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青少年对陶艺的兴趣

如何培养青少年对陶艺的兴趣,第1张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课堂是学生 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并通过各种工具、材料进行制作、练习而获取 知识的平台。在陶艺美术教学过程中,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 生对陶艺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在此抛砖引玉浅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展现陶艺的自身特点,培养学生对陶艺的感知能力。 “陶艺”泛指瓷土、陶土和各种粘土烧成的艺术作品。陶艺制作方法多 样,如能巧妙运用,灵活发挥,可充分展示鲜明的个性,产生相当强的表现 力与感染力,使作品更加生动传神。抓住这一特点,学生在学习时有很大的 机动空间和开拓思维的空间,再加上地处“瓷都”的优越环境,古今名人陶 艺传世佳作馆藏丰富,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利于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观与学习相统一的良好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学习陶艺的基本动力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 魅力,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例如:课堂上配 上录像、范画、工艺作品等方式,可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 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课外带领学生参观各种艺术展,又可从视 觉体验上激发学生学习陶艺的兴趣。同时在教学中,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阶 段,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环境因素进行协调统一,引导学生培养兴趣,并 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教学也同其它科目一样,要尊重学 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美术是一种乐趣,并在这乐趣中 学习掌握美术的基本能力,从而达到促使学生形成学习陶艺兴趣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掌握陶艺基本表现手法。 陶艺课程大致可分成欣赏和表现两大块。在激发学生用掌握的陶艺知识 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生活中美的感知上,不管是表现手法、制作技巧,还是 形体塑造、色彩运用等,只要学生乐于动手、动脑,放胆去表现,在这个表 现的过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 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自己的各种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和教师在 心灵上产生共鸣,达到人文、情感、精神上的沟通。

 陶艺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而得到优化。那么,现代陶艺设计的形成和特色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现代陶艺的艺术特色,希望能帮到你。

  现代陶艺的概念与形成

 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陶艺是写实主义古典美的话,那么充满时代感的现代陶艺更具有抽象主义浪漫的形式美。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在概念上已有了很大区分。传统陶艺造型源于生活、充满理性的设计中,追求的是质朴严谨,实用大方的含蓄之美,最终以形体的多样化和釉色装饰的丰富性来完成陶瓷不同的形态面貌。现代陶艺注重的是人们心灵轨迹的自然情感流露的表达,在一种完全释怀内心情绪世界和偶尔性思维情感宣泄的轻松创作过程中,按照自己审美视觉意识逐步确立了现代陶艺设计追求形式美。有感而发,运用不确定多变的现代绘画艺术处理手段,制作时恰倒好处地体现不同材质本身的语言特色,并借助于水、火、土、釉色等工艺烧成特性的外部条件来完成作品创作设计。崇尚返朴归真的自然之美则是现代陶艺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陶艺具有反传统、反技术的叛逆精神,有一种敢为人先的设计思想观念,打破了传统设计中均齐、平衡、归纳、对称的设计模式,更强调陶艺本体材质语言在新工艺新技术下的运用,把陶艺造型装饰的整体美与当代人的审美喜好结合起来,共同构筑起现代陶艺丰富多彩的思想内涵和设计理念。

  时代人文精神特征在现代陶艺设计中的体现

 陶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和价值取向。由于每个时代的大环境各异,因此,陶瓷作品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折射出来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气息也不尽相同。如原始彩陶的单纯质朴、宋代青瓷的浑厚大气、明代青花的妍丽雅致、清代陶器的繁缛多资等,现代陶艺创作思维异常活跃,表达形式方法的多样化,则反映出当代社会对外交流频繁的高度开放性。直白、率真地表现对象,让艺术家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来施展各自的才华,完善了造型的个体特征。现代陶艺理所当然在设计上反映当代人的文化特色、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构思的独特性、创意性,用最敏锐的眼光捕捉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具流行的时尚文化元素,准确地将当代人的所思所想和对世界的感悟主动糅合到形体的设计中去。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的不同概念在于:现代陶艺越来越屏弃功能效用的特点,逐渐把造型的观赏美感放在了首位,以符合当代社会审美的需求。陶艺视构思创新为艺术生命的再现,作品本身的魅力体现在造型美、装饰美、材质美、工艺美等诸多因素上,艺术家个人思想品格与修养融入造型形式美之中是作品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1) 陶艺的社会属性。

 陶因生活需求而产生,生活因陶而丰富多彩,陶瓷与生活紧密相连,陶瓷的社会属性不言而喻,探究现代陶艺的人文精神,离开了当代社会生活就等于无源之水,可以说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需求成就了现代陶艺的快速兴起与成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玩陶、赏陶、爱陶的制陶氛围中去,陶艺设计由此从专业化走向大众化。

 随着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与吃饱穿暖的生活模式,而乐于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茶道的兴起、饮茶之风的盛行刺激了陶瓷茶具的生产设计,室内外装修运用陶瓷艺术品作为美化空间的装饰点缀,以体现思想文化品位。当一件陶艺成为生活用品,或实用或陈设受到人们普遍接受时,它同时就具有了社会属性。陶艺在不知不觉中适应了社会生活的这种要求,把当代人的文化精神、艺术思想、审美情绪悄悄地渗入到现代陶艺设计中去,提高了现代陶艺的艺术性和品位性,从而使得陶艺社会属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

