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花有五颜六色,人有七情六欲。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然而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
不过科学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大类。矿物是没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欲觉,只有接受而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人毕竟不是禽兽,而是高等动物,是“万物之灵”,比起禽兽的欲望当然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还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动、激动、冲动,并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把动物的欲望发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动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就是表现人的七情六欲的艺术。看一件文艺作品的精粗、雅俗与高下水平,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作品表现人的七情六欲时,究竟达到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情感和理智的何种程度或高度。
情感主要包括美感、理智感、道德感。
1、美感:
它是审美主体对客观现实美的主观感受,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即人类的审美意识。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有些是先天因素,取决于个人的感知能力。有些则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理智感:
它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动力。人的理想、世界观对理智感有重要的作用。
3、道德感:
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动机、言行是否符合社会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教育的原点和归宿,只有生命才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本,离开生命,教育便无从谈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看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学校教育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为提升公民素养、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程度作出更大贡献。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育价值日益突出。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如何求知、如何做事、如何共处、如何做人,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精神生命质量。因此,从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出发,班主任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在生命教育中凸显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班主任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更不能囿于原有的教育方法,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班级工作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断提升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生命质量,积极用生命教育理念构建班主任工作的新模式。
一、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中指出“班级是学生实现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基地,提高学生班级生活质量和建设班集体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2]明确提出要改变传统的班级工作模式,“把班级还给学生”;[3]新一轮课程改革同样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口号,要求学校要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我想既然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化活动,那么无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育过程,就都应该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不能把学生简单地当作工具,当作“人力”来培养,也就是说,教育应该充满人道、人性的光辉,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育人的功能,才能让每个学生获得自主、全面、和谐、生动的发展,从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在班级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已经成为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任务。
然而,审视现在的班主任工作,我们就会发现,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往往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各项评比、获奖等可见成果,忽视、淡漠的是学生在班级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的提高;班主任工作满足于常规的管理和事务性工作的完成,而忽视了营造良好的班级生活环境;班主任老师往往强调管理、服从和控制,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和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学校教育尤其是班主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对青少年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近几年,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花季少年因不能承受挫折或学习压力而出走、自我伤害、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年轻的生命一瞬间就被自己无情地毁灭,多么叫人痛心而惋惜!我们感到:这些青少年学生对生命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对人生价值的体会是何等的贫乏,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又是如此的脆弱!究其原因,关键就是我们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的严重错位,缺乏对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对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以及青少年的生命意识淡薄原因的进行深层次思考。
(一)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职责
