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幼儿园就哭闹,这都是情绪惹的祸,该如何处理?

一上幼儿园就哭闹,这都是情绪惹的祸,该如何处理?,第1张

很多孩子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经常会哭闹,家长有时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在幼儿园门口哄了半天也不行,孩子就是哭。我们家长看到孩子这么哭,也会不忍心,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来一起看看。

多带孩子熟悉幼儿园

宝宝有时候是因为不适应新环境才哭的,所以在把宝宝送到幼儿园之前,应该先带宝宝去参观幼儿园,或者经常带宝宝到公共场合和其他的小宝宝一起玩耍,让宝宝完成心理上的过渡,这样宝宝上幼儿园后,才不会因为不适应而哭闹。

转移注意力

一开始接触新的事物时,有些宝宝会出现急躁、害怕等种种负向的情绪反应,这个时候,可以利用一些方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建议父母可以替宝宝准备他平时喜欢的玩具或物品让宝宝带到幼儿园,当宝宝出现哭闹的行为时,这些东西可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安抚他的情绪。

在幼儿园找到归属感

对于孩子来说,幼儿园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所有的摆设是陌生的,老师和同学也是陌生的,就连吃饭喝水的用具都会陌生的,这让他们感到害怕。其实,我们也可以让孩子在幼儿园里找到归属感。

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专属用品,如自己的书包、水杯、毛巾、枕头和被子,甚至是一两件心爱的玩具,这些熟悉的东西能给孩子一些心理安慰。

带熟悉的玩具

在入学的时候,可以给孩子带一个他平常在家里,比较喜欢的玩具或者是玩偶,让孩子的心里面有一个安全感,减少他对家长的依赖,他会觉得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心理也不会太空,起到一个情感的寄托。

离开时要干脆

家长们千万不要一步一回头或者几步一回头,甚至干脆偷偷藏在某处观察宝宝。宝宝一旦看到妈妈爸爸或爷爷奶奶表露出担忧、不舍,肯定会哭闹着不愿意分开。相反家长们要对宝宝充满自信,心情轻松地告诉宝宝这里很有趣,有老师和小朋友们陪着一起玩儿,舒缓宝宝心里的焦虑,然后很干脆地和宝宝告别。

孩子只有刚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会哭,孩子慢慢适应了新的环境就好了,家长们也不用过多的担心。每天接孩子的时候,可以询问幼儿园的老师,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情况,如果表现的好,家长可以回家后表扬孩子,这样孩子也会喜欢上幼儿园。

文|吕静贤

我的眼前总是出现这样的场景:

儿子一个人在幼儿园的门前,面对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其中不乏刚刚一起出来此时正跟父母一起回家的同班同学,甚至还有出来准备下班的老师,在那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放声地哭啊、哭啊!

此时谁也不能阻挡他的悲伤,哪怕平时再怎么在意他人眼光,都抵不上此时内心波涛汹涌的痛苦的任意蔓延,眼泪止也止不住。

尽管父亲就在身边,尽管用尽一切办法,好说歹说,都不能阻止他在那独自一个人,任意而长久地哭泣。

儿子这时才三岁多,不到四岁。

老公说:那段时间,每天去接孩子,出来幼儿园时,孩子总是哇哇大哭地至少哭半个多小时。边哭边闹着:“我要回姥爷家!我要回姥爷家!”怎么说也说不了,而且也止不了哭。非常突然的。

母亲说:“以前我从不相信,现在我真的相信了,这世上还有安全感一说。以前带孩子,哪里会想那么多啊!总觉得孩子只要喂饱就行,哪里还想到有那么多东西。”

一、 那些总是哭得很伤心的孩子,往往都是这个原因

儿子从小,一直以来都喜欢吃手。对此,旁边有人说:“这是孤独,甚至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孤独?也许我还有点相信,毕竟孩子小时候,我抱得比较少。因为一直以来,我也是一个不擅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人,所以孩子出生后,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总是在无意中忽略与孩子的亲密互动。

但是,缺乏安全感?这我就不同意了。虽然与孩子亲密互动地少,但是孩子在身边,也是要什么给什么,也没说因为什么有意地去忽略他啊!而且不但止在自己身边,就是到老人那里,老人也是尽力地把他带好、照顾好,何来的缺乏安全感呢?

