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但此时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情感较为脆弱,遇到问题易悲观和烦躁。因此,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发挥音乐的陶冶功能,借助起伏的节奏,抚平初中生的情绪,以促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上的熏陶。总之,在音乐与情感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能逐步培养起初中生正确的审美,有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也是极有好处的。
一、创设情感教育的情境
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促使初中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他们结合自身的经历去演唱歌曲,从而可加深他们对音乐文化的理解,能在拓宽初中生知识面的同时,开阔他们的视野,洗涤他们的灵魂。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学习歌曲《黄河少年》时,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演唱,以展现出长江、黄河儿女的自豪感和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借助千折百弯的黄河创设情境,由于初中生平时在电视、手机上等都见过黄河奔腾向前的视频,滚滚的黄河水总是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让人心潮澎湃,豁然开朗。当初中生身处母亲河河畔,感受着汹涌的波涛时,他们内心会有怎样的想法呢?此时教师就可要求初中生闭上眼睛,想象着海风拂面的感觉,聆听着黄河深处的波浪声……有的学生会被母亲河的气势所震撼,有的学生则想要高歌一曲……在具体的情境下,教师再带领初中生了解歌曲背景、进行演唱时,他们的兴致会更高,情感也会更充沛。
总之,创设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可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促使他们感受到音乐知识的强大魅力,这可使他们在参与音乐活动的同时表达出更多的想法和情感,从而可夯实初中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二、借助多媒体营造教学氛围
音乐是一种有声的艺术,借助多媒体设备的声音、动画等,可调动起初中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有助于他们全面了解音乐知识,可感染他们的情绪,使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更高。
借助多媒体设备可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能使单调的歌词变成一幅幅多彩的画面和视频,这可以调动起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出初中生更多的个人情感,可促使他们真正做到我口唱我心。
三、通过音乐故事升华学生情感
音乐来源于创作者的实际生活,且融合了很多的故事情节。这样,教师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就可借助跌宕起伏的故事,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爱上音乐课程的教学。由于目前初中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且接触到手机、电脑等现代化电子设备的机会也较多,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组织他们自主搜集相关的音乐故事,在挖掘故事素材的过程中,促使初中生产生更多的感触,实现他们情感上的升华。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歌曲《爱我中华》时,这是一首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唱出了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共建祖国繁荣的豪情壮志。而在中华民族广袤的土地上,五十六个民族之间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故事,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结合《爱我中华》创作时的背景和各民族之间的故事展开讲述,以促使初中生对五十六个民族多一些了解,并逐步培养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总之,借助音乐故事进行情感教学,符合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规律,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可在夯实初中生音乐基础的同时,实现他们音乐素养的大幅度提升,从而增强整体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既是新课改对初中音乐教学提出的全新要求,也是提升初中生音乐品质以及核心素养等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并将情感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以更好地为初中生服务,从而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情感是决定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行教育实践中,人们普遍重视智力开发而容易忽视对情感的教育,尤其在幼儿教育阶段。本文以幼儿园美术教育为载体,首先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不足和幼儿心理的一般不良表现来说明实施情感教育的之重要和必要。其次,从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美术是幼儿表现情感的重要裁体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证明在美术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是可行的。最后,本文从如何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心理,帮助幼儿疏导和控制情绪情感,正确评价幼儿的创作等四个方面描述了现实美术教育中渗入情感教育的一些基本途径与手段。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的:“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而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可见情感教育对人之高尚行为形成的重要性。