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母性、友情等感情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爱、母性、友情等感情的化学本质是什么?,第1张

浪漫的爱情竟然和天生的基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家的这个结论足以震惊所有人。   美国人类学家戴维和吉文斯发现,在爱情不可言喻的神秘与伟大之下,还隐藏着一些更为基本的基因法则:那些有优秀基因的人更容易成为异性追求的目标。因为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与一个产生多病后代或在把后代养大前就死去的生物配对无异于自取灭亡。只有爱上健康的人体,我们通过子女把基因留传下去的机会才最大。    激素含量是一个人免疫系统是否强大的标志,尤其是雄性睾丸激素和雌激素。但激素的具体情况通常难以检测,因而人们只好通过外部标志来判断。对于男性来说,他们的面部会反映出睾丸激素的含量。那些睾丸激素水平最高的男孩在成年后往往下巴更宽,额头更粗犷。而男性注意的则是雌激素塑造出的女性体态,其注意焦点主要集中在臀部积聚脂肪的多少,以及腰部相对于臀部的比例。

一、灾难文学:概念、内涵及意义

1、灾难文学应该包括天灾和人祸(罗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灾难文学是否只是针对天灾(自然灾害)?凡对人类社会带来重大损失或造成悲剧结果的都可称为灾难。自然灾难只是其中一个原因。灾难文学应该包括天灾和人祸两个部分。人的本质是社会的,离开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抽象谈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意义。针对灾难的认识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在宗教里,灾难并非坏事,比如基督教认为灾难是上帝对人的救赎和恩典,因为人有原罪,上帝通过灾难的方式来提升人。中国的“多难兴邦”是不是也含有这种意思?但世俗理解灾难是绝对的坏事,能躲则躲,不能躲则粉饰麻痹,接着是尽快遗忘。鲁迅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现在做不到这种境界。所以巴老的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愿望至今都未实现。如果灾难文学仍然按照这种灾难观去研究,不如不要研究。中国是缺乏宗教的国家,不会认为灾难是救赎,是反省提升自己的方式,没有这种思维,对所有灾难我们都只是被动承受和主动遗忘。美国越战后搞了个越战墙,刻上所有在越战中阵亡的人员名单。越战对美国而言并非一件好事,它失败了,但它还是弄了这面墙,这就是美国的反思,美国的灾难文学。以色列的哭墙也是这样。但我们没有。所以首先要厘清灾难观,否则就是亵渎灾难文学。

2、灾难是文学的题中之义(吴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512大地震的惊惶过去后,大家很快就意识到我们作为文学研究者,要从文学这个特殊的视角来观察、再现这场灾难。灾难文学是文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是题中应有之义。文学关注的是人的生命,是人性。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人性中令人感动的美和丑恶、狰狞的一面,在灾难中都会以各种最刺目的形式表现出来。生命、人性中许多复杂问题,也会在灾难中得到展现,引起我们深沉的思考,甚至可以促进我们文学的变革。我认为灾难文学有可能出现史诗式的作品(当然,那需要过个几年去消化、提炼),因为中外文学中的经典作品都跟描写人类大灾难有关。《旧约》就是一部史诗,写的就是人类的灾难。洪水来了,生灵涂炭,上帝派出诺亚方舟拯救人类,如何出埃及,如何找到水草之地安居等等。中国的古典文学从《诗经》、《尚书》开始,也记录了许多人类的灾难。所以灾难文学是个大题目,是个关乎文学本性的题目,是一个可能出现史诗式作品的题目。

3、灾难文学和文学有内在一致性(李明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文学的根源要追溯文学反映生活的状态选择。文学反映的不是常态化的平常生活,更多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动态化的、极端化的、灾难化的生活。现代社会的四大关系无法回避,也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灾难文学和文学本身有很多内在一致的地方。根据传统理论,文学就是把矛盾、冲突、非常态的、极端的、人的本质的东西加以集中放大、集中表现。灾难恰好是一个偶然性的典型的集中爆发的事件,更能把人的心性、情感、价值观念反映出来,把人性放大,把美、丑到放到极致,这就是文学最大的魅力。很多作品为什么缺乏感动的审美超越的东西,就在于它在平常生活的表现中矛盾冲突、故事性不强,而这些在灾难文学中能表现得很好。

4、哪里有灾难,哪里就应有反思(向宝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灾难文学既包括自然灾害,也包括社会、人为苦难。我们中国文学缺乏的就是苦难叙事。中国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很多,但都是看重战争的结果、性质,不像前苏联还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样的作品。灾难文学地震文学有几个好处,一是提醒我们的文学/诗歌对社会的重返。近几年诗歌不能引起重视,只能裸体诵诗才吸引大家的注意。二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远远还没有完成。自然灾害也不完全是偶发的、非人为的,也牵涉了很多因素。为什么倒塌的是教室?这些都要进入我们的反思。哪里有灾难,哪里就应有反思。哪里有反思,哪里就有拯救。现在我们还没有足够大的反思空间,但未来一定会出现,这也是我们文学艺术家的责任。

5、危机就能产生转机(蒋迎西,四川新闻网文艺创作室主任)

