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的美文是什么?是优美的句子,还是什么?

你认为的美文是什么?是优美的句子,还是什么?,第1张

美文 ,顾名思义,就是优美的文章。一篇文章的优劣,与作者的文字功底是紧密相连的,当然,与作者的思想境界也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品德高尚,有着正能量的人写出的文章一定是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给予读者的是鼓舞和信心。我国的文学作品有很多优秀的文章深受读者的喜爱,不管是古典文学还是当代文学都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文学大家,从唐诗宋词元曲到当代白话小说、散文、诗歌等等,好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美文 ,不是一味地追求文辞华丽,还应有一定的内涵,有一定的思想内容,能陶冶情操,能净化读者的心灵,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一个怨天忧人,心胸狭窄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写出来文章一定是充满怨气,充满负能量的。这样的文章是不受欢迎的!

现在是开放的网络时代,人们赋予 美文 的概念也更多元和自由。我们不能用过去的老套路来评论什么是 美文 。

散文是 美文 ,诗歌是 美文 ,小说是 美文 ,网文是 美文 ,这里的网文包括哪些用心灵慢慢熬制出来的鸡汤 美文 ,短信 美文 ,有些短信写的也非常优美。

美文 既有描写湖光山色的田园 美文 ,这样的 美文 读之让人如沐春风。也有喜怒哀乐的 情感 美文 ,让人跟随着作者的心路跌宕起伏。哲理 美文 发人深思,令人思考。祝福 美文 让人心里暖暖的,熨帖之至。我们可以说一切美好的,有意境的,人们喜欢的都可以说是好的 美文 。

从狭义来说 美文 就是散文, 美文 这一用语是周作人从西方引入过来的一种称谓。于现代网络时代而言,只要是重 情感 ,抒发情怀的都是 美文 。

美文 就是靠读者的直觉感知来欣赏的,不但优美抒情生动,还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

好的 美文 是靠 情感 的输入,靠优美的意境来打动读者的。

下面就用以前发过的小 美文 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故乡的小路啊 ,蜿蜒着我发颤的思恋…

故乡的溪水哟 ,流淌着我永恒的怀念…

我愿做小路 ,日夜缠绕在故乡的怀抱 。

我愿做小溪 ,时时歌唱着故乡的小调。

路旁草尖的露珠 ,滚动着我思乡的泪滴 ,湖畔柳梢的飞絮 ,拂扬着我思乡的情意 。

今夜 ,故乡的母亲一定梦见了我 ,轻轻地摩挲着我的头 ,怜惜地唠叨着孩的脸又瘦了几分…

清晨 ,母亲走过那田间的土路 ,露珠会浸湿了她的裤角 。

母亲到溪边提水 ,岸柳会温存她的白发。

母亲点起一缕长长的炊烟 ,燃着了天边一片早霞 。那轻烟 ,是母亲缠绵的心愿 ;那朝霞 ,是儿归乡的彩衣。

好 美文 不能是说教式的,那会显得苍白无力,更不能用华词丽句进行堆砌,那只能是披着华丽外衣的躯壳,没有一点感染力。

好 美文 必须有浓郁的 情感 注入,优美的意境!

“ 美文 ”一词范围很广,可以是散文、诗歌、小说,或者是论文等等,通俗地讲就是我们觉得好的文章,都可以认为是“ 美文 ”。所以说,关于什么是 美文 ,个人的喜好等方面会对此产生影响。

个人觉得, 美文 ,顾名思义,首先是美的,而这个“ 美 ”又包含多种含义,意境美或现代或古风,至少当我们读到这段文字时觉得赏心悦目,用词等方面很有味道(或韵味)。

同时,它还不止于“美”,它所传达的,或抒发 情感 ,或蕴含哲理等。而它所传达的这种 情感 或哲理等,又十分饱满,让人在阅读时或产生 情感 共鸣或深刻思考等。

再者,比较重要的一点是, 美文 应该能对人的心情等起到一定的治愈效果。读一读 美文 ,会让心静下来,让人觉得特别舒服,而后慢慢地走出伤痛等。

美文 ,特别是网络时代、自媒体兴起的今天,已经开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体而存在了。

