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作用是

情绪的作用是,第1张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情绪是进化的产物。在低等动物种系中,所有的情绪只是一些具有适应价值的行为反应模式。当特定的行为模式、生理唤醒及相应的感受状态出现后,就具备了情绪的适应性,其作用在于发动机体能量使机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所以,情绪自产生之日起便成为适应生存的工具。人类继承和发展了动物情绪这一高级适应手段。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情绪能够驱策有机体发生反应、从事活动。在最广泛的领域里为人类的各种活动提供动机:情绪的这一动机功能既体现在生理活动中,也体现在人的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识活动中。生理内驱力是激活有机体行为的动力。而情绪的作用则在于能够放大内驱力的信号.从而更强有力地激发行动。情绪反应却比内驱力更为灵活,它不但能根据主客观的需要及时地发生反应,而且可以脱离内驱力而独立地起动机作用。

3.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情绪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操作规律。作为脑内的一个监测系统,情绪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情绪的组织作用包括对活动的促进或瓦解两方面,正性情绪起协调、组织作用,负性情绪起破坏、瓦解或阻断作用。研究证明,情绪能影响认知操作的效果,影响效应取决于情绪的性质和强度。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情绪和语言一样,具有服务于人际沟通的功能。情绪通过独特的沟通手段,即表情来实现信息传递和人际间相互了解:其中面部表情是最重要的情绪信息媒介。表情信号的传递不仅服务于人际交往,而且常常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的媒介,这种情绪参照作用有助于人的社会适应。情绪的沟通交流作用还体现在构成人际的情感联结上。当人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倾向于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而在消极情绪状态下则使人产生悲观意识,失去希望和渴求,更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5.情绪与健康有密切的关系: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引起的生理变化影响健康,严重时也可导致疾病。乐观的情绪有利于健康和长寿,而严重的负性情绪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状态。

疏导原则是心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技术,其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减轻情绪负担,缓解心理困境。疏导原则基于一些心理学效应,下面列举一些相关的心理学效应:

1倾诉效应:人们通常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问题和情绪时,能够减轻自己的负担,感到情绪得到了释放和缓解。

2情感表达效应:情感表达是指将内在的情绪感受外显出来,这种行为可以促进情绪的认知和调节,使人们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

3听众效应:人们往往在得到他人的倾听和关注时,能够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和支持,从而减轻了负面情绪。

4自我吸收效应:当人们关注自己的情绪时,往往会忽略周围的环境和其他人的情感,这种自我吸收的行为可以使人们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地应对情绪问题。

5可控性效应:当人们感到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时,能够增强自信心和抗压能力,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

总之,疏导原则是一种基于心理学效应的技术,通过倾听、关注、表达情感和认知自我等行为,帮助人们减轻情绪负担,缓解心理困境。

在社交活动中,由于客观事物的刺激,极大地震动了人们的心灵,从而引起主观情绪的变化,产生情感波动心理效应。

易变的情绪。

生活中的人们,每时每刻都处在情绪状态之中,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爱或恶等。情绪的产生不是自发的,主要源于刺激。刺激有外部的,有内在的。生活中的人、事、物都会影响到情绪,喜事让人笑,悲事让人哭,这是外部刺激所致。内在的刺激,有生理性的,如人的健康失衡,功能失调等;也有心理性的,如记忆、联想、想像等。另外,人的动机不同,也会影响情绪的变化。同样是死人,亲人会感觉万分悲伤。敌人则觉得十分快意,所谓“亲者痛,仇者快”是也。

情绪对人的事业、生活和健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人的情绪高昂,事业就会有所发展。人们的情绪低落,事业就会受阻碍,生活也将充满灰色,而且不利于身心健康。反之,如果事业兴旺,生活快乐,身体健康,人们的情绪就会处在最佳状态。如果事业不顺利。生活苦闷,身体欠佳,人们的心情就不可能好起来。情绪与事业、生活、健康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项的变化。都会引起情绪的起伏。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在社交活动中,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仅使自己充满自信,也会不知不觉地传染给对方,使双方的交往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有利于友谊的建立,社交关系的维系。情绪状态不好,妨碍自信心的确立,对方也会因此而感觉压抑,空气沉闷,气氛不爽,这就使交往难以继续下去。追求快乐是人们的天性,从事社交是带着动机来的,没有人喜欢花钱买罪受,同样也没有人愿意浪费时间去寻找不快。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是社交成功的重要因素。

