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这首诗歌表现一种什么之美?诗中的白桦具有哪两个特点?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白桦》这首诗歌表现一种什么之美?诗中的白桦具有哪两个特点?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什么,第1张

  正文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在朦胧的寂静中,

  玉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晖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

  姗姗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被选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编辑本段

  大意与情感

  《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第一段描写整体,第二段描写局部。诗中(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景物描写突出,赞美白桦纯洁、朦胧以及宁静的美,表现出一种高尚人格与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读这首诗,除了感受诗歌意境的美之外,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谢尔盖·亚历山徳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的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只身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春应征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

  生平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成分的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只身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

  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

  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

  1916年春应征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

  1919年参与发表意象派《宣言》,

  后来又写了《生活与艺术》(1921)批判意象派,表明了他向现实生活的回归。

  1921年与邓肯结婚,第二年出游欧美各国,

  1923年返回苏联,并发表文章批判美国的生活方式。

  1925年9月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托尔斯塔娅结婚,11月住院治疗精神病。12月26日用血写了绝命诗:“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亲爱的,你永远铭记我心间。/命中注定的分离,/预示着来世的重逢。//再见吧,我的朋友,不必话别无须握手,/别难过,莫悲戚——/这世间,死去并不新鲜/活下去,当然更不希罕。”28日拂晓前自缢于列宁格勒一家旅馆,时年三十岁,正是孔子所说的而立之年。 一年之后的冬天,他的坟头一声枪响,对他无限钟情而又被他一再错过的别妮斯拉夫斯卡娅为他殉情而死,据说叶赛宁绝命诗中“我的朋友”指的就是她。

  十月革命使他的创作发生了根本转变,他歌颂革命,赞扬工人阶级,但从根本上他并不理解革命和苏维埃制度。因而流露出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叶赛宁气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组诗《莫斯科酒馆之音》(1921——1923)。“叶赛宁气质”很容易让人想起浪漫主义时代包孕两面性的“浮士德精神”,特别是“拜伦式英雄”,它们大致可以看作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叶赛宁气质”其实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在时代变迁中发现自己站在时代发展的对立面的独特表现。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认为:“叶赛宁对待自己的生命如同对待一个童话,他像王子伊万骑着灰狼漂洋过海,一把抓住了伊莎多拉·邓肯,如同抓住了火鸟的尾巴。他的诗也是用童话的手法写成的,忽而像玩牌似的摆开文字阵,忽而用心中的血把它记录下来。他诗中最珍贵的东西是家乡的风光,那是俄罗斯中部地带,梁赞省,处处是森林,他像儿时那样,用使人眩晕的清新把它描绘了出来。” 叶夫图申科(1933—— )则把他称为“一个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诗歌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现象。叶赛宁的音韵放射着俄罗斯土地结构中所特有的那种矿物的神奇光彩。叶赛宁的诗歌是俄罗斯大自然,俄罗斯语言(包括童话、歌谣、乡村民歌、谚语和俗语、远古时代部分流传下来的咒语、哀歌、仪式歌曲)所独有的产儿。” 他们对叶赛宁的把握无疑是极其精到的。“忽而像玩牌似的摆开文字阵,忽而用心中的血把它记录下来”正是“叶赛宁气质”在其诗歌创作的两种不同表现。而他之所以被称为“一个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正是由于叶夫图申科从深层次上把握住了导致“叶赛宁气质”的成因:出于对俄罗斯乡村的执着眷恋而不能认同现代文明的强大推进及其对乡村的破坏。如果说普希金是一个走在时代前列、为争取民族自由鼓与呼的诗人,那么叶赛宁无疑在有意无意之中充当了一个时代的“反面角色”,他强烈渴望保留的是特定时代的地域文化,高尔基在分析他的死因时就认为他死于城乡文明的冲突,这个判断是相当深刻的。叶赛宁与白银时代的其他诗人不同的一点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他没有流亡国外,象吉皮乌斯等人那样发誓与十月革命势不两立。除了与邓肯出游的那两年,他一直固守在俄罗斯土地上。然而,现实的发展越来越让他感到痛心:“在蔚蓝色田野的小径上,/很快就会出现钢铁的客人。/朝霞浸染的燕麦,/只剩下一些干瘪的籽粒。//陌生的死气沉沉的打谷场,/给你唱的歌不会使你获得生命!/只有那些马匹和燕麦/将为年老的主人忧伤。”在《四旬祭》中,他直接用“铁马”(即火车)与活马竞赛的典型场景来体现这种冲突。和他生活在同时代并有交往的帕斯捷尔纳克对叶赛宁充满了理解的同情:“叶赛宁的风景诗的地位,在他的作品为现代大都市的迷宫取代了。一个当代人的孤独的灵魂在这个迷宫里迷失了方向,破坏了道德,他描绘的正是这种灵魂的激动的,非人的悲惨状态。”