班级是学生个性的发源地,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重要园地。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班主任素质高低及其工作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素质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进一步加强班集体建设,切实发挥班级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中心工作。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负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生活指导的直接责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社会形势和教育对象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班主任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班主任工作比以前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难度更加增大,班主任所负担的责任也更加重大。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班主任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即怎样主动、系统地开发和利用班级的多种教育功能,使它成为学生乐于交往、适于个性成长和融入群体与社会的、民主和谐的精神家园,使每一个学生都得以充分展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并在民主参与班级事务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一个精神家园。这既是新时期班集体建设的目标,也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因此,作为班主任要结合当前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改革形势,科学把握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格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探索新型的班级教育模式,以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为中心,注重内涵发展,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高度认识到班主任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热爱本职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团结任课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积极探索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每一个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得到全面、主动地发展。在工作中,要通过建设民主的班级管理体制、建立开放的班级活动机制和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把关注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情感、生命价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作为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着眼点,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现的眼光、宽阔的胸襟去欣赏学生。
(二)学校生命教育的内涵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我们的教育应该做些什么?我们的教育应该追求什么?具体来说,什么是生命教育?对生命教育的界定国际上有不同提法,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广义的界定,即一切能够关注学生生命和生活的教育都称之为生命教育。另一类是狭义的界定,即针对学生生命历程中重要问题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国内教育研究学者比较系统的建立生命教育理论架构的是南京师大的冯建军教授,他在《生命与教育》一书中,针对当代中国教育“对生命的疏离和对生命的遮蔽现象”,以及青少年自杀、杀人、残害动物的事件和漠视生命的心理倾向,提出了“教育即生命”[4]的命题,并构建生命教育学的理论框架。
2005年上海市发布《上海市中小学校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生命教育的界定如下:“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5]。其含义有以下两点:其一,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生命教育的目标。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生命教育就应落实在以健康为基础,即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格;以情感为纽带,即珍惜、热爱、尊重生命;以价值为导向,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可贵,走好人生每一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其二,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生命历程中进行的,而一个健全的生命是在社会、自然和内心自我中获得成长和发展的。因此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确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这三者的和谐关系。
台湾学者王学风对学校生命教育给出这样的定义:“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6]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吴文菊同志对学校生命教育给出这样的定义:“所谓生命教育是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7]这些定义都很具体,应该说国内学者在生命教育的概念定义上基本不存在什么分歧,只是在外延的大小方面稍有区别。
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价值,它包括理解生命、保护生命、热爱生命、以至敬畏生命、超越生命。因此,我们认为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1、生存意识的教育。也就是珍惜生命的教育。具体又包括生命安全的教育、生活态度的教育以及死亡体验的教育。2、生存能力的教育。主要在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挫能力以及安全防范和自救能力的提高。3、生命价值升华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还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意义。
《上海市中小学校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必须致力于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适应和处理好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使学生认识生命现象、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品质、捍卫生命尊严、实现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存能力和人本精神。根据教育与生活、教育与学生生命成长、教育与民族兴衰的必然联系,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必须倡导“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为民族的未来奠基”这样一个核心理念,使教育工作者树立这种教育追求和教育理念,同时,也必须把珍爱生命、热爱和平、关注环境、关爱他人、关怀人类作为教育的永恒主题。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会有不同的标准。然而就教育的本质而言,无论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任何教育,都不会忽略这样一个培养目标,那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有人性的人。如果离开了这个本质追求,教育的一切目标都将无法实现或者失去了教育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学校生命教育的课程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善良的生命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生命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出发,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存能力和人本精神,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人生观念。
总之,生命教育是引导个体了解、休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价值的教育活动。学校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进而珍惜生命与人生,热爱生命与人生,能够尊重自己、他人、环境及自然,并使自我得到充分发展,做对社会有用、有意义的人。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生命教育既可以教育学生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更好地实现自我、奉献社会;又可以避免学生不爱惜生命、自我伤害等行为的发生。
(三)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的原因