我站在记者角度说几点感受。第一,这次大地震让我们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主要是把我们人性中善的一面放大了。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是又不要脸又不要命,但这次地震,各方面的关注和投入体现出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我被感动了。第二,天灾毁灭了很多文明,但同时也催生了很多文明,并且使很多文明得到了升华。我们四川盆地的神话传说“杜鹃啼血”,反映的就是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遭遇的灾难。李白诗中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实际上提到的也是灾难。第三,天灾是人类的另类赐予。四川盆地为什么被称为“天府之国”,就是由许多次地震造成的。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九寨黄龙等优美景色都是地震造成的。我个人认为这次地震能够产生文艺巨作。好莱坞的大片之所以能够风靡全世界,就是因为把各种矛盾冲突推到极致。汶川大地震也是把各方面的因素都放大了,危机就能产生转机。但目前不能,因为有些真相我们现在还不能反映。

二、审美超越:生命意识与人文关怀

1、审美超越必须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曾永成,成都大学教授)

说到生命关怀,首先指人的生命。有个记者在灾后一个多月到了北川,在废墟上看到一条小狗,一直守在那儿。他无法想象那条小狗是怎么活下来的,而且看到人后就跟着他们走了很远。他很想把它抱出来,但又担心无法通过防疫检查,只有恋恋不舍地和小狗告别了。从今天生态人类学的观念来看,即使是条小狗,也是我们应该珍惜的生命。但在现实条件面前,你无可奈何,想要援助也不可能。人在面对自然的时候,平时很乐观。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确实在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生态代价这个概念对许多人而言还很陌生,改造者只想着取得了什么,没想到失去了什么。《中国地理杂志》在地震后出过一期专号,地质专家解释说大山里面的开发建设有个普遍现象,就是切掉山脚,靠着大山修房子、建厂房。山脚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形成的安息角,用来保持稳定的。挖了安息角,来了地动,山就垮了,当然无处可逃。人不去,就不叫恶劣的自然条件。人去了,才叫恶劣的自然条件。人在自然面前,究竟该如何面对自然?这个问题立刻就凸现出来了。

多年来我一直研究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一直有个观点:我们向来的马克思主义阐释、社会理论包括文艺理论,都遮蔽了一个人类所面对的重要现实——自然,遮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研究这个问题。都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认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但我理解不同,这个观点其实是费尔巴哈的。费尔巴哈说的是一男一女所形成的自然的社会关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说的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历史具体的社会关系。而实践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才是我们社会存在所面临的第一位的关系。

经过这一次的灾难,我们文艺圈子包括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都需要深刻调整。一个主题,就是怎样面对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命与自然界的生命是血脉相通的。马克思说过,自然是人类无机的身体,不仅是物质粮食,也是精神粮食。所以我觉得这次灾难后的理论、审美超越都必须往这个方向走。必须把人和自然的关系严肃地摆在面前。人与人的不同首先就体现在人对生态资源的占有情况不同。有些人躲得过灾难,有些人躲不过,说到底就是因为对生态资源的占有不一样。这从根本上把我们人分开了。

另外,灾难肯定是悲剧。怎样认识自然灾难造成的悲剧也是个问题。从布留洛夫的画来看,表现了人们的惊恐,同时也相互维护,比如妇女把小孩搂在怀里。当然整个画面还是一种无奈。米开朗基罗的《先知耶利米》据说画的就是耶利米思考庞贝城悲剧的情景。我们也需要深入地思考一下。恩格斯对历史悲剧所下的定义也应扩展。放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自然界也有很多它自身生存的必然规律,这种必然性不可能实现,就造成了人与自然的悲剧性冲突。那么我们就要思考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珍爱生命,审美超越,这绝不是辩证法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能沉溺在把坏事变成好事这种肤浅、空洞的想法上。这次灾难当然和过去不一样,在英雄主义、团结互助宣扬的同时,我们有更多悲悯、更多对生命本身的珍惜,比如在救人时,是能救则救,救援人员的生命必须先保住。按照我们过去的做法,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那就是另一种场景了,这也看出我们整个社会在观念上的巨大进步。对悲剧的反思,我们要正视它,要严肃地对待。

2、审美超越应当反省(向宝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我的观点是审美超越应当反省。不管是灾难文学,还是20世纪的文学整体都缺乏深度,原因在哪里?灾难文学或灾害文学有两种叙事方式,我归结为颂歌式叙事和苦难叙事。到今天为止,我们事实上还在颂歌叙事的层面。我们的感动实际上不是被英雄事迹感动,而是被我们自己感动。大家可能还没意识到,我们是被自己的感动所感动了。据灾区前线回来的人讲,灾区的实际情况比我们描述的更惨烈。到目前为止,我们对灾区情况的反映还仅仅是整体性的而不是个体性的。因此,目前我们对灾区的所有反映就是一种颂歌式的审美反应。这是不够的。这就是导致我们的文学缺乏深度、力度的原因。泰奥多·阿多诺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次有首诗《今夜,写诗是轻浮的》。和阿多诺相反的是200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凯尔泰斯说过“奥斯维辛之后只能写奥斯维辛的诗。”凯尔泰斯的话恰恰和我们中国新时期文学历程相似。粉碎四人帮之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归来作家、知青作家,他们的写作如果不反思历史,不对历史进行苦难书写就不被人认可。实际上阿多诺用的是他特有的否定,他也说过只有在文学之中才能看到苦难的声音和苦味。他认为肤浅的感伤式的苦难书写是对文学的否定,这种诗才是野蛮的。汶川大地震后有没有野蛮的诗人?有,至少有一个,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

