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适合恋人一起看的电影?

有哪些适合恋人一起看的电影?,第1张

1、《沉静如海》

一段沉默却汹涌的爱情,他们的对白仅有一句“再见”。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男主角是纳粹德国军官,女主角是法国钢琴教师。战争让他们相遇,也让他们分离。该片是一部平静中略带伤感的**,其中爱情让人回味无穷,这是平静而深沉的爱,掩于岁月,羞于唇齿。

2、《亲爱的, 不要跨过那条江》

这部影片讲述了89岁老奶奶姜溪烈和比她大9岁的老爷爷赵炳万夫妇的故事。一段平淡质朴、相濡以沫的爱情,经过岁月洗礼依然纯真如初,太难得。据说几乎每位观众离开戏院都泪流满面。该片上映后引发轰动,创造了韩国独立**破10万人次的历史最快纪录、韩国影史独立**突破百万人次票房的最快纪录,打破了《牛铃之声》保持了五年之久的韩国多样性**最高观影人次纪录等记录,可见其被认可的程度。

3、《怦然心动》

斯人若彩虹, 遇上方知有。小编最喜欢女主的执着细腻善良,对周围的人或者事物都能有自己的感悟,能坚持自己的立场,让人钦佩。该片根据文德琳·范·德拉安南的同名原著小说改编,描述了青春期中男孩女孩之间的有趣战争。于2010年8月6日在美国上映。**让人怦然,却不仅是心动,这部**,让我们相信爱情,不经意的一个擦身而过,也许就是一场值得书写的邂逅之旅。

4、《甜蜜蜜》(香港)

聚散离合、百转千回的爱情,随着时代动荡而变换。张曼玉的惊人演技,颜值巅峰的黎明,每一个镜头都给人以难以忘怀的感觉和超美的视觉体验。20年过去了,这依然是大多数人看过的最好的爱情片。无论迷失与相逢,对于爱情而言,都是最美妙的游离时刻,这种略带刺激的感觉,从始至终都充斥在爱情**《甜蜜蜜》中,让几代观众欲罢不能,直接把影片推上了爱情经典的神坛。

5、《横道世之介》

世之介的朋友加藤说,“现在想起来,光是遇到那家伙,就感觉自己赚到了。”这部该片讲述了二十世纪80年代,前往东京上学的大学生横道世之介与富豪千金与谢野祥子之间的爱情故事。**没有刻意煽情的情愫,治愈又温暖,看得开心却又流泪。男主角普通却真实,就像你身边的朋友。这是一部叙事平淡、情感细腻的原味片,因为普通,所以隽永!

6、北非谍影(又名《卡萨布兰卡》)

这是一段经典的三角恋。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商人里克手持宝贵的通行证,反纳粹人士维克多和妻子伊尔莎的到来使得里克与伊尔莎的旧情复燃,两人面对感情和政治的矛盾难以抉择的故事。该片被美国**协会评为,影史百大爱情**之首。在第16届奥斯卡奖颁奖礼上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三项奖项。这部一部永远不会老的**,值得回味。里面经典台词很多,最喜欢这句“世界上有那,么多小镇,小镇里有那么多酒馆,可她,偏偏走进我的。”

7、《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根据简·奥斯汀同名小说改编,由凯拉·奈特利、马修·麦克费登、唐纳德·萨瑟兰等联合主演。该片于2005年9月16日在英国上映,讲述了19世纪初期英国的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五姐妹的爱情与择偶的故事。影片中英伦田园的风景太精致迷人,每一刻都美得心醉。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的误解偏见,经历悲欢离合,最终走到一起。

8、《真爱至上》

这部**被称为圣诞必备佳片,**主要讲述10个爱情故事窜成的喜剧杂烩。一个个动人的英伦爱情故事交汇出浪漫、甜美、幽默的圣诞前夕。其中英国首相首日到唐宁街上班,就迷上递茶给他的俏下属。英国首相的姐姐结婚多年,怀疑老公不忠等等。豪华的明星阵容,云集了英国几乎所有的著名演员,诚意满满逗你笑。这部**,温暖了许多人。