社会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青少年坠楼轻生、校园暴力、绑架虐待、杀人分尸等骇人听闻事件的不断发生,促使我们对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的原因进行探究。应该说,学生不珍惜生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随着当今社会受科学和技术支配程度的增强,人类对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环境也有不同程度的忽视。特别是社会发展变化速度加快,竞争压力增大,社会上自杀等自我伤害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由于青少年抗干扰能力低,极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这些无疑会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负面效应。
2学业负担的日益加重
面对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学校、家庭对学生学习上的要求越来越高,无休止的上课、补课,做不完的各种作业,致使不少学生出现严重的厌学倾向,他们觉得学习生活枯燥单调,厌烦作业,害怕考试,对生活缺乏信心,容易出现一些不良行为。
3生理心理的严重失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生早熟现象较为普遍,部分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年龄较生理年龄要低,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自我克制能力差,容易产生情绪的紧张和行为失调。有些学生意志品质差,自由散漫,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好打架、赌博、沉迷于游戏机房,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4学校德育的日益淡化
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许多学校片面追求教学质量,忽视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德育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致使不少学生缺乏人生理想,没有追求生活激情、没有持久学习动力和毅力。他们一遇到挫折便悲观失望、无所适从,不懂得珍视生命,追求生活乐趣。
5意外事故的频频发生
虽然近几年学校从多方面加强安全教育,积极创建平安校园,但各种事故还时有发生,特别是由于安全意识不高和活动的安全措施不当造成的意外伤害让人触目惊心,每年因水、电、火、交通等事故造成的学生伤亡人数仍比较多。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还不够强、自我安全防范能力十分缺乏。
面对上述情况,除了优化社会教育环境,转变学校的办学理念,更需要班主任转变观念,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策略,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在班主任各项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机会,从认知、体验和情意三个层次上有针对性、创造性地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地认识生命、体验生活,力求做到“知、行、思”相结合。通过加强生命教育,增强学生对各种不良行为的认识和分辨能力,消解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避免做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进取的生命价值观,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和生活幸福之人。
二、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生命意识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活动的基本单位和前沿阵地,也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所在地。班级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所以,面向二十一世纪新基础教育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呼吁班主任“把班级还给学生”,强调我们在班级建设活动中,注意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与班级活动,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集体和个体的生命价值都在自主活动中获得提升和超越,形成一个民主、平等、生气勃勃、充满成长气息的班级集体。
1共同参与班级管理
生命教育是一种引导个体了解、体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价值性的教育活动。学生在班级中的生存状态并不是天生造就的,而是学生在一系列不同性质的活动中创生的,个人对自己在班级中承担的角色、所处地位的体验,以及对这一群体的态度,对各种活动的参与程度和满足程度,构成了个体在班级中的生存状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让学生由衷的感到快乐。因为学生得到了老师的重视,学生的肯定,他才感到自己的存在对集体、同学是有价值的,才会感到受教育的快乐。这种快乐同样也成为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
2实行管理角色轮换
实施生命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更好地实现自我、奉献社会。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增强个体创造精神和合作、发展能力是学生生命价值在班级中的具体表现。在班干部的产生上采取竞选制,在班干部的任用上实行轮换制。班长轮流担任,班委会由班长提名,经同学表决通过。这样既可避免少数班干部的以权谋私,也可发挥学生的监督作用,充分调动其他同学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班主任——班长——班委——同学的管理体制。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轮流竞争上岗制,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不仅加强了班级工作透明度,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许多学生通过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尤其是通过实行角色轮换,使学生越来越开始认识到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进而达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和谐统一。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管理能力得到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得到明显提高。
3共同美化教室环境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进而喜爱生命与人生,珍惜生命与人生,并能够尊重自己、他人、环境及自然,促进自我能力的充分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有意义的人。尽最大力发挥出班级文化建设“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为此,我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精心设计,努力使教室四壁生辉。教室前面的国旗和校训,时刻提醒学生、激励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应关心热爱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在教室的两侧悬挂的名言警句、名人画像,让学生时刻感受伟人们实事求是、不折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激发起探究新知的兴趣和勇气;班级植物角、图书角,既美化教室环境、净化教室空气、陶冶学生情操,又成为培养学生观察力,了解植物生长知识的一种途径,培养生命意识的一种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才华得到展示、兴趣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二)在师生关系中体现生命关怀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发展”。班级是学校机体系统中最具活力的“细胞”,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家”。要使班级成为孩子们充满生命潜力的精神家园,班主任必须在工作中学会理解、尊重、宽容学生,用一颗爱心,一片真情为他们构筑增进生命主体意识的“新家园”。
1理解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唯一。
