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国际理解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第1张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国际理解教育

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为增进民族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的国际理解教育,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越来越受到基础教育的关注。近年来在我国,国际理解教育以学科渗透方式在许多学校展开。国际理解之所以能够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是因为国际理解无论在知识、技能,还是在情感态度培养上都在某些基本点上与学科教育相契合。找准国际理解教育和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可以增进学科教育的人文价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寓德于教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寓德于教

一、钻研教材,深入备课,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豁达开朗、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词等。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教材中所体现的浓浓人文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切忌空泛、枯燥地说教,人为地拨高。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走极端:既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只强调思想教育。教师要深入备课,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如《三亚落日》这篇课文,让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卢沟桥的烽火》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激发他们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石灰吟》这首诗,让学生懂得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高尚品质。

二、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肩负“教书”和“育人”这两大重任。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又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有明确的主题思想,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欣赏文章时,应该由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抓住“拉、撑、护”三个动作,突出“撑”,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这是怎样的撑啊”。撑在桌上,弓著身子,意味着谭老师将用他的血肉之躯去挡住纷纷砸下的一切;撑在桌上,谭老师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撑在桌上,他要保护课桌下的那四个学生呀。再结合下面一节,反复读这个动作,让谭老师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高大起来。这一个“撑”,让学生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教师要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如教学《船长》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黑暗中,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的对话,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2、语文课堂教学要联络学生生活实际,深化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坚持正面启发,引导学生联络自己的生活实际,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薰陶和感染。如教学《学会合作》这一课时,除了课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学校里进行的各项集体评比活动、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等,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体会合作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薰陶。

3、在作文教学中,抓住契机,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

作文是学生接触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个性和内在真实的感受。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如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快结束了,学生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说,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给自己的任课老师写一封信。习作时,启发学生回顾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浅谈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一、正确把握好教材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教学《画杨桃》时,结合一个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教学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教学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蒐集和处理资讯的能力。如何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精神,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最困难的任务。

一、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的教师。

进行创新教学,关键要有创新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榜样,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及创造精神,能为学生的创造行为提供示范,并渗透到一切教学活动中。心理学认为:只有教师本人是创新型的,他才发现、重视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涉及到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等诸多方面。创新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爱,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儿童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整合力量。过去,我们强 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人,而今我们更强 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人。爱的教育是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教师以自己生命的 去激发学生生命的 ,使儿童真切地感到生活的温暖和学习的价值。在爱的阳光下,消除一切烦恼、困惑、胆怯、浮躁,引发内心深处的天真无邪的本性,从而诱发创造的潜能。

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现在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如:发言必先举手,老师同意方能开口;发言必站立,老师不发话,学生不得坐下;不许在老师讲话时插话,否则视为不敬;坐则要昂首挺胸,双手放膝,两眼平视等等如此之多的规矩,思想上的条条框框必然束缚儿童的思维,窒息儿童的创新精神。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发言众口一辞,作文千篇一律,甚至编造假话,哄骗家长和老师,使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和担心。我们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放纵,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是探索、求异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不仅以次影响学生,还表现在对教学的艺术境界的永不懈怠的追求。

创新过程肯定会遇到挫折,遇到挑剔讽刺的打击,也会遇到来自内心的惰性、惯性、以及懦弱和动摇的阻挠,因此,教师还必须具有稳定性和创新人格。我国著名创造教育家段继扬对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后认为,各类创造人格的共同特征是: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思维灵活,反应敏捷,联想丰富,语言流畅;勤奋热情,专心致志;观察敏锐,思辩精密;勇于进取,渴求发现;坚定自信,执著追求;坚韧自制,不辞劳苦;独立性强,从众性少;献身事业,服务社会。

教师具有创新性人格,不仅是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可靠保证和有力支撑,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影响至深至远,甚至终身不可磨灭。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除了具有以上“共性”外,还应研究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尽快使自己成为创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师。

