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归石湖
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解析 此诗题目叫做《初归石湖》,初,是初次的意思。归,表示归来、回来。题目直接点出作者“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么多年了第一次重返石湖,究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境况啊!?会看见些什么变化,遇见那些故人呢?毕竟那曾是作者魂牵梦系的地方啊!此时引得读者也不由自主地产生欲急切阅读诗的内容的想法。
这首诗是诗人休官回到故乡苏州石湖别墅时的作品,诗中写出了家乡秀丽的自然景色,流露了对家乡的喜爱心情。诗的大意说:清晨,晓雾弥漫,刚刚升起的红太阳,把天空烘染成又红又黑又紫的颜色,我在横塘西岸越城东边漫步。行人们在田间走路,只有半个身体露出在稻花之上,池塘里栖宿的白鹭,在碧绿的菱叶的映衬下,更显得洁白可爱。信步走来,自能识得旧时之路,时常遇到个老翁,认出是过去的老邻居,彼此都因容貌变得难以辨认而吃惊。当年亲手在斜桥边种植的杨柳,如今已长成大树,翠绿的枝叶在空中迎风摆动,有无数的蝉在柳树上鸣叫不停。
首联“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朝暾其实就是刚升起的太阳。绀是稍微带红的黑色。碧则是青绿色。烘字在《现代汉语字典》里有两种解释,一曰,用火或蒸汽使身体暖和或者使东西变熟、变热、或干燥。二曰,烘托。显然这里是第二种意思。横塘在苏州城外。贺铸贺方回有词云“凌波不过横塘路”,越城东指的也就是石湖了。这两句诗是说当我回到越城东边的石湖时,初升的太阳透过晓雾照在横塘西岸我的身上。我看到青绿色的林雾烘托了深红色旭日,真是像画一样美丽啊。两句诗看似不经意的写景点出回来时的时间和石湖的地理位置,的确是大手笔所为。
颔联“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这两句非常简单明了。色调也很是明朗清快。对仗也很工整。明,在这里的意思是显露在外,不隐藏。菱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生活在池沼中,叶子略呈三角行,浮在水面。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稻子在这个时节不但长得很高了并且已经开花了,行人们从田间走过只能看到他们的上半身。池塘里菱叶丛中有一只白鹭还懒洋洋的浮在水中不肯动,好像昨天没睡够似的。
这四句先写夏天早晨的景象,色彩绚丽;接着点明石湖方位所在;然后写田野和水塘景象,对仗工整,富有表现力。这四句借景抒情,从中可领略诗人开朗喜悦和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1 关于汪伦的诗句
2 李白写的关于汪伦的诗句
关于汪伦的诗句 1汪伦的诗句有哪些
有两首。
1《赠汪伦》
朝代:唐代|作者:李白bai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送王伦(一作汪伦)》
朝代:唐代|作者:刘复du
春江日未曛,楚客酣送君。
翩翩孤黄鹤,万里沧洲云。
四方各有志,岂得常顾群。
山连巴湘远,水与荆吴分。
清光日修阻,尺素安可论。
相思寄梦寐,瑶草空氛氲。
汪伦简介:
汪伦,字文焕,一zhi字凤林,歙州黟县(宣州太平县,今安徽黄山市黄山)人。唐开元间任泾县令,著名诗dao人李白好友。
卸任后,由于留恋桃花潭,特将其家由黟县迁往泾县,居泾县桃花潭畔。天宝元年回(740年)至宝应元年(761年),李白曾多次来安徽当涂、宣城、泾县、秋浦、南陵答等地,并游历泾县桃花潭。
汪伦以美酒待客。临别时,李白作《赠汪伦》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汪伦的诗句
汪伦,黟县人,曾任泾县县令,卸任后由于留恋桃花潭,特将其家由黟县迁往泾县。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汪伦写的诗有哪些
汪伦不知道有没有写过诗歌,至少现今没有汪伦的诗歌流传下来,但是有几首诗歌涉及到汪伦。
最著名的的是李白的《赠汪伦》
《赠汪伦》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另外有两首诗涉及到汪伦,引用如下:
《去常德州中感赋》
年代: 近代 作者: 秋瑾
一出江城百感生,论交谁可并汪伦?多情不若堤边柳,犹是依依远送人。
《追和陈子高赠王法曹韵》
年代: 宋 作者: 喻良能
肯学少陵对马军,肯同太白谢汪伦。聊将文字饮一盏,不待月影成三人。门前车马闹迟日,陌上绮罗娇暮春。想见流觞多乐事,酒酣人问斗升嗔。
4《赠汪伦》古诗中表达诗人与汪伦友情深厚的诗句是什么
《赠汪伦》中表达诗人与汪伦友情深厚的诗句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创作背景: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
5汪伦写的诗有哪些
现今没有汪伦的诗歌流传下来,但是有几首诗歌和汪伦有关。
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诗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诗意: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汪伦以美酒待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留别。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
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扩展资料《赠汪伦》赏析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 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李白还很善于把握受赠者的审美心理和艺术趣味。汪伦是一个普通的村民,赠给他的诗,李白就采用了通俗易懂、清新活泼而富于民歌色彩的语言。
汪伦简介汪伦,字文焕,一字凤林,歙州黟县(宣州太平县,今安徽黄山市黄山)人。唐开元间任泾县令,诗人,著名诗人李白的好友。
卸任后,由于留恋桃花潭,特将其家由黟县迁往泾县,居泾县桃花潭畔。
6李白送汪伦写下了什么诗句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赠汪伦》作者李白 朝代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白话翻译: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扩展资料诗的前半是叙事,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起句先写离去者,展示了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次句继写送行者。此句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踏歌声”。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7汪伦的诗
只有一首关于汪伦的搞笑诗,因为的确找不到汪伦的其他诗了,对不起!李白乘舟不给钱,害我汪伦不得闲。