在现实生活中,“误解”是导致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基本原因之一。理解学生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要学会爱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表现是好还是差。要用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辱骂学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喜悦需要有人分享,成功需要有人欣赏;烦恼需要有人共担,失败需要有人慰藉。而要善于激励学生、唤醒学生、鼓舞学生,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班主任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倾情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成长,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成绩,并和学生一同去品尝他们的成功和快乐!要学会运用宽容、理解善待学生的不足,让学生通过自尊心的得到尊重和满足来产生认识并改正不足的动力。从而达到“我给你自信,你给我成功”的目的。
2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尊重学生,是指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一句话,就是把人所赋有的权利和责任还给学生。从教育学讲,尊重也是教育的重要原则。人的第一本性,就是要生存要发展。因此,尊重人格,尊重个人的发展应该是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文明社会的道德基础。教育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存在的价值,当学生以生命的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来观察生命的演变,不能漠视他的存在。尊重生命,就是要学会宽容。让学生觉得自己是最重要的,是受到教师重视的。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诱导学生敢于放大自己的形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集体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3宽容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没有宽容就没有教育,就精神世界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宽容不等于纵容,它是严格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对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和信任。宽容学生就意味着班主任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尊重他的人格与自尊心,同情他,支持他,鼓励他,引导他和帮助他。去体验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泄气的心情,去感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这样教师就不会因一时的冲动或失误,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班主任教师只有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给他们以尊重和信任的时候,才会激发他们的潜能。俗话说:“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师生交往的细微之处往往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而深厚的爱。
(三)在集体活动中拓展生命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就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将有碍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一个班集体要想充满生机活力,最重要的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把实践和创造的空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让他们通过自身的表现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在活动体验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塑造自己的人格。
1在班会课中突出生命教育的主题
班会课是班级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沟通的重要平台。生命教育作为班级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开展下去。班主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生命孕育成长的不易,知晓生命降临的过程,进而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可贵,感受生命的美好。通过班会课探讨有关生命认识的话题,组织开展有关生命教育方面的竞赛活动,如:网络的危害、毒品知识、艾滋病预防等方面知识,逐步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意识,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同时,突出与生命安全相关的教育,比如饮食卫生、交通规则、遵纪守法、紧急自救等方面的教育,增强生命安全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生命的能力。
2在集体活动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集体活动能发挥娱乐、导向、育人的功能,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有意义的活动中,班主任要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的培养,把学生热衷的集体活动作为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契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感受生活,增加对生命价值的体验,懂得生命是美丽而脆弱的,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失去了就无法挽回。任何一种不负责任的自我伤害的念头和行为,都是对生命的亵渎。提高珍惜生命的觉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如通过集体活动中的互帮互助,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美好;通过多样的竞赛,体会成功的快乐与自豪;通过体验残疾人的不便,以感恩之心善待自己的躯体;通过种植花木、饲养动物,从中体会生命的奥妙与可爱等等。还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对生命的感受,如通过拜访敬老院,参观工厂、商店、法院、监狱,增加对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认识生命的丰富与多彩;通过旅游领略大好河山,感受大自然之美;通过劳动,感受奉献的快乐与满足等。总之,要充分挖掘集体活动中所隐含的生命教育素材,培养学生合作、拼搏、进取、奉献的精神品质。在不断提高生命认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3在主题教育中感受生命教育的意义
以“生命教育”为主旨的主题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生命意识,让学生感受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班主任要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禁毒日、世界艾滋病日等重大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社会实践等各种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广泛的生命意识教育。如“清明节”举行“接过先烈的旗帜”的扫墓活动、“世界环境日”举行绿色环保行动、世界禁毒日开展“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热爱生命的人,才能更加热爱生活和社会,具有主体意识、责任感、使命感,在各种欲望、利益、追求错综交织的世界里,把握自己,始终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将“自我”融入社会大背景中去拚搏,奋进;懂得在学习有困扰、生活有矛盾、心理有压力、思想有疙瘩的时候,不妨跟老师、好友谈谈,不妨与有坎坷经历的人交流对话,不妨为亲友照料一次小孩,不妨走出户外看看晴朗的天空,不妨种植一种花卉、饲养一种动物……从中得到生命的启迪,排遣心中的郁结,感受生活的美好。
三、在班主任工作渗透生命教育的理性思考
现代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生存所需的知识技能,更要让学生具有丰富的生命涵养,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应该成为教育的价值取向。通过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我班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班级气氛温馨和谐,班风学风积极向上,整个班级焕发了生命的活力,班级先后获得崇明县优秀雏鹰中队和崇明县优秀班集体等荣誉称号。在实践研究中,我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反思,认为要切实做好生命教育的渗透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