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班主任与学生谈话,要真正体现是师生之间的亲切“谈心”,而不是“我说你听”强行灌注。可以说班主任和学生谈话与其说是用口讲,不如说是用“心”谈。以心换心,人之常情,没有诚意,难以服人。
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技巧一、巧设情境氛围,用爱动其心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在心理上从来不是单向流动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态度一经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态度来对待教师;
一旦教师与问题学生之间有情感的沟通,教师就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就会愉快地接受教育。而老师的宽容和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师生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要以教师对学生所表示的积极情感为前提。一次我们班小宇又去玩泥巴时,我没有急于去教育他,而是先用纸帮他擦试脸上的污迹。这一小小的举动,很大程度除去了他的惧怕、不安,使他对我产生了信任,主动向我认了错,还保证一定没有下次了。
二、要学会接纳,不要一味批评
要想使自己的话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班主任应该首先学会接纳学生。班主任在谈心中接纳学生、关心学生,是爱心的自然表露。这种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进。
只有当班主任给学生以真心的接纳,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班主任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敝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班主任才能“对症下药”,使谈心收到应有的效果,愿意认真听取学生的看法,所以我们也可以把接纳看成是一种主动与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应用心去尊重学生,设置一个轻松的环境,让他们能置身于一种积极主动向上的情感生活之中,使他们感受到一种被尊重且向上的奋进力量。
记得这样一个小故事:古代一个官员到乡下微服私访,见一老汉赶着两头牛在耕地,就问哪个更能干。老汉当时不说话,到了地头上才走近官员,轻声说:“右边的那头更好些。”官员不解,问老汉为什么如此谨慎回答。老汉答道:“这两头牛同样付出了辛苦,我不愿意让那头能力差些的牛从我的眼神、手势和声音中分辨出我对它的评价。不然,它会难过的。”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不要轻易批评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对他们不好的行为总是以希望或者期望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也是明理人,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会努力实现教师的期望的。
三、善用温暖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文化素质、个人心理特征、性格不一样,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班主任说话不注意,用奚落、讽刺的语言当众羞辱学生,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影响到教学效果,更严重的还会使学生郁郁寡欢,造成精神创伤。因此,班主任的语言决不能是一种讽刺挖苦的语言,而应是一种如春风细雨的温暖的语言。
四、用纸条的方法与学生交流
纸条上可以是对学生委婉的批评、善意的提醒,还可以是对学生改正错误的真诚鼓励和表扬。尤其是当遇到使老师盛怒的情况时,我更是选择了写纸条。当面对学生有错误时,有时难免大怒,这时去做工作势必更糟,我便采用写纸条的方法:“请到我的办公室来一趟,有事找你。”短短的一个纸条,避免了大声的训斥,给了学生一个反思的机会,而且相信学生再找你时,对错误已经懊悔得不得了。
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必须搞好师生间的心理沟通。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是可敬的,学生才会认为我们是他们的良师益友。沟通的目的是得到有效信息,得到这些信息后,要及时地处理,做出快速反应,若不及时做出应答或者置之不理,那么以后的沟通有可能进行不下去,自然也没有效果了,同时班主任的威信也会一落千丈。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以学生的思想推理学生的一切,从而加强了对学生的理解,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
班主任要做个有心人,要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适时调整自己;同时又要了解自己班里每一个学生的性格、个性特点,进行有准备的沟通。当遇到沟通不畅时要多反思自己、多分析原因,找出新的对策。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不能完全依靠过往的经验来处理事情,因为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变化,都有难以确定的因素。
总之,沟通是一把永不生锈的锁,它能锁住师生间的真情和热爱;沟通是一张阳光下结出的蛛网,它能网住许多颗稚嫩的心,能网出无数个朴素而又美丽的心愿!让我们说一声:“沟通万岁!”沟通是理解的前提,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班主任只要懂得如何与学生有效沟通,在班级管理中就会游刃有余,班级管理工作也会更加顺利。
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技巧一、爱心――师生沟通的情感基础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要对学生有爱心,要一视同仁。爱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它能架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一名合格的教师,他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益友;既是慈母,又是严父。
