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网友向我咨询关于孩子患病的问题,根据孩子目前的表现,有时兴奋、情绪高,X欲旺盛,有时会割自己的手腕,情绪低,由于儿童青少年期孩子的人格发育还不太健全,对自己的认识、对周围人际关系或者环境以及世界的认识是片面的,不客观的,导致他们的症状不典型,诊断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情感 障碍的病人可能伴有很多的幼稚、不协调,以及精神病性的症状,导致在诊断是非常的棘手。并且青少年病人往往对自身病情没有认识,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疾病治疗起来也有很大的难度,并且由于发病年龄较早,疾病的预后也往往不太理想。
当然以上的话也不能太绝对,随着孩子的成长以及家属积极的给予治疗,还是有很大希望康复的。
但是在分析疾病治疗及康复问题的时候,咱们不得不要提一下,关于父母养育方式对孩子患病方面的影响的问题。这位网友反应她的丈夫对孩子管教特别严格,父亲要求孩子的孩子就必须都得听他的,对孩子很少有爱的举动,更缺乏爱的语言,从来不与孩子亲近,给孩子买零食、玩具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这位父亲如此的教养方式难道跟孩子得病有一定的关系吗?
提到这个问题咱们要提一个心理学上非常有名的恒河猴实验。
提到恒河猴实验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哈洛,他被列为20世界最残忍的科学家之一,是PETA(善待动物组织)最讨厌的心理学家。他的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带来的巨大心理创伤让几代恒河猴生不如死。
当时行为主义的代表华生发明的 育儿 理念认为,越早将婴儿和产妇剥离,越容易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哭,那就任他哭,哭一夜也不用理会。
按照当时华生的 育儿 理论,婴儿只会对食物产生依恋,只要给予婴儿充足的食物,母亲是可有可无的,而过度的亲情,只会让被溺爱的孩子成年后丧失独立自强的精神。华生所有的理论,无论是哭声免疫法还是婴儿独立完整睡眠法,都建立在这个基石之上。
在此理论基础上哈洛设计了恒河猴实验。他给猴子们准备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用钢丝网做成的“铁丝妈妈”,上面带有奶瓶,只能给幼猴提供食物,但是无法拥抱。而另一个是覆盖着软垫的“布料妈妈”,只能提供拥抱,但是不能提供食物。按理说,能提供食物的“铁丝妈妈”,将得到幼猴最大的关注和喜爱,但是实验结果截然相反。
所有的幼猴,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没有乳汁的“布料妈妈”,绝大部分时间,他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身边,只有在饥饿时,他们才会爬到“铁丝妈妈”身上一小会。而当哈洛把发出巨大声响的机械丢到笼子里恐吓幼猴时,恐惧的幼猴紧紧地抱住了布料妈妈,毫不犹豫地抛弃了铁丝妈妈。幼猴,将布料妈妈,当成了安全之源,因为布料妈妈能给幼猴带来拥抱的安全感,这就解释了为何幼猴如此喜爱笼子里的毛巾,因为它把毛巾当成了自己妈妈的怀抱。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独立并不是简单的孤立和狠心培训可以得到的,恰恰相反,细心呵护、在妈妈的怀抱里得到安全感的孩子,更愿意去外界独立 探索 ,长大后会更加独立,更加适应 社会 。
你以为试验到这里就结束了么?当初那群被产妇剥离后长大的猴子,成年后出现了明显的孤僻、抑郁和自闭,有的猴子甚至出现了强烈的自残性,出现了极其明显的心理问题。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证明,那些从小缺乏母爱的人,成年后极易出现巨大心理障碍,且没有能力去抚养后代。哈洛的论文发表后,一夜之间华生就成为了美国妈妈最讨厌的人,华生 育儿 法被彻底推翻。但是,华生的孩子们还在,华生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并用自己的理论来教育自家的孩子。华生大儿子雷纳在父亲行为主义理论的教育下,精神出了严重的问题,多次自杀,并在三十多岁时成功自杀身亡。
华生的女儿Mary,在成年后,同样多次自杀,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华生的小儿子离家出走,常年流浪。
所以说爱是唯一正确的 育儿 方式,当孩子不哭的时候,父母要多鼓励孩子站起来;当孩子哭泣的时候,父母要第一时间去抱抱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需要你。当你冷漠的看着你的孩子时,他的内心世界,和这只幼猴是完全一致的。冷漠的训练孩子,的确能得到一个不哭不闹的孩子,但是那并不是孩子变乖了。而是婴儿在绝望中陷入死寂的平静,不再对外发出信号。婴儿对父母和世界的信任,就这么被掐灭在摇篮中,他的未来,将充满孤寂和灰暗。
这也是目前精神科临床常常提到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罹患精神疾病影响的问题,在这里科普给大家。要提醒广大家长朋友,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一定要相信科学,一定要科学 育儿 ,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要图省事,把孩子对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管理,自己当甩手掌柜的。你现在偷的懒将来可能还是要还的。
《母爱的羁绊》一书中有一句话讲:我一直在祈祷,希望我攒的钱是给孩子上大学用,而不是付他们的心理治疗费。
我想说父母教育孩子别无他法,父母唯有多学习科学 育儿 知识,用爱滋养孩子。其他的我们就乐见其成吧。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我是@精神心理吕医生,如果看完科普有所收获,希望大家关注、点赞、收藏、评论、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靠谱的精神心理科普知识,使他们在康复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找 吕怀宝医生 咨询精神疾病相关的问题,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
人有七情六欲,三魂七魄,你怎么剥离得了。
能剥离一种,就能剥离其他的种种,剥离完了,与一具尸体有什么分别?
