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写出了岭南的特异风物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飓母,曲折地反映出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同时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发出了“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的感慨,蕴含着对未来的忧虑之情,表示不能坐待时光的流逝,要在柳州刺史任内为治理地方有所建树。
元结、柳宗元的人格个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具有“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人格价值追求。他们都锐意进取,以济世利民为己任,有权位就尽其所能强国富民,无权位则奋笔疾书为民请愿。他们都疾恶如仇,对社会弊端及政治上的黑暗现象极为激愤,并敢于对此给予尖锐的批评。他们都处世刚正,坚毅不屈,对自我人格的认定很高。他们的人格个性还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但表现完全不同。元结“漫浪于人间”,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不受世俗观念的拘束。他热爱自由,厌恶拘限,既不情愿受官场礼法规矩的约束,又不甘愿受上级伤害民生命令的束缚,因而总想退出官场,隐居乡野。他顺命安时,进退自如,在功业受挫的情况下,往往表现得比较坦然。柳宗元“圆其外而方其中”,他勇于直面丑恶的社会现实,理性应对人生困境。他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变通,切合实际。 第二章分析比较元结、柳宗元的文学思想。元结、柳宗元的文学思想大体一致,其核心都是要求文以明道,有益于世。他们都赞同儒家政教的文学思想,都要求文学申明教义,发挥教化宣传作用和讽谕劝诫作用,做到有益政治,有益民生。但也有所不同,元结所指的道比较驳杂松散,既有儒家之道,也有道家之道,而柳宗元所指的道即他倡导的大中之道,指向更明确更具体,内涵也更丰富更切近实际。元结推崇自然本真的艺术风格,他不重视文采修饰,而柳宗元相当重视文采的功效,他推崇文道兼备。 第三章分析比较元结、柳宗元散文的艺术风格。他们散文的艺术风格都与他们的人格个性相统一。他们的杂文和山水游记这两类文章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最能显示他们文学创作的艺术风格。他们的杂文好讽刺官吏腐败,喜批判社会弊病,元结嬉笑怒骂,柳宗元则表现得愤激凄厉。他们的山水游记,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准确精细,富有生机,给人带来自然美的感受,其中还融入了他们的主体形象,渗入了他们的个人情感,表现了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感受。
初闻此句,只觉柳宗元孤独,后来才能感受其孤独背后所蕴含的力量和气势,就仿佛整个天地都成为了他的后盾,他只孤身一人垂钓寒江,周遭一切再与之无关。写下这首诗的柳宗元正值被贬永州,柳宗元莫大的挫败感笼罩在整个永州,仿佛去到哪里,那儿的景色都会暗淡三分,就为了迎合这位大诗人柳宗元的情氛。
柳宗元的家世当真是谁都惹不起,名副其实的贵族中的贵族,父亲是河东柳氏,母亲是范阳卢氏,两个家族都是朝廷贵臣。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想不成才都挺难的。柳宗元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和苏轼苏大才子一样,也是二十一岁。同年,柳宗元的好朋友刘禹锡也考上了,刘禹锡二十二岁。可以说这些名人们的才华都是共通的,是别人半辈子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看到这里,不禁感慨,如果不出什么问题,柳宗元的仕途几乎是畅通无阻啊。但是,柳宗元和刘禹锡两个人,跟着王叔文一起革命,失败了,这一败,就再也没有东山再起过。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当司马。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了白居易,那个在江州做着司马想听一曲正宗琵琶都听不到的男人。柳宗元在永州一待就是十年。
永州位于现在的湖南地界,在那时,湖南这一片地方被称作南蛮之地,又是山区,柳宗元的境地真的拔凉拔凉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细看其实有些意味。这么多山头竟没有一只鸟飞过,这么多路径竟没有人的踪迹,其实柳宗元意在讽刺当今朝廷,他将朝廷比作山头和路径,已然容不下活物,可见有多么的黑暗。这也表明了柳宗元的心境,即使“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也绝不同流合污。
每次读柳宗元先生的《永州八记》,我都深深为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先生的高风亮节所打动,我细细品味先生的笔香,仰息先生追求人生真谛的心路历程。
你看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始得西山”,便如孩童一般,忘情地投入到大自然母亲的怀抱里。一有空闲,便“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徒其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你看到他徨恐了吗?他完全没有“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叹息,有的是乐而忘忧,怡然自乐。正是他这种开朗旷达的性格,成就了他一代文坛领袖的地位。
你看他,在《钴鉧潭记》中,写到他买地后便加紧改造,“崇其台,延其槛,得其泉,于高者,坠其潭,有声骤然。”“于是见天之高,气之回。”沉浸在天高气爽,称心快意的喜悦之中。本来中秋节已过,他却说:“尤与中秋观月为宜”,表达了他期待年年中秋月都来潭上观月的美好愿望。他这种身处逆境而对人生充满希望的情怀,不是昭然可见吗?
特别是《钴鉧潭西小丘记》中,作者赋予乱石以生命,写出它们不甘浸没土中,“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的群象,那奇石有如牛马奔饮潭水,有如熊罴登山奋进。这分明写出它们的情感意志,表达了作者不甘寂寞,要有所作为的愿望,以及他壮志酬怀的决心。
《小石潭记》是一篇十分精彩的散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听,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于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潭水是怎样的清洌呢?他通过写潭中游鱼的活泼姿态来衬托水清,又借“日光下澈”的作用,阳光照澈潭水,潭水给人一种透明感。所以鱼“皆若空游无所依”,而鱼影布于石上,鱼的动与静能从鱼影在石上的变化中映衬出来。这样,才有了群鱼时而佁然不动,时而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生动画面。作者通过游鱼的多姿,潭水的清澈,表达了作者心灵纯净,心乐与心净合一的博大情怀。每读到此,总有一种心灵被洗净的感觉,令人赏心悦目,心旌神摇。
《袁家渴记》中,水中小山写得真好。文中写风“振动大木,掩苒众草”,使人可闻风声;“冲涛旋濑,退贮溪谷”,使人可闻水响;“纷红骇绿,蓊葧香气”,使人可闻花气。呵,先生真是心含静气,笔凝诗情,读到这样的文字,尤如香风送爽,沁人心脾。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从这赋色清丽的山水长卷中,体味到一位高贤的人生心路。《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文章最后设问造物者,把奇石安排在这里,是为了安慰那些谪居此地的贤人呢?还是因为楚国南方地区少有杰出人才出现,才产生许多奇石呢
作者感情由"乐"而"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找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贬谪生活寂寞凄苦的心境。
先乐后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因改革失败后无故被贬,心中愤满难平,因而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而寄情与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苦环境(小石潭幽静的特点)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