因此我对学生十分关心,从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前我教过一名同学,九岁丧母,父子两人相依为命,父亲又嗜酒如命,平时对孩子教育疏于管教,致使他性格孤僻,不爱说话,自卑感强,从不主动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也不参加。
针对这种情况,我对这名同学从生活、健康、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关怀,经常找他谈话聊天,叙叙家常,关心他的生活,关注他的学习,如“你在家都做了什么你喜欢做什么天气冷了,你多穿衣服了吗你最近进步很大,请继续努力!”让他感受到我发自内心朋友式的友情,慈母般的关爱,与他搭起了一座感情桥梁,从而使他逐渐恢复了自信,融入到了班集体中。
二、尊重――师生沟通的前提条件
尊重,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关注。尊重学生就要关注他们个人的情感感受,关注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是进行沟通教育的前提,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在大脑内进行的,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透过外显行为进行推测。因此,教师善于察言观色,明察秋毫就更为重要。学生表面的细微变化可能预示着巨大的心理变化,班主任对班级的每个学生情况都应关注,及时发现问题,才能及时进行沟通引导。
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表现较好的女同学上课老低着头,还用头发遮住了半边脸,我找她谈心,原来是她的脸上长了几颗痘痘,她觉得难看,产生了自卑心理,也没有心思听课了,我就告诉她,这是自然的生理现象,只要注意饮食,注意休息,再加上药物治疗就可以消除了,同时也引导她明白目前最重要的事还是学习,不要把精力用到别的方面。
然后又与该生家长联系,让他们采取措施,孩子脸上很快重新露出笑容。尊重,还需要耐心的倾听。师生之间一次真诚的交谈应是双方都参与的,如果只是班主任长篇大论,侃侃而谈,学生在一旁正襟危坐,洗耳恭听,这不能算是一次真正的沟通,一定要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讲出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这时班主任应专注耐心的倾听学生的心声。认真倾听,弄清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思想,接下来的开解引导就可以对症下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三、激励――师生沟通的有效途径
激励,实质就是从人们的内心世界强化人们的动机,改进人的行为,增强人的内驱力,使人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的动态过程。卡耐基认为,“人类性情中最强烈的`是渴望受人认同的情绪”,每个人都有渴望得到别人肯定认同的心理,师生心理沟通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适时的激励、真诚的表扬,会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和认同,对你进一步产生信任之情,愿意对你敞开心灵之窗,师生之间的沟通也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以前班有一个男生,上课总喜欢睡觉,多次批评也无效。后来,我了解到该生四年级时父亲车祸去世,才有了这样消极的表现。我就开导他说“我在新学期时就发现你是一个不错的孩子,悲伤已经过去,并不代表永远,你有良好的基础,你身上还有很大的潜力,老师相信你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取得好成绩,再次向人们证明你是优秀的。”接着又给他讲了一些在逆境中奋起的事例,让他明白人生免不了遭遇挫折,重要的是要有努力奋起的信心和决心,决不可沉沦自毁。真诚的激励,让他重新恢复了信心,学习和表现也有了稳定上升的趋势。
四、宽容――师生沟通的重要环节
以前,班里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特别差,上课不遵守纪律,还经常拿别人的东西,批评教育后,没几天又故态复萌,没办法只好通知家长。可这个学生回家后撒谎,造成了家长的误会。本来脾气就暴躁的家长,一听怒气冲天,酒后到学校,没等我和他说明情况,啪啪啪啪,骂完人后直接走了。我当时又生气又委屈,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这个学生一见这情景,拉着我的手焦急地劝说:“老师,您别生气,是我不好、我爸脾气也不好,您别生气。”
此后的几天,这名学生一直是满腹心思,几次见到我都是欲言又止,举动间也透着小心,让人看着不忍心,于是我就找他谈话,告诉他,老师不会因为他家长的原因不喜欢他,只要他能改正缺点,老师和同学们还会喜欢他。解除了他的负担后,这名学生像变了个人似的。每次劳动时,他会说:“老师,你休息一会儿,我来干。”即使累得满头大汗,他也说不累。课堂上,他也听讲了,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原来的二、三十分,到期末考试时,他竟然考及格了。
正是因为老师的宽容,学生才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从而有所改善。教师宽容学生的过错,实际上是把一种信任、一种责任交给了学生,学生得到信任和责任,也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改正自己的过错。
总之,要当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就要学会用爱和真诚架起师生间心灵沟通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有的放矢的帮助和教育学生,让他们健康的心灵尽情放飞,飞得更高、更远。
浅谈教学中怎样与学生沟通
一、师生沟通的重要性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在交往和互动中传递知识的过程。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两者必须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沟通和交流。教师不能单调地,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地灌输,那样教学效果很差!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才能调动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的有效沟通过程。这种有效沟通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又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功能的交流。