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趣闻轶事

诗人趣闻轶事,第1张

1)伟大作家卢梭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都习惯于早晨写作。 (2)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有在夜深人静之时,才情方能从笔下 涌溢出来。 (3)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工作台是斜面的,他认为这样可以写得更出色。 (4)俄国作家契柯夫年轻时就不怕环境嘈杂。喜欢在临街窗户旁边笔写 作,借以观察形形色色的人,并锻炼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他的著名 小说《猎人》据说就是在洗澡房间里问世。 (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常常在鸟语花香的林子里“制作”童话。 (6)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善于从梦境中取材,喜欢在依山傍海的渔村写 作。在他的“基督山城堡”的别墅中,饲养了众多的动物,和栽种了 许多珍奇的花草。他说他之所以创作不衰,是因为“每天用心灵和头 脑吸食大自然母亲的乳汁”。他在写不同体裁的作品时,还习惯用 不同色彩的纸张和墨水。 (7)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往往半夜十二点钟起床,一直奋笔疾书到第二天傍 晚。他平时不沾烟酒,但在创作时却拼命喝浓咖啡。 (8)法国作家福楼拜习惯通宵写作,他房间里彻夜亮着灯光竟成了塞纳 河上船夫的航标。 (9)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喜欢站着写作。他说:“我站着写,而且用一 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 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10)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喜欢戴着有色眼镜写作。他常常根据创作内容选 戴不同颜色的眼镜,激发自己丰富的情感。 (11)德国杰出的诗人席勒喜欢把两脚泡在人水盆里构思。 (12)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于是,她就利 用干活的空隙,及时把脑子里涌 现出来的情节写下来。 (13)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豪饮中吟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好诗,“人 称太白斗酒诗百篇”。 (14)中国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写文章后,一改再改,用心甚苦。 (15)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是个非常虚心的作家。他的 每一篇作品写完以后,总要反复征求别人的意见,直到满意为止。

一种场景;一种情节。

1、温情指的是温暖、亲切、感人的情感或场景,可以表达出对他人的关怀、爱意或友情,给人以温暖和舒适的感觉。

2、趣事是指有趣、幽默或引人发笑的故事、事件或情节,可以带给人们欢乐、轻松和娱乐的体验,通过幽默、诙谐或出人意料的情节引发人们的笑声和乐趣。

1、分享童年

我们每个人的童年生活中,藏着原生家庭对于我们的影响,和亲密的另一半去分享自己的童年,不仅仅是分享自己儿时的快乐和烦恼,也是让对方走进自己的童年,去体会自己的快乐和忧伤。

当我们了解了对方的成长历程之后,我们才能够最大程度上做到感同身受,才能够明白对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性格与脾气。

看似这是一个分享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让对方进入自己内心的最快的途径。

2、制定爱情规则

制定属于两个人的爱情规则,在这个规则中,不仅仅要包含两个人的相处模式,还要包括两个人的止战机制。

尤其是当两个人发生矛盾时,有效的爱情规则,能够更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减少争吵,避免冷战。

一段好的感情,一定有属于自己的爱情规则,不管有没有特地的去制定这项规则,但它一定在无形中影响着两个人的情感关系。

3、分享兴趣爱好

女生总是讨厌男生玩游戏,男生总是反感女生化妆时间久。

因为男生的兴趣就是玩游戏,而女生的兴趣就是想变美。这是男女之间的差别,因为不了解,所以才会特别的讨厌。

也许当女生爱上游戏,当男生爱上化妆,就不会那么讨厌这种兴趣了。

所以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对方深入地去了解,他(她)可以不喜欢,但是一定要了解。

4、聊一聊对方的爱情观

爱情观是一个很宏观的表达,就像我们总说三观不同一样,到底是哪三观,其实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明白。

爱情观也是如此,我们很难把自己的爱情观表达出来,但是我们可以聊一下自己对待感情的态度,和出现问题时的处理方式。

如果对方是一个特别喜欢冷战,特别喜欢冷暴力的人,那么我们就必然要在这段感情中付出更多。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关于中秋节奇闻趣事你知多少全国各地的风俗习惯又有哪些不同?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爷儿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油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1、轶事趣闻:鳏居之谜

林森身居高位,深居简出,一生不嗜烟酒,不近女色,颇多怪癖。在国民党要员中,他是一位"元老",又是一位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古怪老人。最令人费解的,还是林森鳏居独处的生活方式。他从年轻时起就独往独来,及至当了国府主席以后,仍然孤身一人。堂堂国府主席,不要说是娶一个夫人,就是娶三个、五个的,也没人敢怎么样。