苦难文学叙事有三个层面:书写苦难、反思历史、批判现实。现在我们要求汶川大地震文学达到深度、力度太性急了,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也是如此。最开始还是天安门诗抄。我界定目前为止的汶川地震诗歌就相当于天安门诗抄阶段,还没走到伤痕文学阶段。现在对汶川大地震的反省基本上就是这种审美倾向。这些文学作品给我的感动、震撼远不及。我看到的影视作品《震撼世界的七日》也不好。这个时候的文学是非常无力的,我宁愿看报纸、新闻纪录也不愿意看那些文学作品,很虚假。如果我们要直面灾难,与其说是审美超越,不如说是生死超越。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引起了很大争论。但是经香港卫视讨论后,就出现了很多同情理解的声音。为什么?语境发生了变化。当一种行为选择变成学术思考后,他的行为就获得了合理性。“范跑跑”和我们这个话题的相关性在于:本来人是一个血性的存在,而到了“范跑跑”那里就变成了理性的存在。谭千秋等老师的救人行为究竟是道德底线还是道德高标?我们陷入了被动。如果教师救人是道德底线,那么谭千秋等老师的行为就不值得我们歌颂。如果是道德高标,那么“范跑跑”就不该受到我们谴责。在那样一种情境下,那些超越了生死的人成为了一种宗教性的存在,而我们世俗的人没有超越性,就是一种世俗的存在。所以我们敬佩谭千秋,但理性思考下也可以理解“范跑跑”。

3、灾难拯救中的宗教审美维度(苏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苏宁研究员认为,按照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方法论,人类精神生活史在“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三个不同的时间尺度中表现为不同的面目。它们可以分别表述为,“结构”、“情势”和“事件”。通过不同的时间维度来考察一种具有时间跨度的社会文化现象,如灾难现象,我们可以将其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灾难文学的“长时段史”可以追溯到神话时期,原始宗教时期。这种持续性的结构从历史某个时期来看,常出现“中时段”的转移。它可能给灾难史带来异样的表达方式,但中时段的历史情势阻挡不了向长时段结构的回归。从这个意义看,灾难文学在结构上,是民族性的宏大叙事,是几千年灾难母题的神话传统,英雄情结、宏大叙事构成了传统。从“短时段”看,个人心灵体验式的“事件”出现了,灾难爆发时短时段激发的美会放大,但不长久,它和现实真实的残酷性之间会形成落差。这是存在意义的美,有可能阻断传统带来新的问题,带来新的美学表达方式。

三、灾难文学创作现状与批评

1、不要把灾难“庆典化”(何开四,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正因为有此岸的灾难才有彼岸,救赎与诅咒是无限循环的。幽默地说,上帝惩罚人类有很多种方式,可以用微软,可以用地震,可以用海啸,甚至还可以给人类降生一个非常糟糕的领导者来把国家搞乱,人类当然也不能忍气吞声。先贤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古时候的先贤无法应对灾难,只能借助想象,于是诞生了宗教和神话故事,比如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等。《圣经》中的洪水既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既是道也是器。比如摩西出埃及,考古、田野调查已经证实了其中有些东西是事实存在的。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按照钱钟书的说法,夫“学与术者,人事之法天,人定之胜天,人心之通天者也”。人来自于自然,脱离自然后,最初敬畏、效法、模仿自然(“法天”),接着工业革命后,想“胜天”,灾难就出现了。最终该回到的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是最聪明的,也是最愚昧的。我有个观点是“空间大于时间”,就是说一地发生了灾难,而另一地的人即使知道了这个灾难,也永远不会吸取教训。中国最终还是会以环境为代价。灾难文学涉及的面很广。我们的世界是人的对象化世界,人和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叠合的。人的劣根性决定了很多灾难的必然性。现代社会是“人类不仁,以天地为刍狗”。天地会加倍报复人类。比如金融海啸,这个词既有天灾也有人祸。一切叙事都该是审美叙事。现在我们的灾难叙事是把灾难“庆典化”、“广场艺术化”、“意识形态化”、“政治化”,这恰恰不是文学叙事、审美叙事。在目前语境下,国家、人都要正视灾难。我们这个民族比较健忘。现在要求不要过分渲染灾难的恐怖可怕,其实第一步就应用文学的方式把灾难的可怕展示出来。如果没有感性的、具有冲击性的、让人刻骨铭心的叙事,就不是灾难文学。另外,要有反思。中国没有大文学家出现,实际原因是没有大思想家出现。

2、中国文学艺术中似乎没有灾难的影子(曾永成,成都大学教授)

