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住处足够大,我会用一间屋子专放各种与我有过交集的物品。每当步入小屋,便似穿越时光回到从前,那里有着关于曾经温暖或悲喜的记忆。
从小我不喜欢扔东西,很多用过的东西浸润着思绪与情感,若是扔掉了,似将自己的一部分记忆剥离。于是,至今留下了很多东西,有重要的不重要的,有儿时的,也有青少年时代的。
前几日收拾书桌时,又看到了“小铁盒”。每每看到它,就想起了我中学时期教语文的丁老师。丁老师是一位在校德高望重的老师,本可以回家颐养天年,因学校缺少这样资深的好老师,丁老师又被返聘。丁老师一头花白的头发,戴着副深度眼镜,常爱穿一身黑色或灰色的中山装。
学生都喜欢听丁老师的课,她讲课如长风过耳、字字珠玑,还有她和蔼可亲的面容和神采奕奕的精神状态一并感染着每一个人。给我记忆深刻的是丁老师讲课总带着一个小铁盒,里边并排放四五根粉笔。铁盒的漆面已脱落,表面确泛着金属的光泽。我也有一个小铁盒,和丁老师的铁盒相似。盒子的表面是幅颐和园佛香阁的图案,佛香阁之下一池湖水涟漪,沿岸花红柳绿,春光美好。作为对丁老师的怀念,我的小铁盒一直留存至今。
在刚步入初三时,丁老师因身体不适,未来上课。两个月后,突然传来了丁老师病逝的噩耗,同学们都悲痛万分。那时,整个教室都沉默了,只有窗外梧桐叶斑驳的影子透过玻璃窗在书桌上微微颤动。我记得同学们亲手制作了小白花戴在胸前,并集体为丁老师默哀。
如今,学校拆迁了,岁月的痕迹也随之少了。但是,学生都还记得可亲可敬的丁老师,伴随我们走过中学时代。她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导,如同秋日午后窗外的梧桐叶,成为心中永恒温暖的印记。
这个小铁盒里装着的,也是我的记忆。里面有小学时候的校徽、亚运会时奥运盼盼标识的胸徽,还有小时候玩的弹珠。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要幸福很多,各式各样的玩具琳琅满目。我们那时可供玩耍的东西并不多,比如弹珠是一种。弹珠是拇指甲差不多大小的玻璃球,每个小孩都会买一些。弹珠大多是透明的,里边有一些气泡或者树叶花瓣的图案,有的是有数条彩线,在阳光的折射下弹球便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据说玩弹珠的历史悠久,起源于十六世纪,最初弹珠是由玛瑙或石头所造。
那时的玩耍,喜欢幕天席地,两个孩子在地面上画线为界,各自摆上弹珠的位置。谁先把对方的球打到界外,遭打的弹珠就会被吃掉。还有一种玩法类似现在的高尔夫,名为“打地洞”,即事先在地上挖几个洞,先把弹珠打进洞里的一方为赢。
玩弹珠是个技术活,很多孩子会为赢得弹珠沾沾自喜,手里的弹珠越多代表技艺越高明。技艺好的孩子很少去店里买弹珠,手里有几个弹珠便可赚回一小兜。
除了弹珠,那时的孩子还喜欢玩跳方格、扔沙包、拍洋画、玩骨码等游戏。现在我依然留存着一些洋画,这些洋画宽窄大概三四厘米,制作粗糙,但内容丰富,画面栩栩如生。通常一张洋画上一个人物形象,占满了整个纸张。通常孩子们会把洋画合在一起摆在地上,轮流用巴掌去拍,或者用洋画拍洋画,拍翻的洋画即可据为己有。
拍洋画和弹珠是男孩玩得居多,女孩则喜欢翻骨码。骨码是羊踝骨做的,孩子们会给骨码刷上一些颜色。玩这个游戏的时候通常需要六个左右骨码,配合小乒乓球一起玩。在乒乓球落地的瞬间,需要将一个骨码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从不同的角度翻转,完成所有的规定动作才能算赢。
除了玩的东西,我还留存许多看似可以标上文化标签的东西。比如父亲曾送给我一支钢笔,这支钢笔的笔尖已经磨得很厉害了。钢笔外身是青蓝色山水图案,感觉清雅。父亲说他喜欢这支钢笔,陪伴他身边有三十余年。听了这话,我更是悉心收藏,生怕损坏。
在我的卧室放着一个箱子,箱子里是满满的各类纸张。有的纸张上写着歪歪扭扭的字,有的是五颜六色幼稚的画面。还有几张纸钉在一起的小本,上面写满了我少年时代的记忆,那大概是我一生写作的开始。这些文字和画面看起来都很有趣,已然想不起当时为什么要写要画,但我总是可以从中看到当初天真烂漫的自己。
