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中寿镜吾先生对鲁迅的态度

《朝花夕拾》中寿镜吾先生对鲁迅的态度,第1张

他对鲁迅的态度,朝花夕拾里并未单独讲。

旧式读书人讲师道尊严,对学生不大亲切,自己不懂的,不愿意回答的,或者不屑于讲的,就把脸一沉,不理睬学生的提问。

另一面,寿镜吾并不是一个怎样严厉的先生,上起课来虽然枯燥,他还是比较放任小童找个借口休息玩耍,而持之有度。他不那么死板,会当着孩子面独自大声的吟诵有趣的课外书。

扩展资料: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鲁迅对寿镜吾先生的看法:

一、寿镜吾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二、鲁迅一生对寿镜吾先生十分敬重

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丝毫没有批判寿先生之意

鲁迅认为寿镜吾先生潜心从事蒙学教育,远离官场仕途,自甘淡泊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清白品格。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在少年鲁迅心中是可亲、可敬,严而不厉的,在当时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因为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用,描写出了先生严格而不厉害的形象,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思想。

扩展资料

寿怀鉴(1849~1930年),字镜吾,晚号菊叟,绍兴城内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在家中三味书屋设馆收徒,厘定规约,年收学生不过8人。为启发学生思路,提高文学修养,选授课文注重文采,因其异于传统,被人讥为“离经叛道”。

他教学认真,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学生的优长。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诗经》等经典之外,他还经常给学生讲荆轲、聂政等人除暴安良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

开办“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 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鲁迅先生童年时曾在这儿 三味书屋

学习一般对“三味书屋”的解释,都说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而寿镜吾老先生之孙寿宇先生在他写的文章中则是这么说的:“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寿镜吾老先生说:“‘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据说,这是寿镜吾老先生的父亲寿韵樵亲手拟定的,要子孙认真体会,身体力行 寿镜吾老先生忠实遵守父训,立志不当官,也反对和禁止儿子去当官他不允许小儿子去赶考,甚至把他锁在楼上,每顿饭菜都叫人给送去结果他的小儿子用麻绳绑在窗门上,缘绳而下,逃出了楼房,终于去北京考取了朝考一等第一名,当上了吉林省农安县的知县寿镜吾老先生就骂他不孝,骂了好长一个时期大概吴越是山水鱼米之乡,读书人家里若有些小的产业,不至于过不去、非要去当官不可再加上清朝政治混乱,寿老先生对清末官场的腐败是深恶痛绝的,认为乱世切莫去做官,即使做了官也是昏官在当时这种遁世退却、不合浊流的态度是可贵的,联系“三味书屋”的命名,很能看出老先生的正直、善良这对于他的学生,如后来成为反封建的猛士的鲁迅先生,大概不会没有影响吧!

寿镜吾先生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严而可亲的人。

寿怀鉴(1849~1929),字镜吾,又字镜湖,晚号菊叟,绍兴城内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在家中三味书屋设馆收徒,厘定规约,年收学生不过8人。为启发学生思路,提高文学修养,选授课文注重文采,因其异于传统,被人讥为“离经叛道”。教学之余,以读书自娱,除经史子集外,博览稗官、笔记。晚年常阅报纸,与人议论时政,言及帝国主义侵略、订立不平等条约时,辄气愤扼腕,大骂朝廷卖国贼。  

为人正直,尚气节,崇礼义,生活俭朴。晚年,置一夏布长衫,挂于墙上,与两子换穿。每逢春节,于学生拜年次日必回拜。客人来访,必整衣冠相迎。清贫自守,不愿儿辈科举入仕,次子鹏飞富才学,镜吾将其锁于楼房内,不令出而应试。鹏飞缘绳而下,赴京得朝考一等第一名,授吉林宏安知县,镜吾斥为不孝,拒收送来之银。书屋后有丹桂一竿,时徘徊其下,有一亭名“自怡”,又于对面墙上,书“寄傲”两字,以示傲然遗世,自得其乐之意。鲁迅于光绪十八年(1892)二月入三味书屋受教,历时5年。其道德文章予鲁迅以深刻影响,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中对当时生活有详细记述。

提及寿镜吾三个字,我们最先想起的乃是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文章中,鲁迅回忆起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美好生活,而老夫子寿镜吾以其严苛的形象给少年的鲁迅,也给广大读者留给了深深的印象。

