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无比激动,这株其貌不扬的木棉树,从小小的幼苗,虽历经暴风骤雨,依然顽强的屹立在路边。虽然它没有小叶榕的枝繁叶茂,但它宽大都枝叶却能为人们避雨遮阳;虽然它没有玫瑰花的妩媚娇艳,但它粗犷大气的大红五星花却是人们狂热追捧的养生良药……一首儿时传唱的歌曲不停地在耳边徘徊:红艳艳的木棉,在南疆开放;壮家的少年,在红旗下成长;教室里操场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主席呀毛主席,壮家少年在你关怀下幸福成长……
《致橡树》诗人借橡树和木棉表达了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
全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诗歌的章法及句法精心安排,使抒情与议论自然融合,使丰富细腻的感情带有理性的光彩。
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舒婷曾经谈过《致橡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实际上,这首诗的产生既简单又普通。”舒婷回忆说。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矫到鼓浪屿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过的女孩。
在20世纪70年代公开谈论喜欢的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蔡其矫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却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
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实际上,橡树是永不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她补充说。
说得只怕是舒婷的《致橡树》了罢
这首诗里,诗人把自己比作了‘木棉’,即‘攀枝花’一种花开炫丽如火的树木
要理解舒婷诗句中‘沉重的叹息’,不得不先说一下此诗舒婷想表达的情感
她在诗里用对话也似的方式做着类比,把爱的男方比作了橡树,高大,坚毅富于阳刚气(你有铜皮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
而自己则是,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既反应出了女性的美,却又说出了女子的弱,后者又升华成了无畏无惧,表示出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忠诚,对爱的执着
需注意的是,这‘沉重的叹息’,在这里不应只理解为女性柔弱的表现,更要放在诗人所处的年代背景来理解,这里面或有舒婷个人对生活的体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