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方商人管理思想比较
儒学对中国以及东亚的许多国家都有很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它对我们的管理思想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论述儒商与西方商人在管理思想上的差异,及其各自的利弊来论证儒学并非作古之物,它还是具有现代价值的一面。
和其他文化形态一样,人类的管理思想也有两种主要类型: 一种是渊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它在近代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演变为具有一定科学形态的管理理论,从20 世纪初泰勒开始已发展成为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对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种是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管理思想,它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东方文化特色,并曾产生出光辉灿烂的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的儒家管理思想在近代没有能够与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相结合。80 年代以来,由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眼光重新从西方转向东方,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商人的管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重大意义。日本著名管理学家伊藤肇认为: “日本实业家能够各据一方,使战败后的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儒商文化的影响力,功应居首,许多学者研究后发现,中国儒商的管理思想的长处往往正是西方商人管理中所欠缺的地方。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威廉·大内在考察了日本商人的管理的成功之处后,认为对于这种源于中国的管理思想,“我们一旦理解了它,就能够将它与我们自己的组织形式进行对比,并了解我们的环境内还欠缺什么东西”。因此,重新认识中国的传统儒家管理思想,进行中西两大类型商人管理思想的比较研究,正成为当今管理科学发展中的一个“热点”。
那么什么是儒商 简单说儒商就是“儒”和“商”的结合,但对这一比较流行的提法,学术界也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下面列举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
1、儒商是以儒家理念为指导的、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的商人。
2、儒商是把“儒”和“商”相结合的“商”,即把“商”的职业和“儒”的伦理品德结合起来的市场经济的经济活动主体。
3、儒商是指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有儒家道德观和价值取向的、有自强不息和勇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根据以上的不同说法本文认为,儒商就是把儒家的价值理想与市场运行本身的法则相结合,并能遵循指导市场活动行为法则的商人。而西方商人本文是指与东方相对的一个概念,主要指欧美各国的商人。 管理基点的差别 在管理中首先要涉及到的两个基本要素就是人和物。人与物的关系是管理的基点,管理的实质也就是要实现人与物的最佳组合,从而创造出尽可能大的效益。因此,如何来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可以说是经营管理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有两种基本思路: 一种是以人为本,通过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实现对物的有效利用; 一种是以物为基础,用物来规范和激励人,使人与物达到有机结合,创造出经济效益。
儒家管理遵循的是前一种思路,即以人为本,把人当作经营中最根本的、能动的因素,并通过对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关心和激励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对物的有效利用,创造出优化的经营业绩。在管理上,儒商崇尚的是“贤主劳于求贤,逸于治事”的用人思想,“圣人治吏不治民”的指挥思想,“人君崇明不贵察”的控制思想等等,此皆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如日立公司的经营信条是“事业即人”,丰田的口号是“既要造车,也要造人”,松下主张“造物之前先造人”。人本管理思想来源于“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核心。
与儒商不同的是西方的管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有重物不重人的倾向。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中,西方的管理者都把人看成是“机械人”、“经济人”,这表现在管理中首先是根据既有的物质条件,形成一整套规范制度,把人和物都纳入这大套规范化的制度中进行组合,人在实际上是被当作了一种与物同样的因素,是物及其制度的配套物。正如美国学者卡尔·佩格尔斯所说: “在西方世界,雇员基本上是被看作一种生产要素,跟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一样。”在这种管理模式中,人实际上被物化,是作为整个物质机器的一个部件而存在着,而不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会思想、有情感的能动主体。马克思也曾经说过: “劳动者只是当作单纯的生产资料,以食物给予他们,就像煤炭添入蒸汽炉,以油脂注入机器一样。”这种管理模式忽视对人的情感、精神需求的重视。
当然,现代的西方管理也强调人才的作用。但是,这与儒商以人为本为出发点的管理观念有着重大区别。儒商强调以人为本是认识和尊重人,是把人作为主体来对待。而西方商人的管理思想是把人当作一种资本、一种生产要素,还是逃不了人是经营活动中的一部机器。
但是,西方商人这种以物为基础的管理思路以及以制度为本的物质化管理方式,也有其优越性的一面,主要表现在管理有较好的统一性、稳定性、不会因一时一地个别人员的变化而影响整个管理系统的运行,其不足在于对人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就限制了效益的创造。儒商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能更好、更大程度地发挥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创造比目标更高的效益; 其不足之处在于管理有不少不确定性、随意性,也就很容易造成个别人的变化而影响到整个的企业的正常运行,导致效益明显下降。 管理手段的差别 在运用哪一些手段与方式来实现管理目标的问题上,儒商与西方商人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西方商人在管理中运用的基本手段与方式就是理性化的利益机制,即“以理性的契约来确立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利益上的奖与惩来激励和约束员工的行为,使其驱向管理目标。”与此不同,儒商在运用理性的利益机制的同时,也特别注重情感激励、思想发动和精神动员的作用,把伦理与人情作为激励和约束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甚至把利益机制也打上伦理的色彩。
