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统一的大纲,内容如下: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教育学原理
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本质特点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
2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七、课程
(一)课程概述
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
(三)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八、教学(上)
(一)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性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互动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3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三)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九、教学(下)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涵义和要求。
(五)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
(六)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的种类。
2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3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4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十、德育
(一)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二)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四)德育途径与方法
1德育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等途径。
2德育方法
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等方法的涵义和要求。
十一、班主任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二)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与学生群体;集体的发展阶段;培养集体的方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的劳动;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评定学生操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十二、教师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1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2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
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4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
教师的“角色丛”;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
(二)教师的素养
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十三、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
(二)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学校管理目标;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三)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
(四)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学校管理法治化;学校管理人性化;学校管理校本化;学校管理信息化。
主要参考书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中国教育史
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掌握学习教育历史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教育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现象,探讨有益于现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启示;通过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六艺”。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一)私人讲学的兴起
私人讲学兴起;诸子百家的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
(二)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以“六艺”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论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三)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四)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以“六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论教师。
(五)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教育目标;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六)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二)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经学教育;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
(三)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一)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北魏的中央官学。
(二)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三)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苏湖教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
(二)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
(三)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四)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论“大学”与“小学”;“朱子读书法”。
(五)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
六、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一)倡导新的教育主张
“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二)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
七、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一)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
(二)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八、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一)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二)“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书院改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
(三)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四)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五)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
(六)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教育行政体制;确定教育宗旨。
九、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一)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二)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三)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
(四)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
(五)1922年“新学制”
“新学制”的产生过程;“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新学制”的特点;“新学制”的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
(六)收回教育权运动
教会教育的扩张与变革;收回教育权运动。
十、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一)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
(二)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实行毕业会考。
(三)学校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十一、中国***领导下的教育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教育方针政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三)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四)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
群众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五)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依靠群众办教育。
十二、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一)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论教育的本质;“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三)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
(四)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
(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六)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
主要参考书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胡金平主编:《中外教育史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
外国教育史
掌握外国教育思想和制度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重要的教育制度和重大的教育事件,理解教育历史发展的线索;了解外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认真阅读和理解国外名著;能运用历史方法和知识分析教育现象;通过外国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一、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
1“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观念。
2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方法”。
3柏拉图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学园;学习即回忆;《理想国》。
4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吕克昂;灵魂论;自由教育。
二、古罗马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三、西欧中世纪教育
(一)基督教教育
1基督教教育的机构与内容
2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二)世俗教育
1宫廷学校
2骑士教育
3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
4中世纪大学
(三)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
1主要教育机构
2历史影响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义教育家
1弗吉里奥;2维多里诺;3伊拉斯谟;4莫尔;5蒙田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
五、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新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马丁•路德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2加尔文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二)天主教教育
耶稣会学校
六、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
(一)英国教育的发展
公学;贝尔-兰开斯特制;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巴尔福教育法》;《哈多报告》;《1944年教育法》;《1988年教育改革法》。
(二)法国教育的发展
启蒙运动时期国民教育设想;《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费里教育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59年《教育改革法》。