灾难文学这个概念只有外国文学中有个“灾难悲剧”。我印象深刻的是19世纪俄国画家布留洛夫的作品《庞贝城的末日》,跟我们这次地震灾难可以对应的一个作品。网上有许多庞贝城废墟的,包括从地下、火山灰中挖出的骷髅。有个骷髅的头部还挺立着望向天空,可以想见火山灰是瞬间罩住了他们。在欧洲几百年间流行过的黑死病,也是人类遭遇的巨大灾难。还有冰海沉船。我们所说的灾难,大都是自然灾难,人为的比如战争、社会制度造成的灾难似乎在这个话题之外。我们主要面对的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无法预测的突来横祸式的灾难。中国的文学艺术中似乎没有灾难的影子,不过羿射十日和这个有些关系。长期以来,文学艺术和灾难擦肩而过。我们中国文学表现出来的这种疏远隔膜,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自然气候条件比较好,过去没有遭受过巨大的灾难。我们的社会、战争连绵不断,矛盾尖锐,就掩盖了这种灾难,遮蔽了文学家艺术家的视线。我们中国人对天特别崇拜,认为不可言说,就不去说。512大地震把这种灾难一下子推到我们面前。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整个的心态就是无奈。我多年以来研究生态学,但在这种无法预测的灾难面前,有什么用?文学能做什么?生态美学又能做什么?这个会议,也可以说是痛定思痛。

3、天灾文学具有必然的肤浅性(黎风,四川大学教授)

我把灾难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灾,一种偶发性的东西,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必然性,比如地震、雪灾。自然灾难是偶发性的,文学一般不反映偶发性的事件,文学关注的是人祸。人祸能产生大文学。自然灾难不具有文学所表现的本质性的东西,它具有新闻性、偶然性。60年代的自然灾难,也有很大的人祸因素,四川死了很多人,但没留下多少能让人记住的文学作品。路遥的中篇小说《在艰难的日子里》写的就是这个,是为他的《平凡的世界》打底的一部作品。我认为,这次灾难的文学作品只能表现出文学对社会的关注,人文关怀,但直接体现这次灾难的文学作品不能代表文学本身,不能产生经典的作品。我个人怀疑这次大地震是否能直接为中国文学提供一个跟这个题材相关的东西。感人的故事很多,但能否构成真正的文学发展的方向,我很怀疑。我看了冯小宁的《超级台风》后,就感觉这种天灾带来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具有必然的肤浅性。纪实性、及时性很强,反映的此时此景,一个是应对灾难,一个是突出政治英雄。尽管它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灾难片。英国的泰坦尼克**反映的就只是自然灾难,美国的泰坦尼克**就变成了灾难只是背景,主要反映男女主角的生死爱情。所以这种有关天灾的文学作品,当时可能反应很大,但过去半年后,人就开始麻木。我举个小例子。最近我们接到捐衣物的通知,但最开始踊跃捐钱的老师们反应都很冷淡。这说明中国人遗忘天灾很快。

http://www8dounet/html/article_show_50097shtml

2019年7月,毕业后的那段时间,读了万维钢老师的书,当时最震撼的一点正是在于这个题目: 自控不是理性对感性,而是感情对感情。

2021年8月,我在得到学习了一节《会沟通》的高手课,课程分享的内容质量很高,我们班有同学将这门课程的知识写成了一篇文章 《艰难沟通,如何应对?》 ,通篇讲述了很多我们与人沟通的艰难困境,以及好的方法,我先把文章链接放在这里,供大家去学习和了解。

作为一个心理学背景出身的人,整个课程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童曜老师最后的升华: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是想从长达3个小时的高质量分享中,深入探讨我最有思考的一个话题:

理性和感性,究竟谁说的算?

这么说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抽象,我讲个自己的感受,是这样的,最近我一直在情绪里打转,是什么呢?

我身边的朋友,甚至是我自己,在认知里都认为我是一个相当自律、优秀的人,但现在呢,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发现这点的时候,我其实有点崩溃,我之前不是非常自律的嘛??

理性告诉我:这些事情都是你坚持要做的,你要继续自律地维持住

但感性告诉我:每天躺在床上看看动漫、刷刷手机多幸福,明天再说吧~

为什么明明时间空出来了,之前也有非常自律的经验,但结果却比以前更加倦怠了呢?

那么什么是“自律”呢?

在开始之前,我觉得首先我们要给这个词下个定义。

自律,我觉得是“计划+自控”的组合,简单来说就是你能通过: 自我控制来实现之前设定的计划进度。

设定计划其实很简单,只要开口就行,那么显而易见: 控制自己完成计划才是最有挑战的部分。

因此, 生活的最好方式不是计划,而是自控。

所谓“自控”,就是能管住自己,去做“该做的事”,不被短期诱惑所吸引。

更专业一点的人,会给其引申出“理性”和“感性”两个概念。

那么要解释“自控”这个概念,就得先从心理学讲讲, 理性和感性的生理机制。

                                                                         心理学专业分割线

1981年,斯佩里因“左右脑分工理论”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其研究得出“ 斯佩里左右脑分工理论 ”,结论大致如下:

那么, 两个半脑跟感性、理性又有什么联系呢?