每一种情感都是与生俱来的,与人生死相依。
我猜想你可能遇到了一些问题,眼下觉得会是一种痛苦,但是你试想三十年后现下的痛苦是否还值得你去记得,如果不值得,那现在就要放下。如果放不下,那就随它,直到有一种新的情绪来替代它。
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与生死相比,任何一种情感都只是生命之河的一个支流,终究都要汇聚在一起,到达另一个终点,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希望能够帮到你。
有很多原因可能会导致人感觉到不幸福。下面是一些可能导致不幸福感的原因:
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家庭责任、经济压力等可能会使人感觉到压力。
缺乏自我满足感:当人们觉得自己的工作、人生目标或者人际关系并不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可能会感觉到不幸福。
缺乏人际交往: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或缺乏社会支持也可能会导致不幸福感。
缺乏身体健康:生病或者身体不适也可能导致不幸福感。
情感因素:如果你最近经历了分手、失恋或者失去亲人,也可能会感觉到不幸福。
如果你感觉到不幸福,可以尝试调整生活方式,如多和朋友出去玩、锻炼身体或者寻找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来帮助自己调节情绪。
“相对剥夺感”是社会上一种情绪型舆论,即每个群体都感觉到自己被别的群体剥夺,都认为自己所在的群体处于社会的底层或相对下层。
长此以往,这种相对剥离感将会外显化,成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产生阻碍乃至破坏作用的行为舆论,甚至造成和谐社会进程的延宕。
怎么样才能忘记一个人或一段情感。
一、清除
就是清除所有与忘记人一起共同拥有过的、记载美好回忆的信物。两个人在平时的相处或者交往过程中,可能在一起拍过照片、拍过录像、写过信、写过日记等等。这些双方共同见证过的信物曾经给自己带来过美好的回忆,但现在却成了不能触摸不想触摸的“伤心地”。为了彻底忘记对方,就要把这些所有与其有关的信物都要彻底清除出去,彻底销毁。
二、删除
就是删除所有与忘记人的有关联的有效****。删除要忘记人的电话号码、微信、QQ等所有与其有关、能够与其联系的有效信息。从此以后,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三、不恨
就是对要忘记这个人,已经没有了怨恨没有了愤恨,一切都很平淡。茫茫人海中,两个人能够相识以至于相恋,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缘分。现在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两个人分开了,不能一起共事了,不能一起相处了,说明缘分结束了。无论你们彼此之间的感情有多深,无论你有多么的不忍和不甘,过去的已经过去。面对一个渐渐远去的背影,面对一段即将消失的记忆,爱与恨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就把曾经的美好当做一段美好的回忆,就把相处的过程当做一段不可错过的人生经历。不恨才能使你心态平和,不恨才能使你越来越强大,不恨才能使你越来越成熟。
四、不想
就是不想与忘记人的所有生活片段和记忆。所说的不想是带有主观意志的。其实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偶尔也会想起与忘记人一起工作生活过的点点滴滴。每当这时候,就要提醒自己: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该走的留不住,该来的挡不住,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会有一个更好的更适合的在等着自己。几次三番,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不会再想起对方,就会把对方从自己的脑海里“赶”出去。
五、充实自己
把每一天当成一个新的开始,牢记心中的希望和梦想。找到一份能够发挥自己特长、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微笑面对生活,不断充实自己,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忘掉过去忘掉那个人。寻找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情感缺失就像是灵魂被劈成了两半,冷酷无情地剥离开来。其中一半流露于体外,它们一般是冷静、理智加以无穷无尽的思考,另一半沉于体内,是细腻的感情、关怀、爱和情绪以及执行能力。
对于情感缺失的人来说,非常想去爱别人,却十分吃力。常常拼尽全力付出,既换不来他人善意的回应,也很难让自己感到满意。
他们非常用力地去爱人,但很难觉察到,这样的爱并非是出自于情感表达,而是一种自己内心获得安全的需要。这样看起来很纯粹的爱,实际上却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控制。
情感缺失的人常常是不争不抢,对生活丧失信心和激情,即使偶尔三分钟热度打鸡血也一般比别人去得更快,并在在这种心血来潮过去之后,情感缺失的症状会变得更加严重。
这种人体会不到正常人的情绪,就算发生了什么好事和坏事,情感流于表面的程度也远远低于正常人,微微一笑和撇撇嘴估计就是情感缺失者表露真实感情的上限了。
他们善于模仿和揣摩别人的心思,通晓世故,故而对外伪装出出一副“我很开朗”“我是个正常人”的样子来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实则全是演的。往往在人走后,立刻就会流露出自己冷漠的面孔。
其实情感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属于一种自卑感的表现。如果小时候收到了刺激或者打击严重可能这辈子都会有一定的阴影,无论长大后怎么去弥补或者掩藏,多多少少还是会有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