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版《沧海一声笑》包含了什么情感,跟原曲有什么区别?

古筝版《沧海一声笑》包含了什么情感,跟原曲有什么区别?,第1张

古筝版的沧海一声笑,像是古代侠客对向往的江湖,然后要去江湖上闯荡。有一种那时的放荡不羁,时而蕴含温柔的情感。其实它俩并没什么区别,它所包含的意思在我们听起来其实都差不多,只是说表达的不一样。

这也是要一定乐感的,有些人随着曲子的流动不用学就会,如果像你这样的,可以多看视频模仿,或者向老师模仿,渐渐动作就会自然了。感情你可以先去了解曲子的创作背景什么的,然后自己想象,慢慢投入。

古筝演奏技巧和欣赏方法

 在古筝演奏中要达到理想的效果,肩、臂、腕、指这几个主要部位的有效配合以及如何处理好紧张与放松的问题是十分关键。以下仅供参考!

一、关于古筝演奏的一般技巧

 在古筝演奏中,肩、臂、腕、指是主要运动部位,本文将上述部位的肌肉在演奏中的作用以及伸、缩原理,演奏姿式与演奏方法分别简述如下:

 1、肩部 弹筝时的肩部运动,主要由肩关节外面的三角肌,胸部的胸大肌、胸小肌;肩胛上方的斜方肌;背部的背阔肌、菱形肌、斜方肌等作用下实现,初学弹筝的同学,由于方法掌握不当,这些肌肉容易过分紧张,时间稍长,即感到疲劳,如果不及时把这些部位的肌肉放松下来,就会出现背部、肩部酸痛症状。所以肩部的放松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只有肩部高度放松,才能使上臂、前臂、手部处于放松状态,能以较少力量获得较好的演奏效果。

 2、上臂 弹奏中上臂经常需做外展、内收和屈伸等动作。上臂向外上方和内上方抬起,分别叫外展和内收。上臂向前方运动叫屈臂,向后方叫伸臂。这些动作都是在胸部的胸大肌、胸小肌,背部的背阔肌、萎形肌、斜方肌,肩部的三角肌等肌肉群协同作用下实现的。演奏时这些部位的肌肉放松、紧张程度直接影响上臂动作,只有在大脑支配下,才能使演奏动作舒松自然,协调一致。

 在实际演奏中,不要把上臂和肘抬得过高,一般以上臂外展与侧胸壁成45°角左右为宜。如果上臂过于外展,肘必然支起太高,致使上臂始终处以紧张状态,反之,上臂挟得过紧,也会造成上臂的紧张、影响上臂和前臂动作的灵活。

 3、肘 上臂屈肌(肱二头肌和肱肌) 和伸肌(肱三头肌) 的起点在肩,止点在前臂,中间跨越肘关节。因而它们的伸缩能使肘关节产生运动。当屈肘时,屈肌收缩,伸肌则适当放松,但仍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从而保证肘关节屈曲适度,移弦动作准确。如果伸肌绝对放松,屈收缩程度过大,那么屈肘程度则大,使屈肘超过预定位置;如果伸肌放松程度小,那么,屈肌收缩程度必不能大,则屈肘程度也小,使屈肘达不到预定的位置。可见,弹奏动作的准确程度是由屈、伸肌群控制的,只有屈伸肌群收缩、舒长适度才能达到动作准确。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长时期艰苦的练习,使肌体受到充分的训练,提高其动作的准确性。

 4、前臂 前臂屈肌群可屈前臂,使前臂旋前,屈腕,使手内收,屈近侧指关节,掌指关节,屈拇指关节。前臂伸群可伸腕、使手外展、伸指、使前臂施后,外展拇指,伸拇指掌关节。伸拇指指间关节。因此上臂肌内群的放松与否直接影响前臂,前臂肌肉群放松与否直接影响腕和手。

 5、手腕 手腔的屈伸动作以腕关节为枢纽。腕关节由八块小骨组成,便于上、下、左、右和旋转运动。在演奏中,手腔的松驰、灵活与否,直接影响手指弹奏,因而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手腕不灵活,必然导致前臂过多参加运动,使力臂加长,演奏动作加大,造成动作迟缓,发音生硬,呆板。

