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敢跟我离婚,你就别想见孩子了。”
“如果你不听我的,我就死给你看”
“我好难受,看看你让我变成什么样子了……”
“我会帮你,只要你答应……”
在《情感勒索》这本书里,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也是本书的作者,提出了情感勒索的概念。有书里总结到, 情感勒索者以我们的意愿、健康和快乐为代价,不断地利用操纵的手段来迫使我们妥协,以满足他们的要求。此时勒索者与他人日常的沟通交流,就变成了对他人极其有害的行为,即“情感勒索”。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总结出情感勒索者的四种形态,并分析了情感勒索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运用对抗情感勒索者的策略,改变不健康的相处模式,从而摆脱情感勒索的伤害。
情感勒索者因为内心极度缺乏感,所以形成了从他人身上获取安全感的习惯,一旦对方跟自己发生意见分歧,他们就会采取一些极端行动,来迫使对方答应他们的要求。
另一种勒索者恰好相反,因为从小到大没有经历过挫折,无法容忍挫折的出现,面对问题,他们不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不知如何面对挫折,从而用情感勒索的方式操控他人。
情感勒索者会让我们背负恐惧感、责任感、罪恶感,从而破坏自我完整性,降低自尊和幸福感。所以我们一起来看看情感勒索者的四种形态,遇到他人情感勒索时,用不一样的回应方式和沟通技巧,杜绝情感勒索的发生。
⒈第一种情感勒索—— 施暴者
“施暴者”又分为“积极施暴”和“消极施暴”两种。
①积极施暴者
只要稍有言语上的不满意,或者行为上的不顺眼,积极施暴者立马就会采取当场发火, 用大声吼叫、威胁、恐吓等方式表达不满。
这类情形在生活中是不是很熟悉,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丽兹和丈夫由最初的浪漫相遇,到后来的毫无感情,甚至是互相折磨,她在万分沮丧之下向丈夫提出了离婚。
没想到从前温和体贴的丈夫立刻暴怒起来,叫嚣着“只要一离婚,你什么东西都拿不到,我的律师还会让你永远都见不到孩子!离婚?你想都别想,也别轻举妄动!”
面对暴怒的丈夫,丽兹只能放下离婚的念头,束手无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遭到身边最亲近的人“积极施暴”。“你要是敢不听我的,你就别想出去”,“你要是不按我说的做,我们马上就分手”……
②消极施暴者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 消极施暴者他们从不用言语表达感受。 到目前为止,最令人无法招架的情感勒索者就是这种人了,因为他们从不说出自己的感觉。
与积极施暴者相反,消极施暴者总是用冷漠的态度对待我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暴力。
书中也提到作曲家吉姆的例子,每当吉姆生气的时候,他都会一言不发,用阴暗无比的表情转身离开,用力关上书房的门,把音响开到震天响。
苏珊说,面对这样冷冰冰的酷刑,几乎每个人都会缴械投降。 你最关心的人,最清楚你的死穴在哪里。最亲近的人,会把你拖进最持久的战役。
看到这里,我会想到自己曾经就是一个资深的消极施暴者。因为最亲近的好朋友没有答应我的请求,我很决然的断绝了跟她的联系。因为对方没有按照我的想法来顺从我,我就会闷闷不乐,沉默寡言。
不管是积极施暴者还是消极施暴者,他们都是以自身需求为基础,采用情感勒索的方式,让他人感到恐惧害怕,从而妥协。
⒉第二种情感勒索—— 自虐者
自虐者往往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引发对方的责任感和愧疚感,从而迫使他人屈服,以此达到满足自己行为的目的。
书里提到,“别跟我吵,我要得抑郁症了。”“你得哄我开心,不然我就辞职不干了。”“如果你不照做,我就不吃饭,不睡觉,不喝水,不吃药,我要毁掉自己。”“你敢离开我,我就自杀。”以上都是自虐者可能使用的威胁方式。
自虐者会引发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愧疚感。一旦陷入困境或沮丧,我们必须要付出责任和关心,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以及所有的不愉快。
自虐者在我看来,就是情感绑架。书里讲到一个故事,有一些中年父母,他们正在为成年子女不愿去工作或上学,甚至是快要败光家产而苦恼。
这些父母不管多努力想要改变子女的想法,都会感受到庞大的压力。“好,那我走好了,我睡大街也能过得很好!反正你们从来都不爱我。”
受到这样言语威胁的父母,当然只好同意维持现状,即使这样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好。
自虐者就是用这样的情感绑架,来告诉父母,你们非要我去工作或者上学,就是不爱我,那我只能去睡大街,就是你们害了我。
⒊第三种情感勒索——悲情者
悲情者,顾名思义,这类情感勒索者,往往扮演着苦情的角色,最厉害的地方就是 “诛心” 。
书中描述过这样一个画面,一名苦着脸的女性独坐在一间阴暗的公寓中,痴痴地等着孩子打电话来。等孩子终于打电话来时,她会这样说:“我怎么样?你问我怎么样?你们都不打电话来,也没有人来看我,我看你们连自己的妈都忘了。我可能得把头卡在炉子里,你们才会来看看我!”