9、《 恋恋笔记本》

爱情没有那么多借口,如果不能圆满,只能说明爱的不够。《恋恋笔记本》是导演尼克·卡萨维茨2004年的一部爱情片。改编于美国小说家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的同名小说,由莱恩·高斯利、瑞秋·麦克亚当斯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4年6月25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一对青梅竹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历劫重逢,这段刻骨铭心的故事由一名天天来探望住在疗养院病人的老先生笔记本中娓娓道出,随着故事水落石出,显然这名躺在病床上的老太太就是故事中的女主角,而说故事者正是求婚的人。看似俗套的爱情故事却给人不负时光的爱情体验。

10、《你的名字》

这是新海诚执导的一部动漫**,本片为2016年度日本本土影片票房冠军,新海诚从未让人失望。作品讲述了男女高中生在梦中相遇,并寻找彼此的故事。这是一部92分的神作,画面精美,几乎每一帧都是壁纸素材,故事感人,爱情记忆,久别重逢,妙不可言。它演绎了怦然心动的纯爱,感动了无数的观众,赚足了泪点,绝对是值得多刷的。

http://wwwcccpismcom/

:《告苏联人民书》

苏联公民们:

在我们祖国和我国各族人民命运面临严峻危急的时刻,我们向你们发出呼吁!我们伟大的祖国面临致命的危险!由戈尔巴乔夫发起并开始的改革政策,原想作为保障国家迅速发展和使社会生活民主化的手段,却因种种原因已走入死胡同。失去信仰、冷漠和绝望取代了最初的热情和希望。各级政权失去了居民的信任。在社会生活中,玩弄权术取代了对国家和公民命运的关心。对国家各级机构进行恶毒的嘲弄。整个国家实际上已失去控制。

出现了极端主义势力,它们奉行消灭苏联、瓦解国家和不惜一切代价夺取权力的方针,它们利用赋予的自由,蹂躏刚刚出土的民主萌芽。赞成祖国统一的全民投票结果遭到践踏。利用民族感情进行无耻的投机,只是为了掩盖他们的野心。无论是本国人民今天的灾难,还是他们明天的前途,都不能使那些政治冒险家动心。他们制造精神政治恐怖气氛,企图用人民信任的盾牌来掩盖自己,然后却忘记了,受他们谴责和被他们搞乱的联系是建立在人民更为广泛支持的基础之上的,它经历了几百年历史的检验。现在,那些实际上企图推翻宪法制度的人,由于在族际冲突中死亡数千人应对他们的父母负责,50多万难民的被摧毁的命运应归罪于他们。由于他们,苏联人失去了安宁与欢乐,苏联人昨天还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家庭里,今天却成了自己家中被抛弃的人。

应由人民来选择社会制度,但有人企图剥夺他们的这一权利。

有些人手中握有权力,却不把权力用于关心每位公民和全社会的安全和幸福,而是把它用来谋求与人民格格不入的利益,用作无原则的自我肯定的手段。滔滔不绝的话语、堆积如山的声明和许诺只能突出地证明他们所做的具体工作微乎其微。权力的膨胀比任何其他膨胀都更为可怕地破坏着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每位公民都对明天越来越失去信心,对自己孩子的未来感到深切担忧。

权力危机对经济产生了灾难性影响。以混乱的、自发的方式滑向市场引发了利己主义——地区的、部门的、集团的和个人的利己主义的大爆发。法律战和鼓励离心倾向导致了几十年形成的统一的国民经济机制的破坏。其结果是绝大多数苏联人生活水平锐降,投机倒把和影子经济猖撅。早就应该告诉人民真实情况了:如果不采取紧急的、坚决的措施稳定经济,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势必出现饥饿和新一轮贫困,这距离大规模出现自发性的不满及其破坏性后果仅一步之遥。只有不负责任的人可以寄希望于国外的某种援助。任何施舍都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只有用我们自己的手才能拯救我们自己。该是用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作出的实际贡献来衡量每个人或某个组织的威望的时候了。

多年来,我们从各方面听到对忠于私利的诅咒,对关心个人权利和对其社会保护的诅咒。实际上,人被贬低,在实际权利和可能性方面受到侵害,达到绝望地步。根据人民意志的表达而建立的一切民主制度眼看着丧失意义和效力。这是某些人有目的的行动的结果。他们粗暴地践踏苏联基本法,实际上进行违宪的变革,醉心于建立不受约束的个人独裁。地方行政机构、市政府和其他违反法律的机构日益擅自取代由人民选出的苏维埃。