父亲始终怕我们无知,小的时候时常会买书籍给我们看。现在家里的书柜已然放不下那许多书,有的书放在了床柜和博古架上。在这许多书中,最让我喜爱的是那些小人书和漫画书。现存的西游记、三毛流浪记、水浒小人书,封皮已是很旧,但里边纸张都保护得还好。那时的小人书和漫画上的画,都是人一笔笔画出来的,画面精致栩栩如生。画面下面的说明或者陈述的文字通常不多。
除了书籍,还留存了很多盒带。记得小的时候,家家都买个录音机,闲空的时候放盘盒带进去,正反面一翻,可以听一个小时。有时候还会拿空白的盒带自己录音玩,回放起来听也有趣。前几日收拾屋子,清点了少年时留存的盒带有八十余盘,看着每盘盒带便有了一段清浅的回忆。小虎队、草蜢这些组合,还有采蘑菇的小姑娘、走过咖啡屋、信天游、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等歌曲,总是将人迅速拉回到过去。
在留藏的东西中,最粗暴的大概是五六个子弹壳。刚入初中时,学校组织去昌平南口军训。我们有幸接触到了真枪实弹,教官安排每名同学可以扛枪打十发子弹。有足够的安全保障,即便是女孩也并不害怕。开枪时,只觉得顶着长枪的肩膀晃动得厉害,不像电视里演的军人叔叔趴在那里纹丝不动。瞄准了远远的靶子开了枪,根本就看不到子弹飞到了哪里,总之所有同学都打完枪,靶子上一个子弹都没有。其他同学都悻悻的走了,我急忙去捡了五六个子弹壳装了起来。我当时在想,若今后不是参军,许这辈子都不会再有这样真实打枪的机会,所以要捡几个子弹壳留纪念。
如今每每看到它,便也想起了军训美好的时光。教官很年轻,歌唱得很好。每天晚饭后都会集中学生们到空场上集体练歌,教官边领唱,边手里夹根烟打着手势指挥着,烟头上的小火星便在夜空中上下翻飞。学生们轻吟的歌唱在夜空中飘荡,搅得那些小家伙们也都不得安宁,四周的萤火虫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像是置身童话世界。
白天练习的时候遇到了停水的情况,教官安排三四个人跟着另一个兵哥哥推着水车去山里运水。深夜里,孩子们也要轮流值岗,胆小的学生站在门廊灯下不敢迈步。熟睡的学生们若是突然听到窗外尖厉的哨子声,便知是夜晚拉练,紧张得如冷水灌顶,起床的时候是此起彼伏磕床板的声音。待到集合时,更是洋相百出,衣冠不整、丢三落四的人比比皆是。学生们最害怕的还是罚站,炙热的太阳下,面对红色的墙体笔直站立,直看花了眼看着墙上的砖上下晃动,教练才肯同意稍作休息。每日苦练后最期待的便是吃饭,饭前已是饥肠辘辘,教官还要学生们排着队站在食堂门外唱歌,直到食堂里的饭菜都上了桌码放好,才让学生们进去。在家里看来很普通的饭菜,在这里却吃得分外香,总感觉吃不够。
来军训的孩子们,大多自小没有如此长时间离开过父母。听父母说可以写信给家里,孩子们便纷纷给家长去信,诉说军营里的趣事以及自己的辛酸和思念。后来,听姐姐说,父母在接到我的信后,反复看了许久。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严厉的教官让我们在军训期间受尽苦头,俨然变了一个人,变得知道了敬畏、懂得了尊重,知道珍惜一滴水一口饭,理解了团结协作的意义。离开的时候,很多学生们与教官流泪挥别。因为我们知道,这一别也许就是永远。但这短短的十几天,教官便留给了我们一生可爱温暖的记忆。
除了以上各种物品,我跟大家一样,都留有青少年时光很多的照片、贺卡、同学录、邮票。为了节约资源,现在过新年,同学之间是不会再送贺卡了。记得我们小的时候,新年之前都会去小商品市场买心爱的贺卡。有的贺卡只是一张纸片,但也精美,有的是对折式。贺卡大多一元,若买十张以上,遇到好说话的卖主可以砍到八毛,遇到不好说话的有可能砍下五分钱。还有音乐贺卡,大多四五元到十元一张不等。贺卡上的画面通常很精美,有卡通图案,也有花鸟鱼虫,还有热门电视剧上的人物形象。同学录至今也留存完好,若不是看到同学录上那些稚嫩的文字和美好的祝福,很多同学的名字我已然记不住了,幸好有它在。