(三)德国教育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兴起;巴西多与泛爱学校;实科中学;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四)俄国及苏联教育的发展
彼得一世教育改革;《国民学校章程》;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五)美国教育的发展
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莫雷尔法案》;六三三学制;初级学院运动;《国防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生计教育;恢复基础运动;《国家在危机中》。
(六)日本教育的发展
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20世纪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七、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
白板说;绅士教育。
(三)卢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公民教育理论。
(四)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心理学化;论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六)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幼儿园;恩物;作业。
(七)斯宾塞论教育
生活准备说;知识价值论;科学教育论;课程论
(八)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九)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新教育运动历程;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进步教育运动历程;昆西教学法;有机教育学校;葛雷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计划;设计教学法。
(十)杜威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论课程与教材;论思维与教学方法;论道德教育;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十一)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终身教育思潮;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十二)苏联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凯洛夫教育学体系;赞科夫的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主要参考书目:
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教育心理学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启示;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教育心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关于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几个问题
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内涵;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与教育的关系;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三)品德发展理论与教育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品德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三、学习及其理论
(一)学习的内涵与分类
学习的实质;学习的种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三)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四)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五)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四、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实质及作用
学习动机的内涵、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期望一价值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五、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及知识获得的机制
知识含义及其类型;知识获得的机制。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类型与过程;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三)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分类与学习过程;智力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
(四)知识学习的迁移
迁移的含义与种类;解释知识学习迁移的理论;影响知识学习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学习迁移的策略
六、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培养
(一)问题解决
问题与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模式;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的策略
(二)创造力及其培养
创造与创造力;创造的过程;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创造力的培养措施。
七、道德学习
(一)品德及其结构
品德与道德;品德的心理结构
(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有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机制;影响品德形成和改变的一般条件
(三)品德的培养
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四)品行不良的矫正
品行不良的含义;品行不良的成因分析;品行不良的纠正与教育。
主要参考书:
汪凤炎、燕良轼主编:《教育心理学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010 年 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学基础综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课程
2、最近发展区
3、终身教育
4、自我效能
5、苏格拉底方法
6、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学记》在教学思想上的贡献
2、道德教育如何与生活联系
3、简述班级授课制及其改革
4、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优势、不足及思考
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结合你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谈谈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3、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其影响
4、评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学基础综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中体西用”
2、教育
3、班级授课制
4、道尔顿制
5、问题解决(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6、学习动机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谈谈如何认识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及行动研究的步骤
2、论述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3、简述“六艺”教育及其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4、试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评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新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共同特征、意义及其局限性
2、评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3、论述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4、结合中学生的时代特点谈谈你对目前基础教育问题的理解
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学基础综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教学目标
2、学校教育
3、“六艺”教育
4、苏格拉底方法
5、学习动机
6、道德情感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德育的主要途径
2、蔡元培“五育并举”的五育是什么
3、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4、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步骤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联系实际论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2、试论述陈鹤琴“活教育”的思想
3、试论述杜威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思想
4、联系实际论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2013年南京师范大学333 教育学基础综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 分)
1、活动课程
2、教学
3、化性起伪
4、道尔顿制
5、最近发展区
6、信度与效度
二、判断并说明理由(每小题10分,共30 分)
1、“教育先行”是20 世纪现代社会的新现象,它意味着教育发展必须先于社会的物质发展
2、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改革反对接受学习,主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取代学习
3、卢梭认为事物的教育和自然的教育都要服从于人的教育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 分)
1、简述个人本位论
2、论述价值澄清模式
3、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4、简述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5、简述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四、分析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 分)
1、品德及其构成要素是什么?如何根据品德的因素进行道德教育?
2、有人说,过去要求教育嫁给政治是错误的,现在要求教育嫁给经济也是片面。教育首先要嫁给人,人是教育的原点,教育是人的教育,不是社会的教育。有人则认为,人不是抽象的,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提法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教育也不可能发展抽象的人。有人说,教育要以育人为中心。但也有人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只有一个,那就是经济建设,不允许搞多中心。你对此有何评论。请自拟题目,写800 字左右的短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对上述观点进行评述。
2014年南京师范大学333 教育学基础综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 分)
1、《普通教育学》
2、社会本位论
3、最近发展区
4、有效教学
5、行动研究
二、填空(每小题2分,共20 分)
1、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
2、决定教育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
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4、解决社会生活的课程
5、课改文件的名称
6、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信息,反映学生成长变化的评价方法是
7、学生品德构成的基本因素有
8、学制发展的方向
9、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0、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育属于理论
三、判断并作出说明(每小题8分,共40 分)
1、义务教育的特点是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2、教育影响都是积极正向的
3、师生关系就是知识的传授关系
4、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5、班级是一个“准自治组织”
四、问答(每小题10分,共40 分)
1、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3、试述课程编制(开发)的基本程序或步骤
4、试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五、材料题(每小题10分,共20 分)
一位教师在给学生讲人教版第七册钓鳟鱼的课文,老师提问“仔细读课文,看看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生1:为什么还没有到时间父亲就允许我钓鱼,而掉到鱼又让我放走?”老师脸带怒色地说:“你没有听清楚老师的问题,坐下。”生1 很害羞地坐了下去,这一堂课就再也没有举手了。生2:我觉得这位父亲对自己的孩子很严格。老师:仅仅是严格吗?生2也坐了下去,再也没有发言。老师:在没有人的情况下,父亲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规则,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下课后老师向同事抱怨:我给了他们机会,可是他们不珍惜,只好我自己报了答案,我也没有办法。
问题1、这位教师的行为是否合适,为什么?