劳动人民权利遭到攻击。劳动、教育、保健、居住和休息的权利都成了问题。就连人们起码的人身安全也日益受到威胁。犯罪现象迅速增加,而且是有组织的并日益政治化。国家陷入暴力和不法行为的深渊。在国家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大规模宣传色情和暴力,这威胁着后代的健康和生活。数以百万计的人们要求采取措施制止犯罪和令人愤恨的不道德行为。

苏联政治和经济形势的日益不稳定破坏着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在某些地方可以听到复仇主义的腔调,提出修改我国边界的要求,甚至还发出瓜分苏联和可能将苏联个别设施和地区置于国际托管的呼声。这是令人痛苦的现实。昨天,在国外的苏联人还感觉自己是一个有影响的受尊敬的国家的体面的公民;今天,他常常觉得是二等外国人,对他常常投以蔑视或怜悯的目光。应当全面恢复苏联人的骄傲和荣誉。

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意识到破坏我们国家的危机的深度,它担负起了对祖国命运的责任并决心采取最重大的措施使国家和社会尽快走出危机。 我们保证对新联盟条约草案进行广泛的全民讨论。每个人都将有权利和机会在平静的气氛中思考这一极其重要的文件并对这一文件作出决定,因为我们伟大祖国的人数众多的各族人民的命运将取决于这个联盟是什么样的。

我们打算立即恢复法制和秩序,结束流血事件,无情地对刑事犯宣战,根除诋毁我们社会和贬低苏联公民的可耻现象。我们要清除我们各城市街道上的犯罪现象,结束盗窃人民财产的人的胡作非为。

我们主张真正的民主过程,主张能导致革新我们的祖国、经济和社会繁荣的彻底的改革政策。这种繁荣能使我们祖国在世界各国大家庭中占有应有的地位。

国家的发展不应该建立在居民生活水平的下降上。在健康的社会中,一切公民生活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成为一种准则。

我们不放松对加强和保护个人权利的关心,我们将集中注意力来保护最广大阶层居民的利益,保护那些受通货膨胀、生产紊乱、贪污腐化和犯罪行为危害最深的人的利益。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有多种结构的特点。我们还将支持私人经营活动,向其提供发展生产的和服务行业的必要条件。

我门首先关心的是,解决食品问题和住房问题。将动员现有的一切力量来满足人民这些最迫切的需求。

我们呼吁工人、农民、劳动知识分子和全体苏联人民在最短期限内恢复劳动纪律和秩序,提高生产水平,以便今后坚定地向前迈进。我们的生存和我们子孙的前途、祖国的命运均取决于此。

我们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并将始终不渝地遵守我们承担的一切义务。我们对任何人都没有任何要求。我们愿意同世界上所有的人生活在和平与友谊之中。但是,我们坚定地声明:永远不允许任何人侵犯我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任何用专横的语言同我国谈话的做法,无论这种做法来自何人,均将受到坚决的制止。

我们多民族国家的人民世世代代都充满对自己祖国的自豪感,我们没有对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感到惭愧,并且认为用这种精神使我们这个伟大国家的这一代公民和今后几代公民成长起来是自然而然的和合乎规律的事情。

在这个祖国命运的紧要时刻无所作为就意味着要对悲惨的、真正难以预料的后果承担严重的责任。每一个珍视我们的祖国、希望在平静和充满信心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不接受继续进行血腥的族际冲突、想看到自己的祖国成为独立和繁荣的国家的人,都应当作出唯一的、正确的选择。我们呼吁全体真正的爱国者、善良的人们终止目前的混乱时期。

我们呼吁苏联全体公民意识到自己对祖国承担的义务并大力支持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支持在使国家摆脱危机方面作出的努力。

我们将以感激的心情接受社会政治团体、劳动集体和公民提出的建设性建议,认为这是这些单位和公民爱国、愿意以实际行动参加恢复各兄弟民族在统一大家庭中的永久友谊与振兴祖国的表现。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 1991年8月18日

希特勒犹太人有恨之入骨的情感的原因:

50年来,人们对希特勒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屠杀600万犹太人这一历史悬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现在欧洲颇见流行的观点有二:一是“目的论”;二是“机能论。”然而,从他们分持的这两种观点的实质内容来看,在历史逻辑上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存在与史实明显相悖的现象。