然而,在与儿子愈来愈多的相处中(原来因为工作等原因,孩子很多时候都是住在姥姥家,但我们基本上每天都过去看他),我真的发现孩子的的确确是缺乏安全感。尤其是发生了这件事,更是让我在瞬间明白了孩子所有问题的核心。

那是去年五一放假前一天,那天,我们在父母家吃完饭,准备走时问不到四岁的孩子:“今晚回去吗?”孩子当时正玩得开心,不愿意回。我们想到第二天是假期,也准备过来父母这里,就说:“好吧,反正明天我们还过来,今晚你就住在这里吧。”

但是,当我和老公刚走出小区的门口时,就听到了不远处孩子的叫声,原来孩子想跟我们一起回去。可是孩子正在吃的药还在父母家中,如果要带他回去,肯定也要回父母家把药一起拿回去。想到第二天还要过来,就对不远处的孩子说:“今天先不回了,明天爸爸妈妈再过来接你。”儿子点点头,也没说什么。

但是事情就是从这时开始了。

第二天,我过来父母家,孩子还没起床。帮他穿衣服时,儿子突然笑咪咪地问我:

“妈妈,你想不想我回家啊?”

我一愣,随即答道:“肯定想啊!怎么不想呢?”

原本以为这只是孩子一句随便的话,但是没想到,孩子晚上就不肯回家了。想到孩子愿意在这里住也正常,也没想太多。

第二天晚上吃饭时,儿子又笑嘻嘻地来一句:“妈妈,你想不想我回去的?”我依旧答道:“想,肯定想,怎么不想呢?”儿子没说什么。但当天晚上还是不肯回家。

然后,第二天下午老公去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就出现了前文讲的情景:儿子一出来,就不肯跟老公回家,一定要回姥姥家,而且独自一个人站着那拼命地哭啊哭,老公怎么说都无济于事,最后只好任他在那尽情地哭。这一哭就是大半个小时。不得已,老公还是如孩子所愿把孩子送到了附近的姥姥家。

也从那天开始,儿子就开始了长达半个月的住姥姥家。

而且那段时间,有一天我们请父母在自家楼下吃饭,吃完饭准备把孩子顺便带回家。还没等大家吃完饭,儿子又开始哭了起来,拼命地抱着姥爷,要姥爷回我们家。姥爷不忍看孙子哭得那么伤心,就抱着孙子来到附近的小卖部,问他想买什么东西吃。平时这个时候,孩子再怎么调皮,看到有好吃的,也都不会再闹了。但是这次,孩子哭得特别地伤心,就算姥爷跟他说帮他买平时最爱吃的冰淇淋也不干。没办法,父亲那天也跟我们一起回到家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跟老公一起送孩子上幼儿园。然后晚上,孩子又直接回姥姥家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想,也不能再这样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细细想来,事件的分水岭就在那天晚上,他要回家,而我们不要他回家开始:

在那之前,每天他都是快快乐乐地回家的;而在那之后,天天都不愿回家,而且一叫他回家就哭。

——是不是认为那次我们不叫他回家,就是因为不够爱他?

