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康
2、生活
3、社会
4、语言
5、艺术
1、健康: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2、科学: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 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
3、社会: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 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
4、语言:提高 幼儿语 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喜欢与人谈话、交流。注意倾听并能理解对方的话。
5、艺术: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艺术活动。
1、多方面的自我消耗
通过研究发现,一个人全神贯注做一件事
情所消耗的能量仅仅是一颗薄荷糖。就是
说如果你绞尽脑汁地做一道数学题,所耗
费的能量其实和躺着看电视是差不多的。
多数工作情况下我们的大脑同时在处理多
项信息当然就会要不停地消耗能量从而会
感到很累,例如同一个手机后台运行多个
程序耗电量就会很快。
在缺乏运动的办公室工作中最大的缺点就
是要保持一个坐姿,身体得不到有氧运
动,血液循环也就不畅通,导致我们身体
僵硬。长期不动就会觉得浑身乏力,目不
转睛盯着屏幕也会造成视觉疲劳。
而且当你开不喜欢一件事情可不得不做的
时候,你的内心就会说服自己去做。说服
的过程也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你需要不断
把排斥的思维拉回来,在心理和生理上都
需要克制自己,克制也是需要成本的。经
年累月这种成本就会越来越多。耗费的精
力也就越多。
2、对工作的喜爱程度
你以为摸鱼是很快乐的吗?其实摸鱼也会
感觉到很累。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摸了一
天鱼,明明屁股都没离开过工位,为什么
工作一天下来感觉像跑了个马拉松一样疲
惫呢?想当年上学的时候打一下午篮球都不是什么问题,如今什么都不干还累,有
点说不过去了。
首先要确定一点的是,你是否喜欢现在的
工作,是出于热爱,互相成就,还是为了
应付生活。其实67%的员工在工作中感觉
到疲惫的根本原因是工作状态与自己的核
心价值观不相符。所以,不喜欢你的工作
是使你工作疲倦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是你喜欢的事不管有多累,你的大脑
都分泌一些神经物质,包括让你短暂兴奋
快乐的多巴胺、长期幸福的内啡肽和缓解
压力的催产素。这些都能间接地提高注意
力,缓解疲劳感。面对同样的工作,感兴趣的人不会感觉到很累,而不感兴趣的
人,疲劳感会来得很快且猛烈。
3、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是美国社会学家希尔德提出的。
简单来说,情绪劳动就是维护工作中的人
际关系所必要的付出。比如说服务员、空
姐,他们面对一些顾客的胡搅蛮缠,即使
内心可能已经问候对方全家了,但依然要
保持职业操守,热情的对其服务。
当然,研究发现情绪劳动不只存在于服务业中,只要涉及人际关系的工作,员工都
会进行情绪劳动。比如难缠的甲方,当他
们提出的要求很奇葩时,你也不可能当场
给对方甩脸子,你只能不断地付出情绪劳
动。面对上司的批评,你也不可能跟他大
吵一架只能委屈求全,表现出虚心接受继
续付出情绪劳动。
社会学家把情绪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情
绪感受,一个是情绪表达。情绪感受就是
你真正的感受,而表达就是最终表现出的
样子,和情绪感受可能不一致。如果情绪
感受和情绪表达的差别比较大,那么所付
出的情绪劳动的工作量也会变大。
所以在工作中我们时常是戴着面具的,摸
鱼也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你在摸鱼时还
要控制自己的表情。把开心的自己伪装成
不开心的自己,比如你看到一个搞笑段子
但即使再搞笑你也不能表现出来。当领导
走过时还要保持严肃,仿佛在处理一个难
解的问题。这时候所付出的能量也是很多
的。真正拖垮自身的其实并不是工作,而
是情绪劳动。
4、保持待机状态
老板对自己的时间是有决定权的,他想休
息的时候真的可以休息。一天上24小时班
可能休息了12小时。但是劳动者对自己的
时间没有决定权,劳动者即便暂时手头没
有工作或者比较清闲,但心里的弦一直绷
着,因为他不知道下一刻会不会老板就交
给他一堆工作。一直保持待机也是很累
的。
5、心流状态
大部分能量消耗不过是用来支撑我们身体
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转。一般我们想要休息
的时候会去看个**,在床上躺一下。但
其实短暂的休息过后还是很累。其实让我
们体验到非常放松、舒展的状态恰恰是我
们在专注过程中的专注状态,叫做心流状态。
就是当你非常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时会忽略
周围的一切干扰,你就会觉得时间过得非
常快,这种全身投入的境界就是心流状
态。当然你在打游戏的时候也可以进入这
种状态,还会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而我
们在摸鱼时思维是比较活跃的,刷微博、
看八卦,思想在漂泊,灵魂在流浪。这种
状态下消耗的能量还得多吃两碗饭才能补
回来
劳动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劳动社会学论文题目有哪些可以选择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劳动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欢迎大家阅读!