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娃娃做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语文上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因此,也特别需要创新型教师。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既然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沃土,那么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大的方面说,要更新观念,首先,正如修订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一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络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二要在课堂教学中还学生一个民主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要花大力气研究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1、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统一的东西使大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其实是牺牲了个性、牺牲了创造、牺牲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牺牲了学习语文兴趣,有百害而无一利。语文教学其实需要着力鼓励求异。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词句,概括课文的段意和中心,对问题的回答等等,都不必强求一致,而要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我在执教《麦哨》一文时问学生:假如这么美的草地就在你们的面前,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在草地上打两个滚,有的学生说翻两个跟头,还有的学生说想躺在草地上美美地睡上一觉,多么天真、多么幼稚而又可爱的想法!比如,读了《圆明园的毁灭》引导学生讨论,圆明园要不要重修,为什么?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启蒙教育的课文,比如,《两个钱球同时着地》中体现的实践的观点;《条条道路通罗马》中体现了实事求是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在发展语言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尤应如此。教学不应千篇一律,更不应模式化。因此,教师要根据级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如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学还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值得我们重视。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探究与发现,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学生定会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可启发学生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比如学了《桥》让学生说说,你们最想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学了《新型玻璃》让学生说说,你们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玻璃?读了《坐井观天》让学生现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怎么想,怎么做了?这样在仿写实践中展开现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现象力。

现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开展。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开启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生活的一切方面,特别在发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更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据小学生爱想象,尤爱幻想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小学生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觉创新的精神。儿童在课堂上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专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这种感情化成为向往……转化成为创造。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翻转课堂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四节,人体生 命活动的调节是由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共同完成,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的“人体的神经调节”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重点介绍 几种主要激素调节生命活动的意义。教材将激素调节放在本章的的最后,目的是强调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调节的影响,其次才是激素调节,使学生对全章“人 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2教学物件分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

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达到真正和谐教师没有对话意识,与学生就难以和谐相处为此,教师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实现“平等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是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激发创新

语文教学,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要注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实践体验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活动,创设情境, 汇入,拓展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老师需要让学生善于发现在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东西,力求把生活带到课堂上讨论学习,加深师生对生活的体会新课标中教育教学对话的精髓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平等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老师、学生、文字、生活的平等对话,把学习气氛活化,教者教出水平,学者学出个性,共同超越自我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摘要:一、新形势下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心理素质有巨大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及通过及时提供反馈资讯等途径,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以人为本”、快乐教育的大背景下。情感教学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终身教育的今天。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少教多学

语文组率先想从预学为突破口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教研组在三个方面先形成共识:1、预学必须有一个抓手,才能对预学程度进行监控,所以要有预学单。2、预学要明确学习的重难点,让学生有充分的感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互动教学

实现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新一轮开展素质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如何构建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多年来困扰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归结起来就是在教学环节中实现丰富多彩的“互动”。

所谓互动,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商讨,各自发表意见,互相取长补短,以达成正确共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通过教师的帮助,尝试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以促成教学目标的完成。可以说,在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完成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实现互动,首先应密切关注教师这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教师是建构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支持者、鉴定者,就应该在教学中实现有效的互动,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意见,培养学生参加讨论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过去,我们教师站在讲台上,自己不停地讲,根本不拿时间给学生活动,使学生觉得老师讲课呆板枯燥、乏味,不能吸引学生,这样的课也就谈不上生动,更说不上成功了。相反,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创设一个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来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有效的互动,那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常规武器”并非毫无价值,但应该在新的教学观念的引导下,注入新的内涵,培养学生自我检测与自我校正、完善能力,使学生会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生学习的时间是无限的。要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并使之不断发展,这就要求由课上连续到课下。由于学生个体在知识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学内容的程度也就不尽相同。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又使他们不敢当堂向教师、同学请教,这样就导致了学习的漏洞不能及时弥补,长时间就会导致恶性回圈,这样要求利用及时反馈课堂资讯,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认识进行激励评价,既鞭策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不遗余力的发挥其应有智慧,从而使学生们的素质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新课标》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中提出五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不管是针对哪一个方面的教学,都可以实现有效的互动。例如:在进行《桂林山水》一文的阅读教学时,教师首先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体验课文情景,进入读书佳境。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师:“既然没有去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桂林游览一番,好吗?”生:“好!”于是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充分想像登机前往桂林游览的情景。同时开启预先录制的音乐,随着悠扬动听的乐曲声,伴随着轰鸣的飞机声,学生们真像坐上了飞机一样。一会儿,老师宣布:“同学们,桂林到了,请大家下飞机跟随导游畅游一番吧!”于是,教师绘声绘色地解说,让所有的同学都陶醉于美丽的山水之中。这样的课,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启发学生的心智,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再如,一位教师在口语交际课中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先用录音机播放玻璃破碎声,让同学们注意听,回答听到了什么啦?想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吗?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自由谈论,把想到的、看到的、自己亲身经历的事都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想法。接着,教师放小明不小心把爸爸心爱的花瓶打碎了的录影,让大家帮小明出出主意。(板书:该怎么做?)生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了。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其结果达到了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然后,让全班同学听课前老师采访的几位家长是怎样说的。