说到 美文 ,应该说,并不是什么新的事物,“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许多文学大师在推广白话文的过程中,写下了许多美轮美奂的文章。其中,像胡适、冰心、郁达夫、徐志摩等,都是“ 美文 ”的推崇者。

美文 应该是文学、修辞和诗歌的集大成的文体。而到了今天, 美文 实际上还包括散文、散文诗、小说。而根据自己的体验,我认为, 美文 应该就是以抒情散文、散文诗为主体的文体。篇幅不太长,便于手机等终端阅读。

既然是散文、散文诗,特别是抒情的散文和散文诗,不管是叙述、描写、抒情,其语句应该是非常优美的,恰当的修饰性的词语,排比句式的语句结构,轻快明亮的比喻、比拟、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能将“ 美文 ”写得十分优美。戴望舒的《雨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代表作《寄小读者》《小桔灯》,无一不是 美文 的上等好篇。

至于我们在“悟空回答”中,如果是“ 美文 领域的创作者”,那自然要尽可能地按照散文、散文诗的要求去遣词造句。而不是一两句话,像做语文题一样交差了事。我前几天写的“你会留恋2018年吗?为什么?”,我就是用一系列排比铺陈的句式,层层推进写出来的。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回答。

美文 ,一般来说有可以由两个方面的分法和定义。

一是指凡是人们认为写得好的文章,不论什么文学体裁,可以是小说、散文、诗歌、拟古诗词,以及论文评论等凡可以引起读者好感,有观赏和愉快 娱乐 的文字文章均可以说是 美文 。

二是以文体分类,近年来才出现的以所谓散文诗为主要载体的文章。主要是文字、语句、意境均以优雅美丽为根本,一般不长,善于打动人心,精巧于情的文学形式。

这种文体将有可能成为小说、散文、诗歌之后的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且主要产生、主足于自媒体。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美文 ,发端于网络自媒体,立足于年轻人当中。现在已经逐渐成为自媒体文学的一支主为军,特点就是短小精巧,易读易记,轻松阳光,毫无负担压力,为现代和未来手机文学的发展拓展了一个正向而阳光的方向。

谢谢心雨的邀请

青年文摘更适合初中生。

《青年文摘》是一本面向全国、以青少年为核心读者群的文摘类综合刊物,刊物集萃来自报纸、期刊、图书等大众媒体的名篇佳作,旨在为青少年打造一个丰富生动、健康向上的精神空间。

《读者》杂志的读者对象以社会各界群众、青年和知识界为主。杂志设置的主要栏目有文苑:卷首语、文苑、社会之窗、人物、杂谈随感、青年一代、人生之旅、人世间、在国外、风情录、知识窗、生活之友、心理人生、经营之道、趣闻轶事等等。 

《意林》以大众读者为主。栏目大体上是按照生命、成功、生活、情感等方向来划分,设置了近百个不同栏目。栏目共分两级,每期有个一级栏目,包括励心小品”、“人与社会”、“生活锦囊”、“新知探索”、“精英潭”、“成长视窗”等。

《青年文摘》风格:

《青年文摘》延续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宗旨,积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以“引导青年,服务青年”作为自己的办刊理念。经过多年探索,刊物已经在内容选择、文章风格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通俗易读又不流于肤浅,在朴实亲切的文风中达到引导青年的目的。

在栏目设置上,紧贴青少年生活的各个层面,设立“成长”、“情感” 、“人生” 、“社会” 、“人物” 、“时尚” 、“视野” 、“文苑” 、“热读”等版块,通过故事、讲义、美文等各种形式,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塑造积极向上的青年形象,弘扬社会的正义和美德。

创刊以来,朴实亲切、淡雅清新的风格一以贯之,启迪性、哲理性、现代性和指导性并举,在期刊市场中独树一帜。

叶圣陶曾写过以下童话: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种子》

《皇帝的新衣》

《玫瑰和金鱼》

《月亮姑娘的亲事》

《含羞草》

《快乐的人》

《芳儿的梦》

等等

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1914年开始创作文言小说,1918年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和儿童文学作品。

