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其实如果学好借景抒情,楼主是可以多看看一些抒情的散文,或者诗句
自己慢慢体会,看下解释,很快就知道的哦
一个景物如何将它塑造出你想要表达的那种感情,就需要你将自己的感情融入,结合景物自身描绘出来,将景物写活起来
《夜书所见》诗人借景抒情,由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情感。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翻译: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我来为亲解答吧:本文写作者两度游虎丘的感受一度在秋中,对月色美、游人少、以红粉笙歌点缀的虎丘感到“亦复不恶”;对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抄的虎丘感到“独往会心”一度在春中,“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跌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作者感到“悠然欲与清景俱往”
两度游虎丘,见虎丘本色作者送叹友人徐声远“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为知言此诗句道出欣赏自然之美要在岁寒夜半,说到底是一个‘静”字唯静方能显示虎丘本色这样地就明白“笙歌笑语,填山沸林”、“使丘壑化为酒场”为什么“可恨”了
希望我的回答亲能够喜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