞同这个说法。倘若一个信手拿起文章就能嗅到文字气息的人,抄袭者即使把字句拿捏得再怎么完美,用的词语再怎么流畅自然,也掩饰不住抄袭的劣迹、痕迹,更掩饰不了胡乱拉扯拼凑在一起的粗制味和造作感。近日我读刘亮程的第一部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刹那间就被其“心灵的温度”和大彻大悟的智慧融化了。那个“村庄”的气息拿起书就能让人从一堆梭梭的》柴禾》中嗅出味来,那些文字一打眼就能让人从一种类似于聊天式的表述中,想象出一个村庄的风貌和景观,“看”到作者沉思的姿态和深沉的思想、意志。这样的文章不是谁都能抄袭出来的。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引用别人的语句不是不可以,效仿优秀作品的作文方式和方法似乎也是必经的过程。但是,抄袭断然是不可取的,一个人也不可能抄出优秀的作品乃至不朽的作品。因为文字的情感和气息是抄不来的。这也是我对天下文章一大抄“一大半不赞同”的原由之所在。

      感知文字的情感和气息,需要一个过程。文字基础和作文技巧是不可缺少的。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往往阅读完一段文字没有任何感觉,也体会不到蕴含其中的那种深沉的思想感情和灵动的气息。大凡能品出一点味道的,有可能已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只是在阅读时还不够用心或者是感悟能力和基础素养仍需学习修炼。然而,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常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令人不安也不解。一些作品乍看之下确是一篇“文章”,也写出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然细读却又味同嚼蜡,既觅不到文字的情感,更闻不到丝毫的文字气息。有的作品甚至是生生将文字用阿拉伯数字串在一起记的流水账,有的则是将文字硬拉扯在一起而构成的段落和语句,阅之如食鸡肋。对此,我固执地认为,倘若习作者还不具备写作、创作的能力,最好先不要急于动笔,还是应先从大量的阅读中去培养触摸文字的兴趣为好,继而再逐渐积累和提升感知文字的能力,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如果一味去追求自己的文章能见诸媒体或是单纯为了发表而发表,并不利于提高文字的驾驭水平和感知能力,反而会将原本已领悟到的东西荒废掉,甚至因此被“铅字的梦想”引向歧途。因为,优秀的文章是活着的绝唱。一个真正热爱文字的人,永远不会固步自封,满足于写了那么一点点东西便自以为是,并由此不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挺进。所以,要想写出活着的文字,不仅要广泛积累,广闻博识,而且要用心灵去感受,用情感去浇灌,用气息去贯穿,用智慧去构思,最后才是用技巧去完善。这一切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也不是采撷拾贝摘摘抄抄堆积而成的,再不然突有些灵感就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过程,一个长时间的积淀过程。倘若有一天,当你的文字充盈了炽热的感情,弥散着经久的气息,吟诵起来能够鼓胀血脉、感动自己,这时候它才是活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117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