  当然,如果把叶赛宁之死仅仅归结于城乡冲突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他的三次婚姻引人注目。第一次婚姻的破裂令诗人懊悔不已,如果说他以前的放荡是由于翻转了天地的风暴使他“不明白不祥的事变要把我引向哪里”造成的,那么,赖依赫和他分手后,他“继续往下堕落”就不能不说与婚姻破裂无关了。在他自杀的前一年,他还写了《给一个女人的信》向赖依赫倾诉衷肠。歌德说: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那么,失去引领之后会怎么样呢?不能否认叶赛宁的堕落身死不是其中的一种结局。他与美国舞蹈家邓肯的那段闪电恋情不无浪漫又充满酸辛,他们以闪电般的速度走到一起,又以闪电般的速度各自走开。在众人羡慕而又不解的目光里抚摸爱情的创伤。他的第三次婚姻还不到半年,诗人就告别了尘世。

  这里撇开作品来谈诗人之死似乎有些言不及义。而我以为叶赛宁之死正是困扰现代人的根本难题,不管他是一个天生的文明人,还是一个经过转换之后而形成的文明人,也不管他是与时俱进还是梦回唐朝,他已经不可能躲过叶赛宁遇到的这些问题。叶赛宁之死是种种因素作用于诗人心灵以至郁结为精神危机的必然结果。在他之前,也有诗人自杀的情况,但是诗人自杀现象却是从他这儿开始的。时间永是流驶,岁月依旧循环,而自从叶赛宁宣称“我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之后,纯粹的抒情诗已经达到了它的颠峰,同时也走到了它的尽头。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白桦》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白桦》教学反思1

 这节课结束了,我有这么几点想法:

 一、要想上好一堂课,除研究课本外,还必须研究学生、研究课堂,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二、激发学生兴趣非常重要,而要想激发学生兴趣,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多和学生交流,看看学生们关心什么,想要什么,反感什么,“有的”才能“放矢”。

 三、语文教学,贵在读。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老师们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去读课文,也许一开始是强迫的,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相信会有不少学生喜欢上阅读的。而只要学生能爱上阅读,学好语文就不在话下了。

 四、教师必须熟知文章,能从各个角度分析文章,并能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文章主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五、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写法,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运用借物喻人、象征等手法,理解诗人描写的事物的特点和象征意义。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白桦》教学反思2

 《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高洁、挺拔,是高尚人格的象征,体现出作者对拥有白桦品质的人的尊敬。

 学习这首诗,除了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外,还要去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教学效果(思效)。

 教学过程中,我摒弃了以前对课文字字分析,句句推敲,精雕细琢的教法,而是设计了“品读整首诗歌,把握诗歌主旨”“查找资料、拓展延伸”“书写赞颂词,指导写作”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的设计宗旨是“以读为主,读中悟,悟中读”,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感悟理解其深层含义。这是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句意,进而理解诗意。比如“毛茸茸的枝头”,孩子可以想象枝头挂满雪花那毛茸茸的可爱的样子。“在朦胧的寂静中”,要想象在一个雾气弥漫的'黎明,万物被笼罩在朦胧的雾气中,一点儿声音都没有,只有一棵白桦笔直地站在那里。这样的理解并非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以提示的方式,让他们在多次的朗读中自己去感悟。大部分学生能够配合老师去读去思,并且乐于其中,甚至有的学生能够自己根据某一句话描写出眼前的画面来。然后我一句“白桦不光是白桦,更是作者心中的自己”,我们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诗歌主旨的研读中。