一般手腕常见毛病有以下几种:

 (1) 手腕过于屈曲。由于前臂屈肌群的紧张(即收缩) 使手腕屈曲,屈肌群紧张度越大,手腕屈曲程度则越大。前臂屈肌群的过分紧张,造成手腕过于屈曲,从而使手指缺乏力度和弹性,手指运动发生困难,影响弹奏。

 (2) 手腕过于后伸。这种错误姿势使上臂过分抬高,前臂和手部肌肉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从而造成抬指和弹弦的困难,在臂力下达指尖过程中,由于腕部塌陷使臂力失去一部分。

 (3) 手腕过于平板。由于手腕姿势过于平板,手指必然散开,因而在弹奏手中指动作加大。同时导致各指弹弦点和弹弦方向不一致,影响音色和力度。

 (4) 手腕向右歪扭。手腕的歪扭必然造成掌与前臂肌肉过分紧张,如果长时间采用这种不正确姿势,不但影响手指的弹弦方向和运指的灵活性,而且腕部肌肉亦易劳损。

 (5) 手腕僵死。控制手腕运动的屈肌群和伸肌群完全处于紧张、僵持状态,使手腕屈伸发生困难。

 上面列举的五种常见毛病,是指在一般演奏情况下和在中音区演奏位置上不应有的手形,由于受筝面板弧度的限制,手腕的屈曲程度应随着弹奏音区的变化而调整。在低音区,手腕屈曲程度大一些,而在高音区的演奏,尤其是在右手弹奏旋律和“摇”奏法时;由于面板弧宽的变化和距上体过近,手腕不但不能屈曲,有时还要向下塌陷一些才能演奏好。

 演奏颤音技术,左臂和腕部紧张是常见的毛病,为了克服它,要象初学者那样,先学会左臂放松,然且再学颤音技术。

 在演奏颤音技术时,左臂始终要具有肌肉的“恒常性紧张”和“支撑性紧张”,使左臂保持颤弦姿势。在手指下压琴弦时,手臂又具有“功能性紧张”。手腕桡侧屈腕肌和尺侧屈腕肌同时收缩,使手腕坚强有力。臂、手成一整体,指关节立住,不要塌陷。利用整个手臂的重量下压筝弦,使弦音升高。然后控制前臂提起的肌肉群及时把前臂手提起,同时腕和手部肌肉放松,使弦音复原。在手臂放松后,上臂和前臂仍保持“支撑性紧张”和“恒常性紧张”,从而实现一次颤弦动作。按照这一方面,在一定的速度中连续动作若干次,即形成颤弦技法。

 6、手指 控制手指运动的肌肉在弹弦的瞬间,屈肌要迅速收缩,伸肌要迅速放松、完成弹奏动作后,屈和伸肌同时放松,但仍保持一定紧张度(恒常性紧张) ,以备下一个演奏动作的进行。手部肌内在整个演奏中,一直处于这种张与弛的无限反复状态。

 弹弦时,应以掌指关节带动手指关节运动为主的运指方法。指尖动作要灵活主动。各指的弹弦点应基本保持在与前梁相平行的一条线上。手型始终成漫圆型。各指指关节和掌指关节不要塌陷,否则手臂力量不能直接下达指尖,没有进行弹奏的各指要自然下垂,不要翘起来,有人不自觉的把小指翅起,这是小指肌肉紧张所致,即不美观,又影响其它各指的放松和用力。弹奏时要训练指尖弹奏瞬间的爆发力,如果爆发力大,出音才能坚实响亮。在弹奏抒情慢速乐曲时,虽然手指动作相对减慢,也要注意手指触弦瞬间的爆发力。后者与前者对比,只是爆发力大小不同而已。即使用扶弦演奏方法也不能用指尖轻飘飘的去抹弦,否则会使声音轻弱无力,不能给人以清心透明之感。