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情感教育的目标是在尊重幼儿自然情趣的基础上,建立以快乐、兴趣为主色调的积极情绪状态、健康情感品质和初步情感能力。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教育工具,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应是其固有的教育功能,但是如何充分应用美术教育这一载体,对生活充满情绪色彩、对一切美好事物具有强烈的情绪感受能力的幼儿 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促进其健康道德情感的形成,是我们当前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是人格要素的核心因素,幼儿的发展,不仅是认知的发展,也是情感的发展,但是,人的情感成长往往容易被忽视。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哲学家就批评日本的教育因为缺乏情感教育层面而成为“忘掉了另一半教育”、“ 牺牲了另一半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也是如此,尤其是处于培养人格要素的基础时期——幼儿园教育阶段,普遍忽略其情感的成长。在美术教育体系中,幼儿园的美术教育目标一直定位于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初步掌握使用美术的工具及材料的技能,表现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教育重心倾向于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美术教学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幼儿不善于很好地感受自然、社会、生活,不能很好积累情感经验,丰富自已的情感和能力。后来尽管对美术教育目标进行了修正,把美育的目标定为:“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但由于这是一个较为笼统的美育任务,具体到美术教育领域尚不明确,因此幼儿教师在现实教学实践工作中,往往仍沿袭着一些旧体制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传授一些美术活动知识和技能技巧,强调幼儿对美术的理解和反应。
步入21世纪的中国幼儿教育,应该是通过各种教学途径来实现幼儿认识、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我国目前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比较宠爱甚至溺爱自已的孩子,容易造成不听话、不合群、自私、自信心差等不良表现,如不加以引导和培养,容易造成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健康道德情感的形成。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幼儿时期是各种感受器官完善阶段,是接受情绪刺激最敏感阶段,是健康情绪和基础情感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期。因此如何系统的、有目的地培养好幼儿的积极情绪状态、健康的情感品质和初步的情感能力显得犹为重要与必要。美术是儿童表现情感的重要手段,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应充分运用美术教育这一载体,鼓励和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和情感,疏导和控制消极情绪和情感,利用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多元性及个性的特点,让幼儿在体验成功的创作喜悦,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促进其宽容大度、尊重他人、豁达乐观等道德情感的形成,这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对未来的生活和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1、好奇心是实施美术情感教育的基点。情绪和情感的态度决定着人们对某种情境或对象是接近还是回避,是喜欢还是厌恶,从而影响人们对认识目标的选择,进而影响其对目标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美术活动也是如此,很多美术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对美术保持着长久不衰的兴趣。因此,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有目的引导儿童用形、线、色去描绘周围事物,吸引他更多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从而不断丰富其情绪和情感。
2、美术活动是实施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实质上内在情感的外部表现,是用形、线、色构成的情感生活意象。美术对于幼儿,其作用不在于其艺术性、思想性如何地深刻,也不在于美术技艺表现如何娴熟,是纯属于情感发展的需要。处于涂鸦阶段和图式阶段的幼儿美术绘画活动,因为已经具有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能够按照个人的主观经验来反映对象,表达自已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并将这些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通过自已的创作传达给他人。所以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幼儿美术教师可以按照美的标准和美的规律,引导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将自已的亲身体验和情感通过色彩、线条等表现出来,使幼儿的内心情感和外在形式达到同构,同时由美术泛化到生活其他领域,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世界。
三、实施情感教育的基本教学手段
情感教育不同于认知教育,它不是以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它的教育过程也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它更多地依赖于人本身的情感及经验,强调感受、感知、体验、理解和反应,其中最核心的机制是让幼儿感受和体验。