悲情者会用高超的言行举止,暗示对方,如果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思做,他们就会因此伤心难过,痛苦受罪,总之一切根源都是我们的错。
作者告诉我们, 悲情型的人表面上看来好像很脆弱,事实上,他们是一种沉默的暴君。 他们不会大吼大叫或故作姿态,但是他们的行为却会使我们受伤、困惑和愤怒。
⒋第四种情感勒索——引诱者
引诱者通常不被人们所察觉,他们会 暗示给我们一些帮助或好处,但前提是我们要顺从他的要求,否则什么都拿不到。
书里讲述了一位极有抱负的剧作家朱莉和一位引诱型情感勒索者周旋的经过。一开始,男友不断的赞美、鼓励朱莉,并许诺会给她介绍认识一些制片人。朱莉对男友感到依赖,并对他提供的资源十分动心,于是答应试着照他的话去做。
可是每次只要她一靠近目标,男友就会想办法让她无法完成,并且还会提出其他的要求。朱莉终于认识到,这样的考验是永远不会结束的。
正如苏珊所言, 引诱者不会免费赠送任何东西,所有包装得漂漂亮亮的礼物后面都牵着一条绳子。你想得到这些东西,就得耐心跟着他们的指示做。
以上就是情感勒索者的四类形态,小伙伴们可以对比看看,自己有没有深陷其中呢,下一篇,我们继续认识情感勒索者的手法,以及如何运用SOS策略,来摆脱情感勒索。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真的就是让我认识到自己曾经或者现在,都在不经意间对身边最亲近的人进行情感勒索。
苏珊提醒了我们, 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是最大的。这是因为我们互相知根知底,就算并非有意,也清楚能怎样利用彼此心理和情感上的弱点来达到目的。
愿我们都能在生活的历练里,愈发自信和坚强,远离情感勒索。
情感心理学(Psychology Of Emotion)是心理学中研究人的情感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如何消除人类在有外界或自然产生的情绪的紧张和压力的情绪,恢复人们健康健全的人格。 心理学基本概念: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我们一直将情绪和情感作为一个统一的心理过程来讨论,但从产生的基础和特征表现上来看,二者有所区别。 首先,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哭、笑等情绪表现,而且多与食物、水、温暖、困倦等生理性需要相关;情是在幼儿时期,随着心智的成熟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多与求知、交往、艺术陶冶、人生追求等社会性需要有关。因此,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会有情感。 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情绪常由身旁的事物所引起,又常随着场合的改变和人、事的转换而变化。所以,有的人情绪表现常会喜怒无常,很难持久。情感可以说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验,如对一个人的爱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变的。因为如此,情感特征常被作为人的个性和道德品质评价的重要方面。 最后,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人在情绪左右下常常不能自控,高兴时手舞足蹈,郁闷时垂头丧气,愤怒时又暴跳如雷。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深沉而且久远,不轻易流露出来。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们时常把情绪和情感通用。一般来说,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当人们干一件工作的时候,总是体验到轻松、愉快,时间长了,就会爱上这一行;反过来,在他们对工作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之后,会因工作的出色完成而欣喜,也会因为工作中的疏漏而伤心。由此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
所谓"情感型性格"其实就是指"感性人格"。
——"感性"是指人情感丰富,多愁善感,能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感受力很强,能体会到任何事物情感的变化。
——感性的人其感情丰富、情绪外显。易被外部的人或事所感动,情商高,移情通感能力很强,在不同的场合呈现出相应的情绪特征(情绪化),由此让交流更加的融洽通畅。
——同时,感性体现了一种人性化的处事对人法则,是对功利理性原则的反动,可以树立亲和型的权威。
优点:
——1、亲和力强,容易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
——2、感情丰富,多愁善感、易受人影响而至同悲同喜,情绪随环境同步变化;
——3、有人情味,受人恩惠必会反哺以酬;
——4、心软善良,易被事物的表象感动,怀有悲天悯人、乐善好施的情怀;
——5、情感细腻,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觉察到别人注意不到的的细枝末节;
——6、感受力强,对环境敏感度高,如:他人的情绪、氛围变化等等;
——7、艺术天赋高,善于形象思维,在艺术天赋方面常常会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对于情节、场景、画面、色彩常有出乎意料的构思,如:作家、画家大都是性格较为感性的;
——8、浪漫,在个体思维里对现实世界感到不满,对未来充满期望和追求,理想远大,具有不甘堕落的个人英雄主义情怀。在生活中放纵情感、追求诗意般的生活,人生充满着许多的幻想、生活不拘小节(情侣关系而言)。
——9、具有感染力,言行常常能引起别人产生相同思想感情的力量,启发他人的思想创造与激励起他人的情感彭拜。
缺点:
——1、多愁善感,感性的人都喜欢联想,密切关注自己在乎的人或事,常常将对方的言行细节联系己身,由此产生或好或歹的联想,从而导致自身情绪忽高忽低的状态;
——2、感情用事,遇事常常是心所想而行所必,不考虑客观现实是否允许,常为此碰壁;
——3、主观,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意识,常以自己的喜恶为选择标准,不考虑相关人员的接受程度一意孤行,由此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4、情绪化,心理状态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引起情绪波动,喜怒哀乐常在不经意间转换,呈现出喜怒无常的人格特征;
——5、心理承载力低下,个体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低下,缺乏适应逆境的容忍力、耐力和战胜力。在逆境中喜欢抱怨,甚至口出恶语以宣泄心中的愤懑与不满;
——6、直线式思维,以一种单维的、定向的、视野局限,思路狭窄思维方式直接剖析事物,缺乏辩证的思维方法,以一点、一面的表象直接将事物定性在非黑即白的性质之上,从而误导事物的发展路线,在客观上获得自我实现的效果;
——7、环境适应力低下,感性的人大都是理性主义者,他们心目中的世界都是理想化的,因此其处世方式中常常以自身认知去对待客观现实,由此导致认知与现实存在巨大落差,常常四处碰壁。
情感钝化型人格是一种人格障碍,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缺乏同情心、冷漠和缺乏情感反应。这种人格特征表现为将别人视为工具、目标或娱乐,而不是真正的人。
情感钝化型人格的特征包括:
1 缺乏同情心和共情能力:情感钝化型人格的人对别人的痛苦和苦难感到漠不关心。他们无法感同身受,也不能真正理解别人的立场。这使得他们在社交交往中缺乏适当的反应和应对。
2 自我中心:情感钝化型人格的人通常很难关注别人的需求或感受,只关注自己的事情。他们可能显得自私或自我膨胀,缺乏成就感和满足感。
3 缺乏情感表达:情感钝化型人格的人通常表现出冷冰冰的外表,不轻易表达情感。他们可能很难与别人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而且可能让人感到孤立和孤独。
4 没有内疚感和自责:情感钝化型人格的人可能表现出不负责任、无责任感、不诚实,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伤害而感到内疚或自责。
5 明显的非常规且有害的行为:情感钝化型人格的人可能表现出明显的敌对行为、破坏性行为、意志波动、冲动和偏执行为。
总的来说,情感钝化型人格的特征表现为缺乏对人性的基本信任和对情感和情感表达的缺乏。这些特征可能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和职业生涯中遇到困难,甚至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失落和失望。然而,如果认识到自己的情感钝化型人格特征,寻求到合适的治疗和支持,他们可以慢慢地改变这些特征,从而获得更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成功的职业生涯。
在莫泊桑的《项链》中,情绪、情感、认知和人格等心理知识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感情的变化:故事的主人公玛蒂尔德最初对她的生活非常不满意,因为她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财富。但是,当她有了邀请参加高级社交场合的机会时,她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感到非常兴奋和幸福。然而,当她失去了朋友借给她的一条珠宝项链时,她的情感又一次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变得非常焦虑和沮丧。
认知的偏差:玛蒂尔德在故事中的行为和决策都受到了她的认知偏差的影响。她常常把自己和她的家人比较,并认为自己应该生活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中。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她不满足自己所拥有的,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享受,并最终陷入了困境。
人格特质:玛蒂尔德的人格特质在故事中得到了深入的描绘。她是一个梦想家,总是想象着自己过着更好的生活。她也是一个自私的人,她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并经常忽视她的丈夫的感受和需要。
情感的影响:项链的失窃对玛蒂尔德的情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感到沮丧和绝望,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可能无法赔偿她朋友借给她的项链。她因此感到异常焦虑和不安,这种情感影响了她的行为和思维,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综上所述,莫泊桑的《项链》中深刻描绘了人物的情绪、情感、认知和人格等心理特征,通过这些描绘,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了故事中的主人公和她所经历的种种困境。
答案:A
精神状态、人格类型、应激水平、思想、情感、动机属于心理评估要素。心理是指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共同指导下,综合运用谈话、观察、测验的方法,对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现象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分析的总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