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方法和过程:
1、捏塑成型
将一小块的泥团捏成一件动物或人物是许多儿童学习陶艺制作的第一步。熟练的民间艺人可以用捏塑的方法做出许多复杂的造型。还有一些当代陶艺家们用捏塑的方法创作大型作品。或者,用捏塑的方法做成许多小部件,再装配成一件大雕塑。捏塑是很有表现力的技法。
捏塑时留下的指印,也可以形成十分有趣味的肌理效果。
2、泥条成型
在世界各地原始社会的陶器中均有发现,至今还可以在许多民间陶器作坊中看到。制作者将泥团搓成粗细均匀的泥条。然后将泥条按照所需要的造型盘圈垂直重叠。制作者可以将器物表面的水平状条纹用手或工具修光,也可以将部分条纹留作装饰。
泥条成型法可以做小件作品,也可以做大件作品。作品的大小取决于泥条的粗细。作品较小,泥条就搓得细一些,作品较大,泥条就搓得大一些。如今,各地均有手动的或电动的泥条机出售,用机械方法替代手工制作泥条,制作对象也远远超出传统的圆形器皿的范畴。
3、泥片成型
一般来说,制作者可以用擀面棍滚压,用钢丝切割,或拍打等不同方法取得泥片。
泥片成形颇似量体裁衣,是最常见的雕塑或容器的手筑成形技法。从简单的方形陶盒到复杂的人体造型均可使用泥片成型的工艺。泥片成型也是宜兴紫砂壶的传统工艺之一。如今,各地均有泥片机出售,用机械方法替代擀面棍的作用,这种泥片机是制作大型作品制作的好帮手。
扩展资料陶艺工艺简介:
陶瓷工业的干燥经历了自然干燥、室式烘房干燥,到现在的各种热源的连续式干燥器、远红外干燥器、太阳能干燥器和微波干燥技术。干燥虽然是一个技术相对简单,应用却十分广泛的工业过程,不但关系着陶瓷的产品质量及成品率,而且影响陶瓷企业的整体能耗。
干燥过程中的能耗占工业总燃料消耗的15%,而在陶瓷行业中,用于干燥的能耗占燃料总消耗的比例远不止此数,故干燥过程的节能是关系到企业节能的大事。
《人生需要匠人精神》是中信出版社,苏燕主编的一部关于介绍10位日本当代陶艺家的书。
邂逅工艺之美,遇见匠人之心。本书中介绍的十位陶艺家隐居在山村,过着恬淡的日子,专心于
创作。他们借由个体视角传递自然,力求朴素的器用之美。
他们仔细打磨、反复锤炼,对待造物迷恋而执着
他们相信,除了梦想和远方,人生需要匠人精神
以下是本书中介绍的十位陶艺家的介绍及代表作品。
安藤雅信的代表作品称为“鸟喙片口”,他自己的解读:“少即是多”。
片口的原型是一个咖啡杯。经过安藤的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角度,随意倾倒,却不会在杯壁上有残留液体。
片口在日本用来盛酒,在中国多用于公道杯、茶盅使用。还可以用来做调料杯,器皿之间的共通性,承载了生活的味道,无论是咖啡、酒水,还是酱汁与茶饮,器物的特性始终是与人为伴,与日常相随。尺寸有别,倾倒不挂杯,釉色多样化,这些特点让安藤信雅的鸟喙片口经常断货,以至于出现预定的情况。
他的陶作品中表达着一种空灵的枯寂之美,仿佛将时间凝固在了用信乐泥土塑造出来的一杯一盏之中。
奥田英山是家族里的第三代陶人,他们生活的很简单,住在祖祖辈辈传留下来的老房子里,有世代相传的陶艺工作室,房前屋后有着美好又自然的庭院。信乐陶人们对于陶土的热爱和对家乡制陶手艺传承的执念让人感慨。
源自生活的元素,心手合一的过程,以轻盈演绎厚重。
陶器浓缩了陶人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感知。尤其是经手与心打磨的陶器。
它们会在时光中慢慢褪去火气,糅入家的气息和柴米油盐的日常滋味,在人与物的光阴里,共同演绎世间百态。
谷井直人坚持创作诠释“用之美”的日常器皿。他常用纯银的金属釉(银彩)来制器,风格鲜明,造型节制。银彩的美器,将银釉的光与粗陶的素绝妙的融合为一,捧在手里是略带沧桑的华美,也是作者对生活沉稳而悠扬的赞叹。
器物最美的姿态,尽在日常的使用之中。
以餐具食器制作为主的日本知名陶艺家井山三希子,一直强调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器物之美,并且二十年来只采用黑白色,令每一件器物以朴素静雅姿态融入生活。
