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雪与杨花代表着两种不同节候的特点,一可以形象地表示气候由冷到极暖,双方离别时间之长,从而表达对远人深深的思念;二可以构成洁白迷漾的景象,象征着纯真而纷乱的情思。(意对即可) (2)想象(联想)、反衬、拟人。把月照梁上燕想象为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表达了主人公的孤寂和思念。由双栖燕联想到单栖人,反衬出独守空闺的孤单寂寞。(意对即可) |
痴情堪比日月长。
原文: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殇。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花前月下影成双,痴情堪比日月长。
白话译文:
东武和余杭两地相望,但见远隔天涯云海茫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到那时我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今夜拿着残灯送你归去,走过荷塘,恍惚间见落泪如羊祜的却是你杨元素啊。月夜在花前只有影子是成双的,痴痴的情感犹如日月一样绵长。
此文出自宋·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写作背景:
《南乡子·和杨元素》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想象与友人两地相望的情景以及功成还乡的愿望,表达别后思念之情;下片表示不以世俗的方式来表达离情别绪,并写出了对友人的赞赏之情。
该词真情勃郁,又巧妙地将想象、写景,用典等手法结合起来,是一篇即席惜别的佳作。此词曾被辛夷坞创作的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引用。
这首诗写于1944年6月,当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可以说作者怀有一颗心在静静等待——以一种在希望之中守望的精神姿态。所以诗人写这首诗就是歌唱光明和解放的。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6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全诗用拟人手法和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勾画出了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意象简明、寓意深刻,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节选如下:
到小径中去走走吧,在天晴了的时候;
赤着脚,携着手,踏着新泥,涉过溪流。
新阳推开了阴霾了,溪水在温风中晕皱,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戴望舒的诗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和欧州文学的影响。具有很高的语言魅力。诗中的比喻,新鲜而贴切。他所采用的题材,多是自己亲身所感受的事物,抒发个人的遭遇与情怀。
《在天晴了的时候》就是这样一首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儿童诗,诗人通过对小径雨后美丽景象的生动描写,引导人们到雨后的小径上走一走,去感受亲近自然的自由和欢乐。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年),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其作品有《望舒草》、《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等。成为第2883位粉丝
这首诗写于1944年6月,当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可以说作者怀有一颗心在静静等待——以一种在希望之中守望的精神姿态。所以诗人写这首诗就是歌唱光明和解放的。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6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全诗用拟人手法和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勾画出了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意象简明、寓意深刻,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节选如下:
到小径中去走走吧,在天晴了的时候;
赤着脚,携着手,踏着新泥,涉过溪流。
新阳推开了阴霾了,溪水在温风中晕皱,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戴望舒的诗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和欧州文学的影响。具有很高的语言魅力。诗中的比喻,新鲜而贴切。他所采用的题材,多是自己亲身所感受的事物,抒发个人的遭遇与情怀。
《在天晴了的时候》就是这样一首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儿童诗,诗人通过对小径雨后美丽景象的生动描写,引导人们到雨后的小径上走一走,去感受亲近自然的自由和欢乐。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年),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其作品有《望舒草》、《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等。
明月,双燕在词中,词人由物及人,通过物来表现人,倍增其人的凄清之感燕子双双栖息而想到思妇的独处,这已是一种纤巧的联想词人把月照梁上燕,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怜”空闺独守之人这样,不但把嫦娥这一特定意象情感化,而且这样来结尾,表现出思妇寄情于月而不能,触物伤情,升华了情感,也深化了思想,更给读者留下了审美的想象空间
生活中很多青年男女对待感情的时候,常常表现得极为不理智。情感中遇到一些小挫折,动不动就想到轻生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何等轻浮的举动,又是对自己生命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
女子酒后欲轻生近日,余杭警方接到群众报警,声称有一名女子在一家正在施工的酒店想要跳楼。警方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往事发现场,据施工人员告诉民警,当时他们正在休息,突然之间上来了一个姑娘,想要跨出窗户要跳楼,于是便把她拉了回来。民警通过询问,发现该名女子一身酒气,问她什么话,她都默不作声,只是一个劲的地坐在那里痛哭。不管谁对她进行劝告,该名女子都是不理不睬,表现出异常激动的情绪。就这样僵持了一段时间,民警担心该名女子还会有轻生的举动,便劝她离开此地,换一个地方跟她交谈,但是女子并不听从警察的劝告,还在那里不依不挠。
女子咬伤民警被带回派出所审问民警尝试着要把她带下楼去,但是该名女子非常不配合,多次瘫坐到地上不肯起来。甚至还用口咬住民警的右前臂,导致民警手臂出血受伤。在这过程当中,该名女子还使劲撕扯,还致使另一名陪同辅警的手臂出现了擦伤。民警最终将她控制并把她带到派出所,该她这种行为已经构成了袭警罪。通过了解,得知该名女子由于感情出现了问题,一时想不开,酒后产生轻生的念头。
希望该名女子酒醒后能够对自己的情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要做出这种鲁莽的举动,害人又害己。在这里也特别告诉各位青年男女要正确认识对待自己的感情,在感情面前要保持理智的头脑,这样才更容易得到美好的爱情。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余杭(今浙江杭州市人)。唐大中(847—859)年间校书郎顾陶编的《唐诗类选》收了他的这首诗,所以可以判断他的这首诗作于公元859年之前。金昌绪只留下这首诗,但是有了这首诗,他也就可以不朽了。《千家诗》于此诗作者署盖嘉运,为时过晚,不取。
《春怨》一作《伊州歌》,而《伊州》是唐代流行歌曲之一,其歌词大多写闺怨,这首诗也是这样。
起句中的“打起”就是赶走的意思。“黄莺”如前所说是春天的候鸟,黄莺啼最富有春天的特点,它们啼叫是为了求偶。“儿”读“ní”,这样就与“啼”与“西”押韵了。
次句承上写赶走黄莺的目的是不让它啼叫。“莫教”是不让的意思。“啼”是黄莺叫的特点。如宋苏舜钦《雨中闻莺》诗描写道:“娇娭人家小女儿,半啼半语隔花枝。”本诗前两句写黄莺的啼叫声将女主人吵醒了,所以她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黄莺儿赶走,也许她还想回到床上重温她的美梦。
三、四两句交代将黄莺儿赶走的原因是黄莺儿吵得女主人不能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见面。“妾”是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辽西”是辽河以西地区,为唐代边防戍守地区之一。因为东北地区,除高丽、百济、新罗等国家外,还有契丹、奚、室韦、靺鞨、渤海等少数民族,他们时而内附,时而独立,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这首诗的构思非常巧妙。这四句诗确如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九所说是“一气蝉联而下”,显得非常流畅,实际上当中有许多转折,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又一个疑问。照理说人们都很喜欢黄莺儿,为什么女主人起床后的第一件事要将黄莺儿赶走?原来是女主人不让黄莺在枝上啼叫。照理说黄莺儿的啼叫声很好听,为什么不让它啼叫呢?原来它的啼叫声惊醒了女主人的睡梦。照理说睡梦被黄莺儿吵醒了是小事一桩,为什么女主人要发这么大的脾气呢?原来女主人的睡梦被吵醒以后,女主人就不能与丈夫在梦中见面了。细细一想,原来女主人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长时间都没有与丈夫见面了,只好求诸梦境。由于黄莺儿叫个不停,连在梦中与丈夫见上一面都不可能。所以女主人找黄莺儿出气,将黄莺儿撵走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点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