情绪,是比较复杂的心理状态,它并非只有好和坏两种,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有人将它分为七种形式:喜、怒、哀、乐、爱、恶、惧;又有人将它分为四种形式:快乐、愤怒、悲哀、恐惧;还有人将它分为三种形式:心境、激情、应激。不管哪一种形式,都不可能把情绪的某些因素分割出去,而是涵盖了其全部内容,只是划分方式不同而已。

控制情感的波动。

情绪的变化,直接导致情感波动。当情绪处在突然爆发阶段,情感便会呈现狂喜、暴怒绝望等剧烈的波动,有时还要伴随着某些外部行为,诸如拍案叫骂、咬牙切齿、顿足捶胸、面红耳赤等。这一情感波动,主要是生活中重大事件引起的。当情绪处于平稳持续阶段。情感则呈现为喜悦、忧闷、悲凉等波动比较缓慢的状态。这种情感虽然波动不大。却具有弥漫性,它可以影响人们的整个精神状态,而且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例如身体有病、工作不顺、环境发生变化、生活出现波折等,都有可能引起这种情感的产生。

所以,情感波动不可小视,因为它可以产生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积极的作用是,它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干劲倍增,提高工作效率,创造业绩,愉悦身心;消极的影响是,它能够使人精神沮丧。造成生活波折、事业不顺,降低劳动效率,摧残健康。积极的情感,是激发人采取正确行为的巨大动力;消极的情感。只能令人选择错误行径,起抑制作用。

学步期 toddlerhood,出生后的第2/3年,在变化幅度和重要性方面可以与婴儿期的发展相提并论。

到3岁,大多数婴儿都能跑、跳、爬楼梯;能流利使用本土语言,能够理解和谈论任何话题;开始很好地掌握所处文化的道德世界观,会表现内疚、尴尬、羞愧;社交范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婴儿是不会走路的孩子 lap child,与母亲有频繁的身体接触;学步儿是膝盖受伤的孩子 knee child,依恋母亲但也会花很多时间在更大的社交圈上,尤其喜欢和大孩子玩。

身体发育快速且稳定,会失去“婴儿肥”,变得更瘦、更高,身体其他部分的生长速度会比头部更快,新生儿头部与体长的比例是1/4,成年期是1/8

蛋白质 缺乏的后果是夸西奥科病,嗜睡,烦躁,头发稀疏,经常水肿,尤其是腹部。

还需要富含 微量元素 的饮食,最严重的是缺碘和铁。

早期脑发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大幅增加的 突触密度 synaptic density,即神经元之间突触联结的数量。

突触联结在人生头三年里无限成倍增加,学步期是新突触产生的高峰期,并抵达额叶,这是人类许多最具区分度的认知品质(推理,计划和创造力)所在的脑区。

学步期前额叶的新突触以每秒200万的速度产生,到2岁总数超过100万亿。突触密度的峰值正好发生在学步期末期,大约3岁左右。

突触密度达到峰值之后,就开始了一个漫长的 突触修剪 synaptic pruning 过程。神经元之间的联结数量会变少,但效率会更高,被使用的突触会越来越发达,未被使用的突触会消失。

童年早期到青少年期,突触修剪将删减额叶大约1/3的突触。在青少年期最初阶段,突触密度会经历一次新的爆发性增长,随后突触修剪过程将继续以较慢的速度持续下去,知道成年期。

脑活动的测评方法有:

脑电图,18-24个月整个大脑皮层的活动急剧增加,反映了认知和语言发展的重要进步。

功能性核磁共振,不适合学步儿,因为他们太调皮。对睡着的儿童进行测量,发现在言语方面,学步儿比三岁儿童表现出更多的额叶活动,说明学步期脑为快速的语言学习做好了准备。

从16-18个小时,下降到2岁时,12-13个小时,而且会更接近“夜间睡眠,白天觉醒”的作息模式。

大肌肉动作发展:从蹒跚学步到跑、跳、爬

平均来看,9-17个月开始不用支撑,独立行走。

2岁期间,他们变得更善于运用视觉信息来调整他们的行走和奔跑,以适应地面的变化,于是他们变得那么容易摔倒了。

精细动作发展:从涂鸦到搭建积木

如今,美国大多数儿科医生认为,需要在对学步儿对如厕训练上保持耐心,“以儿童为中心”,在孩子准备好的时候再开始训练。

18-30个月的某个时间点会显出准备就绪的迹象:

