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情感很淡 对任何事好象都不在意 内心毫无波动 是啥玩意儿

我的情感很淡 对任何事好象都不在意 内心毫无波动 是啥玩意儿,第1张

这是因为你活在自己的世界,就像不食人间烟火一样,觉得自己很孤独,与众不同。

少年,这是有点自闭症,一般发生在16到25岁之间。我以前也是这样子,多和朋友沟通,多去融入集体,慢慢就好了

如果能解决你的问题,请采纳

大多数人感觉生活平淡无奇的原因多数是因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相同的生活节奏,感觉平淡无趣,总想着拥有新颖的事物或者新奇的事情发生。

兴趣其实是最好的疗养剂,不管生活是否平淡,还是生活出现麻烦不断,兴趣总能让生活出现新的色彩,跟兴趣相关的事和人都能够勾起更多回味。

有人憎恨赌博,觉得十赌九诈,赌博会危害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事实也是如此,但是也不可全盘否定,毕竟赌博说来还是一种扑克游戏,一种娱乐方式而已。

每个人的观念不一样,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认同赌博行为,归于娱乐,有些人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也许会损失一定的金钱,但归根结底也只是一种娱乐方式,当事人或者旁观者只需好好正视就行了,兴趣不可放弃。

有人说吸烟危害健康,每年有大量死亡的人是跟吸烟相关的,但是吸烟作为有些人是精神支柱,每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不同年龄人的时代观念无法进行比较,没有完全的正确,所需要的只是尊重。

你跟一个老烟民说从现在开始少抽烟能多活十年,他的回复,如果多活十年没法吸烟,那还不如去死,这也许是一种兴趣,旁人没法理解,也没法评判对错,只是时代不同而已,兴趣标准没有绝对的统一。

有人说兴趣如果是运动、音乐、旅游,那还是不错的,但是也有人不这么认同,他们会认为多累,多麻烦,多闹腾,同样也没有完全的对错,只是观念不一样。

现在的我们跟十年前的、二十年前的他们,也许兴趣不同了,但是兴趣的作用是一样的,那就是当人们感觉生活平淡无奇时,兴趣能让人们感觉生活又“活”了,生活又积极向上,又有动力了。

感觉生活平淡无奇一定是暂时的,如果是经常性的,那就需要重视了,生活的问题不像孩童时代的天真烂漫,也不是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难题,更不是工作上的压力,生活本身就是充满神秘,加上人们的“创作”,会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给力。

没有哪个人的生活是绝对一成不变的,也没有哪个人的生活是绝对美好的。

每个人去做好自己的那个生活创作者就行了,自己勤勤恳恳比啥都好。

突然看你那个问题的时候,我就猜到可能是第一次你年龄大比较大了嗯,然后可能就是把有些事情看开了,第二个就是要么经历过一些特别重大的事情,然后问题看看啦,看到你的内容的确是你分手两个月了,就把这个事情看看了当然我觉得你可能只是通过这件事情对这个有些事情有何感悟,悟而已嗯,当然啦,即使遇到一些这个不适应的事情,分手了,我觉得还是要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因为毕竟人生的路还很长,然后这个是那只是生活中的一件事,未来可能还会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嗯不能经过一件事情就是这个心灰意冷,拒绝不认了,但是我相信可能时间会改变一切的,你自己另外这些闲来的时间,多这些有益的事情,多锻炼身体,多锻炼身体,多读书,好好工作嗯嗯,健身运动,慢慢的就会e恢复出

没有谁的人生总是轰轰烈烈大起大落的,如果有,那肯定是电视剧的剧情。

所有的故事剧情,总是喜欢把最精彩、最高潮的部分呈现给观众,要不然谁会喜欢看呢。而那些隐藏在背后的平淡生活,就被大部分人给忽略了。看看我们自己的生活就知道了,起床、上班、下班、睡觉,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直到退休后,又开始新一轮的轮回。

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都是这样的,平淡无奇,毫无波澜。有的人会觉得,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是有的人会觉得,这辈子就算这样了,也挺有趣的。

为什么呢?因为那些觉得生活有趣的人,总是会有办法,让自己的生活变的不同,或者说某一刻与其他时间不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仪式感。

我的朋友A**,她在出门前,总是要化妆打扮一番,把自己收拾的美美的才出门,这时间长的,都够我看完一本书了。我问她:每次出门前你都要折腾一两个小时,不累么?特别是工作日,她不得不很早起床,来做这些在我眼中看起来特别浪费时间的事情。她回复我说:累什么呀!没化妆打扮才不敢出门。我觉得这件事特别有趣啊,每天都给自己化不一样的妆,穿不一样的衣服,让自己觉得今天是跟昨天不一样的。我开心还来不及,怎么会累?她的话让我顿时没了言语,当时我并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仪式感”,仅仅认为这是每个人对于化妆打扮的看法不一样。