《春宴琐谭》: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倪焕之》:长篇小说

《隔膜》:小说集

《火灾》:小说集

《苏州园林》:散文

尤其是《牛郎织女》:神话

报章杂志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

《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童话作品

叶圣陶曾写过以下童话: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种子》

《皇帝的新衣》

《玫瑰和金鱼》

《月亮姑娘的亲事》

《含羞草》

《快乐的人》

《芳儿的梦》

等等

回答者: lkzhangbei - 总监 九级 12-12 17:52

《叶圣陶文集》(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4~10月版。

短篇小说集

《膜》,商务印书馆1922年3月版。

《火灾》,商务印书馆 1923年11月版。

《线下》,商务印书馆 1925年10月版。

《城中》,上海文学周报社1926年7月版。

《未厌集》,商务印书馆1929年6月版。

《四三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8月版。

长篇小说

《倪焕之》,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8月版。

散文集

《脚步集》,上海新中国书局1931年9月版。

《未厌居习作》,上海开明书局1935年12月版。

《西川集》,重庆文光书局1945年1月版。

《叶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

诗集

《存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60年8月版。童话:

《稻草人》,商务印书馆1923年11月版。

《古代英雄的石象》,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6月版。

理论

《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月版。

教育论著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回答者: 各领风骚500年 - 举人 五级 12-12 18:00

短篇小说集

《膜》,商务印书馆1922年3月版。

《火灾》,商务印书馆 1923年11月版。

《线下》,商务印书馆 1925年10月版。

《城中》,上海文学周报社1926年7月版。

《未厌集》,商务印书馆1929年6月版。

《四三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8月版。

长篇小说

《倪焕之》,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8月版。

散文集

《脚步集》,上海新中国书局1931年9月版。

《未厌居习作》,上海开明书局1935年12月版。

《西川集》,重庆文光书局1945年1月版。

《叶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

诗集

《存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60年8月版。童话:

《稻草人》,商务印书馆1923年11月版。

《古代英雄的石象》,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6月版。

理论

《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月版。

教育论著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回答者: 清新一下2008 - 童生 一级 12-12 19:11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

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的小莲蓬。有的 还

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

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

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

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

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课本上改动了一点 给你原文

诗的材料

叶圣陶

今天清早进公园,闻到一阵清香,就往荷花池边跑。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有姿势完全相同的吗?没有,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都可以画写生画。我家隔壁张家挂着四条齐白石老先生的画,全是荷花,墨笔画的。我数过,四条总共画了十五朵,朵朵不一样,朵朵都好看,如果把眼前这一池的荷叶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比齐白石老先生更大了。那画家是谁呢……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一身雪白的衣裳,透着清香。阳光照着我,我解开衣裳,敞着胸膛,舒坦极了。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呢,这不就像**《天鹅湖》里许多天鹅齐舞蹈的场面吗?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下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周行、李平他们在池对岸喊我,我才记起我是我,我不是荷花。

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另外一种东西,这种情形以前也有过。有一天早上,在学校里看牵牛花,朵朵都有饭碗大,那紫色鲜明极了,镶上一道白边儿,更显得好看。我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牵牛花,朝着可爱的阳光,仰起圆圆的笑脸。还有一回,在公园里看金鱼,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条金鱼。胸鳍像小扇子,轻轻地扇着,大尾巴比绸子还要柔软,慢慢地摆动。水里没有一点儿声音,静极了,静极了……

我觉得这种情形是诗的材料,可以拿来作诗。作诗,我要试试看——当然还要好好地想。

参考资料:

h

回答者: dscdsc501 - 初学弟子 一级 12-12 20:19

你妈卖批

回答者: z7611161 - 门吏 三级 12-14 14:54

叶圣陶(1894-1988)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 故居在东城区东四八条71号。

由于财政困难和编辑们的意见不一,《公理日报》最终在创立22天后停刊。叶圣陶从没有停止追踪真相。在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他参与到反抗国民政府的斗争中,为民主国家的新闻自由而奋斗。

