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

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第1张

 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

 秧歌的历史悠久,据清代吴锡麒《有正味斋集》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得观者之笑。”由此可见,秧歌几乎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秧歌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伴随劳动生活的小曲到独立的民间歌舞演唱,由歌舞演唱逐渐向小戏过渡。秧歌演唱的内容多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具有反抗封建统治,歌颂农民起义的内容。秧歌表现男女爱情大胆、直率,曾为历代封建王朝所不容,屡遭查禁。到了近代,秧歌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1942年,在陕甘宁边区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新秧歌运动”,创造出具有革命内容,形式健康的新秧歌。如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

 1949年后,秧歌的活动已不限于传统节日,在各种欢庆集会中都有秧歌表演。秧歌已成为一些专业歌舞团体经常演出的保留节目,如东北大秧歌、山东鼓子秧歌以及脱胎于秧歌的《红绸舞》、《腰鼓舞》等。

 秧歌的表演形式可分为地秧歌(徒步在地面上歌舞)与高跷(双腿缚以木跷,双脚踩在木跷上歌舞,亦名“踩高跷”)两种。一般由十余人到数十人组成,舞者扮成生活中和神话传说里的各场,中间穿插各种小场。大场是集体舞,由一至二名领舞者率领秧歌队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如“二龙吐须”、“卷白菜心”、“门转子”等。秧歌的基本动作为挥臂跳跃,扭腰甩肩,一步一拍,以四拍为一组,前三拍向前行进,后一拍退后一步。小场为两、三个人的舞蹈和歌舞小戏表演。

 此外,还有演唱情节比较简单的秧歌小剧,唱腔大都一剧一曲,或小曲联唱;也有吸收了地方戏曲的成分,发展成类似板腔体的结构。过场音乐的打击乐曲目不多,常用的有《三点水》、《杀锣鼓》、《老三堆》、《凤凰乱点头》、《什样锦》等。唢呐曲牌常用的有《句句双》、《满堂红》、《小翻车》、《赶子》、《五匹马》、《柳摇金》、《小对五》等。

 秧歌的音乐,一般分为三个部分:(1)小场演唱;(2)锣鼓打击乐;(3)唢呐吹奏。后两部分主要伴舞用。演唱包括“领唱秧歌”(又名“小秧歌”)与“走戏调”。开场时由秧歌头一个人演唱“小秧歌”,一般诙谐风趣,起着开场曲的作用。“走戏调”边舞边唱,大都是从小调中移植过来的'独立小曲,结合舞蹈,在尾句前后加入锣鼓过门。以上三部分音乐结合秧歌舞步,大都是2/4拍,个别地区快速秧歌也有4/4拍。

 全国各地秧歌的表演特点各有不同。东北秧歌主要流行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其中有代表性的地区是营口、抚顺、海城、金县、扶余等地。以演唱秧歌小曲为主,带故事的小戏较少。一般为男女二至五人,由一人领唱,众人和。开场的小曲叫“秧歌柳子”,音乐高亢、泼辣。演唱的小调有50余种,其中以《闹五更》、《放风筝》、《茉莉花》等最为常用。带简单情节的小段有《王婆骂鸡》、《锔大缸》、《瞎子观灯》、《张生戏莺莺》、《姜太公钓鱼》、《孙悟空与猪八戒》等。舞蹈包括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和地秧歌三大类。前两种属于高跷。地秧歌当地又称“地崩子”。表演者扮成傻公子、渔夫、樵夫、田夫、秀才、唐僧、孙悟空等各种人物。表演分花场、小场、唱喜歌、对歌等程序。伴奏乐器除唢呐、锣鼓外,另有二胡、笛子、竹板等。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比较统一,常表现为泼辣、风趣、热情、爽朗。节奏鲜明,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河北地区的秧歌,以冀中秧歌最有特点。冀中秧歌以定县最为闻名,它以演唱秧歌剧为主,在棚内台上演唱,已从歌曲形式发展为戏曲表演。伴奏乐器主要有鼓、锣、钹、旋子等。曲目有50余种。其中最具当地特色的有《借女孝》、《崔光瑞打柴》等。河北各地秧歌风格不一,其中以冀东秧歌的淳朴、抒情最为典型。

 如今,人们的思想、审美、情感、观念都随着这个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中国有56个民族,汉、蒙、藏、鲜、维等,可想而知民间舞的丰富多彩,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的舞蹈风格。而这个风格恰恰就是跳好民间舞的关键所在。东北秧歌也一样,有其特定的风格,失去了这种风格就不再是秧歌舞。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总体归纳为“艮、俏、浪。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这些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来由