以上都是教学中互动教学的成功范例。互动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成功是互动的结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助于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说,互动是学生成功的捷径。教师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互动,就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终身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语文是构成职业中专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中专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层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必须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

  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的认可,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迅速、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说个体生命早期的发展状况对人一生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在幼儿期对孩子进行感恩的教育,孩子容易养成习惯,因此,在幼儿期对孩子进行感恩的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的教育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要教育幼儿“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对老人孝顺,孩子长大后就对父母孝顺。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要学会谦让,学会帮助同伴,引导他们乐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比自己小的同伴一起玩耍,也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总之,生活在充满感恩和爱的环境里的孩子就更有爱心,责任心,就会知道感恩他人和感恩社会。

  作为教师,在组织正常的感恩教育活动以外,在平时也应该树立榜样。如老师之间,师幼之间在文明礼貌用语上的使用。让礼貌语常挂在嘴边,小朋友也会不自觉地去模仿和学习尊重别的小朋友、父母或老师。这些看似朴素的教育中却蕴藏着深刻的人文关怀。

  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幼儿如果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可见,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尤为重要。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这种感恩的气氛,多为幼儿创设一个感恩且友爱的环境,让幼儿园的每个角落都有感恩教育的氛围,从而激发幼儿感恩的美好情感。

  一、感恩教育贴近生活,符合年龄特点

  孩子天真、纯洁,从小培养一种关注他人的能力,体验他人情绪的能力,表达自身感受的能力,将有助今后形成对他人较高的关怀取向。如果在这一时期,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感恩的教育氛围,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就能增强感恩教育的效果,还可以防止、避免幼儿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为幼儿良好品质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细节,及时给予鼓励

  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们的言行,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如小朋友在午睡的时候,帮助小伙伴解扣子,小伙伴之间会用“谢谢你”“不用谢”等文明用语。老师也给予及时表扬。从那以后,像这样的事情在班级就越来越多,如互让玩具呀,小朋友之间的争吵就会慢慢地少起来。

  读故事,在故事启蒙中培养感恩教育,但这也需要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们的观察要仔细,对他们的行动做出肯定,才能让感恩活动持之以恒地继续下去。

  三、利用节日,诱发感恩行为

  我们要注重利用各种节假日,例如中国传统节日三八妇女节(为妈妈送去亲吻、端茶及贺卡)、重阳节(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护士节(送去贺卡和手工)、世界警察日等这些节日都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契机。在节日时,给他们讲讲节日的由来,通过讲一些感恩的故事丰富他们对这些节日的认识,深化他们对节日的了解。通过社会活动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学会感恩,为将来自发感恩行为的实现奠定基础。

  四、家园、社区互动,增强感恩意识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在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幼儿感恩教育双管齐下,得到双重教育的效果。