 (2) 陶艺设计的文化属性。

 一件陶艺作品从构思立意到设计制作,都会经历相当阶段的思想和修改,无论是构思的偶然性、联想的纯粹性还是有感而发的深思熟虑性,都可为艺术家形象设计思维的正确反映,是感悟与理性的相互同意。思维时肯定会无意识地运用已形成的设计理念原则,如:写生模仿、归纳剪裁、自然联想、聚散结合、大小对比等等,来充分显示出作品或粗犷、或简静、或洪荒、或空灵、或厚重的美感来。设计思想本身带有文化特性,陶艺从设计到制作烧成的过程就是艺术家文化思想意愿的积聚和反映,完成后的作品更具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性,现代文化属性更明显。所以,某种意义上理解,所有层次的陶艺创作活动都可视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专家教授、文人学者等文化人的参与设计更增加了陶艺的文化情节。无论是景德镇的青花瓷器还是宜兴的紫砂陶器,相当陶瓷的器皿造型用中国书法、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作为装饰。用写、绘、堆、雕、刻等多种手法来表现装饰的题材内容,各个时期都产生了一批文学意蕴深刻、造型风格鲜明的代表作品。青花瓷器的高雅大方,宜兴紫砂的纯朴深厚,这些作品中散发出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从中窥见出了时代的一种生存状态。有些文化人参与更是提升了陶艺作品的档次与身价,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清代文人陈鸿寿(字曼生)都曾参与了紫砂壶的研究设计,作为金石书画家的陈曼生对壶艺情有独钟,颇有研究。以概括自然植物和古代器皿的特征入手,变化设计出了许多新款的壶型。装饰简洁而不入俗套,壶体上书画题刻与造型浑然一体。著名的“曼生壶十八式”就是有陈曼生设计,杨氏兄妹成型,再由陈曼生及诸友题字刻铭的壶。文人的参与使紫砂壶名噪一时,身价倍增,名家作品千金难求,文化内涵的作用充分显现。

 (3) 陶艺的创作的视觉性。

 陶艺创作是眼、手、脑整体协调的设计过程,其中眼睛始终是判断美丑的第一观感器,只有通过眼睛的审视才能让大脑发布制作的命令,视知觉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视知觉是一种直觉思维,它根据对事物的生动视觉印象,通过非逻辑的跳跃式思维,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看”并非是人类对光线组成图案的被动反应,应当说它是由大脑指挥和说明的一个积极的探索过程,并且具有整体性和自动总结功能。

 视知觉解决的是比例大小、材质、肌理、色彩搭配、工艺处理、表现手段、形式美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也是陶艺创作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现代陶艺设计除了功能效用之外,对视觉美感的追求变得非常重要。陶艺作平的成功与否,首先得通过人们眼睛的整体审视,让作品本身的形式美感打动观众,吸引人们产生探究作品美的兴趣与内涵。因此,视觉选择具有直觉的主观性。

 美国语言哲学家蒙古德曼指出:“眼睛并不是作为一架自动仪器单独工作的,而是作为复杂多变的有机体的一个部分工作的,眼睛看什么,怎么看,都得受需要和趣味的控制。它选择、舍弃、辨别、归纳、分析、构筑。与其说是反应,倒不如说是接纳与创造。”一件完美的作品必然包括:造型别致、比例恰当、色彩和谐耐看、创作技法娴熟等,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散发出持久的魅力。如现代陶艺家陆斌的陶艺作品《化石》、《过年》,以生活中自然物象为获得创作灵感的基础,用写实的带理性的处理手法来表达现代陶艺具有的各种形式美感,并在工艺烧成上赋予自然形态更多的色彩、纹理效果,引起视觉上的冲击力,给人更多遐想的余地。

  陶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性

 艺术是多元化的,陶艺只是其中之一。各种艺术形式的存在说明了社会的需求性与本身的合理性,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现代艺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现代陶艺的发展,艺术的视野非常宽广:绘画、书法、雕塑、装饰设计、视觉艺术、装置艺术等等,每门艺术都有自己的创作技法和文化特色,写实或写意,抽象或夸张等。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形式美的追求,现代陶艺无不从中获得启示与带来灵感,现代陶艺家都在努力探索自己的表现形式,吸取现代艺术的表现技巧,把体现作品个人面貌作为创作的突破点。如罗小平作品《广成子》、《愚者》,表现的虽是传统雕塑题材,但创作手法的夸张性和装饰化、制作工艺的精致性,使整个人物造型给人以超凡脱俗、耳目一新的感觉,极具艺术感染力。同时,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造型功底。现代陶艺本身十分重视对造型设计功能的培养,只有具备一定的绘画与审美能力,才会创作出形式新颖、内涵丰富、视觉感美的作品来。近来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结构主义等开启了现代设计的大门,成为现代设计的思想基石。大师们打破常规造型规律的设计理念,似乎给现代陶艺带来了活力,用反其道的思想去设计,如构成形式、块面形式、图案拆散形式等等,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艺术大师毕加索、马蒂斯、米罗等大胆地采用陶瓷材质语言作为创作的载体,创造出了一批载入史册、令人赞叹的艺术作品。他们将陶瓷作品升华到艺术层面,开创了现代陶艺的先河。

 艺术贵在交流与创新,让造型各具特色与个性是陶艺设计的永恒追求。只有强调了个性元素,给造型以特点,才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一种风格和特色。陶艺创作设计体现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的完美统一性。艺术家个人品行、文化修养的积累将有助于丰富陶艺的创作文化元素。只有善于观察社会生活,接受平静与寂寞和踏实工作的人,才能在陶艺创作中寻找到真正的时代精神和文化个性元素,创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奉献给人类社会。

 陶艺的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学者需要通过缜密的教学安排之后才能进行授课。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陶艺制作教案,希望能帮到你。

 陶艺制作教案(一)

 [陶艺制作教案]土与火的艺术

 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探索与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陶艺的独特美感与魅力,在陶艺创作中,学习制作技术,力争创作出具有艺术性和个性鲜明的陶艺作品,

 陶艺制作教案

 。

 教学目标

 1结合对陶瓷艺术的认识和感受,努力以创作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2重点学习与陶艺创作相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感受陶艺创作的特点和乐趣。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泥板成型、泥条成型、拉坯成型的几种基本技法。运用基本技法创作一件作品。

 教学难点

 了解陶艺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认识陶艺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准备

 陶艺创作的工具;陶泥;示范作品及。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你喜欢陶艺作品吗

 你知道它是怎样做成的吗

 陶艺作品是泥、釉、火的综合产物。

 陶艺的制作工艺按顺序可分为原料加工、泥坯塑制、赋釉及煅烧四大工序。

 三、讲授新课

 下面教你几种制作方法!