按理说,有个夫人在侧,平日生活上便可以有个照料,公开场合也可以做做门面。林森的周围人也曾为他张罗过,可他坚辞不允。对此许多人甚表纳罕,颇觉蹊跷,特别是国民党要员中那些妻妾成群的人,更感到难以理解。是林森不食人间烟火还是他不懂感情当然都不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这其中的秘密被揭开了。这要从林森珍藏的一具白骨骷髅说起。林森向来喜爱收藏古董。他的住所里,到处摆设着各种古玩。

闲暇之时,常常赏玩再三。在他收藏的众多古玩中,有一件林森极为珍视的东西:一具白骨骷髅。林森并将它摆在居室的显要处,十分刺目。据林森的随从讲,林森对这一具白骨骷髅珍爱异常,视同生命。常独自对其凝视良久,陷入深深的沉思。据说,有人偶然来到国府主席的住所,猛然间看到这个白骨骷髅,不禁毛骨悚然,骇然中诺诺而退,竟至惊悸数日。后来,又有人在国府主席的办公桌上看到过这具白骨骷髅。

于是关于国府主席的传闻便纷纷扬扬,神秘中夹杂着恐怖。谜团越来越大,那些专事刨根究底的人,便四下打听,打听不出结果来。某日,一位稍懂一点解剖知识的人看到了这具骷髅,他一眼便看出这是一个女性的头骨。消息一经传出,闻者莫不张口结舌。众人百思不得其解:国府主席不近女色,何来女人骷髅头既不近女色,要这女人骷髅头作什么但是,林森毕竟是国府主席,当时即使是再好奇的人,也不敢、也不好意思向主席当面发问。爱刨根究底的好事之徒,于是把目标对准国府主席的身边人。

国府主席有个贴身随从朱某,跟随林森多年,对林森的生活隐秘了解较多。一天,朱某被熟人请到一座酒楼,宴席摆开后,朱某见在座各位均为挚友,顿时来了豪兴,一阵豪饮之后,朱某已有些微醉,乘着酒兴,众人便向他问起国府主席的白骨骷髅一事。朱某始不肯说,禁不住众友人的再三追问,他披露了这个秘密,解开了谜团。

据朱某讲,那具白骨骷髅,是国府主席表妹的遗骨。他带着酒意,断断续续地向众人叙述了国府主席青年时代的一段颇为沉重的罗曼史:福建一带的旧时风俗,小女婿大媳妇很普遍,男子娶妻时年龄一般都很小。

林森也不例外。10 几岁还在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读书时,便由家中长辈作主,迎娶比他年龄大的郑氏为妻。婚前他与郑氏素不相识,从未谋面,故婚后并无感情。而他对自己的表妹却十分倾慕,一往情深。他与表妹从小性格相投,处处以大哥哥的身份关心爱护着她。

两人虽算不上青梅竹马,却心心相印。表妹从小受家庭熏陶,虽然没有进过洋学堂,却知书识礼。她自幼温柔幽娴,性格内向,对林森的爱始终是默默的、深沉的,于不声不响中蕴含着炽热的情感。她对林森的这种柔情密意,除了林森以外,谁也没有觉察。

林森娶妻以后,表妹的这种默默的爱没有丝毫稍减。1893年林森的发妻郑氏突然患病,不久不治而亡。这时林森跟表妹的感情更加浓烈,难舍难分。正当他们热恋的时候,林森表妹的父母突然决定将女儿许配给一个华侨巨商的儿子。

婚事是背着表妹悄悄进行的,等到表妹知道时,一切都已成定局,难以改变了。表妹对这门亲事竭力反对,拚死不从,然而木已成舟,她的反抗没有什么效果。在这紧要关头,她不顾众人议论和父母的阻拦,大胆地跑到林森的身边,向他表明了坚贞不渝的爱情,她恳求林森带她一同私奔,远赴重洋到国外谋生。满含热泪哭诉道:"哪怕过流浪生活,也决无怨言。"

表妹的一片痴情,使林森激动万分。当得知表妹将要嫁给一个华侨巨商的儿子时,内心十分痛苦。不能让表妹失望,可是又无法使表妹不失望。带着表妹一道私奔,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当时正好孙中山先生电邀他远赴他乡,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可是一想到革命刚刚开始,常年在外东奔西走,带着一个女人有诸多不便。再说当时的环境险恶,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苦思再三,终于没有答应表妹的恳求。就在表妹婚期到来之前,怀着痛苦与深深的负疚,离开了家乡。