“目的论”者认为,希特勒杀害犹太人是出于争霸世界的目的,这是一种按常规逻辑的推论。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希特勒为什么不反对其他反抗其争霸世界的民族实行像对待犹太人那样的灭绝政策呢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清楚,二占期间,欧洲各国人民包括德国人民在内,为了反对希特勒争霸世界的企图及其法西斯暴行,进行了英勇不屈的半争。欧洲各国民族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已经构成了希特勒横行的严重障碍。但是纳粹党徒们自始至终却没有像对待犹太人那样来对待这些欧洲当地民族,也就是说,希特勒自始至终没有对这些当地民族采取种族灭绝政策和暴行。人们不禁要问,希特勒为了实现自己的罪恶目的,为什么只对犹太人采取了这一惨绝人寰的暴行,反而对有碍于其目的实现的其它民族“网开一面”呢显然,“目的论”者的推论忽略了这一史实的特定逻辑性。

“机能论”者认为,数百万犹太人惨遭杀害是法西斯在战事失利之际一种报复心理及补偿心理驱使的行为。这种推论更显得乏力。二战史实显示,纳粹德国在战事上的真正失利,应当以1943年2月2日结束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为标志。客观地说,在此以前,德军在军事上一直处于进攻态势,纳粹德国领导集团内部在战略思考上甚至连战事失利的预感都不存在。但是,法西斯在战事失利以前的时间里,早就开始了屠杀犹太人的罪恶。1939年9月,二战爆发不久,德国法西斯占领波兰后,残酷杀害了无数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其中绝大多数是波兰籍犹太人。1941年6月23日,“旺湖会议”通过“最终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决议之时,纳粹德国在欧洲战场上,军事实力仍处于优势。这史实无可辩驳地告诉人们,希特勒屠杀数百万犹太人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逐步升级的暴行。

实事求是地讲,不论是“目的论”还是“机能论”,均未跳出通常人们在社会历史领域探讨历史事件的一般思维框架的束缚。人们在考察人的行为或历史事件、探索其产生的原因时,往往首先考察其动机如何。至于为什么产生如此这般的动机,而不产生如此那般的动机则探究得不够。“目的论”或者“机能论”,虽然它们的具体内容各异,但就二者的实质而言都可归到“动机论”之列。其实,寻得动机只是认识人的行为或历史事件的入门。若能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就不仅能挖掘到真正的原因,甚至有可能证实自己原先发现的动机是否确切,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看法。实践告诉我们,人的动机在很大的程度上还不是产生行为的原因,动机只是原因到行为的中介,原因是复杂的。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失,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都有其深刻的背景和现实原因。人的行为、历史事件也莫不如此。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但这不等于说目的性就一定是构成行为的原因,最多也只能权当原因的某一要素,甚至有的情形其目的就是其行为本身。就其全部内容而言,原因无一不是深沉的。希特勒杀害600多万犹太人,其目的显而易见,那就是要灭绝犹太民族,究其原因的话,那就是必须回答他为什么要灭绝犹太人。

从史料上分析来看,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的暴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互相联系而又逐步升级。

第一阶段:自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到1938年11月9日上演“砸玻璃之夜”丑剧的前夕为止。这一阶段,纳粹德国反犹的核心是从限制到剥夺犹太人的公民权利,从形式上讲,基本上保持着“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温和”状态,实质却是为他们为最终消灭犹太人扫清经济上和政治上的障碍。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当选为德国总理,此后,就开始了他疯狂迫害犹太人的行动,从此,灾难就降临到犹太人头上。最初,纳粹德国采取抑制犹太人的措施。主要是禁止犹太人当公务员、法官、律师、医生等;不许犹太人进入公共娱乐场所;不向犹太人商店购买商品。这一政策的实施,限制了犹太人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权利,使德籍犹太人的社会地位降为“次等公民”。

1935年9月15日,纳粹党在纽伦堡召开了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使抑制犹太人的政策进一步升级。希特勒在会上宣布了剥夺犹太人公民权新法律,使犹太人再次由“次等公民”降为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国家居民”,从此失去了作为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一切法律保障。接着,纳粹德国根据这个新法律,强行把这些“国家居民”驱赶出境,移民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从而完成了从限制到剥夺犹太人权利的升级。