我总是这样认为,人来此一生,一半时光是用来描绘创造生活,一半时光是用来回忆的,两者彼此交错完满着人生。人若没有回忆是悲凉的,暮年之时回首往事无可回忆,那种苍凉更是无法言说。所以,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要努力的生活和经历,或悲或喜都可丰满我们的人生,成为我们自己故事最佳的导演。
我想我老的时候,不需要太多,有家人温暖相伴,有一间房子装满回忆即好。那时我必然是走不动也玩不动了,其它拥有再多也无益。亲朋好友也未必会有更多的时间与我相伴,孤独是在所难免的。我只能静静呆在属于自己的地方,在这个充满记忆的房子里,安然地回忆起我的过去。有了这间屋子,便可岁月静好、浅笑安然。
爱是愉快,是难过,是陶醉,是情绪,是勇敢,是信赖,是诚意,是体贴,是相思,是怀念,是甜蜜,是醇酒,是甘泉,是沉醉,是幸福,是牺牲,是高尚,是奉献,是责任。什么是爱?爱就是当你想到这个人,你会祈愿他幸福快乐平安,你会想永远陪伴他,当你不得不离去,你希望留下什么给他。爱是在寂寞的夜里,思念如潮水般涌来,手里捧着书却怎么也看不进去,心里惦记着他此时有没有吃晚饭,是不是和自己一样想着自己。爱是,周末利用半天时间亲手做出几道好菜满足的看她(他)吃下去;是在寒冷的冬天不断为她(他)的咖啡杯里续上热水;爱是看到花,想跟他或她一起欣赏,爱是走过山崖水畔,你会带点遗憾地想:如果两个人同游共赏该是何等赏心乐意之事!
什么是爱?爱是想见到他又怕见到他,爱是想跟他说话又怕打扰他,爱是默默地想帮他,爱是无法扼止的渴望,爱是看见他时,脸上装出一副毫不在乎的表情,但在擦肩而过时细心感受身边颤动的空气,于是忍不住回头望一眼;爱是在异乡的街道上看到一个酷似他的背影而愣在原地久久不动。爱是明明离不开他,却又不得不放弃他,希望他幸福,即使那份幸福不是跟你分享。爱是在一起总觉时间过的太快,爱是人生旅途中寂寞心灵的良伴。
成都的旧巷,躺在清晨微亮的光里,忽而被幽深处的几声狗吠、一处私语惊醒,它夹在春熙路和市二医院之间,纵横曲向繁华的街道,却又自成一个世间。
斑驳的墙纹、连绵的碎瓦、屋顶上的空鸟笼,各自牵着旧情,成为这城市千变万化中的永久不息,为日常的烟火气细心细养,构成秩序之外的美。
沿着绵长的巷道,循着周璇的软调子,觅得一处积攒岁月的小木屋。 时间是它的帷幕,拉开就是人们的旧梦。
攀上高陡的铁梯,仙人小木屋不动声色地伫立在清晨的阳光下,窗畔环绕的紫藤萝,已经缀满了丰盛的秋果。
阿聪告诉我们, 在这里,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象,初夏枝叶繁茂,冬天便枯落萧条,又是另一番景致了。
在这七八平米的小世界,珍藏了许多年代的回忆。
柜子上陈列着东方、海鸥、凤凰、QINGDAO flash等国产相机,70、80年代的磁带、影碟还在收录机和DVD里循环,相册、毕业纪念册、连环画、影像类期刊杂志 连载了几代人的情感 。
80年代旧式复古的台灯、时钟、风扇、电话、皮箱子和茶具显得平凡家常,90年代的游戏机、陆军棋勾起儿时趣事。
翻开小时候使用的铁皮文具盒,背面还附有加减乘法表、粘着可爱的贴画纸,从《柯达摄影术》上剪下的老照片,在风日里逐渐泛黄。
小木屋的旧物是随意搁置的,并不想呈现出杂货铺般整齐划一的模样,这里不营利,不出售旧物,没有客人的概念。 来到小木屋,就像来到一位朋友的家,彼此可以敞开心扉、亲密交谈。
两年前, 一群兴致投合的朋友,怀着保留旧物、寻找时代共鸣的初衷组建了小木屋。 低调和胡子缘此结识,共同努力搭建心中的小木屋。
迷恋民间乐队的低调,喜欢MV中频现的老剧、旧物, 她根据翠屏缝纫院乐队的歌词“仙人”为这一怀旧地取名为“仙人小木屋”。
深受姨父怀旧影响的胡子,喜欢从前**和歌曲的表达方式,它们波澜起伏,就像语文老师教学生朗读那样富有情感,而现在人们之间对话的情感已经降解了。 他希望小木屋能走一些情感路线,通过它制造一个有年代感的场域。
“在小木屋,时间都是慢的。” 活泼亲和的阿聪喜欢这里慢悠悠的生活状态。对于她而言,最幸福的事莫过于通过小木屋结识到许多有趣的朋友。
想象中的小木屋,一定是家常的温馨。 他们走遍成都的老街巷,终于找到了理想之地。
隐匿在阁楼之上的小单间,恰巧是温柔的、令人亲切的木质结构,四面环窗,阳光落入屋内,修去繁芜的紫藤萝枝叶,就好像坐在蓝天之下。
