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几度开》教学解读:在课程论的视野下

《蔷薇几度开》教学解读:在课程论的视野下,第1张

笔者打算打破教参式的文本解读,拟在课程论的视野下,以学理分析的策略,从四个角度来解读《蔷薇几度开》,即《蔷薇几度开》的原生价值,《蔷薇几度开》的教学价值,《蔷薇几度开》的教学内容确定,《蔷薇几度开》教学方法的选择。 《蔷薇几度开》的原生价值 所谓原生价值,是指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也就是说,作家所写的许多文章,绝大多数不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而写的,而是为社会阅读而作的。这就是作品的原生价值。有人将这种原生价值概括为知识传播价值、情感交流价值和消闲价值。总之,作者的目的是要传达信息,而作为读者阅读这些作品,也是为了获得信息,包括事实信息、情感信息等。 那么,丁立梅的《蔷薇几度开》的原生价值是什么呢?我认为,丁立梅要传达的是一种情感交流信息,她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够感受寻常生活的朴素的人性之美。 蔷薇花“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开始时,“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后来,“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就在这样的蔷薇丛下,挑糖担卖灶糖的老人来来往往,吆喝卖糖,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老人不仅卖的是糖,更卖的的甜,这甜,“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在老人卖糖的言语中,“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在老人当当当的敲锣声中,“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这不仅写的是蔷薇,更是卖糖老人的写照。“不奢望,不强求”,也许就是丁立梅想通过蔷薇花开,想通过这位老人告诉给我们的美好情感、人生态度。 这,就是《蔷薇几度开》的原生价值,也是这篇文章之所以到处转载,让人喜爱的原因。 《蔷薇几度开》的教学价值 按照李海林老师的观点,作品一旦进入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就具有了“教学价值”。它们保留了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就是“教学价值”。对《蔷薇几度开》的解读,既要着眼与原生价值的解读,更要着力于教学价值的解读。两者综合,这就是教学解读。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教学解读呢?李海林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是通过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的过程,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也就是言语智慧。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蔷薇几度开》教学价值是丰富的,多元的。 我们不妨来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首先,是作者敏锐地发现生活之美的意识。一丛蔷薇花开,一位卖糖老人,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是,把蔷薇花开与卖糖老人联系起来,且发掘出其中的平凡之美,这就是一种能力或曰素养。也许有人说这不属于语文的范畴。但我不知它该属于什么。我觉得,学生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或曰素养,否则,也难怪每天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但是仍然大叫“不知写什么”“没什么可写”。 其次,由物及人,以物写人的方法。《蔷薇几度开》看似写蔷薇,实质是写老人。蔷薇“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老人“不奢望,不强求”,这两者之间由此及彼是多么地自然贴切。这样来写,文章的意蕴也更浓,更可读,更耐人寻味。 再次,文章如蔷薇花开般的语言魅力,自然清新,意味浓郁,妙不可言。一是意味浓郁的句子。比如: 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 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 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 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 再看自然新奇的句子,比如: 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 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 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当然,对《蔷薇几度开》的语言风格这样来分类不尽恰当,两者往往是相融的。 以上说的三个方面,基本是《蔷薇几度开》的主要教学价值吧。当然,《蔷薇几度开》的原生价值也应该属于本文教学价值的范畴。 《蔷薇几度开》教什么 讨论《蔷薇几度开》教什么的问题,我们先来看衡量教什么是否恰当的几个标准。 我们先来看2011年版语文课标第四学段目标与内容中“阅读”的部分内容: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再来看王荣生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一书中阐述的评价一节好课的九级累进标准。他是这样表述的: 类 型 好课的标准 最低标准 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1、教师对所教的内容有自觉的意识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3、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较低标准 教学内容正确4、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 较高标准 教学内容的现实化6、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7、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 理想标准 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8、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9、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以上两个个维度是对《蔷薇几度开》教学内容取舍的重要尺度。就此,我顺便说点题外话。语文课标规定的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其实是很笼统的,那么,作为教材编写者,就要有规划地把课标中每一条目标与内容细化成若干分条,分布到初中六册教材的每一册中去,建立起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系列化,这样的话,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内容的确定才可以具体而明晰些。如果这样的教材已经出现,且《蔷薇几度开》位于教材中的某一篇,那么,其教学内容的确定就不是这么难了。现在问题是,《蔷薇几度开》是一篇临时被“抓”来充当教材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蔷薇几度开》有哪些可教的教学内容吧。1、领悟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人性中“不奢望,不强求”的平凡之美。2、能结合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联系课文,说说对这种平凡之美的认识。3、了解记叙性散文中记叙、描写、议论以及抒情的表达方式。4、学习作者能够敏锐地发现生活之美的意识。5、学习本文由物及人,以物写人的写作方法。6、品读文章自然清新、意味浓郁的语言。 那么,这些内容是不是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都要呈现出来呢?答案,不是这样的。因为,确定教学内容还有一个重要标准,切合学生的需要。那么,《蔷薇几度开》教材究竟把它放在哪一册,或者说,执教者打算在哪个年级来教这篇课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假如从“语文教学内容的连续性考察”的角度来看,这就要视《蔷薇几度开》在教材的位置以及它与哪一级学生相遇了。王荣生指出,这个时候的教学内容确定既要从“与前后教学内容有差别”的角度,又要从“与前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角度这两个维度来考量,当然,更要从学生所具有的“差别”与“联系”中来考量其取舍。 《蔷薇几度开》怎么教 本文重在教学解读,不在教学设计。这里顺带说说怎么教的问题。 按照当下课程论的基本观点,“教什么总是比怎么教重要”,还有就是“主张从教学内容角度来看教学方法”。对文本的教学解读,确定了教学内容,最终还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搭起桥梁。只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建立在教学内容确定的基础上。 描述教学方法的角度一个是“先教学什么,再教学什么,后教学什么”。按照这样的思路,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先诵读课文,品味语句,再深入到由物及人的思路,后感受作者敏锐发现生活之美的意识在这样的基础上,作品所要表现的人性的平凡之美也就显现出来了。再一个就是单纯从教学方法来看,我认为,诵读可以作为这篇文章的主要教学方法。像这样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不让学生朗朗上口地读上若干遍,这是“材”不正用。如果能诵读多遍的话,那么其义自见不是不可能的。 附:《蔷薇几度开》 作者:丁立梅 蔷薇几度开 丁立梅 喜欢那丛蔷薇。 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丁立梅遇见读后感一:遇见读后感

