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清明诗的意思 清明古诗意思和原文介绍

杜牧的清明诗的意思 清明古诗意思和原文介绍,第1张

1、全诗的意思: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2、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赏析

杜牧的《清明》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下面是我分享的杜牧《清明》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

清明⑴

清明时节雨纷纷⑵,路上行人欲断魂⑶。

借问酒家何处有⑷牧童遥指杏花村⑸。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白话译文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太没来由了。

再回到“纷纷”二字上来。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说出是向谁问路的。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是否答话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比如《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读者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

清明古诗鉴赏解读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清明古诗赏析十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注释

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③借部——请问。

三、赏析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四、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五、

1、《寒食上冢》杨万里

迳直夫何途中寒食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译文

小路可真是细长!高桥不用倚扶吗远处山上的枫叶朦胧色淡,麦田边的小屋显得很孤独。野草一夜间又随风生长出来,刚过一年的小路就消失了。清明后梨花会生长,到这个季节我很思念你。

2、《清明》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淡漠,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3、《郊行即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译文

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4、《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译文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尽管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

5、《清江引清明日出游》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译文

自古清明是亲近自然游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节已至,看着窗外的春色满园,不禁顿生感慨。然而凭栏而望却不知哪出风景最佳。有朋友告诉我晴空万里下碧绿的原野尽头,便是一处绝妙的游玩胜地。穿过蓊蓊郁郁的杨柳丛,紧收马缰,马儿一声嘶鸣,抬头望去,佳人斜倚秋千,回眸一笑,连带啼叫的黄莺、漂亮的花朵,灿烂明媚的春光似要将人迷醉。

6、《途中寒食》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译文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

7、《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8、《闾门即事》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译文

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间不用火,清明之后本应"处处有新烟",现在却因战乱农民都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芜了,只有寥寥几处的人家燃起新烟,一片凄凉。

9、《苏堤清明即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译文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清明杜牧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扩展资料: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参考资料:

-清明

《清明》古诗杜牧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关于杜牧的唐诗——《清明》,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此诗《樊川诗集》及《别集》、《全唐诗》均未收。最早见于谢枋得编《千家诗》,明代的谢榛认为是杜牧所作。

②行人:这里指行旅在外的人。

③欲:几乎要,简直要。

④断魂:比喻感伤愁苦之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⑤借问:请问。

⑥酒家:酒店。

⑦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白话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

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

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品背景: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作品主要内容: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赏析:

清明这个节日,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思归之念,而春雨绵绵,更增添旅途的愁苦和艰辛。这样一种复杂的思绪,诗人却用一句极通俗的语言,作了很好的概括。接下来探问酒家何处有,既是想歇息解乏,又含有借酒浇愁的意绪。结尾以牧童指路结束全篇,给行旅之人带来了安慰和希望,显得含蓄不尽,余味无穷。这首诗对旅途情景的描绘,旅人情怀的抒发,十分真实自然,语言也通俗流畅,音节和谐,景象新鲜生动,易懂易记,因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杜牧写清明的写作背景

晚唐诗人杜牧,是一位为人刚直、情致豪迈、敢论列大事、指陈利弊的文士,初年他有些怀才不遇,后遇宰相李德裕的赏识,才委他依次做了黄、池、睦、湖四州刺使,每任时间都不长。他活了年近五十,就快怏不平地过早去世了。下面再谈有关他的《清明》诗。杜牧《清明》诗与晚唐北方社会《清明》诗显然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恢复。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象。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诗作。

清明在阴历三月上旬,相当于阳历4月5日前后,民间于此日有扫墓或郊游之风俗。本诗描写了在清明时节微雨中,路上行人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在这美好春光来临时淡淡的忧愁情绪,传达了那种“雨纷纷”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首先,作者以“雨”的“纷纷”来形容雨境,同时也表达出那位雨中行路人的心情。第二句更表现出行人的伤感和伤怀。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有着浓郁感情色彩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共同游春玩赏,或上坟扫墓的日子。而行人此时却孤身赶路,给人未有归宿的漂泊感,使人触景伤怀。接着写出行人这时的一个心态,要找一个客栈酒店来聊以自慰,一则可以避雨,二则可以借酒来解除心中的凄寒愁绪。于是,就问酒家在何处了。

这首诗,整篇是通俗的语气,毫无营造之痕。篇法也自然,起承转合自然天成。全诗到了高潮时,不是一览无余,而是佳境初开,耐人寻味。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1、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

  文学家。杜牧写景抒情的小诗,文词清丽生动,意境简明爽朗。其诗在晚唐成就

  较高。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2、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3、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4、遥指:指向远处。

  5、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

  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

  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

  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

  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

  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韩翃《寒食》赏析

  作者背景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注词释义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赐给。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古诗今译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官中的柳树。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名句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

  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讽刺诗。在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做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这里也是借汉代的故事来讽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烛赐给了皇帝贵戚。这件小事说明皇帝对贵戚近臣的特别恩宠,但诗人写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飞花的奇丽景致开头,用东风拂柳的描写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称颂皇上的恩典,所以连皇帝都很喜欢。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宋之问:《途中寒食》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张继:《闾门即事》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宋代

  黄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笃天地龙蛇蛰,两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封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邱。

  杨万里:《寒食上冢》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程颢:《郊行即事》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明代

  陈子龙:《清明》

  江南烟雨画屏中,半镜斜窗弄小红。

  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风。

  注:陈子龙(1608~1647):上海松江人,明崇祯时进士,江南才子。

  瞿佑:《清明即事》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

  游丝到地终无意,芳草连天若有情。

  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日照蚕生。

  秋千一架名园里,柳丝今日向东风。

  注:瞿佑, 明代文学家,浙江钱塘人,少有诗名。所著有《香台集》、《咏物诗》、《存斋遗稿》等。

  王磐:《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杜

牧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杜牧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含义: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手法:借清明是的景物抒发自己思乡的内心。

主题: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

感情:思乡之情。

感悟:独自在外的人在节日时是倍加想家的

扩展资料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1,《清明》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赏析: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3,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公元852年),字牧之,他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57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