运用儒家的重人、重信、重义、重情的精神对员工进行管理,督促其实现管理目标,是儒商管理手段的特点。儒商的管理思想认为要时刻考虑如何能使员工由你让他们干好转化为他们心甘情愿的自己干好,使他们在厂同在家里一样,把厂家的事当成自家的事。虽然说制度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但还必须有一些情感因素在里面。而中国的儒家管理以“求善”、“求治”为目标,恰恰非常强调心理的作用,依靠领导者榜样“身教”的力量和道德感召力来调动和团结全体群众,达到管理的目标。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多种管理方式,但以人道、仁义和群体力中心,以心理情感为纽带,以情理渗透为原则的“德治”方式和“内圣外王之”的儒家管理思想则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应该说,儒商这种把利益与伦理、理性与情感等机制结合起来进行管理的方式是一种更合乎人性,也更为有效的方式。它更能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当然它也包含着一种过分夸大伦理精神的作用。西方商人的理性化利益机制管理方式的优点在于比较规范,容易操作,见效快,这也符合西方人的性情。但是它过于简单化,难以满足员工多层次的需要,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是有限的。 管理组织方式的差别 儒商的企业管理组织方式是家族式的。把“齐家”的原理扩展到各种管理组织的行为中,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作为经纬,从纵横两个方面把血缘关系与管理等级制度联系起来,所谓“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以移于君; 事兄悌,故顺可以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以移于君”,说明这种伦理关系在各种管理行为之中起着关键性的调节机制的功能。
某个企业的模式类似于一个家族,企业的最高执行官就如同家族中的家长,其余职员由最高执行官选择任命。日本工运评论家森田实这样描述日该企业的内部关系: “企业主好比父亲,工会好比母亲,企业中层负责人类似小舅子,劳动者则似挣钱的儿子。日该企业不断向职工灌输以企业为家”的思想,再加上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与职工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当然任命也有其一定的规则,“贤主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是用人的总则; “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是因时用人的原则; “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是因人任事的原则。这就如同家族中的家长认可德才兼备的人来各司职务一样。要这种管理模式能使职工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庭,就会使员工与企业同甘共苦,努力使厂家一体。另外,儒商的管理思想也认识到要真正使员工爱岗敬业,以企业为家,就要尽企业之所能,为员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鼓励员工学习,要制订出一系列的鼓励员工学习的政策等等,真正关心职工。
总结一下家族式的管理方式的优势在于: 一是凝聚力比较强,整个企业上下能够形成统一意志,员工有较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能尽职尽力地为企业而奋斗; 二是当家长是一位优秀的人才时,其管理效率较高,能更有效地进行调度,更灵活地去适应市场的变化。其局限性在于: 一是对高层管理人才,特别是主要管理人才的选拔带有一定的封闭性,不能做到完全开放地从社会上选取最优秀的人才来进行经营; 二是对“家长”即企业首席管理者依赖过重,制度不够完善,因而当“家长”不称职时,企业就会陷入难于摆脱的困境。”
西方商人的管理组织方式则基本上是采取契约制和科层制。企业的最高管理者都是聘用来的。企业管理采取分工明确,分层负责,各司其职,按绩付酬。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是在利益相互依存相互认可的基础上,用契约关系来加以维持的。因此,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只是以利益关系为转移的不稳定关系。企业不景气时,靠大肆裁减员工来减轻工资支出。员工找到很好的工作单位或薪水更好的职位就会跳槽。过于严密的分工,使得当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容易造成不同方面和层次的断裂,整体运行受阻。对调动整个组织来适应市场的突变也常不如家长式的企业来得更为灵活。而且管理技术的复杂化造成了片面追求管理的数学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的倾向,无视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管理艺术的丰富性,以致成为被美国人称为对“象牙之塔中的分析和理财手段的迷信”。总之,这种管理组织方式的特点就是组织制度和结构是理性化的、容易操作的。但是人员的构成是不稳定的,员工与企业本质是相互外在和分离的。
比较了儒商与西方商人的管理思路、手段以及组织方式,不难发现儒商强调的是以内制外,而西方商人则惯用以外制内。比较中可以证明儒学虽是古人之物,其还是具有现代性的一面。
日、韩等东亚各国几十年来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和对这些国家社会和文化影响极深的儒商文化不能说没有关系。儒商是智力资源的载体,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中,儒商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正是儒商才能承担起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之责,把义和利、富裕和奉献、竞争与合作,自强与自律统一起来,付之于行动。儒商的出现是对“官商”的否定,也是对“奸商”的鞭笞,也是对俗商(一个单纯地以收入产出来计算的商人) 的抛弃。根据古今中外儒商成功的经验,结合时代特征,我们概括出6 条儒商治商理念: “君子受财,取之有道”的金钱观; “善抓机遇,科学决策”的经营观; “突破现状,推陈出新”的发展观; “求贤若渴、知人善用”的人才观; “以人为本,协调人际”的管理观; “顾客第一、服务至上”的营销观。
总之“儒商思想”就是体现在东方式经营管理中的东方价值观和思想方式,它用以弥补“西商思想”中的工具理性和分析性思维的不足。“儒者”的“儒家文化”与“商人”的讲求实效、精打细算相辅相成,形成具有儒商特色的企业文化,并运用于工商业实践,是一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理想经营方式,注定将大行其道。让我们更多的儒家商人成为商海的弄潮儿!
