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萝家-亲子情感引导训练营成长记录】+先完成,再完美

【绿萝家-亲子情感引导训练营成长记录】+先完成,再完美,第1张

正式加入情感引导训练营也有8天了,8天,我完成了6次打卡和3次的每日一问,还是缺少努力。

这对我来说绝非是高中毕业后写字最频繁的几天了(也难怪我的文章都是大白话,没有一点含金量,但没错,这就是我,哭哭,我会努力变得更好)

看到大家的文章,我真的有感到很惭愧。觉得自己小学生都不及。

了解朗朗的情感,带他过一个快乐的童年

话说,阅读这本书之前,我真的一本育儿书籍都没有碰过。一是不太喜欢看书,二是孕期也只是上网了解了孕期知识。朗朗让我一个人带到5个月并且乖巧,感觉像是个奇迹。

入营前,偶然的遇见,了解自己的不足,决定该努力成长。

还未入营,有些许忐忑,不知是否能审核通过。

审核通过,希望记住这份激动,带自己前行。

还好,我初心未改。先提高自己,通过情感引导,陪孩子过一个快乐的童年。

初出茅庐的我竟也会有优秀作业

正式营开始时,我正和爸爸带着宝贝旅行。每天路上读书,晚上哄睡后输出。

遇到这么多同频小伙伴,他们像精灵般无不散发着光芒,汇集在这个营里,把我也照亮。好像照出了通往前方的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莫过于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我又有什么理由偷懒呢。

我的行动力差些,看到群里多数父母都是努力打卡,完成每日一问,并且文章富有征服力,相比之下,自愧不如。

感恩,遇见他们并能结伴同行,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呢。

剪头发

基因关系,朗朗头发长得不是很好,这两天我决定再给他剪一次头发。

小家伙听到推子的声音竟有些害怕,习惯性的安慰了几句,没想到剪了几下他吓哭了。我和爸爸慌了。

他:上次怎么没哭。

我:可能上次还不懂怕?(给自己个白眼)

随后,我便马上开始安慰朗朗。“好啦好啦,朗朗不怕,朗朗不怕,就是想给你剪个头发”(01秒后,天啊,我在胡说什么。我在参加情感引导训练营,这几天白学了吗?)马上对他说:“朗朗有些害怕了是吗,刚刚那个是推子,爸爸妈妈是想给你剪个头发。”还好,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可能这个过程大家都会经历的吧,学会认识认识自己,你才能走的更远。

爸爸这个老顽固,是个难题

爸爸总是认为:严父出孝子。并告诉我古人的话都是有一定道理的。还会给我讲一些他身边的例子。经过几次的讨论我都还没能说服他。所以我得多努力下了。多输出,先把自己学到的他可以接受灌输到他的思想中。再慢慢完善。最完美的是带他看一遍这本书,自己也再复习一下。

达成一致的育儿方法,也不至于因为这点吵架。

可能这也是我情感引导路上的一大难题,能不能给孩子带来这个快乐的童年,就要看我能不能顺利解决这个难题了。(有些夸张,不过适当的给自己点压力)

感恩遇见,靠近光芒。

接纳自己,不断完善。

路程艰辛,寻求知己。

不忘初心,快乐陪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李荣这些因素在不知不觉中削弱了孩子学习同伴关系、沟通技巧、情绪处理、自主自理的生活能力上的进步。父母是孩子情绪成长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孩子第一任情感教练,童年期亲子互动的方式决定着孩子与外部世界互动的方式。树立这样的信念,警示为人父母者要高度重视亲子互动的关系质量和情感交流。首先需要学习识别家庭常见的消极互动,把消极互动降低到最低的限度。家庭常见的消极互动过多关注负性行为:很多家长认为:小时候形成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3岁看大,7岁看老,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后患无穷,所以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纠错上,进行不停地批评纠正式互动,家长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高调”纠错无意中破坏了你对孩子的信任,信任孩子具有自我学习,自我纠错的自然能力,与父母的不信任相匹配,孩子往往不能信任自己,缺乏自我判断的的能力,事事需要父母的肯首。内心缺乏自我肯定,遇到不顺心的事往往缺乏耐受与缓冲的能力,容易自责、懊恼、发脾气。每一个孩子都是在被接纳,被肯定的环境下,发展出安全感、自信和自尊。当孩子犯错时,要学习透视事情的表象,去理解孩子内心的愿望与情绪体验,比如鞋子穿不上了就打鞋子;画画坏了就撕纸头,打自己头;下棋输了,大发脾气…从这些外在行为表现里我们都看到孩子希望把画画好、去赢得这盘棋是好的动机与愿望,孩子缺乏的是面对失败的承受能力,不能耐受不如意而情感爆发。提示我们在受挫时孩子启动的是一贯的自我否认机制,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去缓冲受挫的打击。家长在开始批评教育孩子前,一定要学习保护孩子的发脾气背后的正面行为动机,告诉孩子在爸妈看来,你希望赢是好的愿望,此刻,孩子需要的不是家长的责怪和对他情绪的否认,而是迫切需要从父母那学习如何去耐受不如意,如何在不顺心时保持平和的态度,如果此时家长一味指责批评,反映的是面对孩子的发作,家长的耐受力已经不够用了,已经不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情绪了,意味着孩子没有好的行为模板。有时互动的方式所传递的信息比沟通的内容,讲的话更具有影响力。在良好行为示范的前提下,等待孩子情绪平息下来后,再与孩子交流,肯定孩子已经有的的良好行为,一起讨论比发脾气更高明的方法,辅助孩子练习新方法,学会在自己感到愤怒、委屈、懊恼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让孩子体验到发脾气正慢慢地被淘汰的。命令、威胁口吻:你再不…,我就不…,等等。亲子关系的是基础性的工程,无意中对亲子关系的受损与破坏,会让我们帮助孩子的努力大打折扣,甚至形成负性循环,酿成恶性的结果。负性行为一旦被觉察就会触发我们去改变。重视亲子情感交流亲子沟通是亲子间分享感受的过程,让孩子进入你的内心世界,是情感的交流,不能理解成讲道理或是盘问的过程。时,爸妈很高兴。当你…时候,你真的长大了。你靠自己的努力做到了,…继续努力!当孩子面临情感困惑时,家长需要专心地、耐心地听,表达理解和尊重。以此为基础取得信任,启发和鼓励孩子表达情绪与感受,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家长。不要过早用道理去评价孩子的感受是应该有的,还是不应该有的,只要这种感受对孩子而言是真实的,我们就必须抱以理解的态度。在孩子充分的情绪宣泄的基础上,利用正性关注获得合作,先要肯定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对于不足的部分家长可以通过新的角度去和孩子讨论细节,通过交流家长尽量把孩子有的消极想法与不合理的行为做进一步的积极转化,给出你的建议,帮助孩子在类似的情况下有新的积极的行为反应模式,循序渐进,及时积极反馈,使得良好行为得到固定维持。��最后与家长分享一句话:要想改变孩子行为,家长必须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想法和做法。只有我们改变了,才能推动孩子的行为改变。要把启动良性循环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