一天中有一两个小时保持尿布干爽;

每天在相同时间出现有规律的肠道蠕动;

对排泄有逐渐增强的预期,通过注视或言语表达;

直接要求使用厕所,或者要求穿内裤而不是尿布。

如厕训练通常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开始的越早,完成的时间越晚。

母乳喂养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母乳时间越长,断奶面临的挑战越大。

人生头两年,认知发展遵循六阶段的感知运动发展序列,前四个阶段就是从简单的反射发展成有目的的,协调的行为。新生儿拥有大量的反射,并对自己的行为很少进行控制,但到了快1岁的时候,婴儿就会失去绝大部分的反射,并能够执行那些结合了图式的有意行为。

学步期的第二年,感知运动发展的最后两个阶段即将完成。

感知运动阶段五:三级循环反应 tertiary circular reactions

12-18个月,学步儿会有意尝试不同的行为,并观察这些行为的结果。

二级循环反应,行为最初是偶然出现的,然后会被有意地重复,但在三级循环反应中,行为从一开始就是有意进行的。

与二级循环反应一样,三级循环反应也是循环往复的,因为它们被反复执行。

感知运动阶段六:心理表征 mental representations

18-24个月,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心理表征。此时,学步儿开始思考可能性,并且会选择最有可能达成愿望的行为。而不像三级循环反应阶段那样,对一系列行为进行尝试。

心理表征是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标志,因为它是最重要、最具区分性的人类认知能力(包括语言)的基础。

我们使用的词汇就是对物体,人,行动和观念的心理表征。

学步期的客体永久性

即便满12个月,他们仍然会犯“非A即B”的错误。学步儿一旦避免了“非A即B”的错误,他就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是学步期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进步,但并不是人类独有的。黑猩猩在2岁时也取得了同样的成功。

延迟模仿 deferred imitation

动作的心理表征能力还产生了可能的延迟模仿,这是一种重复早先观察到的动作的能力。

延迟模仿对于学习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它意味着当我们观察到一些需要知道的重要事情之后,稍后能够自己重复那些事情。

延迟模仿是学步儿假装游戏中的常见部分,因为他们会观察其他孩子和成人的行动,例如做饭,喂孩子,然后会在他们自己的游戏中模仿这些行为。

皮亚杰提出延迟模仿在18个月左右开始,后来研究显示延迟模仿的发展比他所想的早很多。6周大的婴儿就能进行面部表情的延迟模仿。

如果存在更长时间的延迟模仿,那说明学步儿的延迟模仿比婴儿更加熟练;主要因为大脑的成熟,大脑的海马部分对于长期记忆的编码和提取尤其重要,学步期大脑的发展比婴儿期成熟。

分类能力

皮亚杰还认为学步期的心理表征是分类能力的基础。比如,一旦我们能够对一座房子的图像进行心理上的表征,我们就能够理解房子的种类,及理解不同房子的种类。

反过来,这种种类成为语言的基础,因为每一个名词和动词都代表一个种类。比如“跑”,代表了跑的种类,也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奔跑。

最新研究表明,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早期能力,几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展现出对类别的初步理解。而在学步期分类能力会进一步的发展。

到2岁大时,学步儿能够透过物体表面,根据功能或质量进行分类。

维果茨基的理解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文化理论,因为在他的观点中,认知发展也是一个社会的和文化的过程。

之所以是 社会性的 ,原因在于儿童是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进行学习的,并且他们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才能学到他们需要知道的东西。

之所以是 文化的 ,是因为儿童需要知道的东西是由他们所处的文化决定的,儿童获得的知识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

而皮亚杰强调儿童与物理环境的单独相互作用,并且把不同文化中的认知发展看作是基本相同的。

维果茨基最有影响力的两个观点是:

最近发展区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指儿童能够单独完成的技能或任务,与在一个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指导下,能够胜任的任务或技能之间的差距。

如果提供的教育指导在最近发展区内,那儿童能够学得更好,他们在最开始的时候需要帮助,但会逐渐变得能够自己胜任操作任务。

通过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和与指导者之间的对话,儿童开始以一种自我指导,自我引导的方式跟自己对话。从最开始的“大声说出来”变成后来的“默不出声”。

维果茨基成为 自我言语 private speech 。

由于儿童在所学内容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将自我言语内化,并逐渐减少对它们的使用。