所以每天与学生相处几小时的教师,要正确认识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并要懂得一定的沟通技巧,这样既能增强教学效果,又能避免师生隔阂和冲突,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学业的提高,差生的转化以及师生的身心健康都有极大的裨益,在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关键,它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智慧的培养以及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都大有裨益。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则有赖于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师生沟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师生沟通不仅仅是促进教育产生效能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教育哲学家布贝尔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意蕴都包含在师生关系中,教育过程甚至可以看作是师生关系形成和建立的动态过程。因为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并不是单纯传授文化知识, 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更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学生获得人际交往技能和建立价值观念体系的基础。美国教育家季洛特说:“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与学生的关系,要能夺得每个学生的心。”二、师生沟通的问题及其原因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之间仿佛隔着一堵高墙,谁也猜不透谁的心思。学生固然有学生的牢骚和不满:老师为什么不理解自己,为什么老师这么“凶”?教师也有教师的不满和失望:为什么学生不好好学习?为什么学生不配合自己?为什么学生不喜欢自己?不满和对抗在师生关系中表现得很突出。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较重的职业压力 “现在做老师,越来越不容易了,压力非常大!”这是许多教师谈起自己职业时的感受。 教师职业从来就不是轻松的。教师的日常工作量远超过了八小时。而近年来推行的素质教育和各种教育改革又不断地对教师的学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许多教师不得不在一天的忙碌工作后又进入夜校进修。尤其,现在教师职业也实行聘任制度,并且还开始在社会上推行教师资格考核,即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只要通过一定的考试和培训之后也可以来当教师,教师们不得不正视优胜劣汰的职业竞争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教育的日趋重视,现行教育中的许多问题与缺陷被提了出来,并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人们对教育的诸多不足津津乐道,并且一致将职责的矛头对向教师,教师成了僵化的应试教育体制的象征。教师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沉重的职业压力导致教师们情绪紧张、厌倦工作、逃避责任、对学生冷漠……他们不愿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心力与学生沟通,更害怕因与学生多沟通而惹出更多的“麻烦事”。有时候,教师还可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从而导致师生沟通状况的更趋恶化。2、阅读量少、面窄 1999年,中国教育报社曾组织过一次有关中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结果发现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的阅读面比学生窄。 2001年,中国教育报又组织实施了“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阅读情况调查”。调查显示:在回答“是否经常阅读”时,91.2%的教师肯定了自己,但7成教师每天业余阅读时间只有半小时到1小时,不常阅读的原因,80%的人选择“没有时间”。中小学教师阅读的价值取向明确——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师的阅读种类结构中教参读物高居榜首。这一方面表明教师们确实都非常想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过分依赖教参教学是否也说明部分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存在欠缺。 调查表明,教师阅读状况与教师个人的成长关系密切。特级教师、高学历教师、教师个人获奖情况都与各项阅读指标明显相关。师生沟通不同于其他人际沟通,它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引导性,这是教师的教育职责。师生沟通的内容涉方方面面,政治、思想、心理、生活等等。为此, 教师一定要博览群书,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教师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必然会导致师生沟通的种种问题。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互联技术、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获得知识和资讯的方法和途径日趋多样。很多情况下,学生们通过各种渠道在某些方面的资讯掌握情况已超出了他们的老师。教师们惟有不断地去掌握和探索新的东西,才能与继续学生沟通,才能胜任教师岗位的工作。3、错误的师生观 中国历来强调“师道尊严”,甚而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这些原本都只是出于对教师的尊重,但久而久之却转化为一种畸形的师生观,即
教学中如何与学生沟通?建议尽量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们对你的课堂更有兴趣,不至于一个个死气沉沉的,并且教学的时候记住。。脸上要保持微笑哦。。这样学生才觉得你有亲和力,死板著脸学生都不敢看你。做到这些与学生交流起来效果就会好很多!对学生提问,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一定不要批评哦!不然的话学生可能慢慢对你提问题感到恐惧,导致你每次提问题都鸦雀无声没人回应,交流起来就更麻烦了!