第二阶段:自1938年11月9日的“砸玻璃之夜”至1942年1月20日的“旺湖会议”为止。这一阶段,纳粹德国反犹的核心是从基本人权上剥夺犹太人作为人的生存权利,形式上完成了对犹太人从财到命、从灵到肉的浩劫的一切准备,即守成了由“文”到“武”的浩劫的过渡,最后剩下的只是最终从肉到体上消灭犹太人了。

1938年11月9日,经过希特勒及戈培尔等人的精心策划,由纳粹领导集团的导演和怂恿,爆发了史称“砸玻璃之夜”(又译“水晶之夜”)的反犹惨案。这天晚上,德国各地以及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走上街头,挥舞棍棒,对犹太人的住宅、商店、教堂进行疯狂地打、砸、抢、烧,公然迫害和凌辱犹太人。在这一惨案中,据统计有36名犹太人被杀害,36名重伤,267座教堂被焚毁,7500余家犹太人商店被捣,3万余名犹太男子在家中被捕,押往达豪、布痕瓦尔德和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嗣后均被害或折磨致死。经济损失仅砸玻璃一项就高达600万马克之巨。

丑剧发生后的第3天,纳粉德国的多名部长在戈林的召集下,召开了一个专门研究犹太人的会议,策划着剥夺犹太人作为人应有的尊严和权利。迫使犹太人把焚毁的教堂清除干净,修成停车场供德国使用;强制每个犹太人佩带一个具有侮辱性质的标记;强迫受迫害的犹太人向纳粹赔偿10亿马克。正如有的史学家所说:“这次暴行和接着根据其目标所采取的措施使得没有任何组织的犹太人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1939年9月,纳粹德国侵占波兰,大肆杀害犹太人,从此,开始了大规模实施杀害犹太民族的行动计划。次年春天,纳粹德国领导集团在积极策划对犹太民族的种族屠杀时,把这项罪恶的任务交由党卫队的保安处和秘密警察的特别行动队执行。

1943年6月23日,苏德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岁月,同时,希特勒掳杀犹太人的罪行进一步加剧。跟在进攻部队后面的党卫队和特别行动队采用了世界上最野蛮最残忍的手段来消灭犹太人。这些被害的犹太人全是在毫无防范的情形下遭杀害的。据一名叫莱斯基的党卫队高级军官、俄罗斯中部警察指挥官后来证实:“令人吃惊的事实是,他们毫无准备,完全被打个措手不及。先前制造的说法是犹太人正阴谋独霸世界,有高度的组织。此事证明这全是谎言。没有一个民族对自己的灾难竟如此不加防范。什么准备也没有,绝对没有。”灭绝行动按原计划例行公事式地从容进行,到了一处,他们“立即从当地居民中得到拉比和知识分子的名字,召他们来,命令他们去召集当地所有的犹太人来登记、注册,以便于重新安置。犹太人居民对纳粹的计划一无所知,往往信以为真。”证词中所说到的“重新安置”就是指残杀、活埋和押送集中营。这名指挥官还叙述了其中的惨景。由于当时苏联的传播媒体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规定,没的报道纳粹的反犹罪行,使得大多数的苏籍犹太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死神已经临头,而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束手待毙。在整个欧洲战区,一场对犹太人的掳杀性浩劫全面拉开了。

第三阶段:自1942年1月20日,臭名昭著的“旺湖会议”开始至二战反法西斯战争使纳粹德国的覆灭为止。这个阶段,纳粹德国反犹的核心是“最终解决”犹太人,形式是彻底的残暴、骇人听闻的残杀,实质就是最终实现灭绝犹太人。

1942年1月2日,在纳粹秘密警察头子海德里希的主持下,召集了包括盖世太保头子缪勒在内的14个部门的高级官员,在旺湖(又译万湖)旁边的一座别墅里开会,研究布置大规模系统屠杀犹太人的计划,会议通过了“最终解决”的办法是把犹太人运到东方劳动,“其中大部分毫无疑问是将通过自然减少的方式消灭”,“对于最后留存的抵抗最强的那部分人,必须以相应的方式处置”。说穿了,“最终解决”的办法,一是把犹太人毒死或折磨致死,二是酷刑处死,一句话就是最终消灭。

“旺湖会议”后,纳粹德国全面实施了大规模灭绝犹太人的措施。根据当时负责搜捕和消灭犹太人的党卫队一级突击队长艾希曼1944年8月的一次谈话证实,那时死于灭绝营的人数有400多万,被用其他方式杀死的人数有200万。其中除了极少数其他民族的反法西斯人士外,绝大多数是犹太人。