问题2、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做?
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333 教育学基础综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四书”的是( )
A《诗经》、《春秋》、《礼记》、《尚书》
B《学记》、《大学》、《论语》、《中庸》
C《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大学》、《春秋》、《孟子》、《周易》
2在西方教育中,现代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是( )
A卢梭 B赫尔巴特 C杜威 D裴斯泰洛奇
3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
A识记、理解、应用
B认知技能、操作技能、情感目标
C生成目标、获得目标、转化目标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4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
A建设社会政治制度 B开展思想宣传活动
C开设思想政治课程 D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
5由学生自己选择出来的最好的或最喜欢的作品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评价方式是(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档案袋评价 D表现性评价
6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智能发展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实验法 D演示法
7近代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的,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新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8下列哪种思想不是中国近代五四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改革中所提倡的教育思想( )
A复古主义思想 B工读主义教育思想
C平民教育思想 D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9在古代欧洲教育中,重视发展学生的全面教育的是( )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 C教会教育 D骑士教育
10重视观察学习和榜样模仿的学习观点,属于( )
A操作性反射理论 B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C社会认知理论 D认知派学习理论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1学校教育制度
12课程标准
13书院
14美国进步教育运动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30分)
15教育为社会所制约,具有社会制约性。因而,教育是社会的附属品,没有独立性
16教学就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活动
17品德教育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8简述当前学制发展的主要趋势
19试比较分析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优缺点
20简述陶行知“生活教育”观点的主要内容
21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学观的基本主张
五、论述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22试论述教学过程的性质
23阅读下列案例,回答问题:
一位中学老师,发现班里一位女生经常化妆,于是便把她叫到办公室,很真诚地对她说:“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化妆的学问吧。”学生很惊异,“老师,化妆还有学问?”老师说:“当然了,你认为中学生怎么化妆才做漂亮呢?”学生说:“还真不知道呢,老师说说吧。”老师说,“我认为,中学生应该朴素自然、整洁大方、健康又充满活力,具有自然美,过分化妆恰恰会掩盖你脸上的青春活力和红润的肤色,让人觉得你是矫揉造作、不伦不类。”学生听后,羞愧地低下头,说:“老师,你讲的很有道理,我以后再不化妆了。”
⑴案例中教师运用了什么样的德育方法?
⑵请简述这种德育方法的基本含义和实施要求。
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333 教育学基础综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内容中的“六艺”指的是?
A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B诗歌、书法、音乐、舞蹈、射箭、交往礼仪
C《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
D礼、乐、射、御、书、数
2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是传统教育代表人物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亚里士多德
3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
A它是促进人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活动
B他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C它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D它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造就“完全人格”即发展个性和群性作为其民主教育思想的核心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陶行知 C蔡元培 D杨贤江
5“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是第一个进入人的视野的真正课程问题。它的提出者是?
A福禄贝尔 B裴斯泰洛奇 C涂尔干 D斯宾塞
6有一种活动,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成人与成才,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这种活动是?
A个别指导 B教学 C小组讨论 D团组织活动
7主张把“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三者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家是?
A苏霍姆林斯基 B赞可夫 C布鲁纳 D康德
8《学记》中的“藏息相辅”教学原则指的是?
A教育学相互促进 B学习他人长处与克服自己缺点想结合
C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D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
9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并把这种理想人格描绘为“宝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10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式学习,强调符号强化和自我强化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这一理论代表人物是?