 弹筝运指技巧的关键,在于手指动作的准确与速度。筝的发音是靠手指弹弦而发出,手指的弹弦动作极度准确是靠日积月累、艰苦的训练而获得。如果能把乐曲中最困难的技巧用正确演奏方法反复训练几十次乃至几百次,使有关肌肉得到充分训练,那么,将必然精通这一技巧,达到极度准确的程度。

二、关于古筝独奏曲的欣赏

 民族器乐曲,是浩瀚如烟海,灿烂若繁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古曲《古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民族器乐曲,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它籍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云影奇诡变幻。这一情状皆可宣之于乐,以传其神,而合其志精湛音乐诗画,深刻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广阔胸襟和刚直不阿的高尚情操。本文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对欣赏方法作如下解说:

  (一) 乐曲源流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原名叫《夕阳筲鼓》,见于已故琵琶演奏家吴婉卿1875年的手抄本。至1895 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国收入所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工尺谱本) 中,更名为《浔阳琵琶》,这时乐曲已发展为十段,由李芳国分段标以夕阳筲鼓、花蕊布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干寻、筲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词藻华丽的小标题。以后又有人将曲名改为《浔阳月夜》、《浔阳曲》。

 乐曲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的诗意:“寻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相联系而成曲的。虽然标题与《琵琶行》中诗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洒还独倾”相似。但乐曲情趣已超脱“枫叶芦花秋瑟瑟”的秋意晚江别,而强调了“春江花月夜”的春意江夜美。

 (二) 意诗意趣

 《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大多较为典雅、轻快、细腻、流畅,并具有绵延起伏和级进等特点。

 全曲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八次变奏及尾声构成,是一道独具特色的变奏曲。这种曲式由一个音乐主题乐段作基础,其它各乐段运用各种变奏的'手法加以变化,丰富了音乐表现力,推进了音乐发展。这种手法善于细腻,深刻地从不同的意境和角度,去揭示乐曲主题内容,塑造音乐形象。乐曲通过优美质朴的抒情旋律,流畅而富于变化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各种演奏技法,有如一幅动人的长卷山水画,贴切地表现了乐曲的诗情画意。下面就曲中的几段音乐做简要的介绍:

 引子部分,乐曲第一段江楼钟鼓,是引子及主题显示部分,由清脆嘹亮的古筝滚指连重奏法起奏开始,形象的模拟鼓声由慢渐快。接着引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抒情、优美、婉转如歌。句尾的大鼓滚奏音形,描绘出夕阳西下,泛舟江上,游船筲鼓齐鸣的动人情景。紧接着音乐进入主题做“接头合尾”式的变奏,即变奏部分集中在每个乐段的前半部,而后半部则基本相同,也就是前变后同,故有变化对比,又有重复统一,不断推进音乐几前发展。

  (三) 筝曲移植

 古筝独奏曲《春江花月夜》的移植,是以琵琶独奏曲《夕阳筲鼓》为依据,先从曲调入手,在取其精化的原则下集中发展。在继承发扬古筝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着意在音质、音色、力度,速度的对比变化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又较好地刻划调度了古筝的托、擘、抹、挑、连重托、大小勾搭、套指、滚、拂、拨、摇、撮、及压、按、滑、吟、点、空、走、弱、音、制音、“流水”等不可取代的艺术特色,使诸种手法之间,能相互巧妙地的配合,承接自如,为演奏者提供发挥艺术才华的可塑性,使乐曲增加了色彩,丰富了表现力。在曲调的进行中,各种技巧的施展,往往在节奏上形成对比,大有“你简我繁”, 我简你繁”和向更高一层,深一层的“由简入繁,繁又简,简中尽是精华点”的艺术情趣发展,听起来“慢得情联而不绝,紧得意蓄而断。”做到取意干净利落“, 绝无客声”(浊清) ,对比流畅而多变(滑、奇) ;节奏“急而不乱,缓而不断”(疾、徐) ;音质“响如金石”“, 轻而不浮”(脆、轻) ,力求圆、润、甜、脆的美声,弦必匹配、指必抓尖,因曲求音,优选弹点。运用刚柔虚实,脆中之力,明确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的要求,着意高洁雄美。在练习过程中百练知其妙趣(觉得好听) ,千练习得其趣妙, (理解它的用意) 万练则忘其为古筝之声, (化为自己情感的再现) 。