  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恩赐: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师长的谆谆教诲、他人无私的服务和帮助、大自然的无私馈赠……无论是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现在不少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在无意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知付出,只知获取的不好的品质。结合幼儿的行为习惯对幼儿进行感恩的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和周围环境中的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把“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活动分解、渗透在日常教学和社会活动中,让幼儿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工作,是需要教师、家长、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要从不起眼的小事抓起,着力培养感恩意识,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幼儿将感恩形成一种习惯。

家庭教育主要有如下:

一、文明礼貌教育

即教育孩子言语、行为讲究谦虚恭敬。文明礼貌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

二、公共道德教育

简称“公德”或称“社会道德”。指社会全体公民公认和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人们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对社会风气有广泛、持久、深刻的影响。其内容包括:遵守公共秩序、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相互尊重、讲究卫生、保护文物、爱护公共设施、救死扶伤、反对环境污染等。

三、品德教育

广义的品德教育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即道德教育。包括政治品质、法制品质、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狭义的品德教育是指道德品质的教育,即把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观念和行为规范转化为孩子思想意识、态度和行为的教育。

四、诚实教育

教育儿童老老实实,不弄虚作假。它对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对树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有重大意义。

五、友爱教育

指家长教育孩子对家庭成员和同辈伙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它有助于儿童保持人际间的良好关系,正确处理相互间的矛盾和冲突。

爱的教育》(原名Coure)心,是一种生理器官,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习惯把它看作感情的发源地。《Coure》通篇都在宣扬爱,在对孩子们进行情感教育。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叫做《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

书以一个小男孩恩利科的眼光,从10月份3年级开学第一天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记载了小学生恩利科九个月的3年级生活。全书共100多篇文章,包括发生在恩利科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

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

一、恩利科的日记

开篇:升入三年级,见到了老师,校长,不愿去上学,母亲鼓励他。

1、宽容随和的老师波巴尼

性格随和,表面上却装作严肃。宽容善良,看到做鬼脸的学生只是把手放在他的头上说:以后不要这样了。举目无亲,要把学生当成亲人,把班级组织成一个大家庭。劳累过度病倒了,在病床上还不忘叮嘱鼓舞恩利科学习算术。

2、高尚的同学卡罗纳 打抱不平,慷慨,宽容,有责任心,助人为乐

同学中,恩利科最喜欢卡罗纳。父亲是铁道的司机。他在同级中身躯最高大,年十四岁,是个大头宽肩笑起来很可爱的小孩,却已有大人气。卡罗纳品格高尚,大家都很喜欢他。只有几个傲慢的人不和他讲话,因为卡罗纳一向不受他们的压制。那大的孩子举起手来正要打幼小的孩子的时候,幼小的只要一叫“卡罗纳”,那大的就会缩回手去的。人有请求他,不论铅笔、橡皮、纸、小刀,都肯借给或赠予。

代课老师来了,大家看他好欺负,就乱成一团,卡罗纳毅然站出来,愤怒地维持课堂秩序,赢得了代课老师的感激。

三四个同学欺负母亲是卖菜的,一只胳膊残废的科罗西,模仿他的残臂挂在脖颈上,学他母亲买菜时的样子,气得科罗西掷墨水瓶,一下子扔到了老师的身上,卡罗纳替科罗西承认,老师赞扬了卡罗纳,批评了肇事者,在卡罗纳的说服下,老师也宽容了肇事者。

有人欺负瘦弱的小驼背奈利,卡罗纳把欺负者打的转了三个圈,从此便保护奈利,奈利的母亲听说之后,亲自来到学校感谢他。

卡洛斐打雪仗时不小心用雪球砸碎了玻璃,伤了一位老人的眼睛,卡罗纳鼓励他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卡洛斐去看望受伤的老人,老人原谅了他,卡洛斐交出自己最心爱的邮集以答谢老人的宽容。老人又还回了邮集,还添了两张危地马拉的邮票,这正是卡洛斐苦苦寻找的,他都快高兴得要发疯了。

2、优秀的班长代洛西

代洛西学习好,品德也好,年纪十二岁,是个富商之子。班里没有一个敌得过代洛西的人。他什么都好,无论算术、作文、图画,总是他第一。他一学即会,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凡事不费什么力气。学问在他好像游戏一般。