在维果茨基的理解中,学步期和童年早期是至关重要的时期,因为正是在这些生命阶段,儿童最有可能使用自我言语,然后从“大声说出来”,过渡到“在内部进行使用”。

自我言语会贯穿接下来的全部人生阶段,维果茨基认为,自我言语对于更高层次的认知技能来说是必要的。

支架 scaffolding

主要是指在最近发展区内提供给儿童的帮助程度。

当儿童能够更好地胜任某个任务时,支架应当逐渐减少。

最近发展区和支架这两个概念凸显了学习的社会本质。

在维果茨基的观念中,学习总是发生在一个社会过程中,通过拥有知识的人,与需要获取知识的人之间的互动。

指导性参与 guided participation

Barbara Rogoff 是一位对拓展维果茨基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学者。

他提出了指导性参与,主要是指两个人(通常是一个成人和一个儿童)在进行某种有文化价值的活动时进行的互动。

在学习进行中,指导就是由文化和社会价值观提供的一种引导,社交伙伴也是如此。

学步儿通过观察及尝试模仿母亲的动作进行学习。

只有语言能够打破其他生物都被锁人其中的直接经验的牢笼,将我们人类释放到空间和时间到无限自由中去。

学习了手语的灵长类动物都只能简单模拟它们的人类老师已经教给它们的手势,它们缺乏人类语言最重要,最具区分性的特征,那就是无限生成 infinite generativity,一种掌握了某种语言的单词象征,并将它们以新的方式无限组合起来的能力。

人类是一个能够创建语言的物种:

首先,人类具有独一无二的发声器官。

其次,人类大脑左半球的两个区域负责语言功能,额叶左侧的布罗卡区 Broca‘s area,专门负责语言的生成。 在左侧颞叶的威尔尼克区 Wernicke's area,专门负责言语理解。

一些语言学家认为,相对于其他物种而言,人类的脑较大,主要来自语言的进化。

最后,负责语言发展的基因已经被确认。

语言的发展带给人类一个巨大的进化优势,语言使得交流变得更容易,反过来又促进了生存。

语言也因其社会功能而被赋予了一种进化优势,人类群体的规模逐渐增大,导致交流需求的增多。因为语言能力提高了群体活动的效率,所以语言发达达群体更有可能生存和繁衍。同样,在群体内部有效使用语言,也赋予了个体生存优势。

所以,自然选择站在了语言能力的一边。

按照乔姆斯基的观点,儿童生来就有 语言习得装置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它是大脑的一种先天机能,能够让儿童感知并快速掌握周围言语的语法规则。

现在普遍认为,语言发展是一种生物潜能,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培育,发展。

不用2年,学步儿就能从会说几个单词变成娴熟的语言使用者,特别是18-24个月。

12-18个月:缓慢发展

学步期前6个月,语言发展平稳且缓慢。12-18个月,大多数学步儿一次只能说一个单词。但这个单词可能会有不同含义,称之为“单词句”,意思是它们用一个单独的词语来表达完整句子的不同形式。

比如,杯子,可能是帮我拿杯子,那里有个杯子,杯子掉地下了等等。

学步儿使用有限词汇的另一种方式就是用一个单词代表一系列相关事物,者叫过度延伸 overextension。

比如,他会用狗的名字,来称呼所有的狗。

另外他还会表现出延伸不足 underextension,即用一个通用的单词来指称某种特定的事物。

在所有年龄中,言语生成都要落后于言语理解。

18-24个月:命名爆炸

它们学习新单词的速度翻倍,者就是命名爆发,或词汇猛增。某种物体的名称只告知一次,它们就能学会并记住,这个过程叫快速映射 fast mapping。快速映射不能只归结为记忆的结果,还由于学步儿能够根据单词在句子中的使用情况,及它们与已知单词的相关程度,快速推断单词的意义的能力。

这个时期,女孩词汇量增加快于男孩,开启了语言能力的性别差异,并贯穿整个童年期。

18-24个月快结束的时候,第一次将口语词汇合并使用。最初的词语组合通常是由两个单词构成的,即电报式言语。

24-36个月:语言娴熟

他们能够理解更加复杂的类别的词汇,继续表现出过度延伸和延伸不足,不过出现频率减少。

到第三年末,他们已经成为娴熟的语言使用者。到第三年末,已经学会了母语的规则;由于学习的语法,他们也会犯过度概括 over regularization 的错误,即将语法规则应用到规则以外的词语当中去。