  随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注生活、关爱学生、关爱生命等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理念呼唤着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作为语文这一独具强烈人文性的学科,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已成为当下教学理论和实践领域聚焦的话题。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性体验缺失的反思

长期以来,传统语文教学理论把教学看作是纯粹的认识活动,过于强调课程的功利性、工具性,忽视了课程的人文性、生命性,忽略了学生个体生命的需求,“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被简约为计算的智能—客观的‘知识、规律、规则’”。教师成了教学的机器,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课程中大量的情感资源被荒废了。学生对知识敬畏而不亲近,理智而无激情,使得原本极具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趣的语文教学活动不知不觉变成了机械的、无聊的文字游戏。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 教学设计 中目标的偏差。教学设计向来只固守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教学检查与评价中很少涉及情感因素,缺乏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操作性不强。第二,教师普遍轻视情感素质的培养。一些教师或把情感视为一种生理现象,是能够自发、自然地生成,或把情感视为认识活动的“副产品”,无须培养。第三,教师自己情商品不高,一部分教师不善于挖掘、提炼、展示课程的情感内容,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第四,教师的角色的错位,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充当“居高临下”的主导者,缺乏师生之间“对话”,导致师生之间难以进行心灵的交流,因此,无法达到情感相通。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性体验的策略

1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可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导语、实物、图像、音响等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之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

2解读文本,披文入情

我们知道,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绝大部分文章文质皆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前,教师必先受其感染、熏陶,找出文章的情感最深之外,然后,根据教学中的情感目标,精心安排好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中的情感世界,在解读文本的同时获得新的情感体验。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记得早几年前一位教师在教学田晓菲写的《十三岁际遇》一文时,打破了以往简单提问,机械回答的方式,而是根据文中主人公田晓菲的情感线索,巧妙地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走近北大,谈感受,融入情感。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交流感受。(2)走进北大,体悟情感。由两年后田晓菲的“茫然若失”设疑,跟随作者感受对北大似师长、朋友、母亲的情感。(3)朗读结尾,释疑悟情。结合作者的抒情话语,理解作者“茫然若失”的真正情感—对北大的依恋。(4)再谈北大,升华情感。让学生谈与作者一起走进北大的感受,激励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师生的情感始终随着文中主人公的情感脉搏跳动,获得深入的情感体验。

3品味语言,以情育情

(1)设疑法。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发挥语言训练和形象感染的双重功能,看准时机,就某些容易被学生忽视而又蕴含强烈情感的词句,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感悟教材的“情”与“理”。例如《藤野先生》中“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教师发问为什么要用“酒醉似的”来形容“喝采”的情态?这样,让学生真切体验到作者对那些愚昧民众的批判之情,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想象法。情感体验往往离不开想象,因为它可以使语言情感得以活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情感体验。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字,“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这些富有情感色彩的词语都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验到春天万物充满的活力与生机,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4组织活动,以情冶情

一般来说,初中生接受情感较容易,但很难持久,因为感受到的东西不一定全部理解,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外,还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综合性实践活动,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获得创造性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获得创造性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实践证明,只有创造性的情感体验,才是一种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记得,在八年级下学期的一次语言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献给母亲的歌》当中,一位女生噙着泪水满怀深情的哽咽着给大家讲述了母亲历经许多困难不辞辛苦为她冶病的真实经历,当时全班所有同学包括教师都被她的故事所打动,许多同学流下了泪水,她的发言也激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表述自己对母亲的爱戴、感激,有的为自己不能理解母亲而感到自责,我也向学生讲述了母亲生前的往事,那一节课上了足有一个小时,全班师生的情感得到了一次从未有过的洗礼,大家对亲情,生命的认识得到了一次升华,而这种情感体验远不是教材中几篇课文就能达到的。我想,它可能会在学生的生命成长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

总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奉献社会的活动,也是建立自己生命家园、实现自我的一片乐土。让我们全体师生携起手来,面对丰富的语文学习,敞开心扉,体验生命的激情,共同构建师生生命成长的家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中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61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