]叶圣陶与公文写作

1983年6月20日叶老专门写过一篇《大家都来重视提高公文质量》,文中提出了如何提高应用文写作的质量问题。叶老要求大家牢记一句话:“人家了解你的方针政策、具体办法之类全凭你写在公文上的书面语言,所以书面语言马虎不得”。叶老十分强调:写作必须做到“明确通顺”,即“必须把要表达的意思想清楚。没想清楚,即使是文章大家也做不到明确通顺。想清楚了,公文的组织结构自然是意思本身的组织结构,照样写下来,才能做到有条有理。这样的公文才能够让人家不折不扣地了解。”其次,叶老认为,还要在语法修辞逻辑各方面用点儿劲。“不光是读些书本,尤其要在实践中随时留意。”叶老所指的意思,即要我们善于把书本上所讲的这些知识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够熟练地运用于说话、写文章。

除此以外,叶老认为提高写作质量,“必得把文字琢磨得停停当当,端端正正,拿出去才能算是表达了我的意见。”因此,我们在写作中“都应当斟酌尽善,做到再不能更动一个字,决不能出门不认货。”

写作中关于文风问题,叶老曾多次反复论述。如1956年写的《反对新八股,形成新文风》;1958年的《文风问题在哪儿》、《怎样改进文风》;1959年的《要写得便于听》;1961年《改善字风》;1979年的《端正文风》等。叶老认为:“文风是作风,也是思想风”,“端正文风是大家的事”,“我说的大家,不限于记者、作家,凡是写点书稿,写点文稿的人,乃至写一封信,写张字条的人,都包括在内。文风是风,风是刮来刮去的,彼此影响的,所以惟有大家来吹一种端端正正的好风,才能彼此促进,共同提高”。

如何改进文风呢?首先叶老反对说假话,说空话,包括现在还有影响的党八股、洋八股。“说假话就是言不由衷,说空话就是言之无物,”而且“在说假话和说空话这两点上,‘党八股、洋八股’的精神是相通的”。其次,叶老还强调字风。因为写作,尤其是应用文写作,必须特别注意“存心给公众看”。叶老大力呼吁“写信要为收信人着想,起什么稿子要为商量这份稿子的人着想;写的稿子准备付印付排的要为打字员排字工人着想”。再次,叶老反复强调文风改进,应努力充实自己,包括思想认识和表达技巧方面,并且要努力使文章具有正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节选自《应用写作》1989年第4期《叶圣陶谈应用写作》)

[编辑本段]教育和新闻理念

“教是为了不教”

叶圣陶对改进现代中文教育有重要影响。他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长期详细的灌输书本知识。”这一观点冲破了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此外,叶圣陶促进了批判思维的深入人心,让人们认识到个人价值判断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些学习技能应当被用来构筑学生的基础,同时也将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起点。

文学为人生

叶圣陶在他反思现实生活的作品中动情地写道:

“在记忆中,我似乎从来没有撰述过自己有些模糊或者不甚清楚的知识。换句话说,我不能写那些只是通过想象得来的东西,但我也没有失掉想象力。我生活在城市里,乡镇和农村,我写在那些地方观察到的事物。作为一名老师,我了解一些教育圈的生活,我也记录下来。在一些相当基础和浅显的层面,我关注着中国革命逐渐的发展,同时,我也记录下这些事情。”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CT Hsia,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引自59页。

他大多数的新闻作品由人们的生活得到灵感。他相信文学作品不仅是用来供人消遣,而且也是反映生活和鼓舞读者思考现实的工具。他感觉有义务去让读者知道在他们周围真实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他为什么想要将文学和新闻报道联系起来的原因。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也被用来唤醒青年对社会的关心与敏感。这个观点如同新闻工作者讲述真相的基本原则。叶圣陶也以记者为毕生职业。

易读性

在叶圣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它意味着读者更有效率的感知和理解文章内容。作为一名记者,叶圣陶作中强调词语的运用。这大概是因为在他做编辑之前,曾作了10多年的教师的缘故。他认为文章是为读者而作的,同时他把文章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工具。当时的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他们不是拥有优秀写作技巧的素养。他们的表达是不准确且意义模糊的。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够欣赏他们的文章。作者不注意实用的重要性。因此,文学作品难于被普通大众接受。叶圣陶认为一个人只有把文章写得实际且易于理解,他才能够去只写一些风雅作品。如果读者不理解文章内容,文章就毫无用处。

