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诗歌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第1张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借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从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着手

古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古诗词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等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诗词中会运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但表达技巧是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而内容就是诗词的思想感情。诗词思想感情的鉴赏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如唐朝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此诗是干谒诗,属表达自己心怀壮志、想建功立业之作。首联、颔联写景,把洞庭湖写得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澎湃动荡,充满活力。颈联、尾联抒情。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于是他向张丞相发出呼吁: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用比喻,又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不露痕迹,把那种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求援引,出来做一番事业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二、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第一句中“中断”一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有了巨大生命力,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又如郎士元的《柏林寺南望》:“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特别是第四句,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三、诗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但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李白总是关心现实,他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十分沉痛。“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作者把历史典故、眼前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对词语、诗句的含义理解,一定要注意分析它们是否使用了“双关”,如果使用了双关,一定要分析出它们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如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这首诗用双关,表面写的是白云泉,实则寄托的是自己的一种愿望。白云悠悠,随风飘荡,泉水潺潺,自由流淌。泉水何必急急忙忙地奔泻下山,更加给纷扰多事的人世间增添波澜呢?这无疑是作者想过悠闲自得的生活、不愿在人间招惹是非的心理写照。

四、思想感情。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

(二)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

(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

(五)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

如北宋黄庭坚的《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钓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这首词没有题目。但黄庭坚的生平却给人们透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老师苏轼一样,他一生缕遭贬谪。词写渔父生活。孤舟上一个蓑笠翁,垂钓于寒江之上,钩入水动。为了钓得深水中的“金鳞”,他不惜垂丝千尺。但仿佛感觉那鱼儿吞饵又吐饵,迟迟不上钩。这何尝不是作者对官场政治的怀疑?下阙后三句辞色清朗,写满目青山,一船明月,景象澄静淡远。可见,渔父志不在鱼,而在享受这种置身江天、脱离尘滓的逍遥生活。这是作者几遭贬斥,有感于人生的坎坷,在心中幻想出的一个逍遥超脱的境界,所谓“渔父家风”是也。

五、感情倾向。把握感情倾向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词语的感情色彩。具体为:1从褒贬触摸作者态度;2 从冷暖感悟作者的悲喜。

(二)从题材分析一首诗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三)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从诗句内容的转换把握整首诗词的思想感情脉络。:

如唐朝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尽去,春来还发旧时花。”这首诗辞色偏冷,用以表现“梁园”的荒凉。用拟人,说“庭树不知”,将“人尽去”和“庭树”“还发旧时花”对比,抒发了憎恨战乱的思想感情。作者久在边塞,对战争的危害感触颇深,写来更加真切。又如袁正真的《长相思》:“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浓。湖山图画中。 采芙蓉,赏芙蓉,小小红船西复东。相思无路通。”词人袁正真,本为南宋宫女。1276年,元军破临安,谢太后乞降。不久帝后三宫三千多人北迁元都。当时身为琴师的词人汪元真三次上书,求为道士而返回江南。在其辞别元都将要南行之际,南宋旧宫人为之饯行,并赋诗相送。袁正真这首词即作于此时。这首词从题材、风格,乃至语言辞色,都很像一首描写男女相思的情诗。但从生平背景看,男女相思只不过是作者租用的一种形式而已,其深意在于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恨和思国之苦。从上阙对“湖山图画”的描写中,也能揣摩其意图。作者起笔自然,结笔高明,写景写事,娓娓道来。双关妙语,亮出心曲。多用比喻,委婉曲折地表达出家国之恨,故土之思。

六、思想内容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思想内容鉴赏题作题时,应从三个方面去组织答案:

(一)定性。即用解释性语言来阐释某一词语或某一诗句的含义,或者用概括性语言简述诗词的思想感情。

(二)写作方法及修辞方法。因为思想感情涉及到形式,所以要答出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及修辞方法。