进一步研究发现: 人的左脑称为“学术脑”,是理性的、逻辑的;右脑称为“艺术脑”,是感性的、直观的。

而视觉的机制,又巧合的与左右半球对身体的控制保持了一致性,双眼左侧的神经连接到大脑的右侧,双眼右侧的神经连接到大脑的左侧。

这些听着好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生理机制,却被学者研究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裂脑人 (左右脑半球联系隔断后所分离所引起的思维、行为相矛盾的现象)和测谎参考技术。

裂脑人由于较为复杂在此就不做讲解,关于测谎这块其实很多人也有所耳闻,即根据一个人说话眼球的转动方向来判定你是否在说谎。

每当我们思考的时候,都需要运用我们的内感官, 激活了哪一个内感官可从眼球转动得知 (更详细可见链接)。比如,当人们在回忆或思考某些事情时,激活的是关于左脑(学术脑)过往经历的回忆,眼睛通常会向右上方转动;而当人们在构想一些画面或未来时,激活的是关于右脑(艺术脑)创造和想象的部分,其眼睛通常会转向左上方。 (这里眼睛转动方向指的都是面向你的人的视角方向)

                                                                        心理学专业分割线

关于理性和感性的关系,有以下两个比喻较为常见:

两种描述中,后者相对比较准确高手课分享时,童曜老师也有提到象与骑象人的比喻,骑象人的确可以引导大象的行为和前进方向,但却不能“控制”,一旦大象发起怒来,骑象人只有被甩出去的份——这也就对应理性和感性的关系。

在得到有个很常见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同学都是临近交作业的最后一天才开始写,更有甚者直接放弃掉。

大家都知道,不写作业会被通报拎进小黑屋,还要遭受学习官和班班轮番的消息轰炸,但更多人的选择还是不拖到最后不罢休。要知道一个背景,得到高研院的这些同学大都是自律上进的高知人群呀,都可以理性分析各类问题,推论相应行为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可却依旧有很多人没有做出自控的理性决策。

这么一对比你会发现,好像 理性根本不等于自控呀!

请注意!!核心到了!

咱们很多人对前文左右脑的描述都有所了解,但殊不知其后续,在经历了40年的发展后,人们发现虽然左右脑分别对应理性、感性,但人体理性思维系统对应着大脑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而且并不独立,与之紧紧相连的是控制人体愉悦感的多巴胺系统。

一句话来说就是: 其实理性是受到情感调控的,理性从属于感性, 根本不存在理性能操控感性这一说。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测试,给每个被试100美元,要他们去购物网站上按照自我意愿购买商品,实验者通过磁共振观测他们的大脑活动。

结果发现,在被试进行购买决策时,大脑有两个区域起了关键性作用。

伏隔核——提供愉悦感

岛叶——提供痛苦和不快

伏隔核越活跃,用户就越可能买这样商品;岛叶越活跃,用户就越可能不买这样商品。

而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这里说的 “活跃”,是相对概念,在用户做购买决策时,这两个区域都会是活跃的。

基于此项研究,心理学家提出了“模块说”,即人所做出的决策其实是两种情感的决策,哪一块的声音大,就听那一块的。

理性的作用,只是为感情提供理论支持而已。

拿大家写作业拖延的例子来说:

看似个体的考虑是理性的,但实际上每个感情都是打着“理性”的幌子,帮自己说话。

因此,从其机制分辨, 自控的关键不是调动理性,而是调动感情。

前面我们提到过,自控参照的模式不是“肌肉说”,而是模块。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自控不能像肌肉那样越练越强,那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自控力呢? 难道是天生的?

其实我把答案说出来你可能会有点崩溃哈,决定自控力的因素我觉得有两个:

可能你听不太懂,没事~我来给你举个例子。

回到文章的开头,来分析我遇到的那个“闲下来之后自控力下降”的现象。

在忙碌工作的那个阶段,决策天平的两类情感分别是 :1选择健身能够给我带来完美的肌肉线条和身体,能够炫耀让人心情愉悦;2选择不健身可以刷刷手机,早点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享受早睡晚起的快乐

因为过往我有过练出6块腹肌时强烈的自信和骄傲感的情感经验,所以睡觉和多花25min健身所带来的让身体健康愉悦的感觉,是前者的情感更加浓烈。

在闲下来之后的阶段,决策天平的两类情感分别是 :1选择健身能够给我带来完美的肌肉线条和身体,能够炫耀让人心情愉悦;2选择不健身可以一直躺在床上刷手机到凌晨,而且也不用出汗洗澡了,明天不上班还可以睡懒觉

这个时候,健身获得腹肌的感受虽然也很快乐,但过往在床上躺一天,该吃吃该喝喝打游戏和看动漫的这种已经延续了一整天的安逸和快乐突然要被打断,健身前后一共要耽误我一个小时的安逸时光,人相比于获得,更厌恶失去的负面情绪就更加突出了。

所以你看,很多事情和动作本身包含的情感是固定的,就像是一个固定重量的砝码,这件事情是过往的经验和环境所决定的,在你重新建立了新的情感经验后,情感的基础值才会有所改变。

按照情感的基础值来看,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我所做出的决策,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咱们很多人都在焦虑自己自控力不足的问题,其实本质的原因是,大家在通过理性强行说服自己执行带有很浓负面情绪的动作或事件,越是想要说服自己,负面情绪也就越严重,行为就越会偏离。