 古曲《春江花月夜》气韵优雅,刻画入微,既有继承,又有出新,于悠扬秀美中见气势,于优美抒情中见豪放,音乐丰满,起伏有致,富于形象,耐人寻味。不愧为万世流芳之本。

;

1、古筝的基本构造和各部位名称;

(1)琴弦:现多用尼龙缠弦,以不同型号的钢丝外面缠以尼龙丝制成的。(2)琴码(又称:雁柱):支撑琴弦,琴码的右侧为演奏区域,左侧为左手补韵的装饰音区域。

(3)岳山:分为前岳山,后岳山,分别镶嵌在琴面板的首部和尾部。

(4)面板:琴面略有弧度的木板。

(5)调弦盒:内有弦轴,用于调音;琴盒内可以放指甲,琴扳手等物件。

2、 学生练习佩戴义甲,老师和家长指导学生佩戴

注意:佩戴时义甲不要挡住手指的关节;胶布的一半应覆盖在自己本身的指甲上。

3、演奏时的姿势

(1)座位和琴的高矮比例要合适,第一个琴码的高度与自己的腰部平行 。

2)双腿自然弯曲,左脚稍前,右脚稍后放好。

(3)上身端正,后背挺直,坐凳子的前半部分,不要坐满整个凳子。第一个弦码对准衣服的中襟,身体离琴一拳的距离。

(4) 两臂和双手松弛而自然抬起,精神饱满,面部表情放松。在演奏时既不要驼背也不要过分挺胸挺肚子,切忌摇头晃脑、脚打拍子等坏毛病。

(5)双手放松呈半握拳状弹琴。

音乐是不同音色的声音以不同的节奏组合而成的一种音响,一段旋律在你开心的时候听你会开心,在你伤心的时候听你会随之难受!其实音乐的本身并不能表达什么,而音乐的欣赏者对音乐的理解才是音乐的内在因素~

高山流水,古琴曲,后来也改变成古筝曲,高山流水的原谱,即俞伯牙和周子期的知音版已经早已流失~现在的高山流水大多数都是近现代作曲家重新编写的,古筝版的高山流水有很多版本,最出名的应该是山东筝的高山流水,分为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高山部分叠乱起伏大、夸张的表现出高山的巍峨起伏和山体内部的婉转流缠,听的韵味十足~流水部分以划奏为主,在滑音内部穿插了很多左手的揉弦,让流水在山间流动的更为曲折跌宕,生动形象~

其实别人作分析只能作为别人的理解,关键是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件下去欣赏这首曲目,在那一刻你自己的理解才是你最需要也最真实的理解~

祝你成功的理解自己的高山流水~~~~~

表达了那种深深的思念之情和急切的盼望团聚的心情。

《秦桑曲》这首作品体现了强增抗和周延甲两位曲作者对秦地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其中融进了陕西地方音乐风格特点和特色的技法。

旋律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深刻地表达出“盼妇思夫伤悲切,一曲‘秦桑’泪万行”的情感,通过对外派筝曲的学习、继承、借鉴并根据陕西地方音乐风格表现的特点,采用诸派技法之所长,运用了诸如左手大指压按弦,右手大指压按弦,右手大指大关节长摇等陕西筝曲独特的演奏技法,是陕西筝的代表曲目之一。

扩展资料

该曲的创作手法简洁精炼,曲式结构严密紧凑,它继承和沿用了戏曲板腔体的各种板式转换,全曲有“苏板”(引子部分)1-8小节、“慢板”9-60小节、“紧板”(快板部分)61-115小节、“闪板”及“散板”等多种板式的变化。

引子部分运用了多变的节奏转换,借以表现激越的思绪,犹如潮水拍打着心弦。渐渐地音乐由激动转为平静,慢板部分以委婉、柔和的音调,深情地倾诉了思念远方亲人的悲切心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