1、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幼儿的意愿。人们常说“孩子凭兴趣做事”、“幼儿是情绪的俘虏”。我们在绘画教学时可以观察到,幼儿对绘画有兴趣时,注意力很集中,绘画很投入;不想画时,怎么叫他画都不画,因此这种带有原始感情性质的兴趣和好奇,是一种内驱动性的情绪,是幼儿早期认识发生的动力源泉。例如,幼儿小王画了一辆很多轮子的轿车,当老师纠正他侧面轿车只画两个轮子就可以时,他却不接受,反而振振有词地认为“轮子多才跑得快”。其实小王把自己的情感容入了画中,表达了他想让汽车跑得快一些,当老师了解了他的创作意图后,应先对他加以肯定,避免打击他的积极性,然后通过一些实物观察活动,让他了解事物的基本特征,这样既尊重了孩子,又能从孩子的意图出发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幼儿从小对生活、对周围环境抱有浓厚兴趣,能热心地参加各项活动,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2、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心理。一是注意从幼儿绘画作品中捕捉他的 情绪状态和情感类型。由于受到绘画技能的限制,幼儿把形象画得歪歪扭扭,怪诞而丑陋,而这些怪诞的形象却是幼儿当时头脑中的情感意象。如情绪体验给幼儿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时,笑——是眯成一条线的眼睛,上弯的嘴角;哭——是大颗大颗的泪珠;吃——是最高兴的,表现出来的是张大的嘴巴。又如画“我的爸爸妈妈”作品中大部分孩子在纸的中间画上了一个大大的人,并认作是妈妈,旁边的小人一个是爸爸,一个是自己,可见在幼儿绘画创作时,把心目中的妈妈、爸爸和孩子间不同轻重情感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二是要理解儿童绘画的创作心理。幼儿用绘画的形式直觉表现来抒发情感,有时是心情愉快,抒发情感;有时是心情消极,发泄情绪。如画“过生日”时,很多学生的画面上除了生日蛋糕外就是一张张大嘴巴,看不到一个人,但我们站在幼儿的心理角度分析时,就可以充分理解孩子过生日吃大蛋糕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又如一名幼儿想帮老师拿东西,却拿不动,他就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画了一个有四只手的小男孩,一只手拿书,两只手搬桌子,表达了自己希望帮老师拿东西却力不从心的心情。虽然孩子的画不能与成人的艺术作品相提并论,然而他们却能在形象、色彩以及绘画空间的表现方面突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使画面更具抽象性、直觉性。因此,我们只有充分捕捉儿童的心理、情绪时,在美术教学活动时就可有目的的、针对性地培养和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促进其健康心理的成长。
3、帮助幼儿疏导和控制情绪情感。人们常说:“画画能宣泄情感,使儿童心理得到平衡。”大量观察发现,大部分儿童常通过画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一名小女孩很喜欢吃蛋糕,可是每次吃下一小块后就吃不下了,于是她在“生日”为题的作品中画上了一个蛋糕和有着一张奇大无比的嘴的小姑娘,表达自己对蛋糕的喜爱和想多吃一些的愿望。也有一些孩子用绘画来发泄情绪,如孩子小赵在游戏中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他在美术活动时画了一幅人物图,画完之后却用笔画上粗粗的黑色线条将那画面上的人涂掉了,这是他在宣泄自己压抑的情感。因此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借助一些美术游戏或意愿活动,引导和帮助孩子在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的同时,诱导幼儿体验乐意与人交往的乐趣,体验美好事物给自已带来的喜悦,体验集体活动的愉快等等,如鼓励小女孩过生日时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吃蛋糕分享快乐;鼓励小朋友在遇到困难时愿意主动找亲近的人商量解决等,从而逐步培养起幼儿健康的情感品质和初步的情感能力。
4、正确评价幼儿绘画的创作。评价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地评价是维护幼儿参加绘画活动的兴趣的重要保证。
(1)让幼儿感受美术绘画创作成功。每个人都希望能够通过活动来体现出自我的价值,通过成功的作品来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誉。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能够经常地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起学习的兴趣,更能增强他学习的信心,良性循环可促进他完成更出色的作品。我们班的中中小朋友性格内向,胆子较小,画画非常拘谨,常常画出物体很小的画,有一次他正为自己一不小心画得太大的圆圈发愁时,老师及时地肯定了他画的圆,并大大表扬了他,还请其他小朋友参观,这事对中中影响很大,此后,他的画作有了明显的进步,物体画大了,色彩也丰富了,更重要的是中中喜欢画画了,而且每次作画都充满了自信。
(2)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住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美术表现的心理特征。幼儿自我体验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的过程,幼儿常常是通过这些赞扬、鼓励来作为学习的动力。我们每周举办一次画展,但展出的并非一定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只是对于孩子本人来说有进步的作品。作品的展出促进了孩子自信心和荣誉感的增强,从侧面鼓励了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热情,而这一股热情能使他们产生耐力和毅力,尽管累,可心情却是愉快的,因此及时地肯定和赞誉是帮助孩子确立自信,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使他们初步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情感品质。
这个是在网上找到的,你可以参考一下~~~
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谈话的氛围,一个愉快的氛围让孩子愿意放下戒备,轻松进入话题。
家长抛出话题,问孩子“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孩子的回答即使过激,过偏你都不能生气,要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并且要肯定孩子“这个事情你有这样的看法,比你的同龄人要进步很多!你有这样的想法不奇怪!”,然后把你要纠正的内容说出来。
这样的氛围讲话,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理解、认可。所以对你纠偏的话也不会反感抵制,而是会停下来反思。
如果孩子说出来的话你一时还反驳不了。也不要不好意思更不能恼羞成怒!而是诚恳地说,你说的这句话我不太赞同,让我先想想,以后再回复你。要勇敢承认家长也不是万能的。
总结一下,引导孩子情感,第一要有好的氛围;第二,要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理解、认可;第三,不要觉得被孩子问倒了丢人,家长不是万能的。一个勇于承认自己不完美的家长更容易赢得孩子的尊重信任!
英语情感教学的基本原则
⑴、寓教于乐原则
寓教于乐原则指教师要在教学中操纵各种教学变量,使学生怀着快乐和感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也就是使教学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一方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接受信息的情况,还要注意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状况,努力使他们在快乐、兴趣状态中接受教学内容。