[编辑本段]对文学的贡献

现实主义: 生活的镜子

现实主义是叶圣陶最为鲜明的特点。叶圣陶是现实主义写作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

因为是一名教育家,在叶圣陶的作品中,他记述了许多知识分子,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被剥削者,是没有能力反抗的社会底层的人。叶圣陶在他的作品中一贯反映着真相与现实。他在自己的小说如《火灾》、《线下》和《稻草人》中表达了自己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些文章聚焦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广受赞誉的小说《倪焕之》就记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悲情生活。

叶圣陶发现新中国的很多人是自私、冷淡、伪善和保守的。人们为了安稳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叶圣陶在作品中讽刺了这些人。他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希望唤醒人们的知觉并正视这些社会顽疾。叶圣陶不仅写故事,而且报道社会的谬误。他的作品不是用来消遣,而是用认知和对现实的思考来连填充人们的余暇。“……写作的基础是一双有洞察力和善于观察的眼睛,而我的眼睛却不怎么拥有洞察力……当然,没有必要以写作为目的训练而一个人的眼睛,对于眼睛的训练,是为了洞察现实,丰富生活。 ”(摘自—叶圣陶,《过去随谈》46页)

儿童文学: 培养年轻的心灵

叶圣陶的第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论文题作《儿童之观念》,批评了中国儿童受到的坏影响。

事实上,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 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叶圣陶的学生丁玲曾经称赞他的童话能够启迪人们对社会更多的思考。叶圣陶的童话是简单的,但是却拥有着深刻的内涵。他相信儿童对周围环境拥有个人看法,所以应当提高他们的批判能力。通过叶圣陶的故事,孩子们可以逐渐获得这个社会与他们之间关系的清晰认识。

语言与修辞

叶圣陶的语言是简练而感人的,他以用恰当的词语表述自己的能力而出名。叶圣陶在他的报道中强调感觉与情感。人物在叶圣陶的笔下鲜明活泼,他深深的洞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知名作家赵景深盛赞叶圣陶是写作界的异数,拥有着杰出且惊人的才能。他的优美文章持久而韵美的留存于世。他表达的情感和感觉构筑了真相与现实的基础,也使他的文章充满无穷的力量。 “情感如同忽明忽暗的灯火,但是记述却因为这灯火而引人注目,” 叶圣陶说。这段谈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叶圣陶不仅是一为善于讲述故事的人,他更是一位艺术家。

注入外语元素

叶圣陶的现实主义写作形式成为许多作家效仿的对象。他承认阅读一些西方小说家的作品,对他的写作助益良多,“如果我没有阅读英文,如果我没有接触英文读物,我就不会写作小说 ” 他的作品是反思与思辨的。这些不知依靠感知,而且依靠切实而客观的观察。叶圣陶不仅是一位作家,而且是一名新闻记者。对现实的观察成为了他写作的源泉,他它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编辑本段]文学作品

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

《春宴琐谭》叶圣陶的第一部白话小说1914

《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

《隔膜》(小说集)(1922)

《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1923

《火灾》(小说集)1923

《线下》(短篇小说)1925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

《文心》(教育)1934(与夏丏尊合著)

《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

《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

《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

《略读指导举隅》(教育)1946,(与朱自清合著)

《儿童文学研究》1947

《精读指导举隅》(教育)1948

《写作杂谈》(教育)1951

《叶圣陶童话选》(童话)1956

《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1958

《抗争》(短篇小说)1959

《夜》1959《平常的故事》1959

《微波》1959

《箧存集》(诗)1960

《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1964

《叶圣陶散文》(散文)1983

《我与四川》(散文和诗)1984

《文章讲话》(与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文话七十二讲》(教育)1999,(与夏丏尊合著)

《藕与莼菜》(短篇小说)1997(现已收入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八课)、

《爬山虎的脚》(现已收入三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四十一课)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儿童文学》 。

叶圣陶童话代表作:

《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含羞草》、《快乐的人》、《芳儿的梦》、等等。

[编辑本段]叶圣陶纪念馆

叶圣陶纪念馆建于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叶圣陶曾在这里任教。纪念馆位于苏州[font color=#000000]吴中区[/font]角直镇叶圣陶公园,与保圣寺相邻(保圣寺西侧)。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叶圣陶

稻草人

田野里白天的风景和情形,有诗人把它写成美妙的诗,有画家把它画成生动的画。到了夜间,诗人喝了酒,有些醉了;画家呢,正在抱着精致的乐器低低地唱:都没有工夫到田野里来。那么,还有谁把田野里夜间的风景和情形告诉人们呢?有,还有,就是稻草人。

叶圣陶 个人荣誉

《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回答者: ncxjdh - 秀才 二级 12-16 18:39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账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角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曾与夏丏尊合作出版了《阅读与写作》、《文心》、《文章讲话》等。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

一代宗师叶圣陶

叶圣陶同志被人们誉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一代宗师,是当之无愧的。

叶圣陶之所以能有如此重大的贡献于我国语文教育界,显然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在客观上,是时代造就了他。他前期生活在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对封建教育的弊害有切肤之感;中间又亲身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此后几十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变幻无定的风云;最后跨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新时期。因此,叶圣陶对传统的、新兴的、外来的政治学、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教育学等等,都有相当深切的理解和体察。此外,在这大半个世纪里,在中国的教育界、学术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时代的先驱者和某些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其中有许多人就是叶圣陶几十年来志同道合的伙伴和密友,如角直五高时期的吴宾若、王伯祥,吴淞中国公学时期的舒新城、朱自清、周予同、刘延陵,浙江一师时期的夏丏尊、陈望道、丰子恺以及顾颉刚、郭绍虞等等。叶圣陶成就的事业,在当时是同这样一些语文界、教育界、出版界才华出众的人物的支持和合作分不开的。

当然,叶圣陶之所以成就卓越、贡献巨大,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本人具有许多足以使他成为影响几代人的学界巨匠的主观条件,也就是他的卓绝品格。

其一,叶圣陶对培养、教育祖国的新生一代具有特别深厚的感情。

叶圣陶几乎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用来考虑和筹划与教育青少年有关的事情,以至于一部现代中国教育史几乎无法与叶圣陶的事业分离开来。他在祖国的教育事业中,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想要编一本理想的小学国文课本,他就自己动手来写。作为当时一位蜚声海内的作家,能亲自执笔为少年儿童撰写成套的语文课本,如果不是对教育下一代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能办到吗在30年代、40年代的旧中国,政治腐败反动,时局动荡不安,许多刊物都因政治的或经济的原因,刚出版不久,便被迫停刊。叶圣陶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接任了《中学生》杂志主编,含辛茹苦,竟坚持了10余年。就在担任主编的第二年,“一·二八”战争爆发,叶圣陶“饱听敌人飞机重炮之声,感愤填膺”;十几天后,他返回寓所,“则前垣尽塌:楼之三层,窗檐如削,承尘毁堕,断板纵横……敌人于居室内器物,中其意即攫之而去,否则随手损毁,略不顾惜”。就在这国破家毁,忧心如焚的时日,叶圣陶没有以家室为念,仍然坚韧地据守在《中学生》这块哺育中华儿女的编辑阵地上,并以自己和同伴们的赤诚之心,向青少年宣传抗日,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转引自彭加瑾《叶圣陶与编辑工作》)。及至全面抗战开始,叶圣陶辗转到了后方,在国事艰难关头,他仍然不忘培养和教育祖国的后代。先是与茅盾等合编《少年先锋》,后来克服重重困难编辑出版了《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真正做到了为孩子们的成长而呕心沥血,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深情厚爱。

不错,叶圣陶是个著名的作家,但他的创作却常以学校和教师的生活为题材;也常常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而创作。前者如著名的长篇《倪焕之》和短篇《一篇宣言》《潘先生在难中》等。《倪焕之》最初发表于当时一本大型期刊《教育杂志》的“教育文艺”专栏,是以教育小说的姿态在文坛上初露头角的。后者如他所创作的著名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等。因此,可以说,在叶圣陶的许多小说、散文和童话中,跳动着一位教育家的炽热的心。

