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目标系统理论认为人有哪些目标

心理目标系统理论认为人有哪些目标,第1张

心理目标系统理论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的目标系统。它认为人类心理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并且这种需要会产生一系列的目标。心理目标系统理论认为人类心理活动中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目标、中间目标和终极目标。

基本目标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的基本需求,这些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比如,食物和水是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基本目标;安全和保护是满足人类安全需求的基本目标;社交和归属感是满足人类社交需求的基本目标。

中间目标是指为了达到基本目标而设定的具体目标。比如,为了满足食物和水的基本需求,人们可能会设定“去超市购买食物和水”的中间目标;为了满足社交和归属感的基本需求,人们可能会设定“参加社交活动”或“加入某个团体”的中间目标。

终极目标是指人们在生命过程中追求的最终目标,这些目标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最高动力。比如,追求幸福、自我实现、成就感和意义感等,都是人们在生命过程中追求的终极目标。

除了基本目标、中间目标和终极目标,心理目标系统理论还包括了其他几个方面。其中,自我目标是指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所关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包括个人的成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社会目标是指人们所追求的社会价值和社会使命,包括为社会做贡献和帮助他人等;情感目标则是指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所关注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满足,包括快乐、满足、舒适和愉悦等。

总之,心理目标系统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中包括基本目标、中间目标和终极目标。这些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产生的,它们在不同的层次上反映了人类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除此之外,心理目标系统理论还认为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所关注的自我目标、社会目标和情感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幸听到了这本书,读书笔记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今天早上要给大家讲的这本书叫《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的作者叫丹尼尔·卡尼曼,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当他获得这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时候,引起了整个经济学界的震动。因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从来没有颁给过不是经济学家的人,因为他是心理学家。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这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写的这本书,经济学跟心理学有什么关系?跟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而他的观点又影响了哪些经济学原理?都在这本书里,这本书就是《思考,快与慢》。什么是《思考,快与慢》,用一句话解释就是:人们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大脑里面有两套不同的系统,一个系统叫做快系统,一个系统叫做慢系统;一个可以一秒当中做决策,另一个需要计算﹑需要思考才能得出答案。所以这两套系统就构成了这本书的主线,就是思考快与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就很清楚,比如问你一个问题:3×6等于多少?你一秒钟就可以给出答案:三六十八。如果问你:333×363等于多少?你一秒钟之内很难给到答案,除非有过特殊训练。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是通过两个不同的系统才能给出答案。一个是瞬间的直觉反应,这个瞬间的直觉反应是来自于你过往的经验和大脑当中的记忆。因为每个人都背过乘法表,九九口诀。但是复杂的计算问题显然在你的记忆当中就不太可能出现,所以你需要经过按照公式精密的计算才能得出结果,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调动大脑的思考。比如昨天晚上我开始讲的一个新课程叫《文案银行》,是讲关于如何写好文案的一个线上课程。当时在报名之前,就有人问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只有小学的文化,能不能学会写文案?那我给的回答是跟文化无关,只要有脑子就行。其实这几年我在很多的场合跟学员在交流的时候,我都说这句话,同样的话你要有脑子,就可以成事。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所谓的“有脑子”,就是你能随时启动你的慢系统去做决策,这就叫有脑子。凡事一来﹑一看见﹑一听见,瞬间我知道了,来自于经验和记忆往往不是最准确的。那就有一个问题:这直觉,直接给出答案,难道都是错的吗?肯定不是。像我们刚才说的这个“3×6得多少”?你直觉直接给出答案一定是对的。还有比如说你开车的时候,突然看见前面马路上跑出来一条狗,你这个时候不需要经过什么思考,你直接通过直觉判断,直接踩了一脚刹车,这些直觉判断都是对我们有用的。但是为什么我们还会有系统二·慢思考呢?那么是不是说慢思考就是错的呢?当然也不是。这个我不用举例子大家也明白。那么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是让系统一跟系统二完美的配合,该用哪个用哪个,而不是按照我们的平时的习惯。大脑的天性是懒惰的,所以在绝大多数的时候,大脑是不愿意去启动系统二的。