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情感评价名词解释,谢谢!

求:情感评价名词解释,谢谢!,第1张

1、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他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需要与态度,以及上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2、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所谓“诗意的裁判”就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一)情感评价与善的价值追求,情感评价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1、高尚品格:所谓高尚品格,是指情感的态度方式给社会生活作出的“裁判”,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操、美好生活和美好理想的守望与追求,以及对丑恶、腐朽和阴暗事物的拒斥。2、功力的取向: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情感评价带有助益社会人生的功利性。对社会生活的情感评价所隐含的功利性质,是文学审美价值创造的必然要求。(二)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作为现实方式,情感评价在文学作品里是个立体结构:诚挚的内在情态与外在的艺术呈示。1、诚挚的情态:所谓诚挚的情态是指文学作品的情感评价属真情而非假意,不是“无病呻吟”。2、艺术的呈示:是文学审美价值实现的方式,其情与境的融合,让读者从中获取的不仅是思想上的教益,同时还有精神上的享受

情态的意思是指人的心理与肢体活动的情形。

释义:

1、情状。

2、神态。

3、人情和态度。

4、娇媚的神态。

5、心理活动的形式特征。

引证解释

1 犹情状。

《韩非子·二柄》:“人主欲见,则羣臣之情态得其资矣。” 陈奇猷 集释:“情态,谓表见於行为之情状。”

2 神态。

南朝·齐萧子良《言台使表》:“凡此辈使人,既非详慎勤顺,或贪险崎岖,要求此役,朝辞禁门,情态即异,暮宿村县,威福便行。”

3 人情与态度。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只这两句言语,道尽世人情态。”

4 娇媚的神态。

唐孙棨《北里志·王苏苏》:“洞中仙子多情态,留住 刘郎 不放归。”

5心理学的意义。

人类的情感、情绪的状态。如紧张——松弛、快乐——悲伤、热爱——憎恨。等等。详见周海宏《音乐及其表现的世界》

原文容貌者,骨之余,常佐骨之不足。情态者,神之余,常佐神之不足。久注观人精神,乍见现人情态。大家举止,羞涩亦佳;小儿行藏,跳叫愈失。大旨亦辨清浊,细处兼论取舍。

译文容貌是骨骼的外在表现,观察它可以弥补我们在“骨相”品鉴上的不足。情态是精神的流露,能清楚表明人的精神状态。如果要长久地关注某人,应该注重发现其精神内质;初见某人,则应注意其情感态度。举止有大家风范的人,他的羞涩情态都显得优雅得体;而小人之态则愈是叫嚣得厉害,愈显得幼稚粗俗。观人情态,.要在大处分辨清浊,在小处要分辨其行止主次,方可做出取舍。

原文有弱态,有狂态,有疏懒态,有周旋态。飞鸟依人,情致婉转,此弱态也。不衫不履,旁若无人,此狂态也。坐止自如,问答随意,此疏懒态也。饰其中机,不苟言笑,察言观色,趋吉避凶,则周旋态也。皆根其情,不由矫枉。弱而不媚,狂而不哗,疏懒而真诚,周旋而健举,皆能成器;反之,败类也。大概亦得二三矣。

译文常见的情态有以下四种:柔弱之态、狂放之态、疏懒之态和周旋之态。如小鸟依人,情致婉转,娇柔亲切,这就是弱态;衣冠不整,不修边幅,目空一切,旁若无人,这就是狂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分场合,不论忌宜,这就是疏懒态;把心机掩藏起来,处处察言观色,事事趋吉避凶,处事圆滑周到,这就是周旋态。这些情态,都出自人内心的真情实性,不是任意虚饰造作而来。委婉柔弱而不曲意谄媚,狂放不羁而不喧闹嘈杂,怠慢懒散但坦率纯真,处事圆滑却强干豪雄,这些人日后都能成为有用之材;反之,则会沦为无用的废物。只要分辨出大致情态,对一个人的将来就能看出个二三成。

原文前者恒态,又有时态。方有对谈,神忽他往;众方称言,此独冷笑;深险难近,不足与论情。言不必当,极口称是,未交此人,故意低毁;卑庸可耻,不足与论事。漫无可否,临事退回;不甚关情,亦为堕泪。妇人之仁,不足与谈心。三者不必定人终身。反此以求,可以交天下士。

译文前面说的是在人们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态,称为“恒态”。除此之外,还有几种情态,称之为“时态”。正在跟人进行交谈时,忽然把目光和思路转向其他地方;在众人言笑正欢的时候,他却在一旁冷笑;这类人城府深沉,居心险恶,不能跟他们建立情感。别人发表的意见未必完全妥当,却在一旁连声附和;还没有跟这个人打交道,就在背后对人家进行恶意诽谤和诬蔑;这两种人庸俗下流,卑鄙可耻,不能跟他们合作共事。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置可否,事到临头迟疑不决、犹豫不前;为不值得的事情伤心落泪,大动感情。这类人的仁慈纯属“妇人之仁”,不值得跟他们推诚交心。以上三种情态虽然不一定能决定一个人终身的命运,但若能反以上三种人而求之,那么就可以遍交天下朋友了。

点评曾国藩认为“情态”与“神”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它们是里与表的关系。“神”蓄含于内,“情态”则显于外,“神”以静态为主,“情态”以动为主,“神”是“情态”之源,“情态”是“神”之流。“情态”是“神”的流露和外现,二者一为表一为里,关系极为密切,所以说“情态者,神之余”。如上所述,如果其“神”或嫌不足,而情态优雅洒脱,情态就可以补救其“神”之缺陷,所以说“常佐神之不足”。所谓“久注视.人精神,乍见观人情态”。“神”往往呈静态,“情”常常呈动态;“神”一般能久长,“情”通常贵自然。总之,精神是本质,情态是现象。情态与容貌之间,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容貌为形体的静态之相,是表现仪表风姿的,情态为形体的动态之相,是表现风度气质的,二者质不同,“形”亦有别。然而二者却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曾国藩明确提出“恒态”、“时态”概念,动静结合,仔细分析。他还将静态具体落实到弱态、狂态、疏懒态、周旋态这四种情态上,一一对比。这些其实都是从气质上观人,其中不无科学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979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