1我国城市职业乞丐研究
2国际分工碎片化与劳动阶层就业 收入分化--一个分析方法
3贸易全球化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影响
4加快建立以劳动力调查为主的失业率统计改革步伐
5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性别歧视的分布效应研究
6浅议基层劳动工资统计中的问题与建议
7社会排斥型差等正义批判及其矫正--以劳动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为例
8女性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福建省的调查数据
9关于大学生打工问题的法理探究
10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劳动力市场性别不平等的文献述评
11人力资本 融城能力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
12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3劳动力市场性别不平等与反歧视政策研究
14流动的消费本土性:劳动力迁移中的文化随迁--以本土性饮食文化的跨境流动为例
15家庭劳动是否降低工资收入--基于CHNS的证据
16“技术-劳动”的性别分工--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阐释
17中国外资企业女性劳动力收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8浅议如何提高劳动统计分析质量
19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近代白族妇女劳动就业状况
21浅谈老年人力资源开掘--基于老年社工理论视角
22追求幸福莫过于尊重劳动
23川东革命老区妇女当下生活状况研究
24城郊被动城市化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研究--以辽宁省鞍山市为例
25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6中国城镇中年男性和女性的家庭照料提供与劳动供给
27居住条件 工作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影响
28谁偷了你的好工作
29现行劳动工资统计调查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30职业分层视野下的城镇人口与农民工收入差距研究
31蒙古族村落社会富余劳动力群体婚姻家庭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32中国古代西部地区妇女的女织劳动研究
33社区工作者的情绪劳动研究--潜层剖面分析的视角
34性别视角下已婚女性赴日打工家庭策略研究
35社会工作--作为一项情感劳动的再探讨
36劳动时间与农民工主观幸福感--基于湖南省农民工三融入调查数据的分析
37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38打工家庭与城镇化--一项内蒙古赤峰市的实地研究
39家庭收入变化 夫妻间时间利用与性别平等
40农村“留守妻子”的生存现状及其影响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41性别 风险偏好与竞争意愿:基于真实劳动的实验研究
42陕西榆林937个农户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分析
43川东革命老区妇女当下生活状况研究
44承前启后:袁方的劳动社会学思想
45作为职业 身份 地位和文化的农民角色--基于功能分析的视角
46女性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47工作投入概念应用
48黑龙江省农村与垦区农村空心化对比研究
49国外残疾人就业政策转型:从保障到融合
50知识型员工劳动关系不和谐的诱因及改善举措
51试论休闲活动的本质特征
52河南省农民工务工地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53发挥老年群体潜在价值助力实现中国梦
54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与对策--基于社会资本视角
55浅析“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农村社会工作
56国外产后女性就业政策研究
57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性别工资差异经验分析
58新生代农民工回乡与留守的意愿探析
59农村分工深化与社会结构变迁
60社会结构的散流化及其治理
61建立劳动力市场监测与统计体系的思考
62延迟退休年龄对中国失业率的影响:理论与验证
63低生育率背景下女性劳动参与水平 特点及变动趋势
64家政女工体面劳动赤字的社会排斥分析--基于武汉市的调查
65农林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培养探析
66情绪劳动的内涵
67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68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与社会稳定问题探析
69国家 市场 家庭在妇女福利中的角色与作用
70生育对职业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71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72统计口径缩小对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影响的实证
73简析职业女性人际交往能力及培养对策
74女性农民工就业歧视现状及成因分析