(三)分析。对诗词中某一词语或某一诗句相关的内容加以解说,或者具体分析诗词是如何表现思想感情的,并要分析写作方法及或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如南宋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如果题干这样要求:同是对“江楼月”,词中主人公既“恨君不似”,又“恨君却似”,对此该怎样理解?请作具体描述。“参考答案”可为:词中主人公希望对方像月亮,不论在天空哪个方向,都能与自己相随相伴;同时又不愿对方像月亮,因为月亮总是亏缺,只有暂时的团圆。这里用比喻,以“江楼月”作同一个喻体,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设喻,表达思念对方、渴望团圆的同一种感情。

思想感情鉴赏主要就是以上六个方面内容。它常常和语言、表达技巧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考查。当然,作题的关键是对诗词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如果能够认真阅读,正确把握住诗词的思想感情,并掌握了解题思路,那么,作题时一定会妙笔生花。

典故引用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辞手法

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深化理解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扩展资料:

要多读

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

要多看

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向学生推介优秀的鉴赏名篇。可以说,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只要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要多练

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坚持让学生写点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资料:

-古诗词赏析

送别抒怀诗

鉴赏要点

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常见情感

A依依不舍的留念。

B情深意长的勉励。

C坦陈心志的告白。

常见特征

古人送别的习俗:①折柳送别 ②饮酒饯别 ③唱歌送别

羁旅思乡诗

鉴赏要点

①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漂泊在外;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②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A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B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③表达思乡之情方式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村行》)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唐方干《思江南》)

妙喻传情: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常见特征

常见场景秋季或春季,清晨或傍晚 路口、长亭 驿站、渡口 码头等 杨柳、 酒等。

思妇闺情诗

鉴赏要点

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常见情感

A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B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C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

D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山水田园诗

鉴赏要点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1、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村景物农家,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2、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