朋友的朋友B先生,在我眼中也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因为他有时候在做某件事之前,总是拿出他的一串手珠,对着前方拜一拜,寓保佑之意。某次坐他的车回家,他就用纸巾擦擦手,然后慎重其事地拿出了他的手珠,慢慢地缠绕在他手上,缓缓地对着前方拜了几下,口中还念念有词。因为他开车的时间并不长久,属于新手,这次更是他第一次开夜间长途。我内心对于新手开夜车的恐惧,都被他的这个有些好笑的动作给冲散了。我就对他开玩笑说:你在开车之前做这个动作,搞的我特别恐慌哎,总觉得坐你的车不太安全。他并不在意,回复我说:怕什么,开车前拜一拜,有助于保佑平安,我心里更加踏实,放心吧。

那天晚上回家特别平常,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但是却因为B先生的这个让我觉得哭笑不得的举动,经常转告给别人听,当别人也觉得B先生大惊小怪的时候,我就有一种特别开心的感觉。我突然发现,原来在别人眼中,某种无意识的举动,可能会给其他人带来意想不到的乐趣,即使这个举动别人觉得并无无意义。但对于动作的发出者来说,这个动作对于他是特别的,他觉得非常有必要做,不做的话就少了些什么。现在想起来,或许这就是仪式感吧,在自己觉得有趣且有必要的同时,还能让别人也觉得有趣。

对比A**和B先生,反观自己的生活,居然没有让我找到有那么一点点沾边“仪式感”的事,或许这也是我被别人批判生活过的“平淡无奇”的原因吧。每天睡觉、工作、玩手机就是我的日常活动,没有任何可以值得惊喜的事情,我总是有一种正在养老的感觉。注意到A**和B先生让我意外的举动后,我就开始观察其他人的生活,看看是否还有特别的事情发生。

室友小静,喜欢做美食,我们的肚子几乎都是她包揽。某天我发现她在每次做饭前,都会仔仔细细地把她的手从里到外认认真真的搓一遍,那个虔诚的样子,让我以为她洗完手后就准备去去烧香拜佛。我看到之后就笑她:哈哈你在干嘛?准备烧香拜佛呢?她不以为然,随口回我说:洗干净手,才对得起我做的美食。

当时我笑了她好久,现在回想起来,我应该嘲笑我自己当时的反应才对,是那么的无知。人家是因为真的喜爱做这件事,觉得这件事对于她来说十分的重要,即使她自己没有发现自己的变化,我发现了。每次室友小静在做饭时,脸上洋溢的都是愉悦快乐的表情,总是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我想,谁娶她当老婆一定非常幸福,因为不仅可以大饱口福,还可以欣赏她对美食崇敬愉悦的样子,自己的心情都可以变好,真是一举两得。

突然间,我觉得自己也不能坐以待毙,得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趣”起来。我开始刻意的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仪式感”。比如起床的时候,一定要打开手机听完一本书才起床,告示一天生活的开始;出门前对自己说:今天是开心的一天,才出门。上班时对着电脑告诉自己:开始工作了!……晚上睡觉前,一定要写完日记再睡觉。

这些看起来特别无意义的“仪式感”,最初的刻意添加,会有一种十分麻烦的感觉。但是久了之后,你会发现,你已经把你觉得麻烦的“仪式感”剔除掉了,留下的都是你觉得有趣且有意义的“仪式感”。这些平淡无奇的动作,就是你平淡无奇的人生中瑰丽的色彩。

或许你会觉得,“仪式感”真是无聊的人创造出来的无聊的意义,这点小事也能被称为“仪式感”?其实这都是个人感觉,因人而异。在你的眼中,这不是仪式感,但是在别人眼中,这就是真真切切的仪式感,要不然怎么会有一句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

如果你觉得你的生活平淡无奇,无聊乏味,来,找点仪式感吧,有趣终将到来!