A罗杰斯 B班杜拉 C皮亚杰 D科尔伯格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1.终身教育
12道德情感
13.“中体西用”
14.最近发展区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10分,共30分)
15.人既是社会历史的“剧中人”,又是社会历史的“剧作者”
16.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小学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艺术”、“科学”,初中的“社会”、“科学”等课程都属于综合课程
17.在政府倡导“全民阅读的”背景下,读书指导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读书指导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8.请简述人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性
19.请述评布鲁纳的教育思想
20.请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21请简述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内涵和条件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2试析学生在不同教学模式下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注:这里的“不同教学模式”是指以师生授受知识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为特征的教学模式)
23试论德育过程及其规律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333 教育学基础综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被称为“最为老师”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2、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的是( )
A军国民教育 B公民道德教育 C世界观教育 D美感教育
3、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是( )
A陶行知 B晏阳初 C陈鹤琴 D梁漱溟
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教授法学者,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教学法的初步设想是( )
A夸美纽斯 B昆体良 C 赫尔巴特 D亚里士多德
5、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开启了19世纪欧洲教育心理化运动的是( )
A皮亚杰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裴斯泰洛奇
6、杜威一生著有40本著作和700多篇论文,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实用主义思想体系,其中,作为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最系统和最集中的阐述的是( )
A《我的教育信条》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学校与社会》 D《经验与教育》
7、班杜拉将对产生一定的结果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行为过程之能力的信念,称之为( )
A自我效能感 B自我意识感 C自我观念感 D自我满足感
8、在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和“官方课程”,可称之为( )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9、在课程内容上,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学生需要、能力的关系意味着实现( )
A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C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D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10、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评价( )
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班级文化
2、测验效度
3、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
4、洛克的白板说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30分)
15、班级是由学生和教师构成的组织,其中教师是班级的主体,起引导、协助、监督、咨询等作用
16、非指导性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7、不良行为者不良行为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由于不良刺激不断强化的结果,而通过强化暂停的方法可以对个体暂时不予强化,或者把个体暂时与特定的强化环境相隔离,从而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或降低其发生的频率。所以,强化暂停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学校德育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2、简述交往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3、简评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和局限
4、简述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讲授式教学方法在近现代的教育改革与实验中不断遭到诟病和批评,但为什么直到现在依然是基础教育学校的主要教学方法?请论述你的观点
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333 教育学基础综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提出的批判教育思潮代表人,下列不包括( )
A阿普尔 B吉鲁 C弗莱 D斯普朗格
2、由学校自主研发和实施的课程是( )
A国家课程 B校本课程 C地方课程 D自由课程
3、从教育的本质属性来看,教育的本位功能是( )
A促进个人的发展 B促进社会的发展
C促进政治的发展 D促进经济的发展
4、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提出并实施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癸卯学制 D壬戌学制
5、民国时期在定县实验区开展乡村平民教育的教育家( )
A黄炎培 B晏阳初 C梁漱溟 D陶行知
6、西方古代最杰出的教学法学者(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西塞罗
7、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个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
A洛克 B康德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8、精细加工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不属于该策略的是( )
A运用表象记忆 B进行过度学习
C采用位置记忆法 D采用首字连读法
9、班杜拉提出根据他人的榜样行为来影响自己的行为是属于哪一种强化( )
A直接强化 B替代强化 C自我强化 D外部强化
10、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的最高级目标是( )
A运用 B分析 C综合 D评价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1、教师专业发展
12、京师同文馆
13、要素主义教育
14、认知结构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30分)
15、德国康德提出的教育性教学原则,就是让所有学生都尽可能掌握一切知识
16、在17、18世纪,德国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是实科中学
16、教育具有文化传承功能,但教育缺乏创造文化的功能,所以它很难产生新文化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8、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19、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教育部的教育政策
20、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意义
21、什么是程序化教学 如何开展的
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22、教育在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3、师生关系有几种基本模式 你心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什么?