井山三希子每天喝红茶用的那个片口,就是她自己烧制的经典款大片口。已经用了几十年了,有一些磕破的地方经过了一些修补,里面还遗留有几十年形成的好看的茶渍。在这个物质过剩与信息发达的年代 ,人们太容易有获取与贪恋的热情,而忘了要严肃认真的购物,要有惜物之心。
借着器物的纯粹、黑白的干净、陶土的原始气息,井山三希子表达了一种惜物、恋物的日常生活状态,这仿佛来自人性本质的一种苏醒,能促使过度索取的欲望渐褪。古朴内敛的手工陶物,蕴含着作者的手感温度、陶器的温润性格,和默默的又百折不挠的心灵情感。
手工感极强的外观,大多笼罩在斑驳的自然釉色中,隐约透着些矿物元素所留下的“星光”,安静、质朴、抒写着大象无形之美。
花器看起来结实厚重,实际上仅有薄如羽翼的陶胎,上手轻盈,只是表现斑驳的釉色,和粗糙的火刺肌理,让其显得极具岁月感,如同一件件古董铁器般,透着份沉寂与神秘。无论是配鲜花或者野草、绿植,或者是枯枝落叶,它们都能成为屋中一道亮眼的风景。
顺其自然的色彩与形状,造就了陶器不俗的外观;而深思熟虑的细节设计,则表现出市川孝对生活的认识与反馈。
造型简约的花瓶,实际上并不简单。创作时,市川孝会根据花枝的高度、插花网的大小,来决定花瓶的高矮与直径。当花枝插到瓶子里后,露出多长的枝丫才算是美,这也是市川孝所关心的。所以他常常亲自折枝实验,然后再设计花瓶的高度。如此一来,当花与瓶的比例协调,插花的效果与就达到了最佳。
人类的文明的起点是火与土。小野哲平通过陶艺这门艺术,寻求着“人类的本源的回归。”他想要创作出“能够震撼心灵"的东西,这是一个很简单、纯粹的想法。在被均一化的无机社会中存在着的违和感,成为小野哲平创作中巨大的原动力。小野哲平一边探讨着制作器皿的意义,一边用他的心与火对话,创作出了超越形状与色泽,蕴含着深刻意义的器皿,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心。
用手感去遐想,别有动天的窑与釉
小泽章子的作品中有许多陶盒。它们的形状各异,用法不同,有的用于储物,有的用于承托茶具,还有的用于插花与观赏。小泽章子鼓励大家因人而异地去使用,她认为生活的趣味即在于此:“我提倡包含功能、艺术、情感的实用观念。学会与器物相处,你就会沉淀出一份属于自己的用物之道,也会遇见生活美学中的惊喜。”
陶艺即生活,自然即灵感,这是岩田智子的创作信条。这位热爱自然、热爱植物的女陶艺家,始终不忘创作的初衷。她会为院子里的一株植物,哪怕是一根枯枝,去构筑一所陶屋,用各式各样的花器,表达对自然的敬意。当别人请教她关于花器与插花的技巧和方法,她总是笑着回答说:“没有特定的制式,也没有特别的方法,只需要顺其自然、随心而为的去做就好。因为最真实的美,往往存在于无心之中,好比你不经意地将一株绿草轻轻掷于花器,而它停驻的样子,就是最好的本源之美。”
日本陶艺馆纵览 想要近距离欣赏日本陶的魅力,来到专业的陶艺展馆与日本陶做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吧。
佐贺县立九州陶瓷文化馆
一家专门展出陶瓷器的美术馆。该馆展出有田烧、唐津烧等古代陶瓷与九州的现代作品。
地址:佐贺县西松浦郡有田町户杓乙3100-1 电话:0955-43-3681
爱知县陶瓷资料馆
综合展示了猿投、濑户、常滑等古陶瓷到现代陶瓷以及外国陶瓷。
地址:爱知县濑户市南山口町234 电话:0561-84-7474
岐阜县陶瓷资料馆
从古代陶瓷到现代陶瓷,这里集结了丰富的美浓烧作品。
地址:岐阜县多治见市东町1-9-4 电话:0572-23-1191
日本国立博物馆
日本古代到近代的艺术齐聚一堂
地址:东京都台东区上野公园13-9 电话:03-5777-8600
日本民艺馆
收集展示着陶瓷器及纺织品等具有”实用之美“的民艺品。
地址:东京都目黑区驹场4-3-33 电话:03-3467-4527
日本的许多地方都会定期举办陶艺市集,市集举办的时间大多在一周到两周左右,许多陶艺家会现身于此与陶艺爱好者们近距离交流,不同价位的陶艺作品,令市集成为人们感受陶瓷的轻松之所。
有田烧 伊万里烧 有田陶器展
时间:4月29日~5月5日