陈建斌,1970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演员,导演,中国视协演员工作委员会副会长。
1998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研究生毕业,2002年进入国家话剧院,2003年,主演电视剧《结婚十年》,夺得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奖和金鹰奖最受喜爱男演员奖。2006年凭借《乔家大院》再次获得电视金鹰奖最受喜爱男演员奖。2010年在《新三国》中饰演男主角“曹操"。2011年,主演《后宫甄嬛传》,饰演”雍正“一角。2014年,凭借自编自导自演**《一个勺子》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和**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2018年,主演**《无名之辈》。
陈建斌的演技有目共睹,是难得的实力派演员。他是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也很冲动,而这种冲动也恰恰是一个演员的生命力的体现。他是“不刷颜值刷演技”的正面代表。
会演戏的人不少,会演人的人不多。能挖掘出角色身上的人性,是一个好演员的功力。作为一个演员,陈建斌懂得怎样去演“人”。陈建斌是一个能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练习将这些养分还原到自己所要诠释的角色身上的好演员。
1《乔家大院》(2006)
《乔家大院》由胡玫执导,陈建斌、蒋勤勤、马伊琍等主演。该剧以乔家大院为背景,讲述了一代传奇晋商乔致庸弃文从商,在经历千难万险后终于实现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故事。
《乔家大院》让观众感触到了晋商的辉煌和悲壮,让人们明白晋商成功的关键在于儒商精神,而儒商精神根本在于“仁义礼智信”,这也是现代商业社会所缺失的。
该剧描写了胸怀理想主义情怀的书生商人的一生。特有体制下,与朝廷争利终落不着好,黑了一把慈禧和清廷。整部剧大部分既有史诗气魄,又兼顾儿女情怀。
真的算是特别经典的一部作品,剧中陈建斌和蒋勤勤饰演的角色都特别符合他们各自的气质,个人觉得演技特别棒!
有人说在《乔家大院》里陈建斌的表演太过夸张,我倒觉得陈建斌演得够真,他不但用了情感,更用了脑子。乔致庸这样的天才人物,要是演得太过平淡克制,反倒显得不对。
该剧也是陈建斌和蒋勤勤的定情之作。现在再看,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乔家大院》都成就了陈建斌。
2《后宫·甄嬛传》(2011)
《后宫·甄嬛传》由郑晓龙执导,流潋紫编剧,孙俪、陈建斌、蔡少芬、蒋欣等主演。该剧主要讲述了少女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一代太后的故事。
在众多雷翻天的后宫剧中,《甄嬛传》算得上是一部非常正统的剧了。结构纵横捭阖,情节环环相扣,是《甄嬛传》吸引人的重要原因。而决定全剧叙事张力的并非只有历史的大背景,更有起伏跌宕、揪心裂肺的矛盾冲突和情感纠葛。
这是目前为止中国大陆最好的古装宫斗剧,也开启了后来宫斗剧扎堆的滥觞。
陈建斌在剧中饰演性格复杂的皇帝雍正。这个刚柔并济的角色让人印象深刻。该剧导演郑晓龙认为陈建斌身上不仅有着“雍正皇帝”的帝王气场,还具备了这个人物应有的谋略和城府。
我翻开古书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只歪歪扭扭写着两个字——吃人!世间如此,后宫也如此。
3《我亲爱的祖国》(1999)
《我亲爱的祖国》由刘毅然导演,韩毓海 姜立煌 莫言担任编剧,陈建斌、 袁立、朱媛媛、辛柏青主演。该剧描写了以钱学森为原型的早期留学海外的中国科学家历尽艰辛,学有所成,并回归报效祖国的故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剧中这一代忍辱负重的科学家,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他们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这部电视剧的思想意义远大于其艺术价值。
最喜欢的一部关于知识分子的剧,让人荡气回肠,热泪盈眶。陈建斌那时真帅!