2019年南京师范大学333 教育学基础综合(回忆版)
一、选择题(20分)
1建国君民 以教为立先 出自哪里( )
2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对的代表人物是( )
3什么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
4西周教育的标志和特征是( )
5性相近 习相远 是( )提出的
6朱熹最著名且流传广泛的书是( )
7教育性教学萌芽于谁( )
8第一个提出教育的客观社会制约性的人 是( )
9耶克斯 多德森定律表明( )
10一个人他认为法律如果不合适可以修改 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秩序、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 他属于( )阶段
二、名词解释(20分)
11班级授课制
12稷下学宫
13福建船政学堂
14遗忘原因的同化说
三、辨析题(30分)
15“教师专业化”就是通过专业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16恩物是福禄贝尔创新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
17昆体良认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
四、简答题(40分)
18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
19请简述当代世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
20简述北宋“三次兴学”的主要内容。
21简述杜威关于教育制度的基本主张。
五、论述题(40分)
22根据十九大报告,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看法。
23结合当前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
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中体西用的作用和局限:
“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1、引进了西方的文化教育内容,对传统教育在制度层面上进行了初步改造,在客观上对封建教育制度解体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打破了儒学一统中国教育的格局,打开了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化的大门,科举的改革、书院的改革、新学制及新的教学方法的引入才有可能。
3、但它只是简单拼凑中学西学,其根本仍在维护中学,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对立面,阻碍维新运动的发展。同时,在这种宗旨的支配下,清末学校仍要在尊孔、读经的笼罩下,无法摆脱封建教育的影响,未涉及中国文化传统和政体的改造。
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又阻碍了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化的过程。
第七章 文学创作
-名词解释-
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创作动机: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艺术构思: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创作对象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艺术概括: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的过程。艺术综合、艺术简化。
艺术综合: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对各种材料进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艺术简化:创作中对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勾勒特征,对无关细节完全省略。
艺术变形: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艺术传达:从艺术构思到语言的显现这一由内向外的活动和过程。
审美理想: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的各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求。追求艺术真实性、社会价值、形式完美。
艺术真实性:在文学作品中客观地反映生活实际,充分表情达意,从而给人合情、合理、合意之感的审美追求。包括历史真实、情感真实、细节真实。
文学创作主体:已经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作家个体。离开创作过程则不是。
-简答题-
一、文学规律的探索,中外理论有哪些观点?
1 感物说。
2 养气说。
3 “胸有成竹”说。
4 “镜子”说。
5 深层心理说。
二、决定文学创作的基本因素?
1 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
2 社会需求的产物。
3 又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紧密联系。
三、作家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1 文化修养。文化知识、人格修养、特殊爱好。
2 独特气质。常处于激情状态、敏锐的观察力、对语言超常敏感。
四、作为创作主体的人,有哪些特点?
1 暂时放弃现实功利性关注。
2 想像力被充分调动起来。
3 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感情。
五、什么是文学创作客体?
1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2 以往的看法:客体是主观情感;是客观自然事物;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的深层心理;四种看法都不全面。
六、为什么说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1 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
2 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
3 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
4 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
5 文学的客体有时是似乎与社会无关的自然,但实际也属于社会生活。
七、什么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主客体双向建构关系?
1 情景交融,心目相取。
2 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作家感受是客体给予的;客体不等于客观存在。
八、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有何异同?
1 两者都是直觉,具有直接性,无意识性、创造性。
2 对象不同。(同一对象以不同面目呈现)
3 艺术直觉带有主观性,认知直觉排斥任何主观色彩。
4 艺术直觉带有情感性,认知直觉则没有或较少。
九、艺术直觉与艺术知觉的异同?
1 都是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体能力,与感性形象分不开。
2 知觉只停留在感性形象上,而直觉透过表层进入内在蕴意。
十、说明艺术直觉之于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重意义?
1 直觉与诗情的兴起。
2 直觉与诗歌意象的产生。
3 直觉与诗歌意境的形成。
4 直觉与诗歌意象、意境的呈现。
十一、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有区别是什么?
1 灵感是思维状态,直觉是思维能力。
2 直觉有对象性,灵感则没有。
3 灵感是随机性、偶然性,直觉则有一定的稳定性。
4 两者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的。
十二、艺术情感的特征是什么?
1 自然情感有私人性,艺术情感有共通性。
2 政治情感有功利性,艺术情感有超越性。
3 道德情感指向善,艺术情感指向美。
4 宗教情感将人心灵引向虚无缥缈,艺术情感将人的精神引向自由与和谐。
十三、艺术情感对于文学创作有至关重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情感对认知活动的一般影响。
2 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
3 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
十四、艺术想象的特点与类型是什么?