所以, “理性”真正的作用不是“强迫说服”,而是让我们觉察到“情感”,并且做情感想象,改变天平的比重。

如果我要改善现在的状态,那么我就可以做几件事情:

1在自己运动健身前1H,提前远离床和手机连续剧,降低原先安逸满足的正向情绪

2让自己出一身汗,甚至是故意把自己身上弄脏,阻断“因为健身而要去洗澡”的负面情绪连接

因为在我的认知里,洗澡是很麻烦但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更多时候引动的是负面情绪,通过理性建立对比,将其转变为“我本来就要洗澡,刚好可以健个身”,在情绪层面就成了:虽然我要经历洗澡的麻烦情绪,但还能顺便健身,去接近过去那种身材和自信的情绪就会更加凸显~

3在实现了“自控”的结果后,不断强化这种情景状态下,建立的情绪认知,使其成为一个稳定的经验模式,让这种本来靠“理性”来调整情感的“刻意做到”,变成“本能”。

同时呢~这样还能增加我们改变决策的成本和厌恶情绪。

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嘛~ 人总是倾向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心理学上称为“避免认知失调”。

比如你在大街上,别人让你填写调查问卷,你很可能会因为抵触而拒绝,但如果他在前面加一个问题——“你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吗?”,当你回答“是”之后,再让你填写,你会为了避免与过去的自己做出不一致的选择,造成认知失调(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分歧,从而产生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而难以拒绝了。

黄、赌、毒的上瘾机制均是如此。

最后呢,也分享一个很系统和科学的方法—— 正念自控法。

正念自控是由耶鲁大学医学院的贾德森布鲁尔提出,并被证实真实有效的方法,主要流程包括四步。

留下来两个问题讨论:

1既然说,理性是情感的工具,那么非理性是什么呢?

2在理性成分中,还包括逻辑、推理的部分,那么它们也属于情感的武器么?

To be continued

想了解我: 初入,寻志同道不合简友

思想文: 教育不怪中国环境,只是败给了中国家庭

攻略爱情: 在恋爱中如何浪漫而不直男

影评: 《流浪地球》本质上就是53亿人的国际春运

有趣的心理学: 爱情心理学——谈大学恋爱最常见的三个送命题

心理学——通俗讲解睡眠与梦

我的成长故事: 上海篇Ⅰ—启程 我们与父母,都不愿成为彼此的负担

进入职场,一定要理清楚的四个问题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难发生后,全国的医务工作者们牢记使命,救死扶伤,众志成城,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展示出崇高的职业精神,抗震救灾的行动闪耀出熠熠光辉。本文以地震发生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全力以赴积极开展伤员救治工作为视角,展现新时代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

1 医护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Medical professinalism)是指医护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具有的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⑴因此职业精神不仅仅包括技术造诣,还包括“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关怀和服务精神,有别于坚守职业行为底线的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升华,是内化守常的伦理准则。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就谈到:“凡授我艺者,敬之如父母,作为终身同业伴侣,彼有急需我接济之。视彼儿女,犹我兄弟��”我国自古对医者有“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人命至重,贵逾千金”等道德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简论医德内涵》一文中指出,医生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是指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看好病是指医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正是新时代医学职业精神的体现与要求。⑵ “

2 新时代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

21 利他主义精神

利他主义精神是医护人员职业精神的核心,它要求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切实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地震发生时,医院坚持撤离中先病人、后医护人员的原则,对不能撤离的50台手术坚持完成,对无法撤离的ICU病房,科室全体医护人员一直坚守岗位,病人在,医护人员在。震后,华西医院主动放弃自身利益,立即组织腾出床位上千张,免费收治灾区伤员,并积极与其它医疗机构协调,建立危重病人转入华西医院,轻病人转入其它医疗机构的转诊机制,充分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截至5月21日16时,医院接诊病人1900人,入院1160余人,现在院980余人,开展手术700余台。外派医疗队一支24人,在灾区一线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坚守岗位,连续十天十夜奋战在医疗第一线,淋漓尽致地书写着医务人员的利他主义精神。5月12日,都江堰市女孩贾正娇,地震被埋48小时后成功获救,15日被送入华西医院ICU病房。由于长时间被埋和挤压,她全身多处挤伤,尤其是双腿静脉不畅,贾正娇最担心的就是保不住自己的腿。医护人员给予她最精心的照料,用最先进的扫描仪为她作全面检查,不仅关爱她的健康,更重视维护她的利益与幸福。通过竭尽全力地救治,终于保住了她的双腿,这对于一个20岁如花般年龄的女孩来说,代表和体现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2008年5月19日,在沉痛哀悼“5·12”汶川地震遇难同胞之际,华西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庄严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将牢记使命,竭尽所能,救死扶伤,与灾区人民血脉相连,守望相助。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充分展示出医护人员的利他主义精神。