追述历史,是为了说明问题。上述史实表明:①在希特勒独裁统治的12年多的时间里,他所推行的一系列反犹灭犹政策,都是旨在剥夺犹太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直至肉体上灭绝他们。所有这些,只是形式和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存在实质性的区别。当一个人被剥夺了作为人的各项生存权利时,从肉体上消灭就只剩下时间的问题了。所以,完全可以这么说,希特勒的杀机贯穿了其反犹灭犹的逐渐升级的三个阶段之中。如果硬要加以区别的话,那么,第一阶段可谓是为杀机作各项准备;第二阶段则是显露杀机;第三阶段应该定性为全面实施杀机。“旺湖会议后,纳粹屠杀数百万犹太人只能看作是希特勒“最终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最终一步。实际上,种族报复、种族仇杀早就开始了。②希特勒的杀机是针对灭绝整个犹太民族的,而对其他民族从未开启此杀机。这绝不是他的仁慈。这里面深藏着希特勒制造这个历史之谜的特定逻辑性,这就成了我们解开这个历史悬案的契机。

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的挪威,有很丰富的民间音乐,其中有古老的叙事歌曲,反映劳动和日常生活的歌曲仨4及宗教歌曲等。在中世纪,挪威民间已有多种乐器流传,如弹拨乐器竖琴、弓弦乐器菲德尔以及各种管乐器等。所演奏的乐曲主要是一些民歌和民间歌曲。常见的有两拍子的哈灵舞曲、三拍子的斯普灵加尔舞曲、缓慢的古典甘加尔舞曲和婚礼进行曲等。挪威的专业音乐文化在中世纪基本上是在教会范围内活动。12世纪时,在奥斯陆、卑尔根和斯塔万格等地建立了教会的神学院,向教士传授格列高利圣咏。挪威的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和19世纪挪威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族意识不断高涨的历史背景相联系的。19世纪下半叶,挪威出现了引人瞩目的民族乐派,并取得具有世界声誉的艺术成就,成为欧洲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

挪威民族乐派的形成是经过许多音乐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代表人物是E格里格。1814年,挪威脱离丹麦从属于瑞典后,在民族运动日趋高涨的形势下,产生了一些早期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R 诺拉克 是挪威国歌的作者,也写过若干钢琴曲、歌曲和配剧音乐。他一生致力于对挪威民间音乐的收集研究,积极倡导发扬民族文化。但由于早逝,他在音乐上的许多理想未能实现,而由格里格和J斯文森(1840—1911)继承下来。诺拉克是格里格的好友,他的艺术观对格里格产生了深刻影响。格里格在创作上概括了挪威音乐文化的发展成果,写出许多出色的钢琴音乐、声乐、室内乐和乐队作品,这些作品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享有世界声誉。斯文森善于在自已的创作中吸收挪威民间音调,他的重要作品包括两部交响曲、交响诗《索拉海达》和4首《挪威狂想曲》。与格里格和斯文森同时期的挪威作曲家,尚有第1部挪威交响曲的作者O温特尔耶尔姆(1837—1931)。

19世纪末,挪威一些作曲家明显受到后期浪漫派、特别是R瓦格纳的影响,在创作上出现追求标题性的倾向。这些作曲家有JP塞尔默(1844—1910)、C辛丁(1856—1941)、G谢尔德鲁普(1859—1933)和H博尔格斯特勒姆(1864—1925)等。20世纪 ,挪威的作曲家们在继承民族乐派传统的基础上,致力于把现代写作技巧和挪威民族风格相结合的探索。在这方面引人注目的作曲家有DM约翰森(1888—1974)。他写过4部大型声乐作品,1部交响音诗,1部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若干无伴奏合唱昌和钢琴作品,他的清唱昌剧《沃卢斯帕》颇有影响。H塞韦鲁德(1897— )是另一位重要的挪威现代作曲家,他的创作主要有大型声乐作品、乐队组曲和钢琴音乐。在反法西斯战争时期,塞韦鲁德以他的创作投入斗争,写出了像《革命之歌》、《多洛罗萨交响曲》这样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除上述2人外,在创作上较活跃的还有LI延森(1894—1969)、K埃格(1906— )、V瓦伦(1887—1952)、G特韦特(1908— )等。战后,现代主义的各种流派对挪威年轻的作曲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芬兰音乐在18世纪后半叶之前,基本上是存在于本土的民间音乐必自古以来芬兰民间就流行着一种称为“卡勒瓦拉”的诗歌吟唱必内容包括叙事史诗、抒情诗和宗教内容的诗或咒语等。这些曲调的音域较窄,一般在五度之内。另一种重要的传统民歌是“悲调”。这是一种由妇女演唱的风俗性的歌曲。虽然称为悲调,但并非仅仅表达悲伤的情感,也表达其他较为强烈的感情。它是民间婚丧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也有感恩和追思的悲调,以及送亲人出征的悲调等。在近代芬兰民间歌曲中,还有一种抒情性的“雪撬歌”。这是一种反映19世纪动乱时期芬兰农村的社会生活,演唱时变化自如的民歌。它们以小调居多,常常在群众性的劳动或娱乐时演唱。