你恋着我
我恋着你
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
你就是我
我就是你
是血是肉我凝聚着你
4《结婚十年》(2002)
《结婚十年》是由高希希执导,陈建斌、徐帆、史可、洪剑涛、牛莉等主演。讲述都市人婚后十年所发生的情感困惑、摔打磨砺、逐渐成长的故事。
徐帆和陈建斌飙演技,都挺厉害。
这部剧整个就是,渣男成长记。陈建斌饰演的成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十足的渣男,冲动易怒,性格暴躁,不能体贴照顾人,大男子主义,没有素质,自大自负……所有恶行,都能沾边。还有,干一件事,败一件事,自己不好意思求人,死皮赖脸求着老婆。没这个老婆,他怎么死都不知道,关键还不珍惜。同为男人,我都觉得,这种人不配拥有这么好的老婆。但或许,这就是本剧真实、原生态的地方,它写尽了生活,每个男人都是从一个渣男开始成长,要感谢那些陪伴他成长,包容他缺点,用心爱着他的女人。在女人的羽翼之下,很多男孩最终长成了真正的男子汉。
第一年-"结婚了!"
第二年 "有孩儿了"……
第三年 "妈来了"……
第四年,"下岗了"……
第五年,下海了
第六年,有钱了
第七年,"外面有人了"……
第八年,分居了"……
第九年,"破产了"……
第十年,"重逢了”
最感人的总是大陆拍的这种家庭伦理鸡毛蒜皮生活剧,名单一拉一大串儿。
5《无名之辈》(2018)
《无名之辈》是由饶晓志执导,陈建斌 、任素汐、 潘斌龙等主演。该片围绕一把丢失的老枪,讲述了一对低配版的劫匪,一个落魄的保安,一个身体残疾却性格彪悍的毒舌女,这些“无名之辈”身上发生的一系列荒诞故事。
该片将视角对准了城市人群中最底层的人群,认真地讲述着这一群人的故事。该剧也深刻地发掘了这些无奈人生中的正向因素——善良、真诚、勇敢、责任等等,影片的结局虽然令人唏嘘,但是带给观众的却是感动和思考以及对人性主流的欣慰。
被感动到了,一开始被两个强盗笑疯,越往后面看越觉得心酸,尤其是陈建斌和任素汐的那段,很感动,角色都塑造的不错,虽然不算完美,但算是一部好片。
欲求不满总是最弄人,小人物的故事总是最动人。
6《三国》(2010)
《三国》由高希希执导,朱苏进编剧,陈建斌、于和伟、张博、陆毅、黄维德、倪大红、何润东、林心如等主演。该剧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原著为蓝本,讲述了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再到司马家族篡夺魏政权后天下归晋的整个过程。
老版《三国》以桃园三结义开篇,刘关张率先亮相,新《三国》中,曹操成了绝对男一号。董卓的一声咳嗽打开了新《三国》的序幕,董卓在大殿上欺天子、压群臣,曹操大呼“国贼董卓”。前面的戏份几乎完全围绕曹操展开,而观众熟知的“桃园三结义”仅仅只有一个镜头。
关于陈建斌演的曹操,众说纷纭。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有人捧到天上,有人贬到地底。
我个人觉得,他的曹操当然和鲍国安老师封神般的表演相比,各有各的特点,他已经十分出色了。
陈建斌抓住了曹操身上的人性。所有塑造曹操的人,肯定都会纠结于这几个词:奸雄、枭雄、英雄。这是史学家都无法盖棺定论的事情。陈建斌的落点精准而毒辣:曹操首先是一个人。“他是一个鲜活的人,跟我们一样,对妻子、对孩子、对身边的人有爱。因为这个爱,他生了恨,就是看到老是有人在打在杀,他是以菩萨心肠,配以霹雳手段,就有了曹操。”这个解读很独特。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能有独特的理解,显然就能挖掘出角色身上的新意了。出色的表演和思考有关,和经验也分不开。
7《一个勺子》(2014)
《一个勺子》是由陈建斌导演、编剧,并且与蒋勤勤、王学兵和金世佳等主演,影片改编自河北作家胡学文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讲述了一位西北淳朴农民的救助一个流浪于街头的弱智,名为“勺子”的故事。
与之前许多“爆米花”**截然不同的是,《一个勺子》虽披着喜剧的外衣,但拥有直戳人心的内在力量。拉条子从一个救助“勺子”的善良老实人,逐步被社会各方“拉扯”蒙骗,最终只能变成“勺子”来解决所有问题,影片爆笑之余,让人不由生发“好人难当”的无限感慨。