现在,叶老已九旬高龄,还十分关心四化建设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关心语文教育和教学的改革。自1980年元月起,在《文汇报》“教育园地”栏连载的13篇《晴窗随笔》,是在“看书报眼镜和放大镜并用,还是不清不楚”的情况下写出来的,篇篇凝聚着叶老的一片至情至爱。

其二,叶圣陶具有博大精深的知识基础和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对它的规律的准确把握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探求者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和高度的文化素养。叶圣陶在学识和素养上有着特殊的品格。他本人既是出色的教员,又是高明的编辑;既是名噪文坛的作家,又是语言学界的前辈。从教员说,他从事过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师范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因而熟悉了一般人从孩童时代起学习和掌握语文工具的某些规律,领会了各个学段语文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对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有较为全面深刻的体验。从编辑说,他编过课本,编过教育专业刊物,编过青少年阅读的期刊,编过难以计数的其他文科读物。从文学说,他对我国古代典籍有精深的研究,曾编过《十三经索引》,以及《〈荀子〉选注》《〈周姜词〉选注》等多种古籍选本;对现代文学的创作和评论,其造诣更是国人皆知。从语言学说,叶圣陶在各个方面,包括文字训诂、词法句法、修辞逻辑乃至文章学等等,几乎无所不通;而自己又被人尊为我国屈指可数的语言大师,文章“严谨亲切,陈述清楚,镂刻深细”,为许多作家“所不能及”(丁玲语)。这样一位在各方面都有高度素养的人,就能够多侧面、多角度地来考察语文教育和教学中的各种现象,从而获得比较准确的、全面的认识。

其三,叶圣陶具有广闻博采而又始终立足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的正确的治学态度。

是情话,大意是:这个繁华的世界我最爱的有三个,太阳,月亮和你。爱太阳在白天,爱月亮在傍晚,爱你是每时每刻。

原句是**《暮光之城》 的一句台词:I love three things in the world,sun ,moon ,and yousun for morning ,moon for night ,and you forever

与之相关的翻译有:

1浮生渺渺,吾心维系:日出千阳,月落余晖,汝笑盈盈。

2浮世三千,挚爱有三:喷薄朝阳,皓婉皎月,不及汝尔,沧海桑田。

3浮世万千,挚爱有三。日,月与卿。日伴朝,月伴暮,卿伴我朝朝暮暮。

4浮世三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日生朝,月生暮,卿生朝朝暮暮。

扩展资料:

《暮光之城》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妮·梅尔(Stephanie Meyer)写的系列小说,包括《暮色》、《新月》、《月食》、《破晓》以及番外《午夜阳光》。

《暮光之城》系列以伊莎贝拉·斯旺和爱德华·卡伦一对苦命鸳鸯的情感纠葛为主线,融合了吸血鬼传说、狼人故事、校园生活、恐怖悬念、喜剧冒险等各种元素,而凄美动人的爱情则是全书“最强烈的情绪”。

该系列被称谓后“哈利波特时代”的魔幻巨著,成为《魔戒三部曲》《哈利波特系列》《纳尼亚传奇》之后的国际魔幻系列代表。

作品评价:

1、充满着爱恨情仇的张力,但又优雅精致如简·奥斯丁,达到了浪漫小说的一种极致。——《时代》周刊

2、梅尔精致、微妙的笔触使得这套令人惊奇的小说超越了恐怖悬疑文学的局限而跻身于最优秀青少年小说之列。 ——美国亚马逊网站

3、有若即若离的情感纠葛,有一波三折的冒险历程,有瑰丽奇异的超凡想象,有惟妙惟肖的场景描写,有惊心动魄的阅读快感,也有直击心灵的温情慰藉。——《纽约时报》

4、在梅尔的作品中,命途多舛的激情贯穿作品的始终,其中超自然的元素更是令人心醉神迷。——《出版商周刊》

5、现实、微妙、简洁、易读,“暮光之城”系列将会令读者深深沉醉于其中。——《学校图书馆月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093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