桃花潭边声声骂,再不结帐就玩完! 据说李白还回了呢,看看:昨日龙舟摆大宴,结帐完后早没钱。 我与汪伦情千尺,盘缠能否再借点? 汪伦再回:素闻李白乃酒仙,宝马珍裘亦换钱。
不找岑丹扶一把,却到我这来化缘? 注:岑(夫子)丹(丘生) 李白一听,十分尴尬,回道:当年风光今不在,可怜湖山狂奔窜。自古骚客为财困,难倒英雄一文钱。
汪伦可没给李白一点面子: 老兄诗出惊雷炸,世人从来在脚下。莫道穷困还潦倒,瘦死骆驼比马大! 诸位现在知道“瘦死骆驼比马大”的出处了吧! 李白碍着面子,只能低声下气回道:惊雷炸过无雨声,万里黄土千年旱。
东海干涸已多时,离水龙王不如蚺。 只打雷不下雨的出处就是从这里来的。
汪伦一看李白装可怜,心里不乐意了:既知民苦命亦贱,君却整日酒里转。管你口舌绽莲花,今日一定要还钱!李白看着汪伦不好说话了,也生气了。
青楼结伴影成双,华灯直到晨曦亮。从来都是我请客,哪见汪伦半文钱? 汪伦见李白死赖,更不高兴了:实是太白没道义,吃我住我还看戏,屁股一拍抬腿走,汪伦三餐无以继。
李白写的关于汪伦的诗句 1李白写的赠汪伦古诗歌词诗句
赠汪伦作者:李白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留别。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2赠汪伦一诗是李白写给朋友汪伦的
《赠汪伦》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作品原文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3李白汪伦送别诗句
赠汪伦朝代:唐朝 作者: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小学古诗,写水,友情,送别,早教,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相关翻译赠汪伦译文及注释译文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注释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折叠∧相关赏析赠汪伦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4李白的诗赠汪伦的诗句
赠汪伦[ 唐 ] 李白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注释1汪伦:李白的朋友。
2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3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4深千尺: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5不及:不如。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
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
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
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
5李白写给汪伦的诗作文
[李白写给汪伦的诗作文]
有一天,李白从汪伦的家乡要回去了,他乘着小船渐渐远离,李白写给汪伦的诗作文。忽然,岸上传来了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原来是汪伦在踏歌声。李白深情地说:“汪伦对我的情意真是太深了,即使深过千尺的桃花潭水还不及他送我的情。 于是,李白写下了这么一首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上,小学四年级作文《李白写给汪伦的诗作文》。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写给汪伦的诗作文150字小学生作文(/)
6赠汪伦这首诗最能休现李白和汪伦深厚友谊的诗句是什么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将桃花潭中千尺深的水来 比喻 友人汪伦对 的送别情谊
千尺 这儿也 用了 夸张 的修辞手法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个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比喻的本体是“汪伦送我情”,喻体是“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深为了突出本体的“深”的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及”本体这种比喻一般称之为“程度不等的比喻”,它的特点是常用“不及”“不如”“比……还……”等作喻词,往往借突出喻体的特征使本体得到有力的强调
这两个诗句带有一些夸张的色彩,但所用的修辞方法却不是夸张运用夸张和运用比喻有不同的目的和修辞效果运用夸张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加深读者的印象;而运用比喻是为了使读者更形象、更真切地感受被比喻的事物诗句中汪伦为李白送行之情是个抽象概念,千尺深的桃花潭水是个具体事物,用后者比前者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使读者受到更深的感染,完全符合比喻的特点,所以说这两个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诗句虽然有夸张的色彩,但是把汪伦为李白送行之情比作千尺深的桃花潭水,并没有故意扩大或缩小事实,所以不能算是夸张
赛龙舟
民间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我国各族的龙舟赛略有不同。汉族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水手。
赛龙舟的传说,很久以前,西岸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的鳞片。当鱼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着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怜。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九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原来,它是一条上天的神龙,因触犯了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变成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锁—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闪耀的鳞。玉皇曾言:“这锁要打开,除非得到人的阳气。”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的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也就是现在的西岸河),河水为西岸带来了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一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