⑵、以情施教原则
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英语教学既是认知过程,又是情感过程,两者互相交融,不可分割。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和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以达到以情促知、请知交融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主导情绪状态,要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积极地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的相应情绪,要善于情感性地处理教学内容,使之知情并茂,以情促知。
⑶、师生情感交融原则
教师应尊重师生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提高教学效果。师生间的情感会通过其交往活动和关系的直接作用而最终影响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作者简介:王永红,任教于甘肃省镇原县翟池中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之“沁人心脾”,让学生读书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乐之”。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必须由于它的重要地位而迈出新步。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同时又具有丰富、生动的特点,但并不是依靠教室的理性说教,而是感染作用的充分发挥。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中的情感陶冶显得犹为重要。一、设置导语,引入感情氛围导语就好像一台戏前的序曲,导语的设置为课堂教学定下了情感基调,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就是写的导语切入的效果。在教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设置的导语是:“同学们,你知道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是什么吗?你又曾仔细的观察过你的父亲的背影吗?今天我们将学习著名学者朱自清的亲清散文《背影》,来感受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对儿子的那份亲情。”开篇导语定下了饱含深情的基调,以唤起学生的深情回忆,打下了阅读课文的感情基础。二、加强学习主题的情感体验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所以,笔者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启动情感的闸门,才能引起学生理性的思考,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从教学过程来看,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对概念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由于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感情、有性格的个体,他们的价值、情感、意志和审美等评价标准不同,而这些因素对认识过程起着始动、维持、调节的作用,所以,学生得到的感染也是各不相同的。所谓“知之越深,则爱之越切”,而“爱之越切,则知之越深”。所以,笔者认为,要注意从教材和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环节的组合,使教学的每一步骤都利于学生经理情感过程,并由于教育活动的积极后果产生愉快的体验,促使学习情感逐步丰富,而且得到多方面的陶冶。以《桂林山水》为例。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几个小问题:“你们去过桂林、欣赏过那儿的山水美景吗?或是在电视里看到过桂林山水的美景吗?想去看看吗?”于是,笔者就像一名导游,把学生引到享有美景甲天下的桂林,畅游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中。学生欣赏了桂林山水的录象,还欣喜地交流了初步的感受,就这样,学生愉快地开始了对课文的学习和探索。结合对这节课的欣赏和朗读,促使学生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使学生和作者一样因为桂林山水秀丽的风景而惊喜、激动,陶醉在其中。1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教学当中,引发学生的共鸣,使教学情境进入最佳状态。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预先设计一些与教材有关,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创设能激发学生表现欲望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从朗读中体会情感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范读课文,尤其是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4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因而要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学习、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过程。作为教师来说,不能心存偏见,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语文课才会获得学生的青睐。四、言传身教,体会情感德国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心?”教师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所以,教师应以饱满、真挚的热情进行教学,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机地溶进讲课之中,做到言为心声,言之有情,盛情并茂,使学生体验到教师同样的感情,从而使师生双方情感共振,课堂沉浸在美好的情感激荡之中。此情此景,学生就不仅仅是用耳朵聆听教师的讲授,更是用整个心灵接受教师的影响。总之,如果我们既能注意发挥学习主体情感体验的积极性,又能发挥教师情感传导的主导作用,那么语文教学将会迈出可喜的一步。作者单位:甘肃省镇原县翟池中学
一、形成情感氛围
素质教育是通过学科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成长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通过师生情感渗透,形成情感氛围,让学生的情感水平、认知、审美、创造等能力达到最佳状态。