人类具备学习语言的生物学基础,但学习的语言一定来自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是我们最初学习如何调节自己情绪的人生阶段,学会了羞愧,内疚这样的情感,反映了我们对他人期望和要求的反应。

随着学步儿的自我觉察越来越多,他们认识到所处文化环境中的人们会将行为分为“好的”或“坏的”,并且会在他们的行为被定义为“坏的”或“错的”的时候,体会到消极情绪。

他们开始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情绪的自我调节

从生命的最初几个月开始,婴儿就易于表现出他们的感受,高兴、悲伤他们都会让你知道。

在出生后第一年,婴儿逐渐构建了情绪调节的基础。他们会将注意力从不愉快的刺激上转移。周围的照看者会用各种策略去安抚他们的痛苦,搂抱或分散注意力。

在许多文化中, 频繁的母乳喂养也被用做情绪调节手段,让婴儿安静。

学步期,情绪自我调节的进步体现在四个方面:

1/ 形成了能够帮助他们调节自己情绪的行为,例如,害怕会跑到母亲身边,或抱住玩具。

2/ 使用语言来促进情绪的自我调节,18个月左右开始使用语言来识别和谈论他们的情绪,这能促进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理解,进而促进他们情绪的自我调节。

3/ 来自其他人的外部要求拓展了学步儿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父母开始传达并执行一些规则,比如生气不能打人。

4/ 学步期的情绪自我调节会随着社会道德情感的发展而有所提高,能够产生内疚、羞愧、尴尬,会促使学步儿避免这些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他们可能会因为表达基本情绪过于强烈,或在不恰当的情境下表达情绪而被警告。他们了解到情绪的自我调节是努力赢得他人赞许或避免不赞同的一个部分。

情绪的自我调节从婴儿期到学步期有所增加,那为什么学步期会和发脾气联系在一起呢?为什么有“terrible two”?

也许,成人对他们情绪控制的预期增加;也许,他们有了更发达的自我感,没得逞的时候会用发脾气来抗议。

但这也是一种文化,在西方学步儿发脾气被广泛接受,并认为是正常的。

而在西方以外的地区,学步儿发脾气被很少提及,而且没认为这是一个有糟糕行为的年纪。在非洲和亚洲文化中,儿童已经认识到他们被期望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且他们会练习所需要的控制力。

这说明,糟糕的两岁,终究不是普遍存在的。

学习社会道德情感

不同文化下的婴儿从人生的早期阶段,就能表现出一系列可识别的基本情绪,包括愤怒,恐惧,高兴。

在学步期新的情绪情感出现了,包括内疚,羞愧,尴尬,嫉妒,自豪。这被称作高级情感,因为它们比基本情绪发展晚,并且建立在学步儿的社会经验的基础上。

高级情感也被称为社会道德情感,是由学步儿已经掌握的,所处文化的对错标准唤起或诱发的。

当学步儿感到内疚或羞愧时,不仅是因为他们在“自己已经做的”和“别人期望做的”之间进行了认知比较,还因为他们已经开始在符合期望标准时感觉很好,在没有符合时感觉难过。

到2岁时,大多数儿童已经开始形成 良心 ,一套引导自身行为和情绪的、内化了的道德标准。

另一种重要的、最早形成于学步期的社会道德情感是 共情 empathy,即对他人痛苦予以理解,并做出有帮助的反应的能力。

真正的共情需要了解,自己独立于他人,所以共情与学步期的自我觉察一道发展。只有在2岁,特别是3岁的时候,学步儿才能发展出足够的自我,去理解别人的痛苦并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不再是把自己变得痛苦,而是通过帮助他人来减轻自己的痛苦。

学步儿通过给予一个拥抱,一句安慰的话,一个喜欢的玩具对他人的痛苦做出回应,这显示了亲社会行为 prosocial behavior 的开始,即主动帮助他人,或让他人受益的行为。

在学步期社会道德情感的形成仍然存在文化差异,尤其在自豪感和羞愧方面。

比如,中国文化,儿童从小被教育不要骄傲,而对于犯错行为,中国母亲则会在孩子心中植入羞愧,强调不良行为造成的消极后果,和他人的消极感受。教育学步儿知道羞愧,是教会孩子考虑他人的一种方式,为孩子在强调考虑他人的集体主义文化中成长做了准备。