 秧歌,源于农事活动。在普普通通的日常劳动中,把劳动期间的吟唱、奔跳、行走等动作结合起来,巧妙地揉合了陕北民间一些习俗、祭祀等活动,形成了最初的秧歌。

 流行地区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但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逢年过节,城乡都组织秧歌队,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

 风格

 这种秧歌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为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称秧歌”(见《辞海》)。

 在黄土高原,在陕北这块黄土地上,闹秧歌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成为闹新春以及城乡群众休息娱乐的重要活动。春节期间的秧歌气势宏大,成大规模,一般前有彩车,主要宣传一个县或者一个单位的工作成绩等,把安塞腰鼓、陕北唢呐、各类鼓等都列入陕北秧歌,排练成整整齐齐的方正以及根据当年的情况装扮一些吉祥物、幸运物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舞蹈作品《一个扭秧歌的人》:在舞蹈艺术文化的精神层面框架里,通过肢体这个物质载体,把秧歌艺人"扭"的不同内容,通过倒叙、想象的创新性编舞形式展现出来,使舞蹈艺术的情感丰满,增强了秧歌艺术形式的文化符号特征,可谓是"有意味"。

文章通过梦幻中的"扭"、大家一起"扭"、未来如何"扭"三个部分,具体描述秧歌艺人一生中不同时期"扭"秧歌的形态,试图分析民间老艺人执着追求秧歌艺术的"意味"。

空旷的舞台,昏暗的灯光,一位风烛残年双鬓斑白的老艺人,他蜷缩着身体有些痴狂,有些疯癫,远远地传来阵阵二胡的声音,夹杂着感伤、凄凉,也充满了撩人心绪的幻梦和回忆。

在这幻梦中讲述了秧歌老艺人一生的悲喜和他对秧歌的眷恋,那舞动的长绸就是他生命的体现,在这梦幻中他疯狂地舞蹈着,仿佛要将一腔热血全部舞尽。

这就是独舞《一个扭秧歌的人》带给我们的强烈的情感冲击。它借一个秧歌艺人的一生,描绘了全部民间艺人的人生况味和悲喜。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风情醇厚、多姿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以其绚丽的风采深得中国各民族人民和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和珍视,被誉为世界舞蹈宝藏中的瑰丽之花。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关于词语秧歌的那些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词语秧歌,供大家参考。

一、秧歌解析

秧歌是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陕西省的传统舞蹈。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汉族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 唱歌 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

2006年5月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 遗产名录 。

二、秧歌 造句

1、目前,定州秧歌发展日渐式微,抢救、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2、结果表明,原生态秧歌面临“类发展困境”,需要实现现代化;

3、秧歌是一种民间舞蹈,有节奏感很强的音乐相伴。它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很流行。

4、秧歌锻炼群体属于“普通获益者群体”或“利益相对受损群体”;

5、定州秧歌在语言、唱腔、调式、剧目等方面有其独有的特色。

6、另外一种著名的民间舞蹈是秧歌,常在节日庆典时上演。

7、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秧歌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8、秧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千百年来一直受着封建势力的压制。

9、著名社会科学家李景汉搜集出版的《定县秧歌选》,收入了剧目近百个。

10、以东北秧歌的审美属性为基点,通过艺术形式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对这种民间艺术进行审美层面的解读;

11、另一种著名的民间舞蹈是秧歌。

12、“秧歌”是汉民族所特有的民间舞蹈。

13、对秧歌锻炼群体应采取必要的社会控制。

14、通过共同情感与群体意识的凝聚,东北秧歌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被传承下来。

15、祁太秧歌是民间小戏在山西晋中的典型代表。

16、如今秧歌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受欢迎的娱乐形式。

17、定州秧歌又名定县大秧歌,是流行在华北平原中西部的一个古老戏曲剧种,因发源地在定州而得名。

18、胶州秧歌是动律最复杂、韵律最浓郁、表现人物情感最丰沛的传统民间舞蹈。

19、她们在跳秧歌,一种传统的中国舞蹈。

20、昨天我还在娘家,村里的会头《操办秧歌的人》打来电话,要我赶紧回家办个角色。

21、一听这个,我的心就激动起来了,恨不得一时就把年拜完了,好去看秧歌。

22、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质的研究、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 方法 ,对秧歌文化、秧歌锻炼群体及其社会控制进行调研分析。