“当时还觉得这个小木屋太大,现在刚好适宜。”胡子微笑说,“如果这个小木屋太大,后背的东西就会与我们有距离,因为小,才觉得温馨亲密。”
因为“小”,这里只能容纳七八个人,七八人恰巧营造出家的温馨, 因为“小”,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小木屋来之不易, 所有的回忆是在苦心经营中一点点被填满的 ,低调和胡子四处搜寻旧物,两人抬着沉重的旧碗柜攀上楼梯,高陡险危的梯架悬在半空,他们谁也不敢松懈,过程漫长而艰辛。
他们很少会到二手市场淘来历不明的旧物,希望 每件东西都像自家物品一般,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来历。
收集的物件大多是自己使用过、自家遗留的,有些是朋友赠送而用心保存的 ,兴许几十年后朋友看到自己的东西还在这里会感触颇深,睹物生情。
他们不希望收集一些作为装饰品和单纯怀旧的物件填满小木屋,而是收藏一些在生活中能继续使用的物品,收音机、摄像机、唱片机现在都能使用, 小木屋是活的,是有生命温度的。
小木屋像是上世纪遗留下的家,住着许多平凡而温情的日子。 因这简单真切的家常性,使小木屋很容易聚集朋友,在工作疲惫时,七八个人围坐在一起,喝茶、聊聊家常、分享老成都的故事传说,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感触旧时光的内容。
在充满复古气质的小木屋里听老歌,更有别样的感觉。 指尖按键的操作过程,带来了强烈的感官体验,周璇的《夜上海》、《月圆花好》又古又摩登,21世纪的《情深深雨蒙蒙》、《路灯下的小姑娘》将人引入怀旧的情境,邓丽君的温柔弥留在耳际。
这里每周都会举行一次观影活动,以非传统的形式用老式电视机给大家播放**, 多以中国**为主,大部分是20世纪70、80、90年代的老片子,最早可追溯到30、40年代。
阿聪给大家泡好茶,在闲聊之后一起进入观影状态。老**的剧情没有当代**那般曲折复杂,是平淡地铺叙, 每一帧都是生活的画面 ,从中能深切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生活环境和情感体验。
胡子说,“有时候看**中一人坐在海边喝茶,打开小木屋的窗户,清风拂过,仿佛自己也坐在海边。” 这里有种“定格”的效果,是旧景重现,令人记忆永存。 在小木屋开启怀旧剧场,恍若零星的岁月俯拾皆是,那么多旧**,不知要回味到何年何月。
80、90年代处在一个转换期, 它是一个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代,也是一个被快速淘汰的时代。
从前的老成都悠闲惬意,街边遍布茶铺,人们喝茶、打麻将,潇洒度日。而现在城市重新规划拆建,一些老街巷正在人们的视野中慢慢消逝,老成都人的讲话方式也在时代变迁中逐渐被淹没。
小木屋想悉心保存那些被时间淘汰的东西,收集有关老成都的资料影像,延续老成都的生活方式。
它隐于旧巷,在闹中守着方寸之静,培养慢的心性,与老成都悠闲的调子达成默契。 猫狗在老巷子里懒散漫步,几支纵横的衣架晾着昨日的纯真,灶房飘香贴人心腑。
他们在茶余饭后聊家常、听乐曲、看**,不问时事,光阴在琐碎的日常中连成一条线,只有那些叽叽喳喳、鸡毛蒜皮的小日子动静。
每年的下半年,小木屋还会举行户外活动,结伴到成都郊区不知名的小镇徒步旅行。
拜访小巷、翻越山岭、到乡坝头赶场,了解当地人的歌曲、书籍, 真正融入当地生活,感受浓厚的风土情味和人文气息,以这样的形式继承成都民俗文化。
“以前我们去双流南边的小镇,在一家老钟表里合影,当时低调没去,我们就把低调的小时候的照片P了上去,很有意思。”胡子看着相框中的合影,会心一笑, 小木屋终于以日积月累的形式有了现在的模样。
小木屋是一个集中点,供人们在旧时光里淘真情,在真切的回忆中寻找时代共鸣。
历经时间的洗礼,这些美好的旧事旧物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感情,它们曾经存在过,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值得我们去珍藏与怀恋。