地址:佐贺县西松浦郡有田町 咨询机构:有田商公会议所 电话:0955-42-4111
锅岛藩窑秋烧
时间:11月1日~5日
地址: 佐贺县伊万里市大川内町大川内山 咨询机构:伊万里锅岛烧会馆 电话:0955-23-7293
美浓烧 多治见陶器展
时间:4月第2周的周六、日
地址:岐阜县多治见市本町织部街四周 咨询机构:多治见陶瓷器批发商业同业公会
电话:0572-25-5588
常滑烧常滑烧祭
时间:8月第4周的周六、日
地址:爱知县常滑市常滑竞艇场 常滑陶瓷购物中心 CERAMALL
咨询机构:常滑烧祭协议会(常滑商工会议所内)电话:0569-34-3200
更多的具体和精彩内容,请大家有空儿也去读读原作,亲自感受陶艺这一古老的艺术吧。
希望我们中国的瓷都--景德镇也有这样的匠人和作品让人欣赏和回味。
一、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儿童的陶艺活动是一种游戏。幼儿在玩泥的过程,就是将自身的经历体验重新组合,并赋予新的意义的过程。而儿童的陶艺作品则是儿童自我的一个部分,表现了他的思想、情感、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陶艺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陶艺活动中,需要儿童的想象和创造。儿童陶艺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力。陶艺是手、眼、脑协调互动的过程,儿童的智力发展起源于动作,而学陶艺的过程不仅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感知力、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有利于审美感的发展
审美感是由审美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陶瓷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美的特征,优秀的陶艺作品可以打动人的情感,人的精神,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使人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首先,是在欣赏陶瓷作品中,发展了儿童感受泥塑工艺和现实美的能力。其次,在双手制作过程中,儿童努力尝试去发现美的造型,去予以实现。第三,由于陶土可塑性强,具有魔术般的变化,儿童的天性在"玩泥"中得到充分沉浸,情操得到充分的陶冶,美育自然融在其中。
三、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张扬了儿童的个性
陶艺教学是一个动态开放过程陶。艺可塑性强,儿童可随心所欲,均按自己个性特点自由发挥,个性才得到张扬。上课时,教师让儿童根据各人的性格和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粗人粗做,提倡作品留有指印,体现"朴实无华,大大咧咧"的豪放风格;细人细做,精雕细刻,光滑华丽,体现"形准面光,精巧玲珑,文雅稚气"的风格。不同性格,所制成的作品的风格也不同,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
四、获得自信心,体验成就感
成功体验是个体在取得成功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快乐的情绪体验。陶土是不定型的粘土精灵,任凭孩子怎么捏、揉都会是一件很有特色的作品,而孩子想象力越是丰富,出现的作品越是充满童趣的美。陶艺制作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力,因为哪怕完成一条粗线,也要经过搓、磨等等工序,更不说完成一件小作品了。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被上釉后烧制成彩色的瓷器,一定对自己的动手能力更有信心。