浅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是一种自觉的、无意识的理解和内化数学知识的意识。其主要是指人对数的运算的一般了解,而这种了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借助更为灵活的解题思维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让学生以数学的思维去思考,这对每个学生,甚至可以说对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数学家,但是我们却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一、联络生活经验,实现数感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换句话说就是数学是人们客观定量世界的关键所在。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就要努力将数学与生活联络在一起,即在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上构建数学理论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推动学生可以更好地向前发展。数感是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累积、形成的,对于这一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探究、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熟悉”的感觉中获取知识,增强数感能力。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事先让学生将家中的一些小装饰品等带到课堂上来,用以充当商品,而自己则为学生准备好可以充当人民币的样币学具,这样,数学课堂就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商店”。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售卖”,让学生轮流当顾客和销售员。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开始提出要求,即看谁能用十块钱买到最多最好的东西。在活动后,教师就要及时组织学生对各自“售卖”的成果进行评价,并在小组中讨论,说一说自己总共消费了多少钱,买了哪些东西,每样东西分别花了多少钱等。像这样,将生活同实际数学活动结合在一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民币的概念,掌握人民币的换算问题,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售卖”“交易”的熟悉感中,提升学习数学的热情,明白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络,进而感知数感、形成数感。
二、开展动手操作,促使数感具体化
只思维而不操作的学习过程,不是完整的学习过程。皮亚杰曾经就针对这一教学现象这样说过:“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动手操作对于学生学习以及培养学生的数感都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加强对动手操作的重视,努力将数学课堂转变为学生动手探索的乐园。例如在学习“认识100以内的整数”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上课要用的数学棒,然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数学棒中抽出41根,在学生抽取的过程中,教师要细致地观察,看学生是如何拿的。有的学生就很中规中矩,一根一根地数出41根后,将其堆成一堆。这时,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现象继续问道:“如果你想让别人在短时间内就看出你摆的是41根的话,你该如何去做?”这时,学生就陷入了思考和讨论,之后,有的学生就回答了:“我们先将10个看做一堆,分4堆,然后再摆出1根。”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让大家按照这种想法进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数感就得到了初步的强化。紧接着,教师再要求学生摆出35根数学棒,有的学生按照之前的那种方式去摆了,也有的直接从之前摆的41根中抽出6根。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把自己的数感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操作的兴奋中,在大脑中建构起良好的数感。
三、组织合作交流,实现数感真实化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合作交流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有空间、有时间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进而实现共同学习、相互启发。像这样,让学生用数进行合作交流,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提升数感的同时,加强自己对数的理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作用。例如在学习“十位数减9”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出示一张情境图:树上有14个桃子,一只小猴吃掉了9个,树上还剩几个?学生在看到后很快就将答案回答了出来:“可以表示成算式14-9。”那么答案是多少呢?学生就回答不出来了。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这一问题。在一段时间的交流探究之后,有的学生说:“先将14分成10和4,然后再用10减9,得出1,最后再将4和1相加。”还有的回答道:“因为9加上5等于14,所以,14减9等于5。”像这样,在合作探究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得出属于自己的答案,而数感也在无形中逐渐形成和完善。
总而言之,在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有良好数感的人,当他需要数感的时候,数感自然而然地就会出现,当然,要实现以上这种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数感的形成是潜移默化且漫长的。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切实做到不断探索、反思、总结,将培养数感作为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将培养落到实处,进而让数学得以真正跟着学生的感觉走。
浅谈数学教学中怎样体现以学生为本浅谈数学教学中怎样体现以学生为本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老师与学生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评价学生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中学生怎样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例项,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浅谈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提问能力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影;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浅谈作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要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美国心里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最好的 ,乃是对所学物件的兴趣,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动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引导他们有目的的进行观察。例如,指导学生观察小草时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写草的优美诗文,如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和朱自清《春》中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等。这样学生就会对以往随处可见、毫不惹人注目的小草有新的发现,并会产生独特的感觉。如有一位学生通过观察雨后的小草发现:“瘦弱的小草被雨打得歪歪斜斜,有的茎已折断,身上溅满了泥浆,谁知经过一夜露水的滋润,第二天太阳一出来,它竟慢慢地挺直了腰,我感到非常震撼--对小草的顽强生命力的震撼。”
其次,要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和顺序。要想观察细致得当,必须要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和顺序。如教师在让学生观察建筑物时,应指导学生从整体到区域性、还是从外到内、从上到下等顺序进行观察,并且要让学生明白哪儿应该是观察的重点,哪儿是观察的非重点,这样,学生在观察时就能做到有条不紊,有的放矢了。
再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在指导他的学生莫泊桑进行写作时,首先让他搬条凳子整天坐在大街上,对大街上各色人、物进行观察,并让他把当天观察到的都记录下来,长此以往,莫泊桑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并最终成为一名法国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观察习惯的培养,平时对学生多加指导,多带学生出去走走,多让学生亲近自然、亲近社会、亲近生活,从而培养出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