 第一种

 拉坯成型(以碗为例)

 制作过程

 揉泥

 1揉泥靠全身的重量向下压。左手提起泥团,翻卷,右手推压,有节奏地重复提起、翻卷、推压的动作。

 2注意泥团已形成螺旋线,慢慢重复这些动作。中心形成的小洞在继续揉练中就会消失。

 3随着揉练的进行,慢慢形成圆锥形。

 拉坯成形

 1双手将泥团用力向下摔在转盘上,尽量摔在转盘的中心。用水润湿泥团和双手。

 2右手用力由上向下压,左手用力向泥团中心推。重复一遍,然后向上拔柱。

 3当泥柱达到适当的高度,不用移开双手,用双手大拇指放在泥柱的顶端定出中心。拇指互相保持水平,规整泥柱的上部。

 4开始拉碗。抬起左手拇指,其它手形仍然保持原来的姿势。

 5开孔后,往里边加点水保证润滑。

 6估计用适量的泥拉碗形。右手食指和左手的拇指放在里边成一定角度向中心推,将孔开大些。注意双手控制好外形。

 7用拇指的指甲标出碗坯的底边位置,

 8左手不动,右手慢慢向上抬起,拇指,中指和食指同时用力使碗坯变得更薄,更高。

 9用一块海绵吸去碗里的水。

 10左手握住丝线,右手拇指与食指拉紧丝线的另一端随着拉坯机的转动,丝线的左端放在盘子上,右手拉着丝线与盘面保持平行缠绕泥柱。

 11丝线缠到碗底,切入泥中,将碗坯切下来。

 第二种

 泥条成型(以笔筒为例)

 1用双手手掌团出大小不等的泥球。

 2将泥球放在塑料布上。用一只手的指尖滚压泥球,搓成泥条。

 3双手来回运动,继续使泥条变细、变长。注意双手拇指如何交叉在一起,使双手稳固。

 4双手保持同样的姿势和运动,沿着泥条运动得到理想长度。

 5所有泥条搓成后,取其中一条做成螺旋,做直筒的底。

 6用木制塑刀将螺旋表面由外向中心抹平,使之粘接。

 7用刮刀压光筒底的表面。用陶针刻画将粘接第一圈泥条的区域。

 8用泥浆涂抹刻划过的区域。刻画第一条泥条。

 9将泥条放在筒底上,泥条长度应与圆周长度相当或稍微长一些。

 10沿一定角度用刮刀切去多余的泥条。这比垂直切割泥条要好,可使泥条两端的接合面更大。

 11用圆形塑刀粘接直筒内壁的泥条。

 12内壁平整后,用同样的方法抹平外壁。

 13用带有锯齿边的刮刀修外壁,刮刀应直立。

 14继续添加泥条。为了避免干燥中开裂,应使泥条间的接缝不要在同一条竖线上。

 15用锯齿刮刀的斜边在筒底外缘修出斜面。泥条都粘接完毕后,用锯齿刮刀再刮一遍,放在一旁干燥。

 第三种

 泥板成型(以装饰墙为例)

 1将泥条放在一块帆布上,用双手拇指将其压在一起。

 2沿泥料两边各放一根厚为10mm的木条。用碾棍碾平形成泥板。

 3根据需要准备数块泥板。

 4用木板支撑泥板,保持泥板垂直。

 5在墙面上画出窗户的位置,用刻刀将其镂空。

 6用刻刀切出窗户的形状,把窗户镶嵌在墙面预留的位置上,并用泥浆粘合。

 你学会了吗

 你想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精彩吗

 赶紧看看以下招数吧!

 要使作品外形效果更丰富,我们可采取多种手法进行装饰。(欣赏数张)

 这两件作品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呢()

 什么是釉

 釉是陶瓷表面那层晶莹通透的"玻璃层",是陶瓷的霓衣云裳。釉不仅是陶瓷表面漂亮的装饰层,也是陶瓷坯体的保护层。

 釉的材料也叫"釉料",实际上是金属氧化物和碳酸盐的混合物。

 釉料中所含的金属氧化物在窑内火烧之后会产生不同的颜色。

 施釉的方法:

 1浸釉法

 2浇釉法

 3喷釉法

 4画釉法

 四、作品欣赏

 五、作业布置

 同学们,学会了吗

 请发挥你的想象,完成一件自己喜爱的陶艺作品吧!

 六、作品评价

 1对比一下,谈谈各自的制作手法。

 2请点评一下作品的优缺点。

 3探讨改进的方法

 陶艺制作教案(二)

 课题:陶艺创作 ----玩泥巴

 单位:胡状第二初级中学 姓名:吕贵青 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已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且普遍对动手制作兴趣较浓,而陶艺完全符合他们的需求。

 陶艺是一种水、火、土完美结合的艺术。黏土的柔和与人有着天生的亲和力,使得玩泥巴成为孩子的天性。同时,黏土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稳固性,使得陶艺创作在造型上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学生在如此自由创造的世界中,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和天地——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自我。而集中一天开设劳技课的教学模式,在时间上有了充足的保障。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掌握基本的陶艺创作方法。

 2、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欣赏,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优秀的陶瓷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动,使学生能够创作出一件充满艺术感、有独特设计创意的陶艺作品。

 3、方法目标:本课题为综合实践课,旨在通过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最后以学生个人创作或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把“陶艺创作”这一课题通过充满艺术感觉的双手展现出来,把一块普普通通的泥巴塑造成具有艺术生命力的陶艺作品,以此来达到本课的教学意图。 学习重点:

 陶艺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方法的灵活运用。 学习难点:

 创新思维在陶艺作品设计中的体现。

 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准备:课件、多媒体、制作陶艺的主要工具和材料。 2、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的相关资料,陶泥或橡皮泥、辅助材料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了解陶艺

 1、观看动画,了解陶艺

 教师播放一个大耳朵图段,概括了解陶艺。

 二、作品欣赏 点燃激情

 以大批的精美陶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创作激情。以激发同学们对本课的学习热情,以完成本课的情感目标。赏析陶器作品,了解我国古代陶器的主要发展史及它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三、多元互助 合作探究

 分小组讨论:陶艺作品的制作过程不同地区的作品的不同点现代与古代作品的区别

 (小组分工查阅相关资料,组长记录发言。教师总结陶艺步骤,展示课件。)

 四、体验练习 目标探究

 已准备好的材料学生分组制作或个人制作作品完成教学目标。

 五、迁移应用 拓展探究

 作业:课后制做一件陶器送给你最爱的人,使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灿烂的陶瓷艺术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和理解。

 板书设计:见课件

 教学反思:教师用课件展示名家及学生的陶艺作品,在学生惊叹之余,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作品是如何做出来的吗及时的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在本课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了四步探究在美术课堂中的优越点,更完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陶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它蕴含着我国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孩子学习陶艺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制作陶艺对孩子有什么意义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制作陶艺对孩子的意义,希望能帮到你。

儿童陶艺教育的意义

 一、亲近自然,塑造未来

 陶土湿润柔软,陶艺的学习使少年儿童感到亲近、自由轻松。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亲近大自然,亲近泥土的天性。泥土多变的特性,是孩子释放自我、阐述童真的一种手段;是通过触觉、视觉,感觉引人向善的一种朴实的方式;是施洁净于人心的体现;也是他们幼小心灵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增强自信心的有效措施。上陶艺课,无拘无束,身体自由活动,双手可敲打、揉搓、拉、团,动作自由、随心所欲,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处在积极主动状态。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儿童的兴趣。”陶艺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减轻儿童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把金钥匙。

 二、提高审美及艺术素养

 陶艺是集绘画、书法、雕塑、装饰、人文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精美绝伦的陶艺作品能启迪孩子去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表现美,在陶艺活动学习中可以不断提高孩子的审美素质。泥塑作品的直观性、形象性是实施儿童美育提高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陶艺教育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是美育的生动体现,对提高孩子的文化素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陶艺启迪智力,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

 通过陶艺的学习,孩子捏、揉、搓、拉泥巴时,手、眼、脑并用,促进了左右脑的细胞活动,对孩子的手、眼、脑协调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只有锻炼其双手,才能启迪其心智,促进艺术发展,双手活动是思维产生的源泉。陶艺是一门需要耐心、需要细心、需要认真用心体会的课程。一件作品,需要花不少时间反复修改和制作,通过先塑型、到上釉、到烧制的过程,通过这些,孩子们能在不断的实践中了解泥塑的规律和要求,慢慢地学会了细心和耐心,形成了细致做事的习惯,塑造健全而优良的人格。

 四、改善亲子关系

 陶艺创作是手、眼、脑协调互动的过程,儿童的智力发展起源于动作,而学陶艺的过程不仅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感知力、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同时父母与孩子一起做一件陶艺作品的过程是美妙的,共同动手的过程是亲切的,这对亲子关系更是一种很好的促进。

现代陶艺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及存在意义

 一、现代陶艺的本质特征

 陶艺是时代的产物。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载体,它不是传统陶艺的简单重复和延续。从本质上讲,现代陶艺是对传统陶艺的一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它把陶艺从“器”的概念中,从古老的、已经定犁的工艺模式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陶瓷本质内涵,并加以挖掘和发展,开拓成富有现代精神的纯粹个性化的艺术形式。

 现代陶艺是一种新的视觉艺术,它使陶艺偏离了传统的轨道,改变并拓展了中国陶瓷语言和观念的形态,能极大限度地、不受拘束地充分展示并真实的反映作者的创作情感。在总体趋势上推动了这种艺术媒体与社会现实、文化情境和不断演进的社会总体审美判断的贴近,表现出新的文化审美精神。

 现代陶艺是一种比较新的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它与传统的陶瓷艺术有着血缘的关系,但并没有传承上的顺序。它以反叛传统为起点,直接反映现代社会中人的本能,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兴关系。它强调个性,强调感性,强调自身情感,用套装的、变形的、自由的、不受拘束的艺术形式,摆脱了多年来受传统审美标准制约的思想束缚,成为现代艺术创作者用来挑战、树立新意的手段。以新的感知方式,更改现代人看待世界、重新认识世界的艺术形式。

 二、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的共性与区别

 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有着血缘的关系,但不是传统陶艺的简单重复和延伸,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两者的共同点是:

 第一是“手工”。陶艺绵长的生命力在于手工。这也是这门古老的艺术在高科技的网络时代仍然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手工是“人类学本体论”的基础,是一切陶艺创作的原点。作为人的活动,手工是一种体证,它最能保持艺术品原真性。与其它相互界限越来越模糊的艺术门类相比,因为“手工”,陶艺始终具有清晰的边界,这保证陶艺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手工的魅力都将作为陶艺的基础,将不同时期、不同价值取向的陶艺活动联系在一起。

 第二是材料,即陶土、泥性。如果说手工是陶艺的人类学的基础,那么陶土则是陶艺“自然本体论”的基础。它是手工变革的对象,是陶艺活动的物质载体。通过对泥性的掌握和运用,通过对材料的变革,人的观念、智慧、想象力、创造力成为一种物质形态化的实体。陶艺的这种材料属性,也是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能够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