直接给出经验的记忆当中的答案不是更方便嘛,所以大脑是比较趋向于不思考的。这就是我说的这些不带脑子出门的人,因为这是大脑的天性也无可厚非。但是你会发现所有的成功的人﹑或者活得还不错的人﹑让别人很尊敬的人,大多数都不是完全凭直觉办事。他是有脑子的,他是要思考的。但是也并不是说所有的事都要经过理性的思考。那这个观点,为什么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呢?因为在这个很久以来,自从经济学诞生以来,所有的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学理论的时候,都做一个前提假设。这个前提假设就是假设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人都是非常理性的,把这个作为前提去研究经济学,当然最后得出的结论未必是对的。因为这个丹尼尔·卡尼曼的理论告诉咱们,人并不是在所有的时候都作出理性的判断的,而且恰恰相反,是绝大多数的时候做出的判断都是非理性的。因为是靠系统一直接按照经验和记忆给出的答案,根本就没有思考。那在经济学当中的应用,咱们就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说:一件商品是降价,A降价,B打折,但是两种计算结果之后的价格是相等的。那么人们更喜欢购买哪一种呢?事实证明人们更喜欢打折的商品。因为降价,说明这个商品不值钱了;如果打折,尤其是限时打折,人们会觉得在短时间内我会占了便宜,但是它的价值并没有打折扣,这个叫做“锚定效应”。再比如说:经过手术之后病人在未来三个月之内存活率是90%,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经过手术之后在未来三个月之内,会有10%的病人死掉。这两个说法从理性上来讲,它的答案是一样的,但是人们更喜欢听哪个呢?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更喜欢听有90%的存活率,这个叫做“框架效应”。再举个例子:比如说,你花一百块钱买了一个东西,放在自己手里。这个时候当你买的时候,你一百块钱可以选择买ABC好几种东西,但是你选择了A。那么你把它买到手,变成你自己的东西以后,在你心里对他的价值预估就已经超过了一百块。这个时候再用一个全新的B去跟你换,你是不愿意的。就是你当这东西是自己的了,自己就会对它产生更多的情感,就会认为它的价值更高。这个在心理学就叫“禀赋效应”。这些效应呢,我们没有必要把它记住,除非你是专门研究心理学或者专门研究经济学的。因为这些心理学的效应太多了,上千个,数不胜数。但是你要知道,明明是两个价值相等的东西,人们更喜欢A或更喜欢B。这些偏好是怎么产生的呢?如果让计算机去判断,那计算机会得出一个结论,说两个相等,我不知道选哪个。但是人就会选择,因为人有偏好。这种偏好就来自于我们说的系统一,就是这种直觉。那么它对经济学当然就有很重要的意义了。因为首先它推翻了经济学认为所有的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理性的,这个就站不住脚了。其二呢,什么情况下人们更愿意消费什么样的东西,这个在经济学里﹑在行为学里尤为重要,就是我们说的营销范畴。那么前面讲了这些都是理论的部分,讲的就是这个丹尼尔·卡尼曼他一生的研究成果。但我们知道这些成果之后有什么用呢?咱们说一洋晨读要落地实用,要实践,这才是咱们要达到的目的。那么通过前面的这些理论的了解,我们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知道了两个系统如果能完美地结合,这样的话作出决策可能就更接近正确。那么我们怎么样去做到呢?怎么去避免系统一带来的偏见跟失误呢?这个就是实践部分。作者给我们两方面的建议,咱们来说一说。第一个建议,用作者的话说叫“事前验尸”,听起来挺恐怖,实际上不恐怖。什么叫“事前验尸”呢?就是先假设这件事得到的结果会很差,先假设这个事情要失败,然后去想象一下﹑去预测一下,就是什么原因会导致他失败。然后把能想到的所有的原因罗列出来,按照重要等级排列顺序,之后就可以尽量的避免这些能想到的原因出现。这种做法可以大大的降低我们的误判和失误率,这叫“事前验尸”。第二个方法,用作者的话说叫“饮水机闲谈”。就是说没事你上饮水机旁边听听,别人都在闲聊﹑八卦什么东西,主要的意思是:先去听听别人是怎么批评自己的。因为别人批评自己和自己批评自己,对自己带来的这种焦虑跟痛苦,前者更小一点。也就是说自我批评实际上是很伤害内心的,但是听别人批评相对来讲要好一些。那么多听别人的批评,我们可能就会避免一些系统一带来的直接误判。为什么呢?为什么听别人批评会避免这个呢?其实咱们中国人有句老话叫“旁观者清”!那“旁观者清”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系统一跟系统二的关系,我们自己身处这个事情里面,我们往往是用系统一的直觉去判断,直接给出一个决策。而如果听听别人的看法的话,那么这个事跟他无关,跟他无关他就不会有直觉。如果你非要听他的看法,他就会想一想再告诉你,那么他启动的是系统二来给你他的判断。所以多听别人的系统二的判断,对自己纠正自己系统一的误判是非常有好处的。刚才咱们也说了,这个产生两个系统的原因就是人们大脑天生是懒惰的。那么既然是懒惰的,我们其实就有办法对付他。比如说,早上起床的问题,我想克服一个睡懒觉的问题,那么你有两个办法:第一个自己上闹钟,第二个让家人几点钟把我叫醒,对吧?一个是自己想办法,一个是求助别人。那么就是说一个是内力,一个是外力。对于克服懒惰这件事,哪一种力量更方便更便捷呢?一定是外力。所以这就是内力跟外力的区别。那么作者的意思说,如果你能有一个集体决策,或者参与到一个集体当中,那你自己这种主观臆断的误判就会减少很多。这本书曾经在一洋拆书当中详细的拆解过每一章每一个效应,大家可以回去找找听听。那这本书就讲完了,我给大家说说我个人的感受和感悟。每个人每天做的无数个角色当中,大部分是调动系统一,如果我们没有读过这样的一本书,没有接受过这样的理论的话,我们可能很少会去想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根本就不自知。对什么事情的第一印象,对什么事情的判断决策,我们是通过这个直觉来的,他有没有道理?他符不符合概率?他到底离正确是远还是近?我们从来没思考过,反正每天就这样过了。但是有这样的理论之后,我们听完这本书之后,我们就应该去思考一下。或者我的办法这样的:每天做的任何的决策,自己既作为自己,又作为一个旁观者去观察一下,我这个决策是系统一做的,还是系统二做的。你要是说,我每做一个决策都记录一下,这肯定做不到。但是有这种意识之后,至少我一天做一百个角色当中有十个我会有意识的去关注到它。时间长你就会发现,你会更好的平衡系统一和系统二,什么时候用直觉,什么时候用思考。这个没有一定之规,但是如果你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好像就会了。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给你的讲解以及实践的指导,和我自己的一些感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74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