瓦梯尼嫉妒代洛西征文比赛得了第一,写了张纸条诬陷他“我并不羡慕那些因为老师偏心而得一等奖的人”,旁边几位学生取笑瓦梯尼,给他画了个涂有黑蛇的纸奖章,代洛西要过去把它撕掉了,瓦梯尼揉烂了纸条吃掉了,从此不在嫉妒代洛西。

恩利科的父亲在监狱教书的时候,一位犯人曾送给父亲一个手工做成的墨水瓶,上面雕刻着“六年”字样,恩利科把这件事情告诉代洛西,代洛西惊讶地告诉他,那位犯人就是科罗西的父亲。

代洛西因为同情科罗西有个当过罪犯的父亲,于是对科罗西特别好,科洛西的父母亲自年来学校感谢他。

3、恶毒无情的弗朗蒂

老师让弗朗蒂抄课文,他却点燃了一只爆竹,气愤的老师把它赶出了教室。

弗朗蒂的母亲赶来苦苦央求校长让弗朗蒂返校,校长动心了,而弗朗蒂却在那里发笑。

恩利科和父亲在大街上见到了人们用担架抬着一个从五楼摔下来的泥瓦匠,而诺贝斯和弗朗蒂却在那里发笑,遭到了一个大胡子的唾骂。

弗朗蒂用石子打碎了玻璃却不承认,斯代地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告发了弗朗蒂,弗朗蒂被开除了,忌恨斯代地,就趁他去女校接妹妹的时候截道打他,甚至还拿出了刀子,斯代地为保护自己的妹妹,勇敢的同他打起来,终于打赢了。弗朗蒂被送进了儿童教养院。

二、父母寄语(善良博爱的父母在信中教育恩利科爱生命、爱亲人、爱老师、爱祖国、爱文明。)

1、爱穷人:母亲带他去帮助一对贫困母子,没想到他们正是他的同学科罗西和他的母亲。

母亲把家中贫困的小石匠请到家中给他缝纽扣。

恩利科的父亲帮助马戏团的父子俩,收到了感恩的回报。

2、爱朋友:我邀请泼莱克西和卡罗纳来家里玩,泼莱克西很喜欢恩利科的玩具小火车,恩利科正要把火车送给他的时候,父亲也递过来纸条,提出了同样的建议。后来泼莱克西报答了我们,父亲说“你曾把那火车给了泼来可西。其实,那火车即使用黄金制成,里面装满了珍珠,对于友情来说,还是很轻微的赠品呢!”。

父亲很细心,驼背的奈利来的时候父亲拿走画,小石匠来的时候不让恩利科擦他曾坐过的凳子上的灰。

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放学的时候,母亲来接我,我扑上去,母亲却把我推开了,因为卡罗纳在后面。

姐姐和我误以为家里遇到了经济困难,告诉妈妈说要主动节约开支,妈妈很感动。

三、每月故事

1、小抄写员

叙利奥是个十二岁的男孩子,上小学五年级,他和他的家人过着清苦的生活,钱总不够用,父亲只能靠白天在铁路上工作,晚上又另外接些文件来抄写赚钱,替一家杂志社抄写订户的姓名和住址条,每500张3个里拉。父亲年纪大了,经常做这样的夜工,眼睛越来越差了,叙利奥心疼父亲,于是就在每晚等父亲睡了以后,悄悄下床,点亮煤油灯帮父亲工作,一连持续了四个月,叙利奥每晚都睡不了好觉,成绩也就随之每况愈下,父亲不知内情老是责备,慢慢地先是发脾气,最后失去了信心,一直到对他视而不见。 面对着父亲的冷漠,叙利奥不只一次的想停止“工作”,但每看到父亲拿到多余的工资的喜悦时,他又动摇了决心。终于在一个晚上,叙利奥在抄写文件时,不小心碰落了一本书,惊动了父亲,当父亲明白一切的时候,他胸中充满了无限懊悔和慈爱,他不断地请求叙利奥的原谅,也从此更加疼爱叙利奥了。