 2教学收获(思得)。

 教授抒情诗,要用抒情的语言来教学,给语文课堂带来美的享受,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比如上课导入语,我这样设计:有这样一棵树,它优美如画;有这样一棵树,它独特潇洒。它不喜欢热闹,钟情寂静的黎明;它不喜欢张扬,宁愿悄悄地绽放。它是一棵树,名叫白桦;它也是一个人,名叫叶赛宁。这样的教学语言学生不一定全懂,但是却能感染学生,因为教师在设计时倾注了真实的、强烈的感情。只有教师真正领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受了感动,教学语言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3不足之处(思失)。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一课时的时间还真是不够用,有的环节该细致,但由于时间关系变得草草收场,就像流于形式走过场,比如说指导朗读的过程,学生练读的过程,还有就是指导背诵、学生练习背诵的过程。另外学生练笔这一环节由于说得笼统,孩子无从下笔。而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一目标,有的学生没有达成,从学生作业情况来看,对文本“借景抒情”的表现形式以及想象的表达方式,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刻。

 4改进措施(思改)。

 总之,教授抒情诗,我们还是要加大力度引导学生去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带学生以读促悟,悟后再读。绝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施填鸭式教授课程。我们要紧跟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地教学,让老师更轻松,让孩子们更有成就感。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白桦》教学反思3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了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开课时,我用课件播放白桦树的,让学生感受白桦的形体美,再结合诗歌的语言,让学生可以十分深刻地介绍白桦的形态美。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熟读诗歌,然后开始品味诗歌的修辞手法,如“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被雪覆盖的真实情景,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在雪花的映衬下像朵朵花穗争相开放,洁白的流苏就像一幅画一样美,学生学习起来可以理解诗歌更深刻一些。

 本节课遗憾的是少部分学困生不理解诗歌意思,不懂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中在写作技巧方面也没有过多介绍,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仿写诗歌。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白桦》教学反思4

 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唤起学生的美感意识。

 在教学中,要留足学生交流对话的时间。课堂上教师真正俯下身子耐心倾听,才能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精彩对话,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那么,老师的“讲”在何处?答案是在学生的知识“盲点处”,如“诗人笔下的白桦为什么这么美”;在学生学习的“浅海区”,如“把小标题拟得更有美感”。

 在教学中,要留足学生品读、赏读的时间,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课堂上真正还学生“熟读深思”,才能换来“子自知”。无论是初读,还是再读,或是反复读,都要让学生真正读进心里。在读中熟悉内容,领悟情感,升华主题,品味匠心,从而习得方法,获得能力。学生读得不流畅,再读;学生无法表达自己,再读;学生欲言又止,再读;学生有所共鸣,再读…读,永远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在教学中,要留足学生研读的时间。本课的研读放在拓展阅读上,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和理解,丰富了教学材料,拓宽了学生视野,也与课后知识巩固呼应。

1写白桦高洁、挺拔

2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

3写作风格: 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

叶赛宁的诗歌是一种土生土长的,音韵放射着俄罗斯土地结构中所特有的那种矿物的神奇光彩。叶赛宁的诗歌是俄罗斯大自然,俄罗斯语言(包括童话、歌谣、乡村民歌、谚语和俗语、远古时代部分流传下来的咒语、哀歌、仪式歌曲)所独有的产儿。被称为“一个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

4外国诗与中国诗的不同:

中国唐代以后出现的近体律诗和绝句讲究格律,如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等。规定很严格。中国诗歌含蓄、精练,讲究意境。 外国诗歌没有中国古典诗歌的讲究,比较自由、奔放。中国现代诗歌(自由诗)已经与外国诗歌没有多少区别。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中国诗词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诗人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 、“老树” 、“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七种静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 ,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读者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然而十种静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描写事物和表达情感不一样。

《绿》是一首描写“绿”的诗。作者是艾青。他用朴素的语句写下了绿的美。《绿》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达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白桦》主要描写了白桦树,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仿佛看到在皑皑白雪的原野上,玉立着一株美丽的白桦,身披洁白的银装,以洋洋洒洒的姿态站在诗人窗前,与诗人对话和交流,无声地传递着情感。在它的枝头,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像花边一样镶嵌着树枝的形状;被包裹的枝桠一丛丛的,像洁白流苏般的花朵,一枝枝怒放。雪地寂静无声,在冰雪的映照下,四周呈现朦胧的光线。朝霞姗姗而来,又将树枝上冰晶玉洁的“花边”抹上了一层银色的光华。而这霞光又给玉树琼枝的白桦,给寂静而空旷的银白世界,衬托了灿灿的金辉。

这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讲述的是一段美好凄迷与感动的爱恋…一个安静的村庄,一对生死恋人相依在白桦林,战火烧毁了安宁与他们相爱到老的誓言,他奔赴战场,她每天在白桦林望眼欲穿的等待守候…最后等来的却是他战死的噩耗,她说他只是迷失在远方,他一定会回到他们相约的这片白桦林…她用一辈子去等候!她明知他不会回来,却…不是她不相信他不会回来,而是他已经活在她心里…她相信他会回到这片白桦林的!看过《静静的白桦林》吗?我深深的被感动,真情处处,永远铭记…感动那一种悲伤,等待,永恒的感觉…

诗分四节,每节四行。

首节总写白桦的特点。用“银霜”和“雪花”写桦树通体洁白的形象。一个“涂”字准确表现出桦树主干上一层洁白的细皮;一个“披”字把桦树拟人化了,表明桦树对一身洁白的喜爱,突出白桦的高洁。

次节写桦树的枝叶。既然白桦披着一身雪花,那未全脱去的叶上落满了松软的积雪,“毛茸茸”的,白色的树梢尖儿,映衬着紫色的树枝,仿佛给桦树镶了一道“雪绣的花边儿”。那毛茸茸的雪枝像串串绽放的花穗、流苏一般好看。这一句让我们想起岑参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者极尽想象,赞美雪后的桦树它傲寒挺立的形象。

三节作者又总写白桦静中有动的气质美。“寂静”用“朦胧”来修饰,这是作者用感官相通的手法,写出白桦含蓄而高洁的精神,“玉立”写出它的挺拔,写出它的气质高尚,写出它的非同凡响。“灿烂的金辉”,衬托它的绚丽辉煌。“玉立”和“闪着”两个动词突出静静挺立的白桦不失一种特别的动态美。

最后一节,诗人把白桦置于朝霞的映照之下,“徜徉”用拟人的手法准确而细腻地描摹了朝霞生成的过程,“姗姗来迟”突出朝霞的的形态之美,更加衬托出白桦的秀美,朝霞渲染下的白桦大有“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之意。

总之,这首诗前两节重在描摹白桦的外在形象,后两节重在表现白桦的内在气质。为了突出白桦的形象气质,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或正面刻画,或侧面烘托,力求塑造的形象鲜明、生动。

诗歌采用四行一节的形式,各节偶句押韵,全诗押通韵,读来音韵回环和谐,如一首欢快的小夜曲。加之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白桦由衷的喜爱、赞美和崇敬之情,所以使这种欢快之情增加了几分深沉。

白桦是俄罗斯的国树,它生性耐寒,又通体银白,气质高雅,所以诗人对白桦的礼赞其中更包含着对民族的热爱,对祖国的炽烈情怀!当我们读到“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的时候,我们能完全理解诗人与白桦那种朝夕相伴、难舍难分的亲密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757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