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第四段赏析动词?

孔乙己第四段赏析动词?,第1张

四段:写孔乙己的外貌和酒客对他的取笑。是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刻画。突出一个“笑”字。

  1、外貌描写:穿著——特殊,身材——懒,脸色——穷、不健康、挨打,语言——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名字——没有人关心,动作——排出九文大钱——得意——引出顾客的议论和嘲笑。  顾客取笑:从说伤疤到议偷窃。一方面表现顾客的麻木不仁、冷酷无情,另一方面表现孔乙己的迂腐、可怜与可笑。

 第十一段:写孔乙己再次来喝酒。再次写他的外貌、衣著、脸色、语言、动作,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听到他的熟悉声音,却看不到他的身影;断了腿,用手走路;“摸出四文大钱——艰难。孔乙己已经凄惨到极点了,生命垂危了。可是,他迎来的仍然是酒客的嘲笑。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多么冷酷!

其一,从孔乙己的思想性格来看,他不会炫耀有钱。孔乙己是深受封建文化、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穷知识分子,他深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信奉“君子固穷”。因此,值得他炫耀的并且已经炫耀了无非是“读书人”这一身份:他不肯脱去那件又脏又破但标志着读书人身份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在小伙计面前吹嘘“回”字的四种写法……他不可能以钱为荣,况且他也无钱去炫耀。  其二,从场合看,他也不会炫耀有钱。孔乙己一到酒店就被人嘲弄、取笑,应该说,他很窘迫,不会洋洋自得,甚至连回敬几句的勇气也没有。只能不予理会,怎会在此种场合显示阔气、炫耀自己呢?  其三,就钱的来路及数目来看,他也不会炫耀。孔乙己“好喝懒做”,“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了”,便“偶然做些偷窃的事”,虽然他的钱不都是偷来的,但是,在众人的眼里,他的钱是不干净的,也许他自己也知道,因此,即使有钱他也不会在众人面前炫耀,更何况他只有九文大钱,与那些穿长衫的人比,不知寒酸多少呢。

孔乙己人物分析

孔乙己的性格鲜明,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是个自命清高、心灵创伤、思想迂腐、心地善良的一个人。突出孔乙己这一被损害被摧残的典型形象。

孔乙己是个多余而无用的人。他,“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平时,他的在与不在,是根本无人过问的。

孔乙己的故事早已为大家熟悉了,现在谁都知道孔乙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其实这一悲剧人物是经过分析、概括得出的最后结论,而在小说中,孔乙己却几乎是一个喜剧性的人物。所谓孔乙己形象的喜剧性,更多的表现为滑稽。滑稽的内涵也有多种层次,而孔乙己的滑稽主要表现在他的思想、语言、行动与外界环境的极不协调。本来是社会地位的低下,生活状况的穷困,但却不能审时度势,缺乏自知之明,总是笨拙地试图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掩盖自身的缺陷和丑陋之处,结果总是欲盖弥彰,显得极为滑稽可笑。

孔乙己不是一个恶人,但它是封建科举制度制造的一个废人,他的思想早已被腐朽没落的孔孟之道塑造并定型了,他整日所思所想的不外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等,即使是在科举之路彻底断绝的情况下,也还极力保持着这种迂腐的思想,陈旧的生存方式,并在心理上还自认为与众不同,高人一等。这种有意的炫耀,反而更充分表现了自身的荒谬性,暴露出内心的空虚与无望。……作为实体的孔乙己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又无生活技能的人,早已与短衣帮为伍,但作为精神上的孔乙己又是始终看不起劳动人民并不甘心与他们为伍的。

孔乙己则是被封建科举制度无情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然而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自己穷困落魄的原因。而孔乙己极“恳切”地教“我”识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从不拖欠咸亨酒店的酒钱,这些都表明了孔乙己身上闪光的一面———正直、善良和厚道的可贵品格。