自我觉察在婴儿期开始发展,但在学步期取得了进步,在第二年和第三年,儿童最初表现出自我认识 self-recognition,红鼻子实验中,9-12个月婴儿会碰镜子中的映像,到18个月,大多数会摸自己的鼻子。

几乎在自我认识第一次出现的同一时期,他们开始初次使用人称代词:我,我的;并开始用名字来称呼自己。

这些发展表明,在人生第二年的后半年,学步儿开始有了 自我反省 self-reflection,即像思考其他人或物体那样思考自己的能力。

自我反省能力使得学步儿发展出先前提到的社会道德情感。随着学步儿拥有更多的自我觉察,他们了解到所处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存在行为预期,并在他们做了错事或坏事的时候会感到消极情绪。

自我发展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性别同一性或性别认同 gender indentity 的形成。

18-30个月是儿童能区分自己和他人是男性或女性的年龄,2岁他们会把男孩或女孩用到其他人身上。

社会学家用性 sex 来指男人和女人的生物学性状。

性别 gender 指男人和女人的文化类别,强调男人和女人那些由文化和社会的信念、影响和感知造就的特征。

在人生早期,主要由父母传递文化中的性别信息。比如打扮不一样。

儿童在学步期就准备好学习有关性别角色的文化信息,到了童年早期这些信息就会与其他孩子一起强化性别角色。

然而性别发展也有生物学基础:进化,动物行为和激素。

性别与生物学

按 进化 论的观点,男女在发展上的不同是进化造成的。男性,生存因为攻击、竞争、领导力得以促进。女性,生存因为养育、合作、对他人的情绪反应得以促进。

生物行为学 ethology 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也为人类的性别差异提供了生物学证据。

激素 水平的差异在出生前就出现了,在子宫内接触高水平雄性激素的女孩,在童年期会表现出更多的男孩游戏行为。

生物学的局限

但如果文化改变,性别角色也会发生改变,即使潜在的人类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保持不变。

另外,每种性别内部的差异往往比两性之间的差异更大。

从婴儿期到学步期,对其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是与某一个特定个体的关系,常常是母亲,也还有那些能够提供爱和可信赖的照看者。

鲍尔比的理论

基于三项研究:

1/ 依附性抑郁 anaclitic depression

2/ Harry Harlow 恒河猴实验

3/ 印刻 imprinting

研究得出结论,儿童与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系建立在儿童对保护和照顾的多年需要的基础之上。

依恋是一种 情感联结 ,能够在他们最脆弱的时候提供保护和促进生存。儿童的 主要依恋对象 primary attachment figure 是他们在环境中遭遇某种痛苦或威胁时会去寻找的人。

一般情况下,儿童会将主要依恋对象作为 安全基地 secure base,据此探索周围的环境。如果环境中出现威胁,依恋行为会被激活,儿童会寻求与依恋对象的直接身体接触。

依恋在人生头两年逐渐形成,最终发展成一种目标不断改变的人际关系。

依恋的变化:陌生情境

Mary Ainsworth 认为儿童的依恋在与主要依恋对象分离时的反应中最为明显,设计了陌生情境 strange situation 实验,包括一系列的介绍、分离、重聚。

根据学步儿对陌生情境的反应,划分出四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 secure attachment

亲子关系中最健康的一种类型,儿童将母亲作为安全基地来探索外部世界,离开母亲时会反抗,当母亲回来时会高兴。

不安全-回避型依恋 insecure-avoidant attachment

亲子之间很少互动,儿童对母亲的离开没什么反应,当母亲回来抱起他们时可能会反抗。

不安全-反抗型依恋 insecure-resistant attachment

当母亲在场时,儿童表现出很少的探索行为,母亲离开房间时会表现出痛苦,母亲回来时又表现得很矛盾。

混乱-迷茫型依恋 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ement

当母亲离开时儿童似乎很茫然和冷漠,可能会突然爆发愤怒,当母亲回来时会表现出害怕。

虽然依恋的分类基于儿童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但重聚时的行为可以视为依恋质量的最佳预测指标。

安全型依恋,与母亲分开又重聚时会看上去很高兴,并常常寻求母亲的身体接触。

不安全依恋,母亲回来没什么反应(回避),或既感觉宽慰又生气(反抗)。

是什么决定了差异呢?依恋质量对后期发展有什么潜在的意义?