五、培养了意志力和独立能力
意志是意识的能力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儿童对陶土的亲近和陶土本身的可塑性强,儿童很喜欢参与陶艺制作,在制作中会产生积极的情绪,而积极乐观的情绪能促进人的意志活动,增强人的体力、精力,激励人去克服困难和惰性,努力完成自己的作品,从而培养儿童的自制力、意志力和独立能力。
六、陶艺活动让孩子越来越细心
"泥塑"是一门需要耐心,需要细心,需要认真用心体会的课程。一件复杂的作品,需要花不少时间反复修改,由于喜欢,儿童往往忘记时间,在精雕细塑中,会更细心。如泥条盘制,一不小心很容易折断,儿童在不断的实践中了解泥塑的规律和要求,慢慢地学会了细心,形成了耐心细致做事的习惯;同时体验劳动不易,更能珍惜劳动成果,形成爱护财物的好思想。
一只白狐,千年独孤,一段红尘羁恋,总让她忘不了一段未了情缘,盛世而出,择善为邻。白狐在哪里?在潇湘水泮。毛色纯白,盈盈媚眼,万般风情,曼妙成韵,心在陶陶。
一只陶,穿越时空,穿越风烟,穿越烈火,化土为陶,孑然独立,演绎生命的洪荒之曲。陶在哪里?在潇湘红庙,一陶一体,制式不一,观念陶,生活陶,环境陶,端庄儒雅,歌之咏之,情在陶陶。
一个人,塑泥成型,投于烟火,历经煅烧,参悟生命之道,诠释人生跌宕起伏。人在哪里,在陶颜居。人称“泥巴王子”,其名叫徐正彦。在一群陶的世界,他深邃,探索,洞悉。穷时空远近,汪洋情感与思绪,构建性格与品质,经营灵魂与精神,乐在陶陶。
在我的眼里,他就是一只潇湘水泮生活的白狐,出没于陶瓷世界,汲天地灵气秀美和陶土殷实厚重,拥潇湘之水的空澈明净和容陶窑煅烧的炽热的一只灵异的白狐。
陶颜居,是一个陶的微型世界。大门两侧,洄游的鱼以灵动之姿诠释着鱼回故乡的执着。鱼的故乡在哪里?在曲靖。鱼跃龙门,龙门在哪里,就在陶颜居。一群陶鱼,在一面墙上,灵动鲜活,鱼的眼睛发着光亮。而那光,我想,曾多少次与正彦先生的目光相互交汇,相互融合,那样的对视,不仅是心的交汇,更是神的一种懂得。这些有生命的陶鱼,有情感的陶鱼,有性格的陶鱼,眼在动,身在动,心在动。进入大门,地上是陶,墙上是陶,室内仍然是陶:陶鱼,陶人,陶兽,陶罐,陶甑,陶画,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成型的,不成型的。大到坛坛罐罐,小到生活的把玩物件,尽透着精气,灵气和神气。
因陶而遇,因人而懂。在正彦先生看来,他就是一个玩泥巴的孩子。在自己的童话世界,看着泥,守着泥,玩着泥。对泥土的情感,我想,没有人懂得比他更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太了解脚下的这片土地,因了解而懂得,他知道这片土地的泥性。每一次对泥土的捶打,泥性都能得到一次释放和张扬。每一次对泥土的搓揉,泥性都能得到一次净化和升华。泥性被他洞悉,就蕴积了他所有的心血、情感、精神以及灵魂。对泥巴的运用,那是他生命的赋予,更是一种生命创造的延展。微观的、宏观的,物质的、精神的,外显的、内蕴的,诗歌的、绘画的,雕刻的、书法的……在他的生命世界、情感世界、理想世界、美学世界里,他实在需要寻找一个平台,给自己的作品,创造一个最佳的成长机会。
在陶的世界,正彦先生把生命的张力发挥到了极致。陶艺的突破,在他认为,贵在创作过程中精益求精的毫不苟且的坚持。在制作过程中,从拉坯到塑型,从泥条盘筑到素坯彩绘,一点一滴,一丝不苟。他创作的每一步都渗透着对生活的理解和对陶艺创作的精准把握。与其说他在感受陶艺的快乐,不如说他是在感受陶艺创作过程中因煅烧而迸发出来的精进之乐和生命之乐。泥与水的相合,技法与心法的妙悟,无不体现着他的创作追求。陶艺与生活,为他沉淀出丰盈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他让陶艺回归到平凡的生活。在他认为,任何艺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实用。我们在这些陶的世界,能看到烟火,能听到风雨,能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我想,这应是陶艺存在价值的最佳归位。