75试析女性流动人口职业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76浅析青年农民工幸福感
77社会工作对农村老年贫困家庭的介入研究
78传统农区女性农业技术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79农村劳动力迁移时间对留守老人养老的影响
80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女性失业问题简析
81超老龄社会中的日本女性再就业问题
82农民工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
83工作-家庭平衡状况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84职业机会 收入增长与就业质量主观评价
85美国养老事业的财政支持研究
86关于工业革命时期城镇下层儿童生存状况的思考
87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统计分析的应用
88城乡女性劳动参与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
89经济的服务业化和女性劳动
90从“找份工作”到“体面劳动”:都市青年的就业新期待--基于我国青年就业质量的现状及问题调查
91“新农合”制度对农村妇女劳动供给的影响
92居民家务劳动时间经济价值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93代际收入流动的社会经济学分析
94女性劳动参与 生育行为选择与人口红利研究综述
95探索城市职场女性的困境和成因
96OECD国家促进老龄劳动者就业的精细化策略
97职业对劳动力时间配置选择的影响:以家务时间为例
98角色定位 价值冲突和模式选择--略论企业社会工作的基本问题
99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收入差异:一个社会资本的解释
100供求关系视角下马克思就业思想进路及启示
101农民工的心理诉求应予关注
102办公室政治 情绪劳动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的实证研究
103智力残疾人支持性就业支持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长沙市个案调查
104当代中国女性道德状况调查
105充分发挥女职工“半边天”作用--谈女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106作为自我治理的劳动--约翰·洛克劳动观简析
107关于我国性别劳动分工的影响因素研究
108职业指导要以贫困线为基础
109双层劳动力市场下的居住隔离--以上海市居住分异实证研究为例
110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女性婚姻观
111非农工作经历与农民社会关系网络
112性别观念 现代化与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
113家庭结构如何影响流动劳动者的收入分配格局--来自CHIP2007年的证据
114三大劳动群体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115雇主品牌构建与和谐劳动关系
116从劳动理解社会--阿兰·图海纳的贡献
117山西省青年劳动者就业质量的思考
118浅谈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思考
119统计分析在劳动保障有关工作中的应用
120农民工就业空间选择及留城意愿代际差异分析
121外出打工,你准备好了吗
122老龄化背景下的日本高龄者雇用政策
123中外被退休案例中的平等诉求
124新生代农民工人际信任的影响机制--基于昆山市的调查
125社会工作分阶段地介入对农村养老问题的`改善
126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基于河南省X村农村富余女性的调研
127不可小觑的“女性职业化”
128农村劳动力迁移 老人照顾需求与社会支持介入方式分析
129产业转型升级对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30劳动关系治理与工业社会秩序的建构--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的企业社会工作
131劳动收入份额及其变化趋势
132中国外流劳动力的社会福利效应研究--基于微观调研的经验分析
133福利企业残障员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34企业劳动工资统计中的问题及对策
135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成因及对策
136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安全感状况及提升策略
137对底层劳动妇女形象刻画的比较--以鲁迅 郁达夫 许地山的小说为例
138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内地城市融入研究--基于武汉市的调查
139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问题探析
140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的困境与出路
141基于若干统计问题讨论的国际接轨因素分析
142女性社会工作者与情感劳动:一个新议题
143广东省劳动就业环境现状与对策
144典型低收入群体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45优化下岗职工社会支持系统的社会工作研究
146小组合作学习在大学生课堂上的应用研究--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147西北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职业获得与教育 社区关系研究