芬兰的民间乐器有古老的拨弦乐器康特列,弓弦乐器约希科琴和管乐器土奥希托尔维笛等。自19世纪以来,小提琴和单簧管在芬兰民间逐渐职代了传统的民间乐器。 20世纪初,手风琴已成为民间普遍使用的乐器了。民间器乐曲主要是舞蹈音乐。芬兰民间最流行的舞蹈是波尔斯卡舞及里尔舞。

18世纪下半叶,芬兰知识分子开始对民间音乐发生兴趣。19世纪时,收集和研究民间音乐的活动更加发展。对此作出重要贡献的有E勒恩罗特(1802—1884)、K科兰(1828—1871)、JFvon酱模835—1865)等人。20世纪收集民间音乐的重要音乐家有I克罗恩(1867—1960)、 A劳尼斯(1884—1959)和A韦伊塞宁(1890—1969)等。他们出版的芬兰民间乐曲有1 5万首以上。

芬兰最早的专业作曲家是E图林德贝格(1761—1814)和BH克鲁塞尔(1775—1838)。19世纪下半叶对芬兰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的有H韦盖柳斯(1846—1906)和R卡雅努斯(1856—1933),他们都在国外学习过音乐。韦盖柳斯是芬兰第1所音乐学院(1882,赫尔辛基)的创办人。他是借鉴西欧专业音乐教育的经验,发展芬兰专业音乐教育的代表人物;他在创作上受德国浪漫派的影响。卡雅努斯是作曲家和指挥家,他是芬兰第一个专业交响乐团的创立者;他在创作上广泛地运用芬兰的民间旋律,并采用民间诗歌中的题材,他的标题交响诗《卡勒瓦拉》即是一例。在韦盖柳斯和卡雅努斯的影响下,出现了芬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作曲家J西贝柳斯。他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广泛汲取了欧洲近代音乐文化的优秀成果,创作出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作品。他留下了7部交响曲和一些交响诗以及许多室内乐、器乐独奏和声乐作品。西贝柳斯对芬兰音乐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名作《芬兰颂》是世界公认的杰作之一。后来的一些作曲家都是在他影响下成长的,如T库拉(1883—1918)和 L马代托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芬兰的作曲家们比较重视对现代作曲技法的探索。其中较著名的作曲家有O梅里坎托(1893—1958)、Y基尔皮宁(1892—1959)、E恩格伦德 (1916— )、E劳塔瓦拉(1928— )、A索尼宁(1914— )和E阿尔托宁(1910— )等。

赫尔辛基是芬兰最大的音乐中心。从1950年起,每年6月在赫尔辛基举行一次"西贝柳斯音乐节”(今改名为"赫尔辛基音乐节”),届时许多国际著名音乐家前来参加活动。

丹麦音乐

丹麦位于波罗的海与北海之间,在14 15世纪时曾是强盛的国家,16世纪后开始衰落。丹麦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它的早期音乐文化史料流传下来的不多。在丹麦的考古工作中曾发现公无前800年的铜管乐器卢尔。但是现存最早的丹麦民族音乐史料,则比卢尔时代晚了2000多年。在这样长的历史中,丹麦音乐的发展,情况设有更多的史料可查。