鲁迅先生对这篇自己颇为喜爱的小说,无意同情孔乙己性格中的善良,孔乙己至死也没有将带有侮辱性的“孔乙己”从粉板上拭去。这就告诉我们,作者的创作动机是在揭露和控诉封建制度是怎样地残害扭曲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罪恶的同时,对孔乙己的迂腐、自视清高的性格及爱慕虚荣好吃懒做的恶习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鞭笞。

希望我有帮到你,麻烦给个好评哈o(∩_∩)o

孔乙己主要内容: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

孔乙己原文赏析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

孔乙己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统治阶级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对他进行残酷的控制,推残了他的肉体,剥夺了他的生路,而且在精神上毒害了他,使他蒙受了极大的耻辱和痛苦。文章刻画了一个被封建思想所毒害所麻木而最终又被社会抛弃吞没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形象和他的悲惨命运,对吃人的封建文化教育和害人无数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无情的揭露。

《孔乙己》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孔乙己课文原文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多乎哉不多也。”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赏析

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黑暗王国里的一个被侮辱与被践踏的卑微的小人物。他的迂腐无能,是受封建文化、科举制度毒害的结果。他虽然已经沧落在社会的最低层,但对仕途的梦想,却并没有完全幻灭,他念了一辈子书,到了须发花白的年纪,还只是个“童生”,连个秀才都不是,却只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既不能进学,又不会营生。人们哪个还瞧得起他,早把他看成一钱不值的废物了,可是他还自得其乐,满口“诗云子曰”,表示自己至少是个读书人,比人高出一头,在某种程度上,有点阿Q相。这真是个精神悲剧。鲁迅用他的锐利的笔,就是这样透过孔乙己的灵魂,把封建文化、科举制度的道德文明的虚伪与无耻,以及它对历代知识分子的严重精神戕害,冷静而深刻地剖析出来了。

显然,鲁迅在描绘这个被旧社会扭曲了灵魂的“多余的人”的悲惨一生的时候,是交织着爱及憎两种相当复杂的感情的。孔乙己不是坏人,在他身上还保留着善良、诚实的品性,在这地方,鲁迅寄予他深切的同情;可是,作为一个背负着没落阶级不可挽救的悲剧命运的人,鲁迅就给以严厉的鞭挞,毫不容情地把他从历史舞台中葬送出去,替他唱出了一支无限辛酸的挽歌。

  孙伏园曾经问鲁迅,在所作的短篇小说中自己最喜欢哪一篇,鲁迅说最喜欢《孔乙己》。鲁迅的短篇小说艺术成就都很高,为何他偏偏对《孔乙己》情有独钟呢反复阅读这篇饱含鲁迅先生心血的作品,我终于理解了先生偏爱的原因,因为这部作品处处体现了先生匠心独运的构思。

匠心之一:故事发生的时间――清朝末年

文章开头用一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巧妙地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把孔乙己置于清朝末年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来刻画,便于塑造这样一个封建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再现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匠心之二:故事发生的地点――咸亨酒店

把故事放在酒店柜台前来表现,就是―个很巧妙的构思和布局。酒店这种场合,对于描写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是十分合适的;酒店又是人来人往、谈天说地的地方,对于表现周围人物对孔乙己的看法、态度,也是最合适的。

匠心之三:人物的安排

“我”――酒店的一个小伙计。作品主要是通过小伙计的眼光来写孔乙己的。在当时,伙计是专门侍候人的,是低人一等的;而这个小伙计却连侍候人的资格都没有,地位最低,最被人看不起。作品让这个最被人看不起的小伙计,用势利的眼光来看待孔乙己,用讥笑的口气来叙述孔乙己的经历,可见孔乙己沦落到了何种地步。这种写法可以更有力地表现孔乙己的没落。请看课文第三段环境描写的最后几句:“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已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孔乙己还没出场,就写明了他在小伙计心目中的地位。连最被人看不起的小伙计也看不起他,可以随便讥笑他。