陈建斌的导演处女作。蒋勤勤,王学兵倾力协助。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世道,活生生把一个老实人逼成了一个勺子。大头哥(王学兵)全程没露过正脸,倒和影片黑色荒诞的基调很契合。陈建斌夫妻档演的很传神,尤其是蒋勤勤,完全没认出来。
作为导演处女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陈建斌野心很大, 这里有很多意象可以暗喻。比如一开始还给它穿衣服怕冻到的小羊羔 ,最后成了一盆咕噜着热气的羊肉, 在这就可以体现出拉条子已经发生了变化。最后历经种种拉条子带上勺子那个破帽子 ,也就暗指拉条子也开始从一个假勺子变成一个真勺子 。最后那几个第一人称视角的镜头给的也很棒。
8《中国式关系》(2016)
《中国式关系》由陈建斌、马伊琍等主演,该剧讲述了一个年近四十正春风得意的体制内官员马国梁在因缘际会之下离开官场,从零开始经历职场打拼重新找回自我的幽默故事。
该剧从马主任的身份转变牵引出身边一系列“中国式关系”,多维度、多视角呈现出社会百态。剧中刚刚四集,陈建斌饰演的马主任就成了失婚又失业的“双失中年”,那叫一个凄惨。看了这剧感觉陈建斌喜剧天分也很高,摆脱了心机神的经典形象。
这部剧应该叫“我的后半生”,每个角色都在主角的婚姻失败之后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回望与改变,因此在故事的结局极其理想化;反而一恶到底的商人罗世丰形象被刻画得最好,一颦一笑都展现了“中国式关系”,利益面前,敌我难分;利益之后,举杯消愁。
9《父亲的身份》(2016)
《父亲的身份》是高群书执导的谍战剧,由陈建斌、俞飞鸿、冯恩鹤等主演,该剧讲述了1948年清城一名美军少校被刺杀之后,引发了一系列包含亲情、爱情、友情及人性善恶较量的故事。
不同于《潜伏》《悬崖》《伪装者》等同类题材,《父亲的身份》以家庭关系为构架元素,首次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对立、信仰冲突、性格碰撞、生离死别等基本范式植入谍战大背景之中。
剧情紧凑、紧张,演员演技棒,陈建斌和俞飞鸿,还有老站长!如果结局是团圆该多好,这结局也太仓促太虐了,这对俞北平(陈建斌饰)多不公平!两个家没有一个是完整的!
10《象鸡毛一样飞》(2002)
《像鸡毛一样飞》是由孟京辉执导,陈建斌、秦海璐、廖凡等主演,影片讲述一个失败的诗人遇到了一个孤独的女孩,两人经历了一番情感的波折开始各自逃离的故事。
孟京辉在《像鸡毛一样飞》中的镜头感还是不错,话剧布景用在**中同样让人舒服,配乐也很棒,决不拖沓。抽掉理想、价值、爱情这些概念,它还有激情、恣肆、调侃、反讽、智慧。
很文艺,很梦幻。先锋实验话剧风。感觉陈建斌挺适合这调调。有表演,有思考,有理想,有开拓。
通过这个**知道了陈建斌,永远难忘他眉间的一丝惆怅,单纯的男人永远是个孩子。现在陈建斌成明星了,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与算盘》(涩泽荣一)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MF1CzgX9lYIhlzXCzqIKQ
提取码:utpl书名:论语与算盘
作者:涩泽荣一
译者:李建忠
豆瓣评分:76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8
页数:240
内容简介:
《论语》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儒家文化的根基;“算盘”意指商人的经营管理,追求赚钱之术、获取财富之道。
涩泽荣一先生用一生作为实践,从道德修养与物质财富的关系出发,解读人心社会与商业经营的和谐之道,颠覆了鄙视金钱利益的传统观念,创造性地提出“义利合一”、“士魂商才”的现代儒商根本精神基础。
本书是涩泽荣一先生以“义利合一”的实用儒学来阐释《论语》的演讲汇集而成,代表了一位儒商几十年人生经验的总结。从处世与信条、立志与学问、常识与习惯、仁义与富贵、理想与迷信、人格与修养、算盘与权利、实业与士道、教育与情谊、成败与命运等十个方面阐述儒家道德与商业的关系和相互促进的作用,树立“儒商”的典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