它们不仅仅留存在多数人的记忆中,还应该在生活中复活,不是活在过去的维度,而是深入当下,使人们在接续的情感中获得补偿。
来过小木屋,也许能听到那样的感叹
“这是爸爸听过的歌曲,好想再听一遍,这是与胡子喝过的茶,好想再饮一杯。”
仙人小木屋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惜字宫南街
温馨提示: 前往小木屋,请一定提前预约
-本期编辑:依蔓-
Photograph摄影|@-张凌菲
1一段感情,能持续下去,最重要的或许不是爱,而是感恩。谢谢他在人群里发现你,视若珍宝牵手到今。谢谢你把最珍贵的青春只为他而燃烧。为对方做的一切,都看在眼记在心。所以将来无论发生什么,可以吵架,可以生气,但绝不会离开。感恩你陪我老去,是这辈子最大的幸运。
2成熟的两性关系应该就是这样,放低了对对方的期待,相信对方可以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你只是一个支持者和陪伴者,对方的路始终要让他一个人走。两个人始终不同,却能庆祝这份不同,互补共赢;也能彼此分开旅行,去实践自己的梦想,成为真实的自己。
3年轻时,很容易所遇非人,因不知自己要什么,而草草落在一段感情上,结婚,生子,老去。等到快告别了,一回忆,满指甲只余葱花味,连去山间掐花的时间都没有。女人太容易把爱人孩子等同自己的人生。其实,爱情就是一张睡觉的床,而太多的女人把它等同成上香的佛堂。
4不要说你会无条件的爱一个人,爱总是有条件的。你可以什么都不要,但是你要他爱你,这难道不是条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条件的被爱着,也是有条件的爱着别人,不必心灰意冷。既然知道这世上没有无条件的爱,你应该努力使自己更具备条件去被爱,同时也应该学会忘记一些条件去爱一个人。
5我们都过了耳听爱情的年纪,所以真正的爱情不需要绕耳的甜言蜜语,不需要像罗密欧朱丽叶一样轰烈,也不需要像梁山伯祝英台一样凄美,而是不管岁月如何变迁,面对老去的容颜,还是爱你如初。彼此在岁月流年里相濡以沫,执手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到了白头。
6什么是爱?爱是你看透了我所有缺点坏脾气却还是包容,爱是争吵过后两人都害怕失去彼此主动认错,爱是当热情渐渐退去你却还是爱我如初爱是天凉了你让我多穿一件的关心,爱是清晨你叫我起床夜里互道晚安的温柔,爱是你眼里只有我为我拒绝所有暧昧,爱是我们会实现有彼此的未来,爱是你有和我过一辈子的执着。
7你若真心爱一个人,就要修建一所爱情的小屋:信任是根基,忠贞是砖块,奉献是沙石,理解是门窗,同心是瓦片,责任是横梁,温馨是室内的烛光,浪漫是屋外的风花雪月——很多时候,我们陶醉着室内的装饰,领略着户外的风景,却忽视了用爱情去维修房子,房子都坍塌了,那些附属又有何用?
8在拥有爱情的相濡以沫的平淡日子里,我们感染上对方的气息,被渐渐同化。当日复一日的岁月在我们脸上刻上烙印,当一圈又一圈的年轮在我们脚下走过,当两个人在不经意中去体贴对方,去关爱对方,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个笑靥,都会给对方带来心灵的共鸣,都会使爱情得到升华。
9相爱的人在一起往往没理由,爱就是唯一理由。可分手时,却有一堆堆无奈的借口。但无奈不是分手的理由。人生里总是有很多的无奈,你不离不弃,我才能生死相依。所谓真爱,就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坚持到底。爱情就是当遇到一个更好的人,也依然和那个曾发誓共度一生的人在一起。
10两个人要成为爱人容易,但要组成家庭却很难。因为只靠爱情不能相守一辈子,白头偕老需要更多东西。老公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责任。老婆不是一种昵称,而是一种守护。成为情侣或许只需爱情。但要做家人,却需要两个人的付出妥协和坚持。想要成家,请先有牺牲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