酒客――一群没有姓名的人。不具姓名,这样更具代表性,更具普遍性。无论是“长衫主顾”还是“短衣主顾”都是一样的冷漠,一样的麻木不仁。在他们的心目中,孔乙己只是一个生活的调味品,一块笑料而已。对于落魄中的孔乙己,他们没有丝毫的怜悯和同情,有的只是嘲笑、挖苦、凌辱。“孔乙己,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语气是这样的肯定!“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语言又是那样的刻毒!文章多次写到酒客的“笑”,这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掌柜――一个十足的守财奴。这种人的心中只有金钱,没有半点的温情。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门口时景象是极为凄惨的。孔乙己已经“不成样子”,可他劈头就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这种人的冷酷是无可救药的!文中四次写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含蓄地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冷酷的社会里,孔乙己的全部身价还不及这十九个钱。

丁举人――一个沿着科举阶梯爬上去的读书人,一个蛇蝎心肠的人。文中对其主要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鲁迅先生刻画这样一个形象是大有深意的:一个沿着科举阶梯爬上去的人,就可以任意毒打没有爬上去的孔乙己,这本身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鲁迅先生将孔乙己置于这样一个冷漠的人物环境中生活,他的悲剧命运是注定的了。这样的人物环境便于“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鲁迅语)。

孔乙己――一个一心想沿着科举阶梯往上爬却又始终爬不上去的封建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形象,一个封建社会的“苦人儿”。他苦读半生,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却“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但他又不愿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时不忘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是个读书人。他鄙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结果越过越穷,到了“将要讨饭的地步”,为了生活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他自命清高,穷酸迂腐甚至当人们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的熏陶下,他和一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大夫一样,养成好喝懒做的恶习。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把他变成了十足的废物。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自己穷困落魄的原因。鲁迅先生用嘲讽的笔触,通过对孔乙己思想性格的刻画,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然而,作者在批判他的封建意识时,也表现了一定的同情心,特别是写到他教“我”识字、分茴香豆、“偶然”偷窃、从不拖欠等情节,一再表示了他心地善良,从而更激起读者对迫害他的封建制度的痛恨。

匠心之四:绝妙的特写镜头

镜头之一:当酒客奚落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读书人那种骄傲自负、鹤立鸡群的神态又流露了出来。这正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在这个已经走上穷途末路的读书人身上打下的烙印。但是,孔乙己越是显出看不起人家的样子,人家就越要讥笑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于是,“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孔乙己虽然沦落到这种地步,但是他对于封建文化的毒害,还是没有任何认识,仍然不能忘情于科举,把自己的考不上秀才,当做平生最遗憾、最屈辱、最难受的事。人家讥笑他偷东西,他还能涨红了脸,为自己辩解。可是当人家讥笑他没有进学时,却连争辩的勇气都没有,脸上也失了神色。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孔乙己把考不上秀才,看得比偷东西被揭发还要可耻,还要难受。他对封建教育的毒害是连一点认识、一点觉悟也没有的。这正是他的可悲之处。

镜头之二: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是极其悲惨的。他“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坐着用手走路。这个场面令人目不忍睹,这是鲁迅先生对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沉重控诉。在封建社会,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只要中了举,就有人巴结,送钱送物。可是连秀才也没有考取,如果再加上家境贫穷,那就连一条狗都不如。孔乙己就是这样。打断了腿,就是置孔乙己于死命,刽子手不是别人,而是丁举人,是封建文化教育、科举制度的代表人物!在这里,鲁迅向这吃人的制度发出了控诉!孔乙己被打成这样,又有谁能同情他呢掌柜的第一句话是:“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接着是:“你又偷了东西了!”“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周围的人发出的也是一片讥笑声。这完全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可是,孔乙己又是怎样对待这一切的呢他说:“不要取笑”,“跌断,跌,跌……”他只有恳求,没有愤怒,自然更谈不上反抗,他所关心和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他的身份。封建教育已经毒化了他的每一个细胞,他至死也没有任何觉悟的表现。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可以说是处处见匠心,我的这篇短文不可能一一列举,若能起到引玉作用,则倍感幸甚!