 第三是烧制工艺。烧制是人和自然的统一,人的本体和自然本体、精神和物质在烧制中获得融合,烧制为陶艺在自然、人文中增添了“天成”的因素;烧制中的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使烧制的过程永远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弥久长新的吸引力,烧制过程所蕴含的超出自然和人为的神秘主义的因素,是陶艺创作幸福和痛苦的源泉。

 两者的区别是:

 现代陶艺是一门从陶瓷艺术中衍生出来的纯艺术形式,它摆脱了传统陶艺的实用功能性与装饰性的束缚,背离了规律性的创作程序,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功能和审美标准。具体表现在:

 第一,在材料选用上,现代陶艺不看粗细优劣,强调和关注质地个性;

 第二,在工艺制作上,现代陶艺常常有意利用反技术的肌体缺陷;

 第三,在装饰技法上,现代陶艺追求肌体效果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保持并显露出手工的痕迹:

 第四,在造型工艺上,现代陶艺不完全强调规整有序的对称,甚至有意造成残缺变形和透空形态空间。

 正是这些区别,使陶艺家们不断变换制作手法,将暗示、隐喻、象征、联想等手法视觉化,将寓意在作品中的精神价值和表现个性经验的语言作为关注对象,冲破封闭的世界,将感觉直接指向现代文化的各个空间。并通过某些技艺因素的扩张和强化,让现代陶艺在现代文化中扮演参与者与言语者,突破了传统陶艺原有的界限,引发起人们对陶艺及其文化的思考。

 三、现代陶艺在现代生活的表现

 现代陶艺的本质特征和与其它陶艺的不同区别,为陶艺家摆脱传统僵化的创作观念束缚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在此之前,陶瓷的产品化直接导致陶瓷艺术的被摧残。现代人站在都市的水泥丛林中,接近自然、亲近泥土已成为了一种奢求。而现代陶艺充分利用个体手工审美创作实践,一也越来越被现代人广泛认同和接受,并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

 1、现代陶艺对现代生活中的影响

 在许多大中城市目前正十分盛行“陶吧”。“陶吧”的盛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业行为,或是某种潮流文化,而是久积于人们心灵深处的自由创造精神的本性流露。那种手工捏制的痕迹,盘筑成型的泥条以及独特的装饰效果,可溯源到浑朴天真的原始艺术。现代陶艺的出现正符合了人们心理渴望回归自然的需求,成为现代人精神世界的代言者。同时,现代人除了以做陶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精神行为外,更愿意将这种富含自由创造精神的艺术形式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环境。现代陶艺不仅以室内日用陈设用品而目出现在公众生活中,并且也在室外以公共展示的方式,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其富含生活化的气息独特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改变着人类原有的生活面貌。

 2、现代陶艺对精神审美的影响

 传统陶艺多受制于宗教、政治或自然而不大自由,这些局限性导致了传统陶艺的图式化、工整化和无个性化。它的审美范畴也仅仅在实用的框架中回旋而无所突破。“实用审美”因而成为过去社会中主流审美的方式。而现代陶艺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高扬个性化精神旗帜下,逐步推翻了纯实用审美的藩蓠,开始向“精神审美”的方向升华。陶艺家及爱好者对所创作的陶艺作品赋予了大量的个性化造型方式,形成了充满丰富内涵意义和情感内容的全新造型模式,表现出巨大的精神审美功能,使现代陶艺在总体趋势卜推动了与现代社会审美判断的贴近,成为一门具有严肃意义的、自由的艺术。

 3、现代陶艺对普及陶艺教育的影响 在传统陶艺的教育中,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严格的师承和名窑流派。陶瓷艺术的奥秘被保藏在历代传承的手工模式之中,深藏在从配料、成型、装饰到烧制的个体体验之中,充满了深不可测的神秘性。而现代陶艺的“离经叛道”,使陶艺的神秘面纱被揭开,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认识并热爱上这门艺术,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了陶艺普及教育,专业院校也相应设置了陶艺专业。因为,比起传统的图画课,现代陶艺更有具体性、可视性和创造性。陶艺教育的普及,不仅给现代陶艺本身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使陶艺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而且民众素质的提高、对文化艺术的普及和发展都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四、现代陶艺在现代生活中存在的意义

 现代陶艺作为一门新兴的视觉艺术形式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它的存在作用及其存在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首先,现代陶艺的存在为现代人把握民族文化脉络提供了一条通道。

 中国是个陶瓷大国,灿烂的陶瓷文化积淀极为深厚。“陶瓷母国”是世界对中国的尊称。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陶与政通”的说法。“政”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度概括。从这个角度出发,现代陶艺也极大地关联了民族的生活情感并形成本民族的艺术风格。现代陶艺活动是在传统文化激烈蜕变和引入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展开的,其根本的文化支持还是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现代陶艺的存在,使现代人在抒发个性情感的同时也经受了民族文化的洗礼,从而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开辟了一条通道。

 其次,现代陶艺的存在,为精神疲惫的现代人挖掘内心情感、亲近自然提供了艺术实践参照。

 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快节奏、电脑网络时代的信息共享,都在迅速地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面临着灵魂的再塑与改造。孩提时代倘佯在大自然中的深刻记忆,以及偶尔在假日投入自然所得到的愉悦,总成为现代人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悸动。现代陶艺创作,作为一种情感抒发、作为一种真善美的追求与思想意念的表达,是人类活动中精神、情感升华的具体表现。精神疲惫的现代人通过这种近乎游戏般艺术行为方式释放自我。面对粘土的把玩捏揉,加以生活化气息浓厚的釉色装点,再通过烈火的煅烧,现代陶艺承载着现代人许多失落的梦想,体现出“艺术在经历了漫长的语言和观念革命后的今天,回归到对生存的关怀是非常自然的”意境。因而,现代陶艺的存在,缩短了现代人与人性本源之间的距离,为现代人的精神回归提供了艺术的实践参照。

