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什么道理?

鸿门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什么道理?,第1张

一、故事梗概

刘邦项羽都是代领军队攻打秦朝,但是他们的力量是不一样的,刘邦还没写比不过项羽,但是刘邦的心态比相遇要好得多,在刘邦先拿下咸阳的时候,项羽已经气的不行了,觉得非常的生气,就派人去攻打函谷关。

但是刘邦确实很聪明的,而且心态也是非常的好,非常的沉稳,他了解项羽的性格,知道此时的项羽是非常生气的,于是他就想火上浇油一把,就派自己的将领去告诉项羽,他想要在关中成王。

其实他的意思无非就和项羽说要和他针锋相对,势不两立,所以项羽听到以后更是气的不行不行的,于是就对自己的士兵下命令,狠狠地攻打刘邦的军队。刘邦是肯定打不过项羽的,而刘邦的士兵数量非常的少。如果他们两队真打起来的话,刘邦肯定是失败的。

有一个人物叫做范增,告诉项羽说这是一个攻打刘邦的好机会,如果在这个时候不打败他,将来以后可能会很困难,因为之前的刘邦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自从他进入关中以后却改掉了之前不好的生活习性,而且刘邦的运气是非常好的,所以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一定要尽快去做。

但是他能与刘邦的手下张良是非常好的,于是他听到这个消息,他就想尽快把这个事情告诉张良,想让张良和他一起,一是可以让张良归顺项羽,同时也可以保住一条命。

但是当他到了张良那里,把一些具体的事情告诉他以后,却没想到张良是不想离开刘邦的,因为张良平时是一个非常仁义的人,他觉得这个时候离开刘邦却是不道德的。于是张良就把事情告诉了刘邦,听到以后,刘邦也是非常的震惊,于是他就很快的再想办法怎么去应付这件事情。

当时张良就问刘邦是怎么进入到函谷关的?刘邦的回答是,他听了一个别人的建议才过来的,因为那个人说,只要在关中占了首要地位,全国自然就是他的,刘邦也没想到,就因为这一句话差一点要了自己的命。

但是张良和刘邦都觉得自己的舰队是不可能与项羽的军队抵抗的,于是张良就自告奋勇的说像要去和项伯商量,因为他们俩是很好的朋友。刘邦听到这里以后觉得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从没想过张良和项伯原来是好朋友。

于是拥有这层关系,刘邦就先去项伯那里拉拢关系,于是项伯就告诉他说,第二天去项羽那里当面谢罪就可以了,到了第二天以后,项羽知道刘邦要过来,但是范增却给他提意见,借此机会把刘邦给杀掉,但项羽却一直非常的犹豫。

范增看不下去了,就命令项庄拔剑起舞,试图把刘邦给杀掉,但是这一切都被项伯看在眼里,他反而保护了刘邦,后来刘邦看穿了这一切,在自己手下的保护下也逃过了一劫。

二、道理

鸿门宴中,项羽他没有听他的谋士范增的建议,范增多次给项羽示意他都没有听,反而还自己非常自以为是,没有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不管是在之前,范增让项羽杀了刘邦,还是在之后樊哙擅闯军营,项羽都没有什么动作,反而是还放走了刘邦,给了樊哙酒肉。

可以说,这真的是一种非常狂妄的行为。但其实你换一个角度你就会发现,这样也可以体现项羽的一种非常高贵,非常宽容,非常大度的气质。同时这也体现出了,项羽他对自己非常的自信,所以他才会做出这样的事。

所以说在鸿门宴上有很多人都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这也是一种历史给我们带来好处的体现。

扩展资料

赏析:

这篇文章具有周密严谨的组织安排。在材料处理上,也能前后相生,具有缜密的逻辑联系。作者密切依照历史发展,把许多材料,加以精心地选择,并进行了细密的安排组织,使矛盾一环衔着一环,使情节一波推动一波。

这篇文章在语言运用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作者在传记文学著作上,具有独创精神叛逆情感,所以他能自觉地靠拢人民向民间语言学习。

许多民间传说与歌谣谚语,都成为作者创作思想与创作语言的重要来源,构成作品的新鲜血液,使文章的语言艺术,推进到中古时期散文的一个新高峰。全文的语言风格,也充分说明司马迁操纵运用语言的能力,远远跨过秦及汉初散文语言的既有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鸿门宴》的文学技巧,在整部《史记》当中,是具有代表性的。它不只是达到了“叙事真而描写切”、“语调整齐,字句锤炼”的境地;即神采辞章双跻峰顶的新高度。

有人也用思想清新、文字精美、内容充实、组织周密四点,对整个《史记》的艺术特点作通俗的概括。这种通俗的概括评价,同样也适用于这篇文章。

-鸿门宴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刘邦:善于拉拢,能屈能伸,从善如流,坚决果断,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张良:足智多谋,冷静老练,善于辞令,忠诚机智。