我提醒老公,有机会一定要单独跟儿子讲下:那天晚上为什么不叫他回家。告诉他不要他回家并不是不爱他,是有原因的。而且我们也是一直爱他的,不会说不爱、少爱。

老公同意了,并在一次接送儿子的过程中,也把这些给他讲了。事后,我问老公当时孩子的表情怎么样,老公说看不到,开着电动车,就这样边开边和他讲,他也没表现出什么特别的情绪,就是在那“嗯”几下。

然而,也就是这次,孩子又来了个跟前一天相比180度的大转变:他愿意且主动地要回家了。而且即使姥爷就在旁边,他也好像没看到似的对爸爸说:“爸爸,我们等下回家吧。”

孩子这样与之前判若两人,甚至天壤之别的突然转变,更证实了我的开头的猜想:他是没有安全感。

因为没有安全感,而哭得那么地伤心;

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自认为很随便的一句话,就让他开始了长达半个月之久的痛苦心路旅程;

也因为没有安全感,他拼命地抓住最近的、对他最关心的姥爷,生怕一不小心就遭身边人的疏远和抛弃;

也所以他才在这个半个月里,总是独自一人哭得那么地伤心。

而衍生并承载如此多心理创伤和问题,却是一个不到四岁的小小孩儿!

——这让我如何敢轻视自己为人父母的表现和身上的重任?稍稍不慎,就在不经意中给孩子带来伤害,甚至是影响终身的伤害。

二、安全感,影响孩子一生心理健康和幸福的根源

也是从那时起,我承认我的孩子是没有安全感。尽管自以为曾经做得不错,可是现实却告诉我:我做得并不及格。

从他可以控制自己手时,他就开始了吃手,一直到现在。原来我总是只承认他是寂寞,但现在看来,何止寂寞,还缺乏一个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条件:安全感。

而这些,我也只是因为偶然而又必然的问题爆发,才开始领悟。

而那些平时无暇顾及孩子心理的父母呢?

他们即使是发现了孩子表面上的行为问题,也仅仅只是在表面上予以干涉,却很少去关注这行为下面的心理问题。

如果这样,等过了这能有效挽回的年龄,让那心理创伤成为自己宝贝孩子一辈子的心理空缺与伤害,我们做父母的又是有多失职?!

然而,又有多少个父母能意识到自己曾在育儿过程中所犯的这无心错误呢?

所以,生活中,出现各式各样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孩子,包括成人。但基本上很多当事人的父母,都认为孩子的心理问题与自己没多大关系。

就像我,从记事起,到现在,都是一个很难与人建立起亲密关系的人。也不知为什么。但是就像母亲所说的:“从小到大,我们都好好地养你、爱你!什么都把你放在第一位。”可是即使是这样,有时在心里深处,我还是很羡慕那些被父母深深爱的孩子。

这是为什么啊?我也不清楚。我只能猜测,是小时在我特别特别需要父母的亲密与交流的时候,而父母要不忙于工作,要不忙于家务等各方面的琐事(我与妹妹的年龄也相差不大,所以那时母亲独自一人带两个孩子的苦也是可以想象得出的),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什么心理、情感需求,能让孩子吃饱、睡好就已经不错了。

而 一个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也是有阶段性。过了这个阶段,没满足就是没满足,成什么样子就是成什么样了。也造就一个人一辈子都很难改变的终身底色了。

所以对待母亲,我也没多少怨言。但是对待自己的孩子,心里却充满了愧疚。

亲戚家的两个双胞胎孩子,刚满两岁。这段时间,听亲戚讲,其中一个总是哭,稍稍动不动就哭,而且每次都哭得特别久。家里哪一个人要出去了,这就不干了,在那里拼命哭,怎么哄、怎么吓,都无济于事,往往一哭就好长时间。对此,亲戚也非常地烦恼和无奈。

亲戚家的情况我知道,两个小孩刚出生没多久,孩子的父亲就出去发展了,平时很少回来,都是做母亲的和婆婆带。每天晚上,做母亲的带一个睡,做婆婆的带一个睡。公公住在自己家,但也会时不时过来帮手带一下,而公公过来帮手时,做婆婆的又会回自己家搞其它东西。这段时间总是哭的就是这个平时婆婆带睡的孩子。

有时公公过来,吃完晚饭准备走了,这个孩子就不干了,哭得特别地伤心而且很久。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听了亲戚的诉说,我想到了安全感。我想这个孩子一定是缺少安全感。要不,怎么那个天天妈妈带睡的孩子不会哭,而她,家里一有人走就会哭?