现在人们掌握的丹麦音乐史料是中世纪后期(1300前后)的一种民间歌谣。它是建立在宗教调式上的单声部民间声乐作品,有多段歌词,每一段有叠歌,在内容上,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民间传说、英雄事迹、爱情故事以及颂扬帝王贵族等。19世纪初,在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这些流传在民间的歌曲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被学者们收集和整理出版。 16世纪以来,在丹麦的民歌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抒情歌曲。这种歌曲的内容往往和社会风俗有关,如爱情歌曲、历史歌曲、宗教歌曲、宣传道德的歌曲以及有关大自然景象的歌曲等等。 丹麦的民间器乐主要掌握在民间流浪艺人手中。他们在各种喜庆典礼上进行演出,用弓弦乐器、笛子和鼓为舞蹈伴奏。16世纪以来,在丹麦民间流行的舞蹈主要有三拍子的波尔斯卡、小步舞、马祖卡和波尔卡等。

丹麦的专业音乐文化,中世纪时主要在教会、宫廷和贵族阶层纪发展。格列高利圣咏在丹麦教堂中有很大影响。16世纪丹麦教会按照马了路德的教义进行改组,教会音乐也从格列高利圣咏转向新教众赞歌。在世俗音乐方面,比较重视吸收欧洲各音乐先进国家的艺术经验。尼德兰音乐家经常来到丹麦国王的宫廷中演出,他们把尼德兰复凋音乐的艺术成就带到了丹麦。在克里斯蒂安四世统治时期,还选派丹麦青年到国外学习音乐。例如M佩德松(约1580—1623)就曾到意大利向当时威尼斯著名音乐家G布克斯胡德学习。后来佩德松还留学英国。他回国后成为宫廷的重要作曲家,曾创作过一些弥撒曲、赞美诗和经文歌等。

17世纪对丹麦巴洛克音乐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作曲家和管风琴演奏家布克斯胡德。他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德国,并取得了驰名欧洲的艺术成就。当时哥本哈根的一些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使丹麦的管风琴音乐发展到接近北德风格。管风琴演奏家J洛伦茨还在哥本哈根举行了每周一次的管风琴音乐会。这是丹麦最早的公开音乐会活动。

18世纪丹麦的宗教音乐受到世俗音乐的影响,逐渐越出教堂的礼拜仪式,深入到民间的日常生活中去,在庆祝诞辰、举行婚丧典礼等活动纪都可听到宗教音乐。与此同时,丹麦的歌剧艺术逐渐活跃。当时主要是由法国和意大利音乐家在丹麦从事戏剧音乐活动,还未能产生成功的丹麦民族歌剧。

19世纪是丹麦音乐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浪漫曲、康塔塔、交响曲、室内乐、歌剧以及轻音乐等方面都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作曲家和作品。在声乐方面占重要地位的作曲家首推CEF魏泽(1774—1842)。他在丹麦音乐史上被誉为丹麦浪漫曲的创始人。他的创作虽处在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方兴未艾之际,但他的歌曲风格更接近于WA莫扎特。魏泽的浪漫曲,歌词多选自同时期丹麦诗人之作,音乐比较含蓄、优雅、柔和,体现了丹麦的民族气质。魏泽也写过大型的宗教康塔塔和歌剧作品。在魏泽之后重要的浪漫曲作家有P海泽(1830—1879)和PE朗格—米勒(1850—1926)。在交响音乐方面,最初的代表人物是N加德。他初露头角的作品是《莪相的回声》序曲。后来他又创作了《第一交响曲》。此曲以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为人们所称道。与加德同时期的另一位作曲家JPE哈特曼(1805—1900)也对丹麦的交响音乐作出了贡献。

20世纪丹麦音乐的发展趋于复杂,各种流派的音乐对丹麦音乐都产生过影响。丹麦音乐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较大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丹麦最著名的作曲家是C尼尔森。他写过6部交响曲、2部歌剧和其他许多作品。他是丹麦现代音乐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音乐家。除尼尔森外,重要作曲家还有E哈梅里克(1898—1951)、P希尔贝克(1888—1949)、J本特松(1897—1951)、F叙贝尔(1904—1955)和SE塔尔普(1908— )等。他们大都写过交响曲,其中哈梅里克的5首固定歌凋交响曲尤为著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有名的作曲家有HD科佩尔(1908— )、V霍尔姆博(1909— )和NV本特松(1919— )等。从50年代起,丹麦不少作曲家逐渐脱离了北欧传统,较明显地受到现代先锋派的某些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43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