3、技巧特征:融情于景,白

----浅谈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 南昌市青云谱实验学校 叶萌 摘要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在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如何进行现代诗歌的教学呢?第一、注重现代诗歌的朗读训练;第二、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作者的情感;第三、捕捉诗歌中的意象,欣赏意境;第四、从仿句练习入手,鼓励学生能写出自己的诗作。 关键词 现代诗歌教学 朗读 生活体验 捕捉意象 仿句练习 人们常说: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呢?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停留对诗歌的背诵上,而忽略了对诗歌的全面感知,或者觉得难以真正理解到诗歌所构建的精美意象。透过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教材中诗作的教育教学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从课文教学来看,应做到既突出课文教学重点,又体现可实际操作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诗歌的朗读训练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读诗的重要性。朗读可以加深对诗歌意思和感情的体会,并直接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诗歌教学不能忽视朗读训练。对朗读的比较高的要求,要建立在比较深刻、细致地理解了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了内容,也就能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然后试着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自然就会有了抑扬顿挫。 比如《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空景色,手法也相近,但在情调上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繁星满天的夜空,作者引发出的联想与想像是牛郎织女在天街上闲游,这个景象给人的感觉是自由、轻松、令人愉悦的;《静夜》写的则是天上飘着团团白云,月亮不甚明亮,天河被云气遮掩的夜空,引起的想像是鲛人在天河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静谧、辽远、朦胧。所以,朗读时就要读出两者所表达的感情的不同来。像《理想》一诗,前面六节是从正面歌颂理想,朗读时要注意读出明朗、坚定的语气,要有夺人的气势,给人以情绪上的感染力;接着两节写理想的复杂特性──“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要读出悲壮、沉思的语气;随后三节写要坚持理想,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理想,要读出劝告、警醒的语气;最后一节以“理想”“开花”“抽芽”,“春色正好”“太阳正晴”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了重新获得理想之后的欢快心情以及要为理想而奋斗的昂扬意气,要读出欢快、奋发的语气。这样下来,整首诗就显出了回环起伏,具有了动人的旋律。《金色花》和《纸船》都表达了对母亲的爱恋之情,而《金色花》以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纸船》则以柔弱的女子的口吻来写,二者在情调上明显不同,朗读时要读出其间的区别来。又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是一首人生哲理待,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中学生来说,存在着理解上的隔膜,教师如果把重点放在挖掘诗歌中的哲理并极力让学生理解和接受上,效果未必很好。应该根据这首诗热情明快、娓娓动人的特点,在教学中重视朗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渐喜欢上它,并自觉地铭记在心。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 在确定了理解整首诗的关键所在后,找一个小的、贴近学生实际的切入点,作为进入一首诗的楔子,这是很有成效的方法。如《理想》一诗,多用判断句式,表现诗人从多方位、多角度对“理想”所作的思考,跟其他诗相比,它以哲理性强取胜,是一朵理性之花。这首诗是流沙河经受了长时期的厄运与灾难后,眼光穿越古今、横跨中外,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进行了深沉、厚重而终不掩明朗的反思,然后唱出的对“理想”的颂歌。很显然,诗人不平凡的遭遇、丰富的学识以及宏阔的眼光都跟学生有很大的距离,这就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如诗中有:“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国;/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几句其实讲的是树立“理想”要从国家、民族、集体等大方面着眼,不能只是为了一己的富贵与功名,只有这样的理想,才能使人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看,从“理想”中获得的是永不枯竭的进取的信心与动力,为“理想”牺牲的是个人“小我”的狭隘的利益。在这地方,结合运动员的事例来讲解很合适。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了金牌的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耳听着自己国家的国歌奏响,注视着自己国家的国旗升起,他们常常会流下热泪,因为他们为国家争荣誉的理想终于实现了、而也不乏这样的运动员:他们太过着重个人的荣誉与利益,结果思想上背上沉重包袱,反而影响了自己在比赛时的正常发挥,个别极端的还有可能阻碍队友取得好成绩。 又如《金色花》《纸船》这两首诗歌,它们的抒情方式别具一格,前者借小小孩童的“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后和母亲捉迷藏,表现了孩子与母亲之间的亲密感情,后者借“我”不停地叠纸船并抛到海里,冀望母亲能收到纸船这个举动,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依恋之情。变成金色花固然是出于想像,叠纸船恐怕也不是实有举动,它们都是诗人为自己的感情抒发寻找的外化物罢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想自己与母亲的感情,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感情已经有些内敛,不轻易表露自己对别人包括对母亲的感情。教师这时候要善于创造气氛,以“妈妈,我想说爱你”之类的话题,让学生设想自己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从而将学生引入教学这两首诗歌所需要的情境中。 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要处处都落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实际,要防止将诗歌庸俗化处理的倾向。诗歌通常是诗人情绪最饱满、灵感最活跃时候的产物,和实际生活难以避免地会有一定落差,诗歌教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用文学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如果为了照顾学生的实际,而将诗歌本身“降低”,就会减弱诗歌的熏陶感染作用了。 三、捕捉诗歌中的意象,欣赏意境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什么?是诗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传达的呢?那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领到了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即意境。 例如在初一第一课《在山的那边》中,“山”──凝固、封闭,“海”──变动、开放。向学生讲解清楚“山”与“海”所具有的文化意蕴,使得“翻过山去看海”获得超出这个实际行动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而代表着一种追求发展与进步的人生信念,作者要表达的诗歌的内涵就能形象的被学生理解了。《未选择的路》中的“路”,很明显地被赋予了“人生之路”的意义:“路”除了具有“通向不同目的”这一层意义以外,还具有“人生之路”的不可逆转的意义。这两层意义之间的转换与联结在结尾完成:“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学生理解了“路”在诗歌中的意义,对诗人要表达的“人生中要经历选择,选择之后无法更改”的观念就能理解了。《华南虎》中的“老虎”是贯穿全诗的关键形象。老虎通常代表着威猛、野性与自由,从这一点出发,诗人对动物园里的老虎的关切、猜测、同情、心折等种种感情就都能得到理解了。 四、从仿句练习入手,鼓励学生能写出自己的诗作 现代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现代诗语言的精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学《在山的那边》时,让学生仿造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铁青”一般用来形容人的脸色,这里的使用对象是山。它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的沮丧的心情。让学生模仿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景物当中加以表现。在学生的仿句中,很多人学会了将自己考试失利的失落或获得友情的欣喜等感情融入诗中,写出了不少好的仿句。同时,又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课文的的审美、理解进一步加深了,真是水到渠成。此后再把余光中的《乡愁》、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也试着让学生仿写,学生也都兴趣盎然,写出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的诗句。新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对诗作的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现代诗歌的教学,除了传统的着力于朗读、背诵的教学方法之外,的确有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激发学生自身的体会与想象;引导学生正确的把握、欣赏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总而言之,尽教师所能,引领学生体验到诗中的形象情感、领会诗作语言的魅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歌天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后花园,聚焦了美景,凝结着美情。现代诗歌更具情理义,更富新美力。它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极富音乐节奏,能凝练地反映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结合教学,我觉得,鉴赏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而诗歌,一般都具备旋律、节奏、押韵这三个韵律要素,适宜诵读。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就诵读方法看,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二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三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趣。诵读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对深层的,以及对整体感受全诗内容也有切实的帮助。浅咏低吟戴望舒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反复吟诵品味,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旋律,就不难领略诗歌内涵,包括音乐美、情感美。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而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诗眼”一般出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称的位置上,而且要是五言律诗,就出现在第三或第五个字上,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它是诗人用心琢磨的结果,因而也最富表达力,最为“精炼传神”。如上例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诗眼都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三个字上。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诗眼则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五个字上。(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至于七律、绝句和其它体裁的诗歌,其诗眼出现的位置则不太固定。分析“好处”:分析诗眼的好处,就是要结合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有时还需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或中心),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进而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推敲炼字技巧,赏析语言隽永美。