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现在学生的表达能力普遍相对较差,尤其是上升到写作层面时更是如此。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写《国庆节有感》,许多学生只会写“热闹的很”、“街上人很多”、“路上拥挤的很”就再也写不出什么感受,语言苍白无力,题材单一陈旧,心里即使有很多话也很难表达出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更不用说写作了。因此,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尤为重要。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要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决不能忽视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为此,我平时是这样做的:首先是培养学生说话的信心。试想,学生连说话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又怎么提高其表达能力呢?因此,教师应时常鼓励学生说话,尤其是鼓励那些不爱说话又不善于说话的学生;其次,没学一篇课文我都让学生复述。通过复述,不但让他们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也锻炼了他们说话的逻辑性、条理性;再次,我还坚持两周上一次“口头作文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组织材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最后,在课前三分钟,我每次让一个学生进行自由演讲。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当然,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多办法,教师只有方法得当,并且长期坚持了,我想,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非常重要,如果把写作比做一只大鸟,那么想象就是它的双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能力就是作文的生命。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培养。
首先是在阅读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良好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阅读者充分发挥想象的过程。如学生在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想象:一个破败的小村,在凄风苦雨中挣扎着,摇晃着;一个年迈多病的老人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他又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在沙场征战的情景,于是,他在迷迷糊糊的睡梦中发现自己又重新返回了战场,指挥着千军万马奋勇杀敌……然后,再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的内容写出来,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了。
其次是通过看图作文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看图作文,能够化静态为动态,化平面为立体,化具体为抽象。如有一次我再上作文课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O”,让学生发挥想象,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这个题目给了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有学生把它想象成了天空中的月亮;也有学生把它想象成了鸡蛋……。如此种种,不胜列举,真可谓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他们想象能力的提高也就不言而喻了。
再次,是通过续写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请写出下面这段故事的各种可能的结局:“地球上只剩最后一个人了,他坐在书桌前看书,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有的同学竟能写出五六种不同的结局,且都合情合理,真是不同凡响,出人意料,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做教师的长期不懈的坚持,平时对学生多加引导,并不失时机的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我们全体语文老师的共同努力,共同探索,不断创新,密切交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有效地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形成的互相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教育好学生,首先师生之间首先得相处好,因为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不仅应是学生的良师,也应是学生的益友,要和学生经常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的潜能,创新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的爱,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有了这种爱,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学教授的知识上。 鼓励是师生成为朋友的催化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老师不能只爱几个好学生,而应该爱满天下”。
楼上的,太墨迹了吧。这样他可以买本书看,至于在这问吗??
以情感人,要看是什么事,分什么人,这点要看好,你与一个感性的人,和一个理性的人,说法要两种方法。感人不一定要泪流满面,低调的话语,沉默的话音,首先要让他感觉你的话是真理,是可信的。他需要什么你要懂得,要从这上面下功夫,语言要犀利。。
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影响。教师积极的情感容易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轻松自由,精神振奋,思维也会异常活跃。相反地教师消极的情感,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压抑感,使课堂气氛沉闷,扼杀学生探究、讨论问题的欲望,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说,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发挥和利用情感的教育作用。
一、通过课文的情感因素感染熏陶学生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塑造了许多感人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人物形象感染熏陶学生、开启他们的心灵。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平凡而普通的父亲形象,表现了父亲爱子心切。课文中的淡淡的记叙、朴实的话语、深情的思念,朴实无华、催人泪下;人物身上流露出来的真挚的、毫无修饰的情感,使教者感动,读者动心,这父子间的深情,这崇高的境界,处处感染着读者――我们的学生。抓住学生热爱父母的感情与作品中的形象进行沟通,就会产生感人的力量。在朱父的淳朴身影中,同学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父母的辛劳,仿佛听到了父母那慈祥的教导。父母是孩子们的守护神,不孝敬父母就是亵渎了神灵,不孝敬父母,怎么会关心别人,不热爱父母,怎么去爱祖国、爱人民朱父平凡的举止,让学生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亲情的伟大,并以此激励自己,热爱父母,为报答父母,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去努力学习。
二、营造课堂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是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情感。作为语文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师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个语文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学生才能从教师那里体会到温暖,才能从内心涌现出一股强大的力量,如饥似渴地学习。
其次要设计好导语和板书并注意美读。导语设计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聚拢过来;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
板书要注意形式多样,运用变换的字体,亦可用图表、图画,以便学生容易明白。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板书或回答问题,或归纳课文内容,或写段意。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美读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的重要方法之一。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文章,假如教师上课时能饱含激情地诵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所表现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就会随着教师情感的指引,入文、入境、入神、入化,最终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其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生动直观的形象激活课堂情感氛围。把多媒体电脑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打破了“粉笔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教学形象。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电脑在显示器上或投影器上显示相应的文本、图形、图表、动画、视频,或打印出所需要的图文资料,用以实现自己的直观想像。