(作者单位:兴化市钓鱼中学)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于廖廖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漠,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

在人们的心目中,孔乙己只是一个非常可笑的人物,一个可以解闷取乐的工具。这“可笑”,首先表现在他的外貌的奇特和思想的迂腐上面:孔乙己是酒客中间唯一的“读书人”,又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单从这幅独特的肖像看来,也约略可以判定,这是一个颓唐不堪、没有前途的书呆子了。不是吗?旧社会的生活对这个人物显得是那样残酷无情,几乎把他逼到了穷途末路,变成“讨饭一样的人”了,可是他不愿意抛弃那件“破长衫”,还要摆出“读书人”的臭架子,穷酸相,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以表示自己比别人高明几分。可是,别人不但不把他放在眼里,反而借此逗笑取乐。当别人直截了当地揭穿了他因偷何家的书被吊着打的时候,他一面“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一面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着就说了些“君子固穷”“者乎”之类似通非通的话,于是,便引得众人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是自尊的,可是别人却故意要去刺痛他,问他为什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手,这就使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回答不出,于是,“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是一幅多么可笑,然而又是多么可悲的画面呵!一面是灾难、痛苦和不幸;另一面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把“乐趣”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面,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情,通过这幅“可笑”而又可悲的画面,不是暴露无遗了吗?含着眼泪的笑,以喜剧形式出现的悲剧,这是鲁迅在这篇小说中所表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孔乙己诚然是“可笑”的,但在这“可笑”的背后,却隐藏着弱小者的寂寞而痛苦的灵魂。

孔乙己,这个浸透了封建思想的旧社会的牺牲品,在他的品性中,难道没有一点可取之处么?他的凄凉的结局,难道不能引起人们的丝毫的同情和关怀么?

孔乙己在那群无聊的酒徒和小市民中间是找不到丝毫的人间的温暖的。成人社会的冷酷无情,逼着他把自己的真诚的感情转移给孩子们,他也迫切地希望着从孩子中间获得一些温暖和谅解。他真心诚意地考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给孩子们每人一颗茴香豆,这些地方使我们发现他的迂腐的个性中还包含着诚恳和善良。可是即使在孩子们中间,孔乙己也还是找不到丝毫人间的温暖。

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黑暗王国里的一个被侮辱与被践踏的卑微的小人物。他的迂腐无能,是受封建文化、科举制度毒害的结果。他虽然已经沧落在社会的最低层,但对仕途的梦想,却并没有完全幻灭,他念了一辈子书,到了须发花白的年纪,还只是个“童生”,连个秀才都不是,却只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既不能进学,又不会营生。人们哪个还瞧得起他,早把他看成一钱不值的废物了,可是他还自得其乐,满口“诗云子曰”,表示自己至少是个读书人,比人高出一头,在某种程度上,有点阿Q相。这真是个精神悲剧。鲁迅用他的锐利的笔,就是这样透过孔乙己的灵魂,把封建文化、科举制度的道德文明的虚伪与无耻,以及它对历代知识分子的严重精神戕害,冷静而深刻地剖析出来了。

显然,鲁迅在描绘这个被旧社会扭曲了灵魂的“多余的人”的悲惨一生的时候,是交织着爱及憎两种相当复杂的感情的。孔乙己不是坏人,在他身上还保留着善良、诚实的品性,在这地方,鲁迅寄予他深切的同情;可是,作为一个背负着没落阶级不可挽救的悲剧命运的人,鲁迅就给以严厉的鞭挞,毫不容情地把他从历史舞台中葬送出去,替他唱出了一支无限辛酸的挽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39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