23、秧歌的存在增加了年味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4、昌黎地秧歌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其明显个性。

25、昌黎地秧歌是昌黎县境内普遍开展的一种自娱性较强的民间舞蹈艺术,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26、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秧歌舞是中国革命性质的象征,因此我才在此不惜笔墨加以描述。

27、其中有一首秧歌唱道:上川的鼓子下川的扭,西首里出的是民歌手,县城里集中了些好伞头,要听吹手到碛口。

28、扭秧歌无需特定的舞伴,只要绕着圈,或是组成类似康茄舞的队形就可以扭起来。小学生们放学后,也常常一路扭着秧歌回家。

29、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种传统民俗。

30、作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和地域性的民间艺术,东北秧歌将东北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融合在这种文化载体上,得以延续和传承。

关于词语秧歌的含义及造句相关 文章 :

★ 词语跳舞的意思和造句

★ 词语含义的意思和造句

★ 详细的词语意思及造句

★ 鼓舞的词语意思及造句

★ 解释的词语意思及造句

★ 详细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 好听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 体面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 了解的词语意思及造句

★ 秀丽的词语意思及造句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是明快、舒展、富于韧劲的舞姿、细腻、泼辣的情感、三道弯体态。胶州秧歌是以各类曲牌形成的一种曲牌体的小戏音乐,以十一个风格迥异的曲牌所组成,以徵调式为主,以商羽调式为辅的交叉调式是胶州秧歌音乐调式的特点。

胶州秧歌是民间舞蹈和秧歌小戏结合形成的北方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扭断腰”“三道弯”等。胶州秧歌起源于宋元时期,后经过传承演变,正式形成于明末清初。

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及代表作有:

1、胶州秧歌的基本角色为鼓子2人、棒槌2人、翠花2人、扇女2人、小嫚2人,角色们在秧歌小戏中演绎各种悲欢离合的故事。开场时,先以锣鼓声招人,然后跑大场,由鼓子带领众角色跑出,演员相遇时对舞,男角多做翻扑技巧动作,女角则对舞而过,即兴发挥各自技艺绝活。

2、由于旧时胶州秧歌女角皆由男性扮演,男演员穿跷板扮女角时,前脚掌着地,裤腿下只露小脚以模拟缠足步态,所以形成了“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特点。

3、秧歌小戏对白和唱腔皆为胶州乡音,多反映邻里之间、妯娌婆媳之间、夫妻之间的日常生活。秧歌小戏大多是口头传授。传统秧歌小戏有《大离别》、《小离别》、《关东五更》、《四劝》、《拉磨》、《三贤》、《想娘五更》等35出。

1、舞蹈形式多样化

东北秧歌的舞蹈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舞蹈表演风格,可以划分为三类:地秧歌、寸跷和高跷,地秧歌不受表演场地和群众年龄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舞动起来。地秧歌的舞蹈服装设计简单,颜色鲜艳,腰上系着鲜亮的彩色绸子。

寸跷秧歌主要是在表演者的脚上装上矮跷,大约有五寸,由木头制作而成,并以长裙遮盖。高跷秧歌,最具有代表性,也最能体现东北秧歌的艺术特色。舞蹈表演者脚上踩着长跷,穿着夸张的长腿裤子,舞蹈起来摇摇晃晃,生动有趣。

2、舞蹈审美多元化

东北秧歌的审美多元化主要集中在视觉审美和心理审美的双重体验上。在秧歌舞蹈服装和道具面,女舞蹈表演者的服饰颜色亮丽浓艳,搭配协调,夹袄配长裙,头上配有冠状头饰,给人以醒目的美感。男舞蹈表演者的服饰颜色统一,夹袄配长裤, 头上戴着毡帽,增强了人物的视觉感。

3、舞蹈表演生动化

东北秧歌表演的生动化概括为"稳、艮浪、俏”,所谓“稳”,主要是指舞蹈表演者的舞姿要保持扎实的稳定性,每一个舞蹈动作都非常饱满。所谓”艮”,主要是指东北秧歌自身所散发出的一种特有的艮劲,这主要表现在舞蹈表演者对舞蹈动作力度的把控上。

所谓“浪”,这主要表现在舞蹈表演者的身体动态上,胶幻的舞姿和生动的表情去抒情达意。所谓”俏”,主要表现在舞蹈表演者的情感表达中,在秧歌的扭动过程中,呈现出东北秧歌的俏皮和欢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016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