陶艺是一种与绘画、雕塑、书法、设计及其他工艺美术密切相关的综合艺术,糅合着众多的文化元素。而正彦先生在陶艺创作过程中,用他对艺术的感知和理解,自觉地履行和担当着一个陶艺人的使命。其命与土相溶,则得土之殷实。其运与陶结缘,则得陶之厚重。他的作品,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那些瓜瓜果果,那些坛坛罐罐,乃至于一个小小的把玩物件,都充满着他的情感和精神,理解和创意。沉于陶,醉于陶,忘形于陶,这就是正彦先生对陶的独怀情衷。
他是一个匠人,其祖上曾于昭通为龙公馆雕梁画凤,名噪一时。家学渊源,他的陶艺创作也深受影响。生命与陶结缘,他知道自己内心世界的真正需求,他不想让自己过成一首诗,但却想让自己精彩地活。一场人生的重大决定,别人是辞职下海,而他却是辞职玩泥。三十年玩泥巴的经历,让他有了“泥巴王子”的美誉。玩泥玩出水平,也玩出风格。他在陶艺创作中,有了别具一格的作品展现和生命表现。传袭家艺,又秉承精粹,他在用心制陶,用情育陶,用精神养陶。每一件陶艺都是一个世界,有生命,有情性。他在用手制陶,也在用精气神为陶。他在解读和诠释,在剖析和创造,在完成生命的创作,心之所想,情之所系,力之所为,神之所露。因此,在他的陶艺中,不仅有泥性的质感,还有人性的品质,两者的融汇,就涤荡出陶性的精彩纷呈。
任何陶艺的创作都是源于生活的感悟。正彦先生披一缕烟火,在他的童话世界里生活着、孤独着、纯净着,与陶为伴,不拘泥却也不放浪形骸,用心灵与作品对白,专业与敬业,耐心与专注,他把工匠的品质渗于创作之中。三十年的坚持,炉火冶炼出来的`耐心和专注,使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有型成器,有情成义,有心则为生命,这就是他的陶。有性格,有品质,有信仰。正如他所说,人须有信仰。靠信仰来支撑生命,我想,他的作品也是靠这种信仰注入了自己的心血。在他的作品中,你看不出随意,它不是一种符号的单纯象征,而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体现,随性随心。
土有泥性,制土为坯,烧坯为陶,赋予了人的生命情感精血,那陶就有了陶性,有温度,有韧度,有强度。就像正彦先生的朴实谦逊、随性自然一样,总展现出他秉性中的人格魅力和清寂质朴的品质。甘守淡泊,却在自己的陶艺创作中恣意忘情。守着一份红尘,却努力地提升生命的品质。专心于艺,专注于业,专情于陶,痴而不迷,迷而不失。对陶艺的坚持,对理想的坚守,对艺业的钻研,这是一种工匠精神内核的解读。煅土成陶,陶成大器,而在这个过程中,正彦先生也演绎出他人生的质朴与精彩。
走近人,走近陶。
走近陶,走近生活。
他抽烟,喝酒,也喝茶,并且用精致的、精美的、精巧的陶器,作烟灰缸,作酒盅,作茶杯,但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袅袅的烟雾中,清冽的酒香里,淡淡的芳茗之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匠人,他的情怀与操守落在地上,长着根,发着芽。也能看到一颗隐于人的内心世界,经过沉淀,而后被烈火点燃和煅烧而成的魂灵。正是这样的魂灵,才会让叫陶的这些东西散发出灵性的光芒。面对这些陶,我须不断地仰起头颅,看它的高度,也看这些匠人精神的高度,以及蕴涵其中的精神气度。
盛世兴陶,一念一陶,以质朴为色,以厚重为实,煅烧为途,于怡然之中把陶而语,这就是正彦先生的人生陶艺。一陶一艺,以人性为根,以陶性为本,于陶然之中品茗赏诗,这就是正彦的陶艺人生。
从陶颜居回来,我又想到了曾在潇湘河泮出现的那只白狐,择地而居,结善于人,吱吱而乐,盛世而歌,此为祯祥。我不知道,那只白狐何时而来,何时而去,但作为一种祥瑞之物,它已经生活在我的心里,也生活在所有善良的诗意的人的心里。