148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与城市融入分析
149家庭结构 重大疾病和农村劳动力迁移
150天津:社区工作者劳动报酬每人每月1500元
151浅析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
152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内在机制
153银川市养老服务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对策
154梦想在劳动中飞扬
155区域身份认同与团队劳动供给--基于印度旁遮普人与孟加拉人的实验研究
156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经济学解析
157职业性别隔离视域下会计职业女性化问题的思考
158失地农民就业的社区支持体系研究
159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社会工作实务探讨
160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劳动力迁移对初婚年龄的影响
161养老保险金与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实证检验
162控制流浪乞讨人员数量的经济学分析
163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 规律及对策研究
164传统中国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结构的嬗变--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探讨
165论向警予的女权主义思想
166关于异地务工人员融入珠海社会的思考
167家庭策略对双流动家庭性别分工的影响
168国外女性就业促进的社会支持模式
;有情感学专业吗当然有的,有
情感学,是一门研究以人文环境与民俗特色为主旨、以研究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行为学、美学、科学和哲学等学术为背景的再研究交互型跨学科的新兴人类学科。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情感学与交际情感学两大领域。
国外西方学者对社区情感的内涵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这对概念。在他的对“社区”概念的阐述中,包含着个体之间的情感深度等心理因素。他认为社区情感是社区成员之间广泛而明显的亲密人际关系。
社区情感的内涵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起步时人们通过更加关注实践行动与社区环境矫正社区居民的心理问题。
典型代表人物如美国芝加哥学派帕克和伯吉斯,帕克着重研究影响社区情感与城市问题的关系,指出交通、信息的广泛发展对社区情感产生负向的城市化作用力,沃斯研究发现社区情感与城市性状态的三个构成要素即人口的数量、居住密度和异质性高度相关。希勒里在定义社区时,包含互动、空间、活动、情感、规范5个要素;
2到20世纪中后期,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关于社区情感的定义由麦克米兰(McMillan)和查维斯(Chavis)提出,即社区情感是一种成员拥有的归属感。
个体成员彼此间与所属的整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情,以及对成员的需求将通过他们对共同生活的认同而得到满足的共同信念,此后,众多学者沿用这一观点,认为社区情感是将一个人与集体联系在一起的情感纽带,但一批学者则发出质疑的声音认为麦克米兰的社区情感理论是一个基于人的原始的生理或心理需求以及选择的理论,而不是基于社区责任以及价值行为。麦尔克兰对此进行学术对话指出社区意识是一种理论而非价值,推动社区情感内涵发展。
3国内学者关于社区情感内涵的阐述,主要基于经验性研究,社区情感界定内涵由早前的地域感与群体认同感转向不断拓展延伸为多维度的情感成分。
如高鉴国倾向于社区情感是一种心理感受而非价值判断,社区认同、社区依属、社区凝聚和社区满意构成社区情感的主要形态。社区情感并不是单纯的地域归属或群体认同,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它同时又包括了社会互动、共同纽带和地域等基本构成。社会学界对社区情感的研究没有统一的研究构架,许多研究分散在与社区情感有关的主题上,例如社区认同、社区归属感、满意度等社区情感概念。仁者见仁,但其根本都推动了社区情感理论的发展。总结来看,社区情感是个人与社区的联系,是基于对于社区共同生活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对于社区整体(包括各要素)的依恋、归属等各类情感之综合。
既是心理学,也是社会学。
心理学:
能够准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短板,保持积极心态,识别自己的情绪并意识到这些感受对学生的影响。良好的自我管理意味着教师能够调节自身情绪,善于自我反思。
社会学:
敏锐的社会意识意味着教师能够立足“学生视角”客观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善干表达欣赏,具备共情能力。掌握人际关系技能意味着教师具有沟通技巧,能够与学生建立并维持健康有益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解决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冲突。
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凸显于教育情境,蕴含干师生交往的过程,这种能力不仅有助干教师悦纳自我,提升自身的职业获得感与心理健康水平,更能提高教学能力和工作效率,成为学生的表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