2、少年鼓手

1848年,在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中,意大利的一支60人的部队遭到了奥地利两个连的袭击,被迫退到一个大屋子里防守,大尉派一个十三岁的少年鼓手去请援兵,这位鼓手腿部中弹却坚强地完成了任务,最后大尉向截肢的鼓手脱帽致敬。

3、爸爸的看护人

乡下少年西西洛得知久别的父亲回国重病的消息,急忙来到医院探视,医院护士错把他领到另一位患了丹毒的病人身旁,面目全非的病人使西西洛都认不出来了,但他还是无微不至地照顾了“父亲”五天,偶然间见到了自己真正的父亲,才知道自己照顾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但最后他还是和父亲一道守在这位垂危的病人身旁,直到他去世。

4、万里寻母记

为维持家计,马尔可母亲安娜强忍骨肉分离的痛楚,到遥远的阿根廷工作。勇敢的马可接受与母亲分离的事实,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母亲寄来的家书。直到有一天,家书突然中断,母亲音讯沓然。在亲情的驱使下,九岁的马可决定从意大利出发,踏上寻母的漫长旅程。

旅途中,他遇见善良的人们向他伸出援手,也遇见无耻之徒将他骗到身无分文,但在可贵的友情支持下,马可怀着对“人”的信任与对母亲的爱,越过海洋、草原、山岗,终于抵达母亲工作的宅邸。

但是,久卧病褟的安娜已经气息微弱,恍惚中听见思念的马可声声呼唤着“妈妈!”这对母子,是否能有一个幸福且圆满的重逢呢?