拿到《遇见》,正逢周末,双休日,抱着这本书看了三遍。

后面的若菱有点像自己。

读后,有一些收获:

快乐,受外界条件限制,而喜悦,是由内而外的绽放,也就是佛说的“欢喜心”吧。

我是谁?我不是我,你不是你,他不是他,而是自己情感、感受、思想、意念的见证。

当下臣服,就是接受现实。现实中所发生的都是合理的,不要抵触,要接受,然后放下,才是善待自身。

跟自己的身体连接,倾听自己身体的信息,这个功课还需要继续努力和完善。

健走时,不要说话,要把注意力放到身体的感受上,达到步行禅的冥想。健走时说话,容易耗气,不利于健康。

不要担心,担心是负面能量;要祝福,祝福是积极能量。

当指责和抱怨别人时,其实有三根手指是指向自己的。所以,还得继续剖析小我,不断改进自己,完善自己。

谁都有情绪障碍。先学不生气,后学气死人。这话不是书上说的,也不是我说的,而是听一位大婶说的,不知对不对,没有实践过。不过,不生气这门功课,我已经学得快小学毕业了。

开始,就是未来。央视一位著名的主持人说,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

当看到老人要出外云游,在门口留给若菱的那封信,读第二遍时,我的眼里涌出了泪花,感觉自己就是若菱。“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有时候,我们太在意别人的目光,从而失去了真我。“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懑或心存恐惧,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我当然要把它当成礼物了,而且还要好好享用这个礼物。

走出观念,还原本来。这一节反复看了几遍,感觉比较深奥。也是自己需要静心思考的部分。

婚姻是一场修行。其实,不管婚姻也好,工作也好,生活本身就是一场修行。活着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志同道合,心灵相通,即便有这样的知己做了你的爱人,也不标志着婚姻从此完事大吉。在这个基础上,还是需要俩个人在共同的生活道路上,不断磨合,共同成长和进步。如此,才能琴瑟和鸣,恩爱长久。

 暖爱丁立梅读后感1

 初读《暖爱》,就觉得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暖爱》当中的人物都是普通人,记录的都是充满着真、善、美的点点滴滴。温馨的语言,以及那一个个渺小而又感人的故事诠释出一个爱的世界。因为爱,所以暖,又因为暖,所以爱。这大概就是书名的由来吧。

 儿子出国了,乡下的老母亲,带着自家地里长的花生和蚕豆,还有晒干的萝卜丝和薯片,顶着烈日,长途跋涉,来到邮局。当被告知只能寄真空包装的五香花生和蚕豆时,老母亲依然决心把那些东西拿回家,做成真空的再来邮寄,只是因为他儿在国外想吃。这就是平凡的爱,温暖的爱。

 她是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她的父亲病逝,母亲下岗。在大雪天里,她的语文老师,看到她只穿一件单薄的旧棉衣去上学,冻得瑟瑟发抖,很是心疼,于是便让学生们写一篇有奖作文,奖品是暖和的帽子和围巾,还有一双厚厚的棉手套。毫无悬念的,她是获奖者,虽然他的文章并不出奇。“雪是美的,也是冷的。”我想她作文里的话,应该也改成“雪是暖的”了吧