就是因为天天带睡的人,在她眼里,充满了不确性:有时在这里,有时不在这里;有时是这个人,有时是那个人;

并且比起父母来,始终没有那种天然的亲,毕竟在孩子眼里和心里,父母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于是我给亲戚出主意说:干脆这段时间,你晚上专门陪那个爱哭的孩子睡吧。毕竟另一个已经建立起了安全感。

结果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果然过了一段时间,爱哭的孩子每天有妈妈的陪睡后,很少再看到她哭了。家里谁要出去,她都会笑咪咪地说再见。而不再像原来那样,总是动不动就哭,哭得特别地伤心、止也止不住。(未完)

园内工作人员懂得:刚入园的幼儿哭闹是正常的。孩子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家人,来到这个陌生不过的环境,在幼小心灵的趋使下,唯一办法就是“哭闹”。

园内工作人员更懂得,对于“一直哭闹的孩子”,应采取:耐心、细致、亲切、多方位的长期的关怀和引导。

具体该怎么办?可以投入“妈妈的情感”。抱抱孩子,给孩子讲些通俗易懂的笑话。“逗”孩子由哭转笑。还可以选一个爱笑且活泼的孩子,同时抱上,当讲笑话时,这个孩子肯定先笑,笑得动人。居于怀抱中的两个孩子,一个笑了,另一个呢?!多次这样,然后让两个娃手拉手交朋友,一起玩。多边玩。

用玩具吸引,扭转视线,分散注意力。用一些发声的搞笑玩具,演示给大家,在全体幼儿的一片笑声中,该幼儿可能会止住哭闹,发岀“哭笑”来。这时,敏感的幼儿可能会笑他的“哭笑”。因有人笑他的“哭笑”,他会由“哭笑”变成“真笑”。

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特长。依据娃的喜好、特长,给娃施展本领的机会,来引导孩子转变情绪。此时还可选一接受慢的孩子与其同活动,用“慢动娃的姿态”逗其笑,如果能“笑”,就让其充当朋友老师,给对方教。这时爱哭闹的娃可能已忘记了哭闹,融入另一种感情中了!

随时观察,巩固成果。当长期哭闹的孩子有了转变之后,还要注意,随时观察,一防反复。继续助其养成喜欢幼儿园的习惯。

总之,幼儿刻塑性特强,又好动、又健忘。只要用心、努力、设法,就一定会改变幼儿的长时间的哭闹。这不是1+2=3,没有一定的格式。只要你爱、你专,什么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对吧??