二、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诗人描写的图景是与其思想感情和-谐统一的,美景当然流露喜爱之情,但情哀之时美景含泪,如“感时花溅泪”;心凉之时美景却又倍受诘问,如“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意象“花”“红药”所含的情感就是很清楚的了。

体味诗情,首先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读《我爱这土地》,顺着诗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体味喉咙为什么会“嘶哑”,爱国者的形象即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因为这首诗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着这只鸟的形象展开的,对于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想象将一无所获。

体味诗情,还要善于在诗歌的抒情中寄托情思。诗歌的抒情多是含蓄的,要深入诗情,就要把诗歌所提供的含蓄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杂的生活现象加以精炼概括的东西,还原到它原来的状态中去。如《金黄的稻束》中的“沉思”的内容就需要好好挖掘

2、调动想象,领略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或生活的图景(“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意”)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种和-谐而广阔的、能够诱发鉴赏者丰富想象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的艺术境界。意境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清新优美等等。抓住以上这类关键词、并联系具体诗歌反复训练,就不难做到“明意境”的要求,即在充分理解诗句、并将诗句散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所表现的艺术境界的特点,例如一些边塞诗的慷慨悲壮、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再如一些写景诗的雄浑壮观、隐逸诗(或思亲诗)的孤独冷寂,等等。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以上这些术语。

意境与意象有联系又有区别。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言志的“志”(“意”)的完美结合。意境通过某些诗句或整首诗体现出来,而意象则通过单个的“象”体现出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三、鉴赏感情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 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欣赏任何一首诗歌,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否则,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要领会情感美,知人论世是第一步。同时,从创作规律来看,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才能演绎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找准情感突破口也是把握诗歌旨趣、领会情感美的有效方法。激发诗人写作灵感的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事物、一次经历或一个念头。艾青正是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到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了对她的怀念、追忆乃至歌颂,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鉴赏诗歌,找准了情感突破口,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就会更便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

2、比喻象征,发掘内涵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四、鉴赏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点化(化用) 、互文、反复、 排比、双关、列锦等。

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两种。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粗笔勾勒、白描工笔、诗中有画、观察角度(俯视、仰视、远眺、近看)、以少总多、以小见大等。

⑵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似贬实褒、 似褒实贬]、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等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浑然天成等。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28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