22 团队精神

医疗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决不是个人行为,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它需要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等一个团队的亲密合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集体力量的深度开发和展示。这里的团队不仅仅指单个科室不同岗位之间人员的合作,也包括多科协作联合救治危重病人的团队合作,还有跨国籍、跨省份、跨医院之间院内医疗团队的合作和院内团队与抗震救灾一线医疗团队的合作等。灾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员大多为病情危重的病人,医院立即抽调外科、内科、麻醉、ICU、感染、营养等方面的高级专家,集中精兵强将,组建多学科专家组,应对重危伤员的救治,极大地提升了伤员救治的质量,在来院的近2000名病人中,死亡人数为8人,死亡率4%。院内各个科室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例如,由于震后骨伤病人较多,按照医院的统一部署,将眼科的部分病房用来收治骨伤病人,由部分骨科的医生和眼科的护士组成新的团队负责眼科骨伤病人的救治工作。由于平时护理的都是眼科病人,接收护理骨科病人给眼科的护理团队带来的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但为了配合医生做好工作,他们从护士长到普通护士都积极主动地向骨科护士请教,用最短的实践掌握了护理技巧,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从5月14日起,先后有21支省外医疗队,280余名医护人员来我院支援,与我院工作人员一起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促进和保障了整体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5月16日,卫生部将“抗震救灾省外医疗队后勤物资供应中心”设在华西医院,由我院后勤团队保障省外医疗队在一线救治工作的物资供应,通过团队合作,使50多支省外医疗队能够及时地完成抢救任务。5月17日,通过技术支撑、远程联线,实现了我院医疗团队与战地医院医疗团队协同救治受灾病员,截至5月19日,已完成82例远程影像传输与会诊。

23 情感责任

灾后给病人造成的不仅是身体伤害,也给心里留下了沉重的心理创伤。医护人员在伤员救治的过程中,必须跟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稳定他们的情绪,给予他们心理援助。5月15日,医院全面启动灾后病人和灾区的心理干预机制,组成了一支由专家率领的600多人的心理干预队伍,深入各科室病房和重灾区开展工作,鼓励他们解开精神枷锁,勇敢面对现实。一位汶川县的伤员,从都江堰转入华西医院,家人杳无音信,几天未进食,绝望地看着医护人员。当医生告诉他昨天刚从都江堰一线回来后,才开始慢慢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并试着为他拨打了妻子的电话。当电话拨通,他听到妻子那熟悉的声音并了解到家人都平安时,突然挣掉了手臂上的绷带,并嚷着说饿了,要吃东西。医护人员为他高兴不已,完全做到了与病人同呼吸,共命运,悲患者所悲,喜患者所喜。一位来自汶川映秀镇的3岁小男孩,送到急诊科经过检查以后,并无伤情,但由于空转出来的时候是独自一人无法联系父母,小孩嚎啕大哭要找爸爸妈妈,医护人员立即扮演起爸爸妈妈的角色,至他妈妈被成功转移出来接他离开时,这个小孩与我们的医护人员已经生活了一个星期,并叫医护人员为爸爸妈妈。

24 献身精神

医护人员一旦选择了医学职业,就等于选择了奉献,就要具备为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献身的精神。灾难发生后,我院在第一时间派出了医疗队奔赴一线,24个名额却人人都争着想去。有句话说,“慷慨就死易,从容就义难”,危急关头,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体现出医护人员崇高的职业精神。一位队员在自己的战地日记中这样写道,“夜深了,但我们仍能看到公路上来不及清理的巨石,没有塌方完的峭壁就悬在我们头顶。车子在崎岖狭窄的路上艰难的前进,余震仍不时地袭来,山上石头‘哗哗’滑落的声音也不时地传入耳里��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我们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救死扶伤的决心。几名博士后在给医院的请战书里这样写道,“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青年医务工作者,面对这一艰巨困难和严峻挑战,我们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真切希望能够冲锋在前,切实实践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废墟里伤者无力的呻吟,瓦砾旁孩子痛苦的哭喊,帐篷内大量等待救治的患者,雨夜中献血群众排起的长龙,都让我们难以平静,无法沉默、不能等待!我们坚决要求到抗震救灾的前线去。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随时待命��”。5月14日,我院发现5例创口芽孢病人,发生气性坏疽的可能性极大,病人立即被送到隔离病房,在隔离病房内,经过感染科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所有感染病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生命体征平稳。

25 推进社会公平的责任

与一般病人相比,震后伤员是属于没有足够能力来保护他们自己利益的人群,可谓“弱势病人”⑶。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充分尊重病人的人格,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优质高效完成救治任务的前提下,将有效的医疗资源公平公正地用在伤员身上。华西医院通过与其他医疗机构建立“轻伤转出,重伤转入”的双向转诊机制,使每一位伤员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医护人员对伤员的救治全力以赴,尊重每一个生命,不受性别、年龄、民族、身份、财富等其他条件的影响,使每个伤员平等享受卫生资源或公正分配的权利落到实处。

3 结束语

“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仍有许多重伤员正从灾区或其他医院转运而来,住院医疗压力还将持续增加并维持一段时间。目前,医护人员们正顶住压力,全力以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下,在全国医疗同行的支援和配合下,以崇高的职业精神和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团队战斗力,顽强拼搏,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我们相信,这种职业精神不仅是体现在战时,更内化为每一名医护人员的行为做事的准则

