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如何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第1张

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大学作为育人机构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应成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淬炼器,不断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科学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渐进过程

从个体的价值接受规律出发,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主要历经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四个阶段。

认知认同,主要是让大学生完整、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实现认知认同不仅要让大学生知晓认同“三个倡导”的具体内容,更要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现实基础、三个层面及每个层面内部的关联性、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联系等。

情感认同,是指大学生在深刻认知的基础上,对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实现情感认同关键是加强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文化育人、典型感化和师者风范的作用,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从内心去接受、信任、喜欢它。

理性认同,是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加工,并在推理、判断基础上进行价值评价、选择。实现理性认同关键是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促使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经常对照、审视自我,不断改变、调整自己的言行。

行为认同,就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行为认同要引导、激励大学生把核心价值观作为日常的行为准则,并不断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国家社会发展的实践。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沿着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行为认同递进式发展,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内在情感到外在实践反复进行的过程。认知认同是基础,情感认同是催化剂,理性认同是关键环节,行为认同是归宿。认知认同可促进形成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会互相强化,进而通过行为认同得以体现。

深入剖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

在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教育环境、大学生、教师、教育方式等多种要素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呈现如下特征。

教育环境复杂性与个体价值认同的渐进的张力,促使价值认同难以立竿见影。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西方思想文化强势渗透,加上互联网的强烈冲击,一定程度弱化或消解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个体看,价值认同并非一个单维、线性的流程式结构,而是通过一定的传播路径达至个体的价值传递,再经优化反馈的循环过程。若是过于急躁,采用信息轰炸的方式强势宣传,并不一定能取得实效。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供给方式与大学生的接受需求不对接,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社会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相关信息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推送各种专题片、宣传片等送达给受众;大学生主要通过课堂、网络接收等方式来学习。与此同时,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高校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不够;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未把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讲清楚、案例说透彻,与学生互动不够等。

现有教育理念路径与大学生主体性凸显的矛盾交织,教育“起点”与“末端”难以呼应。部分高校通过理论说教、规范灌输、行为约束等方式实现外源性塑造价值认同,而不是向大学生赋权赋能,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调适,逐步内生性建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顶层”话语与青年的“终端”话语形成较大势差;学生接受反馈机制、教育效果评价机制和衡量指标未建立等。

探索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

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认知认同。教师要深入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巧妙设计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充实视频、和故事等资源到教学中,通过经验分享会、价值观讨论会、案例点评会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要提高新媒体运用能力,多运用学生喜爱的网言网语、案例数据、故事分享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将大道理变成微话语、小故事。

加强情境与环境营造,提升情感认同。依托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组织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校史校情等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活动。通过校园网站、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将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等深度发掘宣传,组织创作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动漫、动画、微**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凡人善举、典型报道、文化作品中,构建从课堂、宿舍到校园各个角落,从教师、管理者至学生,从人文景观到规章制度都能感受到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强大场域。

开展问题导向教育教学,提高理性认同。教学中结合时政热点话题进行剖析、讨论,锻炼大学生明辨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利益诉求,帮助解决社交、学业、心理健康等问题。通过“青年接待日”、网络信箱等方式,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推进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在解决利益矛盾和民主参与中增进理性认同。

拓宽实践育人途径,强化行为认同。要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触摸国家、社会、团队等概念,体悟爱国、友善、奉献、责任等价值准则、道德品质,逐步养成行为习惯;以身边的榜样引领大学生学习,并建立激励机制,将核心价值观践行情况与学生入党考核、评奖评优、推荐就业等挂钩,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内化于心,更外化于行。(陶韶菁)

一以情感人:思想教育是一种感情的艺术。班主任给学生的爱,应该比母爱更细腻,更纯洁;应该比父爱更广博,更高尚。要使师生之间的感情之树常青,班主任必须时常输之以爱的甘露,而这种爱必须更细腻而具体。

二加强师生联系,增进师生感情,苏霍姆林斯基说:“除了教师和医生的职业外,未必有其他职业需要如此更多的热忱……应当把自己的一颗心交给每一个孩子,教师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孩子的欢乐和苦恼。同情孩子,对孩子由衷地关怀,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

三怒责之后,莫忘安慰。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做“近因效应”它是指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最后一句话决定了整句话的调子。

男女在感情认知中存在许多差异和不同,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的表达形式。男女在表达爱的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一般而言,男性更倾向于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某个人或某种事物的爱意,而女性则更愿意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对感情的认同和表达对细节的关注,希望获得对方的回应,这种差异可能来源于男女在情感方面所注意的细节与重点不同。

二、情感偏好。男女在情感偏好上也有所不同。男性通常被认为偏向于有轻度或中度的自恋倾向,看重自己的利益和个人价值,更愿意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而女性通常偏爱被重视、被关爱,并相信人情的美好,更愿意过一个能真正关爱、理解自己的日子。

三、情感表达的目的。男女在情感表达的目的上也有所不同,男性情感表达通常是为了获得知觉上的反馈和控制情绪,而女性则更倾向于通过情感和对话来创造亲密和信任,更注重建立共情关系。

四、情感表达的理解。男女在理解情感表达上也会有一些差异。研究表明,男性更倾向于从语言中的逻辑、信息和前因后果等方面来理解情感,而女性则更倾向于从语言中所包含的细节、情感色彩和隐含的掌控等因素来理解情感。

五、情感沟通的方式。男女在情感沟通方面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一般来说,女性在情感交流中更倾向于细长的言语链,饱满的情感诉求、含蓄的感伤以及引领对方情感体验的方式。而男性往往不太愿意慢条斯理地倾听,更倾向于简短直接的表达和明确的表述。

以上几个方面是男女在感情认知中存在的一些异同,当然这些差异并不绝对,有很多的个体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彼此,学会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想法,加强互相沟通,让双方的感情更加稳定和健康。

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团结教育要坚持于是时俱进,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不断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根据自治区党委的决定,当前要把强化“四个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四个认同”,是马列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团结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四个认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078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