 也许生活是坎坷多难的,可因为有爱,生命便充满了温暖。读丁立梅的《暖爱》,不觉地感到温暖,因为爱就在身边。虽然它们可能很不起眼,但是真是因为这些平凡的爱,如同点点萤火,照亮我们人生的路。顺便再借用一句话:拥有爱的人们,就像满天的星星,是不会孤独的。

 暖爱丁立梅读后感2

 《暖爱》收录了丁立梅100篇感悟哲理类美文。凡俗中的风物人情,点点滴滴,在她的笔下都充满着真、善、美。温馨的语言,隽永的文风,为我们诠释出一个爱的世界。人世间,因爱而生暖,又因暖而生爱。

 儿子出国,乡下的老母亲,把自家晒的霉干菜,风干的香肠,地里长的花生和蚕豆,还有晒干的萝卜丝和薯片,装了满满一蛇皮袋子,不顾炎炎烈日,长途跋涉,来到邮局。当被告知航空邮寄费用特别贵,只能寄真空包装的五香花生和蚕豆时,老母亲依然铁了心把那些东西拿回家,做成真空的再来邮寄。只因为他儿在国外,想吃。爱的方式有千万种,惟有母亲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

 她家里真穷,父亲病逝,母亲下岗。大雪天里,她只穿一件单薄的旧棉衣去上学。她的语文老师,看到她冻得瑟瑟的样子,很心疼,便让学生们写一篇雪的有奖作文,奖品是漂亮的帽子和围巾,还有一双厚厚的棉手套,而获奖者无疑是她。她大学毕业有了工作,闲暇时候就去福利院,亦像她的老师一样,温暖便如掌心化雪,悄悄融入孩子们卑微的心灵。

 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笑有悲伤,可因为有爱在,便会春暖花开。得了绝症的一个人,与老母亲相依为命,因家穷,不去医院,拖着一个病体,弄来许多草花的种子。临了,留下满院姹紫嫣红陪伴妈妈,想必老人亦不会觉得孤单了。雕萝卜花的女人,在街头经营一份小炒维持生活。小炒做得精致而香醇,每一盘上都要放一朵女人雕的胡萝卜花,亦因此顾客颇多,生意做大。她的光芒,照耀着年幼的孩子和瘫痪的男人。只要她在,一家人的幸福就在。

 读丁立梅的《暖爱》,一股股热浪涌来。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束阳光,照亮别人,温暖自己。给路人一个微笑,给亲人一个拥抱,给无助的人一点安慰,给孤苦的人一些资助……只要“给”一点点,这个世界就足够好。

 暖爱丁立梅读后感3

 散文总是那么暖人心房,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像一束束阳光,慢慢渗入人的心灵。

 《暖爱》这本散文集,像正在缓慢绽放的花儿。阅读它,就像是在闻花香,温暖亲切的文字,就那么诗意地映入眼帘。每一句话,都蕴含深意,却通俗易懂,直抵心声。丁立梅的文字,处处都溢着芬芳。

 人生不易,有悲伤有阴霾,可因为有爱在,便有春暖花开。你的爱,我的暖。

 爱是世间生灵所特有的情感,若是用心感受,就会发现它是可见,可听,可嗅,可触的。暖暖的爱,是种无形的力量,慢慢融化人内心的冰雪。这种感受,是独一无二的。人世间,因爱生暖,又因暖生爱。一颗爱的心上,住着的是善良是温暖。你被暖着了,他被暖着了,整个世界便被暖着了。世界因此美好得让人留恋,让人不舍。

 《暖爱》共分为六辑,第一辑为“有一种爱,叫血缘”。亲人间哪里会不相干呢,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扯也扯不断。这种爱,叫血缘。

 第一辑中的二十余篇散文,是写亲情。篇篇暖人心。字里行间里血浓于水的亲情,胜过千言万语,只看见爱在心头荡漾。此时无声胜有声。像是雨后,爱的阳光把大地包围着,折射成七种颜色的彩虹。世界也随着它而色彩斑斓。亲情,是最真切的感情,最无私的爱,最动人的力量。

 散文之一《天堂有棵枇杷树》,名字听起来就很动人。一位年轻母亲患上癌症,在快要走前为了让儿子不会难过,她用善意的谎言,告诉儿子会在天堂种枇杷树,使儿子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在母亲走后,孩子一点也不悲伤,他坚信妈妈是去了天堂,是去种枇杷树了。妈妈真诚的母爱,在此刻显得无限耀眼。