三、通过学习写作文激起学生的真情实感。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征,来布置作文,可以使得学生在作文中宣泄自己的情绪,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以正确的引导,则可以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比如初一年级的新生,非常想家,思念爸爸、妈妈,甚至有人暗自落泪。面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们写作文《我的初一生活》、《进入中学以来的感受》、《我长大了》等作文,引导他们观察初中的生活以及自己的变化。通过写作文,他们惊喜地发现,短短的几个星期,自己已经长大了,即使没有父母在身边,他们也能照顾自己,自己洗衣服、自己处理零花钱。并且随着科目的增多,他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对自己充满了希望,对未来充满了激情,因而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内容可以设计成活动课,比如对一些情节生动、戏剧效果较好的课文,教师可以给学生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进行书法比赛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玩得很开心,变得无拘无束,师生心灵之间好像搭起了一座宽阔的桥,感情在交流、心灵在互换。
情感是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是师生共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能源。语文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思想,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这样语文的教与学就达到高度的和谐,使得语文教学走上成功之路。
一、情感的概念、特征与功能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语言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情感具有理智性、社会性和易变性等特征,具有激智、动力、调节、感染和移情等功能。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操作系统,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情感的动力功能表现为:如果动力系统作用大,操作系统的效率就高,学习效果就好;反之,学习效果就差。情感能调节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焦虑感,它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减缓学习疲劳也会产生调节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流露出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人格品质和言行举止通过情感的介入和作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会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上来。这种心理效应就是情感的移情功能。二、情感与语言学习相关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因为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和学生本身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一)语言具有情感功能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与传输信息的媒介,语言具有认识性、实效性和情感功能。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沟通思想情感,促进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加深情感,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因此,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学会与人沟通、正确运用情感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二)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密不可分,语言学习的效果直接或间接地受情感态度的影响。布卢姆认为,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奋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克拉申也对情感和语言学习的关系进行了形象的阐述。他认为,有了大量合适的语言输入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外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也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能变成语言的吸收。当学生拥有了积极的情感,如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强的自信、坚强的意志和大胆实践的精神等,输入的语言大部分就会被内化和吸收。反之,当学生出现焦虑、烦躁、紧张、胆怯或厌倦等消极情绪时,大脑的语言习得机制就会对语言学习材料进行情感过滤。学生的消极情绪越重,情感过滤的量就越大,语言的输入效率就越低。如果学生受消极情感的影响太大,就会影响其语言的学习行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见的消极情感有:因性格内向而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一听说考试就怕或由于过分紧张而导致语言表达不流利等。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使语言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教师和学生之间如果没有一种情感上的沟通,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就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教师的情感起着信号、感染和动力的作用,师爱是这种情感的具体体现,犹如阳光、雨露、春风。因而,对学生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要以情达理,顺理入情。有理无情不足以感人,有情无理也难以启人服人。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应处处以学生为本,使他们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三)情感态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就是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情感态度是健全人格必备的品质,是新时期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以往的英语教学过于强调发展学生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情感空白”(emotional illiteracy)。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情感是非智力因素, 每一个教学阶段和每一门学科都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这是因为情感具有跨学科特点,直接影响各学科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情感的内涵以及情感与英语学习的关系表明,情感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实施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消除消极的情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主渠道。三、情感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实施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情感教学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首先,新课程强调情感教学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其次,情感不是课程的附属物,而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再者,情感教学不仅体现于课程教学的内容,而且体现于课程教学的手段和方 法。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的情绪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融洽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反之,如果教师老是板着面孔,会引起学生心情烦躁、紧张,影响他们以正常的心态去接受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到教学中,使知识传授的过程渗透着情感的交流,以情感人,丝丝入扣,不断激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在创新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据此,我在英语教学中,十分注意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助学者和监督者。在传授知识时,我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创建平等和谐的英语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良好教学空间。这种“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和创造潜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授的课程上来。泗阳县卢集中学 王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