在转到快板部分之前,运用了碗碗腔音乐中常见的七度音程大跳,作为承前启后的连接和感情由悲转激的纽带,使音乐急骤转化,情绪激昂,节奏变紧,使思念的急切情感进入高潮。乐曲的尾声与快板部分是一气呵成的,在节奏上比较自由,具有散板性质,但散而不松,激动的情绪给人以渴望急切之感。

  请问是哪个派别的?有山东的,有河南的,有浙江的。  山东 《高山流水》:情感较强烈,速度也较快,刮奏较多,好像山间飞瀑,激流勇进 河南《高山流水》(又名《花流水》):没弹过(明朗,开阔的)  浙江《高山流水》:较柔美,感情也更柔和,细腻,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速度也较慢像山间小溪,流水潺潺,柔和缓慢,(典雅,舒展)  高山流水赏析 [转] 做为古筝曲,高山流水为代表曲目。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个版本,一个是山东筝派,一个是浙江筝派,还有一个就是河南筝派。  之所以是三个版本,是因为曲调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齐鲁大板”的山东筝派: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 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中州古调”(或称“郑卫之音”)的河南筝派[/b]: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越无迹)、小颤(颤音细密紧促)、滑颤(边沿边颤)、大颤(颤幅阔大,动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武林逸韵”的浙江筝派[/b]:演奏特点有“大指摇”、“快四点”、“夹弹”、“提弦”等技法,并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 浙江筝中“摇指”的运用是以大指作细密的摇动来演奏,其效果极似弓弦乐器长弓的演奏。严格来说,这是在其他流派的传统筝曲中所没有的,因为在其他流派所称的“摇指”或“轮指”实际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筝的“摇指’则显示了它自身的特点而有别于其他流派。  但浙江筝派的高山流水曲调优美。在最开始,右手跨三个八度同时表现山的庄严和水的清亮。曲中部右手如水般流畅,左手在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耸立其间。后半部用花指不断划奏出流水冲击高山的湍急。最后用泛音结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风格也完全不同。  乐曲赏析  《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流水》一曲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古筝也称作汉筝、瑶筝、秦筝、鸾筝,属于弹拨型的乐器。它音色美,音域广,演奏技巧极丰富,是中国汉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古筝入门基础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古筝入门基础(一)

 古筝入门基础指法练习(初学必看) 对于初学者要能特别的了解掌握有关左右指法的弹奏技巧,这些基础的弹奏技巧是以后能更好的掌控古筝的前提。

 一、右手指法分为单指指法和组合指法

 1、单指指法:

 ①演奏时大指向外拨弦,即向低音的方向拨弦。拨弦角度以向斜下方用力为宜。且忌大指的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弯曲向斜上方用力“扣”弦。托的动作,是通过肩臂手及假指甲自然巧妙而协调一致的运动。弹奏的手指小关节不弯曲,以大指的根部为基点,自然用力。向斜下方拨弦。

 ②抹,演奏时食指向里拨弦。抹常用于配合大指或大、中二指的演奏,也用单音或上行音阶的拨弦。

 ③劈,演奏时大指向里拨弦,指的是向高音的方向拨弦。劈的动作仍以大指连接手掌根部的关节为基点,略偏斜上方角度拨弦。劈是托的反向指法。它常与托交替使用或连续交替使用。在旋律中,音值较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度音依次出现时,经常采用劈托的交替指法。一般是先托后劈。它还运用在顺弦序连续上行音的拨奏中也常配合中指食指的演奏。“重勾劈托”或“母指摇”中均包含着劈的指法。

 ④挑,演奏时食指向外拨弦。食指向外拨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大指依附在食指第一关节上,借助大指的辅助力量,以腕带指进行拨弦;另一种是食指依靠自己第一、第二关节的拨动。剔,演奏时中指向外拨弦。剔不单独使用,剔常用在与大指相配合的综合指法"反撮"、"剔撮"、"反重撮"中,也用于右手"扫弦"、"剔挑"等综合指法中。