1 科学想象是纯粹的认知活动,艺术想象则是审美活动。
2 科学想象是发现的过程,艺术想象则是创造的过程。
3 类型有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
十五、艺术理解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 与创作目的。
2 与选材。
3 与构思过程。
4 与主题的深化。
十六、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 影响作家对创作手法与技巧的选择。
2 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
3 影响作品的风格。
十七、创作冲动的特征是什么?
1 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
2 经这净化或升华的复杂情感。
3 具有内指性特征。
十八、创作冲动有哪些心理因素?
1 原发性心理因素。
2 继发性心理因素。
十九、创作冲动的激起有哪些情况?
1 无意中受到触发而产生。
2 自觉寻找触发。
3 自已突然冒出来。
二十、创作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1 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
2 艺术构思。
3 艺术传达。
4 修改与润色。
-论述题-
一、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哪些问题?
1 准确性。恰如其分。
2 透明性。见“能指”知“所指”。
3 独创性。陌生化效果。
二、细节真实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是历史真实与情感真实的基础。
2 使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显得像真的一样。
3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医学道德范畴是反映医学道德实践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是医学道德及其特征、现象和关系等普遍本质的基本概念。医学伦理准则体系的第三个层次,主要有:权利和义务、良心与荣誉、情感与理智、胆识与审慎。今日重点学习第三个层次中的良心与荣誉、情感与理智、胆识与审慎。
一、良心与荣誉
1良心
(1)概念:是人们在履行义务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自我道德意识,是人们对自身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自我认识和评价。
(2)含义:实质就是自律。是医务人员内心的道德活动机制,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呼唤、道德律令,是自我选择、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自律过程。
(3)作用:当医务人员一旦产生不正常的情感、欲念时,行为主体通过“良心发现”及时地发现问题,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改变行为方向,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
2荣誉
(1)概念:是医务人理性上自尊的表现,在社会层面表征着对医务人员道德行为及其价值的肯定和褒奖。
二、情感与理智
1情感
(1)概念: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根据社会道德观念和准则,去感知、评价个人和他人行为时的态度、体验。医学道德情感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自己和他人行为之间关系的内心体验和自然流露。
(2)内容:同情感、责任感和事业感。
2理智
(1)概念:是作为医务人员必备的医学道德理性修养,包含较低层次的医学道德认知素质和自制能力,以及较高层次的医学道德决疑能力和智慧素质。
三、胆识与审慎
1胆识
(1)概念:指人们在事物处理过程中敢于承担风险和善于化解风险的勇气和能力。
(2)含义:医务人员在病人面临风险和难题而自己可以有所作为的时候,能为患者预见到风险,敢于承担风险,并善于化解风险。本质是关心病人和尊重科学。
(3)作用:
①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把握住有效抢救危、重、急、险病人的时机。
②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在病人损伤不可避免时,做出争取最大善果和最小恶果的合理选择。
③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尽快对疑难病症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和处理。
2审慎
(1)概念:指人们在行为之前的周密思考与行为过程中的谨慎认真。
(2)含义:医务人员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处事慎重、严谨、周密、准确、无误。
(3)作用:
①能保障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②能保证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
③能选择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④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最后我们通过一道例题,回顾今天的知识点。
例题胆识的本质是:
A关心病人 B尊重科学
C承担风险 D关心病人和承担风险
E尊重科学和关心病人
答案E。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基础》知识点:名词解释1
1、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2、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3、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4、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5、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6、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7、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8、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9、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10、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1、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12、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13、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14、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15、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16、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17、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18、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9、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20、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基础》知识点:名词解释21、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2、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3、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4、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5、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6、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7、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8、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9、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10、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11、抒情策略:在创作作品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
12、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道。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
13、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从文学史和修辞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
14、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5、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6、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意为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紧随其后。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它注重描写个人的经历、境遇,抒发个人的情感、情绪;第二,它具有坦荡开阔的心胸和闲适恳切的调格。
17、抒情作品:专门用来抒情达意,它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18、韵律: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而造成的和谐音调,谓之“韵律”。在西方,韵律是一个统称,它可以分为韵与律两个方面。把同一个音或类似的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19、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20、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又称为权威阶段。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又叫做可逆性阶段,开始按照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认为道德是可以修改的,即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要求平等。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