1.教师倾注全部爱心是形成情感氛围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的引路人,他们是学生品质形成、兴趣养成的关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怀着一颗爱心全身心投入到学生身上,认真鼓励他们,用爱流去滋润他们的心田,从而获得回流,建立师生友好的桥梁。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更好地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一代新人。
2.在教学中教师有效地支配情感是形成情感氛围的关键。
教师不仅要有爱学生的情感,还要善于控制、支配和调动自己的情感,根据一定目的、具体环境和情况来决定情感方式、分寸,以便更有效地感染学生,从而形成良好的氛围。
比如,有学生在语文课进行说话训练中,说了一些使老师生气的话,如果老师不控制情绪而不理智地把学生逐出课堂,这就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压力而害怕出错不敢再发言,这样的教育怎能要?这样的课怎会有好效果?所以教师根据自身特点,更要好好地注意形象,调整好身心的情感,减少师生之间矛盾,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3.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行育人是形成情感氛围的核心。
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各种情况,各种学生。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必须注意身教胜于言教。自己身体力行,做好榜样,公平处理各种事件问题,不偏心,不歧视学生,理解他们,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形成更好的情感氛围。
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人与人在交往中,大都是在心理上给自己保留一定的心理空间,由此便产生了心理距离。教师和学生之间当然也不例外。但教师要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尽力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因为只有学生同教师之间在感情上亲近了,才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
1.树立威信,做学生的朋友。
教师怎样树立威信?有些教师习惯用行政权力和传统方式的管束方法来树立权威形象。其结果,学生表面上可能老老实实,唯师是听,在心理上却同教师疏远。
人,都有让人理解和尊重的心理需要,小学生也是如此。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和稳定,尤其需要教师的理解、尊重、体贴和爱护。他们希望老师首先是朋友,其次才是老师,所以教师要想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重要之点是放下权威心理把自己融于学生之中,倾听他们的心声,发现埋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隐秘,适时、恰当地予以解决,这样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信任和尊敬。
2.宽容对待学生,少惩罚。
由于小学生比较幼稚,常常犯错误,有的自己还意识不到。针对这样情形,就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开导,这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思想,增进情感的机会。教师这时帮助学生认识危害,记取教训,学生就能够在心理上向教师靠近,容易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要比惩罚更强烈。”惩罚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远,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如果这样,反倒给语文教学带来难度。
3.克服偏心、面向全体。
在现实生活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思想意识,智力水平,健康状况,处理方法都不可能一样,都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不愿意接近老师;有的学生怕做错事挨老师批评,偏偏总是出错;有的学生善于表现自己,会讨老师喜欢,做错事能变通……但无论哪种学生,都愿成功,都希望得到表扬,无论教师偏向了谁,学生们都会反对。
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珍视每一份情感,爱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无论哪一个学生获得了成功,都应从心底表示高兴,不偏不倚,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实现情感教育目的,从而获得最佳教育效果。
三、正确分析学生心理,对症下药
教师的主要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学生。他们有思想,有创造力。要想缩短师生心灵距离,更好地促进教学,就必须从分析他们的心里所思、所想、所念下手,才能师生心灵相通。获得情感教育的最佳效果。
1.捕捉闪光点,表扬鼓励。
捕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瞬即逝的也要给予鼓励表扬,这样会使他们增加信心和勇气,认为自己行,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成为好学生。
2.尊重他人,进行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这种尊重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不是放之任之,是持之有度。要采用适当方法,如暗示、肯定、榜样等方法,处处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尊重老师、家长、同伴,养成融洽与人相处的良好氛围,不是处处以“我”为中心的独立世界,他们才能健康发展,才能更利于教学。