当今社会男女比例失调,因此也就注定了有一些人可能是会单身的,而单身的人往往都会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其实在古人的相术学中,这些和手相有关,那么什么手相容易单身?有什么说法?下面跟着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感情线从中间出现感情线从中间开始出现的手相,这样的人在对待感情事上,都是只能保持有三分钟的热度,属于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很热情,但是慢慢却会变得很冷淡的性格。而这些行为会让对方感觉到感情上的反差,甚至就是会让对象没有安全感可言。所以对方都是宁愿离开去找其他的幸福,而你很大的几率,自然只能是做一辈子的光棍。

命运线延伸月丘所谓命运线延伸月丘,就是指纹路从月丘部分延伸到中指那边,这种手相的人一般人际关系比较好,尤其是跟异性朋友,往往能得到实质帮助,所以其异性缘也有一定的催旺作用。但同时这种手相的人总是埋头工作,很少会去处理男女之间的关系,对于他来讲,事业是最重要的,爱情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因此这种人虽然异性缘不缺,但也可能会长期单身。

结婚线中止结婚线在手相上代表婚姻状况以及感情趋势,因此当此纹中止时,表示你这个人的感情运势被强行阻断,因此你这个人在谈恋爱的时候容易中途失败。特别是已经到了谈婚论嫁地步的男女,此时如果发生矛盾的话,极有可能会让彼此分崩离析,直接分手,因此这种手相的人如果不能好好克制自己,那么势必会造成自己长久单身。

智慧线横长下垂在手相学里,倘若一个人的智慧线横长下垂,那么可以知道,这个人头脑其实还挺灵活的,属于思想比较超前的人。对于这种人来讲,其实也属于一个比较幸运的人。因为他们天生就有着很高的智商,只是在感情方面,他们可能由于自己本身比较优秀,所以眼光也会比较高,导致于长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对象,这样下来就只能够长期单着了。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沟通既是一种科学的工作 方法 ,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建立互利中的良性人际关系,是护理工作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简述护患沟通的基本技巧有哪些下面我整理了护患沟通的基本技巧,供你阅读参考。

 护患沟通的基本技巧:突然改变话题

 在沟通过程中如果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无关的问题突然改变话题,或转移谈话的重点,会阻止病人谈出有意义的信息。

 护患沟通的基本技巧:虚假的、不恰当的保证

 有时当病人表示对病情、治疗或护理的害怕或焦虑时,护士为了使病人高兴,而说一些肤浅的宽心话,给病人以虚假的保证。如病人担心自己的手术能否成功时,护士不是了解病人担心的问题是什么,而是用一种轻松的口气对病人说“当然会成功”,这样的回答,使病人不愿意或无法将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病人感觉护士并不理解他的感受或对他的感受漠不关心。

 护患沟通的基本技巧:主观判断或说教

 在沟通过程中使用一些说教式的语言,并过早地表达自己的判断,使病人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觉得自己像学生一样在接受老师的 教育 。如护士对病人说:“如果是我,我会如何”,使病人感觉自己的感受对护士毫无意义,会停止与护士的沟通。

 护患沟通的基本技巧:信息发出的量及速度超载

 人患病时由于身心的不适,会导致沟通过程中的信息接收能力下降,而护士有时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会急于求成,特别是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速度太快,信息量太大,会影响教育的效果。

 护患沟通的基本技巧:言行不一

 护士的语言及非语言信息表达不一致,会使病人产生误解,或从护士的表现来猜测自己的病情,而产生护患沟通障碍。

 护患沟通的基本技巧:急于阐述自己的观点,过早地作出结论

 护士如果在沟通中没有经过思考,很快对一个问题作出回答,会阻断病人要表达的情感及信息,无法表达真正困扰他们的问题及感觉,将使病人有孤立无助、无法被理解的感觉。

 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病人,每个人所患的疾病不同,个人的经历、 文化 背景、宗教信仰等也有一定的差异,病人患病后的表现千差万别,即使有时患相同疾病的人,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有些病人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反应需要护士应用沟通技巧,灵活地与此类病人沟通。良好的沟通及交流技巧是护士的一种基本技巧及能力,护士个人应重视人际沟通,特别是培养自己的人际沟通技巧,重视人际关系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注意疏导及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沟通既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建立互利中的良性人际关系,是护理工作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护士应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发展及促进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满足病人的身心需要,使病人真正接受科学的、整体的、全方位的现代护理,促进病人的康复。

简述护患沟通的基本技巧相关 文章 :

1 护患沟通技巧心得体会3篇

2 浅谈护患沟通技巧

3 护士沟通技巧心得体会3篇

4 门诊护患沟通技巧

5 在临床护理中如何实施有效的护患沟通

6 如何做好护患沟通

7 护患沟通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8 如何做好儿科的护患沟通

这个是可以的,手术治疗早泄主要有俩种方式:一种是阴茎背神经阻断术,该技术最大的缺陷在于对神经的损伤是不可逆的,2014年版国际性医学学会指南中并不建议应用该技术用来治疗早泄。另一种是内置生物套技术,该技术不损伤白膜及海绵体结构,只是增加了背神经软组织的厚度,降低磨擦时皮肤与黏膜的敏感度,从而达到治疗早泄的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693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