林森的离家出走,使他的表妹悲愤至极,她感到完全绝望了。眼见婚期一天天逼近。在一天凌晨,她躲开家人的注意,悄悄跑到树林里,吊死在一棵树上。林森在外得知表妹自杀的消息后,内心受到深深的刺激和强烈的谴责。从那以后,发誓终生不再接近女性。

2、关于林森:

林森(1868年3月16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福建林森县(今闽侯县)人,近代著名政治家。

林森幼居福州,入英华学堂,因反清被开除,后参加反割让台湾斗争,并加入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率会加盟。辛亥革命中,领导九江起义,并促海军反正,派兵援鄂、皖,稳定革命大局,被举为民国开国参议院议长。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此后又担任过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参议院院长兼宪法会议议长等职。

1928年2月,林森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10月当选为立法院副院长,接着又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1931年12月23日,接替因九一八事变而下野的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林森于11月20日宣布迁都重庆,并率员于11月底抵达重庆。1941年12月9日,林森代表国民政府对日宣战。1943年8月1日因车祸在重庆逝世,葬于重庆歌乐山林园。

3、人物评价:

胡适:"林子超先生把国府主席做到了'虚位',以至于虚到有的人居然已经'目中无主席'了。"

叶楚伧:"公生平宁静淡泊,勤整廉贞,举措抑扬,不私奸匿,造次颠沛,不离规矩,居常和易,童稚可亲。临大难,持大节,则峥峥岳岳,凛乎如神。"

国民党称其为"一代完人"、"千秋模范"。国民政府发布褒崇令:"林故主席子超先生,以高龄钜德,任职十有二年,恭已临民,睿谟默运,育成民德,邦本用宁。故能临大事,决大疑,处变而不惊,慎谋而能断。洵足光耀史乘,表率群伦。"

中共中央唁电称:"国民政府林主席治丧委员会公鉴:国府主席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兹闻溘逝,痛悼同深!"

《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称:"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以后我国最大的损失……(他)继承国父的遗志。林主席逝世,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后我国最大的损失。林主席承继国父的遗志,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4、主要事迹:

林森(1868-1943),1868年3月16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尚干乡凤港村。林森从"一介书生到国府主席"的人生历程,以及他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参议长,又连任12年国家元首的经历,是很值得后人研究的。林森虽身居一国之尊,但向来不以贵人自居,"平民元首"的形象使很多接近、了解他的人都肃然起敬。

他出身寒微,在教会学校里接受了长达14年的西式教育。因对民族危亡有切肤之痛,很快踏上了共和革命的道路,且成为出类拔萃的领袖人物,对辛亥革命贡献卓著。辛亥革命胜利后,他作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当上了首任参院议长,参与了创造共和的诸多关键决策,与孙中山和袁世凯都共过事。

袁世凯篡权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他又辗转奔波,致力于再造共和,并在此过程中历经宦海浮沉,数起数落。在孙中山死后不久,林森便由"容共"转向反共,并因此获誉"反共先知先觉"。在抗战时期,林森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不遗余力宣传团结抗日。

1928年2月,林森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10月当选为立法院副院长,接着又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成为国民党中央和政府的重要人物。但是这时的林森,全身心地投入到总理埋葬事筹委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埋头致力于修建南京中山陵。

林森对中山陵的建设十分用心,倾注了满腔热情,从葬事的筹备,陵园的勘定,到工程图纸的审定,工程招标乃至工匠的确定,他都亲自一一过问,认真筹划,亲自落实。在当时大小军阀之间为了利益而进行混战之际,林森则似乎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他在从事着似乎与战争状态、烽火岁月不相称的事情。

1931年3月2日,立法院长胡汉民被蒋介石囚禁后,林森被选为立法院长,成为国民党中央的要员。在此之前,林森为避开政治旋涡,飘然出国,到海外进行为期8个月的视察活动。因此他是在海外旅途中被选为立法院长的。他这次出国任务是视察党务、慰问侨胞、募捐等三项任务,走遍五大洲,历时8个月,于1931年10月中旬满载而归。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令各方面都能接受而又具有崇高威望的林森于1931年12月15日被推选为国府代主席。月底,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议决国民政府主席为国家元首,但不负实际政治责任。12月28日林森就正式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

林森平生洁身自好,生活力奉简约,朴素至极,他曾为革命到海外募集到大批捐款,却没有为自己添置一件足以防寒的冬衣,以致在自己的长衫下摆上缝上衬布以保暖。他青年丧妻,却终身不续娶,无亲生子女,没有什么家产,更无三妻四妾,更无国民党内有些权贵那样奢侈*逸的作风,这在当时的官场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513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