欣赏一个陶艺作品,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看:
1、技术与艺术
陶瓷产区非常在意技术,他们认为技术等同于艺术。通过时间沉淀、勤加练习会有技术的提升。艺术也是如此,因为它和人性、创造、审美有关联。这些是要靠情感把握的,它不完全是1+1=2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当然是艺在先、术在后,这才跟创造有关。
2、材料与表达
陶艺重视对材料的表达,这不完全只是人在表达,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去理解材料。黏土有自己的语言,当它成为瓷土的时候会变得纯粹,我们不能强加于它们无法承受或与泥性相反的要求。所以现代艺术更多是人的情感主导,去发现材料可能表达的欲望,然后引导着材料去表达。
3、审美与想象
过去的很多见解和记忆会形成经验,当经验多的时候,想象力就弱了。如何能做到经验强大,同时又不固化,还要拥有想象力和敏感的心态,这其实是在说天工与人为的关系。将一块天然石头引向具有特殊寓意的美好视觉与想象空间,这就是天工和人为的完美结合。
4、法度与自由
所有的法度都源于经验,经验累积到一定的阶段就变成一种自由,但它不是生命的自由,而是习惯的自由。生命的自由是不可复制的,所以生命的自由是生命和艺术的最高境界。
陶艺鉴赏举例:
梁冰的作品《远古的痕迹》体现了如何把古代精美的艺术形式转换成今天的朴素的陶瓷语言。作品只用大刀阔斧的几刀来表达,这是非常自信并建立在对自己的技术、表现有强烈自我感受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来的。
他的技术不体现在这件作品的表层,而是源于先前几十年深厚的积淀,使他能够了然泥土的表现能力并很好地控制泥土。最终作品烧成非常有金属感,但却体现出陶瓷审美里最质朴的一面——力量和泥的温厚。
一个个的小泥球,手挽着手,组成了一个个的形状;一条条小泥绳,身贴着身,勾出了一圈圈的花纹;一块块的小泥板,卷了起来,立马成了一个作品的雏形,再将它们粘在一起,做好啦!手已脏得不成样子,可看着这活灵活现的作品,还会记得这一手的脏吗?对,这就是我喜欢的陶艺。
还记得,老师曾给我们看过许多的蝴蝶作品,栩栩如生,如同有灵性一般。那些蝴蝶展开翅膀,似乎诉说着春天的美丽和花丛的绚烂,那副画面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也让我对陶艺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个作品,只有融入了制作者的真实情感,才可以做出拥有灵性的作品!正因为这一点,我深深地迷恋上了陶艺。
以后,不管是什么作品,我都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对待。做花草,想象着草长莺飞的美景;捏动物,感觉自己正赋予它们生命。每次,都体验着从一块泥巴到一个作品的快乐。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在一个人物的雏形上创作,我呆呆地看了好久。一点儿头绪也没有。老师见我那副愁眉苦脸的样子,走过来,细心地向我传授技巧。看着老师鼓励的眼光,我猛地想起了那只蝴蝶,便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在脑海中细细勾画起人物形象来。两根上翘的眉毛,一对溜溜转的圆眼睛,鹰钩鼻,小嘴巴,一张生动的脸马上呈现在我面前。把泥捏成两根手指的宽度,一圈圈地盘上去,做一条特酷的裤子。把两条裤腿连接在一起,再一圈圈地加上去,衣服就做好啦。再做上纤细的手和小而精致的装饰,固定一下,一个作品就完工啦!虽然腰酸背痛,但望着那笑容可掬的人物作品,我眼前仿佛飞过那只蝴蝶,心里美滋滋的。老师也是一边打量,一边不住地夸我做得好。
我喜欢陶艺,喜欢作品带给我的成就感,更喜欢它创作的过程中无限的暇想空间和无限乐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