 第三,现代陶艺的存在为现代人建设艺术化生活提供了一种必要的选择。

 现代人对处立于工业化大生产的周遭环境感到痛苦,进而改变并关闭了所有对美的敏锐度和感知度,从感官痛苦的临界点上退下阵来。现代人这一大悲哀却有大部分的视而不见。因而改变周遭环境,开放美感细胞,创造充满现代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是现代人所必须正视的。而现代陶艺正是这场改变运动的生力军。它的优势不仅仅停留在艺术的个性表达形式上,更表现在它的作品题材无论如何定向,都能很好地反映生活中的优雅情趣。如以对泥性某种状态的把握,找到与人情的某种相似之处来追求各种情趣;或以隐喻的手段具象写实,来表达某种人文思考;或以轻松、安和的心态,来刻画生活中与人息息相关的人或事,表达一种令人怡然的、相互的、世俗化的温和与世俗化的美。以其生活化的特有属性逐步建立起在现代生活中的审美框架,表现审美优先,升华审美品格,从而唤醒“感官沉睡”。现代陶艺的这种存在形式,拓宽了现代人建设现代生活的途径,因而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陶艺的发展趋势

 随着陶艺热的逐步升温,陶艺制品获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亲手做陶艺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之余放松精神释放自我的又一休闲方式,这样即能很好地发展陶艺事业,又增近了与陶艺家的学习和交流。

 中国陶艺正处于发展中,从几年前各地陶吧的兴起,逐渐让人们了解了陶艺,陶艺正在走进家庭。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教育部门从素质教育出发,把陶艺列入了教学课程,这样从小就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非常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

中国古代陶塑艺术的出现虽然晚于日用陶器,但是,从雕塑艺术发展史来看,它乃是中国古代雕塑的前躯。陶塑艺术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一直至唐代,不仅佳作连年问世,而且高峰迭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新石器时代直至汉唐的陶塑艺术,代表着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流。

新石器时代的陶塑已颇具艺术魅力。夏商时代的陶塑艺术又有了显著的进步,以极其简练的手法,出色地塑造出日用陶器的造型。进入战国时期以后,由于厚葬风气的盛行,陶塑的主要用途便发生了变化,它从欣赏品衍变为随葬的冥器,它的品种随之不断扩大,制作方法日趋丰富。因此,在战国、秦汉乃至于唐代,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雕塑艺术——陶俑。陶俑是代替活人或动物殉葬的一种冥器。秦代陶塑突显活泼、开朗、写实的现实主义风格,秦始皇陵出土的7000兵马俑,个个如实塑制,充分显示出秦代陶塑高超的雕塑技艺。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之大、气势之宏伟、形象之逼真,史无前例,开创了我国雕塑史上纪念性大型群塑的先河。

汉代时期的陶塑艺术,在我国陶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无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开创了新的局面。汉代前期,陶塑艺术明显继承了秦代陶塑艺术风格,型体比较高大,注重细节雕画的质朴,形象生动逼真,具有明快洗练的写实风格。在题材上,就地下出土的陶俑所见,多为军阵场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汉的时代特点。西汉中后期,反映追求生活享乐的各种陶塑在墓葬中普遍发现。陶塑艺术出现了新的风貌,注重体现总的精神,整体感强,取大势去繁缛,用高度概括的手法来表现。东汉陶塑艺术,较前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陶塑的题材更加广泛。正因为汉代陶塑具有鲜明的写实风格,所以它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为研究汉代社会经济生活及阶级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汉代陶塑简朴豪放的造型,不仅开拓了作品内在的容量和其外的蕴义,而且作品显示出一种一往无前的力量和蓬勃旺盛的生机。

汉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特别是汉武帝刘彻以其雄才大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措施,改革制度,巩固和发展了秦始皇创立的统一事业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了后世中国政治体制发展的基础。伴随着国家的统一,此时期的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各民族之间亦出现了比以前更为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汉代陶塑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正是与空前统一而稳定的政治局面及经济高潮相辉映的,它是气魄宏伟、风光壮丽的汉代文化高潮的一种具象反映。

汉代人物的陶塑,不求形体的逼真和细节的雕琢,而是从总体上把握对象的神韵,倾力于动势的追求,通过大轮廓古拙简朴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再现人物的内在神韵和非凡才华。汉代动物的雕塑,也体现了这种寓巧于拙的简朴浑厚的艺术风格。汉代动物陶塑种类之全,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也是罕见的。汉代陶塑模制现实生活中的建筑设施的式样之全、构造之细,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它们都忠实地记录了当时建筑物的风貌。生活用具井、灶、灯、炉和交通工具牛车、马车和船舶等陶塑,无一不是如实模制。

汉代陶塑制作在器质、品种、产量、装饰技法等方面都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就器质而言,有灰陶、硬陶、铅釉陶等,就品种而言,仅湖南资兴东汉墓就出土了59类不同的器皿,每一类器皿又有多种不同的式样;就装饰手法而言,有印纹、划纹、堆纹、暗纹、彩绘、浮雕、镂空等等;就生产规模而言,仅汉代长安附近,就有官办瓦窑数千处;就生产数量而言,洛阳烧沟汉墓,就出土陶器4713件。特别是东汉后期,瓷器的发明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更是划时代的事件。这一切,为汉代陶塑工艺的发展与繁荣,准

备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另外,汉代厚葬的社会风尚也是促成汉代陶塑工艺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由于执政者的提倡,厚葬之风泛滥。东汉还专门设置了负责冥器制造的官方机构,同时规定了社会各阶层葬仪所用陶质冥器的规格。汉代的厚葬之风,虽然导致了社会财富的浪费,但从另一方面又推动了汉代陶塑的发展。