英语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我们在关注教材教法及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未能对学生的情感方面予以应有的重视。早在1987年我国学者张正东就把“注重情感因素,排除心理障碍”视作英语教学原则之一。刘学惠(1988)也曾撰文指出,重视外语教学的情感因素,不应仅仅出于手段和策略考虑,而应同时从外语教学目的本身来考虑,并呼吁 “将发展情感作为外语教学目的之一写进有关文件”。时至本世纪之初, “情感态度”作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目标之一已写入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本文试图对此作理论探究,以期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更好地实施情感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一、 情感及情感目标   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体验,是以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反映。人的情感与认知过程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知过程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同时,情感又对人的认知行为起着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认知活动自行停止,即便不停止,认知活动也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Arnold,1999)。  情感不仅仅是教学手段,而应首先作为教学目标来优化教学。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创立者们构建了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体系(克拉斯沃尔等,1989)。其中,情感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分为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及价值体系的性格化五个层次。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的内化和升华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目标体系,从单纯的接受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复杂阶段,最后达到性格化。情感目标的渐进性表明教学活动中目标实现的不可逾越性,即:学生必须在达到某个水平后,才能在下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进行活动。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出现标志着情感因素获得了与认知因素一样具有作为教学目标来考虑的重要地位。二、 英语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   《课标》指出: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对自己与他人、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抱有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不断取得进步。  《课标》中所列的都是一些积极的情感,即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还包括一些消极的因素,如焦虑、抑制、过于内向、害羞、胆怯、缺乏学习动机等,这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的情感因素。  《课标》还对不同学段的情感目标做了一定程度的细分,这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情感发展的渐进性与差异性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使英语学习成为低龄儿童心智发展的一部分,而不宜过多地强调学习英语的实际作用,特别是不要过分强调英语的工具性。进入初中阶段后,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英语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与英语学习的结果有密切关系,要特别关注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因此,英语课程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目前,我们关注语言学习中的情感问题,特别是将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Arnold,1999)。第一,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消极情感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如果学习者受消极情感影响太大,再好的教师、教材、教法也无济于事。与此相反,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移情、动机、愉快、惊喜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Brown(1987)从他本人及别人的研究成果中得出结论,即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凡是不成功的外语学习者都可归咎于各种各样的情感障碍。第二,解决情感问题也是促进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已经不是语言教学的问题,甚至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发展问题。但过去的教育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却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情感空白”。与其他学科一样,语言教育也应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三、 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一)情感的神经生物基础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各种感知系统获得信息,神经科学家认为这些信息就是各种各样的刺激。大脑是一切认知活动发生的场所,而认知过程又是神经中枢发挥作用的过程。Schumann(1994)认为人的认知活动的发生经历这样几个过程: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对刺激的情感评估,对刺激作出反应,刺激在记忆中作为信息保留下来,在行为活动中对信息的再次利用(提取)。在对信息感知和作出反应之间,有一个对信息进行评估的过程,即刺激的情感评估。在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评估的背后有一个神经生物系统在起作用,它判断刺激是否符合学习者的学习情感和学习动机。如果神经生物系统认为刺激符合学习者的学习情感和动机,就对刺激作出肯定评估;否则作出否定评估。就语言学习而言,肯定的评估促进语言学习,否定的评估阻碍语言学习。  情绪心理学家Scherer对刺激评估的标准曾展开广泛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进行刺激评估时参照五个方面:刺激的新奇度,刺激带来的愉快感,刺激与目标和需要的关系,对刺激的应付能力,刺激带来的自我及社会形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专家调查学习动机时也发现,肯定评估促进语言学习,否定评估阻碍语言学习。可见,人的情感有其神经生物基础,并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力求使来自外界的语言刺激符合学习者的内在情感与动机,促进肯定评估的形成。(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教学观  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Carl Rogers将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领域,从发展学生潜能的教育目的出发,提出了以“真诚、尊重和理解”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人本主义教育教学观。  Rogers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融为一体。理想的教育就是要培养“身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为一体”的人,既用认知的方式也用情感的方式行事的知情合一的“完人”。所以,现实的教育目标应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人”(Rogers, 1983)。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创造一种特殊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感到自由和安全,可以任意发挥好奇心,不怕错误和失败,既可以从书本和老师那里学习,也可以从环境、同学和个人经验中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自由的,而自由学习必须是有意义的。所谓有意义学习,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结合了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若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便会变成完整的人”(Rogers,1983)。  人本主义教育教学观突出了情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正是英语教学应当借鉴之处。(三)语言习得中的情感过滤  情感过滤这个概念最初由Dulay和 Burt提出,旨在说明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起着过滤的作用(1977)。Krashen在此基础上将其发展为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情感过滤是阻止语言习得者完全吸收所获得的可理解输入的一种心理障碍”(1985)。可理解输入只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它包括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程度(Krashen, 1982, 1985)。Krashen将情感因素看作是可调节的“过滤器”。语言输入只有通过过滤器才能到达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并为大脑所吸收,最终发展成为习得能力。  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至少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不容忽视或低估的作用。情感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至少和认知因素一样大,甚至更大(Stern, 1983)。强化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创设低焦虑的心理空间和学习氛围是我们从中获得的最基本的启示。(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即学习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它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借助于他人和环境的帮助,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过程,注意并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肖川, 1998)。学生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至少应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重视学生的健康情感的培养;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与意义协商,促进协作学习。  Vygotsky(1986)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等方面提出了学习者认知能力“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为其具体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最近发展区”是指比学习者现有知识技能略高出一个层次、经他人协助后方可达到的水平。同样,在学习者的情感世界中,也应存在相应的“最近发展区”。和认知行为一样,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动机、信心或焦虑等情感态度不会在短期内发生突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作为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师生交互活动,使得各个情感因子在其“最近发展区”起着微妙的变化,朝着既定的情感目标发展。四、 结语  本文着重探讨了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在我国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情感、认知与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仍待进一步论证。对英语教师运用情感因素的教学状况及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急待展开大范围的调查,从而正视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重知轻情的教学现状,以期更好地发挥积极情感态度对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在神经生物学、教育心理学及语言习得学等理论背景支持下,开展情感教学的课堂实验研究,积极推进英语课程的实施,是广大课程实施者面对的一个全新课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641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