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沟通交流。而这种沟通交流是出于我们情感上的一种需要而进行的,同时我们运用语言来表达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 那么什么是情感呢?所谓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这种态度和体验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高级的心理活动现象。而情感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一、情感教育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情感是非智力因素,它提倡每一个教学阶段和每一门学科都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这是因为情感态度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直接影响各学科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心理学认为,情感具有动力功能。这种动力功能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增力功能,二是减力功能。增力功能指的是积极的情感,如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能够驱使人积极地行动,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减力功能是指消极的、悲观的情感,它能促使人消极地行动、降低学习效率。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十多岁的孩子对于他们来讲,影响英语学习效果的因素除了智力因素外,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高高兴兴地学和愁眉苦脸地学,其效果大不相同,积极的情绪是加速思维进程的催化剂。同时,情感也是师生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起着很大的作用。用情感效应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英语教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内容。
二、情感教育的三要素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开展情感教育应充分运用以下三方面的情感素质,即教师本身的情感素质、教材资源的情感素质和学生的情感素质。
1教师本身的情感素质
教师在教学活动要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他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激发者、同时又是活动中的交流者和管理者。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善于充分利用自身的情感因素。教师的兴趣爱好,甚至性别、年龄,乃至服装、发型都可以成为教师的有力工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这些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考验都可能导致教师形成强大的心理学压力,从而引发许多负面情绪。然而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努力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正在成长发展着的学生,而情感是可以传染和传递的。当教师产生挫折感并且表现为不良的情感时,教师消极的情感会使他的学生受到其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调节不良的情感,提高教师的情商,始终保持一种良好心境。同时教师应当多方面的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有助于自身的职业发展,有助于教师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只要教师善于运用自身的优势,一定可以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情感,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2教材资源的情感素质
英语(新标准)这一套教材选取了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如hobbies, friendship, entertainment等都是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中学生的情感发展过程相一致,因而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将教材内容具体化,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教材中的显形或隐性情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是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学科的课程由其特殊性,英语教材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多数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且信息量大,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其他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的理解,而且能加深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探索,体验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的兴趣。英语教师应当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每一位学生身上,提高教学效率。
3学生的情感素质
教师是一份特殊的职业,这是因为由我们的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我们所面对的是由个性差异显著的学生个体所组成的庞大学生群体,他们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但是身心都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年轻人。同时,他们身上还保留着最纯真,最美好的情感。正是这种情感,使他们对一切新奇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对于这个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情感教育的作用
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教师的情感因素,教材的情感因素和学生的情感因素,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提高教学效果。积极的情感态度是健全人格必备的品质,消极的情感不仅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只有关注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克服学习中的消极情绪,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才有望为学生终身的英语学习和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河南省汝州市夏店乡初级中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