刚刚上幼儿园,幼儿哭闹是个非常普遍的,是亲子分离焦虑的表现。所以新学期开学,幼儿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安抚幼儿情绪。 幼儿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绪是因为他们对亲近的家人,熟悉的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上了幼儿园意味着他们要从父母家人、熟悉的环境中离开,他们的情感依恋也就受到了考验。这一段时间以来我发现:有的幼儿一开始对新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而随着新鲜感的消失,他们依恋情感会爆发,开始哭闹。有的孩子一入园就表现为大哭大闹,不肯上幼儿园;有的孩子则整天眼泪汪汪,神经质地自言自语“我要回家,我要妈妈”;有的宝宝不愿意待在教室,甚至找出各种理由离开教室如:“我要小便,我要小便”等等。这一切的反应都是宝宝对新环境的恐惧及对父母的感情依恋造成的。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混龄班的教师用了以下方法帮助宝宝尽快适应,请大家分享: 1、在新生入园之前,我们根据孩子的喜好,创设一个让宝宝喜欢的环境。 2、让宝宝到幼儿园的各处走走,让宝宝认识幼儿园环境,看看哥哥姐姐 在幼儿园的是快乐的,明白每个小朋友都要上幼儿园,在室内放置一些有吸引力的玩具和其它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宝宝一起做游戏,宝宝体验集体活动带来的快乐在家里是没有的,给宝宝介绍班里的小朋友一到二个让他们交上好朋友,小朋友之间很快就会适应熟悉,比适应老师要快,有了自己喜欢的好朋友后,来了幼儿园他们就可以一起玩儿了,在同龄伙伴中招到安全感和归属感,以消除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 3、幼儿的情绪是容易受感染和相互影响的,所以我们在言谈举止上要亲切,如:“抱抱幼儿亲亲幼儿分享老师的小礼物贴花陪他们聊聊天等”;对待他们要有耐心,注意观察幼儿的各种反应,能及时给予帮助和安慰,让幼儿在心理上能够接受,能够信任; 4、请家长配合工作,作为家长,宝宝第一次离开自己的视野自己的保护,会很担心和不舍,有时有的家长还会和孩子一起流眼泪,这样的情绪对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是没有帮助的,别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请家长要鼓励孩子,你可以平静地微笑地告诉孩子:从今天开始,你就要和小朋友们一起上幼儿园了,在这里会认识到许多的好朋友,爸爸妈妈也要去上班了,爸爸妈妈下班后就来接你,和爸爸妈妈说“再见”。每天面带笑容地跟孩子说“再见”。

一、提前熟悉法

所谓提前熟悉法就是让幼儿在入园前提前熟悉幼儿园。家长经常性的带幼儿到园内玩耍,看哥哥姐姐们在幼儿园怎么样生活的,问幼儿想不想和他们一样唱歌跳舞、念儿歌、玩玩具、讲故事,带幼儿参观教室,指给幼儿看一些漂亮的墙饰画,告诉他们是老师画的,幼儿园老师最喜欢小宝宝。使其对幼儿园产生向往之情,对老师产生一定的依恋情绪,这样,在相对熟悉的环境中,幼儿就不会感到特别陌生、恐惧。

二、表扬鼓励法

幼儿一旦入园开始集体生活,老师就要注重个体差异,对不同性格特征的幼儿分别对待。如对一些性格温柔、胆小、乖巧的幼儿采取表扬鼓励法,用亲切的语气告诉他们:“你们是老师的乖宝宝,上幼儿园不哭不闹,真能干,老师喜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喜欢。”准备一些小红花、小玩具、小图书、小糖果等奖给他们,这样可以使部分幼儿安静下来,对哭闹的幼儿也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

三、事物吸引法

用一些能够引起幼儿兴趣的事物转移注意力。比如:新奇的玩具、新近热播的动画片、幼儿熟悉的音乐、好玩的游戏等,让他们被这些事物所吸引,缓解、淡化分离的焦虑和痛苦。允许幼儿从家里带自己喜欢的玩具,以减少对幼儿园的陌生感。此外,教师在开学前可创设一些新颖、有趣、童真的环境,比如“一家亲”墙饰,内容为爸爸妈妈宝宝相亲相爱的,相对应的下方贴上老师与小朋友相亲相爱、做游戏的。让幼儿知道在家里爸爸妈妈最亲,在幼儿园老师就最亲,以缩小家园差距,弥补幼儿的情感空白。

四、哥哥姐姐帮助法

还有些幼儿,情绪会特别激动,他们从一开始就不接纳老师,对老师给予的任何帮助都不理睬,因为他们认为老师是产生这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因为老师才让自己和亲人分离,才让自己痛苦不已。为了缩小幼儿这种心理差异,我们可以让幼儿园大班的哥哥姐姐来陪伴,让他们和幼儿做做游戏、讲讲故事等,这是因为他们在年龄上相差不大,相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更容易与幼儿接近相处,(而且有一部分幼儿本身就有哥哥或姐姐,在家也是哥哥姐姐带大的)。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幼儿与幼儿之间容易沟通的优势进行安慰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60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