 一些年后,孩子终于长大,长大到明白死亡,原是尘世永隔。他没有悲痛,有的只是感恩,因为妈妈的爱,从未曾离开过他。他也因此学会怎样在人生的无奈与伤痛里,种出一棵希望的枇杷树来,而后静静等待幸福的降临。

 这些浸润着书香的文字,似乎总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文中的母亲以自己的爱让儿子保持快乐,勇敢面对生活。文章中饱含着挚爱,我的心里充盈着温暖。面对母爱,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天堂有棵枇杷树,长满了甜甜的枇杷,甜了文中的孩子,更暖了读者的情。这篇关于天堂的文章里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只饱含了孩子的感恩、快乐和爱的感动。真情,总能撩人心弦。

 散文之二是第六辑“捡得一颗欢喜心”中的《阳光,阳光》,阳光是温暖的代名词。看见阳光,就想到了暖。

 有阳光照着,花是幸福的。有花开着,人是幸福的。

 阳光是触手可及的幸福,在这初秋的天气里,清风阵阵,不断飘过。天上太阳高高地挂着,半边脸被去朵遮挡。随着白云的飘荡,阳光若隐若现,一会儿大片地洒下,在清凉的风中给人带来暖意,一会儿又被白云遮住不见踪影,就像是在玩最平常的捉迷藏游戏。若是遇上艳阳天,阳光强烈,很快写字台就变暖了。不冷不热,正适合。这时候,处处便都是阳光的温度了。

 世间纵有万般苦,只要有这样的阳光在,就无法拒绝活着。

 书香阵阵,爱意浓浓,暖流缓缓。人世间的爱,本是丰富多彩的。各种爱又以不同方式存在。《暖爱》这本散文集,真切形象地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爱。

 原先我们认为,读书让我们认识了书的内容,明白了书上我们所不知道的知识。现在看来,是我们通过读书,通过书里的文章,来认识自己,读懂我们的内心世界,感悟我们不曾感悟的东西,认识另一个自己。

 爱真是个神奇的情感。它代表了人的七情六欲,也象征着我们自己。

 你的爱,我的暖。

看完了丁立梅的书《每一个四季,都是自己的人生》,想用一句诗来点评是“一枝一叶总关情”。她的文字,秀丽而不浓妆重抹,活泼而又含蓄深情。

这是一本丁立梅的日记,捧起阅读,无不为之点赞。本书以秋冬为序,书写了其在生活的琐碎中发现美,文笔细腻,清新温婉,每一篇都清新可人,意境隽永。更让人佩服的是,即便是野花小草,丁立梅都能知道其名字,情感真挚,娓娓道来。在看似平淡寻常的小场景小事件中,传递爱和温暖,带你用文字感怀温暖的人生。

林清玄说,谦卑的心宛如小花小草的心,他们既不嘲笑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讽。大千世界,何其多彩。即使是小花小草也有人用心的喊着其名字,在四季里,被赋予神奇的使命,被赠予多情的心声。一岁一枯荣,生命总是这样的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人倾听过雨打芭蕉的声音,又有多少人明辨着那些不知名的小花小草,其乐无穷。

心,是细腻的,细腻的感知着生活着的小美好和温暖。即使是几乎绝望,丁立梅也终是要擦出希望的火花,告诉着人们,人间值得。情,是动人的,动人的描绘着一幅幅美妙的大自然画卷。书中写到丁立梅在生活中,亲切地叫着那些书那些话的名字,如数家珍还说很容易因为植物的变化而高兴。为一朵花的盛开而欣喜,为一颗树的茁壮而心花怒放,为一颗草的崛起而踌躇满志。

天气,是一种符号,会影响人的心情,丁立梅呢,也不例外。她仔细而富有新意地描绘着每一朵云的色彩和形状,细腻而深情的吟唱着大自然中植物间的一首首小诗,然后别出心裁的记录和写下生活里感动的片段,过滤掉那些负能量杂质、渣滓,教你学会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一切都富有着美好和美感。

朋友们,让我们如作者这般,抛开烦恼,张开双手与生活的美好来个亲密的拥抱;放下绝望,每天都能量满满,感受生活的简单、平淡和诗意;删除不愉快,看得更开着,再开着,输了什么,都不能输了心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即使做不了诗人,我们仍可以诗意的栖居。我们赞叹日出,渴望地平线,我们赞美晚霞,牵手风信子,我们赞颂生活,每天都能量满满。起风时,我们可以看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月圆夜,我们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失败时,告诉自己“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虚度光阴时,告诫自己“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难过时,劝勉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用心生活,去留意那一草一木的枯荣,去赞叹每天的绚丽的日出日落,去勾勒平淡,简单而又像一幅画的生活,遇事客观冷静,做事不拖泥带水,去领悟人生的精髓所在。

自评:有“掉书袋”的意思,行文流畅自然,语言优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75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