 2 组合指法,即用两个以上单指指法配合拨弦的方法。在组合指法中还可分为撮类指法、摇类指法和其它组合指法。

 二、左手指法分为吟按指法和拨弹指法

 1、左手吟按指法,是筝最富有特色的指法。古代弹筝有只用吟按指法不用左手拨弹的。在筝曲中,表现出的细腻、委婉的情趣,与左手技法的巧妙运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乐曲的第一段中主要是注意按滑音的准确性和控制好乐曲的速度,就像是在用歌声深情地将内心对生活的爱娓娓道来;整个乐曲中主要有两个难点,也就是后面的双手配合快速弹奏及琶音部分。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要稳中求进,练习的时候要温故而知新,不要急于进度,把基础打牢固。

 古筝入门基础(二)

 古筝的基本构造

 1琴弦:多用尼龙缠弦,用不同型号的钢丝外面缠以尼龙丝制成。最早以25弦为最多(分瑟和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又赠至16根、18根、21根等,现最常用为21弦古筝。琴弦的颜色有两种,白色和绿色(也有些是红色)。

 2琴码(琴柱):支撑琴弦,琴码的右侧为演奏区域,左侧为左手补韵的装饰音区域。

 3岳山:分为前岳山、后岳山,分别镶嵌在琴面板的首部和尾部。

 4面板:即是琴面,略有弧度的木板。

 5调弦盒:内有弦轴,用于调音;琴盒内可以放义甲,琴扳手等。

 6琴腿,琴架:用来支撑古筝摆放

 戴义甲

 1大指:将义甲戴在指肚上,向指尖上方斜45度佩戴。

 2食指和中指:将义甲戴在指肚上,顺指甲生长方向直戴。

 3 佩戴义甲时不要挡住手指的关节,胶布的一半应覆盖在自己本身的指甲上。03

 演奏姿势

 1琴座要调节,高低合适,第一个琴码的高度与腰部平行。

 2双腿自然曲起,左脚前,右脚后。

 3上身端正,背挺直,只坐凳子的前半部分,不坐满。第一个弦码对准衣服的中襟,身体离琴大约一拳。

 4双手放松呈半握拳状弹琴。

 古筝的常用弹奏技法

 1抹:食指向里弹弦 2勾:中指向里弹

 3托:大指向外弹弦 4劈:大指向里弹弦

 5打:名指向里弹弦 6提:小指向里弹弦

 7 双勾:中指连勾两弦为一声 8 双托:大指连托两弦为一声

 9 双劈:大指连劈两弦为一声 10 双抹:食指连抹两弦为一声

 11 小撮:大指、食指同时向掌心方向弹弦

 12 大撮:大指、中指同时向掌心方向弹弦

 13 双托撮:大指双托,中指勾,同时弹三弦

 14 延续符号:某种指法的连续使用,短横线可若干

 15 剔:中指向外弹弦 16挑:食指向外弹弦

 17 花指:大指向外连弹数弦

 18 扫摇:中指重勾与大指劈托的快速弹奏

 19 摇指:手指向里向外连续快速弹弦

 20 三指轮四指轮:手指在同一弦上依次弹奏

 21 扫弦:一指或多指向里或向外同时快速扫弹数弦

 22 琶音:手指由低音到高音依次弹弦 手指由高音向低音依次弹弦

 23 上行刮奏:食指由低音向高音依弦序划弦

 24 下行刮奏:大指由高音向低音依弦序划弦

 25 柱左边音刮奏:大指或食指在雁柱以左弦段划弦

 26 四点:用勾、托、抹、托指法快速弹奏

 27 轮抹:双手食指连续快速交替弹弦

 28 有时值滑音:据谱面节奏要求作上滑或下滑

 29 揉弦:左手在雁柱左侧上下缓慢揉动该弦

 30 颤音:左手在雁柱左侧上下快速颤动该弦

 31 按音:左手在雁柱左侧按弦,将音升高至相邻上方弦的音高

 32 上滑音:右手弹弦后,左手随即按压该弦,使音升高

 33 下滑音:左手先按弦,右手弹奏时左手即刻放弦

 特别提示

 1 弹奏时面部表情放松,演奏时动作自然,不驼背也不过分挺胸挺肚子,切忌摇头晃脑、脚打拍子等坏毛病。