汉代陶塑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风行的美学思潮有关。汉代思想家认为“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人应该到广阔的外部世界中去寻求美、占有美。这种美学思潮,不仅突出地表现了处在上升时期的汉代统治阶级力求占有和支配广大外部世界的热切渴望、坚毅信心和强大力量,而且使得包括陶塑在内的整个汉代艺术都注目于广阔的现实世界。因而从历史到现实的各种对象、各种事物、各种场景、各种生活,都为汉代艺术家所关注、所表现。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汉代美学家蔑视“雕纤之文”,推崇一种博大崇高之美,用汉代思想家刘安的话讲就是“画者,谨毛而失貌”。只有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作粗轮廓勾划,才能体现和传达对象的内在精神,表现作者对客观生活的审美评价。这就是包括陶塑在内的汉代艺术,处处呈现出一种雄浑豪放气势的根本原因之一。

汉代陶塑既是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发展的结晶,又是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大气磅礴的汉代文化的产物。汉代陶塑由于扎根于现实主义土壤之中,注重反映社会生活,同时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简朴古拙、雄浑豪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格调,使得它不仅在陶器工艺发展的长河中,而且在中国整个艺术发展的洪流中,都闪烁着不朽的光辉。它既为后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形象资料,又为中国传统雕塑、绘画和其他工艺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汉代陶塑不愧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中国陶瓷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便出现了。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土与火”的艺术不断丰富、成熟、推陈出新。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出现了原始瓷器。又经过千余年的创造积累,东汉时期,首先由浙江地区的制瓷工匠“点土成金”,创烧出成熟的青瓷器。此后历代各具风格多姿多彩的瓷器迭出不穷,美不胜收。中国陶瓷经历了从陶到瓷,陶、瓷齐驱的发展历程,被喻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中国陶瓷史话

中国陶瓷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物化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制造使用和欣赏陶瓷过程中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各个历史时期陶瓷造型与装饰艺术,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创造智慧;不同历史时期陶瓷器物,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当时的科学技术。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一般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第四,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细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化工、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磁性瓷等。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

从结构上看,一般陶瓷制品是由结晶物质,玻璃态物质和气泡所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物质在数量上的变化,对陶瓷的性质起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陶瓷的老祖宗是“硅酸盐”,习惯也稼“硅酸盐陶瓷”,由于现代陶瓷发展得非常快,人们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来改进硅酸盐陶瓷,不断提高配方中氧化铝的含量,加入许多纯度较高的人工全成化合物去代替天然原料,来提高陶瓷的强度,耐高温性和其它性能。

后来发现,完全不用天然原料,完全不含硅酸盐,也可以做成陶瓷,而且性能更为优越。于是历来完全由硅酸盐统治着的陶瓷家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完全,崭新的不属“硅酸盐”的现代陶瓷。

确切说“陶瓷”的定义为:陶瓷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粉状化合物,经过成形和高温烧结制成的,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构成的多晶固体材料。不论是传统的硅酸盐陶瓷,还是现代陶瓷,都包括在这个范围里。 历史过程不是单纯的事件过程,而是行动过程,这个行动过程又被隐含于其中的思想过程所支配。因此,在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时,就不能只关注表象,而应搜寻那些蕴涵着思想的外部表征,即关于人类心灵在过去的岁月中留下的痕迹。 无纹而饰的釉色之美 脂玉般莹润而略带透明质感的青色,是青瓷有别于其它类瓷器的最显著特征。由于青釉的质感、色泽及其隐隐透出的人文气息本身已经与中国人的审美情感十分吻合,因此,青瓷常常以无纹为美。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青色怀有敬意。青色,在先民心目中意味着生机、宽广、正直、高尚。青瓷的出现恰恰暗合了中国人的这种敬天尚青的内在精神需要,因此在瓷器的釉色上有了以青为主的取向。

青瓷釉色的微妙之处是难以言传的,所以古人常常用借物、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如唐诗人陆龟蒙在《题秘色越瓷》中有这样的诗句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以此来形容秘色瓷的釉色之美。这种釉色应是偏绿的青色,如同在深山幽谷中,给人以满目青翠的润透清新之感,这类偏淡碧色的釉还应包括“葱翠”、“梅子青”、“豆青”等。另外,人们还称汝器那种青中偏蓝的釉色为“雨过天青”,而汝器之所贵,也正在于这种青蓝色的闲澹之中,含有深远无穷之味。这种釉色还有“卵青”、“粉青”、“灰青”等,每种青色之间都有所差异,但都略偏蓝色。青瓷釉色之微妙不但在于有冷暖之变幻,还因窑焰而有浓淡之差异,像不同季节里的天空、山川、湖水一样,又如同中国人的性情——含蓄、玄妙而灵动。

没有纹饰的青瓷,可将之喻为一位恬淡的仙人,常默默无言,心灵却非常微妙、闲适、优雅而自乐。这是一种在宁静中显示出的静谧之美。宋瓷中的汝、龙泉、影青等都以无纹为胜,且通常以厚釉为上,因为釉之厚薄如水之深浅。愈深的水、愈厚的釉,愈能给人以深邃、神秘的感受。显然,青瓷的釉色非常符合道家所崇尚的“自然含蓄”、“冲淡质朴”的审美标准。