依恋质量的决定因素

依恋的质量主要基于母亲的 敏感性 (母亲善于判断孩子在特定时间需要什么)和 反应性 (母亲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予以帮助或安抚)。

根据母亲在第一年中表现出的,与敏感性和反应性有关的行为,儿童形成了一个 内部工作模式 an internal working modal,据此预期母亲在自己需要时是否会出现,并提供支持。

依恋质量与后期发展

婴儿期和学步期形成的,关于主要照看者的内部工作模式,将会应用到之后的其他关系中。

依恋质量建立了一种倾向性和期望,之后可能会被以后阶段的经验加以修改。

对依恋理论的批判

儿童的影响,是对依恋理论最常见的批评,它声称这个理论夸大了母亲的影响,低估了儿童对依恋质量对影响,表现在:

1/ 这个理论没有认识到儿童生来就有不同的气质。

2/ 理论中影响的方向是单向的,由父母到孩子,但亲子关系是相互的或双向的。

另一个重要批判是文化差异。

学步儿的社交生活包括,家庭成员,兄弟姐妹,同伴和朋友也变得更加重要。

几乎所有文化中,在婴儿和学步儿照看中,母亲都扮演核心角色。

传统文化中的父亲

通常是家庭供养者,并对孩子有毋庸置疑的权威。

发达国家中的父亲

父亲更多的参与是趋势

新近研究表明,学步儿会参与单独游戏,平行游戏,也会进行简单的社交游戏(相互交谈,微笑,给予或接受玩具),甚至是合作性假装游戏(包括共同的幻想,比如假装成动物)

自闭症 autism 是一种发展性障碍,主要特征是对社交关系缺乏,语言发展异常,重复的动作。

主要是电视,即便电视有时会激发亲社会行为或富有创造力的行为,但顾虑是位移效应 displacement effect,看电视就不能干其他的了。

节奏是均匀的重复,节奏是延续轻快的感觉。韵律是通过节奏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太多失去秩序感,也就破坏了韵律的美,变化太少则单调而失去韵律感,节奏和韵律可以使我们产生轻松、优雅和激烈、奔放之感。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情绪是进化的产物。在低等动物种系中,所有的情绪只是一些具有适应价值的行为反应模式。当特定的行为模式、生理唤醒及相应的感受状态出现后,就具备了情绪的适应性,其作用在于发动机体能量使机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所以,情绪自产生之日起便成为适应生存的工具。人类继承和发展了动物情绪这一高级适应手段。情绪的适应功能根本在于改善和完善人的生存和生活条件。由于人生活在具有高度文化的社会里,情绪适应功能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人用微笑向对方表示友好,通过移情和同情来维护人际联结,情绪起着促进社会亲和力的作用,但对立情绪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情绪能够驱策有机体发生反应、从事活动。在最广泛的领域里为人类的各种活动提供动机:情绪的这一动机功能既体现在生理活动中,也体现在人的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识活动中。生理内驱力是激活有机体行为的动力。而情绪的作用则在于能够放大内驱力的信号.从而更强有力地激发行动。情绪反应却比内驱力更为灵活,它不但能根据主客观的需要及时地发生反应,而且可以脱离内驱力而独立地起动机作用。

  3.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情绪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操作规律。作为脑内的一个监测系统,情绪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情绪的组织作用包括对活动的促进或瓦解两方面,正性情绪起协调、组织作用,负性情绪起破坏、瓦解或阻断作用。研究证明,情绪能影响认知操作的效果,影响效应取决于情绪的性质和强度。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情绪和语言一样,具有服务于人际沟通的功能。情绪通过独特的沟通手段,即表情来实现信息传递和人际间相互了解:其中面部表情是最重要的情绪信息媒介。表情信号的传递不仅服务于人际交往,而且常常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的媒介,这种情绪参照作用有助于人的社会适应。情绪的沟通交流作用还体现在构成人际的情感联结上。如依恋、友谊、亲情和恋爱等都是以感情为纽带的联结模式。情绪的组织作用体现在对记忆和行为的影响方面。良好情绪状态下,容易回忆带有愉快情绪色彩的材料;如果识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材料在某种情绪状态下被记忆,那么在同样的情绪状态下,这些材料更容易被回忆出来。当人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倾向于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而在消极情绪状态下则使人产生悲观意识,失去希望和渴求,更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5.情绪与健康有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引起的生理变化影响健康,严重时也可导致疾病。乐观的情绪有利于健康和长寿,而严重的负性情绪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状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854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