第一个层面是情感钝化的含义。情感钝化,英文叫做 emotional numbness,指的是一种情绪麻木的状态。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这种状态的人来说,往往很难想象它是什么样的感觉。

情感钝化的人会把这种状态描述为是——感觉空虚或者沮丧,也有人认为那种感觉好像是——自己不真的在意别人的情绪,也确信别人不在意自己是否真的快乐或幸福,就像孤岛一样。

还有来访者这样描述自己的情感钝化体验,他说:「我常常觉得自己像是个隐形人,别人不会特别留意到我,我也不知道怎么出现在别人面前,就像我是鬼。我看着我的家人朋友相互间沟通互动,感觉有一个看不见的障碍让我无法加入他们。」

可见情感钝化是种实实在在的心理体验,我们把这种心理体验称呼为一种人格特质,既有合理之处,又有不妥之处。说它合理,是因为情感钝化的状态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能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模式,但说它不妥,是因为没有人真正拥有「情感钝化」这样的性格特质,这样称呼暗示了它的不可改变,而事实并不是这样。

我之所以在这里将情感钝化归为一个独立的人格特质,是因为集体主义文化使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从小就没有情绪体验和表达的安全和自由,因此更容易体验到情绪钝化,这种所谓人格特质,实质上是一种不但普遍而且深入的隐形创伤,存在于很多人的内部系统中,这导致我们不仅在个人层面,还有社会层面体会到的空虚无望等痛苦。

第二个层面是在心理咨询领域看到的情感钝化表现。心理学家大多将情感钝化作为一个现象/症状进行研究,尤其在那些得了焦虑症,创伤后应激综合症,抑郁症等心理或情绪疾病的人身上,看到情感钝化/情绪麻木/情感隔离的普遍和高频存在。

比如说常常感到抑郁的来访者卡尔就这样描述自己的体验:他说,「我出去和同事吃饭,回家听老婆说话,晚上看孩子做作业,但都是按部就班,我会记着该做什么,嘱咐自己去做这些好丈夫好员工好爸爸该做的事,但我常常觉得生活是苍白的,活着就是挨捶,没什么希望也没什么意义,我把我该做的做了,大家相安无事就好。

刚结婚那会儿老婆常常和我吵架,觉得我不爱她不关心她,说实话即使是谈恋爱那会儿我也没什么爱不爱的体验,就是大家都在做该做的事,到年龄了还能不结婚不成?我最受不了的就是老婆孩子闹情绪,我不知道该怎么体会了解其他人的情绪,这对我来说很难,让我不知所措。

我就像一艘漂流在水底,尚未被发现的潜水艇,感知情绪都要通过声纳,迟钝得很。如果你问我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我也无法告诉你,我不快乐,也不痛苦,我就是觉得活着没意思,死又很麻烦。」

就像卡尔描述的这样,情感钝化的人即使是在亲密伴侣或家人面前,依然感到自己在扮演角色,对于他人的情绪,无论是悲伤还是喜悦,他们都很难敏锐觉察,更难真诚的做出回应,提供情绪上的支持。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寻求婚姻咨询帮助的夫妻,往往有一个觉得自己不断的被情感钝化的伴侣所伤害、所忽视、所否认,另一个觉得自己不断的被情绪化,动不动就发脾气的伴侣所折磨,所压迫,认为自己的逃避和攻击是不得不做的自我保护。

听到这里你大概也能想象到,情感钝化的人更有可能拥有表演型人格特质,在漫长的生活中,他们往往已经了解到,要维持关系、稳定家庭、保护婚姻,需要自己去表现出合适的回应,他们或许也会觉得自己的麻木和隔离并不妥,但也无力改变,为了尽量减少生活中的痛苦,表演正确的回应就是他们的适应方法。

这个方法让他们真实的状态和情绪更难被别人知道,加深了情感钝化个体的「生如孤岛」「人生无望」的体验,长年累积也会让中年危机极度痛苦,老年阶段情绪脆弱,心理和身理健康都会受损。这就是我们了解情感钝化个体的第三个层面,通过看到他们的整体生命体验,来了解其形成和发展。

对于情感世界更加钝化的人来说,他们很难感知情绪,而没有体验到的就不会成为信念,因此无法相信有什么人是真正和自己心连心的,真正能持续稳定的给到自己情感支持和呵护的,即使被爱,他们对于被爱被关心的体验也是迟钝的,同时对于别人的伤害欺骗背叛也是自带过滤,他们这种全面的自我情绪的麻木,会让他们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感受同等的钝化。

我需要做出区分的是,这种情绪感知力的钝化和我们常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有着本质不同的,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在日日普通的生活中体验丰富,可以活在当下,从细节中感知生命的美好,在变化面前拥有真实的淡定和沉着;而一个高情绪钝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麻木无感,在变化面前却经历极其强烈的情绪起伏,他们会恐惧,会痛苦,也会绝望,很难淡定沉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10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