 弹古筝没有捷径,它只认努力和坚持。基本功真的很重要,业余和专业的区别,就在于筝者对基本功的掌握。每一位大师都会再三强调细节,正是细节给了观众不同的感受,给了筝乐不同的质感,也拉开了普通筝人与大师的差距。

 练习基本功是为了更好的帮助筝者打开手指的各个关节,在演奏过程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音乐表达更准确、更到位。古筝基本功除了狭义的手指灵活度、独立性等,还有手指肌肉的控制能力,乐曲的表现力,肢体语言的合理性等等。只有构建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的演奏,才能美得充满情感,美得打动人心。

 学古筝就像造房子,需要打地基,古筝的地基就是基本功:造房子的时候,地基的深浅,关系到房子能造多高;学古筝的时候,基本功的好坏,关系到古筝爱好者能走多远。

 地基不牢,再漂亮的房子都叫危;基本功不好,再好看的动作都是花拳绣腿。记住:好的基本功可以让你走一辈子!

 打地基很辛苦,很长一段时间看不到成果,因为在地下;练基本功也是如此,简单的技法重复练,重复的技法用心练。古筝是一场修行,它教会了筝人忍耐和坚持。

 都说古筝修炼气质,弹古筝的人,站着美、坐着美、一出手一呼吸都是美,想让演奏变成气质,变成日常姿态,谈何容易。

 弹古筝没有捷径,它只认努力和坚持;弹古筝并不简单,背后是长年累月的挥汗如雨;弹古筝绝不骛远,没有踏实的基本功,哪来演奏者惊心动魄的美。

 古筝入门基础(三)

 读谱

 第一步首先有谱无琴,读谱。读谱是熟悉音高和节奏最好的办法。

 看谱练

 第二步有琴有谱,看谱练习。实际上是把第一部读谱练习培养起来的乐感和节奏应用到手指上,通过反复练习把这种节奏和乐感变成手指的自然动作

 背谱练

 第三步无谱有琴,背谱练习。很多人往往很容易忽视这一步,也有人说很多大师在台上都是看谱演奏的。但是别忘了人家是大师,你现在还是在入门提高阶段!背谱练习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所有注意力用在演奏上,最大限度的体会自己所演奏的每一个细节。

 心练

 第四步无谱无琴,就是心练。这是练琴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心练乃是演奏者随时随地,凝思默想自己所演奏的音乐,仿佛眼睛看见乐谱,耳朵听见音响。所有表现要素包括渐强、渐弱、渐快、渐慢、指法、高潮、低潮等各个方面,都能尽收眼底,蓄藏于心。演奏者在一整天除去吃饭睡觉,凡是不坐在琴旁的时候,都可以进行心练。

 心练有以下几种好处:

 1,加深对乐谱的记忆。

 2,强化对动作的控制。

 3,贯通对音乐的处理。

 4,明确对音响的要求。

 5,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当乐句在脑海里一遍遍“演奏”时,关于乐句的感悟、联想自然就丰富深刻起来。

 沉思默想的心练方式实际上既不玄也不难。最重要的是集中精神,摒除杂念,把所演奏的曲目如放**一般在脑海中过场,入睡前效果最佳!这种方式的冥想之所以是如此重要,是因为这种冥想能使被演奏的音乐真正在演奏者的心中扎下跟来,逐步演化为演奏者本人的“作品”,成为他“乐库”中的一部分!

 所有这些练琴方式都需要极大耐心,凡能以坚强的意志力客服“心猿意马”、“心荡神迷”克服不专心、排除只快不慢。做到“ 坐得住,慢的起,听得清,看得明”。反复严格的一个片段一个片段练习,坚持数年如一日,成为筝艺高手只是时间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128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