少年鲁迅

寿镜吾(1849年—1930年),名怀鉴,字镜吾,绍兴城内都昌坊人。1869年,寿镜吾考取秀才。后来对晚清的黑暗深表沮丧,誓言不再涉途官场,于是承继了祖父和父亲的职业,也转行了教书先生。寿镜吾一生教书,直到80岁高寿去世,前后教书60年,教授的学生、弟子无数,桃李满天下。

鲁迅应当是寿镜吾教教过的所有学生里最为有名的了,从1892年2月到1898年3月,鲁迅回来寿镜吾自学了整整6年时间。这6年正是鲁迅性格成型的时期,寿镜吾对鲁迅的思想、品行印上了深深的烙印,鲁迅的学业基础也是在这个时候奠定的。

寿镜吾与鲁迅雕塑

寿镜吾以坦率、正直、博学闻名,他不仅自己誓言不录功名做官,也反对儿子去录。他甚至将儿子寿洙邻锁住在楼上,饭菜屎尿都让仆人送入送达。不料儿子寿洙邻也不是省油的灯,竟然将床单拿走拧成绳子被绑在窗户上,逃离了阁楼。寿洙邻在北京参加考试,竟然还录了一等第一名,最后当上了吉林省农安县的知县。

儿子独自做官,一心惦记着家中这个老父亲。每月按时送来银子来给他用,寿镜吾却每次都将银子原封不动送来回来,并当着送信人的面将儿子大骂一顿。

三味书屋

寿镜吾具有极强的爱国精神,鲁迅曾在回想文章里多次提及,寿镜吾经常与朋友辩论甲午中日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七七事变战争等,在谈及气愤之处时他甚至大骂李鸿章是卖国贼。

三味书屋只缴8个学生,从不多招。这也是寿镜吾的规矩,在讨学生时,他要亲自到家里去过目,孩子否聪明,否为家里做到家务,否娇生惯养等,这些都是他实地考察的重点。

鲁迅书桌

他对学生的放学很严苛,不准耽误、早退、旷课,如果有学生三天不来放学,他就不会去家访。每次放学他都会将学生送往路口,车站在石桥上看见学生走远了才起身。

寿镜吾70多岁时,依然维持着送学生的习惯,一个白发苍苍、胡须花白的老者车站在石桥上的身影,一度沦为了鲁迅对三味书屋,对寿镜吾最差的回想。

鲁迅读书(仿真)

寿镜吾教学生不拒绝死记硬背,只要学生解读就讫。对顽皮的学生,他也不会用戒尺惩处,但大多数时候都是轻轻地教训一下。鲁迅的国学功底乃是回来寿镜吾奠定的,鲁迅尤其讨厌对对子,这种习惯也就是指寿镜吾那里所创的。

寿镜吾曾出有上联“独角兽”,众多学生对出来的都五花八门,有“九头鸟”、有“四眼狗”等等,鲁迅对的“独角兽”颇得寿镜吾的赞扬和讨厌。这一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里有刻画。

百草园

鲁迅回来寿镜吾自学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文章等,为他日后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沦为国学大师奠下了扎实的基础。

不仅寿镜吾的正值、病态、爱国精神和国学造诣影响了鲁迅,就连穿着打扮也对鲁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鲁迅有个外号叫作“猫头鹰”,就是指鲁迅不修边幅,任由头发疯长,衣服也替换不勤。而这种不道德跟寿镜吾如出一辙。

鲁迅对寿镜吾具有极很深的感情,鲁迅离开了三味书屋去南京水师学堂自学、甚至后来去了日本求学后,每次返绍兴都要去造访寿镜吾。从1898年开始,鲁迅独自总会给寿镜吾写信给,鲁迅与寿镜吾的通信一直没间断,多达数百封之多。

鲁迅

此外,鲁迅与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也有很很深的友谊,二人亲如兄弟。无论身在何处,鲁迅每年春节都会给寿镜吾写出过年信,每次都以“镜吾夫子大人函丈”,落款总是“受业周树人从容百拜”。

1926年,鲁迅写出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此文,当时寿镜吾77岁还亲自看了此文。几年后,寿镜吾去世。寿镜吾去世后,鲁迅一直与其家属维持着亲密关系。

作为启蒙老师,鲁迅先生对他一直很尊敬但由于封建教育制度的影响,又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束缚儿童健康发展的一面课文中,鲁迅刻画、描写先生也是以尊敬的心情,寓批评于幽默之中作者批判的是封建教育制度,决非自己一向尊敬的先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74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