樊哙:忠心耿耿,粗中有细,果敢勇猛。

曹无伤:不忠不义。

项羽: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矜功伐。

范增:忠心耿耿,老谋深算,目光长远,自以为是,妄自尊大,急躁易怒。

项庄:有勇无谋,优柔寡断。

项伯:重情重义,为臣不忠,为小义而背大忠。

作品鉴赏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门宴上,波诡云谲,风浪迭起。范增亡刘心切,先“数目项王”,继而“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敦促项王清除心腹大患。然而刚愎自用而又优柔寡断的西楚霸王“默然不应”。无奈之下,范增只得授计项庄,假以舞剑助酒兴,伺机击沛公于座。一时间,刀光剑影.风云突变,沛公性命情同一发系千钧,雏汉根基势比击石之卵危。于是,一个身系刘汉集团的祸福安危、生死存亡的小人物卓立而出——樊哙闯帐。

刘邦危在旦夕,张良趋出告急。然而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一颗赤胆忠心。

当得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跃然字里行间,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共的手足之情、君臣之谊。人物出场两句话起势平淡,细嚼之下就能体味太史公谋篇之匠心:原来这里先写樊哙之“忠”,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智勇双全”的性格展示铺垫基础。

继之,文段从不同的角度、多个侧面立体地展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勇士形象。

心急如焚闯军门,奋不顾身救主人,足见其耿耿忠心;侧盾撞卫士,孤身入刀林,又见其骁勇。此处用笔经济,惜墨如金。至于樊哙单枪匹马独闯龙潭虎穴、刀山火海,一路所遇,文中竟未着一字,然而仔细揣摩一下那“卫士仆地”之状,我们就不难悟出简练出丰富、精致见神韵的大家笔法。

如果说樊哙独闯军帐是直叙其勇的话,那下文瞠目啖肉则是以其威壮而示其英勇。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瞠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作者以夸张的语气,漫画的笔触,勾勒了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这种状其怒则是显其威;显其威则是现其勇。一向以“力拔山兮气盖世”而洋洋自诩的西楚霸王,乍见樊哙刚烈威猛之势也不禁“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泄露出项羽内心惶恐而惊慌的震动,同时也有力地反衬、浓重地烘托了樊哙神勇的一个侧面——威。这里一问一答,貌似水波不兴,实则烘云托月。声东击西、借物发力,乃司马迁惯用之技法。

赐卮酒,赏彘肩,赞其壮举,文段再一次渲染烘托,樊哙纠纠武夫的勇士形象渐趋丰满。行文至此,似已风平浪静。作者笔法虽简尤繁,从正面、从侧面,写言行、描神态,示其忠、叙其勇,状其威、言其壮,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但在司马迁的笔下,樊哙绝不仅是一个其忠可嘉、其勇可贾的勇士,而且是一个机警干练、能言善辩的智者。

樊哙一系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言行竟让生性率直坦荡而又胸无城府的西楚霸王无端喜爱,再赐卮酒。樊哙瞅准机会,借酒发挥,慷慨陈辞,替刘邦说出了想说而又不便说抑或不敢说的话。他先数暴秦之死,“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意谓天人共愤;接夸刘邦之功,“先破秦入咸阳”,暗指项羽无能;再表沛公之德,“封闭宫室,还军灞上,以待大王”,映射小人之心;然后假以推心置腹之语,前硬后软,引君入瓮。最终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之心、刚愎自用之志,彻底推毁了他“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那份怒火和霸气。

一番煌煌大论,几度欲擒故纵;寓假于真,藏虚于实,貌似理直气壮、推心置腹,实则一派谎言、混淆视听。说者信口雌黄却能滴水不漏,以假乱真却能瞒天过海;攻心战术,旁敲侧击,句句中的。真是说者见智不见仁,听者沽名且钓誉。侃侃而谈之中有隐喻,有引用,有伪饰,有托辞,逻辑缜密,论辩有力,足见樊哙反应之敏捷、胸怀之韬略、头脑之机巧、语言之精采。

最后,拙于言辞的项羽“未有以应”。一场跌宕起伏、潮涨潮落的白热化斗争,至此已是意兴阑珊、酣畅漓淋了。项王放虎归山、养痈遗患,而刘邦则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这一切都因为樊哙舍生忘死的斗争,机智巧妙的应变。

综上评析,我们可以看到《鸿门宴》用少而又少的篇幅叙写“樊哙闯帐”这一片断,用精而又精的笔墨叙其言行举止。然而,在这少而精的笔光墨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樊哙,他竭忠尽智,能言善辩,勇而有谋。司马迁在这里遣词用意可是字字如金、句句刻意。精读此段文字,反复揣摩,仍有言犹末尽之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75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