此外,人们在赞美一件青瓷时,常常将其喻之为玉,如“越泥似玉之瓯”、“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瓷玉相通,瓷器追求温润莹澈的效果,一方面是中华农耕民族对土、石、玉的审美观的延展 ;另一方面,受到“君子比德于玉”思想的影响,是儒家把重礼、重德的精神贯通于生活方方面面的具体体现。正所谓 :“类冰比玉,以玉喻德”。因此,瓷器以青色为取向,是从晋至宋的审美主流。 片纹雅饰 虽然青瓷的釉色充满了魅力,但青瓷并非全都遵循“无纹而饰”的原则,宋瓷中的哥窑就以开片而闻名。开片是一种釉面裂纹,是因瓷器胎釉受热后收缩系数不一致而形成的。这种现象早在原始青瓷时就出现了,本来都是被视为窑疵的。到了宋代,哥窑始创了以开片纹为釉面装饰的风格。孙瀛洲在《谈哥汝两窑》中谈到:“汉唐以来瓦器、瓷器釉上,多有本色细碎片纹,隐约可见,都是自然的片纹,而哥窑的片纹则是由人工技巧控制而烧出的。”哥窑的片纹在纹理上是很有讲究的。“小片之细碎者曰鱼子纹,大片之稀疏者曰牛毛纹。”(《陶雅》)这种片纹还被称为“百圾碎”。据《龙泉县志》记载 :“章生一所主之窑,其器皆浅白,断文号百圾碎。”后来这种装饰手法被官窑所效仿,出现了亦以开片为饰的官窑瓷。

古窑器的片纹与釉色都是随着窑焰而自然生发的,这两者又往往妙契呼应,色因窑焰而变化,而其雅俗亦是仁智互见,一般来说以纹线明朗爽快兼曲折有致者为上。将这种片纹自然的青瓷和无纹饰的简洁典雅的龙泉窑瓷相比,又多了几分凝重的气度。文人雅士们也非常钟爱这类瓷器,故常常用它来制作笔筒、砚、洗等物,以示高雅。 刀法如笔意,布局通画理 如湖水般润澈的青瓷,具有厚釉失透之感。根据这个特点,青瓷除了以无饰为饰外,还产生了一些适宜于这类釉色的装饰方法。如刻花、划花、贴花、印花、堆雕、雕镂、弦纹等。其中以刻花最为典型。这种装饰手法早在越窑早期就已出现,发展至宋代出现了风格迥异、极具地域个性的南北两派。南派以龙泉窑为代表,以端庄典雅为特色,刀法含蓄、细腻,刀痕深处的釉肥厚,色泽深澈,而刀痕浅处色泽渐淡,富于变化,在静谧之中又多了些动感,正所谓“林之无鸟不静”。与南派风格不同的北派耀州窑青瓷,胎体相对较厚,属厚胎器物,因而在刻花装饰上以深刻的手法为主。即沿着纹饰的轮廓线垂直刻下,进刀较深,纹饰以外按一定坡度近深远浅地剔出适当的空地,上釉烧成之后亦是凸的地方釉薄色浅,凹的地方釉厚色深。但由于耀州窑的凹凸对比相对于龙泉窑要强烈得多,因而在层次上更为清晰,黑白反差亦更显著,具有浮雕感,给人以粗犷有力、刚健泼辣的印象。

青瓷的刻划很像书画中的笔意。刀法随笔意,笔意追刀痕的例子有很多,如远古的金石、甲骨文字、隶篆书法和远古陶器上的刻痕。同样,在不同时期的青瓷刻划上,也可看出同时期绘画笔法的明显变化,如六朝以后书画笔法的刚柔兼备与晚唐五代越窑瓷上的刻划相呼应,正所谓“阴刻细线见指功柔,斜刀坡撤显腕力泼。”到了宋代,雕法刻艺已达妙境。

优秀的青瓷装饰除了需要刻划工夫外,更需要进行经营布局,合理安排整个装饰面。在瓷器上,由于其立体的特性,在装饰过程中,既要考虑纹饰结构的中规中矩,又要兼顾上下左右的收放争让之趣。

当我们通过心灵去体验那些隐含在具体瓷器中的思想及其发展轨迹时,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器物的制造不仅仅是包涵纯技术的成分,在超越了单纯地为求取生存的物质事实的界限后,人类精神的丰富性恰好在器物里找到了一个直观的宣泄口和可靠的栖息地,同时,也给现代人带来了生活中所能依据的传统内容。 陶瓷艺术与书法艺术,同样讲究和强调线的表现力。它在艺术特征方面,与陶瓷艺术的联系,初看似乎不相关。实际上,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从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来看,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再现与表现、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它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人们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起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中国古代美学家对书法的这种特性早有精辟的论述。汉代的扬雄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蔡邕在《笔论》中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唐代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可以见出书法艺术家的情感,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怪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清代刘熙载更是一语破的: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陶瓷艺术家们,或许从这种比较中,获得对陶瓷艺术特征的更深入、更完整的理解,以加强陶瓷的表现性和抒情性,创作出更加有审美力度和审美价值的作品。

对于积极热心参与陶艺制作、但技法尚有些不太理想的学生,更应予以鼓励和帮助。要肯定他们成功的一面,以此来鼓励他们,对于他们失败的一面也要适当的以鼓励性语言鼓励他们走出误区。由此他们将更愿为下一次的成功而付出更大的努力。作业评改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如果为了简便只用简单、缺乏鼓励的、毫无情感和说服力的分数去评价学生的作品,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感觉。作品评价中适当加入些情感化的评语会使学生理解老师的关心、感觉到老师的鼓励、认识到老师是认真关注学生的每一幅作业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我想也可尝试着取消分数,用鼓励的评语和小书签、小彩旗等作为分数,它们或许将起到使人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女孩子对陶艺的兴趣与男孩子的不同,他们的审美观点也不一样。男孩子多数喜欢制作警察、军人、怪兽、车、轮船之类,女孩子则喜欢做古装女子、花草家具之类。学生凭兴趣爱好有的喜欢卡通作品,有的喜欢写实作品,还有的喜欢制作夸张的作品。对于学生的这些差异无需打破他们原有的喜好,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陶艺本身都有积极的感情和参与认识的兴趣,本来美术教育就不是针对某一个方面的,它有它的多样性。我们应在审美活动中鼓励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在教学中通过欣赏、创作发展学生不同的审美兴趣,从不同侧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陶艺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情感,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独特的审美观点从而深入开发学生的艺术潜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767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